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花源记 PPT课件.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桃花源记 PPT课件.ppt(54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桃花源记,PPT模板下载: 行业PPT模板: 节日PPT模板: PPT素材下载: PPT图表下载: 优秀PPT下载: PPT教程: Word教程: Excel教程: 资料下载: PPT课件下载: 范文下载: 试卷下载: 教案下载:,比喻与外界隔绝的幽静美好的地方或幻想中的美好世界的成语是什么?,世外桃源,这个成语出自何处?,桃花源记,你知道吗?,学习目标: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积累文言词语。研读课文,整体把握文章。理解作者笔下的社会理想及作者寄托的思想感情。,作者介绍,写作背景,陶渊明(365427),又名潜,字元亮,自号“五柳先生”,东晋末期著名诗人。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西南)人。 陶渊明生
2、于东晋末年。他少时颇有壮志,博学能文,有着“大济苍生”的志向。但由于当时社会动荡不安,他空有才志而难以施展。他曾做过小官,但由于不满官场的丑恶,41岁时便弃官回乡,从此过着“躬耕自资”的田园隐居生活。他的作品大都是归隐后写的,反映了当时的田园生活,因而成为我国著名的“田园诗人”。,桃花源记是陶渊明的代表作之一。他不满当时的黑暗政治,但他无法改变、也不愿干预这种现状,只好借创作来书写情怀,写出了著名的桃花源诗并记,想象出了“桃花源”这样的理想社会,寄托了作者的政治理想与美好情趣。它对后世文学产生了极大的影响。影响所及,“世外桃源”一词已脍炙人口,成为我国人民心目中理想国的代名词,成为我国文化宝库
3、中一颗令人神往的异彩夺目的明珠。,作品介绍,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历史特点,封建国家分裂 政权交替 战争频繁 东晋王朝极端腐败,统治集团内部互相倾轧,军阀连年混战,赋税徭役繁重,加深了对人民的剥削和压榨。,1.晋太元中( ) 2.缘溪行( )3.便舍船( ) 4.豁然开朗( )5.屋舍俨然( ) 6.阡陌( ) 7.黄发垂髫( )8.便要还家( )9.遂与外人间隔( ) 10.此中人语云( )11.不足为外人道( )12.及郡下,诣太守( )13.刘子骥( )14.土地平旷( ),jn,yun,sh,hu,sh yn,qin m,tio,yo hun,su jin,wi,jn y,y,j,kung
4、,注音练习,速读课文。,以最快的速度借助课文的 注释,疏通全文。,东晋 年间 作为 沿着 行船,桃花源记陶渊明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忽然 夹着 鲜艳美丽,渔人甚 异 之。 复前行,欲穷 其林。,很 感到惊异 代所见景物 又 (走到)尽 那,东晋太元年间,(有个)武陵人以捕鱼作为职业。(有一天)他沿着小溪行船,忘了路程的远近。忽然遇到(一片)桃花林,(桃树)夹着溪流两岸有几百步长,中间没有别的树。(地上)芳草鲜艳美丽,落花纷纷。渔人很惊奇。又往前走,想走完这林子。,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看
5、到,发现 小洞口,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阡陌 交通,,舍弃 很 仅 一个人 形容由狭窄幽 暗突然变得宽阔明亮的样子,平坦开阔 整齐的样子 类 田间小路 交错相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都 老人,垂髫(tio),并怡然自乐。,小孩 都,(桃)林在溪水发源的地方就没有了,(紧接着)就有一座山,山上有个小洞口,好象有光似的。(渔人)就离开船,从洞口进去。刚开始(洞口)很窄,仅能通过一个人。又走了几十步,忽然(变得)开阔敞亮了。(这里)土地平坦开阔,房舍整整齐齐,有肥沃的田地、美好的池塘和桑树竹子之类
6、。田间小路交错相通,(村落间)能听见鸡鸣狗叫的声音。这里的人们来来往往耕田劳作,男女的穿戴,都像桃花源以外的人一样。老人和小孩都充满喜悦之情,显得心满意足。,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就 详细 通”邀”,邀请,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都 消息 祖先,时乱,率妻子 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妻子儿女 乡邻 与世隔绝的地方 隔绝,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此人一一为具言,判断动词 竟然 更不用说 给,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都 其余的人 邀请 自己,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 为 外人道也。”,离开
