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级果蔬类产地市场实施方案.docx

上传人:李司机 文档编号:1282731 上传时间:2022-10-31 格式:DOCX 页数:8 大小:17.9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国家级果蔬类产地市场实施方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国家级果蔬类产地市场实施方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国家级果蔬类产地市场实施方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国家级果蔬类产地市场实施方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国家级果蔬类产地市场实施方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国家级果蔬类产地市场实施方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国家级果蔬类产地市场实施方案.docx(8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国家级果蔬类产地市场实施方案注重科技赋能,推动绿色发展,鼓励支持产地流通技术创新,推广应用自动化、智能化、绿色化技术装备,降低农产品产地市场单位能耗和流通损耗,提升可持续发展能力。一、提升农产品产地市场运营效率(一)促进集群式发展加快三级市场联动发展。支持国家级农产品产地市场与区域性农产品产地市场、田头市场,通过股份合作、委托经营等多种方式,增强业务联动,促进农产品产地市场集群式发展。引导仓储保鲜、商品化处理和物流配送等流通资源集聚,促进农产品产地市场联建联营、融合互用、上下游有机链接,提升流通组织发展水平和服务效能。鼓励成立农产品产地市场协会,推动市场有序竞争、分工合作和功能互补。加强跨区域

2、协同发展。鼓励国家级农产品产地市场打破地域界限,建设区域性农产品产地市场和田头市场,形成网络化布局、集团化经营。引导各级农产品产地市场通过平台对接、资源共享等方式,打造优势互补、利益一致的市场共同体,开展符合产业链、供应链要求的流通和配送服务,促进产品空间对接和产业协同发展。推动产销市场融合发展。鼓励农产品产地市场发展电子商务、配货配送、连锁门店,引导产地市场和销地市场经销商开展摊位共享、代购代销等合作,推动农产品产地直供与销地直采双向融合。支持农产品产地市场发展共同配送,推进农产品上行与工业品下行设施设备共享共用、网络互联互通,提供日用消费品、农资下乡和农产品进城双向服务。(二)加快融入现代

3、供应链体系提高农业生产组织效率。发挥农产品产地市场在供应链中的关键作用,对接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国有农场等主体,发展种养加、产供销和内外贸联动的现代农业。构建产销协同机制,实时共享生产、需求、库存和流通信息,实现按需组织生产,合理安排仓储物流。提升产地流通服务水平。应用供应链理念和技术,改造提升农产品产地市场,培育形成新型供应链服务平台。推动国家级农产品产地市场整合资源,拓展质量管理、追踪服务、金融支持、品牌培育等功能,提供采购执行、分拨物流、信息处理、融资结算等服务,建立与中间渠道、消费终端经营主体紧密合作机制,构建采购、分销、仓储、配送统一体系。增强质量安全追溯能力。推行

4、承诺达标合格证制度,引导生产主体在自控自检的基础上开具使用,推动经销商验证采购。鼓励农产品产地市场建立基于供应链的质量安全追溯机制,逐步构建来源可查、去向可追、责任可究的全链条可追溯体系。鼓励有条件的农产品产地市场建立信息化准入准出管理系统,并与农业农村部门农产品追溯平台对接,定期开展信息比对与查验。(三)主动嵌入国际消费市场培育国际市场竞争优势。鼓励农产品产地市场加强与贸易企业、出口企业发展战略合作,积极开展跨境物流,开拓农产品对外贸易业务。打造一批农业国际贸易高质量发展基地,构建国内农产品抱团出海、国外农产品批量进口的高效枢纽平台,促进国内市场与国际市场对接。融入国际农产品物流通道。鼓励国

5、家级农产品产地市场开展国际物流业务,完善铁路专用线、水运港口、多式联运转运、通关保税等配套设施,对接国家物流枢纽等重大物流基础设施及中欧班列、水路航道等运力资源。支持国家级农产品产地市场开展海外仓、分销网络建设,开展或参与“一带一路”国家农产品批发市场或销售终端建设。提高国际贸易服务能力。深化与自由贸易试验区、综合保税区、农业对外开放合作试验区合作,将农产品贸易政策引入市场落地实施,为农产品进出口企业提供贸易便利化、国际认证等服务。参与国际标准研编,推进农产品贸易国内外标准对接,推动内外贸农产品“同线同质同标”。二、拓展农产品产地市场多种功能(一)促进乡村产业发展引导生产方式转型升级。鼓励农产

6、品产地市场向生产端延伸,建立生产示范性基地,带动生产主体适应消费结构和消费方式变化,推进品种培优、品质提升、品牌打造和标准化生产。发挥农产品产地市场信息集聚、需求反馈、产销对接的作用,带动发展一批现代农业产业园、产业强镇、产业集群、农业现代化示范区,促进产业高质量发展。促进产业融合集聚发展。实施农产品产地市场融合发展行动,建立以农产品产地市场为依托、家庭农场和农民合作社为支撑、广大农户参与的农产品供应集散平台,促进农产品仓储物流、精深加工、副产物综合利用集聚发展。拓展农产品产地市场功能,带动企业就近发展中央厨房、主食加工、净菜加工等业务,实现生产、加工与物流配送高效对接,降低经营成本。打造乡村

