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复习(知其不可而为之)ppt课件.ppt

上传人:小飞机 文档编号:1308785 上传时间:2022-11-07 格式:PPT 页数:22 大小:1.23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论语》复习(知其不可而为之)ppt课件.ppt_第1页
第1页 / 共22页
《论语》复习(知其不可而为之)ppt课件.ppt_第2页
第2页 / 共22页
《论语》复习(知其不可而为之)ppt课件.ppt_第3页
第3页 / 共22页
《论语》复习(知其不可而为之)ppt课件.ppt_第4页
第4页 / 共22页
《论语》复习(知其不可而为之)ppt课件.ppt_第5页
第5页 / 共2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论语》复习(知其不可而为之)ppt课件.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论语》复习(知其不可而为之)ppt课件.ppt(22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知其不可而为之,教学任务,背诵条目楚狂接舆歌而过孔子曰:“凤兮凤兮!何德之衰?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已而!已而!今之从政者殆而!”孔子下,欲与之言。趋而辟之,不得与之言。子路曰:“不仕无义。长幼之节,不可废也;君臣之义,如之何其废之?欲洁其身,而乱大伦。君子之仕也,行其义也。道之不行,已知之矣。”,子路宿于石门。晨门曰:“奚自?”子路日:“自孔氏。”曰:“是知其不可而为之者与?”,陈成子弑简公。孔子沐浴而朝,告于哀公曰:“陈恒弑其君,请讨之。”公曰:“告夫三子。” 孔子曰:“以吾从大夫之后,不敢不告也。君曰告夫三子者!” 之三子告,不可。孔子曰:“以吾从大夫之后,不敢不告也。”,反复说不敢不

2、告?,用大夫的政治责任要求自己,表示他对周礼的虔诚。,对鲁国君臣实现自己的要求原本就没抱多大希望。,孔子的行为带有“谋事在人,成事在天”和“知其不可而为之”的意味,子曰:“凤鸟不至,河不出图,吾已矣夫!”,一种失意、无奈、悲凉、茫然。,楚狂接舆歌而过孔子曰:“凤兮凤兮!何德之衰?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已而!已而!今之从政者殆而!”孔子下,欲与之言。趋而辟之,不得与之言。,接舆凤歌的弦外之音?,凤在天下有道则现,无道则隐。接舆把孔子喻作凤,这是对孔子的尊重。笑孔子并非纯粹反对孔子,只是觉得孔子思想在当时难以实现。接舆不满社会现实,眼看政治无可挽回而知难退隐。他对孔子传道济世的思想持悲观态度,善

3、意地讽喻孔子急流勇退。,长沮、桀溺耦而耕。孔子过之,使子路问津焉。长沮曰:“夫执舆者为谁?” 子路曰:“为孔丘。”曰:“是鲁孔丘与?”曰:“是也。”曰:“是知津矣。” 问于桀溺。桀溺曰:“子为谁?”曰:“为仲由。”曰:“是鲁孔丘之徒与?”对曰“然。”曰:“滔滔者,天下皆是也。而谁以易之?且而与其从辟人之士也,岂若从辟世之士哉?”耰而不辍。 子路行以告。夫子怃然曰:“鸟兽不可与同群,吾非斯人之徒与而谁与?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阅读论语中的文字,然后回答问题。(4分(桀溺)曰:“滔滔者,天下皆是也,而谁以易之?且而与其从辟人之士也,岂若从辟世之士哉?”夫子怃然曰:“鸟兽不可与同群,吾非斯人之徒与

4、而谁与?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1)你认为楚狂接舆会赞成谁的观点?颜回会赞成谁的观点?(2分)(2)你赞成谁的观点?为什么?(2分),(1)楚狂接舆会赞成桀溺的观点,颜回会赞成孔子的观点。(2)观点一:赞成孔子的观点。孔子的言论反映了儒家改革社会的良好愿望和积极入世的思想。儒家不倡导消极避世,正因为社会动乱、天下无道,才更需要有志之士为改革社会现状而努力,这是一种以天下为己任的责任感和忧患意识。假如乱世之中,人人明哲保身,那么乱就得不到抑制,其乱更甚,知其不可而为之实则体现了一种担当、奉献和牺牲的精神。人生中总会遇到各种看似“不可为”的难题,倘若都以退避的姿态对待,问题永远存在,“为之”才有

