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选读复习ppt课件.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论语》选读复习ppt课件.ppt(82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今天距2016年高考还有30天!有一个清晨,叫希望;有一盏夜灯,叫梦想;有一种情绪,叫等待;有一场战斗叫高考;有一种生活,教高三;有一段时光,叫青春。,选读复习,浙江省新课程学科实施指导意见中指定的10课必学内容,10篇讲读课文:为政以德、克己复礼、知其不可而为之、仁者爱人、君子之风、周而不比、诲人不倦、高山仰止、沂水春风、中庸之道5篇自读课文:待贾而沽、求诸已、出辞气远鄙倍、学以致其道、敬鬼神而远之。,24论语对后人的思想有深刻的影响。请引用论语中与下面文字意思相仿的一句话,然后分析它们所表达的思想。(4分) “大凡君子与君子以同道为朋,小人与小人以同利为朋,此自然之理也。”(欧阳修朋党论,
2、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论语告诉我们,君子追求义,小人追逐利。这种思想反映在欧阳修的朋党论中,即君子交友与小人交友的本质区别在于对义与利有不同的价值取向。,2010浙江高考真题,解答此题有两个层面,第一是写出论语中与之相仿的句子,得1分。除上面答案中已经列举的“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外,答“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君子怀德,小人怀土”的,只要是原文皆可。答题与分是:写出原文一分,指出相同1分。分析流畅2分。,2011浙江高考真题,阅读下面两段文字,完成2324题。(5分) 子曰:“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论语
3、) 夫圣人之治国,不恃人之为吾善也,而用其不得为非也。恃人之为吾善也,境内不什数;用人不得为非,一国可使齐。为治者用众而舍寡,故不务德而务法。(韩非子) 【注】为吾善;自我完善。用:使。不什数:不能用十来计算,即不到十个。23从上面两段文字中,概括出孔子和韩非子的为政观。(1分) 孔子: 韩非子:24对这两种为政观进行简要评析。(4分),阅读下面两段文字,完成2324题。(5分) 子曰:“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论语) 夫圣人之治国,不恃人之为吾善也,而用其不得为非也。恃人之为吾善也,境内不什数;用人不得为非,一国可使齐。为治者用众而舍寡,故不务德而务
4、法。(韩非子) 【注】为吾善;自我完善。用:使。不什数:不能用十来计算,即不到十个。23从上面两段文字中,概括出孔子和韩非子的为政观。(1分) 孔子: 韩非子:,23为政以德(或“以德、礼治国”) 以法治国,阅读下面两段文字,完成2324题。(5分) 子曰:“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论语) 夫圣人之治国,不恃人之为吾善也,而用其不得为非也。恃人之为吾善也,境内不什数;用人不得为非,一国可使齐。为治者用众而舍寡,故不务德而务法。(韩非子) 【注】为吾善;自我完善。用:使。不什数:不能用十来计算,即不到十个。 24对这两种为政观进行简要评析。(4分),24
