《浮士德》最新读后感及笔记.doc

上传人:laozhun 文档编号:962776 上传时间:2022-05-03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21.2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浮士德》最新读后感及笔记.doc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浮士德》最新读后感及笔记.doc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浮士德》最新读后感及笔记.doc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浮士德》最新读后感及笔记.doc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浮士德》最新读后感及笔记.doc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亲,该文档总共6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浮士德》最新读后感及笔记.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浮士德》最新读后感及笔记.doc(6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浮士德最新读后感及笔记 浮士德最新读后感及笔记1善良人在追求中纵然迷惘,却终将意识到有一条正途。浮士德这就是浮土德触动了我的一句话,也是浮士德性格“肯定”、“善”、“否定”、“恶”的发展历程的概括。浮士德被称为欧洲古典文学四大名著之一。它是一部诗剧,分上下两部,共一万二千余行。浮士德本是十六世纪德国民间故事中的人物。在传说中,浮士德是一个追求世俗享受而把灵魂卖给魔鬼的术士。歌德借用这一题材,把浮土德塑造成一个德国先进知识分子的形象。作品写浮士德一生从书斋、市民社会小世界走向政治、历史大舞台的过程,其中经历了求知生活、感情生活、政治生活、艺术生活、改造大自然这五个阶段,从而总结了诗人自己一生的生

2、活经验,也概括了文艺复兴以来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精神探索的历史。浮士德是一个虚构的象征性形象。但是他有鲜明的个性,那就是永不满足、不断追求,不断探索的精神。他的内心充满矛盾:一方面满足现状,享受现世幸福,另一方面不断追求更高的理想。他一生中有过迷惘,有过错误,但是由于他的自强不息,所以能够不断前进,最后能够找到人生真理的答案,要做一个“每天争取上进和生存的人”,并被天使接到天堂,见到了圣母。魔鬼在诗剧中作恶造孽,引诱浮士德堕落,但实际上却促进了浮士德的前进与成长。套用苏格拉底的话说,如果浮士德是一匹马,那么魔鬼被派遣到这个世上来,好比是马身上的一只牛虻,职责就是刺激它赶快前进。正是他帮助浮士德走出

3、书斋,投身于实际生活,也是他促使浮士德在克服自身错误的同时摸索前进,魔鬼其实成为了浮士德在前进道路上不可分离的伴侣。歌德的创作过程长达六十年。他从青年时代起即构思此诗,直到临死前不久才告完成。可以说,这本身即是一种追求,对文学的一种孜孜不倦的追求。也正是这种追求,使歌德在晚年仍不断地学习新事物,探索新问题。而浮士德正是这种追求所带来结果的最好验证,可以说,是这种追求造就了浮士德几百年来的经久不衰。生命的过程是一个不断追求的过程,使目己的人生高度在不断追求的过程中得到提升。每个人在人生追求中都会遇到各种无法逃避的问题,必须选择,而不断追求,自强不息,勇于实践和自我否定的性格,将使其免遭沉沦的.厄

4、运,实现了人生的价值和理想。也许不是每一个人都是浮士德,但每一个人都不能缺少浮士德顽强向上、热爱生活、寻找属于自己的人生的品质。全文约:1052字,阅读时间:131秒。浮士德最新读后感及笔记2开始看了浮士德。认认真真推敲每一句话的意思,看了两个钟头,才把书的序言、献诗、舞台序幕和天上序曲给看完。这书是难懂的,以往看过一遍,是大二的时候,喜欢打手电熬夜看书,每一天也就能安静地看个2、3个小时吧,所以效率不高。记得老早的时候,看名著只为了情节,直到此刻依然有这种观念,大凡故事不够吸引人的,蕴涵的道理再深刻我也不会有兴趣去读。所以吧,说到底我不是个爱读书的孩子。这个浮士德其实满神奇的,首先它的写作方

5、式是舞台剧本的形式。其次,故事十分具有想象力,完全天马行空。第三,“歌德”这个名字很能满足某种小小的虚荣心。第四,看着看着,就会发现里面有好多似曾相识的看法、观点或者景象。所以,尽管很艰深,我依然憧憬着再一次阅读它。去年暑假把书买回来一向搁置着,趁着最近立志读书的机会决定先把它给啃下来。一开始看小说喜欢把自我觉得好的句子摘抄下来。这些被我相中的,多数都不是什么辞藻华丽,对仗工整的,而仅仅是在资料和情感方面和我有共鸣的。比如在看贝多芬的书籍时,一般把贝多芬夸张的描述成神灵的语句是我最中意的佳句。呵呵,常常再回头看这些摘抄的时候觉得当时自我很幼稚,一页书看看可是1、2分钟,有时为了抄几句话就要花费

