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序言ppt课件.pptx

上传人:小飞机 文档编号:1331757 上传时间:2022-11-10 格式:PPTX 页数:39 大小:112.5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序言ppt课件.pptx_第1页
第1页 / 共39页
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序言ppt课件.pptx_第2页
第2页 / 共39页
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序言ppt课件.pptx_第3页
第3页 / 共39页
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序言ppt课件.pptx_第4页
第4页 / 共39页
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序言ppt课件.pptx_第5页
第5页 / 共3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序言ppt课件.ppt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序言ppt课件.pptx(39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序言,一、马克思生平简介二、时代背景、写作和出版情况三、主要内容,一、马克思生平简介,1818年5月5日,诞生于德国莱茵省特里尔城。1830-1835年,特里尔中学。1835年10月,波恩大学,一年后转入柏林大学法律系。1841年,大学毕业,同年获哲学博士学位。1842.101843.4莱茵报时期1843.5 和燕妮结婚1843年秋1845.1 德法年鉴时期1845.21848.3 布鲁塞尔1848.41849.5 新莱茵报时期1849.81883.3 英国(34年),对马克思的评价,3月14日下午两点三刻,当代最伟大的思想家停止思想了。让他一个人留在房里还不到两分钟,当我

2、们进去的时候,便发现他在安乐椅上安静地睡着了但已经永远地睡着了。这个人的逝世,对于欧美战斗着的无产阶级,对于历史科学,都是不可估量的损失,这位巨人逝世以后所形成的空白,不久就会使人感觉到。 一生中能有这样两个发现,该是很够了。即使只能作出一个这样的发现,也已经是幸福的了。但是马克思在他所研究的每一个领域,甚至在数学领域,都有独到的发现,这样的领域是很多的,而且其中任何一个领域他都不是浅尝辄止。 恩格斯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2005年7月,英国广播公司(BBC)进行了“谁是现今全英国人心目中最伟大的哲学家”的调查,结果马克思得票率遥遥领先,(以27.93%的得票率荣登榜首。休谟、柏拉图、康德、苏格

3、拉底、亚里斯多德、黑格尔等远远落在其后。)一举击败经济学家周刊极力推崇的得票第二位的英国哲学家大卫休谟,比他高出了15.33个百分点,连柏拉图、苏格拉底、亚里士多德这些西方文化的奠基人都远远落在其后更不用说康德、黑格尔等人了。,上个世纪末,先是英国剑桥大学文理学院的教授们在校内征询、推选“千年第一学人”,投票结果为马克思。接着,英国广播公司(BBC)又以“谁是一千年来最伟大的思想家”为题,在全球互联网上公开征集投票一个月,结果还是马克思第一,爱因斯坦位居其后。不能没有马克思,没有马克思,没有对马克思的记忆,没有马克思的遗产,也就没有将来:无论如何得有个马克思,得有他的才华,至少得有他的某种精神

4、,不去阅读而且反复阅读和讨论马克思,将永远都是一个错误,一个理论的、哲学的和政治的责任方面的错误。 蜚声世界哲坛的法国大思想家德里达的马克思的幽灵一书,马克思在维多利亚时代看到的许多矛盾后来在改良主义政府得到解决,但它们又如突变的病毒一样,以新的形式出现了。他写下的关于全球化、不平等、政治腐败、垄断化、技术进步、高雅文化的衰落、现代生存的萎靡不振的性质等动人的段落,现在经济学家又碰到这些问题,他们有时并没有意识到自己正在步马克思的后尘。 美国学者约翰卡西迪的马克思的回归,二、时代背景、写作和出版情况,导言写于1857年8月,它是马克思为“五篇结构”、“六册结构”(整个经济学著作)而撰写的。导言

5、虽带有未完成的草稿性质,却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导言在马克思生前没有发表,序言1859年1月,马克思为出版政治经济学批判第一分册而写。序言叙述了马克思早期之所以转向政治经济学研究的动因,对于了解马克思主义思想发展史有重要价值。序言对唯物史观的经典表述,是阐述历史唯物主义原理的主要的文本根据。,三、主要内容,导言-正文共四节,重点第三节1、生产(共14自然段)第一,政治经济学研究对象是一定社会性质的物质生产。第二,政治经济学研究的是一定社会发展阶段上的特殊生产。第三,政治经济学研究的本题是一定社会性质的生产,即现代资产阶级的生产。,2、生产与分配、交换、消费的一般关系(共40自然段)第一,引论。

