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600字读后感.doc
《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600字读后感.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600字读后感.doc(10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600字读后感 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600字读后感1那天坐车走过钟楼,车如往常一样,堵得有些厉害,只能一步步往前挪。从斑驳的车窗望去,地下通道口几个稍上年纪的妇人,两个坐在小凳子上,襙着手,半抬着头,表情木然,用空洞的眼神看着来来往往、匆匆而过的行人,脚边放置的几叠报纸在风里摇曳不止;一个矮胖、头发蓬乱的妇人站着,手里拿着报纸地图类的东西不停地扭转着身体,用微乎其微的期望与失望不停交替的眼神看着路人。站台上约十多个四十岁左右的妇女穿着不合体的工作服拿着铁锹张望着车的方向。八、九十年代常见的飞鸽还是凤凰牌的加重自行车旁站着各自的主人,车头上用木板或硬纸板笨拙的写着:木工、土工、水
2、工等。这些中年男人相互攀谈着,不时用余光注意着来往的路人,透着他们的期望。我听不到声音,就像看一场二十世纪初的默剧,虽然嘈杂喧闹,却没有故事情节、主角配角。不明白为什么,那画面不时回绕于脑中,心就一下子沉静下来。世间的剧无时无刻不在上演,任谁也无力改变。可心的救赎之路在哪儿呢?纯粹世界里的诘问“最沉重的负担压迫着我们,让我们屈服于它,把我们压倒在地上。但在历代的感情诗中,女人总渴望承受一个男性身体的重量。于是,最沉重的负担同时也成了最强盛的生命力的影像。负担越重,我们的生命越贴近大地,它就越真切实在。相反,当负担完全缺失,人就变得比空气还轻,就会飘起来,就会远离大地和地上的生命,人也就只是一个
3、半真的存在,其运动也会变得自由而没有意义。那么,到底选择什么?是重还是轻?”米兰昆德拉在他充满哲理的小说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的开篇第二小节中就抛给读者一个同样沉重的问题,这样赤裸裸的诘问顿时让我无处可逃。在我看来,米兰昆德拉所写的世界不是构建于生活之上,而是来自生命本身的诘问。而此刻,在这个由作者构建的纯粹的世界,我能够任由我的灵魂从这繁密物质世界里抽离,剥开尘世的一件件外衣,去感受体验那里纯粹的爱与痛,苦于泪,轻与重。“人生的杯具总能够用沉重来比喻。人常说重担落在我们的肩上。我们肩负着这个重担,承受得起或是承受不起。我们与之反抗,不是输就是赢。可说到底萨比娜身上发生过什么事?什么也没发生。她离
4、开了一个男人,因为她想离开他。在那之后,他有没有再追她?有没有试图报复?没有。她的杯具不是因为重,而是在于轻。压倒她的不是重,而是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压倒她的不是重,而是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这句话深深地刺痛着我的趋于麻木的心。我清楚地看到,以往的那么多日日夜夜的迷茫与麻木,痛苦和孤独,绝望和无助,不是因为生命中的负担,而是因为灵魂缺少生命中本应承受的重,使得灵魂太轻,身体太重,身体与灵魂无法完美的融合,无法真正的全身心的去感知生命,享受生命。灵魂的缺憾,在这个纯粹的世界里,在那些纯粹的体验中,经过反复的参照与提醒,回顾与反思,遗忘或回忆,得到了修复与补充。我想说的是:这儿天很蓝,阳光灿烂
5、,都睁不大眼睛,坐在地上闻到浓郁的青草味道,有只小小蜘蛛正沿着我的手指往上爬,旁边树上有清晰脆耳的鸟叫声,风徐徐走过,几多未谢的无名紫色花儿。那里完美一片。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600字读后感2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这本书,断断续续听到不少人的推荐和高评价,一向想看可是拿起来很多次都看了一点点就看不动了,可能因为工作太累,也可能年龄阅历不够,总之一向没看进去。这段时间辞职了,那天坐长途汽车,拿起来看了几页就被镇住了。借用周杰伦的一句话来说就是实在是“太屌了!”作为一个喜欢看书的人,长这么大看的书不少,可是从来没有一本书给我这么大的心灵震动和共鸣。这不仅仅是一本小说,这绝对是一本哲学和心理学的伟大著作。
6、如果用一个词来形容,对应这本书的就是“字字珠玑”,小说中几乎每句话都包含深刻的哲学思考。在关于人生的轻与重,灵与肉,忠诚和背叛,事业和感情,梦想和现实等等逃不开的人生意义问题上都有入木三分的思考和诠释。何为生命之轻?生命不管是长或者短,对于每个人来说在任何时候都仅有一次选择的机会,你永远无法明白你没走的那条路会讲你带向何方,人生如果是作一幅画,那么“生活就是一张没有什么意义的草图,最终也不会成为一幅图画”,“如果生命属于我们仅有一次,我们当然也能够说根本没有生命”,这就是生命之最轻;生命失去独立性,一不细心我们的人生就会活到了别人的口水里或者成为别人生命无意义的延续那么生命就成为无意义的轻。同
