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谏太宗十思疏》笔记ppt课件.ppt

上传人:小飞机 文档编号:1309941 上传时间:2022-11-07 格式:PPT 页数:24 大小:639.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谏太宗十思疏》笔记ppt课件.ppt_第1页
第1页 / 共24页
《谏太宗十思疏》笔记ppt课件.ppt_第2页
第2页 / 共24页
《谏太宗十思疏》笔记ppt课件.ppt_第3页
第3页 / 共24页
《谏太宗十思疏》笔记ppt课件.ppt_第4页
第4页 / 共24页
《谏太宗十思疏》笔记ppt课件.ppt_第5页
第5页 / 共2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谏太宗十思疏》笔记ppt课件.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谏太宗十思疏》笔记ppt课件.ppt(24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1,字玄成。唐朝著名_、_、_ 。隋末参加李密义军,掌管文檄。太宗时任_、检校侍中。领导周、隋各史的修撰工作,书成,升任左光禄大夫,封郑国公。魏征敢于犯颜直谏,被称为“_”所言多被太宗采纳。有诗文流传于世。,魏徵,政治家,史学家,文学家。,诤臣,谏议大夫,2,魏征(580643),字玄成,巨鹿曲阳(现在河北省晋县)人。唐代文学家、政治家、史学家。少年孤贫,有大志。隋未参加李密义军,后随李密投唐。太宗即位,授以谏议大夫。由于他生性刚直,善于直言诤谏,竭诚以事太宗,因此深得信任。唐太宗“数引征入卧内,访以得失”。魏征一生先后上书二百多次,达数十万言,大都被采纳。他死后,唐太宗悲痛不己,亲自为他写了

2、碑文,并对侍臣说:“人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见兴替;以人为镜,可以知得失。魏征没,朕亡一镜矣。”这足见魏征在当时的影响。,本文是魏征于贞观十一年时写给唐太宗的奏章。太宗登基之初,励精图治,政策比较正确,国内出现了百姓富足、社会安定、国力渐强的“贞观之治”。后来,太宗开始追求珍宝异物,兴建宫殿园囿,魏征便不断用前代兴亡的历史教训提醒他。这一年就连上四次奏章。本文为其中一篇。 “谏”:劝谏。“十思”:十条劝诫。 “疏”,封建时代臣子向国君陈述意见的一种文体。,解 题,4,读准字音,求木之长( )者必浚( )其泉源虑壅( )蔽,则思虚心以纳下惧谗邪( ),则思正身以黜( )恶文武并用,

3、垂拱( )而治塞( s )源 载(zi)舟谬(mi)赏,zhng,jn,yng,xi,ch,5,中心论点?,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分析第一段:1、进谏者用什么方法提出并论述自己的观点?,答:以“固本”、“浚源”为喻,提出并论述中心论点。,分析第一段:2、第一句用什么方法提出论点?“思国之安者”与“积其德义”之间是什么关系?第一句用什么句式?有什么作用?,答:设喻方法提出论点,正面论述“积其德义”的重要性。“积德义”是“国之安”的途径, “国之安” 是“积德义” 的目的。排比句,两句比喻,一句明事理,使抽象的道理变得生动形象,浅显易懂。,分析第一段:3、第二句与第一句论述角度有何不同?“臣虽

4、下愚,知其不可,而况于明哲乎!”这是什么句式(从结构看、语气看)?“况”字强调什么?,答:从反面论述,继续用排比、比喻。结构上递进,语气上反问。“况”字强调唐太宗更应该明白这道理。,分析第一段:4、第三句,“人君当神器之重,居域中之大”,突出了哪两个字?更显示出什么重要?“居安思危,戒奢以俭”是上文哪个词语的具体化?,答:“重”、“大”突出人君的权势重,地位高,更显示出“居安思危”的重要。是上文“积德义”的具体化。,小结:本段用设喻手法,从正反两方面提出并论述中心论点,强调了“积其德义”的重要性。,三“思”,10,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中心论

5、点;居安思危,戒奢以俭,德不厚而思国之安,源不深而望流之远,根不固而求木之长,,反,正,排比句,排比句,分析第二段:1、第一、二句用自古以来封建王朝“善始”而不能善“终”的事实,提出什么问题?对此作者是怎样认为的?,答:提出创业与守业易难的问题。作者认为不是创业容易守业难。 “善始者实繁,克终者盖寡”原因在于统治者在创业和守业的不同时期采取了不同态度。,分析第二段:2、哪些分句说“创业”,哪些说“守业”?守业时期的君主的行为会导致什么局面?,答:通过正反对比,展示了守业时期君主“纵情傲物”导致“骨肉为行路”的局面。,分析第二段:3、进一步推论,面对“骨肉为行路”的局面,统治者用什么办法来收拾?

