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社会学教案ppt课件.ppt

上传人:牧羊曲112 文档编号:1315618 上传时间:2022-11-08 格式:PPT 页数:132 大小:5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农村社会学教案ppt课件.ppt_第1页
第1页 / 共132页
农村社会学教案ppt课件.ppt_第2页
第2页 / 共132页
农村社会学教案ppt课件.ppt_第3页
第3页 / 共132页
农村社会学教案ppt课件.ppt_第4页
第4页 / 共132页
农村社会学教案ppt课件.ppt_第5页
第5页 / 共13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农村社会学教案ppt课件.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农村社会学教案ppt课件.ppt(132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农 村 社 会 学,主 讲 张 红,一、课程简介,农村社会学是从社会学的角度对农村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进行研究的一门学科,是社会学专业的必修专业课。本课程从农村社会的整体出发,通过农村居民的社会关系和社会行为,以综合的观点研究农村社会的结构、功能、发生发展的规律。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要求学生能够掌握相关的基本内容以及研究方法;系统了解转型时期中国农村发展过程中面临的问题,从而把握农村社会的发展趋势,总结出可以遵循的规律。,二、教学目的,本课程的主要教学目的是使学生明确农村社会的基本结构、农村社会的运行机制以及农村社会发展变迁的规律。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要求学生能够掌握有关农村社会发展的基本理论和研究

2、方法。,三、课程内容和课时安排,第一章 绪 论,本章教学内容主要介绍农村社会学的研究对象和任务、农村社会学的产生与发展以及农村社会学的研究方法。教学的重点是农村社会学的研究对象及二十世纪三十年代乡村建设运动主要代表人物的理论与实践;难点是农村社会学的研究方法。,主要参考书目,1、 费孝通,江村经济,三联出版社 2、费孝通,乡土中国,上海观察社 3、吴怀连,中国农村社会学的理论与实 践,武汉大学出版社,第一节 农村社会学的研究对象和基本内容一、农村社会学的研究对象二、农村社会学的基本内容(一)关于农村社会整体及其各要素的正向研究(二)关于农村社会整体及其各要素的负向研究三、农村社会学的研究方法(

3、一)系统分析法(二)微观研究与宏观研究相结合(三)理论研究与应用研究的统一,第二节 农村社会学与其他学科的关系 一、农村社会学与普通社会学的关系(一)从两门学科产生的历史来看(二)从两门学科的研究范围来看(三)从两门学科的发展过程来看 二、农村社会学与农业经济学的关系 三、农村社会学与其他相关学科的关系,第三节 农村社会学的由来与发展一、农村社会学的产生(一)时代背景(二)理论构建(三)农村社会调查研究二、中国农村社会学简史(一)建国前职业社会学者的农村社会学的教学研究活动(二)改良主义的“乡村建设运动”,小资料:主要著作有:江村经济(英文版,1939)禄村农田(1943)生育制度(1947)

4、乡土中国(1948)乡土重建(1948)从事社会学五十年(1983)费孝通社会学文集(1985),小资料:,记小城镇及其他(1986)边区开发与社会调查(1987)费孝通民族研究文集(1988)行行重行行乡镇发展论述(1992)费孝通文集(1999)等,论文多篇。 1980年3月,国际应用人类学会授予他该年度 马林诺夫斯基名誉奖;1981年11月,英国皇家 人类学会向他颁发了该年度赫胥黎奖章。 因病 于2005年4月24日在北京逝世,享年95岁 !,(三) 中国共产党的农村调查研究和农民运动 广州农民运动讲习所旧址,思 考 题,1、农村社会学是研究什么的?2、农村社会学在中国有什么意义?3、乡

5、村建设运动是怎样兴起和发展的?4、农村社会学主要有哪些研究方法?5、中国农村社会学是怎样建立起来的?,第二章 中国农村社会历史的演变,本章以生产力的发展为线索,从各个历史阶段农村社会的确立、生产力与生产关系、阶级关系与阶级构成、文化思想等方面了解中国农村社会发展演变的历史,即古代农村社会近代农村社会现代农村社会。 教学的重点与难点是现代农村社会,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农村社会的发展状况。,主要参考书目,罗吉斯、伯德格,乡村社会变迁,浙江人民出版社,1988曹锦清,黄河边上的中国:一个学者对乡村社会的观察与思考,上海文艺出版社,2000,第一节 古代农村社会,一、原始农村社会(一)原始农村社会的起源

