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识浮力说课课件.ppt

上传人:牧羊曲112 文档编号:1294026 上传时间:2022-11-05 格式:PPT 页数:46 大小:79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认识浮力说课课件.ppt_第1页
第1页 / 共46页
认识浮力说课课件.ppt_第2页
第2页 / 共46页
认识浮力说课课件.ppt_第3页
第3页 / 共46页
认识浮力说课课件.ppt_第4页
第4页 / 共46页
认识浮力说课课件.ppt_第5页
第5页 / 共4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认识浮力说课课件.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认识浮力说课课件.ppt(46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认识浮力说课,一、说教材二、说学生情况三、说教学目标四、说重点难点五、说教学方法六、说教学设计七、说课堂板书八、教学评价,1、一.说教材 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义务教材教科版,八年级物理第十章第二节认识浮力下面我对本节课的设计进行说明: 本课是八年级下册的力学部分,属于课程标准中“运动和相互作用”的主题,机械运动和力中的部分内容,它是建立在前一章力与运动,尤其是二力平衡的基础上的一课,当然,他的学习也直接影响到下两节浮力的大小探究、计算、物体的沉浮,所以很关键。,1、知识基础农村有一部分学生不爱学,尤其是数学计算很不理想,这对本节课的浮力大小的计算带来了困难。但在前面力学中有一些基本知识,也对本节

2、的学习做好了铺垫。2、认知水平学生已具备了一些认知能力,但感性认识仍强于理性认识,并且很多同学缺乏意志力,没有耐心,但对感兴趣的东西有敢挑战,愿意努力去弄清楚的精神。3、学生特点现在许多学生对实验探究、常见问题找原因等学习方式很感兴趣,有较强的参与欲望。,二说学生情况,三.说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认识浮力,了解浮力产生的原因以及物体的沉浮条件。过程和方法:通过观察和认识浮力的存在知道怎样用测力计测量浮力,经历推理过程了解产生浮力的原因。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浮力与压力、重力的关系,体会物理概念之间的联系,建立科学的世界观,进一步对物理产生兴趣。由于本班的学生基础差一点,我觉得本节课的应该在情

3、感,态度与价值观上做一侧重。因为浮力这一章内容尤其是浮力的计算,它是整个初中物理的难点,如果通过对本节课的学习,能够使学生产生浓厚的兴趣,这无疑能对后面的学习产生一个很大的推动力,也使学生能够更快的投入到下一节课的学习,使他们能在浓厚的兴趣下学习枯燥的内容而不产生厌烦感。,四、说教学重难点 认识浮力的存在、产生的原因及沉浮条件,是本节课的重点,其中浮力产生的原因是本节课的难点,本节课是以尝试教学为主,以学生的兴趣为贯穿始终,掌握浮力知识为教学目标的一节课。为了实现这一点,我采用了让学生参与实验探究,体验过程,通过分组、回答问题、讨论问题,表达见解,充分的去体现他们的自主性,最大限度的发挥他们的

4、主体地位,结合多媒体能展现形象生动图片、动画的特点,运用多种教学手段的来进行教学。,五 说教学方法,在本课堂教学中,多媒体是教学信息的载体,是传输信息的工具和手段。本节课多媒体的作用不仅仅是用来传递教学内容的,它还调节课堂气氛,激发学习兴趣。结合多媒体能展现形象生动图片、动画让学生参与实验探究,体验过程.利用多媒体帮助学生突破难点,另外也提高了教学效率,使教学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六、教学媒体分析,(一)、导入,本节课的开始我先向同学们展示了三个图片并加以问题。第一个图片是曹冲称象,当然也是书上的图片,问题是:古时不能用称直接称的大象,曹冲能把它称出来,你能吗?用学生熟知的故事,直接把学生的思

