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中考语文复习专题13说明文阅读ppt课件.pptx

上传人:小飞机 文档编号:1304088 上传时间:2022-11-06 格式:PPTX 页数:64 大小:2.84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20年中考语文复习专题13说明文阅读ppt课件.pptx_第1页
第1页 / 共64页
2020年中考语文复习专题13说明文阅读ppt课件.pptx_第2页
第2页 / 共64页
2020年中考语文复习专题13说明文阅读ppt课件.pptx_第3页
第3页 / 共64页
2020年中考语文复习专题13说明文阅读ppt课件.pptx_第4页
第4页 / 共64页
2020年中考语文复习专题13说明文阅读ppt课件.pptx_第5页
第5页 / 共6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20年中考语文复习专题13说明文阅读ppt课件.ppt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0年中考语文复习专题13说明文阅读ppt课件.pptx(64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专题十三说明文阅读,第二篇专题精讲,第1讲说明文三要素,2019成都改编阅读下文,回答问题。中国古人爱“海淘”大米、宝塔、中医不少我们熟悉的“中国造”,估计许多人都不知道,其实都藏着外来基因,来自“海淘”。我们熟悉的小麦、牛、羊、马都源自西亚和中亚,被引进至少5000年。石榴原名叫“安石国的榴”,标明其伊朗基因。汉代,中国陆续引入苜蓿、葡萄、芝麻、胡瓜等物种。菠菜和榨菜则是唐太宗时候从尼泊尔引入的。,如果没有外国美食,我们的饭桌会单调许多;如果不曾引种外国植物,中国也养活不了数量庞大的人口。1593年,福建人陈振龙从菲律宾将番薯藤带回中国几十年后,番薯成了中国又一种主粮。同为晚明时期,中国从

2、菲律宾引进了多种源自美洲的作物,比如玉米、花生、南瓜等,使得中国人口翻番。金庸在以宋朝为背景创作的小说天龙八部射雕英雄传神雕侠侣中多次写到人物食用花生、玉米的细节,出现知识性错误。可见,许多人对这些物种何时传入中国,知之不详。除了这些让我们先辈受益的外来物种,还有许多物种或物品属于“出 口”转“内销”。,水稻原产中国,但北宋从越南引进了耐旱的占城稻。1011年,宋真宗在宫里种植,并推广到全国。这种穗子长、不挑地的越南水稻很快成为中国的主粮,使宋朝出现了人口高峰和商业繁荣。造纸术是我们引以为豪的创造,但唐朝中期进贡来的日本纸有蚕茧的 光泽,国人未见。唐宋时高丽纸为贡品,时称“发墨可爱,此中国所无

3、,亦奇品也”。另外,日本的泥金画漆,还有贝壳嵌漆器,也令漆器祖源的中国人爱不 释手。_,元初,忽必烈征召了许多尼泊尔建筑工匠。其中,阿尼哥技艺精湛,1273年被任命为匠人总管,首都的寺观(如北京的白塔寺)多出其手。同受忽必烈重用的,还有阿拉伯人也黑迭儿父子,他们建造了元大都的城墙。忽必烈还命阿拉伯人管星象和医疗,皇家医院全用阿拉伯医生。明初,朱棣从交趾网罗人才16000名,建筑师阮安是最有名的一位。紫禁城的前三殿后三殿,就是阮安主持监造的,北京的明代内城墙也是他的手笔。茫茫人海里,没有人是孤岛。世界上,也没有哪一种文明可以孤立地存在。与亚洲邻国的各种交流,是中国古代文明强大的基础。随着时代的进

4、步,这种交流将会更加多元和深入。,1.中国古人“海淘”的对象有哪些?请联系全文,概括作答。(3分),答案外来物种;“出口”转“内销”的物种或物品;外来的各种人才。解析 本题考查信息筛选能力。解答要在理解文意的基础上,抓住“中国古人海淘的对象”注意信息源提取。提取时注意关键词、过渡句等。如抓住第段,可提取“外来物种”和“出口转内销的物种或物品”。然后再抓住第段,不难提取“外来的各种人才”。,2.参照第段,在第段画线处填上一句恰当的话。(不超过20字)(3分),答案示例: 除了物种和物品,被引进的还有各种人才。解析 本题考查理解文意和概括能力。首先研读第段,判定这是一个过渡段,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