6、第二,生产和消费第三,生产和分配第四,交换和流通,三、政治经济学的方法(共22个自然段)人口、民族、国家阶级雇佣劳动资本交换、分工、价格、货币、价值人口、民族、国家阶级雇佣劳动资本交换、分工、价格、货币、价值,(一),政治经济学研究的两种方法。在第一条道路上,完整的表象蒸发为抽象的规定(17世纪,资产阶级经济学产生时期);在第二条道路上,抽象的规定在思维行程中导致具体的再现(18世纪,古典经济学形成时期)。如果我从人口着手,那末,这就是关于整体的一个混沌的表象,并且通过更切进的规定我就会在分析中达到越来越简单的概念;从表象中的具体达到越来越稀薄的抽象,直到我达到一些最简单的规定。于是行程又得从

7、那里回过头来,直到我最后又回到人口,但是这回人口已不是一个混沌的关于整体的表象,而是一个具有许多规定和关系的丰富的总体了。,(二)马克思肯定了第二种方法的科学性后一种方法显然是科学上正确的方法。1、什么是具体?具体之所以具体,因为它是许多规定的综合,因而是多样性的统一。因此它在思维中表现为综合的过程,表现为结果,而不是表现为起点,虽然它是现实的起点,因而也是直观和表象的起点。2、什么是具体总体?具体总体作为思想总体、作为思想具体,事实上是思维的、理解的产物,是思维把直观和表象加工成概念这一过程的产物。,3、什么是整体?整体,当它在头脑中作为思想整体而出现时,是思维着的头脑的产物,这个头脑用它所

8、专有的方式掌握世界。实在主体仍然是在头脑之外保持着它的独立性;只要这个头脑还仅仅是思辨地、理论地活动着。因此,就是在理论方法上,主体,即社会,也必须始终作为前提浮现在表象面前。4、从抽象到具体是一个什么过程?从抽象上升到具体的方法,只是思维用来掌握具体、把它当作一个精神上的具体再现出来的方式。,5、什么是简单范畴?简单范畴是这样一些关系的表现,在这些关系中,较不发展的具体可以已经实现,而那些通过较具体的范畴在精神上表现出来的较多方面的联系或关系还没有产生;而比较发展的具体则把这个范畴当作一种从属关系保存下来。证据:“在资本存在之前,银行存在之前,雇佣劳动等等存在之前,货币能够存在,而且在历史上

9、存在过。因此,从这一方面看来,可以说,比较简单的范畴可以表现一个比较不发展的整体的处于支配地位的关系,或者一个比较发展的整体的从属关系,这些关系在整体向着一个比较具体的范畴表现出来的方面发展之前,在历史上已经存在。在这个限度内,从最简单上升到复杂这个抽象思维的进程符合现实的历史过程。”,6、简单范畴与具体范畴之间的关系比较简单的范畴,虽然在历史上可以在比较具体的范畴之前存在,但是,它的充分深入而广泛的发展恰恰只能属于一个复杂的社会形式,而比较具体的范畴在一个比较不发达的社会形式中有过比较充分的发展。以“劳动”范畴的发展为例。劳动这个例子令人信服地表明,哪怕是最抽象的范畴,虽然正是由于它们的抽象

10、而适用于一切时代,但是就这个抽象的规定性本身来说,同样是历史条件的产物,而且只有对于这些关系并在这些条件之内才具有充分的适用性。7、最一般抽象形成的条件最一般的抽象总之是产生在最丰富的具体发展的场合,在那里,一种东西为许多东西所共有,为一切所共有。,8、表现最发达社会关系的范畴是认识以前社会关系的钥匙资产阶级社会是最发达的和最多样性历史的生产组织。因此,那些表现它的各种关系的范畴以及对于它的结构的理解,同时也能使我们透视一切已经覆灭的社会形式的结构和生产关系。资产阶级借这些社会形式的残片和因素建立起来,其中一部分是还未克服的遗物,继续在这里存留着,一部分原来只是征兆的东西,发展到具有充分意义,

11、等等。人体解剖对于猴类解剖是一把钥匙。低等动物身上表露的高等动物的征兆,反而只有在高等动物本身已被认识之后才能理解。因此,资产阶级经济为古代经济等等提供了钥匙,但是,决不是像那些抹杀一切历史差别,把一切社会形式都看成资产阶级社会形式的经济学家所理解的那样。人们认识了地租、什一税等等。但是不应当把它们等同起来。,9、研究经济范畴的发展时应当把握的原则(分篇的依据)“在研究经济范畴的发展时,正如在研究任何历史科学、社会科学时一样,应当时刻把握住:无论在现实中或在头脑中,主体这里是现代资产阶级社会都是既定的;因而范畴表现这个一定社会,即这个主体的存在形式、存在规定、常常只是个别的侧面;因此,这个一定

