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读后感600字五篇.doc

上传人:laozhun 文档编号:99597 上传时间:2020-07-17 格式:DOC 页数:15 大小:23.8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历史读后感600字五篇.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历史读后感600字五篇.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历史读后感600字五篇.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历史读后感600字五篇.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历史读后感600字五篇.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亲,该文档总共15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历史读后感600字五篇.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历史读后感600字五篇.doc(15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历史读后感600字五篇 是人类获取知识的源泉,提高人们素质的有效途径,也是涵养静气的摇篮。读书的妙处可谓无穷,书香更是浸人心脾,引人入境不能自拔。下面是为大家准备以下的内容历史读后感希望对你们有所帮助。历史读后感一经历了如夏般水深火热的日子,中国人民在鸦片战争中,在失去国土时,曾一度的颓丧;经历了如冬般寒冷的岁月,中国人民遭受了八国联军恶毒的侵略,日军_的虐杀,那种耻辱,怎一个“痛”字了得?然而风雨之后见彩虹,在失败中拼搏,从落后中崛起,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中国终于迎来了她的秋天:新中国的建立、社会主义建设、和平外交有探索的艰辛,亦有收获的喜悦;改革开放的春风吹遍大地,春光明媚,百花齐放,国

2、富民强,扬眉吐气中国,真正迎来了她的春天。读着历史的选择这本书,我一次次地被打动,在心里一遍遍地默念着这一个伟大的名字:中国!中国!我为爱国志士而感动,我为中国而自豪。忆往昔,革命战争中,多少战士抛头颅,洒热血。遥看山间那一片枫叶的红火,那是同志坚贞不屈的信念,刑具能有多坚硬?摧残了一个人的身体,却摧不毁那红色的灵魂,清贫可爱的中国狱中纪实,谱写出了革命者的澎湃激情和对党的无比忠诚;凝视寒梅在冬日里展露出别样的红艳,让人忆起刘胡兰的大义凛然,她以短暂的青春年华,谱写出了永生的篇章,以不朽的精神,矗立起了生命的丰碑;眺望远方,天边的火烧云如火焰熊熊燃烧,董存瑞舍身炸碉堡,如此壮烈,如此勇敢,那爆

3、炸的一瞬间,恰似天边的火烧云,熊熊的、是战士的无私情怀仰望高高飘扬的五星红旗,那片红色多么光彩夺目,那是我们祖国的象征,那是无数的先烈与爱国者,用生命和鲜血染就的。老师曾多少次教育我们:“如今的生活来之不易,要感谢中国共产党的领导,要感谢那些为国献身的英雄们,没有他们,就没有我们如今的幸福生活。”一句听似抽象的话,然而在历史面前,这句话却是真理,是不可改变的。正是有了党的正确领导和无数的爱国志士,才有了中国的复兴之路,有了如今蓬勃的发展,日新月异的变化,强大的国力,富饶的国土,团结的国民如今的中国,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看着道道小径变大道,看着高楼大厦鳞次栉比;如今的中国,欣赏了紫荆的芬芳,闻见

4、了莲花的清香,香港、澳门的回归,像是给中国这只雄鸡以高鸣的希望;如今的中国,看北京奥运会上中华健儿们勇夺金牌,看神舟七号上天、嫦娥二号探月,看中华儿女齐心协力战胜了种种灾难,看上海世博会为中国谱写美丽的新篇章中国迈进的脚步势不可挡。我的手轻轻在书上拂过,历史,通过我的指纹,渗入我的内心,我好像感觉到了生命的触动,还有一种温度,一种爱国的热情。历史不是一道是非题,不是由“好”或“不好”来评论一个国家。历史,是一道选择题。“文明古国”“东亚病夫”“亚洲雄狮”“东方巨龙”历史给了中国无数个称号。历史见证了中国的兴衰。历史选择了中国!这是必然的,是毋庸置疑的。中国!她已不是一个词语那么简单,她代表着一

