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镇规划与建设ppt课件.ppt

上传人:牧羊曲112 文档编号:1343483 上传时间:2022-11-11 格式:PPT 页数:488 大小:63.36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村镇规划与建设ppt课件.ppt_第1页
第1页 / 共488页
村镇规划与建设ppt课件.ppt_第2页
第2页 / 共488页
村镇规划与建设ppt课件.ppt_第3页
第3页 / 共488页
村镇规划与建设ppt课件.ppt_第4页
第4页 / 共488页
村镇规划与建设ppt课件.ppt_第5页
第5页 / 共48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村镇规划与建设ppt课件.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村镇规划与建设ppt课件.ppt(488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村镇规划与建设,课题 1: 绪论,目的要求:要求学生理解村镇规划是一门独立的学科,及新农村建设的相关知识.教学重点:村镇规划是一门独立性的学科.教学难点:村镇规划与城市规划的不同点.教学课时:两课时教学内容与步骤:,一、思考题 1、 请同学们谈谈:近年来,你所了解到的农村变化与目前农民对新农村建设的期待 2、 联系实际,请谈谈对村镇规划的重要性的认识 3、你认为村镇规划与城市规划之间的关系如何?,总书记的号召,总理的重托,十八大新农村建设的号召,各级地方领导和人民代表大会的重视,家乡建设如火如荼,华西村,新农村建设典型成果,日本农村,国外农村概貌,德国农村,二、村镇的基本概念,1、居民点,乡村

2、集镇,村,中心镇(乡政府所在地) 一般镇(一般农村集镇),中心村(村委会所在地) 基层村(村民小组),居民点是由居住、生活、生产、交通、公用设施、行政、文教、园林绿化等多种系统构成的一个复杂的综合体,是人们共同生活与经济活动而聚集的定居场所。 一般居民点是由建筑群、街道网、绿化系统以及其他公用设施等物质要素所组成。类型:城市型居民点、乡村型居民点,乡村型居民点,2、集镇(大部分是乡镇政府的所在地,若干中心村的聚集地),3、中心村(一般是村民委员会的所在地),4、基层村:农村中从事农业到家庭副业的最基本的居民点。一般只有最简单的服务设施甚至没有。,是农村中工业与农业结合,城市和农村结合,有利于生

3、产,方便生活和生产活动的中心。,是农村中从事农业、家庭副业、工业生产活动较大的居民点。也是为本村和周围的基层村服务的一些生活服务设施(小学、幼儿园、商店、医疗站),人口规模12千人。,5、村镇规划,是指村镇在一定时期内的发展计划,是村镇政府为实现村镇的经济和社会发展目标,确定村镇的性质、规模和发展方向,协调村镇布局和各项建设而制订的综合部署和具体安排,是村镇建设与管理的依据。,三、村镇规划简介(一)村镇规划是一门独立的学科1、 城市与乡村是两个虽有共性,但却是更突显个性的两个不同地域范畴。,如: 经济成份 产业结构 社会形态 文化水平 生活方式 风土人情 伦理观念等,总结: 村镇规划设计从理论

4、、方法到成果必然与城市规划设计大不相同。 照搬照抄城市规划设计模式和套用城市规划设计案例绝对是行不通的。,应当尊重村镇特点,城市化模式的村庄,浙江吉安县生态文明村庄,2、当前村镇规划工作普遍存在以下两种现象:没有深入村镇进行调查研究,凭主观臆断决定村镇建筑的功能和形式。照搬或套用城市的规划和设计模式及案例。,(二)村镇规划设计内涵具有综合性 1. 村镇规划是集社会、环境、经济、土地、规划等为一体的综合学科。,村镇规划设计具有更大的包容性、综合性。,统筹合理安排其功能布局、空间定位、用地面积和建筑面积指标、环境质量以及节能等问题,并将其落实到规划设计中去。,(1)与产业发展相协调,促进村镇经济发

5、展 协调好村镇自身经济发展与区域经济的关系(2)村镇规划要从更大的范围更高的层次来考虑土地的集约利用例北京八达岭旧村改造 (3)村镇规划应协调好现代生活与传统伦理之间的关系(4)正确处理生产发展与生态环境的关系,如:在北京八达岭旧村改造规划项目,以“集约利用土地”为指导,结合逐户调研,摸清农户主要的就业情况和实际需求,按两种方式进行规划。 对于以务农为主,或从事家庭生产等农户,对庭院、住宅的独立性要求较高,规划中可采用垂直分户的模式; 对于家庭生活方式已逐步城市化的农户,则采用水平分户的模式,规划设计四层为主的住宅,提高了土地的利用效率,利于可持续发展。,北京八达岭旧村改造,北京八达岭长城,2

