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机化学第8章羧酸及取代羧酸ppt课件.ppt

上传人:牧羊曲112 文档编号:1341719 上传时间:2022-11-11 格式:PPT 页数:134 大小:12.69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有机化学第8章羧酸及取代羧酸ppt课件.ppt_第1页
第1页 / 共134页
有机化学第8章羧酸及取代羧酸ppt课件.ppt_第2页
第2页 / 共134页
有机化学第8章羧酸及取代羧酸ppt课件.ppt_第3页
第3页 / 共134页
有机化学第8章羧酸及取代羧酸ppt课件.ppt_第4页
第4页 / 共134页
有机化学第8章羧酸及取代羧酸ppt课件.ppt_第5页
第5页 / 共13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有机化学第8章羧酸及取代羧酸ppt课件.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有机化学第8章羧酸及取代羧酸ppt课件.ppt(134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Salix Tristis,Felix Hoffmann,salicylic acid,aspirin,ibuprofen,第八章 羧酸及取代羧酸,Carboxylic Acid and Substituted Carboxylic Acid,羧 基 (carboxyl),羧酸的分类,羧酸的分类和命名,81 羧 酸,脂肪酸,饱和脂肪酸,不饱和脂肪酸,芳香酸,羧 酸,饱和烷基,芳 基,按羧基所连烃基分类,按羧基数目分类,按羧基所连的烃基的饱和与否分类为 饱和酸 和 不饱和酸,羧酸的命名,俗 名 法,根据其来源命名例如:,甲 酸,乙 酸,十六酸,十八酸,蚁 酸,醋 酸,软脂酸,硬脂酸,反-2-丁

2、烯酸,邻羟基苯甲酸,呋喃甲酸,苯丙酸,3-苯基丙酸,巴豆酸,水杨酸,糠酸,丁二酸,琥珀酸,顺丁烯二酸,马来酸,2-羟基丙烷-1,2,3-三羧酸,柠檬酸,邻苯二甲酸,b-羰基丁酸,a-氨基丁二酸,w-溴代十一碳酸,乙酰乙酸,系统命名 将相应的烃名改为某酸,羧基始终编为1号; 若主链含烯键 某烯酸;C10 某碳烯酸; 羧基直接连接在环上的: 烃名羧酸 脂肪酸; 烃名甲酸 芳香酸,4-甲基戊酸4-Methylpentanoic acid,3-甲基-6-乙基辛二酸3-Ethyl-6-methyloctanedioic acid,3-溴环己烷羧酸3-Bromocyclohexanecarboxylic

3、acid,1-环戊烯羧酸1-Cyclopentenecarboxylic acid,不饱和羧酸的命名: 选取包含羧基碳原子和不饱和键在内的最长碳链为主链,称为某烯酸;不饱和键和取代基的位次均要标明。应特别注意的是,当主链碳原子数大于10时,在中文小写数字后要加一个“碳”字。此外,除前面章节所述方法外,也可用大写希腊字母“”及在右上角标上阿拉伯数字的方法来表明双键的位次。,3丁烯酸3丁烯酸,3丙基4戊烯酸 3丙基4戊烯酸,十八碳9烯酸 9十八碳烯酸,物理性质,低级脂肪酸(C1C3)液体溶于水中级脂肪酸(C4C9)油状液体部分溶于水高级脂肪酸( C10)腊状固体不溶于水;多元酸和芳香酸常温下为固体

4、大多数羧酸在固态和液态时以二缔和体形式存在,b.p.比相应的醇高。,羧酸的二缔和体,根据X光对蒸气密度的测定,低级羧酸(甲酸、乙酸等)在蒸气状态时还保持双分子缔合。,羧酸与水形成氢键,熔 点 其变化规律是随羧酸碳原子数增加呈锯齿形上升。偶数碳原子的羧酸比它前后相邻的两个同系物的熔点高。,直链饱和一元羧酸的熔点,比 重 甲酸、乙酸的比重大于1,其他羧酸的比重都小于1。二元羧酸和芳香族羧酸的比重都大于1。,三、化学性质,羧酸的官能团羧基系由羰基和羟基相连而成。羧基的碳原子为sp2杂化,三个sp2杂化轨道分别与羰基的氧原子,羟基的氧原子和一个烃基的碳原子(或一个氢原子)形成三个s 键,这三个s 键在