5、然后分析第段前后,看如何总结上文,引出下文即可。上文段介绍“出口”转“内销”的物种或物品,下文第段介绍引进外来的各种人才,然后仿照第段的结构拟写即可。,3.就全文内容安排来看,文章哪一段可以删除?请作出判断并联系全文简要分析。(4分),答案可以删除第段。文章就中国古人“海淘”的对象安排内容,第段旨在说明许多人对物种引进时间不熟悉,与前后内容不匹配。解析 本题考查分析说明思路与结构的能力。首先要分析每个段落说明的对 象,然后联系作者说明的意图,进行判断。本文至段,说明的是外来物种的引进,而第段介绍许多人对花生、玉米的引进时间不熟悉,内容与“中国古人海淘”不匹配,所以这一部分可以删除。,技法精讲,

6、考点一说明对象及其特征【常见题型】1.本文的说明内容(对象)是什么?2.选文的题目有什么作用/好处?3.本文从哪几个方面介绍了?4.请概括有何特点。,【答题思路】1.了解说明对象事物说明文的说明对象是具体事物,常从事物的形状、性质、方位、构造、类别、功能等方面进行说明。事理说明文的说明对象是抽象事理,常从概念、原理、成因、规律、联系等方面进行说明。,2.寻找说明对象(1)看标题。有的标题便是说明对象。(2)抓首段。如果选文没有题目或题目没有表明说明对象,就要先研读第一段,首段一般是引出说明对象的。(3)抓关键句。如中心句、总结句。(4)抓线索。看文章围绕什么来阐述,分析出说明的重点。,3.把握

7、说明对象的特征(1)看标题,从标题当中找出对说明对象进行修饰限制的词语。(2)看首尾段,有些总分式结构的说明文会在开头段或结尾段集中出现介绍说明对象特征的字词。(3)归纳段意,从中找出符合说明对象“特征”的部分。(4)注意如“首先”“其次”“还”“也”“此外”等表顺序的词和连词以及“冷热”“大小”等形容词。(5)注意运用了说明方法的句子,借助说明方法概括特征。,【答题模板】说明对象的特征是:;。考点拓展:分析标题的作用(1)内容上:点明说明对象是,说明对象的特征,揭示说明内容。(2)表达上:运用了(修辞或写作方法),新颖独特,吸引读者。(3)表达效果:设置悬念,吸引读者阅读兴趣;生动形象,新颖

8、有趣。【考点专练】 满分训练第三题3小题、第四题1小题、第六题4小题、第九题4小题。,考点二说明顺序角度1辨析说明顺序【常见题型】1.文章段和段顺序能否调换,为什么?2.本文(本文第段到第段)的说明顺序是什么?请结合内容简要分析。3.文章的说明顺序是什么?这样安排有什么好处?,【答题思路】1.了解说明顺序的特点(1)时间顺序:说明事物发展、演变。例如介绍工作程序的文章。(2)空间顺序:从上到下,里到外,总到分,外到内,前到后,左到右,整体到局部,一般都有常用方位词。例如介绍建筑物。(3)逻辑顺序:常见于事理说明文,介绍高科技产品或说明事物间的联系。逻辑顺序情况复杂些,需要注意具体形式的细分,如

9、先原因后结果、由现象到本质、由抽象到具体、由性能到功用、由一般到特殊、由整体到局部等。常用表因果、表事理顺序的词,如“因为、所以”“首先、其次”。,2.从说明对象入手,判断顺序一般对实体性事物,包括建筑物等结构布局的介绍,多为空间顺序;一般事理性说明文常会运用逻辑顺序;而介绍事物历史发展演变、农作物生长过程等,一般都以时间顺序来说明。3.从语言标志入手,找出顺序以时间为序的说明文在文中会出现表示时间词,如朝代、时间名词等。空间顺序的语言标志是方位词。以逻辑为序的语段常会出现“首先”“其次”“再次”等表示由主到次、“其原因”表示由果到因、“其中的原理是”表示由现象到本质等逻辑顺序的词。,4.从事

10、理关系入手,分析顺序有些采用逻辑顺序的文章没有明显外在语言标志,我们需要概括文意,理清写作思路后,根据文段间的事理关系,把握文章顺序。如由表及里、由现象到本质等。考点拓展:段落顺序能否调换解答段落或语句能否调换类问题的方法:解答此类题,首先表态(能或者不 能),然后结合具体内容说明段落之间的关系(或各段落讲解的内容),最后说明调换之后会有怎样的结果。,【答题模板】(1)本文(第段到第段)的说明顺序为。(2)不能调换。段介绍了,段介绍了,前者是,后者是,两者是关系(或按照顺序进行说明),调换后,两段之间会,所以不能调换。,角度2分析段落作用【常见题型】1.文章第段有什么作用?2.第段能否删去,为