7、告诉 不值得 对 外面的人,(那里面的人)见了渔人,竟然大吃一惊,问(渔人)从什么地来,(渔人)详细地回答了他们。(那人)就邀请(渔人)到自己家里,摆酒杀鸡热情款待。村人听说有这样一个人,都来打听消息。(他们)自述说他们的祖先为了躲避秦时的战乱,带着妻子儿女以及乡邻来到这个与世隔绝的地方,不再从这里出去,于是跟外面的人断绝了来往。(他们)问(渔人)现在是什么朝代,竟然不知道有过汉朝,更不用说魏朝和晋朝了。渔人一件一件地给他们详细介绍自己所听到的事情,(他们听了)都感叹惋惜。其余的人各自又请(渔人)到自己家里,都拿出酒食来(款待他)。(渔人)住了几天,告辞离开。这里的人告诉(他)说:“(这里的情
8、况)不值得对外边的人说啊。”,既出,得其船,便扶 向路,处处志 之。 及郡,已经 代渔人的 沿着 原来的 作标记 到,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 志,,到 派 代渔人 原来的 标记,遂迷,不复得路。,代渔人去桃源这件事 高兴的样子 计划,未果,寻病 终。后遂无问津者。,不久 就 问路,这里指探访、访求,津,渡口,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 之, 欣然 规往。,终于,(渔人)出来后,找到他的船,就沿着原路(回去),(一路上)处处做了记号。回到郡里,去拜见太守,说有这些情况。太守立即派人跟他前去,寻找原来所做的记号,竟迷失了方向,不再找到路。 南阳刘子骥,是志向高洁的隐士。听到这件
9、事,高兴地计划前去,没有实现,不久病死了。此后就再没有人探寻(桃花源)了。,学习目标:研读课文,整体把握文章。理解作者笔下的社会理想及作者寄托的思想感情。,整体感知,用五个字的短语概括文章的几个主要情节。,进入桃花源,访问桃花源,再寻桃花源,课文的线索是:,渔人的行踪。,离开桃花源,发现桃花源,问题探究,1、渔人是怎么发现桃花源的?,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2、作者是如何描写桃花林中的自然景色的?,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3、渔人是如何进入桃花源的?,复前行,欲穷其林。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
10、,(曲折、隐蔽、幽深),(风景幽美),4、渔人入山后,看到了怎样的图景?,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5、桃花源中的人是如何对待这位不速之客的?,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环境优美宁静、生活安乐幸福),(民风淳朴、热情好客),6、渔人一一为具言所闻,桃源人为什么“皆叹惋”?,桃源外的世界如此动乱,黑暗;桃源外的人不能过上安定和平的生活。,7、渔人是如何离开桃花源的?,处处志之,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文中描写桃花源景色的句子有哪些?,忽逢桃花林,
11、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优美,用一个词语概括:,文中描写桃花源村民生活的句子有哪些?,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 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祥和,好客,好客、好奇,与世隔绝,与世无争,好客,对外界生活不满,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淳朴,用一个词语概括:,社会现实,桃 花 源,祥和安
12、宁,生活,环境,赋税繁重,怡然自得,平等互爱,污秽黑暗,自食其力,苦不堪言,连年内战,一个与黑暗现实相对照的美好社会 寄托作者政治理想,反映人民愿望 。,文中的桃花源是个什么样的地方 ?,桃花源是个风景优美、民风淳朴、宁静安乐的理想社会,说一说,一、 桃花源风景真是美不胜收,你头脑中浮现了怎样的画面?请选一个景点,用“这里的美,你看”的句式给大家描绘一番。,例如:这里的桑竹美,你看,青翠茂盛,在阳光下熠熠生辉1、这里的土地美,你看,平坦如砥,一望无垠,就像是一块偌大的毡子2、这里的屋舍美,你看,排列得整整齐齐,炊烟袅袅升起3、这里的田池美,你看,田地肥沃,庄稼茁壮生长;池水清澈,鱼儿悠然自乐、
13、这里的阡陌美,你看,它们交错相通,将田地划成整齐的方块,像一个巨大的棋盘,说一说,二、桃花源是美丽的,也是充满欢乐的,文中哪些人能 感受到桃花源的“乐”?,三、他们分别为什么而乐?请你以其中一类人的身份和 口吻说说看。,男女、老幼、渔人,(1)男人虽种植劳累,但他们乐,乐在不必服兵役, 免受战乱之苦,能安居乐业。(2)女人虽采桑养蚕,织布缝衣,忙得不亦乐乎,但她们 乐,乐在没有压迫,没有剥削,过和平安定的生活。(3)老人(黄发)“怡然自乐”,乐在老有所养,丰衣足食。(4)小孩(垂髫)“怡然自乐”,乐在和平安乐,无忧无虑。(5)渔人乐,乐在受人热情相邀,盛情款待,乐在桃源中 人民主平等,和谐亲密
