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镇规划第三章村镇建设规划ppt课件.ppt

上传人:牧羊曲112 文档编号:1343482 上传时间:2022-11-11 格式:PPT 页数:72 大小:20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村镇规划第三章村镇建设规划ppt课件.ppt_第1页
第1页 / 共72页
村镇规划第三章村镇建设规划ppt课件.ppt_第2页
第2页 / 共72页
村镇规划第三章村镇建设规划ppt课件.ppt_第3页
第3页 / 共72页
村镇规划第三章村镇建设规划ppt课件.ppt_第4页
第4页 / 共72页
村镇规划第三章村镇建设规划ppt课件.ppt_第5页
第5页 / 共7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村镇规划第三章村镇建设规划ppt课件.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村镇规划第三章村镇建设规划ppt课件.ppt(72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第三章 村镇建设规划 3-1 村镇用地及其用地指标1 村镇建设用地分类 村镇建设用地指村镇建成区和已列入村镇建设规划区范围而尚待开发使用的土地。建成区是指某一发展阶段村镇建设在地域分布上的客观反映,是村镇行政管辖范围内征用的土地和实际建设发展起来的非农业生产建筑地段。为了正确反映村镇用地情况,便于分门别类地进行研究,村镇用地按土地使用的主要性质进行分类,划分为九大类、二十八小类,具体分类见表3-1。,2村镇建设用地规模 村镇建设用地是指村镇的居住建筑、公共建筑、生产建筑、仓储、道路交通、公用工程设施和绿化等各项建设用地的总和,一般以公顷(hm2)表示。用地规模估算的目的,主要是为了在进行村镇用

2、地选择时,能大致确定规划期末需要的用地面积,为规划设计提供依据,以及为了在测量时明确测区的范围。村镇准确的建设用地面积,需在建设规划方案确定以后才能定出。,(1)人均建设用地 人均建设用地是指村镇建设用地面积与村镇人口之比值,单位为m2/人。其标准分为五级,人均建设用地指标 : 50 一类60 ;60二类80 ;80三类 100 ; 100 四类 120 ;120 五类 150。 其中,新建的村镇,其人均建设用地指标宜按第三级确定,当发展用地偏紧时,可按第二级确定。对已有的村镇进行规划时,其人均建设用地指标应以现状建设用地的人均水平为基础,根据人均建设用地指标级别和允许调整幅度按表3-3确定。

3、第一级用地指标仅可用于用地紧张地区的村庄,集镇不得选用。地多人少的边远地区的村镇,应根据所在省、自治区政府规定的建设用地指标规定。,(2)村镇建设用地规模 规划期末的建设用地规模估算可用下式: F = N P式中: F规划期末建设用地面积(hm2); N人口发展规模(人); P人均建设用地面积(m2/人)。例 山西省某平原镇镇区规划人口规模为6500人,据山西省规划定额指标,人均建设总用地为70120m2/人,取100m2/人,求该镇的建设用地规模。解 F = NP = 6500100 = 650000m2 = 65hm2,3-1-2 村镇建设用地指标 村镇建设用地指标是显示村镇各项建设在技术

4、上达到经济合理性的数据。在具体规划设计工作中起着依据和控制作用。,1人均建设用地 村镇的建设用地是由居住建筑用地、公共建筑用地、生产建筑用地、仓储用地、对外交通用地、道路广场用地、公用工程设施用地和绿化用地构成村镇建设用地,用此除以人口规模得出人均建设用地指标。该指标又有现状人均建设用地和规划人均建设用地之分,规划人均建设用地指标可依照国家及当地省、自治区政府制定的有关标准进行控制。,2建设用地构成 编制村镇建设规划时,应调整各项建设用地的构成比例,使之符合表 3-4 的规定。对于通勤人口和流动人口较多的村镇,其公共建筑用地所占比例宜选取规定幅度内的较大值。邻近旅游区及现状绿地较多的村镇,其公

5、共绿地所占比例可大于6%。,3人均单项建设用地 各地应结合本地区的具体情况,包括自然地理条件、土地利用情况、镇区建设现状、生产生活习俗、社会发展需求等方面的多项因素,制定出地区性人均单项建设用地标准。,4用地平衡表 村镇是一个有机的整体,这个有机整体要求能在生产与生活各个方面协调发展,在建设上和用地上必然存在着一定的内在联系。村镇建设规划通过编制村镇用地平衡表,分析村镇各项用地的数量关系,用具体的数量来说明村镇现状与规划方案中各项用地的内在联系,为合理分配村镇用地提供必要的依据。用地平衡表反映了村镇现状用地的使用状况及各项用地之间的比例关系,作为调整用地和制订规划用地指标的依据之一,同时反映村

