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ppt课件.ppt

上传人:小飞机 文档编号:1354256 上传时间:2022-11-13 格式:PPT 页数:23 大小:48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ppt课件.ppt_第1页
第1页 / 共23页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ppt课件.ppt_第2页
第2页 / 共23页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ppt课件.ppt_第3页
第3页 / 共23页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ppt课件.ppt_第4页
第4页 / 共23页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ppt课件.ppt_第5页
第5页 / 共2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ppt课件.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ppt课件.ppt(23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知之为知之, 不知为不知,(1)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诲:教导;女:通汝(r)你;为:表判断,相当于“是”是:指示代词,“这”知1:明白;知2:知道;知3:通智,智慧,明智.,翻译参考: 孔子说:仲由,我教你的知识明白吗?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种态度才是明智的!,文中节选孔子与三位弟子的对话,分别从那几方面折射孔子为人处世的大智慧?从中我们将得到怎样的启发?,角度:求知方面- 应该虚心求教、实事求是,启发: 对于文化知识和其他社会知识,我们应当虚心学习、刻苦学习,尽可能地多加以掌握。 人的知识再丰富,总有不懂的问题。那么,就应当有实事求是的态度

2、。只有这样,才能学到更多的知识。 可用反面例证(如南郭先生的不懂装懂),()子曰:“不曰如之何, 如之何者,吾末如之何也已矣!,翻译重点:如之何:古代汉语中的凝固形式,意为“怎么办”或“怎么”;末:指没有办法;(总)拿他没有办法;已矣:句末语气助词,相当于了,面对问题,不停念叨“怎么办,怎么办”,说明他在动脑筋,在做着解决问题的努力。只有勤于思考的人,才能学到知识。,翻译参考: 孔子说:不说怎么办,怎么办的人,我对他也不知怎么办了(我拿他也没有办法),角度:解决问题时-勤于动脑,沈括上山看桃花 “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当读到这句诗时,沈括的的眉头凝成了一个结,“为什么我们这里花都开

3、败了,山上的桃花才开始盛开呢?”,为了解开这个谜团,沈括约了几个小伙伴上山实地考察一番。 四月的山上,咋暖还寒,凉风袭来,冻得人瑟瑟发抖,沈括矛茅塞顿开,原来山上的温度比山下要低很多,因此花季才来得比山下来得晚呀。凭借着这种勤于思考和实践取证的精神,长大以后的沈括写出了梦溪笔谈。,翻译参考: 孔子说:“犯了过错却不知改正,这才是真正的错”,(3)子曰:“过而不改,是谓过矣!”,(4)、子贡曰:“君子之过也,如日月之食焉:过也,人皆见之;更也,人皆仰之。”,重点翻译:之1:结构助词,译为“的”;食:通“蚀”;之2:代词,他。更:改正(变),翻译参考: 君子的过错好比日月蚀,他犯过错,人们都能看得

4、见;他改正过错,人们都仰望着他。,(5)子夏曰:小人之过也必文。,翻译参考: 子夏说:小人犯了错一定要掩饰,启发: “人非圣贤,孰能无过?”但关键不在于过,而在于能否改过,保证今后不再重犯同样的错误。也就是说,有了过错并不可怕,可怕的是坚持错误,不加改正。 文中孔子以“过而不改,是谓过矣”的简炼语言,向人们道出了“知错能改”这一对待错误的唯一正确态度。 (可以李逵负荆为正例,以孟德杀伯奢为反例),角度:对待错误-知错能改,(6)子曰:人能弘道,非道弘人。,翻译参考: 孔子说:人能够使道义发扬光大,不是道义能使人光大。,理解: 人必须先修养自身,扩充自身,提高自己,然后才可以将道发扬光大,反过来

5、,以道弘人,将道作为装点门面用的工具,哗众取宠,那就不是真正的君子所为。,(7)子曰:“躬自 厚而薄责于人,则远怨矣,重点翻译:躬自 :自身,自己厚,薄:多,少;远:形容词作动词,避免,启发: 人与人相处难免会有各种矛盾与纠纷。那么,为人处世应该多替别人考虑,从别人的角度看待问题。若一旦发生了矛盾,人应该多作自我批评,而不能一味指责别人的不是。所以,“严以律己,宽以待人”是保持良好和谐的人际关系所不能缺少的原则。,翻译参考: 孔子说:多责备自己,少责备别人,这样做就可以避免别人的怨恨,角度:与人相处方面-责己严,待人宽,严以律己,宽以待人,这是大家都知道的一个为人准则,但下面这个故事就大相径庭