5、种精神,一种气节,一种力量。我坚信历史的选择是对的,在这个和平时代,我们当代的中学生,将为了祖国更美好的明天而努力奋斗,我们一定要把祖国建设得更加繁荣昌盛!.历史读后感二人类之伟大,乃是掘出精神的力量。民族之文化,乃是把握历史的选择。题记鸟儿选择了天空,因为它有一双能够凌空飞翔的翅膀;鱼儿选择了海洋,因为它有一条能够游水的尾巴;骏马选择了驰聘千里,因为它有矫健的身姿;历史选择了中国,因为它的民族有团结的力量。一个曾被称为“东亚病夫”的国家,一个曾被列强侵略的国家,一个曾饱经风霜的国家,但它并不懦弱,它选择了“千锤万凿出深山”,选择了“千磨万韧还坚劲”,正是这种精神,让历史选择了它东方一只永恒的

6、雄鸡。人民的劳动,自然的结晶。气势浩然,被称为历史长龙的万里长城;古朴雄风,精致优美如画的苏州园林;银装素裹,云气缭绕的巍峨泰山。它们让我知道,它们能成为世界历史文化的遗产,却绝不仅仅是因为我所能看到的美景,更多的却应该是岁月流逝后,历史在那里留下的颇有独特韵味的沉淀,因为我知道是历史选择了中国。中国有悠久而深厚的文化底蕴。汩罗江上的一圈涟漪,让我不得不想到屈原,一个愤世嫉俗,报国无门的臣子,用孤愤的诗行代替了富贵,用楚辞离骚洗去了历史的铅华,一句“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的豪情壮语成为后人追求理想的动力,铮铮铁骨的他被后人所景仰。夜深人静,长明灯旁,一个虚弱的身影正记录着历史的沧桑,

7、他,司马迁,饱含心酸用自己的丹青妙笔著成了“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的史学臣著史记,史学的天空因为有了你这颗星而更加煜煜闪光,文学的园地也因为有你这颗星而更加灿烂辉煌,我想这些是伟大人物积累而成的文化。正是这些在漫漫岁月里历史堆叠而成的刻痕,才令中国拥有了如此深远的文化。其实,不是每道风景都是珍贵的文化,不是每个国家都有着悠久的文化,一种有着生命力的文化,是历史粹取的结晶,是人民无穷的智慧和顽强的精神的结晶,无穷的力量感动着历史,让历史的选择成为悠久。漫长的文化历史中,太多太多的奇迹被中国所创造,甚至成为绝响,但也有太多本不该被散化的而被散化为烟尘,我们文明的精髓,我们人民的劳动成果,却被英法

8、联军一把火毁去,我们的“万园之园”就这样随风而去,它是被历史所淘汰了吗?中国文明犹如一座大山,能在四季中更新自己,在风雨中永葆生机。沧海桑田,古埃及的文明已凝固成阳光下无言的石柱,而中国,这座沉稳的大山,却又一次给世界带来了喷涌而出的生机与绿意。历史选择了中国,人类并不惊讶,因为今日的中国仍是那座山,一座永远推不倒的大山,每一粒泥土的沉淀都是千年传统的精华,林间的长啸仍是当初的潇洒,山林间生命代代更迭,真正不变的,是生机,是百折不回呈现出绿色的能力。千载兴衰风雨,你,静静地伫立于万千苍生之上,仰天长望,你如此浩瀚。历史选择了你,我的中国,永远的中国。历史读后感三希罗多德历史分上下两册,我读了第

9、一卷,对第一卷中的一些话有些感想,作了如下摘要:雅典人梭伦在外视察期间到撒尔迪斯访问了克洛伊索斯,克洛伊索斯向他请教:到目前为止在他所遇到的所有的人中间,怎样的人是最幸福的?然而梭伦却正直无私,毫不谄媚地回答他排在前面的都是普通人,这时克洛伊索斯发火了,他说:“雅典的客人啊!为什么您把我的幸福这样不放到眼里,竟认为它还不如一个普通人?”梭伦这样回答说:“人间的万事真是完全无法逆料啊。说到你本人,我认为你极为富有并且是统治着许多人的国王;然而就你所提的问题来说,只有在我听到你幸福地结束了你的一生的时候,才能够给你回答。毫无疑问,纵然是豪富的人物,除非是他很幸福地把他的全部巨大财富一直享受到他临终

