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子学院关于加强教学工作深化教学改革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docx

上传人:李司机 文档编号:1205424 上传时间:2022-07-28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21.3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女子学院关于加强教学工作深化教学改革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女子学院关于加强教学工作深化教学改革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女子学院关于加强教学工作深化教学改革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女子学院关于加强教学工作深化教学改革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女子学院关于加强教学工作深化教学改革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女子学院关于加强教学工作深化教学改革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女子学院关于加强教学工作深化教学改革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docx(10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女子学院关于加强教学工作,深化教学改革,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为贯彻有关求,进一步更新教育观念,切实加强学院教学工作,大力推进教育教学改革,不断提高管理水平、教学质量和办学效益,保障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经研究决定,现提出关于加强教学工作,深化教学改革,全面提高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意见如下:一、进一步巩固教育教学工作的中心地位1.宣传和贯彻学院办学指导思想。牢固树立“人才培养是学院的根本任务,本科教学是学院的立校之本,培养质量是学院的生命线”的思想观念。坚持教学工作会议制度,始终把教学工作纳入学院工作的重要议事日程,及时研究和解决教学工作中的重大问题。校联席会议每学期召开两次教学工作专题

2、会议,每两年组织召开一次全校性教学工作会议,每年召开一次教学工作专题会议,定期召开教学工作例会。加大宣传和导向力度,努力形成“各级领导高度重视教学、广大教师热爱教学、政策倾斜教学、经费优先教学、科研促进教学、管理服务教学、后勤保障教学、舆论导向教学、人人关心教学、一切为了育人”的良好氛围。2 .建立健全教学统筹保障机制。进一步树立教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三育人”理念和全员育人理念,把促进学生健康成长作为学院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统筹解决教育教学改革发展中的问题,形成政策合力构建更加紧密协调的管理与运行机制。逐步建立目标明确、重点突出、协调统一的人才培养政策和制度框架体系,确保领导精力

3、、教师精力投入教学,真正把教学工作作为学院的中心工作和中心任务,从机制上保证把人才培养质量落到实处,不断推进观念创新、制度创新和工作创新。3 .规范和落实教学工作责任制度。学院书记、校长是学院教学质量第一责任人,校领导班子成员根据工作分工及所联系的部门,研究落实支撑和服务教学的具体方案和措施。系(部、中心)主任、书记作为系(部)教学质量第一责任人,具体负责系(部)教学改革和发展建设的整体工作,落实教学计划、教学运行、教学质量、人才培养等重要环节,完善本系(部)教学质量责任制度。教师个体作为所承担的教学工作质量的直接任人,负责所承担课程的建设、教学过程各环节的规范落实以及教书育人的工作质量。各职

4、能部门和教学辅助部门的主要负责人是本部门教学质量相关工作的第一责任人,为本部门承担的教学管理、服务、保障工作负责。强化全面质量管理,进一步完善保证人才培养质量的长效机制。二、进一步加大教学经费投入和教学奖励力度4切实加大教学经费投入。调整学院经费支出结构,加大教学经费投入力度,通过多种渠道、多种形式,切实保障教育教学运行、改革、发展和建设的需求。强化教学经费专款专用制度,实行教学经费管理责任制,强化教学经费使用的责、权、利,保证教学经费全部用在教学上,确保生均教学经费投入逐年增加。5,继续加大教学奖励力度。落实XX女子学院教学质量与教学奖励办法和XX女子学院优秀教学管理单位评选办法等奖励措施,

5、将奖励专项经费用于“本科教学工程”项目建设、专业建设、课程建设、教材建设、实验实训室建设、网络教学资源建设以及教学成果奖、教学名师、教学能手、教学质量奖等各类评选项目的奖励。大力表彰奖励在教学工作一线做出突出贡献的教师及教辅人员,奖励在教育教学工作中取得显著成效的单位和集体。6.继续加强教学条件建设。突出“教学优先”为教学服务”的思想,加快教学硬件设施建设。一是筹措资金,加快进度,分批建设教学实验实训用房;二是推进数字化校园建设,加大图书资源建设,形成完备的信息化服务支撑体系;三是设立专项资金用于合理整合教学用房、教学设备、图书资料等资源;四是加大教学仪器设备、实验实训大楼和实习基地的建设力度

6、。五是加强教学条件的统筹建设和科学化管理,优化教学资源配置,提高教学资源的使用效率,实现各类教学、科研资源的共享,突出为人才培养服务的思想。三、进一步深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7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能力为重、全面发展的人才培养观。坚持育人为本,就是要立足于学生的终身发展、全面发展和健康发展,遵循教育教学基本规律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努力造就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高素质女性人才。坚持德育为先,就是要加强学生思想政治和道德品质教育,构建有效衔接的德育内容体系,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坚持能力为重,就要着力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学习能力和就业创业能力。坚持全面发展,就是要加强和改进