5、同一平面上,键角约为120,羧基碳原子的 p 轨道与羰基氧原子的 p 轨道形成一个p键。另外,羧基中的羟基氧原子有一对未共用电子,它和羰基的p键形成 pp 共轭体系。,乙酸的比例模型,乙酸的电子云模型,乙酸的球棒模型,羧酸的结构分析,羧酸的结构及化学性质分析,几种活泼氢的酸性比较,羧 酸,酚,醇,pKa, 5, 10, 1619,羧酸根负离子的共振式与稳定性,有两个完全等价的共振式,羧酸的酸性,羧酸的酸性比醇强得多,仍是一种弱酸;一元饱和脂肪族羧酸的pKa值一般在35之间。,一般芳香酸的酸性较同碳原子的脂肪酸要强。,羧酸的酸性反应,应用:利用羧酸的酸性分离和纯化化合物,羧酸盐的若干性质,*1.

6、 羧酸盐是固体*2. 羧酸盐的溶解度 钠、钾、銨 盐可溶于水,重金属盐不溶于水*3. 羧酸根具有碱性和亲核性 羧酸盐能与活泼卤代烷反应,羧酸盐与活泼卤代烃的反应生成 酯,伯卤代烷,(1) 是SN2反应。(2) 只适用于1o RX和活泼的 RX 。(3) 常用的是钠盐,(有时也用Ag盐,优点:速率快;缺点:太贵。) 体系中双键不受影响 。,羧酸与重氮甲烷的反应,Reaction of carboxylic acids with diazomethane,反应条件温和产率高(几乎定量) 缺点:贵、毒、易爆炸,不适合工业生产 醇羟基不能用此法甲基化,酚羟基却可以,Mechanism,羧酸衍生物,酰

7、卤,酸 酐,酯,酰 胺,取代羟基生成羧酸衍生物,羧 酸,羧基上羟基的取代,酰卤的生成,酰(基)氯,比 较: 醇类的卤代,羧酸羟基的卤代与醇类的卤代有相似性,通常制备低沸点的酰氯,可用PC13合成;如要制备高沸点的酰氯,则可用PC15合成;SOCl2法合成酰氯所得副产物都是气体,因此对上述两种情况都可采用。,羧酸与SOCl2 的反应机理,羧酸与PCl5 的反应机理,酸酐的生成,可能机理:,乙烯酮衍生物,酸 酐,强除水剂,酯的生成(酯化反应),酯化反应特点: (1) 反应需要 H+ 催化,无催化剂时反应很慢。 (2) 反应可逆 (加大反应物用量或除去水使酯的产率提高),酯化反应机理的讨论 机理须说

8、明的问题: a. 反应可逆性 b. H+ 在反应中起什么的作用?先作用在哪? c. 酯中OR中氧的来自于酸还是醇?,两种可能的酯化反应机理,(i) 通过酰基上的亲核取代 (酰氧键的断裂),提 示:逆过程为酯的酸性水解机理,H+先与羧基羰基氧结合(增强了羧基的亲电性) OR 上的氧原子来自于醇,(ii) 通过烷基碳正离子中间体 (烷氧键的断裂),H+先与醇羟基氧结合 羧基羰基氧作为亲核试剂,OR上的氧原子来自于酸,碳正离子中间体证据:酸与烯烃反应可生成酯,机理 (ii)的关键 碳正离子,研究两种酯化反应机理的实验室方法: (i) 同位素标记法。如:用RO18H确定烷氧基中氧的来源 (ii) 旋光