6、:原始农村社会,是随着原始农业的产生而产生的(二)氏族制度 (三)思想意识和文化 1、思维 2、宗教 3、道德观念 4、文化,二、奴隶制农村社会,(一)奴隶制农村社会的产生(二)生产关系和生产力发展状况(三)阶级和阶级关系(四)科学文化,三、封建制农村社会(一)封建制农村社会的确立(二)生产关系的特点和生产力发展状况 (三)阶级关系 (四)思想意识和科学文化,第二节 近代农村社会,一、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农村社会(一)半殖民地半封建农村社会的形成 (二)农业经营方式的变化 (三)阶级构成和政治关系(四)文化思想,二、根据地(解放区)农村社区(一)根据地(解放区)农村社区的建立和发展 (二)土地改革

7、运动的开展 (三)政治和文化,三、中国农村社会的特征,(二)自然经济的解体很不充分 (三)宗法血缘体系在广大农村并未解体 (四)封闭状态在微观上没有多大改革 四、中国传统农村社会结构高度稳定的原 因探析,(一)地权高度集中且经营极为分散,第三节 现代农村社会一、新民主主义的农村社会(一)新民主主义农村社会制度的确立 (二)个体农业社会主义改造的基本完成(三)政治和文化 二、社会主义制度下的农村杜会(一)农村社会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 (二)社会主义建设中的曲折 (三)新时期的新变化 1、生产结构和经济结构的变化 2、社会结构的变化,3、生活方式的变化 (1)消费生活方式的变化 (2)闲暇生活方式的

8、变化 (3)交往方式的变化,思 考 题,1、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农村在社会结构、经济结构和生活方式三方面发生了什么变化?2、怎样认识农民、农业和农村是三位一体的整体?,第三章 农 民,本章教学内容主要介绍关于农民的社会学研究、中国农民的历史地位与其在社会主义建设中的作用、农民的社会化及其特征、当代中国的农民问题以及解决农民问题的思路。教学的重点是农民的社会化、特征以及当代中国农民的问题;难点是解决农民问题的思路。,主要参考书目,孟德拉斯,农民的终结,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斯科特,农民的道义经济学:东南亚的反叛与生存,译林出版社,2001,第一节 关于农民的社会学研究 一、农民的定义,二、当代

9、中国农民的特征 (一)从人口数量上来看,当代农民不仅 是中国,也是世界上量大的群体 (二)从经济地位上来看,农民仍然承担 着国民经济发展和转变的基础作用 和支撑作用,二、当代中国农民的特征(三)从农民的生活状况来看,农民的生产水平有了 显著提高,但相对水平有下降趋势(四)从农民的文化素质来看,农民的整体素质有所 提高,但在内部仍然存在一个庞大的文盲、半 文盲阶层,(五)从农民的就业状况来看,农民已经突破单纯的农业生产界限,几乎在社会各个生产、服务和管理部门都有农民就业,第二节 中国农民在中国革命和 社会主义建设中的作用 一、历史上的“农本论” 二、农民在中国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中的地位与作用(一

10、)农民是革命的依靠力量(二)农民是工业化的支撑力量 (三)农民是改革的推动力量(四)农民是市场经济的先导力量 (五)农民是社会稳定的保障力量,第三节 当代中国的农民问题 一、农民收入问题(一)农民收入问题的表现: 1、表现为农民收入 增长缓慢,2、表现为农民收入增长的区域差距拉大 3、表现为农民与市民的收入差距拉大,(二) 国外农民增收的做法 1、对农业的收入补贴制度。如直接补贴、间接补贴和休耕补贴。 2、实施农业综合开发措施,3、发展和推广农业科技4、建立完善的农业合作经济组织。,二、失地农民问题(一)失地农民的现状(二)学界关于失地农民问题的研究,第四节 解决农民问题的基本思路一、从根本上

11、调整国民经济的发展战略二、调整国民经济发展战略的重点愚调整工农关系和 城乡关系 三、继续深化改革,建立无障碍的全国统一市场 四、在农村内部,要从整体资源出发,确定农业的发 展战略 五、促进农业的产业化,实现农产品生产、加工、销 售一体化六、 重视农村社会发展,思 考 题,1、试述农民在中国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中的地位与作用?2、对农民的社会属性与特征应如何认识?,第四章 农 民 工,本章主要介绍国内外学者关于农民工的理论研究、目前农民工的现状及存在问题等。教学的重点是农民工概念的内涵及相关政策,难点是国内外学者关于农民工的理论研究。,主要参考书目,托马斯、兹纳涅茨基,身处欧美的波兰农民,译林出版