5、孔子认为法治虽有一定的作用,但也有缺陷,所以要“德治”;韩非子认为能够自我完善的人很少,要管理众人,必须以法治国。两种观点各有侧重,各有偏颇,应互相补充。,2011浙江样卷,阅读甲、乙两则文字,完成2324题。(7分) 甲 哀公问于有若曰:“年饥,用不足,如之何?”有若对曰:“盍彻乎?”曰:“二,吾犹不足,如之何其彻也?”对曰:“百姓足,君孰与不足?百姓不足,君孰与足?”23(1)有若建议哀公采取的具体措施是什么(1分) (2)结合哀公与有若的对话背景,简要分析有若的观点中所包含的儒家德政思想。(3分),哀公问于有若曰:“年饥,用不足,如之何?”有若对曰:“盍彻乎?”曰:“二,吾犹不足,如之何
6、其彻也?”对曰:“百姓足,君孰与不足?百姓不足,君孰与足?”23(1)有若建议哀公采取的具体措施是什么(1分),(1)实行减轻赋税的政策。(1分),哀公问于有若曰:“年饥,用不足,如之何?”有若对曰:“盍彻乎?”曰:“二,吾犹不足,如之何其彻也?”对曰:“百姓足,君孰与不足?百姓不足,君孰与足?” 23 (2)结合哀公与有若的对话背景,简要分析有若的观点中所包含的儒家德政思想。(3分),(2)年成不好时应减轻赋税,使百姓能够生存,这样才对君主有利。有若的观点体现了儒家在对待君、民关系上,主张重视民生、体恤百姓以巩固统治的思想。,2011浙江样卷,阅读甲、乙两则文字,完成2324题。(7分) 乙
7、 孔子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他最能代表儒家思想。论语是他思想的精华,自然也就传达了儒家思想的核心仁。不管他要说什么东西,其最终目的就是教人们一定要仁慈,别人打了你的左脸,一定要把自己的右脸伸过去,只有这样才显得仁慈。 24.上面这段文字对儒家“仁”的思想理解是否正确,请简要说明理由。(3分),孔子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他最能代表儒家思想。论语是他思想的精华,自然也就传达了儒家思想的核心仁。不管他要说什么东西,其最终目的就是教人们一定要仁慈,别人打了你的左脸,一定要把自己的右脸伸过去,只有这样才显得仁慈。 24.上面这段文字对儒家“仁”的思想理解是否正确,请简要说明理由。(3分),24不正确。儒家认
8、为,仁者爱人,但主张“以直报怨”,而不是以德报怨。,2011浙江样卷,阅读下面两段文字,完成2324题。(5分)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论语)子墨子言曰,“以兼相爱交相利之法易之。夫爱人者,人必从而爱之;利人者,人必从而利之”。 (墨子)23孔子和墨子的共同主张是什么?(1分)24简析孔子与墨子上述主张的差异。(4分),阅读下面两段文字,完成2324题。(5分)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论语)子墨子言曰,“以兼相爱交相利之法易之。夫爱人者,人必从而爱之;利人者,人必从而利之”。 (墨子)2
9、3孔子和墨子的共同主张是什么?(1分),孔子和墨子都主张以爱待人。,阅读下面两段文字,完成2324题。(5分)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论语)子墨子言曰,“以兼相爱交相利之法易之。夫爱人者,人必从而爱之;利人者,人必从而利之”。 (墨子) 24简析孔子与墨子上述主张的差异。(4分),孔子的相爱把孝悌视为根本,主张在此(“尊尊”“亲亲”)基础上推己及人;而墨子的兼爱是讲求互利的普遍之爱。,政治一 为政以德二 克己复礼三 待贾而沽四 知其不可而为之,学习与教育十 学以致其道十一 诲人不倦十二 高山仰止十三 沂水春风,修身五 仁者爱人六 君子之风七
