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市规划.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市规划.docx(58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市规划按照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市县管理规程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市县建设指标以及省生态文明建设相关要求,结合省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创建工作现场推进会精神,编制本规划。一、工作基础与形势分析(一)建设基础1.区域特征(1)地理区位优势明显,交通运输网络快捷便利。是重要的能源、物流通道。随着“一带一路”战略深入实施,成为开放的前沿阵地和黄金通道,区位优势将带来更多的人流、物流、信息流和资金流,为未来高质量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2)黄河资源得天独厚,沿岸生态产业发展潜力巨大。黄河流经200公里,境内年取水许可总量12亿立方米,为我市发展农业、工业、旅游等产业提供了得天独厚的优势条件。
2、黄河沿岸土地宽阔平坦,水利资源丰富,为做强做大沿黄绿色生态产业和现代高效农业等奠定了基础。文化资源独特,自然资源丰富,发展文化旅游产业潜力大,通过开发提升风情游,打造风景旅游区,开发4A级湿地景区和景观带等沿岸旅游景点,使黄河沿岸成为最具观赏性和旅游价值的黄河风情线。我市能源资源富集,是重要的复合能源基地,煤炭储量16亿吨,水能、风能、太阳能资源蕴藏丰富,开发潜力巨大。矿产资源丰富,境内发现矿产45种,其中锢、沱、沸石、水泥用大理岩、陶瓷土等5种矿产储量居全省第一,被列为国家级地质找矿整装勘查区。(3)大工大农基础完备,现代产业体系不断完善。近年来,我市以绿色发展理念为引领,坚持有色绿色齐头并
3、进、农业工业协调发展、三次产业融合提升的发展方向,不断加快产业转型升级步伐,大力培育现代产业体系,生态产业发展初具规模,培育形成一批绿色品牌,三次产业结构由十二五”末的15.5:41.2:43.3调整为20.2:34.3:45.5。工业强市战略深入实施,传统产业加快转型升级,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壮大,形成了有色、化工、能源、新材料等产业门类齐全、要素条件良好的完整产业链条。工业集中区一区六园承载功能日臻完备,功能定位日渐清晰,是乃至西北地区重要的工业良港。经过60多年的建设发展,我市已成为国内规模最大的多品种有色金属工业基地、重要的新型化工能源基地、国家火炬计划有色金属新材料及制品特色产业基地、
4、全国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2.工作基础近年来,我市深入贯彻生态文明思想,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加大生态文明建设力度,制定出台生态文明建设考核目标体系等30多个生态文明建设相关的法规政策和制度文件,强力推进生态环境综合治理,全市生态环境整体呈现稳中趋好态势。坚决打赢蓝天保卫战,率先在全省开展燃煤机组超低排放改造,完成有色集团烟化炉烟气治理等工程35个,整治燃煤锅炉635台,淘汰老旧机动车2.4万辆;市区空气质量优良天数连续四年超过300天,2020年达到344天优良比例达到94.2%,比十二五末提高8个百分点。坚决打赢碧水保卫战,全面落实河长制湖长制”,完成高新区、医药产业园重点
5、建制镇污水处理设施建设,实施废水综合利用项目新建改造污水管网184.56公里城市污水处理率达到95%;黄河断面水质综合评价达到11类水质考核目标要求,达标率100%;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水质均达到1n类水质考核目标要求,达标率100%。坚决打赢净土保卫战,全面完成农用地土壤污染状况详查,加强农业面源污染防治,废旧农膜回收利用率达到80.9%,秸秆综合利用率达到85%完成重金属污染、硫酸净化综合利用等土壤治理项目,土壤环境质量总体保持稳定。加大生态建设力度,实施大规模国土绿化行动,重点推进退耕还林、防护林等工程和沿黄绿色生态景观带、绿色通道建设十三五”实施国土绿化200多万亩,治理水土流失7522