9、性醇酯化法。,总 结: 伯醇、仲醇酯化经机理 (i) 叔醇酯化经机理(ii) (关键 :R+ 稳定,较易生成),有旋光,机理(i),无旋光,机理(ii),酰胺的生成,提示:合成上一般通过羧酸衍生物制备酰胺,与RMgX反应,与RLi反应,一个制备酮的方法,作为亲核试剂,作为碱(优先进行),不溶性盐,羰基不活泼,难进一步反应,溶解性较好,可进一步反应,羧酸与金属有机试剂的反应,用 LiAlH4 还原羧酸至醇,羧基较难被还原 强还原剂可还原至伯醇,提 示:,还原机理:经过中间体醛,醛,1o醇,羧酸的还原反应,合成上应用 制备伯醇,合成上由羧酸制备伯醇,宜先酯化再还原,直接还原羧酸:LiAlH4用量多

10、,反应开始剧烈,后较慢,,先酯化再还原:反应较易进行,产率较好,反应条件相对比较温和, LiAlH4用量较少,其它能还原羧基的试剂,例:,NO2未受影响,乙硼烷还原的反应机理,乙硼烷与羰基化合物的反应活性顺序,LiAlH4 不还原孤立的C=C;B2H6 能还原孤立的C=C。,通过羧酸钠盐脱羧,b-羰基酸或 b, g-烯基酸的脱羧,注意比较产物与原料的双键的位置,提示:羧基的 b-位有不饱和基团时易发生脱羧!,产率一般较低,b-羰基酸,b, g-烯基酸,羧酸的脱羧,b-羰基酸 和 b, g-烯基酸的脱羧机理,桥头碳难成平面型,实验证据:,b-羰基酸,六员环过渡态,b, g-烯基酸,b-羰基酸的脱

11、羧在合成中的应用,例:,合成难点: 位置选择性不好 反应较难操作,用 b-羰基酯进行反应,双活化位,酯基的作用: 活化、 定位,几种特殊条件下的脱羧反应,Koble reaction (柯贝尔反应) 羧酸盐在中性或弱酸性溶液中进 行电解偶联生成烷烃并放出CO2,电 解,(2) Cristol reaction (克利斯脱法),(3) Kochi reaction (柯齐法),(4) Hunsdiecker 反应 (汉斯狄克法),适用于制备伯溴代烷,反应机理(自由基机理),(5) Barton reaction (珀脱法),机 理:,a-卤代羧酸,羧酸 aH的反应, HellVolhardZel

12、insky Reaction (H-V-Z反应,赫尔-乌尔哈-泽林斯基反应),a-卤代羧酸在合成上的应用,(i) 制备a-卤代酯 (制备Reformatsky试剂的原料),(ii) 制备 a-氨基酸或 a-羟基酸,Reformatsky试剂,酯难直接卤代,亲核取代,用什么氧化剂? 氧化剂的选择性?,羧酸制备方法,氧化法,亲核加成机理, 制备比 RX 多1个C 的羧酸,Grignard试剂 CO2,腈类化合物的水解(酸性水解和碱性水解),例:,丁二酸,丙二酸,a-羟基酸,Strecker反应,a-氨基酸,腈的酸催化水解机理:,腈的碱催化水解机理:,由羧酸衍生物水解 ( Hydrolysis of

13、 carboxylic acid derivatives ),二元羧酸,物理性质,物 态: 二元羧酸都是固态晶体,熔点比相近分子量的一元羧酸高得多 溶解度: 比相应的一元酸大,易溶于乙醇,难溶于其他有机溶剂,酸 性,羧酸分子中有两个羧基,因此就有两个可电离的氢,并可以生成两种盐即中性盐和酸性盐。二元羧酸的氢原子可以分两步离解 ( P299 ),一级电离强于同碳一元酸;二级电离弱于同碳一元酸,二元羧酸的热解反应(与多元醇脱OH比较联系记忆P218-219),(1) 乙二酸、丙二酸受热发生脱羧反应生成一元羧酸脱CO2,正常反应: 形成环状酸酐,(2)丁二酸、戊二酸受热发生脱水反应生成环状酸酐,加热

