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敏灸技术课件.ppt

上传人:牧羊曲112 文档编号:1335504 上传时间:2022-11-10 格式:PPT 页数:51 大小:6.06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热敏灸技术课件.ppt_第1页
第1页 / 共51页
热敏灸技术课件.ppt_第2页
第2页 / 共51页
热敏灸技术课件.ppt_第3页
第3页 / 共51页
热敏灸技术课件.ppt_第4页
第4页 / 共51页
热敏灸技术课件.ppt_第5页
第5页 / 共5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热敏灸技术课件.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热敏灸技术课件.ppt(51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热敏灸简介,一、项目背景,江西中医学院附属医院陈日新腧穴敏化与灸疗规律的研究,获2019年江西省科技进步一等奖,中国针灸学会科学技术二等奖。现列为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药适宜技术推广项目。,一、项目背景 江西中医学院附属医院陈日新腧穴,江西热敏灸的特点:1、规模大:江西省中医院各科室都在使用;江西省48 家市、县中医院针灸科在使用,全国27个省市 医院在使用。,江西热敏灸的特点:,2、内涵深:江西热敏灸是在一项源于内经、基于临床、继承创新、提高疗效的全新灸疗理论指导下的艾灸新疗法。,2、内涵深:江西热敏灸是在一项源于内经、基于临床、继承创,3、疗效好:经全国98家医院临床应用证明:热敏灸对20多

2、种疾病的疗效明显提高,一致认为:小艾条、新疗法、大天地!,3、疗效好:经全国98家医院临床应用证明:热敏灸对20多种疾,三、腧穴敏化现象: 疾病状态下,某些腧穴会发生敏化(阳性点),敏化态的腧穴对外界相关刺激呈现小刺激大反应。,三、腧穴敏化现象:,1、透热: 灸热从施灸点皮肤表面直接向深部组织穿透,甚至直达胸腹腔脏器。,四、腧穴热敏化特征:,1、透热: 灸热从施灸点皮肤表面直接向深部组织穿透,甚,2、扩热:灸热以施灸点为中心向周围扩散。,2、扩热:灸热以施灸点为中心向周围扩散。,3、传热:灸热从施灸点开始沿某一方向传导。,3、传热:灸热从施灸点开始沿某一方向传导。,4、局部不(微)热远部热:施

3、灸部位不(或微)热,而远离施灸部位的病所处感觉甚热。,4、局部不(微)热远部热:施灸部位不(或微)热,而远离,5、表面不(微)热深部热: 施灸部位的皮肤不(或微)热,而皮肤下深部组织甚至胸腹腔脏器感觉甚热。,5、表面不(微)热深部热:,6、产生其他非热感觉: 施灸(悬灸)部位或远离施灸部位产生酸、胀、压、重、痛、麻、冷等非热感觉;,6、产生其他非热感觉:,上述灸感传导之处,病症随之而缓解: (1)悬灸风门穴,热胀感向肩部传导,多年肩痛立即缓解;(2)悬灸阳陵泉穴,热胀感向腰部传导,多年腰部困重紧痛感立即缓解;(3)悬灸三阴交,热流传至下腹部,几次治疗后盆腔积液明显改善;(4)悬灸天枢穴,热流直

4、透腹腔,几次治疗后,多年紊乱的肠功能明显改善。,上述灸感传导之处,病症随之而缓解:,五、腧穴热敏化的临床规律:1、腧穴热敏化具有普遍性2、腧穴热敏化具有动态性:类型、部位、面积、强度都具有动态性3、腧穴热敏化出现的部位与经穴定位不完全符合,但它可以经穴为参照坐标系来定位。 4、腧穴热敏化的分布具有证侯相关性:如面瘫在翳风、感冒在风府和上印堂、盆腔疾病在三阴交、眼科疾病在耳垂区耳穴等。5、艾灸热敏化腧穴极易激发经脉感传(90的出现率)乃至气至病所。6、腧穴热敏化的艾灸反应能客观显示。7、探敏取穴施灸能显著提高临床疗效。,五、腧穴热敏化的临床规律:,表6 腧穴热敏化分布穴区,表6结果表明,不同疾病