7、时,生命也是沉重的。无法逃避的职责、纠缠不清的感情、永不满足的欲望、“必须如此”的执念、潜藏深处的同情共同构成了生命的沉重。“可是沉重是真的悲惨,而简便就真的欢乐吗?最沉重的负担压得我们坍塌了,可是也许最沉重的负担同时也是一种生命最为充实的象征,负担越重,我们的生活也就越贴近真切和实在”。反之生命之轻呢,如果抛开了所有的欲望和职责,人将变得比大气还轻,轻到了天国之上,离开了真实的生活,看似是到了天堂,其实也同时进了地狱。生命之轻和生命之重一样,无法承受。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600字读后感3生命不能承受之轻虽然仅有14万字,但它所蕴含的资料太多太多,米兰.昆德拉从必须的高度俯视整个地球,看到的是一
8、些我们凡夫俗子所难以发现的规律。阅读这本书必然不是一次就能结束的,在前两次的阅读中,让我感触最深的在于最终一章卡列宁的微笑。当托马斯和特丽莎经历了无数变故磨难后,他们来到了乡下,过起了牧歌式的生活。全文节奏从紧张走向了舒缓,带给我们的是别样的一种悠闲。“幸福是对重复的渴求。”特丽莎屡次提到了这句话,在悠闲的乡村生活,一颗饱经风霜的疲惫心灵是如此容易感到幸福。一个重复多次的蹩脚笑话,也能让她产生幸福的感觉。“在牧歌式的环境里,连幽默,也受制于重复这条甜蜜的法律。”无数个日夜我在思考,幸福,重复,这条甜蜜的的法律是否正确?当我日复一日,年复一年,执迷于一样事物,我想我必须会感到厌倦,那何来渴求?何
9、来幸福?重新回看这标题,生命不能承受之轻UnbearableLightnessofBeing,Being,意为存在。存在之轻,便是我们轻视了存在,当平常的幸福伴随在我们四周而我们浑然不知,当幸福即将离去时却要去渴求重复,这便是一种悲哀,一种不能承受的轻。游子思乡,因为年少时没有觉得家乡好,想要到外面的世界闯一闯,而苍颜华发之时,又想着家乡的好,于是天涯人断肠。当然,并不是说敢于出去闯不好,其中没有褒贬之意,闯华发断肠,这似是一种生命常态,这种不能承受之轻每个人必须要承受,无时不在承受。是否因为承受,而幸福荡然无存?我想,承受是定式,是必须经过的历程,那幸福的寻找,就在于自我,因为轻视而没有幸福
10、,那何不赶紧重视,便重新夺回这种幸福。或许那句玄妙的墓志铭有了解答,“那里安息着卡列宁,他生了两个面包圈和一只蜜蜂。”,因为特丽莎的一个梦,她想出了这句话,作为她爱犬的墓志铭。如果仅把它当做一道形而上的美学命题,我想昆德拉远非那么简单,如果硬说面包圈与蜜蜂象征什么,我想这也是暴殄天物。面包圈与蜜蜂,是梦境,是虚无,因为爱之切,卡列宾的死显得那么重,因为不想回首那些幸福往事,便将最终的死亡化作梦境飘走,而不落一点痕迹于过去。因为爱过,所以幸福,珍惜他生时的一分一秒,死便是一种轻,轻如一个虚无的想象。书中诸多万花筒般的哲理性问题好象给我们摆了一个八卦阵,设置了一个迷宫。小说还提出了众多的范畴:同情
11、与背叛、性友谊、媚俗和粪便、共产主义,灵与肉、轻与重就更令人眩目。所以对小说人人都有自我的理解,各人的解释也是众说纷纭,见仁见智。我仅就其“轻与重”谈谈个人理解。人们常常感叹的是不能承受的生命之重,作家反过来说,这就进入了深层:人生就是履行职责背负重担,人人都有不能承受的生命之重。“最沉重的负担同时也成了最强盛的生命力的影像。负担越重,我们的生命越贴近大地,它就越真切实在。”;而当我们不去背负重担的时候,这种没有任何职责和负担的简便就是生命的空虚和空白了。作为人,这种简便当然就是比沉重更不能承受的。“当负担完全缺失,人就会变得比空气还轻,就会飘起来,就会远离大地和地上的生命,人也就只是一个半真
![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600字读后感.doc_第1页](https://www.31ppt.com/fileroot1/2022-5/10/5c1ec718-3a93-42d1-8129-c53525790296/5c1ec718-3a93-42d1-8129-c535257902961.gif)
![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600字读后感.doc_第2页](https://www.31ppt.com/fileroot1/2022-5/10/5c1ec718-3a93-42d1-8129-c53525790296/5c1ec718-3a93-42d1-8129-c535257902962.gif)
![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600字读后感.doc_第3页](https://www.31ppt.com/fileroot1/2022-5/10/5c1ec718-3a93-42d1-8129-c53525790296/5c1ec718-3a93-42d1-8129-c535257902963.gif)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不能 承受 生命 600 读后感
![提示](https://www.31ppt.com/images/bang_tan.gif)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98089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