14、。,桃花源的美丽欢乐令人神往,桃花源的离奇神秘更是引人入胜。那么,桃源“奇”在何处呢?,景奇,人奇,踪奇,桃源胜境究竟在什么地方?为什么后来找不到呢?是真有实景还是纯属虚构?作者为什么要虚构?,想一想,表现了陶渊明对黑暗社会现实的不满,希望能有一个没有剥削、没有压迫、人人平等、自由的快乐的理想社会.,思考一下,下面的句子说明了什么?,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南阳刘子骥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桃花源是朦胧飘忽的世界,种种的神秘色彩,表面上是描写了桃花源的隐蔽,实质上,作者是暗示了:桃花源,本来就是子虚乌有的,它只是作者追求得一种美好境界,
15、一种对现实生活不满的精神寄托。,题解 本文是陶渊明前面的“序”,因为语言清新自然,状物亲切逼真,想象奇特新颖,被人们当作一篇独立的文章来读,并成为传诵千古的名篇佳作。 兵连祸结的晋、宋期间(公元421年),其时作者57岁,已隐退农村达十多年,对广大农民的苦难深有感受。文中描绘了一个没有压迫、没有剥削,人人安居乐业,彼此和睦相处的理想社会。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农民的愿望,同时对于当时的社会也是一种否定。,(一)通假字,(二)古今异义,便要还家(要,通“邀”,邀请),古:道路交错相通 今:运输和邮电事业 的总称。,2.阡陌交通,鸡犬相闻,知识归类,古:鲜艳美丽 今:食物味道好,1.芳草鲜美,落英缤
16、纷。,古:不值得 今:不满不充分,5.不足为外人道也。,古:更不必说 今:表示条件的连词,4.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妻子:古:妻子和儿女 今:指男子的配偶。绝境:古:与世隔绝地方 今:毫无出路的境地,3.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三)一词多义,便舍船,从口入,(放弃、舍弃,动词),屋舍俨然,(房屋,名词),处处志之,(作标记,动词),寻向所志,(标记、记号,名词),寻向所志,(寻找,动词),未果,寻病终,(不久,副词),而两狼之并驱如故,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并:全部),(并:一起,一同),武陵人捕鱼为业,(为:作为),不足为外人道也,(为:对),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为:给),遂迷,不复得路,
17、后遂无问津者。,遂与外人间隔,(终于),(就),(于是,就),“然”字是个语缀性的词与现代汉语的“地”相当,作“的样子”讲(有时可不翻译)。如本文中:“豁然”开阔通达的样子。“俨然”整整齐齐的样子。“怡然”安适愉快的样子。“欣然”高兴的样子。,古人写文章,为了使文章精炼,常常省去某些根据语境不言自明的词语,语法书上称作“省略”。阅读文章时要清楚它省略了什么,翻译时有的还需要补译出来。试看下面几句话中括弧处省略了什么词语:( )见渔人,乃大惊,问( )所从来,( )具答之。( )便要( )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此人一一为( )具言所闻,( )皆叹惋。余人各复延( )至其家,皆出酒食。( )停数日,
18、辞去。,村人,渔人,渔人,村人,渔人,村人,渔人,村人,渔人,(四)成分省略,(五)精华集萃:,1.世外桃源,是陶渊明描绘的与世隔绝、没有遭受战乱和没有“王税”的社会。后来就用“世外桃源”比喻理想中的生活安乐幸福和环境幽美的世界;现在也用以比喻一种理想的脱离现实的境地。,2. 鸡犬相闻,表面上指村中鸡呜狗叫之声处处可以听到,实际上表现了村里人交往密切,亲密无间.,落英缤纷、豁然开朗、俨然、怡然自乐,3。成语:,世外桃源、豁然开朗、无人问津等.,(甲)阅读桃花源记,回答问题。(10分) 1桃花源记作者_是 _ (朝代)著名诗人 。(1分)2解释下列加点词语在文中的意思。(2分) 芳草鲜美( )
19、屋舍俨然( ) 便扶向路( ) 寻病终( )3成语皆言简意赅,许多成语都语出有典,如成语_,就是浓缩本文的故事而来,意思是_。(2分)4留白,是绘画艺术的一种手法,文学创作中也不乏“留白”,它给读者留下了许多想象的空间,你认为本文何处运用了这种手法,试简要分析。(2分) 5渔人偶遇桃源,“处处志之”,最终却“不复得路”,其中寄寓了作者怎样的思想? (3分),答案: 11晋代(东晋)陶渊明 12鲜艳美丽整齐的样子沿、顺着随即,不久13世外桃源 比喻不受外界影响的地方。或理想中的脱离现实的美好场所或境地。或环境幽美的地方。14示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具言”的内容和“叹惋”的内容文中
20、都没有具体体现,但读者结合文章可以想象到“具言”和“叹惋”的是桃源外世事变迁,人们饱经战乱之苦。 15示例:寄寓了作者对美好的理想社会的追求,以及在当时社会条件下理想无法实现的矛盾思想。“桃源”即代表了他心目中的理想社会,文中的渔人虽“处处志之”,但终“不复得路”,暗示了桃源并不存在,这样的理想无法实现。,形成性测试,1、判断下列说法的正误A、作者在文中虚构了一个与黑暗现实社会相对立的美好境界,寄托了自己的政治理想,反映了广大人民的意愿。但这样的理想社会是不可能存在的。( )B、桃源人见渔人“乃大惊”,说明桃源人一向以耕作为业,从未见过捕鱼的人。 ( )C、村人“皆叹惋”是为渔人费了这么多周折