5、时腧穴热敏化有其不同的高发区域。,病例数分布穴区(频次)123周围性面瘫50翳 风(30)下,灸热从施灸点开始循经脉路线向远部传导,发生经脉感传,甚至直达病所。,灸热从施灸点开始循经脉路线向远部传导,发生经脉感传,,表7 各病种不同穴点灸性感传激发率,注:* 热敏化腧穴与压痛点的激发率有显著性差异,结果表明,热敏化腧穴与压痛点的灸性感传激发率有显著性差异(P0.01),不同病种的热敏化腧穴之间的灸性感传激发率没有显著差异(P0.05,病种病例数热敏化腧穴压痛点感传/感传激发率感传/感传激发率面,艾灸热敏化腧穴极易发动循经感传,出现率达95左右,而非热敏化腧穴循经感传出现率仅15左右,说明艾灸热

6、敏化腧穴能高效率发动感传。,艾灸热敏化腧穴极易发动循经感传,出现率达95左右,,腧穴热敏化的艾灸反应能客观显示。,说明:落枕患者,艾灸肩井,艾热向颈部传导。,腧穴热敏化的艾灸反应能客观显示。说明:落枕患者,艾灸肩井,艾,非热敏化腧穴艾灸的红外显示,说明:艾灸左侧肾俞,患者感觉局部热感。,非热敏化腧穴艾灸的红外显示说明:艾灸左侧肾俞,患者感觉局部,举例: 1.热敏化腧穴灸治疗脾虚型胃电节律紊乱临床疗效观察,六、临床应用: 探敏取穴、辨敏施灸。,举例: 1.热敏化腧穴灸治疗脾虚型胃电节律紊乱临床疗效观察,表明热敏化腧穴灸的临床疗效优于辨证选穴灸(非热敏化腧穴灸)。,表明热敏化腧穴灸的临床疗效优于辨

7、证选穴灸(非热治疗前症状积分,2. 热敏化腧穴灸治疗肌筋膜疼痛综合征的临床疗效观察,2. 热敏化腧穴灸治疗肌筋膜疼痛综合征的临床疗效观察,两组患者痊愈率、显效率比较,两组患者痊愈率、显效率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天数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天数比较,3.热敏化腧穴灸治疗膝关节骨性关节炎的临床疗效观察,3.热敏化腧穴灸治疗膝关节骨性关节炎的临床疗效观察,热敏化腧穴灸治疗膝关节骨性关节炎明显优于辨证选穴(非热敏化腧穴)灸疗法。,热敏化腧穴灸治疗膝关节骨性关节炎明显优于辨证选穴(,新灸法是基于热敏化腧穴热刺激以激发经气运行的一种新疗法,七、关键操作技术:,新灸法是基于热敏化腧穴热刺激以激发经气运行的一种新疗法调

8、定灸,调定灸态:灸态就是艾灸时的状态,它包括环境、患者和医生三方面因素。概括来说就是静、松、匀、守四个字。 静:静是指环境安静,心神安静。患者和医生都必须保持心神的安定宁静,才能最大限度的激发经络感传。 松:松是指患者肌肉的放松。使机体处于最自然的状态,有利于激发经络感传。 匀:匀是指患者呼吸匀而慢。均匀的呼吸有利于调整机体内环境,有利于增加机体反应的敏感性。 守:守即是意守施灸点。这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指患者应意守施灸点以利于经络感传的发生,二是指医者必须将艾热固守在热敏化穴上。,调定灸态:灸态就是艾灸时的状态,它包括环境、患者和医生三方面,确定灸位 灸位是指艾灸施术部位,是辨敏取穴新灸法的技