6、平方公里,全市森林覆盖率达到13.62%。(二)存在问题与机遇挑战1 .存在问题我市生态文明建设面临的主要问题包括:一是资源节约与利用效率较低,有色金属、化工、能源等传统产业骨干企业部分设备落后,尾矿、粉煤灰、冶炼废渣等废弃产品回收利用技术和工艺有待提升,一般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尚有较大提升空间。二是结构性污染问题依然突出,粗放型的经济增长方式尚未得到根本性转变,高耗能、高污染行业占比较大,主要工业污染物排放强度较高,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加快,新增污染物排放量加大减排工作压力,全域无垃圾治理任务艰巨。三是环境风险仍然存在,全市涉重金属、涉危险废物、涉化工企业较多,尾矿库、尾液库等环境安全存在隐患
7、,对黄河水安全构成潜在威胁。四是城乡人居环境亟待改善,城市污水处理厂运营不平衡,部分区县污水处理厂运行负荷率达不到相关要求,工业园区污水处理设施建设缓慢,沿黄绝大部分村镇未建设生活污水集中处理设施。城市建成区人均公园绿地面积11.54平方米,低于全国城市人均公园绿地面积14.8平方米。五是公众生态文明意识有待提升,大多数公众对生态文明理念内涵缺乏了解,部分企业参与环保的主动性不足,公众传统的生活方式和消费理念尚未根本转变,环境维权意识增强、环境责任意识相对较差的现象较为普遍。六是生态文明制度体系尚不健全,生态文明建设体制机制、源头严防、过程严管、损害赔偿、责任追究的全过程生态环境监管体系以及政
8、府主导、企业主体、社会组织、公众参与的现代环境治理体系有待建立健全和完善。2 .机遇与挑战(1)战略机遇。建设生态文明是关乎民族永续发展的千年大计,生态文明思想是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的根本遵循和实践动力,加快推进生态文明顶层设计和制度体系建设,为我市生态文明示范建设提供了全新指引。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战略,为奏响新时代新乐章提供了根本遵循。一带一路战略、大开发战略、省加快转型发展建设国家生态安全屏障综合试验区总体方案、城市群发展规划等国家和区域重大战略规划的推动实施,省委、省政府关于生态文明建设、绿色生态产业发展等重大战略的部署推动,有效促进我市经济要素有序自由流动、资源高效配置和市场深
9、度融合,优化产业链分工布局,推动上下游产业链和关联产业协同发展,为推进我市生态文明建设、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历史性机遇。同时,经过长期努力,国家循环经济示范城市、国家智慧城市、省级军民融合创新示范区等新动能加速凝聚,在转型升级、循。一带一路战略、大开发战略、省加快转型发展建设国家生态安全屏障综合试验业态新动能蓄势发力、产业发展与生态保护融合发展的重要阶段,为我市生态文明建设和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强大动力。(2)主要挑战。我市生态文明建设面临的主要挑战表现在:一是产业结构仍需优化,创新能力亟待提升。作为资源枯竭型城市和老工业基地,传统产业比重大,有色金属、化工、煤炭、建材等传统产业仍将是主导产业,战略性
10、新兴产业、高新技术企业和节能环保产业体量小,升级、循。一带一路战略、大开发战略、省加快转型发展建设国家生态安,品牌化程度不高。文化旅游资源优化转化利用能力偏弱。二是生态环境脆弱。我市属于干旱半干旱地区,降水量少、蒸发量大,荒漠化土地面积占国土面积的63.27%o三是城乡区域发展和收入分配差距较大。由于资源环境约束趋紧,我市生态建设任务繁重,农村环境基本公共服务能力和基础设施建设需进一步完善。二、规划总则(一)指导思想以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导,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坚持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坚持把生态文明建设融入我市政治建设、经济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充分发挥区位交
11、通、黄河资源和大工大农三大优势,以绿色、循环、低碳发展为途径,夯实生态经济基础,优化国土空间开发格局,筑牢生态安全屏障、改善生态环境质量,提升生态生活品质,弘扬生态文化魅力,完善生态文明制度,实现产业兴、百姓富、生态美的有机统一。(二)规划原则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建立绿色发展政策导向,强化源头管控,落实生态保护红线、环境质量底线、资源利用上线硬约束,把绿色+融入我市经济社会发展各方面,实现经济效益、生态效益、社会效益相统一。以资源高效和循环利用为重点,发展循环经济和清洁生产,坚持量水而行、节水为重,促进生产、流通、消费过程的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引领全社会共