7、文化传承载体。深入挖掘农产品产地市场文化传承功能,鼓励农产品产地市场建设产业展览馆、博物馆、民俗街、文化长廊,发展农事体验、科普教育、观光游览、美食品鉴等业态,开发“后备箱”“伴手礼”等特色产品。结合中国农民丰收节及传统农事节庆,举办展示展销、趣味比赛、文化研学等活动,弘扬传承中华农耕文明。(二)挖掘市场服务新潜力发展产地流通新模式。聚集技术、人才等资源,发展农产品电商、宅配、前置仓、产地仓等新兴流通业态,促进行业上下游紧密衔接。创新发展“产地市场+种养”“产地市场+食品加工”“产地市场+直销配送”“产地市场+新零售”等新业态,提升农产品产地市场综合竞争优势和规模经济效应。建立全产业链服务新平

8、台。适应现代农业生产规模化、标准化发展趋势,支持农产品产地市场拓展农资供应、农机销售及维修等业务。结合农业全产业链发展,提供农技推广、农机作业、代耕代种、烘干仓储、市场营销等社会化服务。鼓励有条件的农产品产地市场,加强信息信用管理,推动金融机构开展农业保险、信贷等服务。提升农业品牌新价值。引导农产品产地市场实施品牌战略,发挥平台渠道优势,打造企业品牌。依托国家级农产品产地市场,塑强一批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孵化一批农业企业品牌和农产品品牌。创新品牌营销管理,发展体验式、网络化营销方式,设立销售专馆专区专柜,建立健全品牌保护机制,促进品牌农产品消费。(三)提高农产品应急保供能力统筹推进应急保供体系

9、建设。强化农产品产地市场应急保供功能,打造应急储备关键节点和应急转运主要渠道相结合的农产品应急保供体系。加强蔬菜、畜产品、水产品等国家级农产品产地市场储备转运设施建设,促进相互匹配和有机衔接,提高紧急调运能力。蔬菜产地市场重点加强保鲜库、通风库等设施建设,畜产品、水产品产地市场重点加强冷冻库、冷藏车等设施设备配置。建立健全应急保供机制。加强应急预案管理,促进应急信息共享共用,形成“平时服务、急时应急”的长效运行机制。结合城市群分布,分区域建立应急保供市场名录,分产品做好产销应急对接机制。鼓励国家级农产品产地市场建立应急保供生产基地,积极发挥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农垦企业保障重要农产品供给作用,加强

10、与国家储备体系对接,强化与第三方物流企业、大型商超企业以及销地批发市场合作,提升跨区域、大规模调运的组织能力。三、国家级果蔬类产地市场主要在蔬菜、水果等农产品优势产区,布局国家级蔬菜产地市场、国家级食用菌产地市场、国家级苹果产地市场、国家级柑橘产地市场、国家级梨产地市场、国家级葡萄产地市场、国家级猱猴桃产地市场和国家级热带水果产地市场,建设大型预冷、冷藏保鲜、交易设施以及自动化、智能化初加工生产线,为农民、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及有关企业提供仓储保鲜、加工处理、干支联运、分拨配送和市场交易等服务,带动产业发展,提供跨区周年供给,促进国内国际农产品流通,满足城市大规模消费需求,提升国际竞争优势。四、发

11、展机遇“十四五”时期,国家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三农工作重心历史性转向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建设高效顺畅的流通体系,为农产品产地市场发展带来难得机遇。政策环境拓宽发展空间。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乡村产业支持力度不断加大,多元投入格局加快形成,资源要素向乡村快速集聚,促进产业布局、产品流通和市场消费空间重构,集约化、专业化、精细化的农产品产地流通需求日益增长,为农产品产地市场发展创造了更为广阔的发展前景。市场需求激活发展潜力。国内超大规模市场优势不断显现,农产品消费更加集中化、多样化、个性化,跨地区、大流通成为常态,有利于农产品产地市场在保障大中城市农产品供

12、应的同时,进一步释放发展潜能,更好地满足大众对安全、绿色、有品质农产品的市场需求。现代流通提升发展质量。加快完善国内统一大市场,形成供需互促、产销并进的良性循环,实现经济循环畅通无阻,需要农产品产地市场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提升经营能力,完善管理制度,增强供给体系对消费需求的适配性,实现高质量发展。科技革命增强发展动能。大数据、云计算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和智能化、绿色化装备加速向农业和流通领域融合渗透,技术先进、管理新型、运转高效的智慧服务方式逐步形成,为农产品产地市场转型升级注入新活力。五、面临挑战我国农产品产地市场发展总体处于起步阶段,仍面临不少困难和挑战。产销能力不匹配。我国农产品产地市场发展不

13、平衡不充分问题突出,跨季节、跨区域调节农产品供需能力不足,对产业支撑能力在各地区差异较大。从农产品产地市场成交额与农业总产值比值看,东部地区为0.35,东北地区、中部地区、西部地区分别约为0.10、0.10和0.07,产业支撑能力远落后于东部地区。设施建设滞后。农产品产地市场交易设施简陋,相当多的产地市场为简易、季节性交易场所。农产品冷藏保鲜和商品化处理设施不足,产后平均损失率是发达国家的35倍。消防安全、场地硬化、环保卫生等设施普遍缺乏,交易环境脏、乱、差问题依然突出。运行效率较低。农产品产地市场流通主体参差不齐、大小不一,建设标准体系不健全,与国家综合立体交通网对接不紧,跨区域衔接不畅,价格发现功能发挥不足,嵌入供应链、融入销售网深度广度不够。产地市场经营效益偏低,单位营业面积成交额平均约为L3万元/平方米,不到农产品批发市场平均水平的1/3。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在线阅读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