10、的时候,他是不能说比仅能维持当日生活的普通人更幸福的。因为许多最有钱的人并不幸福,而许多只有中等财产的人却是幸福的。拥有巨大财富的不幸的人只在两方面优于幸福的人:但幸福的人却在许多方面都超过了前者。有钱的人更有能力来满足他的欲望,也更有能力承受大灾难的打击。后者当然不能象前者那样地满足自己的欲望并且也经不住这样的灾难,然而他的幸运却使这些灾难不会临到自己身上,此外,他还会享受到这样的一些幸福:他的身体不会残废,他不会生病,他不会遇祸,有好孩子,又总是心情愉快的。如果在这一切之外,他又得到善终的话,这便正是你所要寻求的人,也就是够得上称为幸福的人了” 确实像文中梭伦讲的那样:有钱的人更有能力来满

11、足他的欲望,也更有能力承受大灾难的打击;没钱的人当然不能像有钱人那样尽情满足自己的欲望,诚然也经不住灾难,但是我觉得他们会活的简单点、潇洒点,没有那么多的约束。电影泰坦尼克号中罗丝深受所谓“上流社会网”的束缚,让她喘不过气来,感觉快要窒息了;卡尔却很享受贵族的待遇,认为有钱就是万能的;不羁少年杰克什么都没有,连泰坦尼克号的船票都是赌博得来的,但他活得很快乐。罗丝与杰克认识之前她是一位富家小姐,什么都不缺,可是每天形同行尸走肉,感觉不到幸福;与杰克相识后,虽然杰克没有钱,但是他每天都能带她发现生活的快乐之处,是一种金钱没法买到的开心。势利的卡尔邀请杰克一块吃晚餐,想看杰克出洋相;可是杰克表现很好

12、,他并不觉得自卑,他讲了自己的经历,贵族人都很认真地听着他的讲述,这无疑是他们所没有经历过、无法感受得到的,他们觉得很新奇。我感觉杰克的出现也为僵化的贵族社会注入了新的血液。影片中有这样一幕:一个富家小女孩从小就要学习各种礼仪,并且在休息的茶餐厅里也在练习喝茶必须的“叠餐巾”,这让我感到心酸。我们普通人有时会很羡慕那些有钱人,想买什么就可以买什么,什么都不不缺,殊不知光环下的他们其实是不快乐的,他们会担心会不会有一天遭到绑架什么的而普通人从来不会有这样的担忧。其实幸福很简单,不需要有什么轰轰烈烈,只要平平安安,完成了自己想要做的事情,最后善终,这样就可以说他是个幸福的人了。历史读后感四读希罗多

13、德的历史是需要很大的耐心的。首先是因为此书牵涉的地域跨度太大、年代跨度太长,人物、事件头绪太多。从空间上看,东起印度、西至直布罗陀海峡,北到北极圈附近,南达尼罗河的源头,希罗多德都涉及到了。从时间上看,从吕底亚王国的兴起(约680 BC)到希腊人击退波斯人的侵略(479 BC),前后200年。这还只是书中的主线,如果加上插叙中提到的其它事件,则有的可以上溯到更久远的年代。另外,作者特殊的讲述方式也是原因之一。他不断地打断自己的叙述,不断地在一件事讲到一半时插进一段有关的背景介绍。这种插话,短的时候大概是一、两节,但长起来就不得了。最长的一段是有名的介绍埃及风俗的第二卷。整整一卷182节,除了第

14、1节之外,完全和叙述主线没有直接关系。更有甚者,在这种插话之中有时他还要插进另一段,于是就形成了“插话中的插话”。比如第五卷第55节(简记为五55,后文同此)以下,希罗多德讲到阿里斯塔戈拉(Aristagoras)反抗波斯的伊奥尼亚起义的主要领导者到希腊本土寻求支援。他先到了斯巴达,但没有结果,便转去雅典。这里作者插进一大段追述(五55至五96),向读者介绍雅典是如何摆脱僭主的统治,建立民主制度的。这本来不过分。可他在五57又插进了一段,介绍起杀死雅典末代僭主希庇亚斯之弟希帕库斯,并最终引发人民起义的两位英雄的原籍盖菲拉(Gephyraei)。这还不算完,在紧接下来的五58,他又开始讲述和盖菲

