痰饮(新教材)ppt课件.ppt

上传人:牧羊曲112 文档编号:1352559 上传时间:2022-11-12 格式:PPT 页数:46 大小:226.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痰饮(新教材)ppt课件.ppt_第1页
第1页 / 共46页
痰饮(新教材)ppt课件.ppt_第2页
第2页 / 共46页
痰饮(新教材)ppt课件.ppt_第3页
第3页 / 共46页
痰饮(新教材)ppt课件.ppt_第4页
第4页 / 共46页
痰饮(新教材)ppt课件.ppt_第5页
第5页 / 共4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痰饮(新教材)ppt课件.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痰饮(新教材)ppt课件.ppt(46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第一临床医学院中医内科教研室翁惠,痰 饮,学习目的与要求,本篇学习的重点是:痰饮的概念、病因、病位、病性、病机关键、病机转化规律、辨证要点、治疗原则。要求: 1掌握痰饮的概念、病性、分类,以及各证候之主症、治法和方药。 2熟悉饮证的诊断、辨证要点、治疗原则。 3了解饮证的西医学范畴、相关检查、鉴别诊断、转归预后和临证要点。,(一)概念 痰饮是指三焦气化失常,水液在体内运化输布失常,停积于某些部位的一类病证。 痰,古通“淡”,是指水一类的可以“淡荡流动”的物质。饮也是指水液,作为致病因素,则是指病理性质的液体。为此,古代所称的“淡饮”、“流饮”,实均指痰饮而言。,概 述,隋唐至金元各家 随唐及

2、金元各家有痰证、饮证之分,逐渐发展了痰的病理学说,提出“百病兼痰”的论点,对临床实践有十分重要的指导价值。 孙思邈千金方痰饮第六有五饮之说:“夫五饮者,由饮酒后及伤寒饮冷水过多所致。”立论悉本仲景,而治法方药则颇有发明,如治胸中痰游,用吐法以祛其邪;治“游饮停结,满闷目暗”,用中军侯黑丸(芫花、巴豆、杏仁、桂心、桔梗)以温下。,概 述,严用和提出“气滞”可以生痰饮。如济生方痰饮论治中说:“人之气道,贵乎顺,顺则津液流通,决无痰饮之患,调摄失宜,气道闭塞,水饮停膈。”从气与水的关系来论述本病的病机,明确阐明了气滞津凝则生痰饮,甚为精辟。 杨仁斋所著仁斋直指方首先将饮与痰的概念作了明确的区分,提出

3、饮清稀而痰稠浊。清代叶天士总结前人治疗痰饮病的经验,重视脾、肾,提出了“外饮治脾,内饮治肾”的大法。,概 述,(三)范围 四饮的临床表现多端,与西医学中的慢性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渗出性胸膜炎、慢性胃炎、心力衰竭、肾炎水肿等均有较密切联系。本节讨论以金匮要略痰饮病内容为主。,病因病机,经典论述: “饮人于胃,游溢精气,上输于牌,脾气散精,上归于肺,通调水道,下输膀胱,水精四布,五经并行。” 素问经脉别论 “三焦者,决渎之官,水道出焉。” 素问灵兰秘典沦 “痰饮者,肺肾之病也,而源于土湿。肺肾为痰饮之标,脾胃为痰饮之本。盖肺主藏气,肺气清降则化水;肾主藏水,水温升则化气;阳衰土湿则肺气壅滞不能化

4、水;肾气凝瘀不能化气,气不化水则郁蒸于上而为痰,水不化气则停聚于下而为饮。” 四圣心源痰饮,病因病机,一、病因,寒湿侵渍中阳受困,饮食不节伤及脾阳,劳欲久病脾肾阳虚,肺不布津脾失健运肾失蒸化,水液停聚不化,病因病机,二、病机1、 三焦气化失宣是形成痰饮的主要病机。 三焦失通失宣,阳虚水液不运,必致水饮停积为患。 2、肺、脾、肾功能失调,水液代谢失司是痰饮形成的基础。 三脏之中,脾运失司,首当其冲。中阳素虚,脏气不足,实是发病的内在病理基础。 本病的病理性质,则总属阳虚阴盛,输化失调,因虚致实,水饮停积为患。 饮邪具有流动之性,饮留胃肠,则为痰饮;饮流胁下,则为悬饮;饮流肢体,则为溢饮;聚于胸肺