6、.村镇规划设计是从总体、局部到细节的不可分割的系统,综合考虑集中整合统筹安排,村镇发展战略规划土地利用规划总体规划详细规划建筑单体设计等,简化规划设计的程序,加强规划设计的可操作性。,(三)村镇规划设计内涵更具针对性 村镇的现状特点 地方文化 农民需求 周边环境 特色产业发展 农民生产生活方式 传统文化延续 住宅优化等方面,山地农村,江浙农村,安徽农村,江西农村,1. 针对村镇“小而特”的特点,进行村镇规划设计(1)建立便捷高效、功能复合的村镇道路交通系统。,(2)注重区域性重大项目建设的影响,预留弹性发展空间。,资料: 河北省怀安县左卫镇自2003年被确定为国家重点镇之后,凭借区位交通及政策

7、等优势,建设起规模达2万亩的京西生态型煤炭城,项目建设、招商引资都取得突破性进展。三年之内全镇的财政收入翻了两番,基础设施得到明显改善,全镇面貌焕然一新,为加快城镇化建设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因此在规划中应充分考虑到村镇的环境生态容量及发展前景,预留出足够的弹性发展空间。, 利用周边自然景观要素彰显地域特色,体现经济性。, 村镇规划借景自然、尊重历史,突出乡村特 色、地方特色和民族特色。,2.适应农村生产生活方式的建筑设计 从村镇居民的实际需要出发,促进家庭生产发展,符合村镇的生活习惯,体现村镇的环境特色。,(1)注重经济性,确保农民建得起、买 得起、住得起。 控制建设成本 控制居住成本,(2)注

8、重适用性,要符合农民生活习惯,有利生产,方便生活。,三、城乡概况,(一)城乡差别,(二)乡村1.类型 普通乡村 活动型乡村 特殊乡村,密集型乡村聚落分散型乡村聚落半聚集型乡村聚落,(1)普通乡村密集型乡村聚落 指农业开发历史悠久,生产条件较好的农村聚落,村落中居民多代定居。这类村落一般格局大而紧凑。 房屋排列有杂乱 房屋排列有规律,街村环村棋盘村,密集型居住房屋排列杂乱,密集型居住房屋有规律排列,分散型乡村聚落 在农业历史悠久与人口密集的国家较多,分布于地形条件限制和特殊的生产地区,前者如一些山区,后者如水稻主产区。半聚落型乡村 介于密集型与分散型之间,这类典型是山区小村.这类村庄户数不多,各

9、家彼此排列也不太靠近。在山区,耕地少且水受限,一般十多户二十来户人家为一村。,2、乡村聚落分布特点及其形成原因,自然因素:,地形、气候、水文、土壤等,社会经济因素:,生产方式、交通、社会经济文化等,3、我国村镇的特点,1.规模小,布局分散;2.类型多样化;3.工农业发展不平衡。,4、我国村镇发展中问题,土地浪费严重;资源利用粗放;基础设施落后;重复建设、低水平建设;投资环境差;难以培育商业文明;环境污染问题突出;雷同化建设,千村一面,缺少自身特色风貌。,四、城市规划、小城镇规划、村镇规划的基本特征比较,爱尔兰,德国村镇建设经验,德国的村镇建设经验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 1、政府高度重视村镇改造和

10、建设,颁布了一系列保护农业用地、保护农产品价格的法规,加强管理机构、管理队伍的建设、完善村镇建设的投资机制,加大政府的支持力度,形成了比较均衡的城镇结构体系; 2、优先考虑基础设施和社会服务设施的建设,为改造村镇的居住环境,提高村镇居民生活的舒适度,政府十分注重基础设施、社会服务社会设施的建设和各种公益事业的健全完善,且这些建设资金大部分来源于国家补贴和乡镇的税收;,3、注重单体设计与整体景观协调,德国村镇的特点是村落建设与自然巧妙地融合在一起,之所以能够如此,主要是靠村镇改造规划和设计地调控作用,德国地村镇建设是建筑设计在统一中寻求特色,在突出特色中满足规划的统一要求;4、注重环境建设和保护

11、古建筑。,作业:,1、谈谈你对村镇规划的认识2、理解村镇规划、小城镇规划、城市规划的联系与 区别3、了解村镇的基本特征,教学总结,村镇规划是一门独立的学科,具有综合性,应尊重村镇特点。要学好该课程,要求学生应深入到村镇实际中去,了解民情,体现民意,运用理论知识,进行科学规划,优化配置资源,真正达到建设好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目的。,课题2:新农村建设专题,目的要求:要求学生了解新农村建设的历程、成就与问题,熟悉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目标和产业发展等知识。教学重点:解读新农村建设的主要任务的内涵教学难点:案例分析法教学课时:两课时教学内容与步骤:,资料:2007-2009城乡人均收入差距,2007年 3

12、.32:12008年 3.31:12009年 3.33:1 2009年城镇人均收入为17,175元人民币,农村地区为5,153元。09年城乡收入差距达1978年以来最大水平 。绝对差距由2008年的11020元扩大到12022元。农村内部收入差距也在不断扩大,目前仍有4007万农村人口尚未脱贫。 来自农业部的数据表明,中央关于“三农”的文件: 2004-2010中央一号文件关键词,2004 促进农民增加收入2005 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多予少取放活)2006 全面部署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2007 突出发展现代农业2008 加强农业基础建设2009 农业发展与促进农民增收2010 统筹城乡发展