9、术关键。 热敏化穴是辨敏取穴新灸法的最佳作用部位。,确定灸位,选择灸法:艾条悬灸法是辨敏取穴新灸法的最佳灸法,运用这种灸法能充分激发经气的感传活动,从而达到开通经络的目的。具体灸疗手法为: 先回旋打基础 继雀啄激经气 再温灸通经络,选择灸法:,艾条悬灸分为单点灸、双点灸、三点灸。,艾条悬灸分为单点灸、双点灸、三点灸。单手双点灸回旋灸三角灸,施足灸量,灸量即艾灸的每次施灸剂量。施足灸量也是一个技术关键。最佳剂量是以热敏灸感消失为度的灸量。不管时间长短,热敏灸感消失所需的时间,就是一次艾灸所需的剂量。,施足灸量 灸量即艾灸的每次施灸剂量。施足灸量也是,、凡是传统灸法的适应症都是新灸法的适应症、凡是

10、产生了腧穴热敏化的病症都是新灸法的适应症目前我们已观察了对以下病症有良好的效果:感冒、慢性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消化性溃疡、功能性消化不良、肠易激综合征、便秘、原发性痛经、盆腔炎症、阳痿、偏头痛、面瘫、三叉神经痛、面肌痉挛、枕神经痛、疱疹后神经痛、脑梗塞、失眠、过敏性鼻炎、荨麻疹、颈椎病、腰椎间盘突出症、肩周炎、膝关节骨性关节炎、肌筋膜疼痛综合征、网球肘。,八、探敏取穴新灸法的适应症,、凡是传统灸法的适应症都是新灸法的适应症,新灸法与传统灸法的异同,传统灸法,基于腧穴热刺激的一种治疗方法,新灸法,基于热敏化腧穴热刺激以激发经气运行的一种治疗方法,腧穴热刺激,1.热敏化腧穴2.激发经气运行,相同

11、点,不同点,新灸法与传统灸法的异同传统灸法基于腧穴热刺激的一种治疗方,以热敏化腧穴为切入点,发动灸性感传,提高疗效,以腧穴为治疗点,0,始动环节中间环节终端环节以热敏化腧穴为切入点发动灸性感传提高,热敏灸治疗颈椎病,热敏灸治疗颈椎病,一、概述,颈椎病是指因颈椎退行性变引起颈椎管或椎间孔变形、狭窄,刺激、压迫颈部脊髓、神经根、交感神经造成其结构或功能性损害所引起的一组以头颈肩背及上、下肢疼痛麻木为主要症状的疾病的总称。 中医对颈椎病的论述,散见于“痹证”、“痿证”、“头痛”、“眩晕”、“项强”、“项筋急”和“项肩痛”中。认为本病是因年老气血渐衰不能濡养筋骨,或感受风寒,或颈项部创伤,导致经络阻塞

12、,气血运行不畅。,一、概述 颈椎病是指因颈椎退行性变引起颈椎管或椎间,二、颈椎病的易患因素,1、性别:各家报道不一,Irvine的结果显示男性明显高于女性,也有报道显示男女无差别。2、年龄:中年以上人群易发病,以40-60岁人群更多见,但是目前有年轻化趋势。3、职业:Jackson(1958)通过8000例颈椎病调查指出该病好发于长期低头伏案工作之人,Irvine的调查认为重体力劳动者较非重体力劳动者的人群患病率高,综合国内外资料,会计、电脑工作人员、教师、缝纫工、仪表、装配人员患病率明显较高。,二、颈椎病的易患因素1、性别:各家报道不一,Irvine的结,4、外伤:相当多的颈椎病患者曾有外伤

13、史,Jackson报告8000例颈椎病患者中90%与外伤相关,在有外伤史的患者中,相当一部分在其伤后或长或短的时间内患颈椎病。有报道运动员颈椎病发病率明显高于一般人群。日本学者调查交感型颈椎病70%有外伤史。5、遗传因素:Palmer等人对23对孪生兄妹颈椎退变状况进行了研究,他们发现,孪生兄妹之间,特别是一卵双生者之间,颈椎形态非常相似,且随着年龄增长,颈椎退变的方式和退变的结果均很相似,因此他提出颈椎病可能与遗传也有一定的关系。6、生活习惯:习惯于高枕睡眠;习惯用头顶物如印度、非洲大陆、巴尔干半岛人以及我国朝鲜族妇女颈椎病患病率明显高于常人;习惯于每天喝酒,喝酒每天100ml以上。,4、外