6、了。 有一位哲学家,海边亲自经历了一艘客轮遇难,船上的水手、乘客没有一人得以生还,他痛骂上苍不讲理,难道就因为一个罪犯在这艘船上,竟然让众多无辜的乘客同样受害吗?。当他正在怒骂的时候,有一只蚂蚁突然咬了他,这位哲学家更生气民,随即踩死了其它所有的蚂蚁。天神在这个时候现身了,用拐杖敲着哲学家,说:“哈哈!你用上苍的方式,对待可怜渺小的蚂蚁,难道你还有资格去说上苍吗?”,(8)子夏为莒父宰,问政。子曰:无欲速,无见小利。欲速则不达,见小利则大事不成。,重点翻译:问政:请教施政方面的问题;无:通“毋”,不要;欲速:做事情贪快,角度:从政方面 -欲速则不达,启发: “欲速则不达”,贯穿着辩证法思想,即

7、对对立着的事物可以相互转化。所以文中孔子强烈要求子夏从政不要急功近利,否则就无法达到目的;不要贪求小利,否则就做不成大事。由此可知,干任何事物都要遵循事物发展规律,循序渐进,否则,“欲速则不达”。 可举反例揠苗助长 ;心急吃不了热豆腐 ,破茧伤蝶,(9)子曰:人而无信,不知其可 也。大车无輗(n),小车无軏(yu), 其 何以行之哉?,重点翻译:其:副词,怎么;何以行:宾语前置,以何行,靠什么行走,翻译参考: 孔子说:一个人不讲信用,是根本不可以的就像大车没輗 ,小车没有軏一样,那它靠什么行走呢?”,(10)子贡问政。 子曰:足食、足兵、民信之矣。 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三者何先? 曰:去

8、兵。 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二者何先? 曰:去食。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重点翻译:足:形容词活用为使动用法,使充足必不得已:隐含假设关系,“如果不得不去掉一项”何先:宾语前置,先何,先(去掉)那一项,翻译参考 子贡问怎样治理国家。 孔子说:努力做到使粮食充足、军备强大、人民信任统治者。 子贡说: 如果不能同时做到,以上三项中哪项可以去掉? 孔子说: 军事。 子贡说: 如果还不行,剩下二项中哪项可以去掉? 孔子说: 衣食。自古皆有死,缺少人民的信任,国家就要灭亡。,角度:为人治国-讲究诚信,启发: 孔子认为,信是儒家传统伦理准则之一,也是人立身处世的基点。所以无论在工作、学习、生活、交往

9、等方面都要讲诚信,人无信而不立。 这里信的含义有两种: 一、诚实取得别人的信任;二是对人讲信用。可举 正例列宁摔花瓶,华盛顿砍樱桃树, 反例狼来了,烽火戏诸侯,(11)子曰:“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彫 也。”;,翻译参考: 孔子说:天冷时,才知道松柏最后凋谢。,两亿多年前,严寒使大部分植物灭绝,但却产生了耐寒的松柏;两千多年前,战乱使周王朝衰微,孔子发出了“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的感叹。松柏傲寒而屹立,多么像在乱世和逆境中保持崇高尊严和气节的人啊!所以,古人称松、竹、梅为“岁寒三友”,赞美它们经冬不凋的品质,也就是赞美那些在艰难困苦中不屈不挠、坚持真理、守卫正义的人们。,(12)子在川上曰:

10、“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翻译参考 孔子在河边说:逝去的时光就像这河水一样啊!日夜不停(的往前流去)。,角度:为人处事-惜时奋斗,孔子认为时间如流水,奔流不息、一去不返。借此劝戒后人要珍惜时间,用有限的时间投入到无限的学习、生活和工作中去。可举正例“闻鸡起舞”,“头悬梁”,“锥刺股”,“囊萤映雪”,“凿壁偷光” ,小结:本文节选孔子与三位弟子的对话,分别从“求知、为人、从政、治国、处世”等方面给予我们后人深远的启示:,1、 求知-实事求是、知错能改,2、 处世-责人严,待人宽,3、从政-切记“欲速则不达”,4、 治国处事-“民(人)无信而不立”,5、 为人处事-要有骨气和远大志向且要惜时奋干,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在线阅读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