15、拉人一道在希腊本土定居的腓尼基人,进而开始讨论自己的一个研究成果他认为希腊字母是腓尼基人传来的,并花了3节的篇幅(五59至五61)来举例说明之。这个研究成果诚然是很具洞察力的,但是和盖菲拉人有什么关系?和雅典人摆脱僭主有什么关系?和伊奥尼亚起义有什么关系?这种“插话中的插话中的插话”我称之为“三次方插话”在希罗多德的书中并不只此一处。比如这个“三次方插话”结束之后,在五96之前,即“一次方插话”结束之前,还有几段“二次方插话”和“三次方插话”。我要是苛刻一点的话,甚至连“四次方插话”都能找出来。(当然,历史并非完全地缺乏主线。插话多的情况也只在前五卷中比较明显。后四卷因为已经开始直接叙述希腊-

16、波斯战争,所以插话就减少了很多,现代人看到这里应该会觉得轻松了一大截。)如果一定要介绍一点背景知识,又和正在叙述的主题没有直接联系,今天的作者大概会用脚注的方式解决这个问题。但希罗多德不会,而且我感觉就算他那个时代有脚注这种东西,他也不愿意采用。插话是他讲述方式的特征,而脚注是不能满足他的需要的谁也没有在现代著作中见过“脚注的脚注的脚注”这种东西吧?这种时不时地脱离主题的叙述方式,或者说主题不明确、主线不清楚的叙述方式,你可以认为是当时文学技巧本身不完善的结果。但如果你心胸放开阔一点的话,也可以认为这本身就是一种具有特殊魅力的叙述方式。我想凡是读过未经改编的一千零一夜的人,都能明白这种“故事中

17、套故事”的结构其实并不罕见,也并不单调。它是一种随着语言叙述故事logos本身的流动而流动的讲述方式。它是一种随时准备分流、回溯、旋转、重新汇合的言说之河。现代派小说中有所谓“意识流”、“生活流”的说法,借用一下这类术语,我也可以叫希罗多德的讲述方式是一种“叙述流”,或者说“logos流”。它想向人们展示的,其实并不是一个有着清晰的原因-结果开端-结局的、单线条的、摆在那里的固定的话语客体,而是一个有着众多线索、可以随时把某一段拆开,单独讲述的、可以从不同视角、不同目的去解读的言说主客体结合物。不光是读者可以以不同的途径来接近它,如果作者希罗多德不想讲述希波战争的话,他完全可以根据手头的材料,

18、在诸如希腊及周边地区风土志或者希腊及周边地区政治沿革录的题目下重新开始他的叙述。而如果是这样一本书,而不是历史流传到今天的话,人们从中能得到的信息量,我想并不少于今天的历史的80%,只怕在有些方面会超过100%。换句话说,今天的人们读历史觉得主线太不清晰、太繁杂,其实是看有脚注的文字太多了的缘故,是被某一种思路带领着看书看惯了的缘故。(而且就算看有脚注的文字,你何曾看到过“三次方脚注”这样奇妙的玩艺?)现代人所习惯的不是“logos流”,而是“思路”。而且这个“思路”一般来说都是力求意义上的单向性、拓扑学上的简单性,也就是说歧义越少越好、歧路越少越好。像海德格尔那样对多重词义、多重理解的沉迷,

19、像花园小径那样结构分散、无明确导向、多重线索反复交叉的叙述方式,出现于现代哲学、现代派小说中,似乎很新鲜。其实我要说,你看历史就明白那并不是首创。“流”与“路”的区别,就在于流本身就没有,也不要求有明确的导向性,它往往是“讲到那里算那里”的,人们面对它也只有“随波逐流”的份;而路再怎么复杂,就算成了一片四通八达、无所不至的路网,但只要人一走上它,人的目的性,也就是“我要从哪里到哪里去”的心态是避免不了的。这也就是“意识流”不能被称为“意识路”的原因。“路”总是从原始的环境中,被“走得多了”走出来的、和原始环境不一样的东西,而“流”却是包围着你的、迷惑着你的方向感的、浑然一体的原始之物本身。对于