6、镇规划用地的指标和各项用地之间的比例关系,如表3-8所示。,3-2 镇区的组成要素与用地布局 镇区的组成要素是多种多样的,但其主要的组成要素有居住建筑、公共建筑、生产建筑、仓储、道路交通等几大类。这些组成要素在规划中涉及的问题是多方面的,要统筹兼顾,全面发展,使各组成要素有机联系、各得其所。镇区规划的主要目的在于合理组织镇区各组成要素,使它们的作用得以充分发挥,因此有必要全面熟悉其各组成要素,并研究它们规划布置的要求。,3-2-1 居住建筑用地的规划布置 村镇是人类定居地之一,为居民创造良好的居住环境,是村镇规划的主要目标之一,为此要选择合适的用地,并处理好居住建筑用地与其他用地的功能关系,确

7、定居住建筑用地的组成结构,并相应地配置公共设施系统,特别要注意居住建筑用地的环境保护,做好绿化规划。,1居住建筑用地的内容组成 居住建筑用地在村镇用地中占有较大的比重,是由几种不同类型住宅用地所构成,主要包括村民住宅用地、居民住宅用地与其他居住用地,并包含住宅及其间距和内部小路、场地、绿化等用地。这些用地按居住的需要和一定时期内村镇建设的可能,各占一定比例,错综复杂地交织在一起,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为居民服务。,2居住建筑用地的分布 (1)影响居住建筑用地分布的主要因素。 1)自然条件。 2)交通运输条件。 3)工业的性质与规模及其在布置上的特殊要求。 4)村镇建设的技术经济。,(2)居住建筑

8、用地布置的形式。 村镇居住建筑用地布置有两种基本形式:1)集中布置。 当村镇有足够的用地,且在用地范围内无自然或人为障碍时,常把居住用地集中布置。用地的集中布置,可以缩短各类管线工程和道路工程的长度,减少基础设施的工程量,从而节约村镇建设投资,还可以使镇区各部分在空间上的联系密切,在交通、能耗、时耗等方面获得较好效果。,2)分散布置。 当村镇用地受到自然条件限制,如地下有矿藏或工业和交通设施等的分布需要,以及农业良田的保护需要等,需将用地采用分散布置的方式。,(3)村镇居住用地的布置。 居住建筑用地的布置关系到村镇的功能布局、居住环境质量及景观组织等各个方面。在进行村镇居住建筑用地的规划布置时

9、,应慎重对待,主要考虑以下几个方面: 1)有良好的自然条件。 2)注意与工业用地的相对关系 3)用地数量与形态的适用性。 4)充分利用原有的基础设施。 5)留有适当的发展余地。,3-2-2 公共建筑用地的规划布置 公共建筑是为居民提供社会服务的各种行业机构和设施的总称。公共建筑用地一般包含有公共建筑及其附属设施、内部的道路、场地、绿化等用地。公共建筑与居民生活和工作有着多方面的密切联系,公共建筑网点的内容和规模在一定程度上反映村镇的物质和文化生活水平,其布局是否合理,直接影响居民的使用,也影响着村镇经济的繁荣和今后的合理发展。,1公共建筑的分类 (1)按使用性质分。 依照国家建制镇规划建设管理

10、法规文件汇编规定,村镇公共建筑分为六大类:1)行政管理类:各级党政机关、社会团体、工商企业、事业管理、税务、银行、邮政等机构用房。2)教育机构类:幼儿园、托儿所、小学、中学及各类高、中级专业学校、成人学校等。3)文体科技类:文化图书馆、俱乐部、电影院、体育场、青少年活动中心和科技站、文物局等。4)医疗保健类:医疗、防疫、保健、休养和疗养等机构用房。5)商业金融类:各类商业服务业的店铺、银行,信用、保险等机构及其附属设施。6)集贸设施类:百货市场、畜禽水产市场、粮油土特产市场、蔬菜副食市场等。,(2)按居民使用频率分。 1)居民日常生活使用的:粮油店、菜市场等。 2)居民非经常使用的:防疫站、旅

11、馆等。(3)按与周围环境关系分。 1)对周围环境有影响、但没有要求的:供销社,影剧院等。 2)对周围环境有影响、也有要求的:医院、学校等,既要求周围环境保持宁静、清洁、不受污染,同时又对周围环境产生污染,如细菌、噪声等。 3)对周围环境无影响、但有要求的:行政管理机构等。这种分类方法对于合理地布置公共建筑的位置,研究公共建筑与总体布局、周围环境的协调等问题,有着重大意义。,2公共建筑的指标(1)确定指标需考虑的因素。 1)使用上的要求: 2)各地生活习惯的要求: 3)村镇性质、规模及布局的特点: 4)经济条件和居民生活水平: 5)社会生活的组织方式:,(2)指标确定的方法 具体指标的确定方法,

12、根据不同的公共建筑物而异,一般有下面三种: 1)按照人口增长情况,通过计算确定。这主要是指与人口有关的中、小学和幼儿园等设施,它可以从村镇人口年龄构成的现状与发展的资料中,根据教育制度所规定的入学、入园年龄和学习年制,并按入学率和入园率(即入学、入园人数占适龄儿童人数的百分比),计算出规划期限内各级学校和幼儿园的入学、入园人数。通常是换算成“千人指标”,也就是以每1000个居民所占若干名学生(或幼儿)人数来表示。然后再根据每名学生所需要的建筑面积和用地面积,计算出总的建筑面积与用地面积的需要量。之后,还可以按照学校的合理规模和规划设计的要求来确定各所学校的班级和所需要的面积数。,例某镇规划期末