13、夯实农业农村发展基础,一、新农村建设面临的问题,欠发达地区:自然村落大小不等,分散布局,浪费大量的土地资源,肢解规整的地块,制约农业集约化经营,阻碍农业现代化和农村城市化的进程,增加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的难度。 发达地区:村与村之间已经连成一体,但由于各个村镇行政分割,各自为政,村镇基础设施和公共设施难以共建共享,搞“小而全”,导致村镇建设一方面整体投入不足,一方面低水平重复建设,造成有限资源的极大浪费。,1、自然村分散布局,城乡资源难以整合,2、村镇基础设施配套不足,城乡交流通道不畅,村镇基础设施薄弱。国道公路大部分日通车量已达5000辆以上,但公路等级大部分还处在2-3级之间,路

14、面狭窄,质量较低,且由于大吨位货车急剧增加,路面破损加快,维修改造跟不上;村镇内车道狭窄,人车混行,停车场地缺乏 体现现代文明的排水系统、污水处理系统、垃圾处理系统等基础设施简陋甚至缺少代表信息时代的互联网,在村镇特别是落后地区的村镇微乎其微,难以适应城乡交流的需求,3、小城镇人口、产业结构不合理,“关节点”的纽带作用不强,小城镇作为联系城市与乡村的“关节点”,起着以城带乡的纽带作用,应是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和农业产业化、工业化的有效载体。 目前多数小城镇仍以农业人口为主,非农业人口只占总人口的46%;现有的工业则与城市工业高度同构,其相似系数高达0.87,而与农业的关联度却不高,起不到后向拉动

15、效应;第三产业比重也很低,从业人员只占镇区从业人员总数的16%,且行业组成单一,大多从事餐饮零售业 。现有产业结构既制约了小城镇自身的经济发展,也难以对农村地区起到辐射带动作用。,4、村镇统一规划缺失,村容村貌脏乱差问题突出,现阶段,富裕起来的农民建房热情很高,不少村镇二三层的小楼比比皆是,但由于缺乏统一规划,村容村貌脏乱差问题突出,“绿树掩映红砖楼,污水充道四处流,垃圾粪土随处倒,苍蝇蚊虫嗡嗡叫,交通道口拴住牛,粪便拦路难行走”是不少落后地区村镇环境的真实写照,(5)农村地域类型多样,面临的发展问题各异,生产发展,乡风文明,生活宽裕,村容整洁,二、新农村建设的总目标和任务,具体内涵 生产发展

16、新农村的物质基础; 生活宽裕新农村建设的核心目标; 乡风文明提高农民整体素质; 村容整洁改善农民生存状态; 管理民主健全村民自治制度。,1、生产发展按照市场需求,科学配置生产要素依靠科技进步,转变增长方式遵循产业发展规律、建设现代农业,2、生活宽裕,创建农民稳定增收的长效机制,增加农民收入切实提高农民生活质量缩小城乡居民收入差距,3、乡风文明形成文明健康的精神风貌创造安定有序的发展环境培养高素质的新型农民丰富农村文化生活,4、村容整洁,布局优化村庄绿化河道净化道路硬化卫生洁化,5、管理民主,农村民主法制建设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增强农民民主权利,三、新农村建设的本质、载体 本质:生产要素聚集(产业

17、集聚、基础设施集聚、人口集聚) 载体:产品企业产业产业集群,四、新农村建设的路径选择,1、新农村建设以农村为中心的建设新村庄建设2、跳出农村思考农村建设,站在城乡一体化高度开展新农村建设运动,五、城乡一体化的发展理念,城乡一体化是指城乡之间通过资源、技术、资金、劳动力等生产要素的合理流动,相互协作,优势互补,以城带乡,以乡促城,实现城乡资源优化配置及城乡经济社会的持续协调发展,其内涵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1、城乡空间融合,即城乡两个地域实体融合成一个连续统一的、网络状的、多节点的、可渗透的“区域综合体”2、功能结构互补,一体化不等于中心-外围经济的消失,仅意味着二者相互依赖,3、城乡基础设施的

18、共享,快捷的交通和信息网络使城乡居民生产生活联系方便密切4、城乡人口、资金、技术、信息等要素流动高度通畅5、城乡生态环境协调,城乡居民生活水平共同提高,六、新农村建设的重点应该是小城镇建设,1998年:“发展小城镇,是带动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一大战略。” 2000年:“发展小城镇,是实现我国农村现代化的必由之路。” 2002年:“坚持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的协调发展,是中国特色的城镇化道路。” 2006年:“发展小城镇,是新农村建设的首要问题。”,不同类型小城镇的的基本特点与发展方向,七、发展现代农业,“要用现代物质条件装备农业,用现代科学技术改造农业,用现代产业体系提升农业,用现代经营形式推进农