12、建共治共享生态文明。问题导向,以人为本。坚持把以人民为中心作为我市生态文明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以解决社会关注和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环境问题为导向,统筹兼顾、合理布局,妥善处理区域保护与发展的关系,加快人居环境建设,积极构建布局合理、设施完善、功能齐备、服务方便的公共服务体系,切实提升全社会生态文明意识和生态环境满意度。改革创新,完善机制。把改革创新作为基本动力,充分发挥机制创新在生态文明建设中的引领与支撑作用,加快体制机制创新步伐,深化生态保护红线管控、三线一单”、河(湖)长制、领导干部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生态文明建设目标评价考核等制度建设,探索生态文明示范市建设的有效路径,建立健全推动
13、生态文明建设的制度体系。统筹,社会参与。发挥政府在生态文明建设中的引导作用,统筹空间、规模、产业三大结构,统筹政府、社会、市民三大主体,积极推进多部门、多地区的合作和协调配合。注重运用市场手段优化配置资源,调动市场主体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引导多元投资。加强生态文明宣传教育,增强公众生态文明意识,充分调动企业和个人的积极性与创造性,强化企业生态意识和责任意识,倡导公众积极参与,引导全民共建共享。立足市情,彰显特色。结合区位优势、资源禀赋、产业发展,立足资源枯竭转型实际,突出污染防治,按照北御风沙,南保水土,中建黄河绿洲的战略布局,坚持有色绿色并进、农业工业协调发展、三次产业融合提升,围绕全
14、省生态十大产业加快构筑生态屏障。(三)规划范围。规划范围为我市全部行政辖区,规划总面积2.12万平方公里。(四)规划期限。规划基准年为2020年,规划期限为2021-2025年。(五)规划目标1.总体目标。全面推进生态制度、生态安全、生态空间、生态经济、生态生活和生态文化六大体系建设,国土空间开发格局得到优化,科技创新能力显著提升,产业结构更加合理,资源能源节约利用水平不断提升,产业生态化和生态产业化相协调的高质量发展体系更加完善;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持续减少,大气、水、土壤环境质量不断改善,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统保护修复稳步推进,矿山生态环境恢复取得明显成效;城乡人居环境更加优美,生态文明理念深入
15、人心,生产生活方式绿色转型成效显著,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初步形成,把我市建成空气清新、河湖清澈、生态宜人的宜居之城、美丽之城。2.阶段目标。2021-2023年:产业结构持续优化,资源能源利用效率不断提高;主要污染物排放得到有效控制,大气、水、土壤、重金属等环境质量进一步改善,环境风险得到有效防范;严守生态保护红线,国土空间格局进一步优化,山水林田湖草沙生态保护修复取得明显成效;城乡建设成效明显,生态制度体系日趋完善,生态文明意识普遍增强,各项建设指标达到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市考核标准。PM2.5浓度不超过27微克/立方米,优良天数比例稳定维持94%以上;
16、黄河段断面水质稳定达到11类水质,集中式饮用水源地水质保持在1n类以上。城镇污水处理率95%;一般工业固体废物提高幅度保持稳定或持续改善;单位国内生产总值建设用地使用面积下降率4.5%.2024-2025年:低碳、循环经济规模持续壮大,现代高端产业体系更加完善,形成三次产业融合发展的态势;大气、水、土壤环境质量显著改善,自然生态空间承载力显著提升,生态系统服务和生态产品供给能力稳步提升,筑牢生态安全屏障;生态文明理念深入人心,初步形成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生活模式,走出一条具有西北特色、黄河风情的高水平保护与高质量发展协同共进的生态文明建设之路。(六)建设指标。根据生态环
17、境部印发的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市县管理规程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市县建设指标,结合实际,突出迫切需要解决的重点、难点问题,提出我市生态文明建设的指标体系,共包括六大系统、十项任务和36项指标。三、主要任务(一)推动产业绿色转型,构建现代产业体系1 .推动工业转型升级。以循环化工、特色新材料、生物医药、煤炭储运交易转化等“四基地建设为统领,完善质量基础设施,深入开展质量提升行动,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发展动能转换、质量效益提升。(1)改造提升传统产业。针对我市历史遗留问题突出、资源枯竭和传统产业比重大的困境,将绿色循环低碳理念贯穿到生产、流通、消费各个环节,用清洁生产、高新技术和适用技术对有色金属、化