5、,则为支饮。,诊断,一、诊断依据应根据四饮的不同临床特征确定诊断。 1痰饮 心下满闷,呕吐清水痰涎,胃肠沥沥有声,形体昔肥今瘦,属饮停胃肠。 2悬饮 胸胁饱满,咳唾引痛,喘促不能平卧,或有肺痨病史,属饮流胁下。 3溢饮 身体疼痛而沉重,甚则肢体浮肿,当汗出而不汗出,或伴咳喘,属饮溢肢体。 4支饮 咳逆倚息,短气不得平卧,其形如肿,属饮邪支撑胸肺。,诊断,金匮要略痰饮咳嗽病脉证并治: 问日:夫饮有四,何谓也?师日:有痰饮,有悬饮,有溢饮,有支饮。问日:四饮何以为异?师日:其人素盛今瘦,水走肠间,沥沥有声,谓之痰饮。饮后水流胁下,咳唾引痛谓之悬饮。饮水流行归于四肢,当汗出而不汗出,身体痛重,谓之溢

6、饮。咳逆倚息,短气不得卧,其形如肿,谓之支饮。,诊断,二、相关检查 四饮所涉及的疾病颇多,临证应注意结合有关检查。如胸部X线及B超探查表明有胸腔积液, 胃镜检查胃黏膜有炎症、充血、糜烂,或有腺体萎缩,幽门螺旋杆菌阳性,有助于慢性胃炎的诊断。 肺毛细血管楔嵌压(PCWP)增高,或颈静脉压增高,有助于左心衰或右心衰的诊断。 尿常规检查有血尿、蛋白尿,尿沉渣发现有多量红细胞、白细胞、透明管型和颗粒管型,有助于急性肾小球肾炎的诊断。,鉴别诊断,1 悬饮与胸痹 两者均有胸痛。但胸痹为胸膺部或心前区闷痛,且可引及左侧肩背或左臂内侧,常于劳累、饱餐、受寒、情绪激动后突然发作,历时较短,休息或用药后得以缓解;

7、而悬饮为胸胁胀痛,持续不解,多伴咳唾,转侧、呼吸时疼痛加重,肋间饱满,并有咳嗽、咯痰等肺系证候。 2溢饮与风水证 水肿之风水相搏证,可分为表实、表虚两个类型。表实者,水肿而无汗,身体疼重,与水泛肌表之溢饮基本相同。如见肢体浮肿而汗出恶风,则属表虚,与溢饮有异。,诊查要点,3支饮、伏饮与肺胀、喘证、哮病 上述病证均有咳逆上气,喘满,咳痰等表现。但肺胀是肺系多种慢性疾患日久积渐而成;喘证是多种急慢性疾病的重要主症;哮病是呈反复发作的一个独立疾病;支饮是痰饮的一个类型,因饮邪支撑胸肺而致; 所谓伏饮,是指伏而时发的饮证。其发生、发展、转归均有不同,但其间亦有一定联系。如肺胀在急性发病阶段,可以表现支

8、饮证候;喘证的肺寒、痰饮两证,又常具支饮特点;哮病又属于伏饮范围。,辨证论治,一、辨证要点 1辨虚实标本的主次 掌握阳虚阴盛,本虚标实的特点。本虚为阳气不足,标实指水饮留聚。无论病之新久, 要根据症状分别二者主次。 2辨病邪的兼夹与寒热变化 痰饮虽为阴邪,寒证居多,但亦有郁久化热者;初起若有寒热见症,为夹表邪;饮积不化,气机升降受阻,常兼气滞。,辨证论治,二、治疗原则 痰饮的治疗以温化为原则。金匮要略痰饮咳嗽病脉证并治篇提出: “病痰饮者,当以温药和之。” 虚实分治为辨治痰饮的要领,凡饮邪壅实者,当因势利导以祛除饮邪;阳虚饮微者,当以健脾温肾为主,阳气通则饮自化。 遣方施治则根据表里虚实的不同