19、业,用现代发展理念引领农业,用培养新型农民发展农业,提高农业水利化、机械化和信息化水平,提高土地产出率、资源利用率和农业劳动生产率,提高农业素质、效益和竞争力。建设现代农业的过程,就是改造传统农业、不断发展农村生产力的过程,就是转变农业增长方式、促进农业又好又快发展的过程”。 中央一号文件,多元化产业形态,提高劳动生产率提高资源利用率提高土地产出率,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家庭承包经营,多功能产业体系,资源配置市场化,要素投入集约化,物质装备工业化,生产手段科技化,区域生产规模化,产业经营一体化,市场机制政府调控,1、现代农业的涵义,2、我国现代农业发展现状,农业结构不断优化农业科技水平稳步提高

20、农业物质装备设施条件不断改善农业产业化经营快速发展农业市场化进程加快推进,粮食、经济作物和其它作物种植面积比: 由1952年的89.29.01.8转变为2008年的68.327.83.9,经济作物种植比重明显提高。,主要农作物良种覆盖率达95农业科技贡献率由“六五”时期的36.8上升到“十五”末期的48,2005年农机总动力6.8亿千瓦,是1978年的5.8倍农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达到36.5农田有效灌溉面积8.25亿亩,比1978年增长22.4%,到2007年底,全国各类农业产业化组织总数达17万个,带动农户9511万户,占全国农户总数的38.4%。,农产品进出口贸易额558.3亿美元成为世界

21、第四大农产品贸易国(2005年数据),1990-2005年:我国年均工农业增长速度之比为 3.3:12000-2005年:我国年均工农业增长速度之比为 2.8:1,(1)外部因素农业与工业增长比例关系不协调农业与工业劳动生产率差距仍在扩大工农产品比价关系不合理三次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严重偏离城乡居民收入和消费差距不断拉大,3、我国现代农业发展面临问题和制约因素,(2)内部因素农业资源短缺,生态脆弱生产规模小,比较效益低科研与技术推广薄弱,农业劳动者素质不高基础设施薄弱,抗御自然灾害能力不强农产品加工业发展滞后,产业链条短农业组织化程度低,抵御市场风险能力弱粮食大县财政收入少,发展粮食生产后劲不足

22、,人均耕地1.41亩,不到世界平均水平的40中低产田占耕地总数的2/3以上农业年缺水300亿立方米面源污染严重,生态环境脆弱,我国有2.4亿农户,户均耕地不足半公顷农业生产率低生产方式落后农业比较效益长期偏低,农业科技成果大面积推广应用的不足20,而发达国家都在50以上农民平均受教育年限只有7.3年,高中以上文化程度的仅占11.6高素质农村劳动力大量外流,长期以来我国农业投入严重不足基础设施和物质装备条件差,防灾减灾能力弱90年代以来,平均每年因灾损失粮食1000亿斤左右,农产品加工总量不足,精深加工程度低发达国家农产品加工产值一般为农业产值的34倍,而我国只有1:1左右,龙头企业与农民利益联

23、结机制不完善农民合作组织发展滞后,运行不规范小生产和大市场的矛盾突出,农业税取消后,县级财政可支配资金减少,国家转移支付不足,4、引领现代农业发展的五大理念,大资源大农业大食物大市场大生态,自然资源:耕地、林地、草原、淡水、海洋、生物、气候 社会资源:市场、信息、技术、法规、体制、机制,农、林、牧、副、渔、加工流通服务 产前、产中、产后 食物、原料供给、就业增收、生态保护、观光休闲、 文化传承、生物能源,粮食食物:多样化、营养化、安全性,农村、城镇、国内、国外 产品、要素、现货、期货,生态农业:循环农业 生态安全:可持续发展,八、建设模式创新,传统模式和创新模式对比,1、工业企业带动型2、特色

24、产业带动型3、畜牧养殖带动型4、休闲产业带动型5、商贸流通带动型6、旅游产业带动型7、合作组织带动型8、劳务经济带动型,目前我国村镇经济建设的发展模式,发达国家和地区现代农业发展的基本模式,1、劳动节约型: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耕地充足、工业发达、机械化程度高“规模化生产市场机制政府保护”的模式2、土地节约型:日本、韩国和我国台湾地区人多地少、资源贫乏、经营规模小“小农经济农协组织政府保护”三位一体的模式3、中间类型:法国、英国、德国劳动力缺乏、人均耕地不多,经营规模中等“小农场机械化专业化社会化服务”的发展模式,作业:,1、 请谈谈你对新农村建设的认识,目前新农村建设的重点是什么? 2、在村

25、镇规划中,你认为应怎样将新农村建设总目标与城乡一体化的发展理念结合起来?,教学总结,村镇规划是搞好新农村建设的主要手段之一,通过对新农村建设的专题讨论,有助于学生对村镇规划应达到的目标有进一步的认识。,课题3 村镇规划资料收集,目的要求: 要求学生掌握村镇规划资料收集的内容、途径、方法、整理与分析等知识以及村镇规划相关的法规依据教学重点: 讲解村镇规划资料收集内容、主要的法规依据。教学难点: 联系实际分析村镇资料现状教学课时: 两课时教学内容与步骤:,一、村镇规划资料工作,1、 规划范围的拟定 2、 资料收集调研 3、综合分析评价等,(一)规划时空范围的拟定,1.空间拟定 村庄、集镇总体规划空