10、 求诸己八 周而不比九 出辞气远鄙倍,哲学十四 中庸之道十五 敬鬼神而远之,论语选读中包含的孔子的主要思想内容为政以德:为政以德思想,均贫富含义;克己复礼:礼与仁的关系,孝悌之情;知其不可而为之:知其不可而为之的责任感;仁者爱人:仁爱的基本含义;君子之风:义利观,君子自我修养的主要内容和要求;周而不比:人际交往观;诲人不倦:有教无类、启发诱导、因材施教的原则、方法及思想价值和现实指导意义。高山仰止:孔子与弟子之间感人的师生关系;沂水春风:师生关系;社会理想中庸之道:中庸思想,和而不同的深刻哲理。,为政以德 -为政以德(德治)思想,均贫富含义,1、子曰:“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
11、,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2、子适卫,冉有仆。子曰:“庶矣哉!”冉有曰:“既庶矣,又何加焉?”曰:“富之。”曰:“既富矣,又何加焉?”曰:“教之。” 3、子曰:“道千乘之国,敬事而言,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 4、季氏富于周公,而求也为之聚敛而附益之。子曰:“非吾徒也。小子鸣鼓而攻之可也。” 5、哀公问于有若曰:“年饥,用不足,如之何?”有若对曰:“盍彻乎”曰:“二,吾犹不足,如之何其彻也?”对曰:“百姓足,君孰与不足百姓不足,君孰与足?”,根据上述材料,分点概括孔子的百姓观,1、以德、礼导民 2、富而后教 3、节用爱人,使民以时 4、反对横征暴敛 5、“足民”、藏富于民,13.6子曰:“其身
12、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12.9季康子问政于孔子曰:“如杀无道,以就有道,何如?”孔子对曰:“子为政,焉用杀?子欲善而民善矣。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2.20 季康子问:“使民敬、忠以劝,如之何?”子曰:“临之以庄,则敬;孝慈,则忠;举善而教不能,则劝。”,对统治者的具体要求:正身,强调正身(善)及其效果,德政的手段:正身(庄、孝慈)、教民、举贤,孔子的德治思想:爱民,富民,教民,举贤,正己。,重点问题,1、“去食”和“富之”有没有矛盾? 没有矛盾。“去食”是特定语境下对“教民”的强调。2、如何理解“均无贫”的“均”? 孔子站在统治者的立场上强调“各得其分”
13、。 孔子所谓的“均无贫”指的是不同等级地位的人各自得到应该得到的部分,是站在统治阶级的立场上阐释的,不同于“平均主义”。3、“政”“德”“刑”“礼”的主要区别在哪里? “政”和“刑”重在制裁惩罚;“德”和“礼”重在鼓励和熏陶。前者是法治思想,后者是德治思想。,14.5南宫适问于孔子曰:“羿善射,奡荡舟,俱不得其死然。禹,稷躬稼而有天下。”夫子不答。 南宫适出,子曰:“君子哉若人!尚德哉若人!”1)为什么“羿善射,奡荡舟” ,却“俱不得其死然”?为什么“禹,稷躬稼”却有了天下? 前者用武力和权术来治理国家,后者用德政来治理国家。通过对比,强调用武力和权术来治理国家不能达到德治的效果。2)孔子根据
14、什么说南宫适是君子、是尚德之人? 孔子的政治主张:鄙视武力和权术,崇尚德治。,3、阅读论语中的几段文字,然后回答问题。 子贡问政。子曰:“足食,足兵,民信之矣。” (12.7)季康子问政于孔子曰:“如杀无道,以就有道,何如?”孔子对曰:“子为政,焉用杀?子欲善而民善矣。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 (12.19) 齐景公问政于孔子。孔子对曰:“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克己复礼(12.11) 同是“问政”,孔子的回答却不相同。1从这些不同回答中体现出孔子怎样的治国思想?2面对同样的问题,孔子为什么分别作了不同的回答?请说说你的理解。,取信于民,为政以德,讲究礼节。,因为“问政”的