13、镇区人口达到12000人,考虑普及小学教育,入学率为100%。试求该镇区规划期末应设几所小学?每所小学的规模为多少?解 i 规划期末应入学的学生人数:1200080=960(位) (8是按所在省、市规定的公共建筑指标中取的,即每一千个居民中有80位小学生。) ii 小学校的数目: 小学的合理规模按规定一般为12班、每班以40人计,则每所小学生人数为:1240=480人 该镇区应有:960/480 = 2(所) iii 小学的规模: 根据规范每位学生需要建筑面积为(2.53)m2/位,取3m2/位;每位学生需要用地面积(812)m2/位,取10m2/位。则:每所小学的建筑面积=3m2/位480位

14、=1440m2,每所小学的用地面积=10m2/位480位=4800m2,2)各专业系统和有关部门规定来确定。如银行、邮电局等,由于它们本身业务的需要,都各自规定了一套具体的建筑与用地指标。这些指标是从其经营管理的经济与合理性来考虑的,这类公共建筑指标,可以参考专业部门的规定,结合具体情况来拟定。 3)根据实际需要,通过现状调查、统计与分析,或参照其他村镇的实践经验来确定。这类公共建筑多半是与居民生活密切相关的设施,如医院、电影院、理发店等,可以通过实际需要的调查,并分析村镇生活的发展趋向,来确定它们的指标。一般也是以千人占有多少座位(或床位)来表示。,(3)公共建筑用地的面积标准。 公共建筑的

15、面积标准,应按各项公共建筑的建筑面积和用地面积两项指标加以规定。各类公共建筑的用地面积指标应符合表 3-8 规定。,3公共建筑的规划布置(1)公共建筑规划布置的基本要求。 1)各类公共建筑要有合理的服务半径。如村镇公共建筑服务于镇区的一般为8001000m,服务于广大农村的则以56km为宜。 2)结合交通考虑。 3)根据公共建筑本身的特点及其对环境的要求进行布置。 4)公共建筑布置要考虑村镇景观组织的要求。 5)公共建筑的布置要充分利用村镇原有基础。,(2)村镇主要公共建筑的规划布置。 1)商业、服务业和文化娱乐性的公共建筑大多为整个村镇服务,要相对集中布置,使其能形成一个较繁华的公共活动中心

16、,并体现村镇的风貌特色。 2)村镇行政办公机构一般不宜与商业、服务业混在一起。而宜布置在村镇中心区边缘,且比较独立、安静、交通方便的地段。 3)学校的规划布置。学校应有一定的合理规模和服务半径。小学的规模一般以612班为宜,服务半径一般可为0.51km。学生上学不宜穿越铁路干线和村镇主干道以及村镇中心人多车杂的地段。中学的规模以1218班为宜,为整个镇域服务。校址宜在村镇次要道路且比较僻静的地段,要远离铁路干线300m以上。校门避免开向公路,运动场地的设置符合国家教育部门要求,也可以与村镇的体育用地结合布置。此外,学校本身也应注意避免对周围居民的干扰,应与住宅保持一定的距离。,4)医院的规划布

17、置。医院是村镇预防与治疗疾病的中心,其规模的大小取决于村镇的人口发展规模。由于医院对环境有一定的影响,如排放带有病菌的污水等,还要求环境安静、卫生,所以在规划布置时应注意以下几点:院址应尽量考虑规划在村镇的次要干道上,满足环境幽静,阳光充足,空气洁净,通风良好等卫生要求。不应该远离村镇中心和靠近有污染性的工厂及噪声声源的地段。适宜的位置是在村镇中心区边缘,交通方便而又不是人车拥挤的地段。最好还能与绿化用地相邻。同时院址要有足够的清洁度。另外,医疗建筑与邻近住宅及公共建筑的距离应不少于30m。与周围街道也不得少于1520m的防护距离,中间以花木林带相隔离。,3-2-3 生产建筑用地规划布置 生产

18、建筑用地是独立设置的各种所有制的生产性建筑及其设施和内部道路、场地、绿化等用地,是村镇用地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村镇性质、规模、用地范围及发展方向的重要依据。工业生产有一定的人流和交通运输,它们对村镇的交通流向、流量起着巨大影响。某些工业产生的“三废”及噪声,将导致村镇环境质量下降、生态失衡。所以,村镇生产建筑用地安排的是否合理,对生产项目的建筑速度、投资效益、经营管理乃至长远的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同时也影响整个村镇的用地布局形态、居民居住的生活环境、交通组织及基础设施等。村镇生产建筑用地规划布置的任务在于全面分析与研究工业对村镇的影响,使村镇工业布局,既能满足工业生产工艺、交通运输等方面的要求