12、社,2000李培林,农民工中国进城农民工的经济社会分析,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一、农 民 工 概 述,二、国内外学者关于农民工的理论研究在农民工流动的驱动力方面 在农民工流动的社会网络方面,在关于农民工社会地位的研究方面,在农民工分化的研究方面,在农民工群体与社会关系方面 在农民工社区研究方面 在农民工流动与性别的关系方面,思 考 题,1、围绕“农民工”这一研究主题,请你设计出将要研究的子课题并写出主要研究内容。2、分析制约农民工城市化的因素及可能的对策?3、“民工潮”的深远意义是什么?,第五章 农 村 家 庭,本章教学内容主要介绍关于家庭的社会学研究、中国传统农村家庭的特点、中国传统

13、农村家庭的演变以及农村家族。教学的重点与难点是农村家族。,主要参考书,费孝通,生育制度,天津人民出版社,1982朱爱岚,中国北方村落的社会性别与权力,江苏人民出版社,2004,第一节 家庭的社会学研究一、社会学为什么要研究家庭(一)从家庭和社会的关系看,开展农村家庭研究有利于认识农村社会(二)从家庭对社会的影响看,研究农村家庭有利于促进社会整合(三)从家庭对个人的影响看,开展农村家庭研究有利于个人成长(四)从现实生活看,开展婚姻家庭研究有利于认识和解决农村婚姻家庭问题,二、家庭的社会学含义(一)什么是家庭,(二)家庭的本质是一种社会关系 1、社会是有亿万个家庭组成的,家庭 同社会息息相关。 2

14、、家庭是历史的范畴 3、家庭是基本社会群体。 4、家庭是普遍的社会制度,第二节 农村家庭的结构和功能,一、家庭的结构(一)什么是家庭结构(二)农村家庭结构的类型 1、核心家庭 2、主干家庭 3、联合家庭 4、其他家庭二、家庭关系(一)夫妻关系(二)亲子关系(三)祖孙关系(四)婆媳关系,三、家庭功能 (一)经济生活功能 1、生产功能 (1)生产的极大分散性 (2) 生产过程的极度随机性 (3) 用工的不确定性 (4) 生产成效的难预料性或不稳定性 (5) 农业生产要求因地制宜地进行行动、灵活的决策,2、积累和组织消费的功能 (二)精神生活功能(三)教育功能 (四)生育功能(五)抚养、赡养功能(六

15、)稳定社会功能,第三节 中国农村传统家庭的特点及其演变 一、中国传统农村家庭的特点 (一)以家庭利益为主的婚姻动机 (二)父权单系的家庭制度 (三)夫妻之间的感情满足压到最低线 (四)复式家庭结构 (五)家庭管理中的家长制,(六)尊老爱幼的传统美德、团结互助的人际关系,二、中国农村家庭的演变(一)家庭的基础婚姻发生了变化(二)妇女在家庭中的地位发生了变化,(三)家庭结构的变化(四)家庭功能的变化(五)家庭轴心的转移,三、中国农村的家族和家族关系,(一)中国农村是一个长期的家族社会的延续 1、宗族内部的等级秩序与组织结构,2、族规,3、祠堂、族田和族学,(二)我国家族和家族主义的主要表现 1、祖

16、先崇拜,2、门第观念3、以数代同堂共居的大家庭为荣 4、注重男系及由此而产生的宗法制、家长制与 诸子继承财产制,(三)关于家族和家族主义的研究 (四)中国农村家族势力的复活的原因 1、多次冲击,未除根本 2、自然和社会环境无大的改变 3、权力真空,使家族势力有机可乘(五)家族对现代农村社会的影响,有效性: (1)有利于克服小生产的局限性 (2)保持传统的责任 (3)对农村权力的有效制衡 负面影响: (1)滋生落后的意识和行为 (2)抑制了创新精神 (3)纠结宗族矛盾,(六)当代农村家族的前景 1、家族仍将长期存在 2、家族功能将趋于弱化 3、家族将变为具有象征意义的文化状态,思 考 题,1、农

17、村妇女在家庭中的地位与作用为什么相悖?2、改革开放以来农村家庭关系、家庭结构及家庭功能发生了哪些变化?3、试述家族对现代农村社会的影响?,第六章 农村社会问题及社会控制,本章教学内容主要向学生介绍社会问题的相关概念、中国农村主要社会问题的起因、表现、解决途径以及农村社会控制。教学的重点是中国农村社会主要问题的起因、表现;难点是农村社会控制。,主要参考书,李强,中国扶贫之路,云南人民出版社,1997康晓光,中国贫困与反贫困,广西人民出版社,1995林乘东,中国:走出贫困,云南教育出版社,1999,第一节 社会问题概述 一、基本概念 (一) 什么是社会问题,(二) 农村社会问题的分类,(三)农村社

