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贯彻《关于开展减轻青科研人员负担专项行动的通知》 (减负行动 3. 0) 心得体会(三篇).docx

上传人:李司机 文档编号:1282983 上传时间:2022-11-01 格式:DOCX 页数:8 大小:18.3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学习贯彻《关于开展减轻青科研人员负担专项行动的通知》 (减负行动 3. 0) 心得体会(三篇).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学习贯彻《关于开展减轻青科研人员负担专项行动的通知》 (减负行动 3. 0) 心得体会(三篇).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学习贯彻《关于开展减轻青科研人员负担专项行动的通知》 (减负行动 3. 0) 心得体会(三篇).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学习贯彻《关于开展减轻青科研人员负担专项行动的通知》 (减负行动 3. 0) 心得体会(三篇).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学习贯彻《关于开展减轻青科研人员负担专项行动的通知》 (减负行动 3. 0) 心得体会(三篇).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学习贯彻《关于开展减轻青科研人员负担专项行动的通知》 (减负行动 3. 0) 心得体会(三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学习贯彻《关于开展减轻青科研人员负担专项行动的通知》 (减负行动 3. 0) 心得体会(三篇).docx(8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学习贯彻关于开展减轻青年科研人员负担专项行动的通知(减负行动3.0)心得体会(三篇)篇一科技部、财政部等五部门发布关于开展减轻青年科研人员负担专项行动的通知,这是4年来有关部门开展的第三轮科研人员减负专项行动(减负行动3.0),旨在聚焦青年科研人员,推动减负行动效果持续深化,保障青年科研人员将主要精力用于科研工作。近年来,我国科技人才队伍持续保持并加速呈现年轻化特征。科研人员总量之所以能够保持高速增长,主要得益于新增的青年群体源源不断充实了科研人员队伍。据测算,截至2019年年底,我国39岁以下的人群在科技人力资源总量中占比达到78.39%o由此可见,青年科研人员正在我国各项科技创新活动中发挥

2、着主力军作用。然而,青年科研人员总量扩大、占比提高和增速加快,带来的是青年科研人员群体的同侪竞争压力不断加大,不可避免地造成了一种“内卷”现象,加之外在相关制度设计的不完善,导致青年科研人员崭露头角机会减少、成长发展通道收窄、评价考核压力增加、事务性负担加重。第四次全国科技工作者状况调查结果显示,在受访的青年群体中,38.2%的人认为青年科技人员成长受限问题非常严重或比较严重,48.4%的人认为自身积极性创造性没有得到充分发挥,55.5%的人认为自己主持的科研项目数量低于预期。从这一数据可以发现,青年科研人员的成长、发展甚至生存环境都已出现了较为突出的问题,迫切需要得到全社会的普遍关注并推动科

3、技界内外共同行动。此次,五部门联合出台的“减负行动3.0”聚焦青年科研人员群体,提出了一系列较为行之有效的举措。相较于前两轮减负行动,“减负行动3.0”更加聚焦青年科研人员这一特殊群体,也更加突出体现了“开源节流”的特征。“开源”就是为青年科研人员创造更多的机会、提供更多的条件。针对青年科研人员因激烈竞争而自我加压所形成的“内在压力”,以及科技管理体制机制改革滞后而形成的“外在压力”,此次“减负行动3.0”通过设置稳定性的资助模式、定额式的任职比例、差异化的评价机制、柔性化的考核要求、专职化的助理配置等方式,在发展机会保障、成长通道保障、经费条件保障等方面为青年科研人员提供切实可行的支持,从而

4、使其能够在科技发展中真正地唱主角、挑大梁。同时,引导政府部门和科研机构为其“搭台”、前辈资深科研人员为其“站台”,使得科技事业和创新工作能够“名角辈出、好戏连台”。“节流”则体现在为青年科研人员节约和保障科研时间,减少无谓的时间消耗上。事实上,对于科研人员尤其是青年科研人员而言,时间利用结构始终存在着“长而不够”的局面。一是时间总量与时间结构的矛盾,总体工作时间“长”而科研时间“缺”;二是客观时长与主观感受的矛盾,现实科研时间“长”而主观需求感受“缺”;三是“弹性”时间与“刚性”任务的矛盾,可供自主安排的时间“长”而相对于工作任务要求则“缺”。此次“减负行动3.0”提出了一系列举措,旨在确保青

5、年专职科研人员工作日用于科研的时间不少于4/5,无疑将有效保障青年科研人员的业务聚焦、专业聚焦、精力聚焦。面向未来,期待能够在“减负行动3.0”的基础上进一步巩固并深化改革成果,归根结底就是要为科研人员做好“加减乘除”四则运算。一是做“加法”,进一步增加机会和条件的供给保障力度;二是做“减法”,进一步减轻考核负担和竞争压力;三是做“乘法”,进一步将青年科研人员的改革红利复制推广到不同类型的群体;四是做“除法”,进一步破除不合理的制度瓶颈以提升广大科研人员的获得感和满意度。篇二近日,科技部、财政部、教育部、中科院、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等5部门联合推出“减轻青年科研人员负担专项行动”,引起科技界广泛

6、期待。减负行动为何瞄准青年科研人员?减负行动瞄准青年科研人员堪称顺理成章。这已经是近4年来科技部等部门开展的第三轮科研人员减负专项行动。2018年开启的“减负行动1.0”,部署减表、解决报销繁、精简牌子、清理“唯论文、唯职称、唯学历、唯奖项”问题、检查瘦身、信息共享、众筹科改等具体行动;2020年开启的“减负行动2.0”,部署了成果转化尽责担当、科研人员保障激励、新型研发机构服务和政策宣传等行动。前两轮减负行动瞄准的都是科研人员反映突出的实际问题,在各部门各单位共同努力下,相关问题得到有效解决,举措逐步实现常态化。奔着问题去的减负行动,必然会关注当前还未解决的现实问题,更会关注经过前两轮面向全