12、社会在科学上也决不是把它当作这样一个社会来谈论的时候才开始存在的。这必须把握住,因为这对于分篇直接具有决定的意义。”,11、表现特定经济关系的范畴在理论体系中排列的原则从地租开始,从土地所有制开始,似乎是再自然不过的,因为它是同土地,即同一切生产和一切存在的源泉结合着的,并且它又是同一切多少固定的社会的最初的生产形式即同农业结合着的。但是,这是最错误不过的了。“在一切社会形式中都有一种一定的生产决定其他一切生产的地位和影响,因而它的关系也决定其他一切关系的地位和影响。这是一种普照的光,它掩盖了一切其他色彩,改变着它们的特点。这是一种特殊的以太,它决定着它里面显露出来的一切存在的比重。”以游牧民

13、族为例:游牧民族耕种土地所有制,在资产阶级社会中情况则相反。农业越来越变成仅仅是一个工业部门,完全由资本支配。地租也是如此。在土地所有制居于支配地位的一切社会形式中,自然联系还占优势。在资本居于支配地位的社会形式中,社会、历史所创造的因素占优势。不懂资本便不能懂地租。不懂地租却完全可以懂资本。资本是资产阶级社会的支配一切的经济权力。它必须成为起点又成为终点,必须放在土地所有制之前来说明。分别考察了两者之后,必须考察它们的相互关系。,“把经济范畴按它们在历史上起作用的先后次序来排列是不行的,错误的。它们的次序倒是由它们在现代资产阶级社会中的相互关系决定的,这种关系同表现出来的它们的自然次序或者符

14、合历史发展的次序恰好相反。问题不在于各种经济关系在不同社会形式的相继更替的序列中在历史上占有什么地位,更不在于它们在“观念上”(蒲鲁东)(在关于历史运动的一个模糊表象中)的顺序。而在于它们在现代资产阶级社会内部的结构。”,显然,应当这样来分篇()一般的抽象的规定,因此它们或多或少属于一切社会形式,不过是在上面所分析过的意义上。()形成资产阶级社会内部结构并且成为基本阶级的依据的范畴。资本、雇佣劳动、土地所有制。它们相互之间的关系。城市和乡村。三大社会阶级。它们之间的交换。流通。信用事业(私人的)。()资产阶级社会在国家形式上的概括。就它本身来考察。“非生产”阶级。税。国债。公的信用。人口。殖民

15、地。向外国移民。()生产的国际关系。国际分工,国际交换。输出和输入。汇率。()世界市场和危机。,简单范畴在历史上先于具体范畴而出现,虽然它在较低级的社会形态中曾处于支配地位,但在发达的社会形态中却处于从属关系。所以,从这个意义上说,从简单到复杂,从抽象到具体的逻辑方法是符合客观历史发展进程的。“历史从哪里开始,思想进程也应当从哪里开始,而思想进程的进一步发展不过是历史过程在抽象的、理论上前后一贯的形式上的反映”。从逻辑的发展来看,只有分析了简单的经济范畴,才能理解复杂的经济范畴。,运用逻辑的方法研究经济范畴时,马克思强调要时刻把握住研究的主体这里指资本主义社会。这对于分篇直接具有决定意义。因为

16、经济范畴所表现的只是“这个一定社会的、这个主体的存在形式、存在规定、常常只是个别的侧面”。因此,从总体上来安排各个范畴之间的相互关系时,应当从资本主义社会中主导的生产关系的发生、发展开始,然后分析从属关系。马克思说,如果把经济范畴按照它们在历史上起决定作用的先后次序来安排,那么从土地所有权和地租开始,似乎是自然不过的了,因为土地是一切生产和一切存在的源泉,农业是一切多少固定的社会的最初的生产方式。但事实上这是再错误不过了。因为“在一切社会形式中都有一种一定的生产支配着其他一切生产的地位和影响,因而它的关系也支配着其他一切关系,的地位和影响。“在资本主义社会,一切都由资本所支配,地租也是如此。土