15、对象不同。子贡是孔子的学生,尚未入仕参政,需要告诉他立国的必备条件;而季康子是大权在握的重臣,且有“暴政”倾向,因而孔子希望他能“为政以德”;齐景公是一国之君,故孔子提醒他要讲究礼节秩序。),二、成语解释,克己复礼:克:克制。儒家指约束自己,使每件事都归于礼。是可忍,孰不可忍:这个如能容忍,还有什么不能容忍呢?礼崩乐坏:指封建礼教的规章制度遭到极大的破坏。名不正,言不顺:指名分不正或名实不符。反义词“名正言顺”。手足无措:措:安放。手脚不知放到哪儿好。形容举动慌张,或无法应付。犯上作乱:犯:冒犯。封建统治者指人民的反抗、起义。,礼与仁的关系: 孔子的礼是建立在仁的基础上的礼,不仅讲制度、讲规范
16、,还讲带着仁爱之心去执行这些规范;孔子的仁是礼指导下的仁,是以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等级制度为前提和目的的仁爱,不是无差别的兼爱、博爱。“仁”是“礼”的内核,“礼”是“仁”的外在表现。,重点问题,孝悌与仁的关系: “孝悌也者,其为仁之本与!”孔子认为孝悌是仁的根本,一个人只有做到了孝悌,才能真正的做到“仁”,试想一个连自己的父母兄弟都不爱的人,又怎么能做到对他人有仁爱之心?,孝:孔子认为孝最重要的是孝心,而不仅仅是孝行。也就是所谓的“色难”。,重点问题,“君君臣臣”要如何理解? 孔子提倡要各守本分在讲君臣父子关系时讲了两面,不但对臣下和子女有要求,对君主和父辈也有制约,如“君使臣以礼,臣事君
17、以忠”。孔子强调臣有义务,君也有义务。不像宋儒将君臣义务绝对化。,在孔子看来,“克己复礼”就是要克制自己,复归于礼,一切照礼的规定办事,不但对臣民人子有要求,对君王和父辈也有制约。,重点问题,1 孝指子女对父母应尽的义务,包括尊敬、抚养、送终等等, 2 是传统社会的基本道德。从动物学上说,实质上是一种反哺的行为孔子认为,敬爱、顺从为孝。3 是仁的根本 有子曰:“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也是维系等级关系、避免犯上作乱、维持政治稳定的基本保证。,1、孔子主张为父母守孝三年,但宰我反对,你怎样看待这个问题?孔子认为什
18、么是真正的孝?我们今天应该如何看待孝道?,四、探究题,2、孔子认为:“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这与现代教育主张张扬和尊重个性有什么矛盾?请你联系社会实际,谈谈看法。,没有矛盾。孔子的儒家理论是建立在礼教的基础上的。孔子教学也要注重因材施教,孔子的这句话的意思就是,不符合礼教规定的,一定不要做。这与现代教育主张的张扬跟尊重个性其实是没有差别的。现代教育主张张扬跟尊重个性,也是建立在一定的“礼教”的基础上,即法律所规定的最低限度。比如我国宪法规定“公民有言论自由。但必须在法律规定的范围内,不得侵害国家、集体和第三人的合法利益。” 孔子的这句话是建立在对整体礼教的遵从下,而现代教育
19、主张的“张扬和尊重个性”是针对个体发展,二者并无矛盾。,知其不可而为之 知其不可而为之的责任感,社会现实(社会转型,出世和入世)孔子及其弟子的故事(事例)孔子的精神心态(循礼卫道,力求用世,有责任感,孤独前行),重要问题,1.如何理解“沐浴而朝”和“不敢不告”?“沐浴而朝”说明孔子对这件事的重视。“不敢不告”说明他对周礼的虔诚,,孔子与那些隐士在处世方式上有何异同?,同:忧国忧民,异:孔子济世 (用世) 隐士 避世,孔子的周游用世,循礼卫道,是一种替天行道的社会责任感,是建功立业、名垂青史的人生追求,是从政的强烈自信,是道德勇气,是担当情怀,具有积极意义,成为后世许多知识分子的楷模。,2、如何