11、什么?,【答题思路】句子或段落在文中的作用主要从三个角度进行考查:内容上,句段与全文写作内容的关系,与中心的联系;结构上,句段在文中的位置,与上下文的关系;表达效果上,针对在表达上富有鲜明特色的句子。1.句段在开头含有题目中的词语,则往往起到开篇点题,直接揭示(点明)说明对象,以及引出下文的作用。如果没有点题,那么一般是引出说明对象的作用。如果有景物描写,或情景描述,或连续发问,或引用故事(典故)等,则有激发阅读兴趣的作用。如果有总领句(中心句),往往起到提纲挈领,总领下文的作用。,2.句段在中间中间段比较短,那么就要联系上下文考虑是否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如果中间段比较长,那么就要考虑是否运用

12、了说明方法说明了事物某一特点,是否蕴藏着情感等。3.句段在结尾末段的作用可能是委婉含蓄、意在言外、发人深思。如果与文章开篇相呼应,则能使文章结构严谨。【考点专练】 满分训练第一题4小题、第五题2小题、第八题4小题、第九题1小题、第十一题3小题、第十二题2小题。,考点三说明方法及其作用【常见题型】1.第段主要使用了什么说明方法?作用是什么?2.文章引用的例子有什么作用?3.分析画线句部分的作用。,【答题思路】说明方法的难点是掌握“下定义”和“作诠释”的区别:1.从特点上看,下定义准确简明,概括性较强;作诠释则具体而通俗,有时带有一定的描述性。2.从内容上看,下定义着眼于事物的本质属性,作诠释注重

13、于外观的表象、性质和特点。3.从形式上看,下定义在说明事物本质特征时,常用判断句式表述概念,而作诠释可用多种句式来表述。,4.从严密程度来看,下定义要求完整,说明的对象与说明的内容可交换位置,意义不变;而作诠释并不要求完整,往往侧重于事物某一方面的特征,因而说明的内容不能与被说明的对象变换位置。二者的区别可用图示表示。下定义:甲是乙=乙是甲(正确)作诠释:甲是乙=乙是甲(错误),例如:A.食物是一种能构成躯体和供应能量的物质。(下定义)B.激光是一种颜色单纯的光。(作诠释)C.在太阳和月亮的周围,有时出现一种美丽的七彩光圈,里层是红色的,外层是紫色的,这种光圈叫作晕。(作诠释)A、B两句都是判

14、断句,A句使用了下定义的方法来说明食物的概念,它还可变 为:“一种能够构成躯体和供应能量的物质就是食物”。B句用作诠释的方法从颜色上解说激光,如果变为“一种颜色单纯的光就是激光”,那就荒谬了,因为不是所有“颜色单纯的光”都是激光。C句不是判断句,说明的内容没有解说“晕”的本质特征,只是描摹了它的具体表象,因而是作诠释。,【考点专练】 满分训练第一题2小题、第三题2小题、第四题3小题、第五题4小题、第六题3小题、第七题4小题、第九题3小题、第十题1小题、第十一题2小题、第十三题3小题。,第2讲理解内容筛选信息,通常而言,即便是同一种植物,冬季和夏季的抗冻能力也不一样在夏季活动期多不耐寒,在冬季休

15、眠期则更为耐寒。这是因为春夏季节,植物生长旺盛,养分消耗多于积累,因而其抗冻能力较弱。如北方的梨树,在-30-2的低温下能平安越冬,在春天却抵挡不住微寒的袭击;松树的针叶,冬天能耐-30的严寒,夏天如果人为地降温到-8就会冻死,就是这个道理。,当然,如果以上方法还不足以抵抗严寒,一些植物还会通过增加糖或蛋白质、脂肪的含量,或者增强生物膜系统结构的稳定性来练就更高更强的御寒本领。(有删改),1.本文主要介绍了耐寒植物过冬的哪些方法?(3分) 【考点:信息筛选与整合】,答案 使用“沉睡”休眠的方法来对付冬寒(答“进入休眠状态,减少物质和能量消耗”或“蓄积物质和能量,减少消耗”也可);形成“甲胄”木