14、反应即发生,常用的脱水剂:AcCl、Ac2O、PCl5、POCl3、P2O5等,(4) 庚二酸以上的二元羧酸在高温时受热发生分子间脱水形成高分子 酸酐而不形成大于6元环的环酮,柏朗克定律(Blanc规则):不同二元羧酸受热分解时脱羧或脱水或既脱羧又脱水,当有成环可能时,一般生成热力学稳定性较高的5、6元环化合物。,(3) 己二酸、庚二酸受热发生脱水兼脱羧反应生成环酮,异常反应:形成环状酮,加热反应即发生,个别化合物(自学) P300303,82 取代羧酸,分类和命名,羧酸分子中烃基上的氢原子被其他原子或基团取代而成的化合物 取代羧酸,根据取代基的种类可分为,卤代酸,羟基酸,羰基酸(氧代酸),氨

15、基酸,醇 酸,酚 酸,醛 酸,酮 酸,取代羧酸,取代酸的系统命名法是以羧酸为母体,卤素、羟基、氨基或氧原子等为作为取代基。取代基的位置可用阿拉伯数字或希腊字母表示。羰基酸也可用酮酸或醛酸为母体命名。一些从天然界得到的取代酸也常用俗名。,例:,3-溴苯甲酸 (对-溴苯甲酸),3-碘丙酸,(b-碘丙酸),4-氯丁酸,(g氯丁酸或 w氯丁酸 ),4-氨基苯甲酸对-氨基苯甲酸,氨基乙酸(甘氨酸),a-氨基-b-苯基丙酸(苯丙氨酸),取代酸的酸性,取代羧酸酸性的强弱与整个分子结构有关。任何能使羧酸负离子稳定性加强的因素,都使酸性增强;反之,任何能使羧酸负离子稳定性减弱的因素,都使酸性减弱。这些因素可概括

16、为诱导效应、共轭效应(合称电性效应) 和立体效应。,吸电子取代基提高羧酸负离子稳定性,给电子取代基降低羧酸负离子稳定性,吸电子取代基使酸性增强;给电子取代基使酸性减弱,(1) 诱导效应的影响,吸电子诱导效应(I 效应)使酸性,其相对强度:,同族元素从上到下原子序数依次,电负性依次。例:,pKa 2.66 2.86 2.90 3.18,FCH2COOH ClCH2COOH BrCH2COOH ICH2COOH,取代基的吸电子能力愈强,取代基的数目愈多,影响愈大。,取代基的诱导效应在饱和链上的传递随距离的增加而迅速减少,通常经过3个原子后影响就很小了。,同周期元素从左到右电负性依次,例:,pKa

17、2.66 3.83,供电子诱导效应 (+I效应) 使酸性,其相对强度:,这是针对饱和碳而言的,如烷基连在不饱和碳上发生sp共轭,则有:,CH3 1R 2R 3R,与碳原子相连的基团不饱和性,吸电子能力,pKa 2.85 4.35 4.82,带正电荷或具有配价键的基团为强I基团。,pKa 1.83 1.68,取代基对羧酸酸性的影响,二元羧酸的离解分两步进行。第一步离解时,要受另一个羧基的I效应的影响,两个羧基相距愈近,I 效应愈大。 例:乙二酸的酸性强于磷酸(pKa =1.59) 羧基间碳链增长后,相互影响逐渐减少,但低级二元酸的第一离解度都较同碳数的饱和一元酸强。当一个羧基离解形成负离子后,就