14、伤:相当多的颈椎病患者曾有外伤史,Jackson报告8,三、诊断要点,1、颈型:颈部症状如枕颈部疼痛,颈部活动受限,颈部肌僵硬,头颈受限等和局部压痛点; X线提示生理曲度变化及不稳;除外颈部其他疾患。2.神经根型:其主要症状病变在颈5以上者可见颈肩痛或颈枕痛及枕部麻木等;在颈5以下者可见颈僵,活动受限,有一侧或两侧颈、肩、臂放射痛,并伴有手指麻木、上肢发沉、无力、持物坠落等症状。3. 椎动脉型:常见症状为当头颈活动到某一位置时,突然发生眩晕及下肢麻木无力而摔到,意识往往清楚。椎动脉造影对诊断有帮助。,三、诊断要点 1、颈型:颈部症状如枕颈部疼痛,颈部活动受限,,4 .交感神经型:主要表现为主观

15、症状,如枕部疼痛、头沉、头晕或偏头痛、心慌、胸闷、肢凉或手足发热、四肢酸胀等。5.脊髓型:其临床表现可见上肢或下肢、一侧或两侧的麻木、酸软无力,颈颤臂抖,甚者可表现为不同程度的全痉挛性瘫痪,如活动不便、步态笨拙、走路不稳,以至卧床不起,甚至呼吸困难,四肢僵硬等。6.其他型颈椎病:其它型如食道型颈椎病,颈椎椎体前鸟嘴样增生压迫食道引起吞咽困难等。此经食道钡剂造影可证实。,4 .交感神经型:主要表现为主观症状,如枕部疼痛、头沉、头晕,四、适应症:颈型、神经根型、椎动脉型中的风寒型或气滞血瘀型。,五、穴位热敏化分布以项、背、肩部为高发区,多出现在颈夹脊、神庭、风府、风池、大椎、肺俞、肩井穴等区域。有

16、时也出现在百会、天柱、手三里、阳陵泉穴等区域。,四、适应症:颈型、神经根型、椎动脉型中的风寒型或气滞血瘀型,六灸疗操作,风府、大椎、至阳循经往返灸10-15分钟以温热局部气血,加强敏化,再施以温和灸发动感传、开通经络。1、颈型:(1)颈夹脊穴痛点单点温和灸,患者自觉热感透向项背部并向四周扩散或自觉项背部有紧、压、酸、胀、痛感,灸至热敏灸感消失;(2)肩井穴痛点单点温和灸,患者自觉热感透向项背部及上肢扩散或自觉肩部有紧、压、酸、胀、痛感,灸至热敏灸感消失;(3)风池、大椎穴三点温和灸,患者自觉热感沿督脉传至项背部,灸至热敏灸感消失;,六灸疗操作 风府、大椎、至阳循经往返灸10-15分钟,2.神经

17、根型:(1)颈夹脊穴痛点单点温和灸,患者自觉热感透向项背部并向四周扩散或自觉项背部有紧、压、酸、胀、痛感,灸至热敏灸感消失;(2)肩井穴痛点单点温和灸,患者自觉热感透向项背部及上肢扩散或自觉肩部有紧、压、酸、胀、痛感,灸至热敏灸感消失;(3)大椎、肺俞三点温和灸,患者自觉热感向项背部及上肢扩散传导至肘部如感传不能至腕部,可再取一支点燃的艾条放置感传所达部位的远心端点,进行温和灸,依次接力使感传到达腕部,灸至热敏灸感消失。,2.神经根型:,3. 椎动脉型神庭、大椎双点温和灸,患者自觉热感透向穴位深部或发生扩热,传热。灸至热敏灸感消失;4每日1-2次,10次为一疗程。,3. 椎动脉型,七、注意事项