16、栓层,保护它们的组织不受寒气侵袭;通过细胞膜脱水或合成液态抗冻有机物来增强细胞的抗冻性。,解析 本题考查对内容的理解和概括。解答此题,要注意每一段的中心句;同时为避免遗漏要点,我们可以按照由前到后的顺序进行概括,如根据第段“进入休眠状态”“物质和能量消耗大大减少,养分因此被积蓄起来”和第段“常使用沉睡的妙法来对付冬寒”的内容可以提炼第一个要点;根据第段“每一棵树木都有一副甲胄,保护它们娇嫩的组织不受寒气侵袭”可以概括第二个要点;根据第段“通过细胞膜脱水或合成液态抗冻有机物来增强细胞的抗冻性”可以概括第三个要点。,2.第段中画线的句子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有什么作用?(3分),答案举例子、列数字。

17、用北方的梨树和松树的针叶这两个例子,准确、鲜明地说明了“同一种植物,冬季和夏季的抗冻能力也不一样”这一特点。解析 本题考查说明方法及其作用。首先要掌握举例子、列数字、打比方、 作比较等常用的说明方法及其作用;其次要根据其具体内容准确判断说明方法;最后结合具体语句,分析其在说明事物特点、功能、性质等方面的作用。画线句中标志性的词语“如”可判断其为“举例子”,“-30-2”“-8”等推知其为“列数字”。其中“举例子”的作用为“真实具体地说明(特点、作用)”“列数字”的作用为“准确具体地说明(特点、作用)”。,3.第段中加点的“这样”在文中具体指代什么?(2分)【考点:文意理解概括】,答案将水从细胞

18、内排到细胞外,防止细胞内的水结冰。解析 本题考查指示代词的作用。根据第段加点的“这样”,我们可以判断其应代指前面内容,综合考虑第段的内容,可知其具体指代第段结尾处内容“将水从细胞内排到细胞外,防止细胞内的水结冰”。,4.下面有关本文的理解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A.第段加点词“几乎”表示对程度的界定,体现了说明文语言准确、严密的特点。B.第段加点的“越长越胖”,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树木积累养分越来越多的样子。C.第段中加点的“甲胄”,是指树木在树干和树枝的皮下储存的木栓组织木栓层。D.本文是一篇事理说明文,作者按照时间顺序介绍了一些植物耐寒抗冻的方法。,答案 D解析 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

19、解。本文是按照由现象到本质的逻辑顺序进行介绍的,而非时间顺序。,技法精讲,考点四文意理解概括【常见题型】1.第段说明了什么问题?2.第段的(代词)是指什么?3.文中为什么说?(这样说的目的是什么?)4.请概括段文字说明的内容。,【答题思路】1.迅速浏览全文,对文章内容有一定了解,大致了解各段的基本意思。2.在阅读时要抓住关键词语,适当用笔圈点,做上标记。3.在关键词的上下文寻找相关信息,进行概括。4.“这”“这个”“这些”是近指代词,指代内容一般就是代词前面的话;“那”“那个”“那些”是远指代词,指代内容一般离代词远一些,在本段较前一些或上面的段落。【考点专练】 满分训练第二题1小题、第七题2

20、小题、第十一题1小题、第十三题4小题。,考点五信息筛选与整合【常见题型】1.下列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2.本文中的有哪些特点?3.文章段是,其中包含几层意思?请简要概括。4.的原因有几个?请简要概括。,【答题思路】1.简答题(1)摘抄缩写法。树立“答案就在文中”的理念。对有关内容、段落摘取关键词进行缩写,使表达内容言简意赅。(2)合并段意法。将不同段落的段意合并,整理为一个表意完整的句子。(3)提取中心法。在文(段)首或文(段)尾,提取中心句或中心段,常为概括性的句子,注意力求简洁准确。(4)提炼重组法。将较为零散的没有明显信息提示的文字,按一定的要求概括出大意。,2.选择题这类题所设选项

21、一般有两种形式:一是对文本原句的转述,一是对文章内容进行加工整合的转述。(1)一找。在原文中找与选项相对应的段落、句子,确定答题区域。(2)二比。比较原文句段,文意与选项表述是否严格一致,看二者的说法是否有差异。看选项是否存在以下陷阱:偷换概念、以偏概全、正话反说、因果颠倒、强加因果、无中生有、混淆已知和未知。,(3)三判断。注意文中和题干中一些关键的词,这些是判断的关键。如:表肯定或否定的词:不会、不如等。表程度:非常、几乎、相当、很等。表估计:大约、可能、左右、也许等。表范围:绝大部分、基本上、仅等。表数量:多、有余、不足、极少等。,【小贴士】筛选、提炼文章信息时要注意以下三点:(1)从试

