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必修ⅱ人教版第十二课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课件.ppt

上传人:牧羊曲112 文档编号:1311687 上传时间:2022-11-07 格式:PPT 页数:44 大小:2.14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历史必修ⅱ人教版第十二课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课件.ppt_第1页
第1页 / 共44页
历史必修ⅱ人教版第十二课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课件.ppt_第2页
第2页 / 共44页
历史必修ⅱ人教版第十二课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课件.ppt_第3页
第3页 / 共44页
历史必修ⅱ人教版第十二课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课件.ppt_第4页
第4页 / 共44页
历史必修ⅱ人教版第十二课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课件.ppt_第5页
第5页 / 共4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历史必修ⅱ人教版第十二课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课件.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历史必修ⅱ人教版第十二课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课件.ppt(44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从二十年的社会主义建设中你得出哪些经验教训?,1、社会主义建设必须从国情出发,正确分析国内的主要矛盾。,2、社会主义制度确立后,必须始终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把发展生产力放在首位。,3、经济建设必须尊重客观规律,必须有计划按比例进行,不能急于求成。,4、生产关系的变革必须与生产力的水平相适应。,5、必须坚持民主集中制和集体领导制,加强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建设。,从二十年的社会主义建设中你得出哪些经验教训?1、社会主义建设,曲折:,发展:,知识小结:,20世纪50-70年代经济建设的曲折发展历程:,“一五”计划与三大改造;中共“八大”;国民经济调整“八字方针”;周恩来着手恢复经济;邓小平全面整顿。,总

2、路线;“大跃进”运动;人民公社化运动;“文化大革命”。,结论:,建国初发展与曲折、成与败交织一起。,曲折:发展:知识小结:20世纪50-70年代经济建设的曲折发,第12课 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第12课 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历史必修人教版第十二课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课件,历史必修人教版第十二课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课件,建立于“一五计划”末期,随着三大改造的顺利进行,逐渐建立生产资料公有制为基础的社会主义计划经济体制。,基本特征:,高度集中统一,国家以行政手段调节经济运行。,建立:,计划经济体制:,建立于“一五计划”末期,随着三大改基本特征:,为什么要变?,为什么要变?,一、伟大的历史转折,

3、十一届三中全会,一、伟大的历史转折 十一届三中全会,1、文革结束后的徘徊局面,(1976、10 1978、12),1、文革结束后的徘徊局面(1976、10 1978、12,华国锋主席,凡是毛主席做出的决策,我们都坚决维护,凡是毛主席的指示,我们都始终不渝地遵循。,华凡是毛主席做出的决策,我们都坚决维护,,邓小平复出,邓小平复出,1978年开展的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大讨论,是一次深刻的思想解放运动,为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奠定了思想基础。,1978年开展的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大讨论,是一次深刻,二、伟大转折,(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1、背景:P542、主要内容:,粉碎“四人帮”后,政局逐步

4、安定,国民经济仍处停滞状态。 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思想基础) 邓小平解放思想,实事就是,团结一致向前看的讲话。 (指导思想),1)思想路线:2)政治路线:,“左”倾错误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思想、政治、组织、决策),阶级斗争为纲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二、伟大转折(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1、背景:P5,(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1、背景:P542、主要内容:,1)思想路线:2)政治路线:3)组织路线:4)伟大决策:,二、伟大转折,实行改革开放。,拨乱反正,形成以邓小平为核心的第二代领导集体;,(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1、背景:P541)思想路,1、背景:2、主要内

5、容:3、意义:,是中国改革开放和开辟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新起点。开始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实行改革开放的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新时期。形成了以邓小平为核心的第二代中央新领导集体。,结论:,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是党和共和国历史的伟大转折。,(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二、伟大转折,1、背景:是中国改革开放和开辟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新起点。结,从以“阶级斗争”为纲到经济建设为中心,第三次,工作重心由乡村转移到城市。,第二次,开辟农村革命根据地,以农村包围城市。,第一次,内 容,背 景,中国共产党历史上三次工作重心的转移,前后联系,时 间,从以“阶级斗争”为纲到经济建设为中心第三次工作重心由乡村转移,中