18、,热敏灸虽然采用安全的艾条悬灸方法,但仍须注意以下各点,以保证其更安全有效。1.施灸时,应向患者详细交待热敏灸疗法的操作过程,打消患者对艾灸的恐惧感或紧张感,以取得患者的合作。2.施灸时,应根据患者的年龄、性别、体质、病情,充分暴露施灸部位,采取舒适的、且能长时间维持的体位。3.施灸剂量应根据热敏灸感是否消失为度,不应拘泥时间长短。4.感觉障碍、皮肤溃疡处、肿瘤晚期、糖尿病、结核病、出血性脑血管疾病(急性期)、大量吐(咯)血、孕妇的腹部和腰骶部禁灸。,七、注意事项 热敏灸虽然采用安全的艾条悬灸方法,但,七、注意事项,5. 过饥、过饱、过劳、酒醉等,不宜施灸。6. 艾灸局部出现水泡,水泡较小时,

19、宜保护水泡,勿使破裂,一般数日即可吸收自愈。如水泡过大,用注射器从水泡下方穿入,将渗出液吸出后,从原穿刺孔注入适量庆大霉素注射液,并保留5分钟左右,再吸出药液,外用消毒敷料保护,一般数日可痊愈。7. 施艾灸时,要注意防止艾火脱落灼伤患者,或烧坏患者衣服和诊室被褥等物。8.治疗结束后,必须将燃着的艾条熄灭,以防复燃。,七、注意事项5. 过饥、过饱、过劳、酒醉等,不宜施灸。,病例:饶某,女,52岁,工人,于2019年2月10日就诊。主诉:颈项部疼痛伴头晕1年,加重4天。患者诉1年前无明显诱因出现颈项部酸痛,休息后可缓解,故未加重视,但后逐渐出现颈项部酸痛麻木,伴头晕、眼花,并出现恶心欲吐,休息后稍

20、可缓解,4天前,上述各症出现并加重,且晕倒一次,前来我科就诊。查:颈项部肌肉,颈部脊柱两旁可触及增粗变硬的条索状改变,压痛(+),颈2、3椎旁压痛尤为明显,颈部活动功能尚可,但活动即感头晕,臂丛牵拉试验阳性,颈椎轴压试验阳性。CT摄片检查示颈椎曲度变直,颈2、3椎体轻度增生。舌质红苔薄,脉弦涩。诊断为颈椎病。在患者左侧第三颈夹脊、左肩井穴找到热敏化穴,立于左侧第三颈夹脊施热敏化穴温和灸,数分钟后感热流徐徐入里,10分钟后热流沿督脉走向头顶,15分钟后热流向头颅深处扩散,顿感整个头颅滚热,患者头面部潮红,灸感持续约30分钟后,热流渐回缩至头顶,仍有透热,20分钟后热流沿督脉回缩至左侧第三颈夹脊并

21、感皮肤灼热,乃停灸,换灸左肩井穴,立感皮肤透热,5分钟后热流扩散至整个左肩背部及左上臂部,热流扩散之处温热舒适,灸感持续约30分钟后热流由左肩背部回缩至左肩井处,继灸10分钟后左上臂热流也回缩至左肩井处,并感皮肤灼热,遂停灸,完成一次治疗。次日复诊,患者诉头晕、眼花症状有所减轻,无恶心欲吐感。继于左阳陵泉找到热敏化穴,于左阳陵泉穴处施热敏化穴温和灸,数分钟后感热流呈片状沿左大腿外侧上传于腹部,继在左天枢等穴施热敏化穴“接力”温和灸热流即呈片状沿左胸腹外侧上传于肩, 继传于左颈外侧,感颈项部温热,灸感持续约40分钟后热流沿传导路线回缩至左阳陵泉穴,并感左阳陵泉穴皮肤灼热,遂停灸,完成一次治疗。继按上述方法治疗十五次后患者诉颈项部轻松,疼痛消失,活动自如,颈项部已无压痛,头晕、眼花、恶心诸症消失。三月后随访,未见复发。,病例:,谢谢,谢谢,谢谢!,谢谢!,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在线阅读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