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院关于进一步深化课程综合改革的指导意见.docx

上传人:李司机 文档编号:1227061 上传时间:2022-08-22 格式:DOCX 页数:9 大小:20.3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学院关于进一步深化课程综合改革的指导意见.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学院关于进一步深化课程综合改革的指导意见.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学院关于进一步深化课程综合改革的指导意见.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学院关于进一步深化课程综合改革的指导意见.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学院关于进一步深化课程综合改革的指导意见.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学院关于进一步深化课程综合改革的指导意见.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学院关于进一步深化课程综合改革的指导意见.docx(9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学院关于进一步深化课程综合改革的指导意见为进一步优化专业课程体系,丰富课程教学资源,推动课程多样化改革,促进课程资源开放共享,不断提升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结合我校实际,特制定本意见。一、指导思想全面贯彻落实党的教育方针和政策,围绕国家和区域发展战略,根据高等教育形势发展需要,以现代教育理念为指引,立足应用型人才培养,坚持“夯实基础、能力驱动、通专相融、校企联动、个性培养”基本原则,充分运用网络信息技术,不断深化课程内容和体系改革,不断优化课程资源配置,持续规范课程管理与服务,深入推进课程考核和评价方式改革,积极探索与现代教育理念相适应的课程教学组织形式,全面构建适应社会需求、体现学生全面发展、

2、彰显学校特色的立体化课程体系,不断提升人才培养质量。二、目标与任务1 .课程改革总体目标坚持“全面提升、强化特色、循序渐进、注重实效”的基本思路,利用五年左右的时间,通过实施课程立体化的综合改革,着力建设一批优质的校本课程资源和优秀课程教学团队;进一步推进课程数字化建设,完善课程分层建设体系,在继续加大精品类课程建设的同时,实现课程在线开放共享,建立较为完善的课程线上、线下教学互通机制;进一步优化课程组成结构,丰富课程教学内容,改革课程教学模式,完善课程教学评价,不断促进应用型人才培养。2 .课程改革具体任务(1)创新课程改革理念。借鉴国内外课程发展的先进理念和成功经验,加快教育思想观念转变,

3、积极构建有利于学生知识、能力和素养协调发展的现代课程体系,推进课程目标管理,加大课程评估力度,组建优秀课程团队,不断探索课程改革特色之路。(2)改革课程教学模式。运用网络信息技术,以有意义的教与学为导向,开展深度教学反思性对话,推进线上与线下教学相结合,强化学生主动学习体验,积极创造学生有意义学习的优良环境,并实现以内容为中心到以学习为中心的教学范式切实转变,增强学生自主学习能力。(3)健全课程允入制度。围绕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分类实施课程“教、改、研、用”一体化改革,加强课程质量标准建设,对进入人才培养方案的课程实施允入制度;重组理论课程与实践课程,加强课程体系之间的关联性,强化课程基于学生

4、的学习效果评价,促进课程精准定位社会需求,及时响应学生发展需要。(4)着力培育特色课程。加大应用型课程开发与建设力度,建立以行业产业技术进步和社会需求为驱动的课程改革机制,进一步强化课程与职业岗位、工作能力的联系,促进实践能力培养,科学增进课程的应用取向,积极打造适应时代要求和发展定位的特色课程。(5)促进课程在线开放。实施项目引领,开展优质网络课程建设,其中,每个专业遴选至少3门核心课程开展在线建设,并以混合式教学模式推进课程教学改革,建成一批MOOC.SPOC等课程,持续扩大课程受益面。三、主要内容1 .深化课程体系改革(1)优化课程组成结构。积极适应新时期“基础化、综合化、个性化、实践化

5、”的人才培养新特征,准确把握产业、行业对人才需求的新要求和新变化,正确处理好理论与应用的关系,处理好以专长培养为根本的专业教学和以项目引导的创新创业教育关系,处理好学生基本能力、专业能力和发展能力的协调发展关系等。坚持以社会需求为导向,以能力培养为主线,以职业岗位需求和工作任务为载体,融入职业资格标准和国际行业标准,适度超前,科学架构体现不同能力单元的课程组成结构,实现能力培养与课程教学高度契合。(2)完善课程教学体系。围绕人才培养目标,以“必须、够用、发展”为基准,丰富和约简课程,合理控制课程总学分,进一步缩减课程理论教学比重,加大实践教学比重。以公共课为切入点,全面改革专业课程,强化课程对

