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物生产与环境》课程标准.docx

上传人:李司机 文档编号:1261154 上传时间:2022-09-15 格式:DOCX 页数:9 大小:32.3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植物生产与环境》课程标准.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植物生产与环境》课程标准.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植物生产与环境》课程标准.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植物生产与环境》课程标准.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植物生产与环境》课程标准.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植物生产与环境》课程标准.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植物生产与环境》课程标准.docx(9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植物生产与环境课程标准一、课程性质本课程是江苏省中等职业学校现代农艺技术专业必修的一门专业基础平台课程,是在学习生物学课程后,开设的融土壤肥料、植物及植物生理、农业气象等多学科内容为一体的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核心课程,其任务是提高学生调控植物生产环境的能力,培养观察能力、理解能力和基础实践操作能力,为后续农作物生产技术、种子生产技术、经济作物生产技术等课程学习奠定基础。二、学时与学分150学时,9学分。三、课程设计思路本课程应体现以服务发展为宗旨、以促进就业为导向,按照立德树人的要求,突出核心素养、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兼顾中高职课程衔接,高度融合植物生产环境调控过程中职业技能学习和职业精神培养:

2、坚持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1.依据江苏省中等职业教育现代农艺技术专业指导性人才培养方案中确定的培养目标、综合素质、职业能力,按照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围绕植物生产的岗位要求,结合本课程的性质和职业教育课程教学的最新理念,确定课程目标。2 .根据江苏省中等职业学校现代农艺技术专业职业能力分析表,依据课程目标、岗位需求,对接四级农艺工、园艺工等职业资格标准,遵循中职生综合素质的形成规律,注重学生可持续发展和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按照理论教学与实践训练并重的原则,确定教学内容。3 .以植物生产所需环境条件的变化规律和调控方法为主线,把职业岗位所需要

3、的知识、技能和素养融入教学任务中,将概念的理解、规律的学习、技能的掌握、规范的养成相融合,系统设计课程结构。四、课程目标通过本课程的学习,熟悉影响植物生长发育环境的基本规律,掌握调控植物生长发育环境的技能,提升观察能力、理解能力和基础实践操作能力,形成正确的职业观念和良好的职业道德。核心素养和关键能力目标:1.熟悉植物生长发育的规律,理解植物生产的土、肥、光、温、水、气等环境因素的供应状况以及变化规律,掌握其调控方法。2 .提升对植物生产与环境各种变化现象的观察能力、理解能力和分析规纳能力,提高土壤质地类型测定及改良培育、植物缺素症的初步诊治、测土配方施肥等实践操作能力。3 .能规范操作显微镜

4、,规范操作农业相关土、肥、光、温、水、气等生产环境的测试仪器。4 .具有良好的学习习惯,具有独立思考、获取资源、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创新创业的能力,具有团队精神和合作意识。5 .具有规范操作的职业习惯和农产品安全、环保意识:具有强烈的学农.农的思想感情:具有爱岗敬业、认真负责、精益求精的职业操守:具有勤奋努力、吃苦耐劳的职业精神和团结合作的职业意识。五、课程内容与要求模块单元内容及要求参考学时植物生产与环境概述*植物生长与植物生产1 .理解植物生长和发育、营养生长和生殖生长的概念:2 .能说出植物生长的周期性和相关性的相关概念,并能解释生产实践的相关现象:3 .能说出植物的极性、再生、休眠和衰

5、老的概念,并能解释相关生产现象:4 .理解植物成花过程及影响因素:能解释植物的春化作用、光周期现象在农业生产上的应用原理,并能初步在生产上应用:5 .能联系实际说出植物生产的特点和作用;树立学农爱农务农的思想感情:6 .能通过网络、图书、走访等途径,进行农业生产基本情况调查,并撰写调查报告。20植物生产的两大要素1 .能够说出植物生产的自然要素及其重要作用;2 .能够说出植物生产的农业生产要素及其重要作用:3 .熟悉当地植物生产自然要素和农业生产要素的基本调查方法:4.能通过网络、图书、走访等途径,进行植物生产自然要素和农业生产要素调查,完成调查表,并写出情况分析。植物激素与生长调节剂1.熟悉