18、工、陶瓷、建材等传统产业进行提升改造,推动传统产业向高端化、绿色化、低碳化发展。有色金属产业。瞄准国内国际同行业标杆,引导企业运用先进适用技术及智能化技术,加快技术改造,推广应用新工艺、新技术、新装备,全行业实现绿色生产,使有色金属工业由传统产业向绿色产业转变。开展有色金属行业智能制造试点示范,建设数字化矿山、智能工厂以及智能云服务平台,建立互联网+”协同制造产业新模式。依托公司发展高精度铜板带、电解铜箔、新型高性能冷凝管、精密铜管、电工专用铜杆等产品,提升铜材精深加工能力和铜材就地转化率。鼓励煤-电-铝联产,开发生产高性能铝板带、铝箔、铝模板、光伏电板、铝合金支架等产品,实现铝型材从建筑铝型
19、材到工业铝型材、从挤压加工向深加工的战略转型。推动产业配套协作和循环利用,使铜铅锌冶炼工艺技术达到国际先进水平,资源利用率达到国内先进水平,产品能耗控制在同行业平均水平。化工产业。加强应用研究,重点发展光气化工、氟化工、煤化工、铭镒钛锂无机盐化工产业链,在新型煤化工、有机氟、铝盐、对二甲苯、化工新材料等方面实现突破;通过完善配套上下游产业,加快光气化产品技术开发与工艺研究,打造TD1为核心的光气化产品群,实现光气化工传统优势产业转型升级。依据我市无机氟化工产业传统优势,打造以氟化氢为基础,以无水氢氟酸电解制氟气为核心技术,以氟精细化学品为重点的氟化工产品群,实现传统无机氟化工优势产业向精细有机
20、氟化工和新能源材料发展。依托煤化工项目,拓展煤制合成气、合成氨、甲醇等下游产品,做优做精煤化工系列产品。陶瓷建材产业。重点发展大型化、集约化、品牌化、循环型绿色建材,积极承接发达地区先进技术,加快传统建材升级换代。依托金龙化工建材和泰山石膏等企业,做大做强绿色建材产业,重点发展高端玻璃、新型墙体材料、生物质建材、轻质高强墙材、防水防腐密封、纸面石膏板和特种水泥等产品,打造矿石原料-水泥-水泥制品、石膏-建材制品、废渣原料-新型建材制品等产业链,引导建材行业循环、绿色、低碳发展。依托新乐雅陶瓷、恒大陶瓷、凯斯瓷业等骨干企业,重点突破陶土精、陶瓷粉体及前驱体制备、烧结成型和精密加工等关键技术,发展
21、以餐具、茶具、咖啡具、花器、卫浴、工艺礼品等为主的日用陶瓷。积极引进文化创意产业,大力推动陶瓷产业与文化产业融合发展,打造集陶瓷研发生产、旅游观光、休闲娱乐为一体的陶瓷小镇,建设陶都。紧盯新能源、电子信息、高端装备及航空航天等领域,研究发展以氮化硅、碳化硅和氧化措等为主的功能陶瓷材料。能源电力产业。以增强能源安全保障能力为目标,着力打造兰西城市群()复合型能源千万千瓦级基地。加强煤炭产供储配销体系建设,调整煤炭生产结构,加强大型现代化煤矿建设,淘汰落后产能,改造提升中小煤矿产能;依托煤炭交易中心分中心,延伸洗煤选煤产业链条,实现运加转销”全链条发展,重点实施储煤基地、洗选煤基地、综合物流园等一
22、批项目,建设地区煤炭储运交易转化基地。以陇电入鲁”项目为引领,积极推进陇电东送输电工程配套风、光电项目建设,有序推动大唐发电、中节能等一批新能源重大项目,研究推动抽水蓄能电站建设,争取光伏治沙试点,鼓励发展生物基能源和材料,努力打造现代复合能源基地。配套实施一批高载能产业,持续推动电力交易市场化改革,大力提升新能源消纳和储存能力,进一步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将资源能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2)培育壮大新兴产业。针对我市战略性新兴产业、高新技术企业和节能环保产业体量小的现状,瞄准前沿领域,集聚资源、集成政策,推进新兴产业规模化、集群化发展,不断提高新兴产业比重,构建特色突出、优势互补、结构合理的战略
23、性新兴产业体系。特色新材料产业。围绕国家有色金属新材料基地、国家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军民结合化工新材料产业化示范基地建设,依托公司、稀土公司、郝氏炭纤维公司等重点企业,科学谋划先进基础材料、关键战略材料和前沿新材料前瞻布局,推动新材料产业由低端向高端发展、由小规模分散型向大规模集约型发展,发展壮大有色金属、稀土、碳纤维、锂电池、光刻胶配套材料、高纯度铁基粉、铝合金、凹凸棒石、特色建筑等新材料产业链,推动建设宏达铝业铝合金新材料产业园、稀土新材料产业园、大象新能源核心工业园、凹晶产业园、碳纤维循环应用产业示范园,打造国内外知名的特色新材料产业基地。新能源产业。依托陇煤西运、疆煤东运节点城市的