22、题出发,从整体着眼,明确筛选的目的,确定筛选的范围;(2)将筛选范围内的内容进行归纳整合,挖掘出隐含的信息;(3)对照试题要求,对筛选的信息进行辨别确认。辨别时要找准对应点,从语意的重点、修饰限制语的范围和程度等角度去认真辨析。【考点专练】 满分训练第一题1小题、第五题1小题、第六题1小题、第七题1小题。,第3讲鉴赏语言迁移拓展,2019荆门阅读下文,回答问题。小满小满节气,在每年5月20日至22日之间,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八个节气,也是夏季的第二个节气。今年小满交节时刻为5月20日22时36分。寒来暑往是气候,鸟语花香是物候。小满是一个表征物候的节气。其关注点不在气,而在物。古书称“四月中,小

23、满者,物致于此小得盈满”。这时,北方冬小麦等夏熟作物籽粒开始饱满,但还没有完全成熟,所以叫“小满”。小满是最“接地气”的节气。,农谚有“小满小满,麦粒渐满”的说法。此时,小麦度过一冬的休眠期后,经过返青拔节,抽穗开花,亟须熏风暖熟,虽然仍是一片青绿,但有着一股蓄势待发的劲头。麦穗已经抽齐,麦粒鼓着腮帮一般,泛出一层透明的绿色。等到这晶莹的嫩绿变为黄绿,麦子也即将成熟了。农谚又云“小满未满,还有危险”。小麦成长的最后阶段灌浆期十分关键,籽粒才刚刚盈实,若碰到灾难天气或病虫害,麦粒未经过充分的乳熟期,小麦的品质便会大打折扣。在南方地区,小满还有“小满小满,江河渐满”的说法,反映了这时南方降雨增多的

24、气候特点。确实,从小满开始,全国各地渐次进入夏季,雨量越来越大,江河的水位也逐渐上涨。,此时,南方的早稻早已抽穗,农人除了给早稻增肥,还要忙着栽插中稻。“秧奔小满谷奔秋”,小满正是适宜水稻栽插的季节。农人们将培育好的秧苗按间隔,齐整地栽插在地里。若是高度机械化的地区,就采取机器种植了。但最重要的,是“水”。若小满雨水不丰,稻田田坎干裂,就无法栽插水稻;若雨水过丰,栽插好的稻苗便经不住大雨的袭击,秧苗轻则东倒西歪,重则被雨滴打伤。南方的小满节气,充满了对水的期许。小满,是麦子的秋,是水稻的夏。(有删节),1.本文的说明顺序是什么?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3分),答案逻辑顺序。作者按照逻辑顺序依次介

25、绍了以下内容:小满的时间;小满的含义;小满时小麦的生长特点;小满时南方的气候特点;小满时南方农事的特点。解析 本题考查对说明顺序的把握能力,说明顺序一般有时间顺序、空间顺序、逻辑顺序。判断的标准一看段落之间内在关系,二看相关语言标志。本文各段内容之间既无时间先后,又无空间转化,而是依次介绍了关于农业节气小满的相关内容,因此应为逻辑顺序,具体分析可以依次罗列段落内容。,2.文章第段使用了哪些说明方法?试举例说明,并分析其作用。(2分),答案说明方法:举例子,如“今年小满交节时刻为5月20日22时36分”。作用:具体说明了小满节气的时间,使说明更准确,更有说服力。作诠释,如“小满是一个表征物候的节

26、气”。作用:浅显易懂地揭示了小满的概念。引资料,如“古书称四月中,小满者,物致于此小得盈满”。作用:增强了说明文的说服力和权威性。解析 本题考查对说明方法的判断能力,第段以准确的小满节气交节时间来说明,采用了举例子的说明方法;第段中“小满是一个表征物候的节气”概括说明了小满节气的概念,属于作诠释的说明方法;另第段中引用了古书中对小满的陈述,属于引资料。对于说明方法的作用,一结合各种说明方法的常规作用,二结合具体的说明内容进行阐述即可。,答案不能删,“渐次”意思是逐渐,从小满开始,全国各地逐渐进入夏季,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解析 本题考查对说明文语言的分析鉴赏能力。说明文语言一般分析两个层