5、维引向了浮力,这时我再加上一个问题,怎么知道船上的石头和大象的重量是相等的呢?这一问把学生的思维引入了一个疑问的旋涡;第二个图片是两条船,问题是:木头能在水上漂,这谁都知道,可轮船是铁的,怎么也能在水上漂呢?这是一个他们司空见惯的事情,可这当中还竟然有他们想不到地方,这时在他们的大脑内又有了疑问,好奇的欲望充满了他们的大脑,兴趣得到了提升;第三个图片是热气球,问题是:水有浮力很常见,谁也知道,可空气看不见摸不着,怎么也能漂浮东西呢?到这里,学生们的大脑已经充满了各种疑问,急需要找到答案,兴趣又一次霸占了他们的大脑。为了找到答案,他们马上投入到了本节课的学习中来。这三个图片和问题虽然在本节课得不

6、到最终解决,但为本节课的学习增加了动力,也为以后的学习做了一个心理准备。,2 认识浮力,曹冲称象,飞艇,热气球,在出示学习目标后,我让学生自己先看一看课文,尝试着自学一下,提醒他们,不要急于求成,减轻他们的心理压力,让他们把不懂的地方加以注意,待会老师在讲解时再慢慢解决,这样学生们便带着尝试着学习后不懂之处进入了下一环节的学习。,第一环节:出示学习目标,学习目标,1、什么叫浮力?你如何用测力计测出物体受到的浮力?2、浮力产生的原因是什么? 3.物体上浮、漂浮、悬浮和下沉其受到的浮力大小与它受到的重力大小有什么关系?4.物体的沉浮条件,第二环节:什么是浮力,对于大家提出的猜想,我们一起来进行证明

7、,对于大家提出的猜想,我们一起来进行证明,对于大家提出的猜想,我们一起来进行证明,对于大家提出的猜想,我们一起来进行证明,这一知识比较容易学习,这里我采用了学生实验和多媒体展示的方法。1.生边的物理现象;在分开小组,简单的说明怎样实验后,就不再多讲,关键是让学生自己去观察,让他们体验将盖紧瓶盖的空矿泉水瓶压入水中的感觉,让学生自己感受到浮力的存在。 2.分组实验:把一个铁块挂在测力计上,放入水中,这让他们知道即使在水中沉底的物体,随着物体的慢慢浸入水中,也受浮力的作用,并且越来越大,当物体全部放进水时,浮力的大小就不再变了,总结出浸入液体中的物体都受浮力,它的大小就是测力计上少的那一部分力,即

8、称重法求浮力:F浮=F1F2,从实验中体验学习的乐趣。 3.合作交流.然后,再让他们讨论开始的图片,热气球受不受浮力的作用呢? 4.自我检测:找几个小组说一说他们的看法,最后加以多媒体展示、强调,使他们学到的知识更加深入大脑。 5.小结;称重法测浮力.加深了对知识的运用,F示,G,实验:如图所示,用弹簧测力计、物块、细线、烧杯、水等器材,比较物块在空气和水中时弹簧测力计的示数。,(1)示数怎样变化?(2)这个变化说明了什么?,4N,3N,浮力定义,一切浸入液体中的物体,都受到 液体对他竖直向上的力,叫做浮力,浮力测量,一、什么是浮力?,浮力:,一切浸入液体(或气体)中的物体,都受到液体(或气体

9、)对它竖直向上的力,叫做浮力。,浮力的方向:总是竖直向上的。,浮力的施力物体:液体(或气体)浮力的受力物体:浸入液体(或气体)中的物体,.一个小组在实验时,用弹簧测力计在空气中测一个铁块的重是3.5N,当把这个铁块的一半浸在水中称时,弹簧测力计的示数是2.8N,则此时铁块受到的浮力是;如果把这个铁块全部浸没在水中时,铁块受到的浮力应该是1.4N,那么弹簧测力计的示数应该是。,自我检测:,0.7N,2.1N,称重法测浮力,1、在空气中用弹簧测力计测出物体重力,记为G.2、将物体浸在液体中,弹簧测力计示数记为F.3、物体受到的浮力为F浮=G-F,其实在第一个环节的学习时,学生们就有了疑问,他们知道