24、资源能源优势,规划发展水电、风电、光伏发电、煤电、工业硅等能源和高载能产业,因地制宜推进风电产业规模化、有序化发展,新增风电装机300万千瓦。积极推进工矿废弃地及采煤沉陷区光伏示范基地、生态农业+光伏示范基地、分布式光伏发电和太阳能光伏发电示范项目,新增光伏装机400万千瓦。谋划光伏+储能、抽水储能等新能源+储能项目,有序推动分散式发电、平价风光电等一批新能源重大项目。积极探索发展生物燃料乙醇、生物柴油和生物质直燃发电,继续发展城乡生活垃圾卫生填埋气发电和垃圾焚烧发电,争取建设以农作物秸秆或畜禽养殖废弃物、餐厨垃圾等填埋气为燃料的生物质发电厂。依托超导变电站优势,持续研究探索超导技术体系,促进
25、电路稳定性,增加电力蓄能产量。装备制造产业。依托有色长通电线电缆有限公司等大型骨干企业,以工业化和信息化融合发展为主攻方向,紧抓中东部地区装备制造业向内地拓展转移的机遇,突破技术链、价值链和产业链的关键环节,推动现有制造业向数字化、智能化、循环化转型,发展服务型制造业。重点研发系列风电叶片、风电机组、空气源热泵、太阳能光伏支架等高端装备制造产品。节能环保产业。以节能装备制造、资源循环利用、危废治理等行业为重点,大力发展节能环保产业,加快高效节能新型墙体、保温隔热材料、无机防火保温材料、复合保温砌块和轻质复合保温板材等建筑材料的研发和生产,加快凹凸棒石资源开发,建设废弃物综合处理基地,建立多层次
26、、多渠道、多元化覆盖城乡的再生资源回收体系,实现废有色金属、废铅酸蓄电池、废旧汽车、废旧轮胎等再生资源回收利用,打造回收-分拣-加工-交易的废弃物循环经济产业链,加快实施湿法炼锌渣综合回收、汽车回收拆解及废旧物资回收利用等项目。生物医药产业。以医药等为举旗引领企业,依托大学产业技术研究院,开展创新药物研发和关键技术攻关,推动发展化学原料药、化学仿制药、医药中间体、化学新药和中药材深加工等产业,辐射带动生物技术药和医疗保健器械等产业。围绕枸杞、地草、黄葭、参、柴胡、红花、防风和肉放蓉等道地药材资源,深度研发中间提取物和配方颗粒,提高精深加工能力,促进中医药生产加工集约化、规范化发展,带动发展中医
27、药养生保健产业向功能性食品、化妆品及保健品等领域延伸。突破创新实现生物制药快速发展,培育形成具有辐射带动作用的医药产业集群,推动生物产业由先导产业向主导产业跨越。(3)推动产业集聚协同发展完善园区配套设施。全面提升园区基础设施和服务能力,进一步加强园区道路、供排水、电、气、通讯等基础设施网络建设,提升重大产业项目承接能力。用足用好经济区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政策平台,积极利用政府专项债券,鼓励政策性、开发性、商业性金融机构创新金融产品和服务,支持开发区基础设施建设。实施工业园一期基础设施建设、区汽车工业制造厂建设项目、新型建材产业基地建设、生态产业园雨污管网分流改造等建设。推动园区协同发展。进一步
28、明确园区主导定位,明确准入条件,引导园区错位发展,构建核心区+延伸区+联动区协同发展的“一区六园新格局。按照优势互补、产业联动、市场导向、利益共享原则,推进创新集群与产业集群深度融合,促进各园区协同联动发展。以发展高科技、实现产业化为方向,推动产业园区化、园区产业化,突出产业园区产业培育和科技型企业孵化培育功能,重点打造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和西区经济开发区两个百亿级园区。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作为核心区,重点发展精细化工、生物医药、先进制造等产业;高新区有色金属新材料产业园、工业园等产业集聚区错位发展有色金属、精细化工、陶瓷建材、农副产品深加工、新材料、先进制造、生物医药等产业。提升园区能级和水平。
29、加快产业园区标准化、智能化建设,打造智慧园区,构建智慧工厂。推行”管委会+公司管理运营模式,深入推进管理权限、人事管理和绩效激励等体制机制改革。争取高新区承接部分省级经济管理权限,建立与省直部门联系沟通制度,探索赋予省级开发区县级经济管理权限。争取将新材料产业园、陶瓷产业园升级为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将工业集中区升级为省级开发区。加强与专业化园区运营商合作,推动市场化开发运营,提高园区产业水平、投资强度、亩均效益,着力推动产业园区转型升级。(4)推行清洁生产。加快推动产品全生命周期绿色管理,牢固树立源头预防、过程控制的清洁生产理念,按照资源化、循环化、再利用原则,加大清洁生产技术研发和推广,推
30、动有色金属、化工、能源、陶瓷等传统产业技术装备提升、产品升级换代和绿色改造。加大对中小企业清洁生产技术创新支持力度,实现产学研用联合开发,打造有色冶金材料高值利用、尾矿尾渣综合利用等产业链,建设绿色生态生产体系和新型产业清洁生产基地。鼓励企业自愿开展清洁生产审核,切实提高企业管理水平、优化生产工艺。(5)发展循环工业体系。以化工、生物医药、新材料、煤炭等行业为重点,以规模化、高值化利用为核心,推进资源高效循环利用,推行循环型工业体系,打造循环化工、生物医药、特色新材料、煤炭储运交易转化四基地。充分发挥技术、资源优势,集聚上下游创新资源,延伸产业链条,培育壮大光气化、煤化工、氟化工、无机盐化工四