9、,采取相应的处理。如: 水饮壅盛者,应祛饮以治标; 阳微气衰者,宜温阳以治本; 在表者,当温散发汗;在里者,应温化利水; 正虚者补之;邪实者攻之; 如属邪实正虚,则当消补兼施; 饮热相杂者,又当温清并用。,辨证论治,三、分证论治一、痰饮1.饮停于胃主 症;心下坚满或疼痛,胃脘部有振水声。兼次症;恶心或呕吐,呕吐清水痰涎,口不渴或口渴不欲饮, 或饮人即吐,背冷如掌大, 头晕目眩,小便不利,食 少,身体逐渐消瘦。舌象:苔白滑;脉象:脉沉弦或滑。 治法:和中蠲饮。方药:小半夏加茯苓汤。本方和胃降逆,化饮止吐,为治痰饮 呕吐的基础方。方中半夏、生姜辛开,和胃化饮止呕, 茯苓健脾利水渗湿。,辨证论治,临

10、床应用:()饮邪盛者可加桂枝、白术通阳化饮,以祛饮邪。()若饮困脾阳,症见纳呆泛酸者,加吴茱萸、川椒以温中散寒化饮;()心下坚满疼痛甚者,加枳实以行气开结;()小便不利者加车前子、茯苓皮以利水渗湿;()纳呆食少者加焦三仙、砂仁以和胃消食。,辨证论治,2饮邪化热主症:脘腹坚满或灼痛。兼次证:烦躁,口干口苦,舌燥,大便秘结,小便赤涩。舌象:舌质红,苔薄黄腻,或黄腻,或偏燥;脉象:脉弦滑而数。治法:清热逐饮。方药:甘遂半夏汤方解:本方逐水祛痰,和中除湿,治疗饮热互结胃肠之证。方中甘遂、半夏降逆逐饮,白芍、蜂蜜酸甘和中,以防伤正,并借甘遂、甘草相反之性来增强其攻逐之力。,辨证论治,临床应用:()若饮邪

11、结聚,膀胱气化不利,症见小便量少不利者,加泽泻、车前子、猪苓以温阳化饮利水;()饮邪上凌、阻滞清阳,症见头晕目眩者,加泽泻、白术、半夏、生姜以降逆化饮;()纳呆食少者,属脾胃健运失司,水谷不化精微,加党参、茯苓、干姜以温中健脾;()若见利后少腹续坚满者,加厚朴、木香以理气散结。,辨证论治,3饮留于肠主症:水走肠间,沥沥有声,腹部坚满或疼痛。兼次症:脘腹发冷,头晕目眩,或下利清水而利后少腹续坚满,小便不利,纳呆。舌象:舌质淡,苔白滑或腻;脉象:脉沉弦或伏。治法:攻逐水饮。 方药:己椒苈黄丸。方解:本方攻逐水饮,治疗水饮内滞,壅滞不通的实证。方中防己、椒目辛宣苦泄,导水饮从小便而去;葶苈子、大黄攻

12、坚决壅,逐热饮从大便而除。,辨证论治,二、悬饮 1邪犯胸肺主症:寒热往来,身热起伏,咳嗽气急,胸胁疼痛,呼吸、转侧时疼痛加重。兼次症:汗少,或发热不恶寒,有汗而热不解,少痰,心下痞硬,干呕、口苦,咽干。舌象:舌苔薄白或薄黄;脉象:脉弦数。治法:和解少阳,宣利枢机。方药:柴枳半夏汤。方解:本方和解少阳,化痰通络,治疗邪侵少阳,痰热内阻之证。柴胡、黄芩和解清热,半夏、瓜蒌化痰散结,枳壳、桔梗、赤芍理气和络。,辨证论治,临床应用:(1)胁肋疼痛加丝瓜络、旋覆花、郁金、桃仁、延胡索通络止痛;(2)心下痞硬、口苦、干呕加黄连以与半夏、瓜蒌相伍以清热化痰、开郁散结。(3)热盛汗出、咳嗽气急者,去柴胡,加石

13、膏、桑白皮、杏仁,以清热宣肺化痰。(4)痰饮内结,肺气失肃,见咳逆气急,加白芥子、桑白皮;(5)若寒热未除,胸胁已见停饮,可参照饮停胸胁证治疗。,辨证论治,2饮停胸胁主 症:胸胁胀满疼痛,病侧肋间饱满,甚则偏侧胸部隆起。兼次症:气短息促不能平卧,或仅能侧卧于停饮的一侧,呼吸 困难,咳嗽,转侧时胸痛加重。舌 脉:舌质淡,苔白或滑腻;脉 象:脉沉弦或弦滑。治 法:攻逐水饮。方 药:十枣汤、葶苈大枣泻肺汤。方 解:十枣汤攻逐水饮,用于水饮内停,正盛邪实之证。方 中甘遂、大戟、芫花均为峻下逐饮之品,恐伤胃气, 故共研细末,以大枣煎汤送服,可根据服药后吐泻轻 重,酌情掌握用量。,辨证论治,临床应用: (