21、才找到他们而叹惋,为自己住在这里与世隔绝而叹惋。( ),(一)阅读下面文言文,回答问题。【甲】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隔绝。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 (节选自陶渊明桃花源记)【乙】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临溪而渔,溪深
22、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冽;山肴野蔌,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坐起而喧哗者,众宾欢也。苍然白发,颓乎其间者,太守醉也。(节选自欧阳修醉翁亭记),中考链接,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3分)(1)悉如外人 悉(2)无论魏晋 无论(3)临溪而渔 渔: 2翻译下面句子。 (4分)(1)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2)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 3根据选段内容,在下面的空格处填入适当的成语(4分)欲脱尘网,陶渊明志寄; ,欧阳修情醉滁西琅琊。4【甲】【乙】两段文字都描写了人们的日常生活,请说说它们所表现的生活有哪些共同之处。(4分),1)“全”或 “都” (2)
23、“不要说”或“更不必说” (3)钓鱼2(1)村中的人听说有这样一个人,都来打听消息。(2)背着东西的人在路上唱歌,走路的人在树下休息。3(4分)世外桃源 与民同乐4(4分)共同之处:人民生活安逸。民风淳朴。人与人和乐相处。,(六)(甲)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 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乙)老人引杨氏入山
24、之大穴。鸡犬陶冶,居民之大聚落也。至一家,老人谓曰:“此公欲来,能相容否?”对曰:“老人肯相引至此,则必贤者矣。吾此间衣服、饮食、牛畜、丝纱、麻之属,皆不私藏,与众共之,故可同处。子果来,勿携金珠锦绣珍珠异等物,所享者惟薪米鱼肉,此殊不缺也。惟计口授地,以耕以蚕,不可取食于人耳。”杨氏谢而从之。又戒曰:“子来或迟,则封穴矣。”迫暮,与老人同出。(南宋康与之昨梦录),1、 解释下列句中加点字。 (1)渔人甚异之 ( )(2)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 (3)老人引杨氏入山( (4)迫暮,与老人同出(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文言虚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忘路之远近 老人引杨氏入山之大穴 B、
25、以耕以蚕 以塞忠谏之路也 C、杨氏谢而从之 水落而石出者 D、不可取食于人也 生于忧患3、翻译下面文言句子。1).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2).所享者惟薪米鱼肉,此殊不缺也。 4、阅读理解。(1)甲乙文段都以人物的 为线索,甲文段按 顺序进行记叙描写,乙文段是通过 来描写洞内生活情况的。(2)甲乙文段所写的农民生活是有共同之处的,你能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出共同点吗?你相信两文段所写生活的真实性吗?为什么?,(六)、1、(1)觉得奇怪 (2)类 (3)拉,带领 (4)接近 2、C 3、(1)源中人看见了渔人,竟然大吃一惊,就问他从哪里来。(2)(在这儿)能享用的只有柴米鱼肉,这些一点也不缺少。4、(
26、1)行踪 空间 人物对话 (2)第一问:没有剥削、没有压迫,和平安定、自给自足的原始农耕生活。第二问:不真实。这样的生活,只是表达了人民渴望过上平等、安宁、幸福的美好生活的愿望,在当时的黑暗社会中只是一种幻想,是不可能实现的。,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1解释文中的红色的词。(1)既出 (2)得其船(3)便扶向路(4)诣太守 2翻译画线句子。3为什么渔人“处处志之”后,再去找却找不到了呢?作者这样写的目的是什么?,练一练,练一练,请写三句含有“桃花”的诗词.,人面桃花相映红.,报与桃花一处开.,山寺桃花始盛开.,作业,1、 找出课文中描写桃林景象的句子,请用一段文字描绘出渔人所看到的那片桃林。200字左右。注意要写出环境静与动的结合,不同层次的景物的色彩。2、背诵课文。,古今异义,1、缘溪行 2、芳草鲜美 3、说如此4、阡陌交通5、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6、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7、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8、遂与外人间隔9、各人复延至其家,一词多义,便舍船,从口入屋舍俨然处处志之寻向所志寻向所志 未果,寻病终复前行,欲穷其林既出,得其船武陵人捕鱼为业不足为外人道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