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类文本阅读(一)----赏析句子ppt课件.ppt

上传人:牧羊曲112 文档编号:1295542 上传时间:2022-11-05 格式:PPT 页数:19 大小:18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文学类文本阅读(一)----赏析句子ppt课件.ppt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文学类文本阅读(一)----赏析句子ppt课件.ppt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文学类文本阅读(一)----赏析句子ppt课件.ppt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文学类文本阅读(一)----赏析句子ppt课件.ppt_第4页
第4页 / 共19页
文学类文本阅读(一)----赏析句子ppt课件.ppt_第5页
第5页 / 共1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文学类文本阅读(一)----赏析句子ppt课件.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文学类文本阅读(一)----赏析句子ppt课件.ppt(19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文学类文本阅读(一),赏析句子,一问:怎么写(角度) 二问:写什么(内容、情感) 三问:写得怎样(效果),赏析句子之前要“三问”,赏析角度一:修辞,(比喻、拟人、排比、夸张、反问、设问、对偶、反语、引用、借代),注意把句子中运用的修辞找全.,运用了 的修辞, 地写出了 的特点,表达了作者 的情感;,修辞+效果+内容+情感;,1.答题需知:4个要素要齐全,即:,一般格式:,2.常见修辞的表达效果比喻:生动形象;拟人:把物拟人化,生动形象;排比:增强语势,突出强调;夸张:突出强调;反问:强化语气,感情强烈;设问:引人注意,引发思考,引出下文;对偶:句式整齐,节奏鲜明,音韵和谐;反语:讽刺、否定.,

2、比喻的三种类型:,明喻、暗喻和借喻,(,2,)暗喻。本体喻体都出现,中间用喻词“是”、“成了”、“变成”等联结,有时,暗喻不用喻词。暗喻的典型形式为:甲是乙。例如:更多的时候,乌云四合,层峦叠嶂都成,了水墨山水。,(,2,)暗喻。本体喻体都出现,中间用喻词“是”、“成了”、“变成”等联结,有时,暗喻不用喻词。暗喻的典型形式为:甲是乙。例如:更多的时候,乌云四合,层峦叠嶂都成,了水墨山水。,(1)明喻:,本体喻体都出现,中间用比喻词“像、似、仿佛、犹如”等联结,有时后面还有“似的”、“一样”等词语配合。,明喻的典型形式是:甲像乙。,例如: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2)暗喻:,本体喻体都

3、出现,中间用喻词“是”、“成了”、“变成”等联结,有时暗喻不用喻词。,暗喻的典型形式为:甲是乙。,例如:更多的时候,乌云四合,层峦叠嶂都成了水墨山水。,比喻的表达作用主要有:,化平淡为生动;,化深奥为浅显;,化抽象为具体;,化冗长为简洁。,(3)借喻:,不出现本体,直接叙述喻体。,借喻的典型形式为甲代乙。,例如:独有英雄驱虎豹,更无豪杰怕熊罴。,常见修辞句答题模式:,比喻:用 (事物)比喻 (事物)或把 (事物)比作 (事物),生动形象地写出了(事物) 的特点(情态),表达了(人物) 的情感;,拟人:把 拟人化(或赋予 人的情感),生动形象地表现了 的情状(描绘出一幅 的画面),写出了事物 的

4、特点,表现了(人物) 的思想感情;,排比:使句式更整齐,气势更强烈,强调了(事物)的 ,突出了(人物) 的思想感情;,设问:开头出现,其作用通常为“设置悬念,吸引读者”。文中或结尾出现,其作用通常为“引起了对问题的关注(或引人深思),给人以启迪,突出了文章的主旨”;,夸张:夸大(或缩小)了 (事物)的大小(长度、性能等),突出了(事物) 的特点;,反问:这个反问句的意思是 ,以强烈的语气表达了(人物) 的态度(观点、情感);,对偶:使文章节奏鲜明,增强文章的节奏感和韵律美;,借代:用 代指 ,使被借代的更加具体、生动地表达了 情感(或特点)。,引用:引用诗句,其作用通常为“增强文章的诗情画意,

5、使文章语言更优美”(或引用诗句是为了说明)。引用故事、神话传说,其作用通常为“增强文章的趣味性,吸引读者”;,赏析角度二:用词,富有表现力和感染力。,1.赏析步骤:,从句子中找出关键的动词、形容词、拟声词和叠词等;,具体分析这些词语分别体现了人或事物的什么特点或状(情)态,以及带给人的什么感受(感情).,2.表达效果:,生动形象,准确传神;,赏析角度三:描写方法,(2)语言、动作、神态、心理描写:,1.人物描写及其作用,(1)外貌描写:,交代人物身份/地位/处境/现状,反映人物某种心理,表现人物某种性格/品质,推动情节发展。,2.环境描写(自然环境描写和社会环境描写),自然环境描写及其作用:,

6、a.交代时间、季节、时令等;,b.设置背景;,c.渲染气氛;,d.烘托人物形象或心情;,e.推动情节发展;,f.为下文铺垫或伏笔;,g.表现地域风光;,h.突出深化主题.,社会环境描写及其作用:,a.交代故事发生的时代背景,时间,地点等;,b.渲染某种气氛;,c.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赏析角度四:描写角度,(包括视觉、听觉、触觉、味觉、嗅觉),赏析角度五:表现手法,铺垫、伏笔、对比、衬托、抑扬结合、象征、照应、托物言志、设置悬念、讽刺、渲染、白描、以小见大、以静写动、以动写静、开门见山、借物喻人、借景抒情等,类型:,(以景衬人,以景衬情,以动衬静),常考的几种表现手法及其作用:,对比:,突出某

7、个人物或事件的特点,更好地表现文章的某个主题,使读者印象深刻;,衬托,(正衬和反衬):,用(次要事物或人物)来衬托(主要事物或人物),突出主要事物或人物的特点;,c.双方类别可以不同.,区别对比与衬托:,对比:,a.并列关系,造成反差;,b.对比双方都要出现,才能黑白分明;,c.双方类别相同.,衬托:,a.主次关系,突出主体;,b.主体有时被隐藏,只出现衬体;,引出下文,为下文某个情节做铺垫,铺垫:,伏笔:,为下文某个情节埋下伏笔,使文章前后照应,结构严谨;,区别铺垫和伏笔:,铺垫:,伏笔:,b.一般出现在开头;,a.较明显,语句较多;,c.写的是次要内容,目的是表现人物或事件.,a.不明显,

8、言语不多;,b.常出现在文章中间,有时不止一次;,c.为下文作暗示,下文有与之照应的内容.,注:若区分不了铺垫和伏笔,则最好回答“为下文做铺垫,同时埋下了伏笔.,抑扬结合,(先抑后扬、先扬后抑):,a.作用:使文章波澜起伏,使人物形象鲜明,使读者印象深刻;,b.格式:先写某个情节,这是(扬/抑),后写某个情节,这是(扬/抑),象征,(包括本体和象征体):,作用:把抽象变得具体可感,使读者印象深刻,意思含蓄,增强文章表现力,照应,(前有伏笔,后有照应):,作用:使文章结构更加严谨,主题更加鲜明,故事情节更加紧凑、连贯,托物言志,作用:使表达含蓄委婉,作者之“志”借具体之“物”表达得更巧妙、更完美、更富有感染力,悬念,(包括“设悬”和“释悬”,前有“设悬”,后必有“释悬”,作用:激发读者阅读兴趣,讽刺,作用:运用比喻、夸张等修辞对人或物进行揭露、批判和嘲笑,使语言辛辣幽默,加强文章生动性和批判性.,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在线阅读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