5、希望。观点二:赞成桀溺的观点。乱世之中,不能靠一己之力来改变社会,这是必须正视的现实,这一点上不能自欺欺人。洁身自好、修身养性、保存实力以待治世,这在乱世中不失为一种以退为进的方法。明知不可为而为之,精神虽然可嘉,但事实上是时间和精力的无谓浪费。,子路从而后,遇丈人,以杖荷蓧。子路问曰:“子见夫子乎?”丈人曰:“四体不勤,五谷不分,孰为夫子?”植其杖而芸。子路拱而立。止子路宿,杀鸡为黍而食之。见其二子焉。明日,子路行,以告。子曰:“隐者也。”使子路反见之。至,则行矣。子路曰:“不仕无义。长幼之节,不可废也;君臣之义,如之何其废之?欲洁其身,而乱大伦。君子之仕也,行其义也。道之不行,已知之矣。”

6、 对丈人重视长幼之节表示肯定,但对其废弃君臣大义,独善其身的行为表示反对,认为应从政济世,知其不可而为之,9【浙江六校联考】阅读论语中的一段文字,回答后面的问题。(4分)子路从而后,遇丈人,以杖荷蓧。子路问曰:“子见夫子乎?”丈人曰:“四体不勤,五谷不分,孰为夫子?”植其杖而芸。子路拱而立。止子路宿,杀鸡为黍而食之。见其二子焉。明日,子路行,以告。子曰:“隐者也。”使子路反见之。至,则行矣。子路曰:“不仕无义。长幼之节,不可废也;君臣之义,如之何其废之?欲洁其身,而乱大伦。君子之仕也,行其义也。道之不行,已知之矣。” (1)“长幼之节”在文中指什么?“君臣之义”指什么?(2分)(2)子路所说的

7、“道”的含义是什么?子路认为“道之不行”的原因是什么?(2分),(1)“长幼之节”指老人让自己的两个儿子出来拜见子路;“君臣之义”指有才能的人应出仕辅佐君王。(2)“道”指儒家的政治主张,如施行仁义,恢复周礼等。“道之不行”的原因是有才能应该出仕以推行自己的道义,如今,有才能的人却只想保持自己的高洁,而不愿意出仕辅佐君王来推行道义。,子击磬于卫,有荷蒉而过孔氏之门者,曰:“有心哉,击磬乎!”既而曰:“鄙哉,硁硁乎!莫己知也,斯己而已矣。深则厉,浅则揭。”子曰:“果哉!末之难矣。”(14、39),(1)“深则厉,浅则揭 ”的意思是说水深就穿着衣裳过河,水浅就提起衣裳过河。 “荷蒉者”是在说孔子就

8、是一个不知水深水浅、不顾水深水浅的人,讽刺孔子不知通达权变。(2)孔子认为挑筐人的评说干脆利落,很难辩驳。,10阅读下列文段,回答文后问题。(4分)子路从而后,遇丈人,以杖荷蓧。子路问曰:“子见夫子乎?”丈人曰:“四体不勤,五谷不分,孰为夫子?”植其杖而芸。(18、7)子击磬于卫,有荷蒉而过孔氏之门者,曰:“有心哉,击磬乎!”既而曰:“鄙哉,硁硁乎!莫己知也,斯己而已矣。深则厉,浅则揭。”子曰:“果哉!末之难矣。”(14、39)丈人与荷蒉者的言论表达了他们对孔子的看法。(1)丈人与荷蒉者都不赞同孔子哪一种处世态度?(1分)(2)丈人与荷蒉者在批评孔子时,他们的态度和角度有什么不同?(3分),(

9、1)知其不可而为之。(1分)(2)丈人以不屑的态度批评孔子不务实,荷蒉者规劝孔子要学会变通。(3分),11阅读下列文段,回答文后问题。子击磬于卫,有荷蒉而过孔氏之门者,曰:“有心哉,击磬乎!”既而曰:“鄙哉!硁硁乎!莫己知也,斯己而已矣。深则厉,浅则揭。”子曰:“果哉!末之难矣。” (14.39)(1)“深则厉,浅则揭”是什么意思?“荷蒉者”这样说的用意是什么?(2分)(2)孔子是如何看待“荷蒉者”的观点的?(2分),如何评价孔子与这些隐士?,孔子所处的时代正是社会的一个转型期,也可以说是一个乱世。许多知识分子知道时代不可挽回,不做所谓的“中流砥柱”。他们对孔子很了解,孔子也知道他们不是等闲之辈,所以很想与他们交流。他们都是那个时代出类拔萃的知识精英,他们都忧国忧民,担忧这个时代,这种忧郁是一样的,只是做法两样。,归根结底:知其不可而为之,是“替天行道”的社会责任感,也是建功立业,名垂青史的人生追求,还是一种从政的强烈自信。这种力求用世的态度,比一般“用之则行,舍之则藏”的态度更为积极。,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在线阅读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