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级畜产品类产地市场.docx

上传人:李司机 文档编号:1282732 上传时间:2022-10-31 格式:DOCX 页数:6 大小:16.4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国家级畜产品类产地市场.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国家级畜产品类产地市场.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国家级畜产品类产地市场.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国家级畜产品类产地市场.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国家级畜产品类产地市场.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国家级畜产品类产地市场.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国家级畜产品类产地市场.docx(6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国家级畜产品类产地市场近年来,我国粮食生产连年丰收,果菜茶、肉蛋奶等重要农产品供应稳定,农产品流通规模不断扩大、渠道不断拓宽、效率不断提升,农产品产地市场建设逐渐加快,国家级、区域性和田头三级农产品产地市场体系初步形成。一、补齐农产品产地市场设施短板(一)提升交易服务水平全面升级交易设施。改变露天交易、占道经营、简易厅棚的现状,建设分区清晰、环境整洁、使用安全、绿色节能的交易及结算场所。支持有条件的市场根据交易需要,建设农产品拍卖厅、电子交易中心或大数据中心。鼓励采用具备数据存储、传输及交易票据打印功能的电子称量设备。丰富市场交易方式。引导市场内经销商转变交易习惯,规范农产品期现货交易行为,促

2、进索证索票和购销台账电子化。积极推进公平交易,有条件的农产品产地市场依法依规丰富现货交易方式。鼓励发展线上线下融合互通的高效农产品交易。(二)提高仓储物流能力加快仓储设施建设。根据经营农产品种类和规模,充分利用现有仓储设施,按照适度超前原则,高起点高标准规划新建或改扩建粮油自动通风筒仓、果蔬精准控温保鲜库、畜产品和水产品高效节能冷藏库等仓储设施。配备标准托盘、立体货架、自动传输、装卸提升、吊装搬运等设备,建立协调统一、信息共享、上下联动的管理系统。完善商品化处理设施。建设农产品商品化处理专区或车间,结合市场主营产品特点,安装预冷、清洗、分级、打蜡、包装等果蔬商品化处理设备,以及冷却、分等、分割

3、、冻结等肉类和水产品初加工设备,鼓励配备技术先进、性能可靠、经济实用的农产品加工生产线,最大限度减少农产品产后损失。支持有条件的市场建设农产品产地集配中心,提高规模化、标准化加工配送能力,将更多增值收益留在产地。健全产地冷链物流体系。鼓励农产品产地市场加强冷链物流设施建设,中西部地区重点提高冷藏保鲜能力,东部地区着重提升冷链物流设施技术装备水平和运行效率。支持农产品产地市场发展冷链运输,提供专业化、社会化第三方冷链物流服务。鼓励国家级、区域性农产品产地市场和田头市场加强冷藏保鲜设施共建共享。(三)健全配套服务设施强化市场公用工程建设。加强农产品产地市场内交通道路和停车场硬化建设,减少人流、车流

4、交汇带来的安全风险。建设畅通可靠的给排水系统,接入安全稳定的电力线路,满足用水用电需求。完善消防安全设施建设。加强污染物综合处理。建设有机废弃物处理站,加强垃圾分类、收集和处理,鼓励有条件的市场采用微生物气化等技术,实现易腐有机垃圾减量化、资源化。集中建设污水收集、输送和处理设施,避免污水直接排放。鼓励市场周边建设防噪降噪设施,强化车辆管控,减少市场噪声污染。推进市场信息化建设。鼓励国家级、区域性农产品产地市场建立完善仓储、物流、配送、资产、信息及供应链管理等ERP系统,实现市场人、财、物、车辆集成化管理。配备信息获取、计算、分析和发布设施设备,构建农产品产地市场信息监测系统。二、优化农产品产

