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学原理》美感ppt课件.ppt

上传人:小飞机 文档编号:1307389 上传时间:2022-11-07 格式:PPT 页数:40 大小:4.29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美学原理》美感ppt课件.ppt_第1页
第1页 / 共40页
《美学原理》美感ppt课件.ppt_第2页
第2页 / 共40页
《美学原理》美感ppt课件.ppt_第3页
第3页 / 共40页
《美学原理》美感ppt课件.ppt_第4页
第4页 / 共40页
《美学原理》美感ppt课件.ppt_第5页
第5页 / 共4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美学原理》美感ppt课件.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美学原理》美感ppt课件.ppt(40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第一编 审美活动,第二章 美感的分析,一、美感是体验二、审美态度三、美感与移情四、美感与快感五、美感与高峰体验,六、美感与大脑两半球的功能七、意识与无意识八、美感与宗教感九、美感的综合描述,一、美是体验,美是情景交融的审美意象。审美意象从审美对象方面来表述审美活动,美感则是从审美主体方面来表述审美活动。美感也称为审美经验、审美感受、审美意识、审美情感、审美愉悦、感性等。,(一)美感不是认识,审美活动不是要把握外物“是什么”,把握其本质和规律,求得逻辑的真,而是要把握“生活世界”的整体,达到人与世界的交融。思考:举例说明,那些举措能够把审美活动变成认识活动?,詹姆斯埃尔金斯:视觉品位如何用你的眼

2、睛提议用一种不同于通常看画的方法去看画,就是不去看绘画的形式和意蕴,而是看油画表层上的裂缝:“裂缝可以说明许多东西,如作品是何时所画,作品的制作材料是什么,以及这些材料又是如何处理的。”,(二)美感是体验,伽达默尔:美感不仅是一种与其他体验相并列的体验,而且代表了一般体验的本质类型。王夫之引用因明学中“现量”的概念来说明美感的性质。“现量”,“现”者有“现在”义,有“现成”义,有“显现真实”义。“现在”,不缘过去作影;“现成”,一触即觉,不假思量计较;“显现真实”,乃彼之体性本自如此,显现无疑,不参虚妄。,卡西尔:“在科学中,我们力图把各种现象追溯到它们的终极因,追溯到它们的一般规律和原理。在

3、艺术中,我们专注于现象的直接外观,并且最充分地欣赏着这种外观的全部丰富性和多样性。”审美直觉之所以能够显现事物的活生生的整体,因为它包括了感知与想象。这种想象,是指将出场的东西和未出场的东西综合为一个整体的能力。,一、美感是体验,二、审美态度,朱光潜谈美:“我们对于一颗古松的三种态度”,人在一般情况下往往都缺少诗意和美感。为了得到诗意和美感就必须超越主客关系的模式,为进入天人合一的审美境界准备条件。这种条件,在西方美学史上,叫做审美态度。在中国美学史上,叫做审美心胸。,朱光潜:要有审美态度才能见到美,而要有审美态度,必须抛弃实用的(功利的)态度和科学的(理性的、逻辑的)态度。(瑞士)布洛所说的

4、“心理的距离”:审美主体必须与实用功利拉开一定的距离。叔本华:“丢开寻常看待事物的方法”朱光潜:“于是天天遇见的、素以为平淡无奇的东西,例如破墙角伸出来的一枝花,或是林间一片阴影,便陡然现出奇姿异彩,使我们惊讶它的美妙。”注意:和实用功利拉开距离,不是和人的生活世界拉开距离。超越实用的眼光,反而能照亮世界的本来面目。,二、审美态度,在具体的审美活动中,心理距离是客体成为审美客体和主体成为审美主体的初始条件;直觉形象则是主客体完成转换的标志,但真正显示主客合一(美与美感的融合)的是移情。,三、美感与移情,移情作用,洛慈描述过移情现象,费肖尔第一次使用移情作用这个词,而对移情说贡献最大的是立普斯。

5、朱光潜介绍移情说主要介绍立普斯的理论,认为移情作用的核心乃是意象的生成,移情作用之所以使人感受审美的愉悦,也是由于意象的生成。(所以这是审美活动)审美欣赏是对一个自我的欣赏,是位于人自己身上的直接的价值感受。,移情就是把自己心中的情感投射到对象上,使对象也有和主体一样的情感 。,什么是移情?,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花溅泪”和“鸟惊心”是诗人的情感移入看三国演义掉眼泪 替古人担忧 ,是读者的情感移入,移情之一 给无生命的静止客体灌注生命。如卫夫人笔阵 图讲书法: 使不动的线条有了云的动感;静止的一点就有了巨 大的力量。这种运动感和生命感都是主体移情于对 象后的感受。,移情三种,横,如千里阵云

6、点,如高峰坠石,移情之二 在对动物、植物和非生物的观照中,通过移情将之拟人化。如秦观的春日:,有情芍药含春泪无力蔷薇卧晚枝,移情三种,移情之三 心情外射,把自己心中的情感认为是客体具有的情感。如苏轼的水龙吟,细看来,不是杨花点点滴滴是离人泪,是苏轼移情的结果。,移情三种,朱光潜的移情说,移情是“双向”交流的模式,一方面移情是审美主体把情感转移到对象,另一方面审美主体吸收物的姿态和精神与自身。,比如观赏一棵古松,“古松的形象引起高风亮节的联想我就于无意之中把这种高风亮节的气概移植到古松上面去,仿佛古松原来就有这种性格。同时我又不知不觉地受古松的这种性格影响,自己也振作起来,模仿它那一副苍老劲拔的