6、5分钟的样貌,这样等到再回过来读的时候,常常已经没有先前那种活力和如饥似渴的感觉了。所以之后开始改成某伟大领袖的做法,在书边做批注,比如哪一句好,自我怎样想的,或者是看到某个很文学的字词去,然后在书边写上拼音与解释。这样做似乎还不错。可缺点是仅仅适用于自我的书本。到之后偷懒了,什么都不写,习惯看书的时候拿只木头铅笔,看到喜欢的就划下来,这样的结果是,因为不费力,所以每每有一点点的感动就摘下来,以至等读完一本书以后,发现每一页都是一片狼籍。想想都是RMB换来了,这么糟蹋,以后看第二遍的可能性基本就为0了。总不能哪天心血来潮真的拿块橡皮把所有的铅笔印统统擦去吧?哎,可怜了我那本了。并且更主要的是,

7、习惯边划边看的过程后,自我对于资料的理解就不再深刻了,因为句句都是“重点”,我又何须体会*的内涵,结构呢?于是,读书的时候,思考就少了。此刻看这个浮士德,新的问题又产生了。我最厌恶的事情就是一页书上一半是资料,下一半是很多小字体的解释,而通常这些解释又和种种圣经故事、希腊文化联系起来,一看就是一大串。这种情景下,不看就无法了解作者的意思,看了又容易打断自我的思路,真的是很麻烦。所以只好这样,每看一章之前先把解释全部看一遍,有个大概的印象,这样呢,等看正文的时候就能够比较通畅的理解资料,也不用再回过来看厌恶的注释了。全文约:1147字,阅读时间:143秒。浮士德最新读后感及笔记3浮士德是“天才诗

8、人”歌德毕生的大作,从二十五岁到八十二岁,这部悲剧的写作贯穿了他的青年、中年以及老年时期,是他八十多年的生活和思想的结晶,具有极深刻的哲学内容,充分反映了歌德当时所处的德国社会生活。浮士德是德国最伟大的文学巨著,也是世界文学中的瑰宝。浮士德是一部蕴含了深刻哲理的巨作。令我印象深刻的是天主与恶魔之间的赌约。否定一切、打倒一切的恶魔自信能够引诱浮士德堕落,把他的灵魂劫往地狱,而天主坚信“善人虽受模糊的冲动驱动,总会意识到正确的道路。”,并且认为“人类的活动劲头过于容易放松,他们往往喜爱绝对的安闲;因此我要给他们弄个同伴,刺激之,鼓舞之,干他恶魔的活动。”因此接受了恶魔的赌约,也允许恶魔进行破坏活动

9、。他相信浮士德可以得到最终的拯救,并且认为梅菲斯特进行的干扰活动反而可以激励浮士德在追求人生意义的道路上不断摸索与前行,永远不断地进行更高的活动。这体现了歌德的对立统一规律的哲学思想。以浮士德为代表的善与以梅菲斯特为代表的恶是一对矛盾,他们是既对立又统一的,并且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因此在本剧中,恶也成了神力的一部分。浮士德之所以被称为一部悲剧,是因为剧中体现了浓烈的悲剧色彩,但是在歌德的版本中,浮士德的灵魂最终升上了天国,体现了永恒的天主之爱。这部悲剧分为第一部和第二部。第一部讲述了浮士德对于知识学问的无力感到失望而乞灵于恶魔梅菲斯特,追求官能的享受,但是浮士德发现官能上的享受包括男女之

10、爱也并不能使他满足,结果以格蕾辛的悲剧告终。第二部中浮士德先是转向追求以海伦为代表的古典美,即古希腊文化和艺术之美。浮士德与海伦的结合象征着古希腊文化与北欧文化的结合,但结果又以海伦的悲剧结束,意味着两种文化融合的失败。最后浮士德转向了为人民的自由与幸福进行创造的活动。他带领人民征服自然,围海造田,并且从中得出了“智慧的最后总结”“要每天争取自由和生存的人,才有享受两者的权利”。当他想到人们因为他的奉献而享受着更好的生活时,他就找到了人生最大的价值。浮士德是德国作家歌德创作的一部长达12111行的诗剧,第一部出版于1808年,共二十五场,不分幕。第二部共二十七场,分五幕。全剧没有首尾连贯的情节