6、国近代以来三次历史性巨变,巨变标志结果任务第一次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的封建统治,建立了资,理清线索,怎么变?,理清线索怎么变?,二、经济体制改革,1、原因:,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严重阻碍了社会主义生产力的发展。,(必要性),二、经济体制改革前提内容目的实质目标坚持社会主义制度解放发展,材料一 到1978年还有亿多农民没有解决温饱问题人均粮食产量,1958年303公斤,1978年316.6公斤,农业生产的经济效益下降,每投入百元资金的纯收入,1956年为2.78元,1978年下降为1.85元。 材料二 在中国,在一个很长时期内,农民是人口的主体,农业是整个国民经济的基础,农村和农业的状况如何,对

7、国民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关系极大。 材料三 以政社合一,“三级所有为特征的人民公社高度行政化,经营管理过于集中,排斥市场机制,农民缺少自主权,干活“大呼隆”,分配“大锅饭”,缺乏内在激励机制。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史,依据材料,分析中国的改革之路为什么首先从农村开始?,农民未解决温饱问题,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人民公社体制的弊端(高度集中,平均主义),现实原因,历史原因,材料一 到1978年还有亿多农民没有解决温饱问题,(2)、措施,先是在安徽、四川试行包产到组、包产到户的生产责任制,向全国推广,逐步形成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试行(1978年),推广(普遍实行),深化,变革生产关系。,(2)、措施 先是

8、在安徽、四川试行包产到组、包产到户的生,中国农村改革第一村安徽省凤阳县小岗村,抉择 18个红手印的生死文书: 如村干部坐牢杀头,其他农户保证把他们的小孩养到18岁。,中国农村改革第一村安徽省凤阳县小岗村抉择 18个红手印,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措施(即内容),1、经营管理:由高度集中统一到分户经营、自负盈亏,2、分配方式:由平均分配到按劳分配,3、基层组织:由人民公社、生产大队到乡、镇、村,4、经济管理:由统购派购制度到市场机制,5、产业结构:由单一型到多样型,大力发展乡镇企业,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措施(即内容)1、经营管理:由高度集中统一,行政机构的改变,为了加强和完善农业生产责任制,1980年,

9、四川首先在广汉县进行了人民公社政社分开、恢复乡政府的改革试点。图为取消人民公社后全国最早建立的四川广汉县向阳乡人民政府。,行政机构的改变为了加强和完善农业生产责任制,1980年,四川,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在土地公有制基础上把土地长期包给各家各户使用,“保证国家的,留足集体的,剩下都是自己的”。,安徽凤阳农民陈立章包干一年后收入一万元,经营方式的改变,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安徽凤阳农民陈立章包干一年后收入一万元经,流通渠道的改变,流通渠道的改变,产业结构的改变,乡镇企业的创办,为农民致富、为实现工业化现代化开辟了一条新路,也为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开辟了道路。通过产业结构调整,促使农业生产逐步向专业

10、化、商品化和现代化方向发展。,产业结构的改变乡镇企业的创办,为农民致富、为实现工业化现代化,提高了劳动者的积极性,解放和发展了农村生产力;促进城市改革。,生产力,劳动者积极性,生产关系,调动,调整,农村经济体制改革是在坚持社会主义公有制的前提下,改革生产关系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一系列环节,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3)、意义,提高了劳动者的积极性,解放和发展了农村生产力;促进城市改革。,1950-52:土地改革土地从地主私有到农民私有 1953-56:三大改造(农业生产合作社) 由农民私有变成了国家(集体)公有 1958-60:人民公社化土地国家(集体)公有 1979: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土地国

11、家(集体)公有,但农民拥有了生产和分配的自主权,新中国农村生产关系的四次调整(变革),1950-52:土地改革土地从地主私有到农民私有 新中国农,1)原因:2)中心环节:,(原因、中心、内容、意义?),高度集中的经济体制不能适应现代化建设的要求,企业失去活力,增强企业活力,把企业搞活。,2、城市经济体制改革(1984),4)意义:,调动了各方面的积极性,企业有了竞争机制,增加活力,经济得到发展,效益显著提高.,3)内容:,(原因、中心、内容、意义?)高度集中的经济体制不能适应现代化,管理体制,所有制,分配制度,高度集中管理体制,政企分开,简政放权,扩大企业自主权,单一的公有制经济,发展以公有制