7、姿态。所以古松俨然变成一个人,人也俨然变成一棵古松。,推己及物,由物及我,书法,字所以能引起移情作用者,因为它像一切其他艺术一样,可以表现作者的性格和兴趣,它也可以说是“抒情的”。颜鲁公的字就像颜鲁公,赵孟颊的字就像赵孟颊。不但如此,同是一书家,在正襟危坐时写的字是一种意态,在风号雨啸时写的字又是一种意态。某境界的某种心情都由腕传到笔端上去,所以一点一画变成性格和情趣的象征,使观者觉得生气蓬勃。作者把性格和情趣贯注到字里去,我们看字时也不知不觉地吸收这种性格和情趣,使在物的变成在我的 。,说明移情在艺术创作和欣赏中的作用:例如写字,横直钩点等等笔画原来都是墨涂的痕迹,它们不是高人雅士,原来没有

8、什么骨力、姿态、神韵和气魄。但是在名家书法中我们常觉到骨力、姿态、 神韵和气魄。,四、美感与快感,有些美学家把生理快感等同于美感。多数则认为美感和生理快感是不同的。我们每个人大概都可以回想起一些享受美味的经验,与美感的享受无殊。有一年夏天,在比利牛斯山里旅行大倦之后,我碰见一个牧羊人,向他索乳,他就跑到屋里取了一瓶来。屋旁有一小溪流过,乳瓶就浸在那溪里,浸得透凉象冰一样。我饮这鲜乳时好像全山峰的香气都放在里面,每口味道都好,使我如起死回生,我当时所感到那一串感觉,不是“愉快”两字可以形容的。这好像是一部田园交响曲,不是耳里听来而从舌头尝来。(顾约:现代美学问题),美感与生理快感的联系,第一,美

9、感往往是精神愉悦和生理快感的复合体,视听器官在引发美感的同时引起生理快感。,第二,除了视听两种器官,其他感官获得的快感,有时可以渗透到美感,转化为美感或者加强快感。,美感与生理快感的区别,四、美感与快感:嗅觉和触觉的美感,索尔尚伯格:“触觉比语言和情感交流要强烈十倍。”海伦凯勒:“我这个眼睛看不见的人仅仅通过触摸就发现了成百使我感兴趣的东西。” “对我来说,季节变换的华丽场面是一部激动人心的永无止境的戏剧,它的情节从我的手指尖上涌流而过。”,海伦与花香,伊朗的电影天堂的颜色:一位名叫墨曼的盲童回到家乡,他的妹妹陪他来到一片开满野花的原野,他用他的双手抚摩这些野花,浸沉在极大的审美愉快之中。,历

10、史上很多思想家之处,人的性欲和快感是人生命力创造力的喷发,又能提升人的生命力和创造力,性欲快感是一种审美。罗洛梅则详细将性欲快感分为单纯生物性的“性欲”和文化层面的“爱欲”。他认为爱欲可以带来丰富的人生体验。,五、美感与高峰体验,高峰体验是对人的最好的时刻,生活中最幸福的深刻,对心醉神迷、销魂、狂喜以及娱乐的体验的概括。高峰体验会引发一种感恩的心情,一种对于每个人和万事万物的爱的描述。,马斯洛需求理论学说,六、美感与大脑两半球的功能,七、意识与无意识,弗洛伊德1 美感的源泉存在于无意识的领域,是 “力比多” 的升华2 “本我”、“自我”、“超我”3 俄狄浦斯情结,美感有不同层次:最大量是对一个

11、具体事物的美感,称为人生感、历史感;对宇宙无限整体和绝对美的感受,美的神圣性美感和宗教感的区别和联系蔡元培“以美育代宗教”,八、美感与宗教感,八、美感与宗教感,美感(审美体验)与宗教感的相通性1.超理性的精神活动2.超越个体生命有限存在的精神活动在泛神论影响下的“宇宙宗教情感”其实就是美感。,联系:都是一种超理性、超越个体生命有限存在的精神活动。区别:,八、美感与宗教感,九、美感的综合描述,1、无功利性康德:“对一对象的存在是淡漠的”席勒:“欲望是直接攫取它的对象,而观赏则是把它的对象推向远方,并帮助它的对象逃开激情的干扰,从而使它的对象成为它的真正的、不可丧失的所有物。”,2、直觉性铃木大拙

12、:“悟,只是把日常事物中的逻辑分析的看法,掉过头来重新采用直观的方法,去彻底透视事物的真相。”张世英:“原始的直觉是直接性的东西,思是间接性的东西,思是对原始直觉的超越,而审美意识是更高一级的直接性,是对思的超越。”,九、美感的综合描述,3、创造性朱光潜:“观赏者的性格和情趣随人随时随地不同,直觉所得的形象也因而千变万化。”陆机:“情曈昽而弥鲜,物昭晰而互进。”,4、超越性(超越“自我”的有限性)张彦远:“凝神遐想,妙悟自然,物我两忘,离形去智。”黑格尔:“审美带有令人解放的性质。”,5、愉悦性季羡林:“见月思乡,已经成为我经常的经历。思乡之病,说不上是苦是乐,其中有追忆,有惆怅,有留恋,有惋惜。流光如逝,时不再来。在微苦中实有甜美在。”,夫蕉者,叶大而虚,承雨有声。雨之疾 徐、疏密、响应不忒。然蕉何尝有声也,声 假雨也。雨不集,蕉亦默默静植;蕉不虚,雨亦不能 使之为声。蕉雨故相能也。蕉静也,雨动也,动静嘎 摩成声,声与耳又相能而入也。迨若匝匝,剥剥滂谤,索索淅淅,床床浪浪,如僧讽堂,如渔鸣榔。如珠倾,如马骧。得而象之,又属听者之妙也矣,明代沈周的听蕉记生动地说明了直觉形象:,(雨打芭蕉)美直觉形象美感(听者之耳),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在线阅读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