18、会问题产生的原因 1、旧的封建思想和传统观念的影饷是农村社会问题产生的思想基础 2、比较落后的生产力,相对贫困的物质生活是产生农村社会问题的经济基础 3、科学文化教育落后是农村社会问题产生的一个重要原因 4、部分地区不良的自然条件和社会环境是农村社会问题产生的重要原因,5、法制建设不够健全是农村社会问题产生的一个重要 因素6、“左”的指导思想的影响是农村社会问题产生的又一 重要因素 7、农村思想政治工作薄弱也是农村社会问题产生的 个重要原因,(四)农村社会问题的特点 1、与工业社会的城市比较,农村社会问题多集中在 少数几种类型上 2、农村社会的过失性社会问题少于城市 3、我国农村社会问题的产生

19、不仅有社会原因,还有 深刻的经济原因,第二节 农村的贫困,一、基本概念(一)什么是贫困?(二)贫困线,二、贫困理论(一)三“M”理论 (二)贫困文化论,(三)人口过剩论 (四)人力资本理论 (五)贫困功能论,(六)贫困结构论(七)贫困环境论 三、我国农村贫困状况(一)贫困首先是经济上的贫穷(二)贫困又是社会文化的贫乏 (三)贫困也表现为思想观念的陈旧,四、贫困的原因(一)局限于自然经济的活动方式 (二)自然资源比较丰富,而开发利用自然资 源的人才、技术资源和位置资源十分贫乏 (三)部门结构极不合理 (四)商品经济落后制约着贫困地区整个社会的发展和进步,五、我国农村的扶贫实践(一)我国农村扶贫战

20、略的演进 1、救济型扶贫 2、开发型扶贫 3、文化型扶贫,(二)扶贫的经验对策 1、各级政府高度民主重视,加强领导 2、集中力量发展经济,把救济式扶贫改为开发式扶贫 3、严格控制人口过快增长,着力提高人口素质 4、充分发挥科学技术在扶贫工作中的先导作用 5、发扬自力更生、艰苦创业的精神,第三节 农村医疗问题,一、传统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治理结构 (一)传统合作医疗制度的缘起和演变 (二)传统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治理结构 二、转型时期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解构,三、农村新型合作医疗制度(一)农村新型合作医疗的积极效应(二)值得注意的问题(三)政策反思与建议,第四节 农村社会控制,一、社会控制概述 二、中

21、国农村社会控制的历史沿革 (一)新中国成立以前的农村社会控制 (二)新中国成立以后的农村社会控制 (三)完善农村社会的社会控制机制,1、培育农村各种基层社会组织新中国成立以后的 农村社会控制,2、加强农村立法、执法工作与法制教育 3、制定村规民约,思 考 题,1、比较分析各种扶贫理论的异同?2、运用博弈理论分析农村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3、什么是社会控制?试述中国农村社会控制的历史沿革?4、怎样完善我国农村社会控制机制?,第七章 农村社会流动和社会分层,本章教学内容主要介绍社会分层和社会流动的相关概念、中国农村社会流动以及中国农村的社会分层状况。教学的重点与难点是当代中国农村社会流动与社会分层

22、。,主要参考书,王章辉、黄柯可,欧美农村劳动力的转移与城市化,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9边燕杰,市场转型与社会分层:美国社会学者分析中国,三联书店,2002,第一节 农村社会流动 一、农村社会流动的基本概念 (一)纵向流功,也称垂直流动或上下流动(二)横向流动,也称水平流动(三)代际流动(四)结构性流动与自由流动 二、农村社会流动的历史演变(一)传统型的农民社会流动(二)现代型的农民社会流动 (三)当代世界各国农民社会流动的状况和趋势,1、A类或最高水平类 2、B类或次高水平类 3、C类或中上水平类 4、D类或中下水平类 5、E类或最低水平类,4、当代中国的农村社会流动,三、农村社会流动的特

