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氏利什曼原虫课件.ppt

上传人:小飞机 文档编号:1346345 上传时间:2022-11-12 格式:PPT 页数:33 大小:7.39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杜氏利什曼原虫课件.ppt_第1页
第1页 / 共33页
杜氏利什曼原虫课件.ppt_第2页
第2页 / 共33页
杜氏利什曼原虫课件.ppt_第3页
第3页 / 共33页
杜氏利什曼原虫课件.ppt_第4页
第4页 / 共33页
杜氏利什曼原虫课件.ppt_第5页
第5页 / 共3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杜氏利什曼原虫课件.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杜氏利什曼原虫课件.ppt(33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利什曼原虫(Leishmania spp.)属于动鞭纲。前鞭毛体和无鞭毛体两期。前者寄生于节肢动物()的消化道内,后者寄生于脊椎动物的单核吞噬细胞内,通过传播。利什曼原虫引起人与动物的,是一种寄生虫病。,杜氏利什曼原虫,利什曼原虫(Leishmania spp.)属于动鞭纲。杜,利什曼病及病原种类,内脏利什曼病:杜氏利什曼原虫引起;在印度,患者皮肤上常有暗的色素沉着,并有发热,故称黑热病。皮肤利什曼病:热带利什曼原虫和墨西哥利什曼原虫引起。粘膜皮肤利什曼病:巴西利什曼原虫引起。我国黑热病是由杜氏利什曼原虫引起。黑热病是我国五大寄生虫病、世界六大热带病之一。,杜氏利什曼原虫,利什曼病及病原种类

2、内脏利什曼病:杜氏利什曼原虫引起;在印度,,一、形态,无鞭毛体 (利杜体)寄生于人和其它哺乳动物体的巨噬细胞内卵圆形或圆形,虫体很小 2-3m。有一较大圆形核动基体位于核旁细小杆状,高倍镜下可见基体和根丝体,杜氏利什曼原虫,一、形态无鞭毛体 (利杜体)杜氏利什曼原虫,1 A Macrophage Filled With Leishmania amastigotes,细胞内充满大量的利杜体,杜氏利什曼原虫,1 A Macrophage Filled With Le,1 无鞭毛体,巨噬细胞破裂,无鞭毛体游离又进入其它巨噬细胞,重复增殖,杜氏利什曼原虫,1 无鞭毛体巨噬细胞破裂,无鞭毛体游离又进入其

3、它巨噬细胞,,前鞭毛体 (鞭毛体) 虫体呈梭形,大小为1020m1.54m核位于虫体中部动基体在前部,基体发出一鞭毛,长与虫体相近,弯曲寄生于白蛉的胃内。,前鞭毛,核,动基体,基体,杜氏利什曼原虫,前鞭毛体 (鞭毛体) 前鞭毛核动基体基体杜氏利什曼原虫,杜氏利什曼原虫前鞭毛体(体外培养) 多条前鞭毛体聚集成菊花状,中央为缠绕成团的鞭毛和附着的培养基物质。,杜氏利什曼原虫前鞭毛体(体外培养)虫体成纺锤形,前端具一鞭毛。,杜氏利什曼原虫,杜氏利什曼原虫前鞭毛体(体外培养) 多条前鞭毛体聚集成菊花状,2 前鞭毛体,细胞质呈淡紫色,核呈紫红色前鞭毛体运动活泼,鞭毛不停地摆动,杜氏利什曼原虫,2 前鞭毛

4、体细胞质呈淡紫色,核呈紫红色杜氏利什曼原虫,无鞭毛体,前胃、食道、咽,雌蛉叮咬,胃,7天后,大量前鞭毛体聚集于口腔、喙,前鞭毛体二分裂,生活史: 在白蛉体内发育,杜氏利什曼原虫,无鞭毛体前胃、食道、咽雌蛉叮咬胃7天后大量前鞭毛体聚集于口腔,分裂繁殖,无鞭毛体,前鞭毛体,巨噬细胞,在人体内发育:,白蛉叮咬,生活史:,杜氏利什曼原虫,分裂繁殖无鞭毛体前鞭毛体巨噬细胞在人体内发育:白蛉叮咬生活史,白蛉 (Phlebotomus ,sand fly ),体小,3,约为蚊子1/3,驼背状,全身密生细毛,灰黄色,杜氏利什曼原虫,白蛉 (Phlebotomus ,sand fly )体小,白蛉,鞭毛体寄生于

5、白蛉消化道,二分裂法繁殖,杜氏利什曼原虫,白蛉鞭毛体寄生于白蛉消化道,二分裂法繁殖杜氏利什曼原虫,生活史小结,寄生部位与致病虫期:无鞭毛体(利杜体)寄生于肝、脾、骨髓和淋巴结等(巨噬细胞内) 传播媒介:白蛉 感染阶段:前鞭毛体,寄生于白蛉消化道内感染方式:雌性白蛉吸血,前鞭毛体随唾液注入人体保虫宿主:狗(主要),杜氏利什曼原虫,生活史小结寄生部位与致病虫期:无鞭毛体(利杜体)寄生于肝、脾,三、利什曼原虫病的症状,1、长期不规则发热。,2、脾、肝、淋巴结肿大。,(1)脾肿大 导致全血减少 RBC 贫血 血小板 鼻衄、齿龈和皮下出血 WBC 免疫力,易继发各种感染或并发症。 常见并发症,肺炎、痢疾