18、产生I效应,致使第二个羧基不易离解,所以二元酸的pKa2总是大于pKa1。二元酸的二级电离常数普遍小于同碳数一元酸的电离常数,,二元酸单负离子的二级电离常数较小,其原因不单单是由于羧基的I效应,分子中羧基负离子还可以通过空间的电性吸引抑制另一个羧基中氢原子的离解。这种通过空间传递的特殊电性效应称为场效应(F效应)。,(2) 场效应(F效应,Field effect),场效应实际上是诱导效应的另一种形式,它是直接通过空间传递静电作用的一种电子效应,即取代基在空间可以产生一个电场,对另一端的反应中心产生影响。,场效应与空间距离有关,距离愈远,这种作用愈弱。它与诱导效应同时存在,很多场合下它们方向相

19、同,区别两者比较困难;两者方向也可能相反。,羧基负离子对羧基有I效应还有场效应,两者方向相反,结果使羧基上的氢不易离去。,对于顺丁烯二酸酐,I 效应的存在将有利于 H+ 的解离,使其酸性;而场效应则有两种相互矛盾的作用力:g排斥的存在,将有利于H+ 的解离;g吸引的存在则不利于 H+ 的解离。但相互吸引的两原子的空间距离较远,即g排斥 g吸引,故有利于 H+ 的解离,将使其酸性。而反丁烯二酸酐,只存在诱导效应,不存在场效应。,例:丁烯二酸有顺式和反式两个异构体,其酸性为:,pKa 1 1.9 3.0,pKa 2 6.5 4.5,(3) 共轭效应的影响,NO2 、CN 、CO2H 、CHO、 C

20、OR这些基团均有吸电子的共轭效应,共轭体系上的取代基若能降低共轭体系的电子密度,则这些基团有吸电子的共轭效应(C效应)。,共轭体系上的取代基若能提高共轭体系的电子密度,则这些基团有给电子的共轭效应(+C效应)。,NH2 、OH 、OR、 OCOR这些基团均有给电子的共轭效应,例:,芳香羧酸的情况分析,取代基具有C效应时,酸性强弱顺序为:邻 对 间取代基具有C效应时,酸性强弱顺序为: 邻 间 对,具体分析: 邻 位诱导、共轭、场、氢键效应、空间效应均要考虑 对 位诱导很小、共轭为主 间 位诱导为主、共轭很小,取代苯甲酸的酸性不仅与取代基的种类有关,而且与取代基在苯环上的位置有关。,当芳环上连有I

21、、C基团时,将使酸性减弱,邻位效应的影响,当取代基处于邻位时,无论这个取代基是吸电子基还是供电子基(NH2除外),都将是酸性增强,即邻位取代苯甲酸的酸性比对位、间位取代苯甲酸及苯甲酸强。,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较为复杂,诸如电子效应、立体效应、氢键等。总称为邻位效应。,pKa 2.21 4.20 3.91,Acidity of Some Substituted Benzoic Acids,苯甲酸的邻位取代基无论是吸电子或斥电子基团都使酸性增强。,诱导吸电子作用大、共轭给电子作用大、氢键作用大,对 位,诱导吸电子作用中共轭给电子作用小,pka 2.98 4.08 4.57 4.20,邻 位,间 位,

22、例:,诱导吸电子作用小共轭给电子作用大,结论:(1) 电子效应的影响:吸电子取代基使酸性增强 给电子取代基使酸性减弱 (2) 分子内的氢键使羧酸的酸性增强,卤 代 酸,卤代酸的制备,(1) a卤代酸的制备(见羧酸的a卤代),(2) b卤代酸的制备,a ,b-不饱和酸与 HX 共轭加成得 b-卤代酸,(3) g , d位等卤代酸的制备,由相应的二元羧单脂用Hunsdiecker反应制卤代脂,再水解得相应卤代酸,卤代酸的性质,(1) 酸 性 (可见于取代酸的酸性),卤原子是吸电子基,所以一般卤代酸比母体的羧酸酸性强。卤原子对酸性强弱的影响取决于卤原子的种类及卤原子和羧基的相对位置。,(2) a卤代