6、七大植物激素的主要生理作用,了解其他主要生长物质的生理作用:2.熟悉常见植物生长调节剂的类型及应用:3.会进行植物生长调节剂对植物生长发育影响的观察:4.能运用植物生长调节剂进行生产调节。植物体的结构与功能*植物的细胞1.熟悉细胞的形状、大小及基本结构,能说出常见细胞器的结构与功能:2 .认识细胞的无丝分裂、有丝分裂减数分裂等繁殖方式:3 .能识别显微镜的各个部件,了解其作用,掌握显微镜的使用方法:4 .能借助显微镜观察细胞的基本结构,并能准确的进行生物绘图。26植物的组织1 .能说出分生组织的类型特点:2 .能区分5种成熟组织的特点及作用:3 .了解复合组织和组织系统等基本知识:4 .能借助

7、显微镜识别各种分生组织和成熟组织。植物的营养器官1.能说出植物根、茎、叶等营养器官的基本形状及常见营养器官的变态类型:2 .能识别常见植物根、茎、叶的类型及其变态类型:3 .熟悉双子叶植物和单子叶植物的根、茎、叶等营养器官的基本结构及区别:4 .能借助显微镜能认识根尖结构,区别单子叶植物和双子植物根的结构异同:5 .能借助显微镜区别单子叶植物和双子叶植物茎的结构异同;6 .能借助显微镜观察单子叶植物和双子叶植物叶的结构异同:植物的生殖器官1.能说出双子叶植物花与单子叶植物花的区别及花序类型,能够识别常见植物的花或花序类型:2,了解花的发育、开花、传粉与受精的过程:3 .了解果实的发育过程,熟悉

8、果实的类型,能熟练区分真果与假果:4 .理解种子的发育过程,熟悉种子的结构与类型,能够识别种子的不同类型:5 .能说出果实和种子的传播途径及适应传气播的结构特点。植物生产的土壤环境土壤的基本组成1 .熟悉土壤的组成、土壤肥力及土壤质地的相关知识,能用手测法判断土壤质地:2 .能说出土壤有机质、土壤生物的组成、特点及作用:3 .熟悉土壤水分的类型、表不方法及调节措施,能进行土壤自然含水量的测定:4 .了解土壤空气特点,能用相应措施调节土壤的通气性。22土壤的基本性质1 .了解土壤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能说出其在植物生产中的作用:2 .理解土壤化学性质及其在植物生产中的作用;3 .熟悉土壤性质对土壤

9、肥力和植物生产的影响;4 .能说出我国主要土壤的特性:5 .能进行土壤样品采集与保存:6 .能正确测定土壤PH值。中国主要农业区土壤及培肥改良1.了解中国主要农业区土壤类型及特点:2 .能够科学进行土壤培肥:3 .能够对常见低产土壤的进行改良。植物生产的营养环境营养元素与植物生长发育1 .了解植物必需营养元素的作用:2 .能进行植物缺素症的初步诊断:3 .理解植物根部营养的原理,熟悉植物根外营养的特点:4 .能科学进行根外施肥。22土壤中主要养分元素的供给与因土施肥1 .了解土壤中氮、磷、钢等营养元素的供给情况,理解各种营养元素在土壤中的转化原理:2 .能说出常见化肥的性质及其科学施用方法:3

10、 .掌握复合肥料有效成分的表达方式及施用技术:4 .能识别与鉴定真假化肥。有机肥料1.能说出有机肥料的作用、特点:及其合理施用2 .能说出常见有机肥料的性质及科学施用方法:3 .能运用高温堆肥法积制有机肥。配方施肥技术及其它1 .理解测土配方施肥的概念,能说出配方施肥的基本方法:2 .能够进行配方施肥施肥量的估算:3 .了解生物肥料、二氧化碳气肥等的基本性质及相关知识:4 .能科学进行生物肥料、二氧化碳气肥等的施用。植物生产的光照环境植物的新陈代谢1 .了解光合作用及呼吸作用的主要过程,认识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的意义:2 .熟悉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的联系与区别:3 .能进行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的调控