19、,又能避免或减少工业生产对村镇环境的污染等不利因素,以促进村镇健康发展。,1生产建筑的分类和面积标准 (1)生产建筑用地的分类。 1)一类工业用地:对居住和公共环境基本无干扰和污染的工业,如缝纫、电子、工艺品等工业用地。 2)二类工业用地:对居住和公共环境有一定干扰和污染的工业,如纺织、食品、小型机械等工业用地。 3)三类工业用地:对居住和公共环境有严重干扰和污染的工业,如采矿、冶金、化学、造纸、制革、建材、大中型机械制造等工业用地。 4)农业生产设施用地:各类农业建筑,如规划建设用地范围内的打谷场、饲养场、农机站、兽医站等及其附属设施用地,不包括农林种植地、牧草地、养殖水域。,2工业用地选择

20、的一般要求(1)节约用地,考虑发展。(2)靠近水电,能源供应充沛。(3)工程地质和水文地质较好的地段。(4)交通运输的要求(5)环境卫生的要求。,3工业在村镇中的布置 (1)工业在村镇中布置的一般原则。 1)有足够的用地面积,用地基本上符合工业的具体特点和要求,减少开拓费用,有方便的交通运输条件,能解决给排水问题。 2)工业区与居住区既要有一定的卫生安全防护间隔,又要有方便直捷的交通联系,简化村镇交通组织,方便职工上下 3)工业区与村镇的其他组成部分在各发展阶段应保持相对平衡,布局集中而紧凑,且相互不妨碍。 4)有利于工业企业之间的协作及原材料的综合利用,性质相近或生产协作关系密切的工业企业要

21、尽可能集中布置,形成工业区,以减少村镇货运量和基础设施的建设费用。 5)要“统筹兼顾、全面安排”,确保村镇与乡村、工业与农业的良好协作关系。,(2) 工业在村镇中的布置方式。工业在村镇中的布置方式受多种因素的影响,这些因素主要包括村镇规模、工业性质、村镇建设条件和自然环境条件等。工业在村镇中的布置,可以根据生产的卫生类别、货运量及用地规模,分为三种布置方式: 1)布置在远离村镇的工业。 2)布置在村镇边缘的工业。 3)布置在村镇内或居住区内的工业。,4工业区规划应考虑的因素 (1)乡镇企业向村镇工业园区集中的必然性 1)促进农村城镇化水平的提高 2)提高生产率、降低成本 3)有利于企业上质量、

22、上水平、上效益 4)有利于环境保护与治理,(2) 工业生产的协作关系 1)产品、原料的相互协作 产品、原料有相互供应关系的工厂,宜布置在工业区内,以避免长距离的往返运输,造成浪费。 2)副产品及废渣、废料回收利用的协作 能互相利用副产品及废渣进行生产的工业布置在工业区内,如磷肥厂和氮肥厂之间的副产品回收与利用。 3)生产技术的协作 有些厂在冶炼和加工的生产过程中需要两个以上厂进行技术上的协作,这些厂要尽可能布置在一个地区内。 4)厂外工程协作 工业园区内的工厂,厂外工程应进行协作,共同修建铁路专用线、给水工程、污水处理厂、变电站及高压线路,能减少设备、设施,节约投资。 5)厂前建筑的协作 可联

23、合修建办公室、食堂、卫生所、消防站、车库等以节约用地和投资。,3-2-4 仓库用地的规划布置 仓库用地是指专门用作储存物资的用地。在村镇规划中,仓库用地不包括工业企业内部、对外交通设施内部和商业服务机构内部和商业服务机构内部的仓库用地,而是指在村镇中需要单独设置的,短期或长期存放生产与生活资料的仓库和堆场。它是村镇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与村镇工业、对外交通、居住等组成要素有密切的联系,是组织好村镇生产活动和生活活动不可缺少的物质条件。,1仓库的分类 仓库的分类方法有多种,一般可作如下分类: (1)从村镇卫生安全观点看,可按储存货物的性质及设备特征分为: 1) 一般性综合仓库: 一般性综合仓库的技

24、术设备比较简单,储存货物的物理、化学性能比较稳定,对小城镇环境没有什么污染,如百货、五金、土产仓库、一般性工业成品库和食品仓库(不需冷藏的)等。 2) 特种仓库: 这类仓库对交通、设备、用地有特殊要求,对村镇环境、安全有一定的影响,如冷藏、活口、蔬菜、粮、油、燃料、建筑材料以及易燃、易爆、有毒的化工原料等仓库。,(2) 从村镇使用的观点看,按使用性质分为: 1)储备仓库: 主要用于保管、储存国家或地区的储备物资,如粮食、石油、工业品、设备等。这类仓库主要不是为本镇服务的,存放的物资流动性不大,但仓库的规模一般较大,而且对外交通运输便利。 2)转运仓库: 转运仓库是专门为路过村镇,并在本村镇中转