6、即使这样,效果如何?接下去,再进一步推论,最终后果是什么?,答:然后进一步推导,面对“骨肉为行路”的局面,统治者用“董之以严刑,振之以威怒”的办法来收拾,即使这样,也只能“终苟免而不怀仁,貌恭而心不服”。最终结果是“覆舟”。作者指出: “怨不在大,可畏惟人;载舟覆舟,所宜深慎”,引经据典,苦口婆心,将君和民的关系比作水与舟的关系,切中要害,令人警觉。,分析第二段:4、这一段论述什么问题?,答:总结历史经验,并从创业守城,人心向背等方面论述“积其德义”的道理。,小结:本段通过对比和层层推论,揭示了不积德义的危害性。没有“思”,却“此时无思胜有思”。,前两段论述了积德义的重要性,不积德义的危害性,

7、总起来说,论述了“为什么要积德义”。接下去论述怎样积德义即积德义的具体内容“十思”。,分析第三段:1、这一段论述什么问题?段首的“诚”字与下文哪个词相照应?,答:本段论述“积德义”的具体内容。“诚 ”讲“十思”的内容,“则智者 ”讲“十思”的效果,与“诚”遥相呼应。,分析第三段:2、“十思”两两相对,分成五个方面,分别从什么方面提出?各用一个字概括。,答:从生活方面提出戒奢侈,可概括为“俭”;从待人方面提出戒骄傲,可概括为“谦”;从处事方面提出戒放纵,可概括为“慎”;从用人方面提出戒轻信人言,可概括为“正”;从执法方面提出戒赏罚不公,可概括为“明”。小结:从这五个方面,国君身体力行,也就是“积

8、其德义”。总结“十思”,发扬“九德”,选拔人才,文武并用,,分析第三段:3、如果能做到,那么就会产生怎样的效果?这“文武并用”之后将出现怎样的局面?结尾以反问收尾,有何作用?,答:能产生“则智者 ”的效果;出现“垂拱而治”的局面;结尾反问语气强烈,具有震动君心的力量。,小结:这一段讲“十思”,用一组排比;论“十思”的效果,层层推进,似江河奔泻,气势恢宏。,18,分析讨论“十思”的现实意义。 唐太宗曾说:“朕每临朝未尝不三思,恐为民害。”他常以隋代的暴政为戒,不敢过分使用民力,能够节制利欲,分明赏罚,善于纳谏,到了贞观中期,生产有了较大发展,人民生活逐渐富裕,社会日渐安定。在此情况下,唐太宗渐渐

9、放松了警惕,大兴土木,多次巡游、打猎。魏征以政治家特有眼光发现了唐太宗“忘本”和“忘危”的根本问题,针锋相对地提出了“十思”,不仅在当时,就是在现在也有借鉴意义。,19,思,固本思源(比喻)论证,居安思危,戒奢以俭,提出问题,为什么思,分析问题,载舟覆舟,所宜深慎,本课小结,总结历史(对比)说明,善始实繁克终概寡,引出警告,反面,思些什么,提出十思,正面,文武并用垂拱而治,解决问题,20,思,人君当思,居安思危,戒奢以俭,提出问题,为什么思,思些什么,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载舟覆舟,所宜深慎,诚能十思,垂拱而治,整体思路,21,写作特色:1、对比论证。2、比喻论证。3、排比句、反问句4、骈体文。

10、唐代奏疏都习惯用骈体文写作,但此文与当时流行的不同。有骈文的整体美,又有散文的自然流畅。5、巨大的逻辑力量。15个“思”贯穿全文,体现了本文严密的论证思路,产生了巨大的逻辑力量。见图表:,积德义,思国之安(目的),“十思”(内容),居安思危,不必苦思(效果),【也能够】,【就必须】,【表现为】,【就可以】,论证思路,23,辨析下面多义词的词义,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 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 项王曰:“沛公安在” 衣食所安,弗敢专也 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 予尝求古仁人之心 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 不求闻达于诸侯,安,安定,怎么,哪儿 疑问代词,养生的东西,求,追求,探求,请求,要求,24,积累词语,居安思危 戒奢以俭 靡不有初,鲜克有终 载舟覆舟,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在线阅读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