7、专业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统一、理论学习与社会实践的统一、全面发展与个性发展的统一。8 .推进本科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依据XX女子学院修订本科人才培养方案的原则意见,积极探索多元化人才培养模式,不断充实、改进和完善人才培养体系。以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为根本,突出实践能力与创新精神,注重通识教育与个性化培养相结合、专业教育与女性教育相结合,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培养服务经济社会和妇女发展的应用型高素质女性人才。以推进学分制改革为突破口,积极探索人才培养模式新途径。积极探索与企事业单位充分对接,实行订单式培养的人才培养模式;与其他院校结对联合培养急需专业人才的培养模式;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为目标,建立教育教学改

8、革实验区,加快创新人才培养等,在培养目标、培养内容、培养形式、培养制度等方面进行综合改革与创新。9 ,强化“本科教学工程”内涵建设。“本科教学工程”是针对本科教学关键领域、薄弱环节和突出问题,加大经费支持力度,突出整体推进的本科教育教学综合改革。以项目的层级建设为重点,以提升教育教学质量为主线,发挥项目建设的示范、辐射和引领作用,拓宽优质资源共享的覆盖面。注重教育教学改革与实践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促进内涵建设、特色凝练和质量提升,加大教学研究与教学成果的转化力度。四、进一步提高师资队伍建设水平10 .提高教师业务水平和教学能力。进一步引导广大教师积极开展教学研究,促进教师教育思想、教学能力、教学

9、方法的转变与提升。教师必须树立现代的教育理念,学生是认知的主体,是知识体系的主动建构者,教师是教学过程的组织者、指导者和帮助者。教师必须具备创新思维和多元化的知识结构,不断提高自身的科研能力、实践能力和运用现代化教育技术的能力。11 .加强教师名师培育和梯队建设。推进协同创新,积极探索科研团队与教学团队的重叠与交叉,把最新科研成果及时转化为教学内容。根据教学改革和教学任务需要,在专业、课程、实践教学等方面建立责任教授负责制,鼓励创建跨专业的教学团队,以责任教授带动教学团队,整体负责教学队伍建设,发扬传帮带的优良传统,着力培养青年教师业务水平和协作意识。研究和改革教学内容,开发教学资源,开展教学

10、模式改革,促进教学研讨、教学经验交流。培养一批校内名师、中青年教学骨干及教学新秀。12 .加强教风和师德建设。全面落实国家高等学院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多渠道加强教师职业理想和职业道德教育,增强教师教书育人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教师要关爱学生,严谨笃学,淡泊名利,自尊自律,以人格魅力和学识魅力教育感染学生,做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将师德表现记入教学业务档案,作为教师考核、聘任和评价的首要内容。五、进一步提升专业建设水平13 .加强专业内涵建设。主动结合经济社会发展,调整学科专业结构,不断优化学科专业布局,形成学科专业间的相互支撑和依托,逐步形成优势学科专业群,进一步明确专业培养目标和建设重点,

11、认清所办专业在国家和区域同类专业中所处的位置,找准立足点和发展的突破点,进一步优化人才培养方案,在特色培育上下功夫,实行错位发展,形成自身的优势,打造品牌。14 .推进专业综合改革。按照XX女子学院专业建设管理办法,在全校范围开展专业综合改革,探索以人才培养体制改革为核心,以专业为基本实施单位的综合性改革。积极推进社会工作、旅游管理、英语、会计等试点专业的综合性改革,改革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方法,改革教师遴选、考核与评价制度,激发教与学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努力培养创新人才、拔尖人才。六、进一步加强课程体系建设15 .持续推进课程体系优化与改革。坚持知识结构与课程体系整体优

12、化,突出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注重课程重组和整合,构建以核心课程和选修课程相结合、有利于学科交叉与融合、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课程体系。以国家级、省级、校级精品课程、精品视频公开课、优秀课程的建设带动其他课程的建设,强化教师教学的质量意识,促进课堂教学质量和水平的全面提升。16 .加强课程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改革。根据课程特点和教学需要,加大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等方面的综合改革,实现从注重知识传授向更加重视能力和素质培养的转变,着力培养学生获取知识的方法、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敢于质疑、勇于探索的精神。注重知识的整合,根据科学技术、社会经济发展的要求,不断更新教学内容。积极探索现代教学模式的教