25、的物资作短期存放用的仓库,不需作货物的加工包装,但必须与对外交通设施密切结合。 3)供应仓库: 主要存放的物资是为供应本镇生产和居民生活服务的生产资料与居民日常生活消费品,如食品、燃料、日用百货与工业品等。这类仓库不仅存放物资,有时还兼作货物的加工与包装 4)收购仓库:这类仓库主要是把零碎物资收购后暂时存放,再集中批发转运出去,如农副产品等。,2仓库用地的规模估算 村镇仓库用地有库房、堆场、晒场、运输通道、机械动力房、办公用房和其他附属建筑物及防护带等。村镇仓库用地的规模估算,可首先估算村镇近远期货物的吞吐量,而后考虑仓库的货物年周转次数,再按如下公式估算所需的仓容吨位数,其计算公式为: 仓容

26、吨位=年吞吐量/年货物周转次数 根据实际仓容吨位分别确定进入库房与进入堆场的堆位比例,再分别计算出库房用地面积和堆场用地面积,其公式如下: 库房用地面积=仓容吨位进仓系数/(单位面积荷重库房面积利用率层数建筑密度) 堆场用地面积=仓容吨位(1-进仓系数)/单位面积荷重堆场面积利用率,3仓库在村镇中的规划布置 村镇各种仓库用地的规划布置应根据其用途、性质、规模。结合规划布局考虑,尽量减少村镇范围的货物运输交通量及二次搬运费用,其用地布局的一般原则为: (1)满足仓库用地的一般技术要求。 (2)仓库用地必须有方便的交通运输条件。仓库用地应接近货运量大、供应量大的地区,其位置应靠近主要交通干道、车站

27、和码头。 (3)尽可能把同类仓库集中,紧凑布置,兼顾发展,既要易于近期建设和便于经常使用,又要利于远期发展和留有余地。要有充足的用地,但不应浪费用地,在条件允许时,提高仓库建筑层数,以提高土地利用率。 (4)注意村镇的环境保护,防止污染,保证村镇卫生安全。易燃、易爆、毒品等仓库应远离村镇布置,并有一定的卫生、安全防护距离。,3-2-5 道路交通系统规划 1对外交通运输规划 村镇对外交通运输是指村镇与外部城镇、农村进行联系的各类交通运输的总称。它是村镇形成和发展的重要条件,也是构成村镇的不可缺少的物质要素,它把村镇与各有关地区联系起来,促进它们之间的政治、经济、科技、文化等交流,为发展工农业生产

28、,提高人民生活服务质量创造了条件。下面介绍各种对外交通设施在村镇中的布置。,(1) 公路在村镇中的布置。 在进行村镇用地布局时,应结合总体规划合理地选定公路线路的走向及其站场的位置。 1)公路线路在村镇中的布置。,在进行村镇规划时,通常是根据公路等级,村镇性质和规模等因素来确定公路布置方式,常见的公路布置方式有: 将过境交通引至村镇外围,以“切线”的布置方式通过村镇边缘。这种布置方式可将车站设在村镇边缘的入口处,使过境交通终止于此,不再进入镇区,避免与村镇无关的过境车辆进入镇区所带来的干扰。 将过境公路迁离村镇,与村镇保持一定的距离,公路与村镇的联系采用引进入镇道路的布置方式。这种布置方式适宜

29、于公路等级较高且经过的村镇的规模又较小的情况。 当村镇集多条过境公路时,可把各过境公路的汇集点从村镇内部移到村镇边缘,采用过境公路绕村镇边缘组成村镇外环道路的布置方式。这种布置方式外环道路既能较好地引出过境交通,又能兼作布置于村镇边缘工业仓库之间的交通性干道,以减轻村镇内部交通的压力和对居住区的干扰。原过境公路伸入村镇内部的路段可改作村镇道路。,2)公路汽车站在村镇中的布置。 客运站。 对于村镇,由于镇区面积不大,客运人数不多,长途汽车客运班次较少,大都设1个客运站,布置在村镇边缘,主要是为了减少过境车流进入镇区;若村镇铁路交通量不大时,还可将长途汽车站和铁路车站结合布置。 货运站。 货运站位

30、置的选择与货源和货物性质有关。一般布置在村镇边缘,且靠近工业区和仓库区,便于货物运输,同时也要考虑与铁路货场,货运码头的联系,便于组织货物联运。,2村镇道路系统规划 道路是为满足交通的要求而采取的工程措施。一般把村镇内部的街道叫做村镇道路,简称道路。村镇道路规划是按道路功能、分别主次而组成的系统,称之为村镇道路系统。 (1)布置村镇道路系统的基本要求 1)满足交通运输发展的前提下,组成合理的道路交通系统。 村镇中各组成部分都是通过村镇道路的联系,构成一个相互联系的整体。村镇道路系统的规划应以村镇合理的用地布局为前提,充分满足村镇交通的要求。两者紧密结合,才能得到较为完善的方案。,2)充分利用地

31、形,减少工程量。3)符合各种管线布置的要求,并与人防工程相结合。4)要考虑村镇通风、环境卫生和景观面貌的要求。5)要与田间道路相结合。,(2)村镇道路的分级 村镇道路是指村镇建设规划区内宽3.5米以上道路的总称,村镇道路按其宽度可分四级: 1)主干道或一级道路:用于村镇对外联系或村镇内生活区、生产区与公共活动中心之间的联系,是村镇道路网中的中枢。 2)次干道或二级道路:通常与主干道平行或垂直,与主干道一起,构成村镇道路骨架,主要解决村镇内部各生活、生产地段的交通。 3)一般道路或三级道路:是村镇的辅助道路。 4)巷道或四级道路:是村镇内各建筑物之间联系的通道,主要解决人行、住宅区内的消防等。,