6、学生高素质和社会应用能力培养的适切性,着力打通课内与课外教学,拓展学生自主学习空间,提高自主学习能力,推进课程设置与学生选修相结合。2 .推进课程教学改革(1)改革课程教学模式。压缩理论教学时数,拓宽实践场所、“线下”、自主学习等空间,积极探索项目管理、问题导向、任务驱动等有利于增强学生应用能力的新型课程教学模式,强化学生校内实践训练和社会职业工作的一致性。加强团队学习,培养学生优良的团结协作能力和适应岗位需要的职业操守。通过改革,实现课程学用结合,促进专业培养与职业需要有效对口。(2)改革课程教学内容。明确课程的性质和作用,精准定位课程功能,进一步对课程进行结构分解,按照能力培养要求重组课程

7、,科学精炼教学内容,确保课程教学目标清晰、选材组合科学、教学容量适中、知识更新及时,不断增强课程教学与实际应用的契合度。(3)改革课程教学方法。进一步转变教师角色,充分发挥教师主导作用,结合课程内容和学习情境,不断探索学生自主学习方式,灵活运用启发式、讨论式、探究式、开放式等多种教学方法,因材施教,有效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要有效应用多媒体、虚拟仿真、模拟情境等现代教学技术,帮助学生在“教中学、学中用、用中研“,教会学生“善学、乐学、学好”,使课程从“以教师教学为中心”向“以学生学习为中心”转变,切实提高课程教学效果。3 完善课程评价改革(1)改革课程考核内容。课程考核要有利于学生能力

8、的养成和提升,从偏重知识记忆转变为考核综合能力,减少死记硬背内容,强化知识与理论的灵活应用。特别是专业课程,要重点考查学生掌握知识情况、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要加大课程对学生创新能力的考核力度,丰富考核内容,科学设计评价指标,确保考核富有成效。(2)改革课程考核方式。根据课程特点和性质,推动课程考核方式改革,真实考查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要减少理论性考试,增加技能操作和实践能力考核;要减少终结性考试,加大形成性考核,丰富过程考核环节,坚持形式、阶段和类型相结合,即采用口试、答辩、测验、论文和设计等多种形式考核,推行平时测试、作业测评、课外阅读、社会实践、期中测验、期末考核等多阶

9、段考核,实行作品、实验实训、课堂讨论、社会调研、情景模拟学科竞赛与奖励等多类型考核,从而构建多元化的课程考核体系。(3)改革课程教学评定方式。根据课程目标和性质等,推行课程成绩综合评定,合理设置平时成绩、期末成绩在综合评定中的比重,降低期末成绩考核所占比例,加大考勤、测验、作业、课堂表现、课程论文、课程设计、调研报告、期中考核等内容考核评分,加大实践性课程成绩构成比例,强化教学过程性考核。(4)改革实验(实训)考核。以实际操作考核为主要方式,实行综合评定。综合成绩由单个实验(实训)项目操作成绩、体现水平的作品或工作成果、期末考核成绩三部分按相应比例合成。鼓励以学科与技能竞赛获奖的作品替代相应实

10、验(实训)课程考核。(5)逐步推进教考分离。在现有公共类课程教考分离的基础上,逐步推进专业课程的教考分离,引导教师自觉地按照课程标准和教学要求科学组织教学,加强教学研究与反思,提升课程教学效果。对于实施教考分离的课程,要求依据课程质量标准,以自主命题或试题库抽选等方式进行,注重考核学生的基本掌握和能力训练成效,同时,规范过程管理,确保改革促进课程教学质量。4 .促进课程资源建设以校本开发为主要方式,实施项目引领,加强课程资源培育的层次性和覆盖面,积极引导课程改革成果的资源性转化,以丰富实用和开放共享为目标,实现课程资源的数字化和高存量,并通过网络平台向师生提供在线开放服务,同时,大力推进案例库