20、历史,追求一种clearly cut的结构,既是我们现代人的误区,也是无奈。历史读后感五花了一个月的时间读完了希罗多德历史的上下册,其上册与下册给我的感觉是截然不同的,上册的内容不像一本关于战争的历史书,而更像是希罗多德环游各国时所写的观后感类的散文,上册的内容并没有严格的主线,包括有地理,文化,神话,风俗,政治,战争等,而下册是严密的写了希腊和波斯之间的战争,对于我们研究希波战争史有非常大的帮助。希罗多德在编撰历史时所奉行的宗旨是只要是他所听到的或看到的,不管正确与否,他都会把它记录下来。因此,我们在看希罗多德历史时也要注意史料的正确性,带着怀疑的态度来观看这本书。接下来我所写的是我看完希罗

21、多德的历史后的收获和感想。从希罗多德历史中不难发现,不管是当时的希腊,还是波斯等国,在实行重大事件,例如战争,都会进行神托,这非常类似与我们古代中国商周时期的占卜。这种神托就相当于玩弄国家命运,但是在当时他们是非常相信的,例如在商务印书馆出版的历史上册的第31页第66部分拉凯戴孟人派人去请示神托,问是否能够征服全部阿尔卡地亚,佩提亚告诉他们不可以,但是可以进攻铁该亚,拉凯戴孟人深信不疑,结果不仅没有占领铁该亚,反而成为了敌人的奴隶,这是非常令人遗憾的事情。而这种依靠神托的事件还有许许多多,这里就不一一列举了。对于我来说,在历史上册中最激动人心的莫过于居鲁士与其外公阿司杜阿该斯的故事了。虽说阿司

22、杜阿该斯是想要维护他自己的统治,但是我对于他残忍的迫害自己的外孙子居鲁士的行为感到可耻,不过类似这种行为古今中外都有,比如中国的玄武门之变,或许,要想长久的统治,就是不能够带有太多的私人情感。而居鲁士可以幸存下来,哈尔帕格斯是功不可没的,但是,居鲁士后来可以返回波斯,这和居鲁士本身的智慧胆量是密不可分的,就像商务印书馆历史上册第60页第五行所写,阿司杜阿该斯望着居鲁士问:“是你这样一个贱人的儿子竟敢对我们国内最大人物的儿子施行无理吗?”居鲁士并没有畏惧国王的质问,而且还非常从容的回答了他的问题,我想这是没有多少孩子可以做到的,而这也是成为一代国王所必不可少的品性。果然,居鲁士安全的回到了波斯,

23、在哈尔帕格斯的帮助下,召集波斯人,并联合叛离美地亚人的那些人一起摆脱阿司杜阿斯的统治,最后还打垮克洛伊索斯,成为了整个亚细亚的主人。另外,在希罗多德历史当中,有不少故事是引发人深思的,并且带有一定的哲理性,例如商务印书馆历史上册第45页第18段克洛伊索斯所说:“没有一个人愚蠢到爱好战争甚于和平,不是像平时那样儿子埋葬了父亲,而是父亲埋葬了儿子。”我觉得这句话深刻地揭示了战争给人类带来的伤痛,生离死别成为了战争的常态。具有哲理性的花语是可以触动人心的,当居鲁士听到克洛伊索斯所说的话时,居鲁士不仅没有杀他,还要他坐在身旁,对他照顾备至。说到这里,不得不提一下,我认为居鲁士是一个具有宽阔胸襟和重视人

24、才的人,居鲁士要克洛伊索斯说出对他的不满,而且诚恳的寻求解决措施,这不是每个国君都可以做到的,他的这些品性是他成为一个贤明的君王必不可少的条件。说回哲理性的故事,我觉得这里有一个故事乃至对于现今的我们来说也非常有用,这就是商务印书馆历史上册93页到94页所写的关于大流士打开女王陵墓想获取金钱的故事,当他打开陵墓时,只看到尸体和一行字:“如果对于金钱你不是贪得无厌,而在取得金钱时又不是不择手段的话,你是不会打开死者的棺材的。”这个故事,对于现今金钱至上的人们来说很有告诫作用,我们应该把金钱把在一个适当的位置,没有金钱确实不行,但是金钱不是至高无上的,我们不能无限制的追求金钱,更不能为了金钱而做出违反伦理道德的事情。历史读后感600字五篇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教学 > 学生作文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