31、大产业链;依托生物医药园,发挥氟化、光化、硝化产业基础和技术优势,以医药中间体、原料药、仿制药、制剂等为重点,打造生物医药产业集群;抢抓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机遇,依托有色、稀土、郝氏炭纤维等重点企业,加强科技成果转化应用,壮大有色高端、稀土、碳纤维、电池和光刻胶等5个新材料产业链;按照产销联动、共建共享”的方式,加强同中煤、能化、靖煤等省内外具有实力的企业对接合作,组建能源开发公司,建设集储备、销售、清洁转化、煤化工于一体的煤炭储运转化基地。(6)实施创新驱动战略。着力把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建成科技体制改革试验区、产业品质跃升支撑区、人才资源集聚区、东西合作发展先行区、生态文明建设引领区。积极
32、引导企业与科研机构加强合作,强化企业创新主体作用;加快推进电力体制改革,促进新材料产业园智能化增量配电工程及生物医药产业园互联网+智慧能源项目落地;总结提炼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建设科技创新先进经验;建设一批国家级、省级双创示范基地、中小企业创新平台、创新孵化示范基地和农村创业创新示范基地,打造一批重点实验室、工程研究中心和技术创新中心。2 .培育壮大生态农业。建设现代农业综合示范区,紧盯省委、省政府发展现代农业的方向,坚持农牧结合、产加配套、粮饲兼顾、种养循环、三产联动。打造5个万亩牧场、10个百亿级农业产业链、4个绿色生态示范带(地)、6个地味品牌。培育现代农业新模式,强化粮食安全和重要农产品
33、供给保障。(1)优化现代农业产业布局。以重点区域建设5个万亩生态牧场;建设沿黄乡村绿色发展、百万亩旱作农业、百万亩水肥一体化高标准农田、高效生态农业、百万亩粮食生产功能区5个示范带、示范片,着力打造国家级、省级农业现代化示范区,把我市建设成沿黄高效农业示范市、西北绿色农特产品基地、西北主要的农畜产品生产供应基地。(2)构建现代农业产业链体系。打造生猪养殖加工、肉羊养殖加工、特色草食畜牧业、蔬菜种植加工、瓜果种植加工、马铃薯种植加工、地方地理标志产品、生态农业、生态循环农业、通道物流等10个百亿级现代农业产业链,形成千亿级现代农业产业集群。打造县域特色产业体系,构建县以南牛北羊+高原夏菜+旱作农
34、业为支撑的全产业链体系、县以北畜南菜+杞瓜枣梨+高效农业为支撑的全产业链体系、县以鱼米粮仓+现代园区+农业为支撑的全产业链体系、区以东棚西加+物流仓储+休闲农业为支撑的全产业链体系和区以茄果芋药+陶瓷小镇+黑驴养殖为支撑的全产业链体系。(3)打造生态农业示范带。建设四个绿色生态农业示范带,建设以沿黄和高扬程灌区省道沿线周边为重点的一带两区三线”生态农业示范带;建设以县为主的饲料玉米、地膜马铃薯、小杂粮三个百万亩旱作示范带;建设以高效节水设施农业、高效节水灌溉农业为基础的水肥一体化高效节水高标准农田示范带;利用高效节水灌溉节约水资源,在沙漠边缘建设高效作物示范片区。(4)打造一批银字号农产品品牌
35、。以创建名、精、特、优、新农产品品牌为战略方向,挖掘和培育具有地域特色和竞争优势的地理标志产品。坚持抓两个三品一标建设,培育具有市场竞争力和地味品牌的规模化、优质化、特色化农产品,打造50万亩文冠果、5万亩盐碱地水产养殖、20万亩葵花、20万亩设施蔬菜、35万亩枸杞、15万亩砂地西瓜等6个地味”品牌农产品之乡,力争全市三品一标农产品认证年增幅8%以上。推动农业品牌化、优质化发展,依托农业资源优势,推进草食畜牧业和优质小杂粮产业、绿色蔬菜和羊肉加工、生态农业、黑毛驴养殖加工等各县区农业品牌化建设;提升条山早酥梨、鲜百合、小杂粮、大庙香水梨、高原宏枸杞等农产品市场知名度,推进农业标准化、绿色化、品
36、牌化生产。(5)强化粮食安全和重要农产品供给保障。深入实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落实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坚决遏制非农化,防止非粮化,坚守770万亩耕地数量不减,守住577万亩永久基本农田红线,确保粮食生产面积稳定在395万亩以上、总产量稳定在100万吨左右。实施优质粮食工程,加强粮食生产功能区和重要农产品保护区建设,坚定不移抓好粮食和生猪等重要农产品生产保供。大力提升耕地质量,加强高标准农田建设,着力打造100万亩高效节水高标准农田和150万亩一般高标准农田示范片区。强化农业科技和装备支撑,提高农业良种化和机械化水平,加强种质资源保护和良种繁育体系建设,抓好羊等地方品种保护开发,建设玉米