6、等。不治疗死亡率高,一经治疗,痊愈率高。,脾肿大出现率95以上。,杜氏利什曼原虫,三、利什曼原虫病的症状 1、长期不规则发热。 2,(2) 肝肿大 白蛋白明显 球蛋白明显,杜氏利什曼原虫,(2) 肝肿大杜氏利什曼原虫,3、肾损害,病人排蛋白尿、血尿。 出现肾小球淀粉样变。 肾小球内免疫复合物沉积。,4、皮肤损害,我国常见结节型 皮肤出现肉芽瘤样结节,结节处皮肤发红,表面光滑,不痛不痒,不麻木,无溃疡。,杜氏利什曼原虫,3、肾损害,黑热病病人-肝脾肿大,杜氏利什曼原虫,黑热病病人-肝脾肿大杜氏利什曼原虫,黑热病人,示脾肿大黑热病俗称“大肚子病”,杜氏利什曼原虫,黑热病人示脾肿大杜氏利什曼原虫,黑

7、热病病人,12岁男孩脾肿大贫血严重消瘦,杜氏利什曼原虫,黑热病病人12岁男孩杜氏利什曼原虫,四、致病特点,1.潜伏期长:常为35个月或更长。2.肝脾、淋巴结肿大:其中以脾肿大最为显著。原因是巨噬细胞和浆细胞增生。此外还有脾内血流受阻,充血和纤维组织增生。3.全血性贫血:红细胞、白细胞、血小板数量均显著降低(白细胞减少导致抵抗力降低,患者常死于细菌性肺炎)。 主要原因:脾功能亢进;骨髓造血功能受抑制;免疫溶血,杜氏利什曼原虫,四、致病特点1.潜伏期长:常为35个月或更长。杜氏利什曼原,4.A/G倒置: 血清白蛋白下降:肝功能受损,合成白蛋白减少;肾功能受损,部分白蛋白从尿中排出。 球蛋白上升:浆

8、细胞增生,产生球蛋白增多。5.蛋白尿、血尿:免疫复合物在肾小球基底膜沉积引起免疫病理损害,引起淋巴细胞和浆细胞浸润的间质性肾炎。6.内脏利什曼病预后:患者不经治疗,死亡率达7090%。,杜氏利什曼原虫,杜氏利什曼原虫,五、免疫特点,1.患者免疫力受抑制,尤其是细胞免疫功能低下,故利什曼素试验阴性。2.患者免疫球蛋白增高,但无保护作用。3.患者治愈后细胞免疫恢复,可获得终身免疫,能抵抗同种利什曼原虫的再感染。,杜氏利什曼原虫,五、免疫特点1.患者免疫力受抑制,尤其是细胞免疫功能低下,,杜氏利什曼原虫,杜氏利什曼原虫,皮肤型黑热病结节型(瘤型:面、颈) 褐色型(花斑型) 淋巴结型黑热病,杜氏利什曼

9、原虫,皮肤型黑热病结节型(瘤型:面、颈) 褐色型(,内脏利什曼病,杜氏利什曼原虫,内脏利什曼病杜氏利什曼原虫,皮肤利什曼病,杜氏利什曼原虫,皮肤利什曼病杜氏利什曼原虫,皮肤利什曼病,杜氏利什曼原虫,皮肤利什曼病杜氏利什曼原虫,皮肤利什曼病,杜氏利什曼原虫,皮肤利什曼病杜氏利什曼原虫,皮肤黑热病,杜氏利什曼原虫,皮肤黑热病杜氏利什曼原虫,六、病原检查,1、骨髓穿刺或淋巴结穿刺检查,2、皮肤活组织检查,取皮肤组织液涂片染色检查。,3、培养法,穿刺液接种于三N培养基内,培养、观察有无前鞭毛体。,4、动物接种法,5、免疫诊断法,间接血凝试验、间接荧光试验。,穿刺液接种在地鼠皮下或腹腔内,取骨髓压碎涂片

10、,脾穿刺涂片,染色检查无鞭毛体。,(确诊黑热病主要方法)骨髓穿刺髂骨或脊突 (检出率高80-90%)淋巴穿刺腹股沟,颈部肿大淋巴结 (检出率低46-87%),杜氏利什曼原虫,六、病原检查 1、骨髓穿刺或淋巴结穿刺检查 2、,七、流行,1. 世界:中国、印度及地中海沿岸国为主。2. 我国:长江以北16个省市自治区,甘肃、四川、陕西、山西、新疆和内蒙古更多见。我国在黑热病防治工作成绩卓著 ,19581960年先后达到了基本消灭的要求 。 1958年山东省率先在全国达到基本消灭要求 。现在我国每年新发病人数约100人。,杜氏利什曼原虫,七、流行1. 世界:中国、印度及地中海沿岸国为主。杜氏利什曼,八、治疗,注射低毒高效的葡萄糖酸锑纳,疗效可达97.4。2. 抗锑病人采用戊脘脒、二脒替、羟眯替。3. 经多种药物治疗无效而脾高度肿大且有脾功能亢进者,可考虑脾切除。,杜氏利什曼原虫,八、治疗注射低毒高效的葡萄糖酸锑纳,疗效可达97.4。杜氏,九、预防,1、消灭病狗,减少传染源。2、灭蛉防蛉,切断传播途径。3、做好个人防护,防止白蛉叮咬。,杜氏利什曼原虫,九、预防杜氏利什曼原虫,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在线阅读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