10、浮力是水对物体的作用,但它是怎样产生的呢?这是本节课的难点,是大多数学生单单看书是很难理解这一点的。1.学生分组实验:1在这里我首先通过一个“小魔术”启发学生的大脑。用两个纸杯,一个完好无损,一个杯底儿有小洞,每个纸杯内放一个乒乓球,向纸杯中加水,请学生观察有什么样的现象?同时问他们为什么会产生这种现象?小组内交流实验现象,寻找原因,让学生自己动手实验探究,发现物理现象及规律。 2.演示实验 最后我用演示动画的方法来进一步的解决这一问题。先让他们回忆一下液体压强的特点,分析物体在水中的受力情况,接着演示动画,把较抽象的东西形象化,结合理论推导,使他们按照思维的逻辑一步一步的把谜底揭开。同时放慢

11、课堂节奏,不增加他们的大脑负担,保持住他们的兴趣,耐心的引导他们,由他们自己归纳总结出浮力等于物体受到的向上和向下的压力差,即另一种求浮力的方法F浮= F向上- F向下。 3.原理图及动画演示 随着这一系列的活动的进行,本节课的难点便得以突破。 4.自我升华练习题.更进一步加深了对难点突破,第三环节:浮力产生的原因,浮力产生的原因,二、浮力产生的原因:,液体对物体向上和向下的压力差产生的。,F浮=F向上-F向下,原理图及动画演示,注水前受力图,(,自我升华,A组:4.某物块浸没在水中时,下表面受到水的压力为2.3牛,上表面受到水的压力为1.5牛,则该物块受到水的浮力为_ 牛,方向为_。F浮=F

12、向上F向下 拓展:某正方体物块边长为10cm,浸没在水中(如图所示),这物块受到水的浮力是多少?(g=10N/Kg),如图所示: A . B . C 三个物体浸没在液体中。它们的底部均与容器底部紧密结合 ,此三个物体受浮力吗?,A,B,C,答:A要受浮力,B和C不受浮力。,B组:2.木桩打到水里的泥中时,受到水的浮力是_牛,自我升华,0,当上一知识点的学习结束后,由老师重新提出第三个要研究的问题,即:既然物体都受浮力,那为什么有的下沉,有的上浮,还有的悬浮、漂浮呢?先让他们想想,物体在液体内部还受什么力?他的方向怎样?1.自主学习 请他们在自己的草稿纸上画一画浸没在水中的物体所受力的示意图。引

13、导学生从运动和力的关系角度来讨论物体的上浮和下沉。2.演示实验物体在液体内部受力的示意图.然后,让他们想一想,讨论讨论钢铁做的轮船为什么能浮在水面上呢?使这一知识点的学习在同学们的头脑中更加扎实。3.研究物体的浮沉条件:(1)、当物体浸没时:F浮G上浮F浮= G悬浮F浮G下沉 (2)、当物体在液面时:F浮= G漂浮4.自我升华拓展: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及时了解学生知识的情况,第四环节:物体的沉浮条件,四、物体的浮沉条件:,F浮G,上浮,F浮= G,悬浮,F浮G,下沉,F浮= G,三、物体的浮沉条件:,1、当物体浸没时:,2、当物体在液面时:,上浮,悬浮,下沉,漂浮,漂浮,A组:5.质量是1千克的

14、木块漂于水面,木块受到的浮力是( ) A1千克B1牛顿 C9.8牛顿D9800牛顿,自我升华,C,拓展: 某物体在酒精中受到98N的浮力, 它可以停留在酒精内部任何深度的地方,则这个物体的质量是_Kg.,10,A组:5.质量是1千克的木块漂于水面,木块受到的浮力是( ) A1千克B1牛顿 C9.8牛顿D9800牛顿,自我升华,C,拓展: 某物体在酒精中受到98N的浮力, 它可以停留在酒精内部任何深度的地方,则这个物体的质量是_Kg.,10,课堂检测,2、称重法测浮力F浮=G-F,1、浮力定义:一切浸入液体中的物体,都要受到液体对它竖直向上的力,叫做浮力。,3、由于物体上下表面受到的压力差而产生