26、间范围 村庄、集镇的行政区划范围 村庄、集镇建设规划空间范围 村庄、集镇建成区和因村庄、集镇建 设及发展需要实行规划控制的区域。,2.时间拟定建议: 乡镇域范围规划期1020年 镇区和村镇规划期10年 近期建设规划宜为35年, 村镇规划的基础资料收集工作,1、资料收集途径 向省、地、市、县有关部门收集 向当地政府有关部门收集 现场调查研究,主要是有关村镇所在地的区域经济、交通组织、居民点分布体系方面的资料。,了解村镇建设、工业、商业、教育、文化、卫生、交通、地质、水利、电力、环保等现状与长远计划资料。,2、基础资料内容,自然资料 技术经济资料 人文社会资料 土地利用资料 现有村镇建设资料 历史

27、沿革资料历史、现状、未来三个时段,自然环境资料 地形 了解地形起伏的特点,如平原、山丘、山地、农业耕地的利用情况,选择村镇用地。,地质 包括土壤承载力大小及其分布,地震情况,以及冲沟、滑坡、沼泽、盐碱地、岩溶、沉陷性大孔土的分布范围,以及用于村镇用地评定。,适宜修建的地区 基本适宜修建地区 不宜修建地区,水文地上水文地下水文,河湖的最高、最低和平均水位,河流的最大、最小和平均流量;最高洪水位,历年的洪水频率,淹没范围及面积,淹没概况。,地下水位、流向、蕴藏量、泉眼位置、流量及其水质情况。,气象 风向:历年、全年、夏季的主导风 向、风向频率、平均风速; 雨量:平均降雨量、暴雨概况; 温度:气温、

28、地温; 湿度:相对湿度; 日照:,自然灾害情况 如:旱灾、洪涝、台风、风暴潮、冻害、雹灾、海啸、地震、火山、滑坡、泥石流、森林火灾、农林病虫害等。,技术经济资料,村镇经济 包括村镇经济主要指标和增长速度。 如第一、二、三产业的产值、比例、经济状况,人均收入、支出,主导产业,劳动生产率等。,自然资源条件 a.附近矿产资源的种类、储量、开采价 值、开采及运输条件; b.地方建筑材料的种类、储量、开采条件; c.林业、渔业、畜产、水利资源的一般情 况,包括其加工地点、主要运销点等。,第一产业 a.镇域第一产业的构成,农、林、牧、副、 渔的生产发展情况 b.农作物的加工、储运情况 c.蔬菜和经济作物的

29、种植面积及其产量 d.基本农田保护规划、农业发展计划,农 业现代化、产业化和农业结构调整的概况 e.农村剩余劳动力及其转移现状和发展趋等,第二产业 企业情况 工业产品 手工业 农副产品加工业 包括产品、产量、职工人数、家属人数、用地面积、用水量、运输量、运输方式、三废污染及综合利用情况、企业协作关系、发展前景等。,第三产业为农村生产、生活服务的第三产业 。目前主要是集市贸易。,集市贸易用地的现状、占地面积、服务设施状况、存在的主要问题。 集市贸易商品种类、成交额、平日和高峰日的摊位数、赶集人数和影响范围。 集市的发展前景预测等,对外交通 包括铁路、公路、周围河流的航运条件、运输能力以及码头设置

30、的现状、存在的问题和规划设想。,人文社会资料地域位置 a.地理坐标 b.村镇与周围城市和农村的相互关系 c.与自然地形(如海岸、山脉、河湖等)和人工地形(如港口、机场、铁路、公路等)的相对关系, d.在镇域体系中的地位,作用和发展要求等。,例: 三亚市凤凰镇区位图,凤凰镇 凤凰镇位于三亚市中部,地理坐标为北纬1818,东经10926。东邻田独镇,西与天涯镇接壤,南临大海,北靠保亭黎族、苗族自治县。,居民点概况 包括镇域中的集镇、村庄的性质、规模、发展方向及其附近城镇距离,彼此的相互关系。,人口结构,a.人口总数 村镇现状总人口 各村镇现状人口 农业人口与非农业人口 劳动力人口与非劳动力人口 常

31、住人口与非常住人口的数量及其在总人口中所占的百分比。,b.人口职业情况 村镇人口职业分析, 就业程度,待业青年或成年数量, 各行业(如工业、服务业、商业、文教卫生等)职工的数量及其比例,c.人口年龄结构,3岁以下(托儿所年龄组) 46岁(幼儿组) 712岁(小学组) 1318岁(中学组) 1959岁(成人组) 60岁以上(老年组) 每一组占总人口数的百分比,划出村镇人口年龄构成图。,d.人口增长率 人口自然增长率 人口机械增长率,文化状况,学龄儿童入学前 九年义务教育普及率 政府公共教育支出 人口文化水平等。,土地利用资料 村镇范围内的土地数量、质量、分类、空间分布和动态变化情况。 用于村镇发