23、点(一)就总体或平均值而论,农村社会成员的流动比率要比城市社会成员的 流动比率低 (二)就流动者的情况而论,农民“一生中的流动”的平均次数,也远远低于城市社会成员,(三)农村社会成员主动的“自由流动”要比城市社会成员的少,而被迫的 “结构性流动” 要比城市社会成员多,(四)代际流动比城市的要缓慢,(五)某些阶层的农村社会成员流动的不彻底 性或跨类性移民,四、农村社会流动管理(一)制定出科学的农社社会流动的制度和政策 (二)大力发展农村二、三产业 (三)积极发展小城镇 (四)妥善地组织我国东南部农民向西北地区,第二节 农村社会分层一、社会分层概述,二、传统农村社会分层体系的特征(一)土地是社会分

24、层体系的中轴 (二)社会分层具有身份性特征(三)家族在社会分层中的影响三、计划经济条件下农村社会分层体系的基本特征(一)权力成为社会分层的中轴 (二)社会分层仍然具有身份性特征 (三)社会分层主要以个体为单位,四、当代农村社会分层,(一)引发当代农村社会分层的原因,(二)当代中国农村社会分层 (三)当代中国农村社会分层的趋势,思 考 题,1、现阶段我国农村社会分层的背景是什么?2、我国农村社会分层体系有何特征?3、不同历史阶段的农村社会流动有何特征?当前中国社会流动的主要问题是什么?,第九章 农村社会组织,本章教学内容主要向学生介绍中国农村社会组织的历史演变、中国乡镇级组织体制的改革、村级组织

25、体制的改革以及当前农村基层社会组织的类型及其功能。教学的重点与难点是中国乡镇级组织体制。,主要参考书,张鸣,乡村社会权力与文化结构的变迁,广西人民出版社,2001马戎、刘世定、邱泽奇,中国乡镇组织调查,华夏出版社,2002,第一节 农村社会组织概述一、社会组织的含义和特征,组织,二、组织的基本类型(一)根据组织结构的严密程度、有无正式结构将组织划分为 1、正式组织 2、非正式组织,(二) 美国社会学家结构功能主义代表T帕森斯根据组织的目标和功能将社会 组织分为如下四类: 1、政治组织 2、经济生产组织 3、整合组织 4、模式维持组织,(三) 美国社会学家交换学派的代表PM布劳根据组织目标与受益

26、者的关系社会组织分为以下类型: 1、互利组织 2、有者的盈利组织 3、服务性组织 4、公益组织,(四)美藉德裔社会学家A艾兹奥尼根据 权威的基础将社会组织做如下划分: 1、强制性组织 2、功利性组织 3、规范性组织(五)农村社会组织分类,三、农村社会组织管理 (一) 组织管理的含义 1、行为科学管理理论 2、现代管理理论 (二)组织管理方式 1、家长制管理方式 2、科层制的管理方式 (三)农村社会管理的主体和特点 1、农村社会管理的服务特性,2、农村社会管理的目标混同,职责不清 3、农村社会管理中的情感连带因素,4、农村社会管理中的干群关系,第二节 中国农村社会组织的历史演变 一、自然经济时期

27、的农村社会组织 二、计划经济时期的农村社会组织 两点启示: 1、家庭是农村社会组织的基本单位 2、历代农村基层社会组织,第三节 乡(镇)级组织体制的改革 一、改革的必要性和基本思路,二、乡(镇)新体制中存在的问题 (一) 结构失调 (二)功能失衡 (三) 行为失范 (四) 权威下降 (五) 管理失控,三、重构农村社会组织的基本思路 (一)加强正式组织建设 (二)规范非正式组织的发展 (三)坚决取缔非法组织的存在,第四节 村级组织体制的改革 一、村民委员会的建立 二、村民委员会的性质和任务,(一)管理社会事务(二)带领村民开展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三)村委会组织法规定村委会管理本村属于村民集体

28、所有的土地和其他财产,同时还要支持和组织村民发展各种形式的合作经挤,做好本村生产的服务和协调工作,促进农村商品经济的发展,三、当前村级组织体制中存在的问题(一)农村经济体制改革以后,各地不同程度地 存在着村级组织涣散的问题 (二) 在村组组织内部同样存在着党政不分和以 党代政的问题 (三) 村委会与乡镇府的关系实际上存在着行政 化的倾向,四、增强以民主管理为主要内容的村级制度建设 (一)在农村基层实行村民自治(二)培养村民的民主意识,推动中国农村民主 化的进程,思考题,1、怎样正确认识和处理 “乡政村治”的关系?2、简述农村社会组织的历史变迁过程?3、“农协”的性质、功能是什么?怎样正确认识建立 “农协”的意义?,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在线阅读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