20、理解“知其不可而为之”的精神?反映了追求理想的执著精神和牺牲精神。但是从斗争策略上说还有欠缺。 对这种精神要具体分析。首先,行为的目的是什么,是逆潮流而动,还是为了正义事业和崇高理想。为了正义事业的“知其不可而为之”的精神,在精神境界上达到了常人罕至的高度,其理想主义的光芒照耀着人类精神的大道,对后世的人民(包括知识分子和人民群众)起着巨大的鼓舞作用和榜样作用。其次,从斗争策略说,要重视保存和积蓄力量,不应做无谓的牺牲。,四、探究题(省考试院第一次例卷),孔子之所以知其不可而为之,是坚信自己的事业合于仁道,即使前身不能实现,也要给后人树立一个典范。“不可”不是孔子的错,而是天下不容,只是证明天
21、下见识浅,反而显示孔子的仁人君子的高尚品格。,1对孔子“知其不可而为之”的信念,不少隐者对孔子的行动持否定态度,连他的弟子也颇有微词。当他与弟子被困于陈蔡之间没有粮吃的时候,他曾经征求三位弟子对行道的意见和看法。子路持怀疑态度,认为孔子也许还没有达到仁、智,子贡肯定孔子之道极大,但因天下不能容,希望孔子修改一下。孔子为何坚持自己的信念?你怎么看孔子的这种行为?请简述之。(不超过100字)(6分),“政治”板块总结,对统治者的要求:为政以德。对一般人的要求:克己复礼。孔子的政治品格:知其不可而为之,仁者爱人,“仁”是修身要务。 泛爱众而亲仁。“仁”的基本内涵。 忠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恕己
22、所不欲,勿施于人“仁”的具体实践。 为仁由己:近取譬,泛爱众,不拘小信。,孔子的“仁”以“孝悌”为根本,以“忠恕”为具体内容表现。通过近取譬喻,以己及人,最终实现仁者爱人。,重要问题,1. 孔子对管仲的评价中体现了他怎样的“仁爱”观? “仁”的高标准是看对社会的贡献,不能只讲小谅小信。,2、孔子的仁爱把孝悌视为根本,主张在“亲亲”的基础上推己及人;墨子的兼爱则主张“兼相爱,交相利”,说“爱人者,人必从而爱之;利人者,人必从而利之”。孔子的“仁爱”观和墨子的“仁爱观”有何区别? 孔子的仁爱是以尊尊亲亲为基础的有等级差别的爱,墨子的兼爱是取消等级差别的普遍之爱。,君子之风君子自我修养的主要内容和要
23、求;,君子具有安贫乐道的精神。君子修养基本内容:志于道,杀身成仁,仁以为己任。君子修养目标:仁者,智者,勇者,乐以忘忧。君子修养必须处理好的关系:“义”与“利”的关系。“精神”与“物质”的关系。“质”与“文”的关系。,重要问题,孔子说“君子喻于义”,主张见利思义,反对见利忘义,并不反对正当的求利。,后来的儒家走向另一个极端,产生了讳言利、排斥利的倾向,如董仲舒就主张“正其谊不谋其利,明其道不计其功”。,韩非子则认为君父子之间只有利害关系,没有道义关系。,理想的价值观应该是义利统一观。,1、如何理解“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2、“精神”与“物质”的关系。,重要问题,7.19 叶公问孔子于子路
24、,子路不对。子曰:“女奚不曰,其为人也,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表达孔子安贫乐道的生活态度。,忘食、忘忧,说明自己得到的不是物质生活的快乐,而是追求真理过程中产生的快乐,是经过努力获得的高尚的快乐。而第三个忘:忘老(“不知老之将至”),更是把这种快乐推向新境界。,快乐的本源在于精神家园的固守,3、“质”与“文”的关系。,12.8棘子成曰:“君子质而已矣,何以文为?”子贡曰:“惜乎,夫子之说君子也!驷不及舌。文犹质也,质犹文也,虎豹之鞟犹犬羊之鞟。”,这里是讲表里一致的问题。子贡的意思是,良好的本质应当有适当的表现形式,否则,本质再好,也无法显现出来。,文犹质也(文质兼备),子