32、展的土地需求量预测,以及后备资料调查。 编制镇域现状图。 编制村镇现状分析图和用地计算表,选择村镇发展方向。,村镇建设资料房屋建筑情况 a.村镇总建筑面积 b.现有各类建筑面积 c.建筑质量分级、建筑层数。 d.典型地段的建筑密度、容积率、户型构 成及生活居住情况的特点。 e.近期和远期计划修建的数量及其投资来源等。,文化福利设施:医院、学校、政府、文化设施等的数量、质量、分布等,a.村镇公共建筑如政府办公楼、医院(卫生所)、商店、中小学、儿童机构、影剧院、俱乐部、图书馆、文化中心、旅馆、餐馆、仓库、运动场等的分布, b.它们的数量、建筑面积、规模、质量、占地数量、历年修建量和近、远期的发展计

33、划。c.分析其分布是否合理,对一些必要的公共建筑项目,即使近期无修建计划,也应该预留用地。,村镇绿化情况村镇森林、湿地、风景区、生态保护区、各类绿化防护带、农田农网用地等。 村镇典型地段公共绿地数量及其分布,人均公共绿地面积、绿地率等。,公用工程设施 交通运输、道路、桥梁、供水、排水、供电、通信、环境卫生、防灾设施等的情况。,环境设施:污染源、成分、范围 环境污染来源、危害程度、发展趋势,污水处理、屠宰场、养殖场等的位置及其概况。,历史沿革资料 村镇形成和发展过程,发展动力以及村镇形态的演变原因。村镇自然环境特色,传统古迹特色,建筑风格特色以及土特产、工艺美术、民俗民情等。历史建设的主要成就和

34、建设过程的经验教训。 收集村镇历史沿革,有助于确定村镇的性质,作出富有地方特色的规划方案,(三)村镇规划基础资料的整理及分析评价 1、整理方法,典型剖析法随机变量均值计算法回归分析法“德尔菲”法,2、资料整理成果 图、统计表、平衡表、文字等,可参照教材2731页表2.1表2.10,3、现状分析和综合评价,历史背景与区位分析通过对村镇形成和发展过程的调查,了解和分析村镇发展动力及空间形态的演变原因。 分析区域位置条件、区位优势和劣势。(如土地、矿产、水资源、交通等),自然条件与自然资源评价 对自然地质和自然性灾害进行分析。 对水资源、土地资源、矿产资源、自然风景资源的评价。,经济基础及发展前景分

35、析,分析村镇经济环境状况 经济总量及其增长变化情况 第一、第二、第三产业的比例 相对当地资源状况而言的优势产业及未来发展状况等内容,找出存在的问题,明确主导产业的发展方向。,社会和科技发展前景,村镇人口分析:现状人口的总数、构成、分布以及文化程度,分析人口变化趋势、劳动力状况和新生劳动力情况。 科教事业费用、公共教育费用占村镇GDP的比例,科技进步对增长的贡献率等进行分析。,生态环境与基础设施分析,包括大气质量、水质、各类污染的排放和 处理情况。 绿化条件、风景资源、生态特征。 基础设施状况,及维护的重点等。提出村镇发展的优势条件与制约因素,二、目前村镇规划主要法规文件,1、城乡规划法2008

36、年1月1日起施行。2、村庄整治规划编制办法2013-12-17起施行(住房与城乡建设部)3、村庄整治技术规范 GB50445 - 2008 2008年8月1日起施行4、 村庄与集镇规划建设管理条理1993年 11月1日起施行。5、村镇规划编制办法2000年2月14日施行6、镇规划标准GB 50188 2007,作业:,1、村镇规划应收集哪些资料?各有何用途?2、收集的村镇规划资料与对村镇规划方案的形成起何作用?3、熟悉村镇规划法律规范文件,教学总结,村镇规划离不开资料的收集和村镇规划法律规范标准,它们是搞好村镇规划的基础。学生们应加强这些方面知识的积累与整理。,课题4 村镇总体规划(一),目的

37、要求: 要求学生掌握村镇规划任务、内容、基本要求等知识教学重点:乡镇域规划任务、内容教学难点:乡镇域规划任务、内容教学方法:案例分析法教学课时: 两课时教学内容与步骤:,一、村镇规划的主要内容,1、乡镇域规划2、建制镇、集镇总体规划3、详细规划4、村庄建设规划,二、乡镇域体系规划的涵义,1、涵义 指确定乡镇行政区域内不同层次和人口规模等级及职能分工的村镇的分布和发展规划。是中心镇、集镇和村庄规划的依据。2、确定规划年限、空间 年限:一般为1020年 空间:乡镇域所辖的行政区域,三、乡镇域村镇体系结构规划,1、村镇体系发展方式 集聚发展 梯度发展 内涵发展,村镇体系结构层次划分: 中心镇 一般集

38、镇 中心村 基层村,2、确定村镇体系结构,即确定村镇居民点的等级、层次、性质、规模、空间组合及其相互关系等核心与重点,四、乡镇域规划的影响因素及基本要求,1、影响因素地区自然条件地区资源条件人口分布交通运输乡镇企业分布原有生产布局的基础和科学技术发展水平,平原地区居民点分布稠密,山区稀疏;河网地区稠密,缺水干旱地区稀疏;沿海稠密,内陆地区稀疏。,2、基本要求,积极发展村镇建设远近结合,新旧结合充分考虑建设条件节约用地创造良好的环境和卫生条件,由近及远,远近结合,由内向外,成片发展; 尽可能选择物质基础较好的旧村镇进行改进扩建,做到新旧结合。,五、乡镇域规划的内容,1、确定乡镇域规划目标和社会经