37、、马铃薯、羊、牛等良种繁育基地。(6)培育现代农业新模式。强化绿色导向、标准引领和质量安全监管,增加绿色、有机、生态、安全、优质农产品供给。实施农业+战略和互联网+农产品出村进城工程,加快发展康养农业、量子农业、智慧农业,打造农业结构优化调整示范样板。发展数字农业,开展原生态农产品展销活动和三播三促全网营销活动,带动全市农产品上网上云销售。发展富硒功能农业,打造苹果、旱砂西瓜、大枣、枸杞、文冠果、菊花等具有影响力的富硒产品。3 .发展现代服务业(1)积极发展生态旅游按照全域旅游发展理念,深入挖掘黄河文化、丝路文化、红色文化、工矿文化、农耕文化、民俗文化等多元文化,大力发展乡村旅游和红色旅游,全
38、力创建品牌景区。围绕建成沿黄旅游经济带上重要节点城市和国内知名旅游目的地的总体目标,依托我市独特自然景观、历史文化、乡土风情、铜城工业等旅游资源,以旅游+工业旅游+农业旅游+康养旅游+交通为主导,推动文化旅游转型升级和融合发展,重点打造四大主题旅游线路,开发串联上下游旅城市的黄河风情游。加强品牌景区建设。深入挖掘多元文化旅游资源,在严格保护地质遗迹的基础上,强化区域间资源整合和协作,积极申报创建国家级、省级全域旅游示范区,推进全域旅游发展。深度挖掘索渡口文化,加快河畔古镇、驿栈、康养重镇、休闲水乡等名镇建设。加大景区基础设施建设投入,提升景区管理水平和服务质量,加快推进5A级景区创建工作,全面
39、推进一批国家4A级、3A级旅游景区创建工作,打造我市旅游快速发展的龙头景区和优势品牌,建成省内一流、国内知名的旅游目的地。加快乡村旅游提质增效。加大乡村旅游开发力度,将旅游理念和元素融入美丽乡村建设之中,深入挖掘山水生态、农耕文化、农事体验、特色种植、古村古镇的旅游价值,突出土气、老气、生气、朝气”,大力发展以农耕文化为魂、以田园风光为韵、以村落民宅为形、以生态农业为基的乡村旅游品牌。按照高起点、特色化、可落地原则,对农家客栈、餐饮、娱乐、采摘观光等乡村旅游项目进行统一引导,打造一批不同类型的乡村旅游综合体。创新乡村旅游产品业态,重点实施一批田园综合体项目和特色小镇建设项目,把美丽乡村打造成为
40、没有边界、没有围墙、主客共享、旅居相宜、农旅相融的全域大景区,推动美丽乡村由建设向经营转变,进一步提升乡村旅游发展水平。(2)提升发展商贸物流业优化物流业发展格局。发展工业物流园,包括有色冶金、煤炭、建材、新能源、新材料等工业物流,满足区域经济发展所需的物资运输、仓储、整理、配送、装卸;发展商贸物流园为集商贸、装备制造业、建材、农资、生物医药物流业为一体的商贸服务型物流园区;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园物流中心集集散地、中转地、仓储配送、流通加工、货运代理、物流信息管理及服务中心为一体的综合型物流园区;将工业园物流中心发展为区域运转型物流中心,把工业物流园打造为农业产品深加工产业园。(3)数据信息产业加
41、快智慧建设。构建以政府、企业和市民为三大服务主体的城市运营中心,建成智慧主体框架、基本运营模式及相对完善的智慧应用体系。加快大数据中心、工业云平台、智慧园区等建设,将我市工业集中区一区六园建设成高标准、高水平、高服务能力的“智慧园区。培育发展信息产业。鼓励支持稀土新材料、碳纤维、锂离子电池原料等电子原材料加工产业链条延伸,大力发展电子信息产业。推进两化深度融合。推进信息化和工业化的高层次结合,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实现信息化带动工业化、工业化促进信息化;开展两化融合管理体系试点推广工作,在有色金属和稀土新材料、化工、能源、装备制造、陶瓷建材、农畜产品深加工及生物医药等重点行业中推进虚拟仿真、数字模
42、型等技术应用,推广数字化、自动化、网络化生产控制系统和装备。4 .推进资源节约与高效利用(1)提高工业固废综合利用效率。围绕煤开石和粉煤灰、尾矿(共伴生矿)、冶炼渣、工业副产石膏等,提出各类固废综合利用的主要途径,提高固废资源综合利用效率。鼓励尾矿(共伴生矿)在砂源替代材料制备、有价组分梯级回收等方面进行利用,冶炼渣在道路材料掺用、建设工程领域掺合、稀贵金属回收等方面进行利用,推动工业副产石膏在建筑材料、土壤改良、路基材料、新材料制备等方面进行利用。(2)有效降低能耗和碳排放强度。严格落实能源消费总量和强度双控制度,统筹做好社会发展重点项目建设与能耗管控衔接,全面推进工业、建筑、交通运输、商贸
43、流通、公共机构等领域节能,引导新增用能需求由高耗能、高排放、资源型产业向国计民生和绿色生态产业优化配置。严格控制高耗能和产能过剩行业新上项目,抑制高耗能行业过快增长,完善单耗指标与总量指标相结合的节能指标体系和节能预警调控制度。控制工业领域二氧化碳排放,有效控制能源、建材、化工、有色等重点行业二氧化碳排放总量。结合国家重点节能低碳技术推广目录及省产业发展需求,推广低碳新工艺、新技术,加强企业能源和碳排放管理体系建设,强化企业碳排放管理,争取部分高耗能产品单位产品碳排放达到国内平均水平。实施低碳标杆引领计划,推动重点行业企业开展碳排放对标活动。积极控制工业过程温室气体排放,在有色、火电、水泥等重