12、经济为主体的多种所有制经济,平均主义,实行以按劳分配为主的多种分配方式,产权制度 1992年 开始,实行以股份制为主要形式的现代企业制度,国有制,(3)内容,阶段项目改革前改革措施第一阶段第二阶段管理体制 所有制 分配,经济改革小结,一个问题,二个方面,三个意义,经济体制改革,农村、城市,农村、城市、经济,经 济 改 革,社 会 发 展,促进,经济改革小结一个问题二个方面三个意义经济体制改革农村、城市农,改革开放后,生产力的解放和发展(物质基础),单一的计划经济体制,严重地束缚生产力的发展,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1、背景,1989年前后,改革面临复杂的国内外斗争,邓小平南巡讲话,冲破

13、思想束缚(思想基础),改革开放后,生产力的解放和发展(物质基础)单一的计划经济体,中国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背景如何?又是怎样提出的?内容如何?答:(1)背景:国际上,东欧剧变,苏联解体,社会主义运动遭遇挫折。国内:改革遇到重重阻力,改革进入关键时期。(2)提出:1992年春,邓小平南方视察,发表谈话,提出要搞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1992年中共十四大提出了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中国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背景如何?又是怎样提出的?,92年南巡讲话内容:,(l)毫不动摇地坚持党的“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认清改革也是解放生产力。(2)阐述了社

14、会主义的本质问题,提出要在坚持“三个有利于”标准的前提下,大胆地进行试验。(3)强调抓住时机,发展自己,关键是发展经济。(4)坚持两手抓两只手都要硬,(5)正确的政治路线要靠正确的组织路线来保证。(6)要用马克思注意的历史唯物主义去认识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92年南巡讲话内容: (l)毫不动摇地坚持党的“一个中心、两,1992年中国共产党第十四次全国代表大会,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实行以股份制为主要形式的现代企业制度,1992年中国共产党第十四次全国代表大会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1992年中共十四大,1993年中共十四届三中全会,1997年中共十五大,确立

15、目标,目标具体化、系统化,确立基本框架,21世纪初(目前),2.建立过程:,社会主义商品市场体系基本建立,进一步完善市场经济的理论,一、伟大的历史转折,一、伟大的历史转折,1992年初,邓小平发表“ 南方谈话 ”, 提出要搞好社会主义的市场经济。,1992年中共十四大1993年中共十四届三中全会199,3、市场经济体制建立的巨大意义,推动了资源的合理流动和分配推动了社会经济的发展宏观调控有利于实现经济的协调发展和市场经济的平稳运行对于现代化建设有巨大的推动作用,3、市场经济体制建立的巨大意义推动了资源的合理流动和分配,小 结,计划经济,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经济体制改革,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

16、制,转折,决策,目标,市场经济,概念,理论,行动,结果,小 结计划经济 十,结合身边的生活实际,谈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对家庭或社会带来了哪些影响?,广州三件宝的重大变化:传统三件宝:陈皮老姜禾秆草50年代三件宝:司机医生猪肉佬80年代三件宝:电视冰箱洗衣机90年代三件宝:买楼买车买电脑,结合身边的生活实际,谈谈社会主义市场广州三件宝的重大变化:,凭票购物的年代,商品丰富的年代,七十年代的深圳,新世纪的深圳图,四川汶川大地震,汶川灾后重建,建国初的阅兵,建国60周年阅兵,凭票购物的年代商品丰富的年代七十年代的深圳新世纪的深圳图四川,2、下列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叙述,不正确的一项、会议确立了解

17、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会议形成了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集体。、会议阐明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会议作出了实行改开放的伟大决策,巩固练习,巩固练习,3首先试行包产到组、包产到户的农业生产责任制的省份是 A安徽、四川 B安徽、江西 C福建、四川 D安徽、广西 4下列关于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说法,正确的 A.是对生产资料所有制的重大变革 B.适应了中国农村的生产力水平 C.是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最高形式 D.是国家资本主义的表现 5人民公社体制的弊端包括 政社合一,经营管理高度集中分配中实行平均主义农民生产积极性不高农民经营没有自主权 A. BCD.,3首先试行包产到组、包产到户的农业生产责任制的省份是,9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农村改革和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相同点不包括A改变单一的管理模式B有利于解放生产力C分配上克服了平均主义D.从根本上改变了所有制形式10农村和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实质是A解放社会生产力 B.增强农村和城市的经济活力C推动经济的快速发展D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9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农村改革和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相同点不包,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在线阅读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