39、济发展战略方针2、研究分析乡镇域内社会经济发展情况,乡镇域内工业、农业、居民点对生产发展的影响分析。分析乡镇域内商业、交通、能源、科技、文化教育等情况预测发展方向与发展水平,3、研究确定乡镇行政区域内村镇布点,包括零散自然村的缩并。4、研究确定乡镇行政区域内主要村镇的位置、性质、人口和建设用地规模与发展方向。5、统筹安排乡镇域公共基础设施和社会服务设施。6、提出保护乡镇域生态环境、自然和人文景观及历史文化遗产的原则和措施。 7、确定建设用地范围和基本农田保护区范围。,五、乡镇域体系规划,1、村镇体系布局规划构思: 以中心镇为中心,以一般集镇、中心村为生产和生活的服务半径,以基层村为居住环境组团

40、的村镇体系。,例:王岗镇镇域村镇体系规划 村镇总体格局: 王岗镇目前已形成了1个镇政府所在地中心镇、11个行政村、一个国营农场、11个自然屯在内的,中心镇、行政村、自然屯三级村镇聚落的村镇体系。总人口45810人,总用地5887.34公顷,建成总面积993.67公顷。,总结:乡镇域体系规划的基本要求,要有利于工农业生产 要考虑村镇的交通条件 考虑建设条件的可能 要满足农民生活的需要 村镇的布点要因地制宜 村镇的分布要均衡 慎重对待迁村并点的问题,人口规模安全隐患环境问题其他方面,用地面积地势地形土壤承受力等,依山傍水自然环境优美,目标,耕作半径:南方:0.81.2 北方:1.52.0 国外:3

41、040分钟 为最高限,2、乡镇域经济发展布局,工业发展规划布局 从村镇实际出发,合理规划布局。,a.远离村镇工业: 排放大量烟尘、有害气体、有毒物质及易燃易爆、噪声震动严重的企业。b.置于村镇边缘的工业: 考虑到村镇水源上下游、主导风向等因素c.可布置在村镇内的工业: 小型食品、轻纺、服务等企业,农业发展规划布局,对乡镇域范围内的各种作物、多种经营、空间布局、发展先后和农业机械化规模经营等,提出规划设想。第三产业发展布局 对为生产、生活服务的第三产业提出规划设想。,例:三亚市海棠湾镇经济发展构思,区位 海棠湾镇地处三亚市域东端,东北部依靠陵水县,北部、西北部与保亭县相连,南部、西南部与三亚市田

42、独镇为邻,东南部面临南海。 镇府所在地藤桥墟至三亚城市中心区仅40公里。 镇域对外交通方便。海榆东线公路、东线高速公路纵贯镇域南北,使本镇与北部的陵水、海口等城市(镇)和南部的三亚城市紧密相连,镇域北半部,有县级公路连通保亭等海南岛腹地,上述国道、省道、县道都经过镇府所在地的藤桥镇区。,三亚市各镇地图,行政区划,海棠湾镇辖3个社区、19个村.社区:永宁社区、林旺社区、滕海社区;行政村:藤桥村、龙楼村、营头村、龙海村、椰林村、东溪村、海丰村、升昌村、青田村、江林村、龙江村、庄大村、林新村、风塘村、洪李村、北山村、三灶村、湾坡村、铁炉村,经济发展现状,以藤桥墟为主镇区,包括南山农场总面积253.8

43、平方公里,主导产业是热作水果、冬季瓜菜和海水养殖,产品主要有芒果、龙眼、椰子、槟榔、长豆角、西瓜、对虾、鲍鱼、石斑鱼等。,经济社会发展总构思,1、总体方向 充分利用土地资源和地处三亚市域的优势,大力发展以名优水果、冬季瓜菜为主的热带高效农业; 遵循科学严格保护、积极稳妥发展的原则,努力发展观光、度假旅游业和农产品营销业为主的第三产业; 以第三产业发展推进城镇化,进而促进镇域经济社会发展的全面进步。,2、发展目标,国内生产总值 现状:按相关材料核算,2002年镇域国内生产总值(不含蜈支洲岛、南田温泉等旅游区)达2.65亿元。 规划近期(2005年)达到4.03亿元。 规划中期(2010年)达到6

44、.5亿元。 规划远期(2020年)达到16.8亿元。,人均国内生产总值,现状(2002年)4450元远期末(2020年)24350元产业结构 现状(2002年),镇域一、二、三(不含蜈 支洲、南田温泉产值)分别约为88、5、 7。 规划中期(2010年)可能达到60、10、 30。 规划远期(2020年)争取达到55、10、 35。,3、发展方向,第一产业 镇域北部地区积极发展木本水果、橡胶、槟榔等各种经济林、用材林和药材,发展草食性畜牧业,形成生态复合型农业区。 中部地区在全面发展旅游和城镇建设的同时,充分利用一切可用土地资源发展热带水果、瓜菜等,形成为旅游服务为主的特色产业。 中南部地区要