32、(3)道路网的基本形式 1)方格式 方格式俗称棋盘式,是常见的一种形式,这种道路系统的布置形式比较简单,其特点是道路呈直线,道路交叉点多为直角,方格网划分的街坊较整齐,有利于建筑物的布置,易于识别方向,交通组织比较机动灵活。它适用于地形平坦地区的村镇。其缺点是对角线方向的交通不够方便,布局较呆板。,2)放射式 这种道路形式一般由村镇的公共中心或车站、码头作为放射道路的中心,向四周引出若干条放射性道路,并围绕中心布置若干环形道路以联系各放射道路,它的优点是能充分利用原有道路,有利于旧镇区与新镇区的联结,交通直捷通畅。缺点是在中心地区易引起机动车交通集中,交通的灵活性不如方格网好。另外,道路的交叉

33、形成很多钝角与锐角,街坊用地不规整,不利于建筑物的布置。又由于村镇规模不大,从中心到各地段的距离较小,一般说来,没有必要采取纯放射式道路系统。,3)自由式 这种形式多用于山区、丘陵地带或地形多变的地区,道路为结合地形变化而布置成路线曲折不一的几何图形,它的优点是充分结合自然地形,节省道路建设投资,布置比较灵活,并能增加自然景观效果,组成生动活泼的街景。但道路弯曲,不易识别方向,不规则形状的地块多。,4)混合式 混合式道路系统是结合村镇用地条件,采用上述几种道路形式组合而成,因此,它具有前述几种形式的优点。在村镇规划建设中,往往受各种条件的限制,不能单纯采用某一种形式,而是因地制宜地采用混合式道

34、路系统,主要是因为它比较灵活,对不同地形有较大的适应性。,(4)村镇道路断面设计 1)道路横断面设计 道路横断面的组成 沿道路宽度方向,垂直于道路中心线所作的断面,称之为道路横断面。道路横断面设计的主要内容是在满足交通、环境、管线敷设等的前提条件下,经济合理地确定道路横断面组成部分及其宽度。其形式根据道路的性质、交通功能的不同,可有不同的组合形式。无论何种形式,道路横断面一般都是由车行道、人行道、分隔带和行道树等组成的,,i车行道宽度。 车行道的宽度包括机动车道和非机动车道,是保证来往车辆安全和顺利通过所需要的宽度。机动车道宽度的大小以“车道”为单位来确定,所谓车道是指在道路上提供每一纵列车辆

35、安全行驶的地带。车道的宽度取决于车辆的车身宽度及车辆在行驶时的安全距离,一般按3.54m计算。村镇中非机动车道单向行驶宽度一般可采用35m。,ii人行道宽度。 人行道主要是为满足行人步行的需要,还要供种植绿化带(或行道树)、立灯杆或架空线杆、埋设地下工程管线之用。其宽度应包括人流通行宽度,浏览橱窗、宣传廊等滞留宽度,绿化种植带宽度。一般每条步行宽度以0.75m计,其中,步行带指一个人在人行道上行走时所需要的宽度,其通行能力为8001000人/h,在商业街及通行集市贸易道路上为600700人/h。步行带条数,一般主干道上46条,次干道上24条,则人行道宽度一般不小于35m。地下工程管线尽可能埋设

36、在人行道下,只有当人行道宽度不够时,才可考虑把排水或给水管线埋设在车行道下。绿化种植带的宽度由种植情况来决定,一般种植一排行道树所需宽度为1.252.0m;而种植两排行道树所需宽度为2.255.0m。,iii分隔带。 分隔带又称分车带或分流带。其主要作用是分隔机动车与非机动车,有时可设在路中心,分隔两个不同方向行驶的车流。种植的树木不应遮挡车辆驾驶人员的视线,以低矮灌木为主。为了保证行车安全,除交叉口和有较多机动车出入的单位出入口处,分隔带应该是连续的。,道路横断面的形式 村镇道路横断面常用的基本型式有三种:一块板、两块板和三块板。一块板是指机动车与非机动车都在同一车行道上混合行驶;两块板是在

37、车行道中间(或中心线上)设一条分隔带,将车行道分为单向行驶的两条车行道,机动与非机动仍然混合行驶;三块板是由两条分隔带把车行道分成三部分,中间为机动车道,两旁为非机动车道,机动车与非机动车分道行驶,,一般说来,三块板适用于道路红线宽度较大,一般在30m以上,机动车辆较多,行车速度较高,以及非机动车较多的主要交通性干道。两块板可减少对向机动车相互之间的干扰,适用于双向交通比较均匀的过境道路或村镇交通性道路。一块板适用于道路红线较窄,一般在30m以下,机动车辆较少,行车速度不高,且自行车与人流较多的小城镇生活性道路。,道路横坡的确定 道路横坡是指道路路面在横向单位长度内升高或降低的数值,一般用i表