11、、试题库、虚拟仿真实验项目库等库群建设,适时组建课程建设园区,不断丰富课程资源。鼓励教学名师、优秀中青年教师联合行业、企业技术人员共同编写教材,将课程教学内容与行业企业的技术标准、职业资格标准以及新工艺、新技术、新流程、新方法等实现有机融合,出版一批针对性强的应用性、特色化教材;要进一步完善教材选用和评价跟踪机制,组织开展教材专项评价,确保优质教学资源进课堂。5 .强化课程团队建设完善课程负责人制度,充分发挥课程负责人的主体作用。要打破学科专业、地域、领域等界限,多方汇聚优秀人才,组建多元化的课程教学团队,积极探索社会高水平专业技术人员参与课程教学的形式和途径。教学团队要及时掌握所关注领域的发

12、展动向、最新成果和宝贵经验,加强研究,并将其不断充实到课程教学中。要进一步加大教师进修、访学和出国培训等的经费资助力度,积极通过项目合作、语言培训、合作办学等交流方式,拓宽教学团队的视野,提升课程团队教学能力。6 ,规范课程运作管理一是完善课程规划体系,全面推进课程标准化建设,进一步规范课程建设,突出实效。二是加强课程评估与建设允入,对培养方案中规定开设的各类课程继续实施课程评估。三是强化课堂质量管理,完善课程实施制度,规范课堂教学管理,开展全校课程满意度评价。四是加强实践课程教学管理,健全实践教学管理制度,完善实践课程开设计划、任务、实施等过程管理,加强督查检查,避免简单重复和松散管理,实现

13、校内“学用合一”和校外“学工交替”的有机统一O五是建立健全评价和奖惩机制,完善课程改革绩效评价体系,加强对教师和二级学院课程综合改革实施的质量评价,完善课程改革激励奖惩机制,并根据具体改革成效予以适当的奖惩。四、组织实施课程综合改革总体分四步实施,结合各类课程建设实际,实行成熟递进建设体制,具体安排如下:1.校本课程资源建设。建设内容包括校本课程资源建设、校本课程教材建设、课程教学团队建设等,具体以项目为驱动,加大课程建设配套投入,完善课程建设质量标准,建成一批优质的校本课程资源,并科学组建课程资源库,适时组建课程建设园区。2 .课程混合教学改革。以公共基础课改革为切入点,逐步向专业课程铺开,

14、全面推进混合式教学模式改革,加强课程评估,实施课程准入,并从中遴选一批成熟课程开展网络化建设,逐步完善校级数字化课程资源库。3 .课程开放共享建设。以各专业类项目课程建设为重点,实施精品类课程、应用型课程、优质课程等“平台建设计划”,推进诸类课程数字化建设,推进课程在线开放共享,同时,完善课程过程管理和服务。4 .组织开展课程认证。推进建设成效突出的网络课程建成高水平MOOC、SPOC,适时组织开展课程认证工作。五、具体要求1 .坚持资源整合与合作开发路径。课程作为一种教育资源,存在时间和空间的延续,要有开阔的眼界、敏锐的探索精神、高度的融合力和宽容的平常心,充分发挥校内外多渠道作用,挖掘一切可用的资源,注重内外合作,加强整合提升,走联合开发之路。2 .坚持项目驱动和示范引领的课程培育机制。要充分认识到课程在教学中的重要地位,科学制定课程建设规划和改革实施方案,实行项目驱动、目标管理和示范引领,分块、分步和有序的推进课程建设与改革,过程中,建立健全联动机制,注重系统全面,不断提升课程改革综合效应。3 .充分利用现代网络技术构建课程教学平台。利用移动终端、云技术等现代网络信息技术,进一步为师生教与学创造优良的课程教学情境,架构课程资源互动平台,积极转换课程教学形式,提高课程的应用性和价值性。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在线阅读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