45、注重山林建设,重点发展热带高效农业,成为海棠镇粮油、瓜菜、水果的主要产区。 东南部依托浩瀚南海,逐步改变现在的以养殖为主为远洋捕捞为主的海洋渔业综合区。,第二产业 配套第一产业、第三产业,以农副产品为主要原料,发展保鲜加工、旅游商品生产等工业。经过合理规划布局,开发花岗岩等建材工业,稳步提高第二产业。 第三产业 重点在藤桥河口、南田温泉、藤桥镇区、高速公路互交路等地为核心的镇域中部地带和蜈支洲岛,大力发展旅游度假产业、物流产业,形成以镇区为中心的经济新增长源。,4、产业经济区划,根据资源特点及分布、建设现状与发展潜力等诸要素分析,规划期末,本镇区必将形成“一个中心”、“四个经济区片”的经济区划

46、和生产力布局。一个中心: 藤桥镇区的旅游、物流服务与管理中心。四个区片: 北部热带农林产业经济区片 中部商贸旅游综合经济区片 中南部热带生态农业经济区片 东南部海洋渔业经济区片,四个区片: 1.北部热带农林产业经济区片2. 中部商贸旅游综合经济区片3. 中南部热带生态农业经济区片4.东南部海洋渔业经济区片,1,3、社会服务设施配套规划布局,规划配套以现状存在问题为主,结合社会发展目标,按乡镇域体系的不同等级、不同职能配套社会服务设施。,如:村委会、百货店、食品店、饭店、理发店、修理店、药店、旅馆、粮油店或土特产市场、生产资料等日杂店、卫生院、银行或信用社、中小学、幼儿园、科技站、敬老院、体育文

47、化设施等项目。,4、基础设施规划布局,交通网络规划 供电网络规划 邮电通讯网络规划 水系网络规划,5、土地利用规划,土地的利用和保护 村镇建设用地规划 基础设施用地规划 蔬菜林果用地规划 河滩、滩涂、荒地和废弃地的改造和利用,6、环境及历史文物保护规划,根据所在乡镇域内污染现状和工业规划布局,做出乡镇域内近期、远期环境保护规划,提出每个规划时期的保护目标和措施。,六、编制乡镇域规划成果:五图一书,1、地理位置图区位图 内容:地理位置和周围的环境,2、现状图,比例1:10000或1:20000内容:乡镇域行政辖区内的土地利用情况 包括农业、水利设施、工矿生产基地、仓库用地以及河湖水系、绿化等的分

48、布。行政区划 各居民点位置及其用地范围和人口规模。, 道路交通组织、供排水、供电通信等基础设施的管线、走向,以及客货车站、码头、水源、水厂、变电所、邮政所等的位置并标记存在的问题。 主要公共建筑和其他服务设施的位置、规模,标注服务范围和存在的问题。 防洪设施、环保设施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3、乡(镇)域用地评价图,比例1:10000或1:20000内容: 乡(镇)域工农业范围、各种用地不利因素,如矿产开采、塌陷、江河湖、地震高烈度、滑坡位移、山坡洼地、建设用地、可耕地的界定等。,适宜修建用地基本适宜修建用地不适宜修建用地,用地评价,4、乡(镇)域用地总图,比例 1:10000或1:20000规

49、划范围: 乡(镇)行政辖区内的全部土地。规划期限: 期限应一般为10-15年,重点作好近期规划,期限一般为5年。,内容耕地保有量及基本农田保护面积重点基础设施项目用地布局确定居民点用地规模和范围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用地土地整理、复垦、开发项目(区),5、各项基础设施配套规划图,比例 1:10000或1:20000内容: 道路网络、供电、通讯、河网水系、供水网络等,分别用不同图例或不同色块表示。,6、乡镇域总体规划说明书,主要表达调查、分析、研究规划成果 1、现状 2、经济社会发展优势和制约因素 3、预测目标确定、经济社会战略方针 4、总体规划布局 5、规划实施措施 6、专题规划说明,五、乡镇域规

50、划中村镇体系布局与各级土 地利用规划,1、与各级土地使用范围的确定相协调2、考虑用地的集约性3、与农村道路网、灌排水体系规划相协调,节约用地,新建村镇用地选择条件,有利组织生产,满足建筑要求,地形:平坦,坡度 小于3土壤:土壤承载力 150KPa地下水位:地下水埋深 1.0m地质:避开地下矿井、 沉陷、滑坡、 流沙 河岸地:在最高洪水 水位线以上,方便生产,卫生防疫安全,环 境,靠山近水自然林木名胜古迹向阳避风有利排水,避 免,地震断裂带臭气污染工矿排出物污染墓地尸岗沼泽、死水泡子自然病源地方病源传染病源,避 免,公路铁路河流高压线,穿过村镇,在村镇的上风、 上坡、上游,村镇用地选择框图,各级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在线阅读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