14、1)若体质虚弱,不任峻下者,可改服葶苈大枣泻肺汤,本方泻肺行水,治疗痰涎壅盛之证。方中葶苈子苦辛沉降,开泄肺气,通利膀胱,加大枣甘缓补虚,以制约葶苈子峻泻逐饮之功。 (2)控涎丹亦可酌用,控涎丹是十枣汤去芫花、大枣,加白芥子而成,白芥子善祛皮里膜外之痰涎,甘遂、大戟与白芥子同用,无十枣汤之峻泻,适用于痰饮伏于胸膈上下,胁肋疼痛,形气俱实者。 (3)若痰浊偏盛,胸部满闷,苔浊腻者,加瓜蒌、薤白、杏仁、椒目以宣痹泄浊化饮; (4)若水饮久停,胸胁支满,体弱食少者,加桂枝、甘草、茯苓等健脾通阳化饮。,辨证论治,三方比较。 葶苈子、大枣 十枣汤 甘遂、大戟、芫花、大枣 控涎丹 甘遂、大戟、白芥子 常用

15、药:葶苈子、桑白皮泻肺逐饮;苏子、瓜蒌皮、杏仁、枳壳降气化痰;川椒目、茯苓、猪苓、泽泻、冬瓜皮、车前子利水导饮;。,泻肺降气化痰,葶苈大枣泻肺汤,攻逐水饮,辨证论治,临床应用: 如用十枣汤或控涎丹峻下逐水,剂量均从小量递增,一般连服3-5日,必要时停二三日再服。必须注意顾护胃气,中病即止,如药后呕吐、腹痛、腹泻过剧,应减量或停服。 痰浊偏盛,胸部满闷,舌苔浊腻者,加薤白、杏仁;如水饮久停难去,胸胁支满,体弱,食少者,加桂枝、白术、甘草等通阳健脾化饮,不宜再予峻攻;若见络气不和之候,可同时配合理气和络之剂,以冀气行水行。,辨证论治,3气滞络痹主 症:胸胁疼痛。兼次症:胸部灼痛,或刺痛,胸闷,呼吸

16、不畅,或咳嗽,甚 则迁延日久不已,入夜、天阴时更为明显。舌 脉:舌质淡暗红,苔薄白;脉 象:脉弦。治 法:理气和络。方 药:香附旋覆花汤。方 解:本方疏肝理气,降逆化痰。方中香附、旋覆花理气 解郁;苏子、杏仁降气化痰;陈皮、半夏、茯苓、 薏仁理气化痰。,辨证论治,临床应用: 痰气郁阻,胸闷苔腻者,加瓜蒌、枳壳豁痰开痹; 久痛人络,痛势如刺者,加桃仁、红花、乳香、没药郁金、元胡以行气活血和络; 饮留不净者,胁痛迁延,经久不已,可加通草、路路通、冬瓜皮等以祛饮通络。,辨证论治,4阴虚内热主 症:胸胁灼痛,咳呛时作。兼次症:口干咽燥,痰黏量少,午后潮热。颧红,心烦,盗汗,手足心热,形体消瘦。舌 脉:

17、舌质红,少苔。脉 象:脉细数。治 法:滋阴清热。方 药:泻白散或合沙参麦冬汤。方 解: 泻白散清泻肺热,方中桑白皮清肺热、泻肺气、平喘咳,地骨皮泻肺中伏火,甘草、粳米养胃和中,四药合用,清热而不伤阴,泻肺而不伤正,使肺气沽肃,则咳喘自平。 沙参麦冬汤清热生津润燥,方中沙参、麦冬、玉竹、天花粉养阴生津,生扁豆、甘草健脾和中,桑叶祛风达邪。,辨证论治,临床应用:(1)阴虚内热,潮热显著,可加鳖甲、功劳叶以清虚热;(2)虚热灼津为痰,肺失宣肃而见咳嗽,可加百部、川贝母;(3)痰阻气滞,络脉失畅,见胸胁闷痛,酌加瓜蒌皮、枳壳、广郁金、丝瓜络、苏木; (4)饮邪未尽者,加猪苓、泽泻、葶苈子利水化饮;兼有