7、体科研人员的减负行动后还存在着不合理负担的重点人群青年科研人员。很多青年科研人员资历浅、资源少,白天忙杂事,晚上搞科研。他们是减负行动需要特别关注的人群。重点突破,减负行动瞄准青年科研人员可谓切中肯索。他们是科技创新的生力军。中国科协相关报告显示,我国39岁以下的科技人力资源占比达78.39%o作为创新主力军的青年科研人员,既处于职业生涯初期,又处于创新力巅峰期。处在职业生涯初期,意味着他们崭露头角难度大,往往不能独立创建实验室和团队,需以“科研助手”角色加入一个团队,又因资历较浅常常承担很多额外的事务性工作,同时,在论文、专利、获奖等成果中署名靠后甚至不能署名,所做工作和实际贡献很难被充分体

8、现;处在创新力巅峰期,是指他们体力精力充沛,正是创新力强、成果多产高产的阶段。这要求我们必须解决青年科研人员面临的崭露头角机会少、成长通道窄、评价考核频繁、事务性负担重等突出问题,让他们无需急功近利,不必埋头琐碎,而是专注深耕科研主业,安心享受科研的乐趣。“减负行动3.0”聚焦青年科研人员反映较多的现实问题,部署挑大梁、增机会、减考核、保时间、强身心等方面行动,并给予他们资金和项目支持。期待“减负行动3.0”早日落实落细,充分激发青年科研人员的创新潜能与活力,激励他们勇攀更多科技创新高峰。篇三为解决青年科研人员面临的崭露头角机会少、成长通道窄、评价考核频繁、事务性负担重等突出问题,保障青年科研

9、人员将主要精力用于科研工作,充分激发青年创新潜能与活力,近日,科技部、财政部、教育部、中科院、自然科学基金委五部门联合印发关于开展减轻青年科研人员负担专项行动的通知。此次减轻青年科研人员负担专项行动被简称为减负行动3.0,与过去的科研减负行动相比,此次专项行动针对群体明确、措施具体,将明显提高对青年科研人员的保障水平,大大激发青年科研人员的研究热情和创新实力。纵观世界科技发展史,很多重要成果都是科学家在青年时期的发现或发明。因而,为青年科研人员的研究工作做好保障,排除不必要的限制与障碍,让他们在创新创造的“黄金阶段”充分发光发热,是完善科研体系建设的必然要求。但是,因为青年科研人员在科研体系内

10、的话语权处于弱势,也更容易承担科研以外的不必要负担。这些负担有的来自科研学术机构的行政性任务,有的来自科研工作者职称晋升的压力,有的则是申请科研经费的不合理限制,种种负担都有可能影响青年科研人员从事创新的热情,甚至让他们的科研之路走偏方向。实施针对青年科研人员的减负行动,就要聚焦于具体问题,真抓实干,拿出真正让青年科研人员“轻装上阵”搞科研的办法。减负行动3.0将支持青年科研人员的措施分为五个方面,分别是挑大梁、增机会、减考核、保时间、强身心。既立足于保障和支持,为青年科研人员出成果创造空间与机会,也不忘减轻压力,让青年科研人员的时间、精力得到充分解放,从而促进他们在科研工作中发挥创造力。例如

11、,在支持青年科研人员“挑大梁”方面,减负行动3.O具体规定了青年科研人员担任课题负责人和骨干的比例,为具有突出成绩和潜力的人才提供充足的“燃料”;为了让“学术新人”心无旁鹫地从事研究,减负行动3.O提出对新入科研岗位的博士毕业生、博士后给予不少于5年的非竞争性科研经费支持;减负行动3.O还主张简化、淡化平时考核,对探索性强、研发风险高的前沿领域科研项目,建立尽职免予追责机制。科研创新工作是对未知领域的探索,这些支持青年科研人员的具体措施符合科研规律,是对学术评价体制机制的进一步优化。值得赞许的是,减负行动3.O还聚焦许多当代青年科研人员密切关注的生活问题,用具体措施平衡科研工作者的工作与生活。

12、比如,提出鼓励有条件的科研单位通过实行弹性工作制、建设母婴室、提供儿童托管服务等方式,为孕哺期女性科研人员开展科研工作创造条件,定期组织青年科研人员开展心理健康咨询和心理疏导等。诚然,帮助青年科研人员解决生活问题,排除他们的后顾之忧,他们的科研学术道路才能越走越宽。减负行动3.O还敢于触碰科研体系内存在的“顽疾”和“硬骨头”,指出青年科研人员实际面临的问题,并提出解决措施。类似应酬接待多、行政事务多、借调多等科研机构的“潜规则”,减负行动3.O以鲜明立场提出保障青年科研人员从事研究的时间,将他们从不必要的事务性工作中解放出来。有了减负行动3.0,青年科研人员维护自身权利、提出合理诉求时也更加理直气壮。青年科研人员不仅是科学的未来与希望,也是我国解决诸多“卡脖子”问题与科研难点的中坚力量。在科研创新领域,不应该存在任何论资排辈,谁拿得出有说服力的成果,谁展现了突破性的潜质,谁就应该得到褒奖与鼓励。进一步做好对青年科研人员的支持保障,切实减轻他们的不必要负担,是对青年科研人才应有的尊重,也是顺应科研规律、弘扬科学精神的必要之举。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在线阅读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