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登岳阳楼、旅夜书怀、阁夜ppt课件.ppt

上传人:牧羊曲112 文档编号:1343537 上传时间:2022-11-11 格式:PPT 页数:46 大小:2.68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杜甫:登岳阳楼、旅夜书怀、阁夜ppt课件.ppt_第1页
第1页 / 共46页
杜甫:登岳阳楼、旅夜书怀、阁夜ppt课件.ppt_第2页
第2页 / 共46页
杜甫:登岳阳楼、旅夜书怀、阁夜ppt课件.ppt_第3页
第3页 / 共46页
杜甫:登岳阳楼、旅夜书怀、阁夜ppt课件.ppt_第4页
第4页 / 共46页
杜甫:登岳阳楼、旅夜书怀、阁夜ppt课件.ppt_第5页
第5页 / 共4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杜甫:登岳阳楼、旅夜书怀、阁夜ppt课件.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杜甫:登岳阳楼、旅夜书怀、阁夜ppt课件.ppt(46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杜 甫,登岳阳楼,知人论世,杜甫,字 ,河南巩县人,自号 ,因他做过工部侍郎,又称 ,是我国古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代表作是 、 ,真实反映了唐朝由盛而衰的历史和老百姓的疾苦,因而被称为“ ”,他与李白齐名,并称“ ”,被人誉为“ ”。,子美,诗圣,李杜,诗史,“三别”,“三吏”,杜工部,少陵野老,读诗,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1、听读:字音和节奏,读诗,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ch,ts,读诗,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吴楚/东南/坼,乾坤

2、/日夜/浮。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ch,ts,二二一、二一二,读诗,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ch,ts,2、单读,读诗,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ch,ts,3、齐读,读诗,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ch,ts,4、自由朗读,抑扬顿挫和舒缓轻

3、重,5、背诵,3、齐读,2、单读,4、自由朗读,抑扬顿挫和舒缓轻重,1、听读:字音和节奏,读诗,置身诗境,1、在吟诵中感知诗歌意象及其特点,3、展示成果,洞庭水、岳阳楼吴楚、乾坤孤舟,2、借助联想和想象,置身诗境,描绘诗歌意象和画面,辽阔雄伟 开阔博大 孤单漂泊,早就听闻洞庭湖水的波澜壮阔,今天有幸登上了岳阳楼来一睹洞庭湖的雄姿。只见吴楚两地被广阔浩瀚的湖水一分为二,分布于东南两边,苍茫无际的湖面上,波浪一浪掀过一浪,向天边汹涌而去,大地长天、日月星辰日日夜夜在湖里浮荡着,景象壮美极了!回头想一想自己,亲朋故旧竟无一字寄给漂泊江湖的我,衰老多病的我呀,只有生活在一只小小的舟船上。透过这浩渺无边

4、的洞庭湖,遥望关山以北,那里仍然是兵荒马乱、战火纷飞;一想到这,靠在窗轩之上的我不禁涕泪交流。,参考画面,你觉得诗歌的哪一联写得最好?试作简要赏析。,品诗,1、自主品析,、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 。,品诗,2、深入透析:,、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最传神的两个字是?写出了洞庭湖怎样的景色特点?,品诗,“坼”:洞庭湖波涛万顷、巨浪千层,方圆数千里的江南大地訇然裂为两片,刹那间,乾坤摇动、天崩地解显示出洞庭湖的磅礴气势!,“浮”:动态感,在诗人的笔下,洞庭包容天地万物,并且主宰着它们的沉浮,日月星辰都随着湖水的波动而漂荡起落一派壮阔的图景。,气势磅礴,宏伟奇丽,景色特

5、点:,、“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所蕴含的复杂情感。,大历三年(768)冬,杜甫从公安(今湖北公安)到达岳阳,到达之时正是深冬。此诗为诗人晚年作品,是年(769)诗人已五十七岁。当时,诗人处境艰难,凄苦不堪,年老体衰,贫病交加,再加上北归无望,全家人寄居在一只小船上,沿着洞庭湖向南漂泊。,诗歌先写登楼所见,再写由此引起的身世之感,亲朋音讯全无,自己一身病痛,惟剩一条孤舟,然后由个人推及到国家,近十年的安史之乱,给国家和人民造成巨大的损失。此后,外族侵扰,藩镇割据,民不聊生,怎不令诗人牵肠挂肚? 因而这涕泪之中,有对亲戚朋友的眷念,有年老孤独的悲伤,有对国家前途的忧虑,也有无以报国的自悼。,身世