23、酸的亲核取代反应 a卤代酸是制备其它a取代酸的母体,卤代酸的Dazen 反应,(3) b-卤代酸的亲核取代反应,有aH的 b卤代酸与碱反应生成a , b不饱和酸,无aH的 b卤代酸,在碱作用下可形成内脂,Mechanism (机 理),(4) g- 或 d-卤代酸与碱反应,g或 d卤代酸在等物质的量的碱作用下,先形成羧酸盐,再发生SN2反应形成内酯。用热碱处理内酯可得g或d羟基酸盐,酸化后又得 g或 d内酯。,(5) e卤代酸与碱反应, e卤代酸在碱中反应生成 e羟基酸,(6) 长链的 w卤代酸与碱反应,长链的v - 卤代酸在等物质的量的碱作用下于极稀的溶液中也可形成内脂,个别化合物(自学)

24、P310311,羟 基 酸,羟基酸的制备 (Preparation of hydroxy acids),(1) a羟基酸的制备,由a卤代酸制备 由醛酮与HCN加成后水解,由a卤代酸水解得构型翻转产物 (SN2反应),S,R,在稀碱或银盐条件下反应则得构型保持产物,S,S,由a羟基腈酸水解,二苯羟乙醇酸重排 (The benzilic acid rearrangement或 二苯乙二酮重排 ),重排机理:,当二个烃基不同时,OH 进攻的是亲电性强的羰基,(2) b羟基酸的制备,羟醛缩合 氧化,b羟醛腈水解,雷福尔马茨基反应 (Reformatsky reaction) P343,首先是a卤代酸酯

25、和锌反应生成中间体有机锌试剂,然后有机锌试剂与醛酮的羰基进行加成,再水解。,雷福尔马茨基反应机理 (Reformatsky reaction) P343,酮酸酯还原,二元酸单酯的酯基还原制备 w羟基酸,羟基酸的性质,羟基酸一般是晶体或粘稠液体。由于羟基酸中的羟基和羧基均能与水形成氢键,因此羟基酸在水中的溶解度较相应的醇或酸都大。在乙醚中的溶解度则较小。 羟基酸具有羟基和羧基的各种反应,但由于两个官能团的相互影响,还具有一些特性。,氧 化 反 应,例:用简单的化学方法区别:丙酸、乳酸?,(1) a羟基酸在酸存在下加热脱水形成交酯,脱 水 反 应,(2) b羟基酸在酸存在下加热脱水形成a , b不

26、饱和酸,丙,(3) g羟基酸在室温下会自动脱水形成 五元环内酯,(4) d羟基酸须在加热下脱水形成六元环内酯,g丁内酯,(5) w羟基酸:(C 9)在极稀溶液内,可形成大环内酯,羟基与羧基相隔更远的羟基酸受热后,发生分子间脱水反应,生成链状结构的聚脂。,脱 羧 反 应,a羟基酸的脱羧反应,邻位和对位酚酸受热时易发生脱羧反应,b羟基酸的脱羧反应,酚 酸,个别化合物(自学) P315318,个别化合物(自学) P314315,羰 基 酸,(1) 根据羰基的结构,羰基酸可分为醛酸和酮酸。,分 类,(2) 按照羰基和羧基的相对位置,酮酸又可分为a酮酸和b酮酸。,羰基酸的化学性质,(1) 乙醛酸: 乙醛

27、酸是最简单的醛酸,存在于未成熟的水果和动物组织中,是无色糖浆状液体。由于羧基的吸电子效应,乙醛酸中的羰基能与一分子水结合生成水合乙醛酸。乙醛酸有醛和羧酸的性质,并能进行歧化反应。,氧化还原反应,(2) a酮酸: 丙酮酸是最简单的酮酸,由于羰基与羧基直接相连,使羰基与羧基碳原子间的电子云密度降低,此碳碳键容易断裂。a酮酸与稀H2SO4 共热,发生脱羧反应生成 醛和CO2 。,生物体内,丙酮酸在缺氧时,在酶的作用下发生脱羧反应生成乙醛,然后加氢还原为乙醇。水果开始腐烂或饲料开始发酵时,常有酒味,就是由此引起的。,稀,酮和羧酸不易被氧化,但丙酮酸在脱羧的同时可被弱氧化剂如两价铁与过氧化氢氧化,生成二