25、曰:“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重要问题,(五)阅读论语中的一段文字,然后回答问题。子曰:“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你是否赞成孔子的观点?请联系实际谈谈你的看法。,赞成。读书人既志于学道,而又以恶衣恶食为耻,可见其心仍在名利、物质,志实未立,故不足与之谈道 不赞成。追求正道和追求好的物质生活并不矛盾,现代人在追求正道的同时,有权也应该提高生活的品质,周而不比 人际交往观,团结不勾结,察人之道 明辨君子和小人:考察三所(行为 经历 兴趣),观过知仁。待人之道 躬自厚(多要求自己),以直(正直恩怨分明)报怨,言人分开。交友之道 直(正直)谅(诚信)多闻,适可而
26、止,以文会友、以友辅仁,1、孔子说:“仁者爱人”;孔子又说:“唯仁者能好人,能恶人。”请你从交友的角度,联系现实,谈你的理解。(周而不比),重要问题,在现实中确实有些人不值得我们去“爱”,对死不悔改且危害甚大的人要深恶痛绝。真正的仁者是“爱憎分明”的:爱人,才能使人们敬佩你,归顺你;憎人,才能使小人敬畏你,远离你。孔子的爱人并不是不讲原则的爱。,2、 子曰:忠告而善道之,不可则止,毋自辱焉。 子曰:事君数,斯辱矣;朋友数,斯疏矣。 子曰:“视其所以,观其所由(经历),察其所安(习惯),人焉廋(躲)哉人焉廋哉 子曰:君子不以言举人,不以人废言。结合以上文段,请说说孔子的交友原则。,1、在与人交往
27、中要保持适当的距离,不可过分密切,否则就可能自取其辱。 2、看人从不片面出发,而是详细考察一个人,作出综合评价。 3、不能以言举人,也不能以人废言,要客观公正地待人。,重要问题,“以德报怨”在某种程度上表明了人们向“善”的心理,但是“以德报怨”混淆了是非的判断标准。如果是小怨,当然可以以德报怨,比如朋友之间的有些小误会不妨宽容一点,超然一点。“以直报怨”即以自身的公正、正直来保持人生的效率和尊严,以正直的心和磊落的行为来对待别人的怨,这表现了儒家的原则性和宽容心。,3、如何理解以直报怨,以德报德? 老子主张“报怨以德”,孔子却主张“以直报怨”这是否违反了儒家的忠恕之道?,重要问题,修身板块总结
28、,仁者爱人:“仁”是个人的行动准则。君子之风:仁人的精神风貌。周而不比:在人际交往中实践“仁”。,学习教育专题,诲人不倦:各种教育教学原则和方法。高山仰止:孔子和弟子之间的师生关系。沂水春风:课堂实录,礼乐治国的思想。,教育对象上教育内容教育方法教师风范,诲人不倦,教育对象,教育内容,教育方法,教学案例,教师风范,有教无类,全面发展,因材施教,启发式教学,讨论式教学,诲人不倦,述而不作,诗教礼教,激励式教学,重要问题,1.“性(天性)相近也,习(品行智力)相远也”和“唯上知(智)与下愚不移”有矛盾吗? “性相近也”强调后天因素的作用,重视实践。“唯上知”强调先天因素的作用。孔子重视“因材施教”
29、,就是基于这样的认识。2.如何理解其“述而不作”的思想? 孔子“述而不作”的思想和保守的政治文化思想是相适应的。“述”是整理古代文化典籍,这也是另一种形式的“作”。,本课展现孔子的人格之美。,高山仰止,本课展现孔子的人格之美。1.富有“使命感”。(不忘职责) “归与”之叹2.具有“亲切感”。(关心学生) 对子路:提醒其注意“好勇”。 对颜渊:“天丧予(要我命)”之悲痛。 对伯牛:“斯疾”(这种病)之叹。 对子游:莞尔(微笑)3.具有“崇高感”。(学生赞颂) 颜渊叹圣 (弥高) 子贡驳武叔(数仞之高),沂水春风讨论话题人物性格,沂水春风,这是一次课堂实录。讨论话题:礼乐治国。师生表现: 子路勇而
30、直,争强好胜 冉有谦而容,留有余地 公西华谦而退,年少知礼谦恭 曾皙从容洒脱 孔子循循善诱,平等待人,雍容儒雅。,重要问题,孔子为什么曽皙的想法深表赞同?1、孔子虽然热衷于入世,但多次碰壁后心灰意冷,知道自己“道之不行”,有“凤鸟不至,河不出图,吾已矣夫”之叹。曾点的志向,表明他“知时而不求为政”,这与孔子此时的心情契合。2、曾点描绘了一幅雍容暇豫的盛世气象,这正是孔子“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的主张的生动写照。体现了孔子的政治理想。,三子之志是治国手段曾点之志是最高境界,中庸之道总体思想中庸之道就是折中主义吗?,中庸之道:中庸思想,和而不同的深刻哲理。,中庸是一种看待万物的世界观、总体