27、面,一是其基本特点准确性,一般的考查角度是说明文语句中起修饰、限制作用的词语;二是其生动性特点,一般的考查角度是说明文语句中采用修辞或者描写的语句,从修辞等角度进行分析。本题从修饰、限制作用入手,解答加点词语的作用及对说明文语言准确性的体现。,4.二十四节气是我国古代订立的一种用来指导农事的补充历法,凝聚着劳动人民的智慧,人们也由此制订了二十四节气气候农事歌。请在下列横线上填上相关的节气名称,将农事歌补充完整。(3分) 【考点:开放探究】(1)天暖地气开,冬眠蛰虫苏醒来。(2)春始草青青,种瓜点豆好时辰。(3)结冰又结霜,抓紧秋翻蓄好墒。(注:墒,土壤适合种子发芽和作物生长的湿度。),答案 (

28、1)惊蛰(2)清明(3)霜降解析 本题考查对传统文化习俗的了解,首先要明确各种节气所属的季节及准确时间点,理解节气的含义。春来地动,冬虫苏醒是惊蛰;春草渐青是清明;开始结霜是霜降。,技法精讲,考点六鉴赏说明语言【常见题型】1.判断说明文语言的准确严密题型:(1)某段画线句加点词(副词/形容词)有何作用?(2)某段加点词去掉好不好?为什么?(3)某段加点词能否用括号中的词替换?为什么?(4)举例谈一谈本文语言的严密性。,2.判断说明文语言的生动形象题型:(1)画线句用了什么修辞?有什么样的表达效果?(2)举例谈一谈文章语言的生动性。,【答题方法】1.熟记常考词汇表范围:全都、所有、仅、有的、都、

29、总共、只有、大部分、少数、主要表程度:最、很、非常、格外、相当、尤其、比较、稍微、更加表推测(估计):大约、大概、可能、也许、左右、上下表时间:一向、渐渐、一直、早已、当时表数量:很多、几个、许多、很少、有余、多表频率:经常、屡次、往往、常常、经常、通常、有时表明资料来源的词语:据调查、据统计、据专家估计、据资料显示等。,2.四步走第一步“表态”:能不能删掉或者替换。第二步“解释”:解释这个词语的含义,指出它在句子中对时间、空间、数量、范围、程度、性质等方面进行限制。第三步“比较”:带入原句,比较删去(替换)这个词和没删掉(替换)的区别。第四步“总结”:这个词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严密性和

30、科学性。,3.遵循原则,灵活作答分析时候要遵循“词不离句、句不离段”的原则,要关照文章(文段)的核心句。【答题模板】不能删去,是的意思(表),准确说明了,若删去表意就不准确(符合实际)了。该词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周密性不可以替换。原词的意思,所换的词语的意思是,换了以后就不符合实际了。不能颠倒。词在句中的意思是,颠倒后影响了内容上的逻辑关系(不能与上下文照应)。,【考点专练】 满分训练第一题3小题、第四题2小题、第五题3小题、第七题3小题、第九题2小题、第十题2小题。,考点七开放探究角度1拓展迁移【常见题型】1.结合文章内容,说说你从中得到了哪些启示。2.假如,你认为它会给我们的生活带来

31、哪些改变?请结合生活实际举例说明。3.根据你平时的观察和思考,提出几条的建议。4.你认为的主张,是否适合?请说明理由。,【答题思路】1.看题干是否要求结合选文或者针对某一点,切勿信马由缰。2.看题干是否要求结合生活实际、是否要求举例。3.注意不同类型题的不同着眼点:(1)表达感受可从自己了解作者的观点后心理的变化来谈;(2)启示类则从这个观点带给自己的改变来谈;(3)举例子需围绕自己的生活经历来谈;(4)建议类则需要根据文章中相关的知识点,结合生活实际来谈。4.要言之成理。,角度2材料探究【常见题型】1.结合文章和链接材料,写出自己的发现或认识。2.阅读下面的材料,写出你的探究结果。3.请根据

32、选文的内容和下面的材料作答。,【答题思路】1.分析题干和材料。一方面抓住题干中的关键词,一方面分析材料,把握材料内容。研读材料,要注意:(1)给材料划分层次,找出材料的主要观点、意思;(2)对比题干和材料,找出共同之处和不同之处。2.若题干问题为是否可作为本文例子,则需分析材料中主要内容能否作为文章的论据来证明文章所说明的事理,无论是否可以都应该结合文章内容说明理由。3.若问题是应该放在文章哪个位置,则应结合文章的说明顺序,探究其应该放在哪个位置,阐述理由时可根据文章的段落作用和材料内容具体说明。,4.若问题是写出探究结果,则应该找出材料与全文内容之间的联系,写出它们共同阐述了什么事理。【考点专练】 满分训练第三题4小题、第五题5小题、第十题4小题、第十一题5小题、第十二题4小题。,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在线阅读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