15、浮力。F浮=F下表面F上表面,知识延伸:物体在气体中也受到气体对物体的浮力,4.液体对物体向上和向下的压力差产生的。,F浮=F向上-F向下,6.现在可用来计算浮力的方法:,(1) F浮=G-F示,(2)F浮=F向上-F向下,(3) 悬浮或漂浮时:F浮=G,5.物体的浮沉条件:,采用必做题和选做题,分层要求。必做题是基础训练题,全体同学必须完成;选做题是提高训练题,学生可根据自己的学习能力,选择完成。设计意图:作业布置做到既面向全体学生,又给基础较好的学生充分的发展空间,满足不同学生的不同需求。在反思中感悟.在感悟中升华.分层设计.满足不同的学生对学习的要求.自由选择.不强加给学生任务.充分体现

16、减负思想和人性化设计.突出学生个性发展,3、作业分层,延伸新知,必做题:第十章第二节课后第1.2.3题选做题:(自选2-6个小题)(要求学生先独立做先后再讨论) 自己又设计了6道题,当然,这些问题大都是对本节课知识的巩固,还有的 是对本节知识的延伸,这其中有文字,有图片,有填空,有选择,有问答,有计算。总的来说,简单的多,复杂的少,虽然题量不大,但样式丰富,既能巩固课堂内容,又能不让学生乏味,使他们保持了良好的学习兴趣。,布置作业,针对学生素质的差异进行分层训练,既使学生掌握基础知识,又使学有余力的学生有所提高,从而达到巩固和提高的目的:,1、在水中搬石块觉得比在岸上搬轻些,这说明石块在水中

17、的作用。,2、木块浸没在水中受到两个力的作用,一个是重力,方向 ,一个是 ,施力物体是 ,方向 ,木块会上浮,是因为 。,受浮力,竖直向下,浮力,水,竖直向上,浮力大于重力,4.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只有漂浮在液面的物体才受浮力的作用B.只有固体才受浮力的作用C.在液体中下沉的物体也受浮力的作用D.物体在液体中只受浮力的作用,C,3、铁块在水中下沉,是因为铁块受到的浮力 重力,在下沉过程中,铁块受到的浮力与重力的合力的方向 。,小于,竖直向下,5.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期,德国纳粹一潜水艇在下潜过程中,撞到海底被搁浅而不能浮起来是因为( )A、有浮力,但浮力小于重力B、有浮力,且浮力等于重力C、潜

18、水艇底部没有水进入,不能产生浮力D、机器坏了,不产生浮力,A,6.一个石块重20N,把石块挂在弹簧测力计下端,将其浸没在某种液体中,此时弹簧测力计的示数为14N,则该石块受到液体的浮力为_N。浮力的方向 ,施力物体是 _ , 此石块在液体中下沉时 浮力的作用(填“受到”、“不受到”)。,6,竖直向上,液体,受到,身边的物理学让学生学会观察身边的物理现象.去发现.去探究.,泡茶中的物理现象: 茶叶,这个名字家喻户晓,我国人民有饮茶的习惯,但你想过没有,泡茶里边有很多物理学问,不知道你仔细观察过没有,泡茶时,开始时茶叶浮在水面上,过一段时间,茶叶开始下沉,可再过一会,茶叶又上浮,再过一会,茶叶又下

19、沉,这样经几次后,茶叶最后沉在杯底。你不仿可以在家里泡杯茶,仔细观察一下,你从观察到的现象中,想到了什么?你能解释这个现象吗?,(,八、说课堂板书,这一节的板书我采用的方法是,我写出题目,然后让学生上黑板将每一环节的知识点写到黑板上,大至为:认识浮力 什么是浮力一切浸入液体中的物体,都受到液体对它 三、物体的浮沉条件:竖直向上的力,叫做浮力。方向竖直向上。 F G 上浮 F浮= F1F2 F = G 悬浮 二、浮力产生的原因 F G 下沉浸在液体内部的物体,受到上下压力差造成的 F = G 漂浮F浮=F向上F向下,八、教学评价分析 总之,本节课的设计意图体现 “以学生为主、以自学为主、以练习为主”的尝试理论,让学生思动、手动、口动,锻炼了他们的归纳概括能力,又提高了他们的交流合作能力。因为我刚担任物理学科教师不久,对课程的分析深度可能不够,对本学科知识系统的联系和理解也不够到位,难免出现疏漏和欠缺,还请各位老师多多批评,多多指导。,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在线阅读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