31、思想:承认矛盾,又要调和矛盾 “中”恰到好处的把握事物运动的总体规律;“庸”有“用”的意思,有“平常”的意思。中庸的表现 A、强调处事有“度” B、强调符合义的原则性中义 C、强调和为贵,但要以礼节制中礼,中庸的精神实质适度 和谐平衡就是和而不同和:事物通过变革达到实质上的统一或调谐。同:掩盖或否定事物的矛盾,只求表面上的整齐一致。,孔子心目中的反中庸形象,子贡曰:“君子亦有恶乎?”子曰:“有恶。恶称(宣扬)人之恶者,恶居下流而讪(毁谤)上者,恶勇而无礼者,恶果敢而窒(固执)者。”曰:“赐也亦有恶乎?” “恶徼(剽窃)以为知者,恶不孙(谦让)以为勇者,恶讦(揭发别人)以为直者。”,子曰:“乡原
32、(不讲是非),德之贼(破坏)也。”,重要问题 中庸之道就是折中主义吗?,“中庸”与“和”是通过做事适度在矛盾中求统一。中庸不是无原则地调和,而是在一定的原则下寻求矛盾各方的协调和谐。不能把中庸等同于折中主义。,折中主义 把根本对立的立场、观点、理论等无原则地调和在一起。基本特点是或把矛盾的双方等同起来,不分主次;或把矛盾的双方调和起来不分是非,不要斗争。,“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君子和小人是永恒不变的吗?,君子与小人不是天生的,也不是永恒不变的,是可以相互转化的。小人取人长,补己短,不断进步,就会成为君子。,选读十章节中孔子思想梳理,一、考查形式,1名句默写(填空)(2分)2文本探究(
33、简答)(5分)3结合古文阅读选择题(选择)考查虚词的选择题,很有可能挑论语中的句子作为例句。,1名句默写(填空):错别字2文本探究(简答)审题不清楚,理解、把握不全面、不准确;不能充分利用题干中的所有信息;以文解文,没有分析;解题思路混乱,答题不规范;文字表达不通顺,二、可能存在的问题,三、探究题型的复习策略和应对方法,1 .整理、掌握孔子的几大思想观点的核心,如:为政观、义利观、交友观、教育观、文化观、礼乐观、仁爱观、中庸观;尤其要认真解读每课后的相关知识链接的那篇短文,把精要之处加以圈画或摘录,弄通弄懂弄透弄熟。2.掌握相关题型及解题方法。基础理解型对比分析型分析评价型,应对答题规范: 第
34、一步:点出(通过筛选信息,点出孔子观点或儒家观点) 第二步:摘抄(摘抄题中相关材料或论语课文中的语句) 第三步:分析(与第二步结合来分析,或要联系实际,或作反面评述) 答案结构:总分总(分总、总分)、并列,课堂演练 例1:阅读甲、乙两则文字,完成2324题。(7分)甲 有子曰:“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子夏问孝。子曰:“色难。有事,弟子服其劳,有酒食,先生馔,曾是以为孝乎?”23(1)请从上述文字中写出一个成语。(1分) (2)孔子对“孝”有什么主张?请简要分析。(3分)答案:(1)犯上作乱 (2)为长辈效
35、劳,做些事情;有好吃好喝的,请长辈享用(点出、摘抄),这些还不是孝的全部。对长辈的孝应发自内心,表现在心中,比如在父母面前保持敬爱和悦的容色。(分析),乙 24二十四孝图上有一个“埋儿奉母”的故事。晋代有个叫郭巨的,原本家道殷实,父亲死后,他把家产分为两份,给了两个弟弟,自己独养母亲,对母极孝。后来家境逐渐贫困,妻子生一男孩,郭巨担心养这个孩子,必然影响供养母亲,就和妻子商量:“儿子可以再生,母亲死了不能复活,不如埋掉儿子,节省粮食好供养母亲。”夫妻遂把儿子抱出,挖坑要埋。幸好挖出一坛金子来,才免了儿子一死。 上述故事的做法是否符合孔子的“孝道观”?请简要分析。(3分) 答案示例:这是关于“孝