11、及生产应用;4 .能进行光合产物的验证、呼吸强度的简易测定。18植物生产的光照条件1.了解日地关系及四季、昼夜的形成:2 .熟悉太阳辐射,光照对植物生长发育的影响;3 .能正确进行光照度的简易测定。植物生产的光环境调控1 .熟悉植物光舍性能及光能利用率有关知识:2 .了解植物对光的适应性:3 .能正确进行一般条件下光照环境的调控:4,能正确进行设施栽培条件下光照环境的调控。植物生产的温度环境植物生产的温度条件1 .了解土壤的热性质:2 .熟悉土壤温度、空气温度的变化规律;3 .熟悉植物生长的二基点温度、农业界限温度、积温等温度指标:4 .能正确进行土壤温度的测定:5 .能正确进行气温的测定。1

12、4植物生产的温度调控1 .能说出土壤温度和气温对植物生长的影响E2 .理解植物的感温性和植物的温周期现象:3 .能进行一般条件下温度的科学调控:4 .能进行设施环境条件下的温度的科学调控。植物生产的水分环境植物生产的水分条件1.熟悉空气湿度的表不方法,以及月变化和年变化规律:2 .了解水汽凝结条件和常见水汽凝结物类型:3 .理解降水成因,熟悉降水表不方法和种类:4 .能说出土壤水分蒸发的二个阶段:145,能进行当地降水量资料的收集整理:6.能正确进行空气湿度的观测。植物生产的水分调控1.理解水分与植物生长的关系、细胞吸水原理、根系吸水过程:2 .了解植物的蒸腾作用、指标及影响因素,熟悉植物蒸腾

13、的调节方法:3 .理解植物需水规律,熟悉合理灌溉指标:4 .熟悉植物水分调控的有关措施;5 .能正确进行植物蒸腾强度的测定:6 .能根据当地设施类型正确进行水分调控。植物生产的气候环境植物生产的气象条件1 .了解影响植物生产的气象要素:气压和风:2 .能说出极端温度灾害、干旱、雨灾、风灾的特点与危害:3 .能进行主要气象要素的资料收集:4 .能说出极端温度灾害、干旱、雨灾、风灾等灾害的防御措施。14气候与农业小气候1 .了解天气系统和气候的基本知识,熟悉我国气候特点:2 .能说出农业小气候特点及各种耕作、栽培措施的小气候效应:3 .熟练说出二十四节气:了解二十四节气的含义及农业意义:4 .能根

14、据当地气候特征指导当地农业生产:5 .能利用二十四节气知识指导农业生产。注:本教学时数安排包括综合实训1;标注“*”的内容,是由各职业学校自主确定的选择性教学内容.六、实施一教学实施1.本课程的教学对象为一年级学生,在整体教学设计过程中,建议安排学生参观当地先进的现代农业园区和企业,让学生直观的感受生产流程,体验新知识、新方法、新技术带来的农业生产力的革新,加深学生对所学专业的认识,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2 .在教学实施过程中,要重视引导学生把所学知识与生产生活实际相联系,注重理实一体化教学方法的运用,做中学、做中教。并不断补充植物生产与环境调控方面在科研、生产、推广等方面的先进技术和成功经验,

15、保证课程的适用性和先进性。3 .基于农业生产的季节性和区域性,建议根据当地农事季节、天气情况与校内外实训基地生产需要而灵活调整教学内容的顺序,进行时序和空间配置。可采取周课时与实训周相结合的办法,统筹、交叉安排教学内容。4 .教学过程中,应加强对学生的安全教育、注重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和无公害生产意识,严格执行工作规范和安全操作规程等,使学生形成良好的职业品质和职业素养。二教学评价1 树立正确的教学质量观,充分关注学生的个性差异,突出评价的导向、教育与激励的功能注重过程评价与结果评价并重、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相结合,注重评价主体多元、内容多样,构建系统化评价体系。2 对植物生产所需环境的变化规律中