38、示。i=tan道路横坡值以%、或小数值来表示。为了使道路的水雨通畅地流入边沟,必须使路面具有一定的横坡,横坡的大小取决于路面材料、路面宽度和当地气候条件的影响。,2)道路纵断面设计 沿道路中心线的纵向剖面称为道路纵断面。纵断面设计的主要内容是确定道路中心线的设计标高和原地面标高、纵坡度、纵坡长度。小城镇道路的纵断面设计,一般是在平面线型确定以后进行,两者之间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应综合考虑。道路纵坡 道路纵坡是指道路纵向的坡度。道路纵坡的大小要有利于车辆的安全行驶和路面雨雪水的迅速排除。若纵坡值过大,上下坡行车不方便,容易发生事故;若纵坡值过小,又不利于路面水的排除和地下各种工程管线的埋设。

39、因此,对道路的最大纵坡和最小纵坡应有一个限度范围,一般平原地区纵坡不大于6%,丘陵地区与山区纵坡不大于7%,特殊情况可达8%9%,考虑到村镇非机动车较多,在确定纵坡时不宜过大,一般以不大于3%为宜。,3-2-6 集镇园林绿地规划 2园林绿地的基本功能 (1)环境保护功能 每公顷阔叶树林在生长季节每天可吸收1000kg的二氧化碳和生产750kg氧气,可供1000人一 天呼吸氧气所用;1公顷的柏树林每天能分泌出30kg左右的杀菌素,可杀死白喉、肺结核、 伤寒、痢疾等病菌;40M宽的林带可以降低噪声1015dB,若公路两侧乔灌混植的15M宽绿化 带,可降低道路交通噪声的一半; 1公顷阔叶林在夏季约3

40、个月的时间内可蒸腾2500t水,比同等面积的裸露土地蒸发量高20倍。夏季园林绿地的相对湿度较非绿化区域的高10%20%。村镇中的带状绿地,是村镇绿色的通气走廊,特别是当带状绿地的走向与夏季主导风向一致时,可将空气趁风势引入村镇中,为炎热的村镇创造良好的通风条件。在冬季种植的防风林带与寒风方向垂直,从而减弱寒风气流,达到改善村镇气候的目的。,(2) 使用与活动功能 园林绿地作为一种空间形式,为居民提供了最理想的室外活动场地,大部分的日常游憩功能可以在园林绿化环境中得到满足,如文娱活动、体育活动、儿童活动等。园林绿地也是文化 宣传、科普教育的理想场所,如风景区、名胜古迹等都可以采用展览区、陈列室、

41、纪念馆、 宣传廊、园林题咏等多种形式进行活动。另外,村镇处于大自然环境之中,其中的风景自然 保护区以及周围的山山水水都是旅游、度假和休疗养的好去处,尤其是随着人民物质生活、文 化水平的提高,以及工作时间的缩短,园林绿地的游憩功能将会得到更大的发挥和利用。,(3) 景观功能 园林绿地与村镇的建筑,道路、地形有机联系在一起,使村镇绿荫覆盖、生机盎然,构成 了村镇景观的轮廓线。所以说绿化的质量与水平是创造美好镇容村貌的关键。另外,园林绿 地还可以起到衬托建筑、增加其艺术效果的作用,通过采用园林艺术的各种手法,利用植物 来突出建筑物的个性,增强了建筑物的艺术感染力。同时绿化在风景透视、空间组织、季节

42、变化、色彩和体形对比等方面村镇建筑互相衬托,又丰富了村镇的面貌。,3园林绿地的分类 (1)公共绿地 是向公众开放,有一定游憩设施的绿化用地,并包括其范围内的水域。如公园:综合性公园、纪念性公园、动物园、植物园、古典园林和风景名胜公园等;街头绿地:沿道路、河湖、海岸和城墙等,设有一定游憩设施或起装饰性作用的,其宽度等于和大于5m的绿地。 (2)生产防护绿地 包括园林生产绿地和防护绿地。园林生产绿地指提供苗木、草皮和花卉和圃地;防护绿地用于隔离、卫生和安全的防护林带及绿地。如防风林带、卫生防护林带及生产建筑的隔离带等。 (3)专用绿地 具有专门用途和功能要求的绿地,它指专属某一部门、单位使用的,不

43、对外开放的绿地。如生产建筑用地、仓库用地、公共建筑用地、公用工程设施用地及住宅用地中的绿化等。此项绿地不参与建设用地平衡,即不作为绿地参加用地的平衡。村镇建设用地中的绿化用地仅包括公共绿地和生产防护绿地。,4园林绿地的指标和规划指标 (1) 园林绿地指标 1)村镇公共绿地比例 指村镇公共绿地占建设用地的比例。根据村镇规划标准GB50188-93,中心镇、一般镇为2%6%;中心村为2%4%。 2)人均公共绿地 是以居民平均每人拥有公共绿地面积来表示的。如集镇的人均公共绿地则按下式计算:人均公共绿地(M2/人)=镇区公共绿地总面积/镇区总人口,3) 绿地率 指绿化用地在一定用地范围内所占面积的比例