11、,而是以浮士德思想的发展变化为线索,以德国民间传说为题材,以文艺复兴以来的德国和欧洲社会为背景,写一个新兴资产阶级先进知识分子不满现实,竭力探索人生意义和社会理想的生活道路。是一部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结合得十分完好的诗剧。浮士德构思宏伟,内容复杂,结构庞大,风格多变,融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于一炉,将真实的描写与奔放的想象、当代的生活与古代的神话传说杂糅一处,善于运用矛盾对比之法安排场面、配置人物、时庄时谐、有讽有颂、形式多样、色彩斑驳,达到了极高的艺术境界。全文约:1224字,阅读时间:152秒。浮士德最新读后感及笔记4“生存还是毁灭,这是一个问题”,沙翁在探索;“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12、屈子也在探索;而一曲存在为何引得我们产生巨大共鸣,因为我们也还在探索。究竟该如何存在?生命如芦苇般脆弱,如流星般短暂,却因探索而永恒。穷尽一生去探索的世界级文豪歌德在他的遗著浮士德中对人生,对人的精神内涵以及人生境界做了高度概括,也正因为这部巨著奠定了歌德的世界地位。故事以上帝和魔鬼梅菲斯托的打赌开始,让梅菲斯托去引诱陷入知识无用苦闷中的老学究浮士德,以考验人性。在魔女帮助下,浮士德返老还童,并大胆的追求与玛格丽特的爱情,却遭失败。心灰意冷的他又开始追求权势,进入宫廷效力国王。后来他又溯时间长河而上,与古希腊美女海伦结婚生子,后来又遭破灭。最后浮士德决心追求围海造田,改造自然的宏大事业,并领悟

13、到人生的真谛“人必须每天每日去争取生活与自由,/才配有自由与生活的享受”,在乞求稍稍停留时,浮士德死去,灵魂被天使从魔鬼手中夺下带入天堂。艺术形态它既不是小说,也不是舞台剧,也不是诗歌,是类似于神曲的幻游故事,它也不是对现实场景的描绘,追求的是思想层面的碰撞。因此我们永远也无法有浮士德的经历,读时却会有强烈的思想感触。语言描写虽然内容有太多中世纪和宗教知识,读时可能晦涩难懂,但是优美富含哲理的语句很容易让你迷恋其中,禁不住哼吟。尤其是他在书斋里的苦闷心境,在自然美景里的欢快,追求女孩,以及爱情里的心理,描写得生动形象。人物形象浮士德“在我的心中啊,盘踞着两种精神,/这一个想和那一个离分!/一个

14、沉溺在强烈的爱欲当中,以固执的官能紧贴凡尘;一个则强要脱离尘世,飞向崇高的先人的灵境。”浮士德性格具有二重性。一方面他勇于追求真理的知识,追求美和善,这使得他趋向灵的境界;而另一方面,他也有惰性,贪慕虚荣,贪图享乐,庸碌无为,使他陷入魔的境界。而最后为什么上帝要出手救浮士德,这是因为浮士德身上有一种自强不息,奋发进取,永不满足,积极有为的精神,而这种精神正是人类社会不段进步和发展的原因。梅菲斯托而魔鬼梅菲斯托则代表着否定一切的坏人形象。他冷酷残忍,没有一点同情心,活像一个强盗土匪,这是我们需要斥责的人物。但在作品中,作者又像是借助他对教会贪婪无耻的夸张控诉。对主人公而言,梅菲斯托又像是扮演一个

15、激励着监督者的角色,总是出现在浮士德迷茫苦闷之时诱惑他,但让他也体验到更为宽广的世界。本想把他带入地狱,却引领着他上了天堂。关于作者约翰沃尔夫冈歌德是一个全能型人才,既是文学家、剧作家,又是科学家、政治家。他曾在魏玛公国任职多年,位居高官。他还在生理学上有重大发现。浮士德身上或许就隐藏着作者的.影子。歌德是一个入世极深的人,他追求有所建树。早在成名作少年维特之烦恼中作者有这样一句话“倘若我们失去了自我,也就失去了一切”,歌德一生关注人的精神发展以他丰富的经历体验,为我们的人生探索提供了参照。人类社会正以高速发展,我们在享受极大的物质生活的同时,却以牺牲个人自由思考与发展为代价。亲爱的朋友,停下你匆匆前行的脚步,为身边的风景驻足几秒;从你繁忙枯燥的发条生活解脱出来,与歌德一起探索人生,让你的生活不会沉沦,让你的人生追求不再迷茫!全文约:1462字,阅读时间:182秒。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教学 > 学生作文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