16、一些概念、原理等理论性较强的知识,依据课程日标要求,主要采用笔试评价;对具体环境调控方法以及环境变化规律的测定方法,结合职业岗位技能鉴定,主要采用观测、现场操作评价。3 评价应紧扣核心素养和关键能力,结合课程特点,全面评价学生的学习情况,既要重视知识和技能的获得,更要重视发现、分析与解决植物生产环境调控实际问题的能力与核心素养的达成。4 注重将评价结果的运用,及时、客观告知学生需要改进的方面,商讨改进的途径和方法,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对学生的创新思维与实践要充分肯定、有效引导,保护学生的自尊心,激发学生的自信心。5 具体考核比重及考核标准见下表:(1)考核比重考核类型考核比重100%考核项目

17、及比重考核项目比重(总成绩过程性考核70%出勤率10%学习态度10%资料完成、阶段性成果与考核50%终结性考核30%期末试卷考核30%总评成绩考核标准成绩等级成绩内涵说明91-100分优秀各方面表现优异,达到了或超出了预期的教学成果各项指标均优秀81-90分良好各方面表现良好,达到了预期的教学成果学习态度表现非常积极71-80分合格各方面表现合格,大部分达到了预期教学成果学习态度表现为积极61一70分基本合格各方面表现一般,总体达到最基本预期教学成果学习态度表现为一般60分以下不合格各方面表现不足,没有达到预期教学效果学习态度不积极(3)学习态度考核标准成绩等级成绩内涵91-100分优秀课堂表

18、现十分活跃,积极回答问题,并且正确率很高,小组讨论中积极发言,非常主动的代表小组展示成果,资料完成质量高。81-90分良好课堂表现比较活跃,能够主动回答问题,正确率比较高,小组讨论中有自己的观点,能够表述自己的观点,能够积极代表小组展示成果,资料完成较好。71-80分合格课堂表现活跃,能够配合老师的授课活动,小组讨论中有自己的观点,能够参与讨论,能够代表小组展示成果,能完成资料。61一70分基本合格课堂上能够赶上教学思路,提问时能够正确回答问题,能够参与到小组讨论中,能够服从组长的安排代表小组展示成果,1/3以上资料未完成或不合格60分以下不合格课堂上不回答问题,不参与小组讨论,没有自己的观点

19、,不代表小组展示成果、以上资料未完成(三)教材编写和选用1 .教材编写与选用必须依据本课程标准,符合国家和江苏省有关教材管理规定。2 .本门课是一门基础性很强的课程,编写过程中既要体现整体性和连续性,又要突出实践性,对接岗位要求、农艺工职业资格标准和企业生产技术规程,渗透优秀企业文化和产业文化。3 .教学内容的编写应充分考虑植物生产的地域性和生产技术不断更新的特性,结合江苏省的自然、经济和社会特点,注重吸收植物生产行业的新技术、新方法,注意可行性、实用性,体现技术的先进性,增加教材的灵活性。4 .教材呈现方式应新颖,图文并茂,语言简练清晰、生动活泼、通俗易懂,有利于提高学生学习兴趣,便于自主学

20、习。提倡制作配套的教学课件,微课视频、教师手册、课程题库、学习指导等电子读物。(四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1.人是课程中最关键的资源,教师应不断接受新知识、新方法和新理念,加强专业学习和企业研修,提高专业实践技能和教学能力。2 .配全课程教学相关现场的教学资源,包括工作任务书、实训指导书、实训基地、栽培设施、材料与用具等。3 .注重发挥企业生产现场的教育作用,跟踪企业技术进步,吸引行业企业专家参与课程教学。4 .开发和广泛运用信息化课程资源,配备本课程必备的电子读物,及时开发补充性、更新性和延伸性的数字化教辅资料,建立动态、共享的课程资源库。七、说明1 .本课程标准是依据江苏省中等职业学校现代农艺技术人才培养方案的要求制定。2 .适用于中等职业学校3年制种植类专业。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在线阅读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