6、之悲家国之痛忧国忧民,景,洞庭湖的广阔无垠,烟波浩淼与气势磅礴。,情,孤独凄苦忧国忧民,诗歌小结,本诗标题是登岳阳楼,但诗歌并不局限于写“岳阳楼”和“洞庭水水”。诗人摒弃眼前景物的精微刻画,从大处着笔,吐纳天地,心系国家安危,悲壮苍凉,催人泪下。时间上抚今追昔,空间上包吴楚、越关山。其身世之悲,国家之忧,浩浩茫茫,与洞庭水势融合无间,形成沉雄悲壮、博大深远的意境。,迁移拓展,与夏十二登岳阳楼(李白) 楼观岳阳尽,川迥洞庭开。 雁引愁心去,山衔好月来。 云间连下榻,天上接行杯。 醉后凉风起,吹人舞袖回。,注:开元二年,李白流放途中遇赦,回舟江陵,南游岳阳而作此诗。夏十二,李白朋友,排行十二。李白

7、登岳阳楼赋诗,使岳阳楼更添一层神秘色彩。,1、颔联的两句诗中,诗眼分别是哪两个字?试结合全诗作简要赏析。,2、颈联运用了什么艺术手法?突出了岳阳楼的什么特点?试作简要赏析。,思考,1、颔联的两句诗中,诗眼分别是哪两个字?试结合全诗作简要赏析。,“引”和“衔”。运用拟人的手法,写出了李白流放遇赦途中的喜悦之情。 “引”形象地写出了大雁懂得人情,把愁心带走的情境;“衔”形象地写出了山懂得人的心意,把好月送来,与诗人共享欢乐的情境。,夸张地写出了岳阳楼高耸入云的特点,想象奇特,在云间“下榻”,在天上“行杯”,写出了诗人恍若置身仙境的情景。,2、颈联运用了什么艺术手法?突出了岳阳楼的什么特点?试作简要

8、赏析。,谢谢大家,旅夜书怀,(唐)杜甫,1、通过“旅”字看背景,旅:是旅居之意。,杜甫在唐代宗广德二年(764)的春天携家人自阆州折回成都,入严武幕。本来有这位好朋友的帮助,他满可以在成都住下去,却不料严武在第二年四月忽然死去。他不得不再次离开成都,乘舟东下,经嘉州(乐山)、戎州(宜宾)、渝州(重庆)、忠州(忠县),于九月到达云安(四川云阳)。旅夜书怀就是在这次旅行中写的。,这一年,杜甫已满53岁,杜甫的思想:穷年忧黎元,叹息肠内热.他一直患有肺病和风痹,不时发作。两年前,当安史之乱初平时,他曾有返回长安或洛阳的打算,但因地方军阀乘机作乱及其他原因未能如愿。这回严武之死,他决心离开四川,转作潇

9、湘之游,其实也是不得已而为之,因此,一路上心情十分沉重,不知一生漂泊何时才是个尽头。这首诗就集中的表现了他这种心情。,2、通过“夜”字察实景,夜:指作者写作这首诗的时间是在夜晚。诗句有:,细草微风岸,危樯独夜舟。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找一下其中的意象有哪些?,细草 、微风、岸、危樯、舟 星 、 平野、月、 江流,细草微风岸,危墙独夜舟。,孤弱的细草在无边的风里飘摇不定,孤舟,草:,细,孤弱,风:,微,轻风 虽轻却不断,岸:,(阔大的)江岸,樯:,危,高 孤立突兀,夜:,(凄冷的)夜晚,舟:,独,孤舟,孤立突兀的危樯和孤独的小舟对抗着漫漫长夜,阔岸,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星:,平野:,月

10、:,江流:,低垂,阔,辽阔无边,垂,明朗的月光,汹涌澎湃,星空低垂愈显原野辽阔无边,明朗的月空下江水汹涌澎湃奔流不息,星月衬托着无边荒凉的平野,月似乎不堪滚滚东流的大江的压逼而一下子涌了出来,结论:,阔岸平野大江,孤舟,何等孤单何等渺小,诗人命运的写照,明确: 诗人这时已到了垂暮之年,他的好友李白、房倌、郑虔、高适、严武等在近几年里相继去世,使他的孤独感与日俱增。现在,“五载客蜀郡,一年在梓州”的生活刚刚结束,而将来的生活如何又难以预料。,艺术手法:,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书怀,名岂文章著,官应老病休。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颈联:,写了”名著”官休”二事,概括了诗人后半生的生活.