36、”的问题,孔子认为,孝悌就是仁的根本,也是做人的基础。(点出)郭巨的孝举是“愚孝”。杀儿之举,有违人性,看似大孝,实则残忍。一则不合儒家“天地之性,人为贵”的人本观念,二则有违老母爱孙之心,三则会陷老母于不仁。(摘抄、分析),乙 帮助他人,一直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但反观今日一些现象,令人发指。陕西一孩子溺水,家长叫来打捞队,打捞队却先与家长谈价钱,再谈救人。2010年末,福州一八旬老人摔倒路旁,一位好心女子向前搀扶,却被人“好心”劝阻,等等。现代社会为他人做事就这么难吗? 24、上述现象符合孔子的思想吗?请简要说明。(3分) 答案:不符合。孔子强调忠恕是待人的基本原则,要做一个仁爱之人。(点
37、出)“忠”对人尽心竭力,积极为人,材料中的“打捞队”只想着自己利益,毫无为人之心;“好心女子”虽有为人之意,却不尽心、积极,他们这样的行为既不能尽心对人,更谈不上推己及人了,违背了孔子的“忠恕”和“仁者爱人”的思想。(摘抄)孔子还说“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就要求我们要做一个仁爱之人。(分析),解题小结: 甲题的命题基于考试说明的“正确解读”论语的基础性知识,选料来自课文,答案更多的是材料(课本)观点的提取、整合。 乙题的命题基于考试说明的“批判继承” 论语的现实性运用,选料来自课外,但答案更多的是阐述儒家思想,观点可在课内找,答案也更见评述的深刻性、辩证性。做题注意观点提示性的话语。
38、,三、论语默写题例题分析及练习1论语中谈到启发式教育,有一条重要的原则,就是“ , 。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诲人不倦) 省考试院第一次例卷题1不愤不启/不悱不发2夫仁者, , 。能近取譬,可谓人之方也已。(仁者爱人)(孔子主张实践“仁爱”时不妨从小处着手,能以自身作比方去类推别人,所以孔子说:) 省考试院第二次例卷题(测试卷题)2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3子曰:“不愤不启, 。 ,则 不复也。”(诲人不倦) 2009年考试说明例卷题3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练习:1夫如是,故远人不服, 。既来之, 。(为政以德)1则修文德以来之/则安之2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 。 ,而
39、由人乎哉?(克己复礼)2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3凤兮!凤兮!何德之衰! , 。已而!已而!今之从政者殆而!(知其不可而为之)3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4子曰:“老者安之, , 。”(仁者爱人)4朋友信之/少者怀之5子曰:“君子道者三,我无能焉:仁者不忧, , 。”(君子之风)5知者不惑/勇者不惧6孔子曰:“益者三友,损者三友。 , , ,益矣。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损矣。”(周而不比)6友直/友谅/友多闻,7论语中有颜渊直接赞叹孔子学说高深难测、无所不在的句子,就是“仰之弥高, 。 ,忽焉在后。夫子循循然善诱人,博我以文,约我以礼,欲罢不能。”(高山仰止)7钻之弥坚/瞻之在前8“乡人皆恶之,何如?”子曰:“未可也。不如 , 。”(中庸之道)8乡人之善者好之/其不善者恶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