44、点行业实施工业生产过程温室气体控排示范工程,有效控制工业生产过程温室气体排放。(3)实行建设用地总量和强度双控。促进土地集约高效利用。以严控增量、盘活存量、提高流量为基本导向,确定土地节约集约利用的目标、指标与实施策略,按照严守底线、调整结构、深化改革思路,不断提高城镇建设用地集约化程度。统筹建设用地增量与存量,着力释放存量建设用地空间,提高存量建设用地在土地供应总量中的比重。通过加大废弃农村居民点复垦、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工矿废弃地复垦、闲置土地及批而未用土地盘活利用等多种措施,增加土地利用面积。鼓励旧工厂产业升级,推进旧城镇”改造。通过落实土地利用动态巡查制度、积极推进闲置土地空间信息化
45、管理,加强建设用地全程监管;重点推广土地复合利用、各类行业和产业的节地技术和模式,加快推进技术与机制创新,提高节约集约用地的科技水平。严格节约集约用地考核评价,健全建设用地标准制度。开展土地开发利用强度和效益考核,从健全节约集约用地控制标准、加强节地考核评价、推广节地模式和技术等方面入手,进一步提高土地资源节约集约利用水平。健全各类建设用地标准体系,探索建立集约节约用地的鼓励和约束机制。加强土地利用规划管控、市场调节、标准控制和考核监督,严格土地用途管制。研究制定符合各县(区)产业结构和主体功能定位的产业准入负面清单,实行建设项目用地全生命周期管理制度,完善建设用地使用权转让、出租、抵押二级市
46、场,全面建立产业园区土地利用绩效评估制度。合理确定存量建设用地压减规模,在科学预测用地需求、摸清地方存量建设用地的基础上,结合实际,通过建设用地结构和布局调整,保证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用地需求。腾笼换鸟盘活土地,鼓励政府部门和企业通过工业用地转型升级,提升土地利用效益;积极推进停产企业和低效企业有序退出,盘活存量国有建设用地资源,为产业转型、城市更新腾出发展空间、腾出环境容量、腾出资源要素。(4)促进水资源节约循环利用发展节水高效农业。实施农业节水降耗工程,严格农业用水总量控制,强化农业节水增效,推进中型泵站更新改造及灌区续建配套与现代化改造。围绕水资源高效利用和蔬菜、林果等十大产业发展,在沿黄
47、灌区和高扬程灌区推广高效节水灌溉技术、压缩高耗水作物面积,推广节水旱作农业。全面推进水价改革,实施农业水价综合改革,促进农民减负和节约用水双赢。推进工业节水减排。在工业结构调整上采取有保有压政策,发挥政府调控和经济杠杆调节双重作用,鼓励发展低耗水产业和行业的节水技术改造,限制高耗水、高污染项目,发展减量化、无害化、资源化的新型经济模式,提高水资源重复利用率,建立清洁循环的节水型工业。加大工业节水减排力度,推进工业节水技术改造,鼓励有条件的工业园区,统筹水处理及分质供水系统,推进水梯级利用和集中处理,建设节水标杆园区。发展节水工业项目、提高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实施公司、稀土公司、靖煤公司等企业废
48、水综合治理,通过生产生活废水回收治理改造、水平衡治理,将工业废水和生活污水回收处理用于再生产和绿化,废水循环利用率有效提高。加大节水型社会制度建设。巩固和深化节水型社会建设试点成果,将控水节水作为约束性指标纳入政绩考核范围,杜绝不合理用水需求。坚持以水定城、以水定地、以水定人、以水定产,推进水资源高效利用。提升水资源优化配置,强化水资源刚性约束,严格用水总量控制。推行水资源消耗总量和强度双控行动,严守用水总量控制、用水效率控制、水功能区限制纳污三条红线。把取水许可作为用水总量红线管控的有力抓手,充分考虑各县区、各用水户规划发展及现状实际,按照区域用水定额核定许可水量,严格抑制不合理用水需求。(
49、二)严守生态保护红线,优化国土空间格局1 .构建国土空间总体格局贯彻落实主体功能分区战略,在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和国土空间开发适宜性评价的基础上,科学有序统筹布局生态、农业、城镇等功能空间,划定生态保护红线、永久基本农田、城镇开发边界等空间管控边界,强化底线约束,为可持续发展预留空间。统筹山水林田湖草等保护类要素和城乡、产业、交通等发展类要素布局,加强生态环境分区管治,量水而行,保护生态屏障,构建生态廊道和生态网络,打造区域协调、城乡融合、集约型国土空间保护开发总体格局。构建一带两区六基地为主体的农业发展格局,依据各区域自然条件、功能定位和特色优势,优化农业生产结构和产业布局,打造一带两区六基地。其中一带即沿黄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