18、神疲,气短,易汗,面色咣白者,酌加太子参、黄芪、五味子益气敛液。,辨证论治,(四)支饮三、支饮寒饮伏肺主 症:咳逆胸满不得卧,痰清稀,白沫量多。兼次证:面浮跗肿,或经久不愈,平素伏而不作,遇寒即发,兼见寒热,背痛,身痛等。舌 象:舌质淡体胖有齿痕,苔白滑或白腻;脉 象:脉弦紧。治法:温肺化饮。方 药:小青龙汤。方 解:本方有温里发表之功,用于支饮遇寒触发,表寒里饮 之。方中麻黄、桂枝、干姜、细辛温肺散寒,半夏降 气化痰,佐以白芍、五味子散中有收,甘草和中。,辨证论治,临床应用:(1)若痰多黏腻、胸闷气逆、苔浊者加三子养亲汤以降气化痰。(2)表证已解无寒热、身痛,动则喘甚,易汗,为肺气已虚,可改

19、用苓甘五味姜辛汤汤温肺化饮 ,不宜再用麻黄、桂枝表散。(3)若饮多寒少,外无表证,喘咳痰稀或不得息,胸满气逆,可用葶苈大枣泻肺汤加白芥子、莱菔子以泻肺逐饮。(4)若饮郁化热,喘满胸闷,心下痞坚,烦渴,苔黄而腻,脉沉紧用木防己汤加减清热化饮。(5)若喘息痰壅便秘加葶苈子、大黄、芒硝以豁痰降气通腑。(6)饮邪壅实,咳逆喘急,胸痛烦闷,加甘遂、大戟峻逐水饮,以缓其急,辨证论治,四、溢饮主 症:四肢沉重疼痛浮肿。兼次证:恶寒,无汗,口不渴,或有咳喘,痰多白沫,胸 闷,干呕舌 脉:舌质淡胖,苔白;脉 象:脉弦紧。 治 法:解表化饮方 药:小青龙汤加减。方 解:本方发表散寒,温肺化饮,用于表寒里饮所致的恶

20、 寒发热,无汗,四肢沉重,甚则肢体微肿者。方中 麻黄、桂枝、干姜、细辛温肺散寒,半夏降气化 痰,佐以白芍、五味子散中有收,甘草和中。,辨证论治,临床应用:(1)若表寒外束,内有郁热,伴有发热,烦躁,苔白而兼黄,改用大青龙汤以发表清里。(2)若表寒之象已不著者,里热甚者改用大青龙汤以发表清里;(3)水饮内聚而见肢体浮肿明显,尿少者,可配茯苓、猪苓、泽泻、车前子以利水饮;(4)饮邪犯肺,喘息痰鸣不得卧者,加杏仁、射干、葶苈子宣肺利气。,辨证论治,痰饮本虚证1、脾胃阳虚证证候:脘腹冷痛,喜温喜按,纳少,腹胀,便溏。面色少华,身体消瘦,四肢不温,少气懒言。舌脉:舌质淡胖,边有齿痕,脉沉弱。治法:温中通

21、阳。方药:理中丸。方中党参补中益气,干姜散寒化饮,白术燥湿健脾,共成健脾益气,温中祛寒之功。临床应用:弱阳虚甚加附子、肉桂温阳;若饮邪未尽或饮邪留伏,证见呕吐清水痰涎加茯苓、桂枝、泽泻化气行水;平时可以坚持服用香砂六君丸以健脾益气,理气和胃,以巩固疗效。,辨证论治,2、脾肾阳虚证 证候:喘促动则为甚,心悸,气短,或咳而气怯,痰多,食少,胸闷,怯寒肢冷,神疲,少腹拘急不仁,脐下动悸,小便不利,足跗浮肿,或吐涎沫而头目昏眩,舌体胖大,质淡,苔白润或腻,脉沉细而滑。 治法:温脾补肾,以化水饮。 代表方:金匮肾气丸合苓桂术甘汤加减。二方均能温阳化饮,但前方补肾,后方温脾,主治各异,二方合用,温补脾肾,