13、学方法、教学手段和考试方式的改革。充分调动学生的思维和情绪,积极采取研讨式、案例式、启发式等教学模式教学。加强教材建设,鼓励教师编写高水平讲义、教材。17 .构建教学资源共享机制。打破系(部)与专业学科之间的界限,努力实现包括教师资源、课程资源、实验实训示范中心和其它资源在内的软硬件教学资源的共享机制,搭建多元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支撑平台。推进课程中心平台建设,继续提高网络课程的利用率。扩大学生选课资源,积极开发和使用网络课程。七、进一步完善教学质量监控保障体系18 .加强教学质量监控和评价机制建设。通过学生教学信息员制度,以及学生评教、教学检查和督导评学、各级领导听课制、观摩教学、教师评学、

14、系(部)教学工作评估和教学奖惩等制度和手段完善教学环节质量评估体系。构建科学合理的学生评教指标体系,不断完善学生评教系统;建立规范有效的教师评学指标体系,对学生出勤率、课堂纪律、学习积极性、学习态度、学习方法、自学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等方面做出评价。同时不断强化和规范教学过程,形成教学质量保障与监控的长效机制。19 .加大教学工作评估的导向作用。建立年度教学质量报告制度,开展教学质量专项评估和系(部)教学工作水平评估,并与学院宏观管理的调控和经费投入挂钩,形成有效的全面质量管理体系,确保教学质量不断提高。每年对系(部)教学改革、教学管理、教学条件、教学效果和教学状态等工作水平进行全面评价,

15、建立系(部)教学质量管理奖惩制度,对教学工作质量优秀的系(部)给予适当奖励。20 .强化以系(部)为重心的校、系两级教学管理运行机制。充分发挥教学系(部)以及教研室等基层教学组织在教学管理、学科建设、专业建设、课程建设以及教学改革中的主体作用。学院从规划制定、制度设计、计划运行、改革推进、指导协调、资源配置等方面加强宏观管理。系(部)从培养方案制定、教学组织实施、学生教育管理、教学条件建设、教学改革实践、教学过程管理、教学质量保障等方面加强教学工作。整体推进现代化管理模式改革,以信息化建设为推手,明确职责,强化教学要求,完善和改进现有的校系两级的教学管理服务平台,努力实现资源共享的网络化教学管

16、理服务新模式。八、进一步强化实践教学环节21 .完善实践教学体系。从人才培养体系整体出发,建立以能力培养为主线,分层次、多模块、相互衔接、科学系统的实验实训教学体系。增大实践教学投入,加强实践教学场地建设、仪器设备设施建设。增加实践教学比重,确保各类专业实践教学给予足够的学分。列入培养方案的实践教学环节累计学时,人文社会科学类专业占总学时的20%以上,理工艺术类专业占总学时的25%以上。加大实验实训教学模式改革,推动实验实训课程内容整合,建立与理论教学相互贯通,相互结合的实践教学体系。22 .强化实践教学过程管理。规范实验、实习实训和毕业论文(设计)等实践性教学环节的标准与要求,强调学生纪律和

17、实习指导教师职责。保证毕业论文(设计)工作有序而规范,从组织管理、选题要求、导师遴选、论文(设计)写作格式、论文(设计)质量控制及工作总结等各方面进行严格要求,严把学生“出口关”。23 .提高学生创新与实践能力。积极探索符合专业建设要求、满足行业需求的实践教学模式改革,逐步完善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培养机制,采取送出去请进来的方式,聘请企业家、专业技术人才担任兼职教师,鼓励教师挂职锻炼,积极开设、开发创新创业类课程,开展学生社会调查、志愿服务、公益活动、科技发明等社会实践活动。依托创新教育基地广泛开展“女大学生创新论坛”、大学生创新训练、学科竞赛、大学生创新创业等系列教育培训活动,进一步拓展学生创

18、新创业的综合能力培养。九、进一步建设优良的育人环境24 .加强学生学习过程指导,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全面实行导师制,以导师制为平台,建立教学、管理、服务三位一体联动机制,加强对学生的学习指导。通过网络化的教学管理服务平台,为学生学习过程提供完善的资源支持,开展系列的辅导、答疑、沟通和咨询活动,同时为学生能够顺利完成学业提供预警、指导和服务。25 .搭建整合育人平台,加强改进学风建设。贯彻落实国家思想政治教育相关文件精神,围绕学生素质教育全面发展的中心任务,理顺关系,齐抓共管,建立学风建设的长效保障机制。以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为切入点,开展贴近学生、贴近实际、贴近生活的主题教育、典型教育和学生的自我教育,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吸引力、针对性和实效性。26 .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创新和谐育人环境。以建设优良的校风、教风、学风为核心,努力形成清新的校园文明风尚。大力支持社团组织开展丰富多彩、积极向上的学术、科技、体育、文艺和娱乐活动,不断提升校园文化建设水平,努力营造健康文明、和谐上进、生动活泼的育人环境。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在线阅读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