17、地所有制虽然在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中居于支配地位,但是,”在资产阶级社会中情况却相反。农业越来越变成仅仅是一个工业部门,完全由资本支配。 “因此,要认识资本主义社会,不首先了解资本和剩余价值、平均利润等,就不能懂得作为剩余价值中平均利润以上的超过额的地租。反之,不懂地租,却可以懂资本。”资本是资产阶级社会的支配一切的经济权力。“所以对于政治经济学资本主义部分来说,不能按照在不同社会中起决定作用的历史次序来处理经济范畴,而应按照它们在资本主义社会中的主从关系来处理。,解剖资本主义社会,不应当按照历史上几种经济关系出现的先后顺序,从古代经济关系的研究开始,相反地,只有先解剖了资本主义经济关系,才能理

18、解它以前的各种经济关系。这里说明逻辑的研究方法是唯一适应的。当然,解剖资本主义社会有助于对过去的生产方式的理解,但这并不是说资本主义的经济范畴适应于以往一切社会形式。,序言,共七个自然段,阐述了四个方面的内容。1、马克思考察了资产阶级经济制度的秩序,阐述了政治经济学的方法。2、研究政治经济学最初动因。3、对历史唯物主义原理的经典论述。4、叙述自己从事政治经济学研究的经过。,3、对历史唯物主义原理的经典论述,(1)马克思通过研究得出结论:国家不是市民社会的前提,“对市民社会的解剖应该到政治经济学中去寻求。”正是由于研究政治经济学,以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为逻辑起点,揭示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才创立

19、了历史唯物主义。,(2)马克思论述了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第一,揭示了社会形态的各构成要素,阐述了历史唯物主义的实质。第二,揭示了社会发展的基本矛盾和根本动力。第三,两个“决不会”思想。第四,论述社会发展的基本形态,并探索未来社会发展的基本趋势。,法的关系正像国家的形式一样,既不能从它们本身来理解,也不能从所谓人类精神的一般发展来理解,相反,它们根源于物质的生活关系,这种物质的生活关系的总和,黑格尔按照18世纪的英国人和法国人的先例,概括为“市民社会”,而对市民社会的解剖应该到政治经济学中去寻求。,对历史唯物主义理论最经典的阐述人们在自己生活的社会生产中发生一定的、必然的、不以他们的意志为转

20、移的关系,即同他们的物质生产力的一定发展阶段相适合的生产关系。这些生产关系的总和构成社会的经济结构,即有法律的和政治的上层建筑竖立其上并有一定的社会意识形式与之相适应的现实基础。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制约着整个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过程。不是人们的意识决定人们的存在,相反,是人们的社会存在决定人们的意识。社会的物质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便同它们一直在其中运动的现存生产关系或财产关系(这,只是生产关系的法律用语)发生矛盾。于是这些关系便由生产力的发展形式变成生产力的桎梏。那时社会革命的时代就到来了。随着经济基础的变更,全部庞大的上层建筑也或慢或快地发生变革。在考察这些变革时,必须时刻把下面两

21、者区别开来:一种是生产的经济条件方面所发生的物质的、可以用自然科学的精确性指明的变革,一种是人们借以意识到这个冲突并力求把它克服的那些法律的、政治的、宗教的、艺术的或哲学的,简言之,意识形态的形式。我们判断一个人不能以他对自己的看法为根据,同样,我们判断这样一个变革时代也不能以它的意识为根据;相反,这个意识必须从物质生活的矛盾中,从社会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现存冲突中去解释。,无论哪一个社会形态,在它所能容纳的全部生产力发挥出来以前,是决不会灭亡的;而新的更高的生产关系,在它的物质存在条件在旧社会的胎胞里成熟以前,是决不会出现的。所以人类始终只提出自己能够解决的任务,因为只要仔细考察就可以发现

22、,任务本身,只有在解决它的物质条件已经存在或者至少是在生成过程中的时候,才会产生。大体说来,亚细亚的、古代的、封建的和现代资产阶级的生产方式可以看作是经济的社会形态演进的几个时代。资产阶级的生产关系是社会生产过程的最后一个对抗形式,这里所说的对抗,不是指个人的对抗,而是指从个人的社会生活条件中生长出来的对抗;但是,在资产阶级社会的胎胞里发展的生产力,同时又创造着解决这种对抗的物质条件。因此,人类社会的史前时期就以这种社会形态而告终。,“两个必然”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社会主义必然胜利“两个决不会” “无论哪一个社会形态,在它所能容纳的全部生产力发挥出来以前,是决不会灭亡的;而新的更高的生产关系,在它的物质存在条件在旧社会的胎胞里成熟以前,是决不会出现的。”请大家思考:结合实际,如何正确理解马克思的“两个决不会”思想?,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在线阅读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