22、以化水饮,用于喘促,气短,胸闷,怯寒肢冷,心悸气短者。 常用药:桂枝、附子温阳化饮;黄芪、怀山药、白术、炙甘草补气健脾;苏子、干姜、款冬花化饮降逆;钟乳石、沉香、补骨脂、山萸肉补肾纳气。,辨证论治,临床应用:(1)痰涎壅盛,食少痰多,可加半夏、陈皮化痰和中;(2)水湿偏盛,足肿,小便不利,四肢沉重疼痛,可加 茯苓、泽泻以利水湿;(3)脐下悸,吐涎沫,头目昏眩,是饮邪上逆,虚中夹 实之候,可用五苓散化气行水。,小 结,1、痰饮是体内水液不得输化,停聚在某些部位而形成的一类病证。 2、痰饮的病机主要为中阳素虚,复加外感寒湿,或为饮食、劳欲所伤,致使三焦气化失常,肺、脾、肾通调、转输、蒸化无权,阳虚

23、阴盛,津液停聚而成。 3、辨证应先从部位分别四饮:痰饮病在胃,悬饮病在胁下,溢饮外溢肌表,支饮病在胸膈等。然后抓住体虚邪实的特点,分清标本虚实的主次。 4、治疗应以温化为原则。因痰饮总属阳虚阴盛,本虚标实,故有治标、治本、善后调理等区别。其中发汗、利水、攻逐为治标之法,只可权宜用之;健脾、温肾为治本之法,亦用作善后调理。,辨证思维与病案分析,辨证思路 一、根据饮停部位所产生的主症区分一同的饮证,如痰饮、悬饮、溢饮、支饮。 二、辨清虚实主次 (一)痰饮当分清脾阳虚弱与饮留胃肠 (二)悬饮当分邪犯胸肺、饮停胸胁、气滞络痹、阴虚内热。 (三)溢饮根据有无热象分为小青龙汤合五苓散证与大青龙汤证。 (四

24、)支饮则分为寒饮伏肺、脾肾阳虚、阴虚津伤。,辨证思维与病案分析,病例示范 张某,女,21岁,咳喘胸痛已十多日,午后发热,咯痰粘稠,人院后体温3839。C之间,胸部透视:右侧第三肋以下胸腔积液,经行胸腔穿刺2次,胸水未见减轻,转中医治疗。时下患者已无发热,但觉咳嗽气喘,难以平卧,胸中隐痛,脉滑实。,辨证思维与病案分析,辨证思维程序 第一步首先分清患者属于何饮证。 根据患者起病较急,病程短,症见咳嗽气喘,胸中引痛,脉滑实等,且X线胸部透视证实为胸腔积液,可诊为悬饮 第二步辨明悬饮 的类型,根据患者年龄较小,起病较急,病程短,脉滑实等,应为实证。见咳嗽气喘,胸中引痛,但无发热,且X线胸部透视证实为胸

25、腔积液,病在胸胁无疑,可诊为饮停胸胁。,辨证思维与病案分析,第三步,完成相关检查。确定胸水性质,进而完成疾病诊断。 第四步:中医辨证为饮停胸胁,治疗应峻泻逐水,消痰祛瘀。 处方:甘遂、大戟、芜花各等分研末装胶囊,每次0315g,大510枚煎汤送服。 57天为一疗程,不易久服。,复习思考题,1、何为痰饮?四饮何以为异?2、请述痰饮与咳嗽、喘证、哮证、肺胀的关系。3、治疗支饮的代表方有几种?为什么说病痰饮者当以温药各之?,预习病案,李某某,女,37岁,职员,1989年12月13日就诊,20年前曾有膝关节疼痛、发热病史,近2年经常在疲劳后出现心慌,外院诊为风湿性心脏病,休息后能好转,故未重视治疗。平日畏寒怕冷,胃纳欠佳,多食易腹胀,神疲乏力,耳鸣腰酸。近1周来,发现小便量少,下肢浮肿。今晨起床后突觉心慌、胸闷、气喘、艰于平卧,休息后不能缓解。就诊时面色苍白,肌肤潮湿,口唇紫绀,苔薄白,脉细弱,脉律不齐。,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在线阅读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