44、,如居住区的绿地率,是在居住区用地范围内各类绿地的总和占居住区用地的比率(%)。其绿地应包括:公共绿地、宅旁绿地、公共服务设施等专属绿地以及道路红线内的绿地,不应包括屋顶、晒台的人工绿地。 居住区绿地率(%)= (各类绿地的总和/居住区用地)100% 4) 绿化覆盖率 指各种植物垂直投影面积在一定用地范围内所占面积的比例。 绿化覆盖率(%)=(各类绿地覆盖总面积/用地面积)100% 绿地覆盖面积是指乔木、灌木和多年生草本植物的覆盖面积,按植物的垂直投影测算。乔木树冠下垂叠的灌木和草本植物不再重复计算。绿化覆盖率不是用地指标,但它是研究绿化和衡量绿化环境效能的重要指标。,5园林绿地规划的原则(1

45、)均衡分布,构成完整的园林绿地系统。(2)因地制宜、突出地方特色(3)充分利用地形、节约土地。(4)有利经营管理,创造社会与经济效益(5)加强生态环境建设(6)搞好园林绿化设计,(2) 集贸市场规划的布置 1)集贸市场的选址 交通便利,集散方便。应根据商品类别、货源方向、人流集散来选择集贸市场用地,一般要靠近对外交通要道,以便于货物运输和人流集散,使人流、货流来去便捷,不穿越镇区。为保证集贸市场活动安全,场地不要占用公路和镇区主干道,更不能跨越公路、铁路布置集贸市场。 与公共活动中心联系方便。集贸市场一般应靠近公共活动中心,以便于人们就近使用村镇的商业、服务业和文化娱乐设施。 便于交易,利于管

46、理。规模小的集市应尽量集中布置;规模较大的集市,宜按经营的品种分几处布置,以利于市场管理、人流集散及场地安排,避免市场过于拥挤,搬运不便。 节约用地,提高土地利用率。集贸市场用地按平集规模规划,大集时考虑临时措施,如占用次要道路、广场、枯水期的河滩地等; 有利于村镇环境卫生和防火。,2)集贸市场的布置形式 集贸市场布置形式,常见的有以下几种: 路边布置 沿道路两旁摆设摊位,人车混杂,交通易堵塞。这种形式在集镇中最多,无需专门辟地,也没有棚舍投资,最为经济。但这种形式妨碍交通,影响村镇管理与景观风貌,干扰生活居住,将随着村镇建设发展逐步淘汰,转向为下边几种场地固定的形式。 集贸市场街 是在路边设

47、置的高一级形式,在村镇中单独辟出街道来,或者新建一条街,做为专供集贸市场用的步行街。设置经常性的摊位,便于整日营业。内部通道要考虑供应、购物人流和疏散安全。,大棚式布置 辟出单独的空地作为农贸市场,比路边布置易于管理,不影响村镇道路交通,也不影响路边商店的营业,对居民干扰少。这是一种较稳定的市场,设有固定摊位,地面要考虑便于洗刷,内部布置有一定的分区,把蔬菜类、果品类、鱼虾水产、肉类、家禽等分类相对集中,有利于人们选购,使各类商品之间不相互干扰,购物路线的组织明确、畅通,使买卖双方都比较方 专业市场 随着乡镇工业的迅速发展,市场经济繁荣增长,近年来,不少地方的村镇根据本地的工农业生产产品的销售

48、、原材料的供应、批发零售业务发展的需求,开始建设专业性的大型市场,兼营批发与零售,面向本地区、本省或全国以及国外,如粮油市场、蔬菜批发市场、纺织品市场、纺织原料市场、服装市场、小商品市场、食品市场、皮货市场、珍珠市场、建材市场、家俱市场、药材市场、水产品市场等。,3-2-8 村镇用地布局的方案比较村镇用地布局是反映村镇各项用地之间的内在联系,是村镇建设和发展的战略部署,关系到村镇各组成部分之间的合理组织,以及村镇建设投资的经济,这就必然涉及到许多错综复杂的问题 1从不同角度多做不同方案 2方案比较的内容 (1)地理位置及工程地质等条件 (2)占地、迁民情况 (3)生产协作 (4)交通运输 (5)环境保护 (6)居住用地组织 (7)防洪、防震、人防等工程设施 (8)工程设施 (9)村镇用地布局 (10)村镇造价3综合评定方案,归纳汇总提高,复习思考题1试比较村镇总体规划和集镇建设规划布局的区2集镇建设用地的规划标准一般有哪几项?它们各有 何作用3用图说明住宅建筑群平面组合的基本形式,并比较它们的优缺点。4简要说明学校、医院的规划要点。5什么是道路红线?它与建筑红线有什么区别?6道路路面宽度一般由哪几方面决定?7什么是绿化覆盖率?村镇园林绿地的定额指标有哪 两个?8集镇建设规划的图纸文件包括哪些内容?,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在线阅读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