5、地市场空间布局(一)构建三级农产品产地市场体系根据国家区域发展战略和国土空间规划,立足农业产业布局,结合农产品消费区域以及交通运输发展特点,统筹推进农产品产地市场体系发展。在全国农产品优势产区,对接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成渝等城市群消费需求,进一步完善以国家级农产品产地市场为龙头、区域性农产品产地市场为节点、田头市场为基础的三级农产品产地市场体系,优化不同层级市场的空间分布和功能作用,实现公益性与市场化相结合、线下物流与线上营销相结合、产地市场与城镇流通体系相结合。(二)明确农产品产地市场建设条件在农产品优势产区,遵循市场规律,尊重市场选择,以市场自发形成的农产品产地市场为基础,进行重点培育

6、。(三)统筹农产品产地市场布局统筹考虑产业基础、消费导向、市场潜力及交通设施等因素,按照强调“专业”、突出“优势”的原则,聚焦粮油类、果蔬类、畜产品类、水产品类及特色农产品类中的26个重点品类布局国家级农产品产地市场。区域性农产品产地市场和田头市场不限于26个品类,各地结合实际自行确定。三、国家级畜产品类产地市场主要在牛、羊、禽优势产区,布局国家级牛羊肉产地市场、国家级禽肉产地市场、国家级禽蛋产地市场,建设贮藏保鲜、市场交易、加工物流等设施,为农牧民、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经销商等提供仓储保鲜、物流组织、区域分拨及金融结算、供应链管理等增值服务,增强市场流通能力,带动标准化、规模化养殖、屠宰,打造

7、优质安全绿色的品牌,提升产业化水平。四、发展机遇“十四五”时期,国家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三农工作重心历史性转向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建设高效顺畅的流通体系,为农产品产地市场发展带来难得机遇。政策环境拓宽发展空间。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乡村产业支持力度不断加大,多元投入格局加快形成,资源要素向乡村快速集聚,促进产业布局、产品流通和市场消费空间重构,集约化、专业化、精细化的农产品产地流通需求日益增长,为农产品产地市场发展创造了更为广阔的发展前景。市场需求激活发展潜力。国内超大规模市场优势不断显现,农产品消费更加集中化、多样化、个性化,跨地区、大流通成为常态,

8、有利于农产品产地市场在保障大中城市农产品供应的同时,进一步释放发展潜能,更好地满足大众对安全、绿色、有品质农产品的市场需求。现代流通提升发展质量。加快完善国内统一大市场,形成供需互促、产销并进的良性循环,实现经济循环畅通无阻,需要农产品产地市场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提升经营能力,完善管理制度,增强供给体系对消费需求的适配性,实现高质量发展。科技革命增强发展动能。大数据、云计算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和智能化、绿色化装备加速向农业和流通领域融合渗透,技术先进、管理新型、运转高效的智慧服务方式逐步形成,为农产品产地市场转型升级注入新活力。五、面临挑战我国农产品产地市场发展总体处于起步阶段,仍面临不少困难和挑战

9、。产销能力不匹配。我国农产品产地市场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突出,跨季节、跨区域调节农产品供需能力不足,对产业支撑能力在各地区差异较大。从农产品产地市场成交额与农业总产值比值看,东部地区为0.35,东北地区、中部地区、西部地区分别约为0.10、0.10和0.07,产业支撑能力远落后于东部地区。设施建设滞后。农产品产地市场交易设施简陋,相当多的产地市场为简易、季节性交易场所。农产品冷藏保鲜和商品化处理设施不足,产后平均损失率是发达国家的35倍。消防安全、场地硬化、环保卫生等设施普遍缺乏,交易环境脏、乱、差问题依然突出。运行效率较低。农产品产地市场流通主体参差不齐、大小不一,建设标准体系不健全,与国家综合立体交通网对接不紧,跨区域衔接不畅,价格发现功能发挥不足,嵌入供应链、融入销售网深度广度不够。产地市场经营效益偏低,单位营业面积成交额平均约为1.3万元/平方米,不到农产品批发市场平均水平的1/3。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在线阅读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