11、那么“名著”和“官休”的原因是什么呢?,明确: “名声”不是因为”文章”而”著”的,不做”官”是因 为”老病”而休的。,思考:诗人名满天下,是因为什么?,明确:韩愈写诗说:李杜文章在,光焰万丈长.这决非过誉之词.,思考:那么作者为什么还要说这样呢?,明确:这很明显的是激愤之语,既然“名声”是因“文章”而著的,那么,“官休”也就不是因为“老病”了,理解:联系杜甫一生的经历可知:杜甫一生不受皇帝的重用,又遭到了同列的排挤所以在这儿所写的仍是激愤之词.,尾联:诗人自况,以什么自况的呢?,沙鸥,以”飘飘”喻己则有一种自伤漂泊之感,然后又以广阔的天地间的一只沙鸥作比,茫茫的天地和一只孤独的沙鸥作比,就更

12、显得孤独和凄凉了.,效果:,天地,沙鸥,直抒胸臆,比喻的手法,_,艺术手法:,延伸:分析意境型 提问方式:这首诗营造了一种怎样的意境? 提问变体:这首诗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解答分析:这是一种最常见的题型。所谓意境,是诗人表达的思想感情与诗中所描绘的生活图景有机融合形成的一种耐人寻味的艺术境界。它包括景、情、境三个方面。答题时三方面缺一不可。,本诗为读者展现了一幅孤寂冷清的旅夜图:月下,微风吹拂着江岸的细草,一叶孤舟竖着高高的桅杆停泊在夜色茫茫之中,星星在天边遥挂低垂,月光在波涛中涌动,江流不息.如此开阔的环境,如此孤独的小舟, 表现了诗人被贬后无所依托的飘泊自伤之

13、情.,齐读答题步骤:描绘诗中展现的图景画面。考生应抓住诗中的主要景物,用自己的语言再现画面。描述时一要忠实于原诗,二要用自己的联想和想像加以再创造,语言力求优美。 概括景物所营造的氛围特点。一般用两个双音节词即可,例如孤寂冷清、恬静优美、雄浑壮阔、萧瑟凄凉等,注意要能准确地体现景物的特点和情调。 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切忌空洞,要答具体。比如光答“表达了作者感伤的情怀”是不行的,应答出为什么而“感伤”。,阁夜,杜甫,写作背景,“阁夜”,即西阁之夜。这首七言律诗是杜甫于大历元年(766)冬寓居夔州西阁时所作,是诗人感时、伤乱、忆旧、思乡心情的真实写照。当时,蜀中发生了崔旰(gn )、郭英乂(y )

14、、 杨子琳等军阀的连年混战,吐蕃也不断侵袭蜀地,加之杜甫好友郑虔、苏源明、李白、严武、高适等人相继亡故,所以杜甫深感寂寞悲哀。,岁暮阴阳催短影,天涯霜雪霁寒宵,作者描绘了一幅寒冷孤寂的图景:时令到了寒冬,白昼越来越短,我浪迹天涯,在这霜雪初歇的寒宵,诗人对此倍感凄凉寒怆。,赏析诗文,五更鼓角声悲壮,三峡星河影动摇,听觉、视觉。借听觉写出了兵草未息、战局紧张的悲壮气氛,音调铿锵;下句借视觉写出了山川美景的秀丽,音调转柔。一份爱我神州、痛我神州的悲壮情怀萦绕诗人的心头。,赏析诗文,野哭千家闻战伐,夷歌数处起渔樵,颈联真实刻画了夔州的偏远、凄凉的景象,荒野中多少人家的恸哭声中,传来战争的讯息,惟有渔

15、人、樵夫唱起的夷歌,还透着一点生命的声息。“野哭”、“夷歌”,一个富有时代感,一个具有地方性,使忧国忧民的诗人倍感悲伤。,赏析诗文,写“野哭”而多至“千家”,这是战乱造成的,何至“千家”皆哭?反映了人民的深重灾难;“夷歌”,显示了地方风情。上下句形成对比,有人忧有人愁。,卧龙跃马终黄土,人事音书漫寂寥,用典:卧龙:指诸葛亮。蜀书诸葛传:“徐庶sh 谓先主曰:诸葛孔明者,卧龙也。 ”,跃马:指公孙述。王莽篡汉时,他自立为蜀王。述在西汉末曾乘乱据蜀,自称白帝。这里用晋左思蜀都赋“公孙跃马而称帝”意。诸葛亮和公孙述在夔州都有祠庙,故诗中及之。这句是贤愚同尽之意。,赏析诗文,诗人极目远望夔州西郊的武侯庙和白帝庙,而引起无限感慨。卧龙先生神机妙算一世英名,跃马称帝的公孙述叱咤风云一代枭雄,这些成就千秋功业的人最终都掩埋于黄土,化为历史的尘埃,今日你争我战的各路人马也终将淡出历史舞台,表达了诗人对宇宙永恒和人生无常的悲哀。,赏析诗文,阁夜的主旨:,写诗人在夔州西阁中独对长夜之所见,所闻和所感,表达诗人忧国伤时的情怀。,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在线阅读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