28、氧化碳和乙酸。,氨 基 酸 (Amino acids),蛋白质是由大约 20 种氨基酸相互间用氨基和羧基通过失水形成酰胺键构成的,它们和蛋白质的关系正如字母和字的关系类似,由20种氨基酸可以形成无数的蛋白质。水解后可以生成各种氨基酸。,氨基酸的结构和分类,侧 链 (side Chain),氨基酸是形成蛋白质的基本单元 组成蛋白质的天然氨基酸主要有 20 种,除甘氨酸外,氨基酸均含有一个手性a-碳原子,为 L型a-氨基酸。比旋光度是氨基酸的重要物理常数之一,是鉴别各种氨基酸的重要依据。,组成蛋白质的氨基酸除甘氨酸和脯氨酸外,其他均具有如下结构通式,a氨基酸,根据氨基和羧基的相对位置,a-氨基酸,

29、b-氨基酸,g-氨基酸,分 类 P319,由蛋白质水解所得的氨基酸,除个别外都是a氨基酸,根据氨基酸中所含氨基和羧基的数目,中 性,酸 性(有2种),碱 性(有3种),非极性 (疏水性)中性氨基酸 (有8种),极性 (不带电荷) 中性氨基酸 (有7种),非极性 (疏水性) 中性氨基酸 (有8种),极性(不带电荷)中性氨基酸 (有7种),酸性氨基酸 (有2种),碱性氨基酸(有3种),有些氨基酸在人体中不能合成或合成数量不足,必需由食物蛋白质补充,满足人体正常需要,此类氨基酸称为营养必需氨基酸。,人体必需氨基酸(essential amino acid),苏氨酸、蛋氨酸、缬氨酸、亮氨酸、异亮氨酸、

30、苯丙氨酸、色氨酸、赖氨酸,非蛋白氨基酸:不参与构成蛋白质的氨基酸 有 D型氨基酸、b氨基酸、g氨基酸、d氨基酸等,理化性质,水溶液中为两性离解,氨基酸在固态时主要以内盐(偶极离子)形式存在,高熔点或分解点 不溶于有机溶剂,1. 两性解离和等电点,(内盐,zwitterion),内盐 (偶 极 离子),例,氨基酸的等电点,I (等电点,isoelectric point) :氨基酸处于电中性时的 pH值,等电点时氨基酸以两性离子形式存在,处于电中性 状态,在电场中不移动。,等电点时氨基酸溶解度最小,易结晶析出。,中性氨基酸:pI 7 (7.6 10.8),当pH pI 时,氨基酸带负电,在电场中

31、向正极移动。当pHpI 时,氨基酸带正电,在电场中向负极移动。当pHpI 时,氨基酸呈电中性,在电场中不移动;等电点时,氨基酸的溶解度最小,易结晶出来,可用此性质分离提纯氨基酸。,纸电泳(Paper electrophoresis),H pI,样品带负电荷,样品点向阳极移动pH = pI,样品不带电荷,样品点不移动,1. 氨基与羧基的脱水反应,3,6二甲基2,5哌嗪二酮,二 肽,(交酰胺),2. 成 肽 反 应,二 肽,二 肽,肽 键,C-端,N-端,一个三肽,丙氨酰丙氨酸,多肽的合成,例:,缩合试剂,例:,3. 氨基酸氨基端的反应,Sanger试剂,用途:范斯来克法定量测定氨基酸的基本反应。,4. 氨基酸羧基端的反应,5. 氨基酸与水合茚三酮的反应,应 用氨基酸的显色定量分析,水合茚三酮,6. 脱 羧 反 应,组氨酸,组 氨,7. 氨基转移反应,谷氨酸,氨基酸的合成,The Strecker Synthesis,Resolution of DLAmino Acids,个别化合物(自学) P324,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在线阅读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