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教案.docx

上传人:小飞机 文档编号:3184426 上传时间:2023-03-11 格式:DOCX 页数:6 大小:41.6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教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教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教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教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教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亲,该文档总共6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教案.docx(6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教案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教案 高二年级语文集体备课组 杨金凤 知识与能力: 1、学习第1、7、8、9、11、12、13则选文,引导学生领会孔子与弟子和平相处的精神。 2、学习和掌握加点的重点字汇:夫子矢之 过程与方法: 1、引导学生领会孔子与弟子和平相处的精神,领会孔子对弟子的关爱之情。 2、理解句式“予所否者”;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领会平等、友爱的师生之情,感受圣人情怀。 重点:学习和掌握重点字汇:矢之 难点:鉴赏9、13则选文 二课时 课型:选修课专题 1、吟咏法,反复诵读;导读法 2、启发探究式 1、课前完成导学学案2、教师准备PPt课件 一、导入新课:在日常生活中

2、,我们常常使用一些内涵丰富、盔炙人口的成语,比如“欲速则不达”“人无远虑必有近忧”“小不忍则乱大谋”“三人行,必有我师焉”“道不同,不相为谋”“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等等。可是,你是否知道这些成语就出自孔子之口呢?你是否意识到仅仅是这些大家耳熟能详的成语,就足以说明孔子的智慧之光依然在我们的生活中闪耀呢? 二、 语段解读: 1、第一则:结合文章的内容,我们应该如何来对等自己的“无知”呢? 明确:一个人的聪明不在于他比别人知道得多,而在于他坦然地承认自己的无知。面对于无知的问题,我们要经常念叨着怎么办,并且力图去解决它。 第一则: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不要装知道,这就是聪明智慧。这句话对我们有以

3、下启示。 一是不要强不知以为知,人生有涯而知识无涯,不知道是正常的,不知道却要装知道就可能闹笑话;二是装知道就会关上学习求知的大门,老老实实承认不知道就有了求知的动力;三是要分清知道的与不知道的,知道的不需要过分重复学习,不知道的才是学习研究的重点。 第二则:这几句对我们有以下启示。 一是要正视问题,遇到不会解决的问题就要想办法,不能应付搪塞,只有正视问题的人,才会思考解决问题的方法,别人对他才能提供具体的帮助,如果遇到问题搪塞应付,谁也帮不了他,谁也拿他没有办法;二是在学习求知的过程中,只有自己不断动脑子,老师对他才有用,如果自己不提出问题,不思考问题,老师对他来说,其作用就不大。 2、根据

4、文章的内容,说一说我们应该如何来看等自己的过错呢? 明确: 在人生的征途上,犯错误是难免的。有过错却不改正才是真正的过错。要想改正错误,首先就要正视自己的错误,不要试图去掩饰自己的过错。 1 第三则:一是每个人都会犯错误,犯错误是正常的,所以不能害怕犯错误,畏惧犯错误的人不可能取得进步;二是犯了错误不改正就是真正的错误,知错能改,善莫大焉;三是要学会从错误中吸取教训,总结经验,不在同一个地方两次跌倒。 第四则:一是有过错,别人都能看见,不要以为别人不知道,对领导者、公众人物而言尤其是这样;二是承认错误、改正错误,反而会赢的人们的尊重。 第五则:一是掩饰错误是人格卑下的表现,会闹笑话,会让人瞧不

5、起;二是要有把自己的错误暴露出来的勇气,因为只有暴露出来,才能得到纠正;三是君子和小人的区别不在于犯不犯错误,而在于能不能改正错误。 3、子曰:人能弘道,非道弘人。孔子在这儿提倡的道是指什么呢? 明确:从孔子所代表的儒家思想来回答。 第六则:人能把道扩大,不是道能扩大人。道在这里既是指孔子的主张、思想,人自觉修身,可以扩大道,但道本身不能扩大人。境界是自己修炼来的,而不是别人赐予的。 4、子曰:躬自厚而薄责于人,则远怨矣!孔子在这一句话中给了我们什么样的启发? 明确: 在与人相处的时候,不要一味去埋怨别人对自己不好,要改善与他人的关系,关键在于改变自己:多责求自己,少苛求别人。 第七则:一是一

6、个人要善于自省,善于从自身找原因,要少责怪别人,而不要老是责怪别人会推托客观原因,这样才有利于真正解决问题,如果每个人都善于从自身找原因,善于自我批评,就会减少社会内耗,提高办事效率;二是从自身找原因,是避免矛盾,减少怨恨的重要途径。 5、同学们在读了无欲速,无则小利。欲速则不达,见小利则大事不成之后,联系自己的实际,能够得到哪些启示呢? 明确:第八则:一是做事不能急于求成,急于求成会违背事物的客观规律,甚至使人学会作假,而这些都会影响人达到真正的目的;二是不能被小利益吸引,一个人太在乎小利益,就会忘记大根本,而区分小利益和大根本是至关重要的。 6、 孔子是如何强调诚信的? 明确:孔子善于从平

7、常的事物和现象中,感悟出深刻的哲理。 孔子认为人没有信用是不行的,就像大车没有輗、小车没有軏,靠什么行走呢?诚信对于个人来说,是处世之本。没有诚信的人可以在暂时取得成功,却不可能最终取得成功。对社会来说,诚信是*有效运作的根本。*如果失去了人民的信任,就不可能稳固。诚信是社会和谐相处、共同发展的根本。 第九则:一是信用是人的立足之本,没有信用就无法在社会上立足;二是强调信用不仅指对人要守信,还要注意对自己负责,守信自己的信仰、目标,不能迷失自己。 第十则:对一个*来说,守信对人民的承诺是他站得住脚的根本。 第十一则:一个人的品质高下,只有在矛盾冲突的时候才能表现出来。 第十二则:一是时间像流水

8、一样,不停的流逝,从不因任何人任何事而停止;二是时间流走了就再也不会回来;三是珍惜时间,是实现人生理想的基本要求。 三、体悟探究:联系课后两则材料,孔子提倡“诚信”的重要性,其前提是什么?谈谈孔子所说的“信”的原则。 四、课堂小结:孔子的智慧最终落实为一种行动着的生动的精神,贯穿在立身处世的各个方面。它常常由平凡甚或平淡发端,渐渐至于伟大或神奇。它意味着远2 方,又是迈向远方的开始;意味着巅峰,又是攀向巅峰的起点。 :完成学案中的知识巩固部分 补充材料: 1、“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下句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清华校训,两句意谓:天的运动刚强劲健,相应地,君子处世,也应像天一样,自我

9、力求进步,刚毅坚卓,发愤图强,永不停息;大地的气势厚实和顺,君子应增厚美德,容载万物。 可以这样译为:君子应该像天宇一样运行不息,即使颠沛流离,也不屈不挠;如果你是君子,接物度量要像大地一样,没有任何东西不能承载。 2、孔子路过一个叫蒲的地方,正好遇上公叔氏据蒲反叛卫国,蒲人扣留了孔子。弟子中有个叫公良孺的,自己带了五辆车子跟随孔子周游各地。他这个人身材高大,有才德,且有勇力,对孔子说:“我从前跟随老师周游在匡地遇到危难,如今又在这里遇到危难,这是命里注定的吧。我和老师一再遭难,可搏斗而死。”公良孺跟蒲人打得很激烈,蒲人害怕了,对孔子说:“如果你不到卫国去,我就放你们走。”孔子与他们订立了盟约

10、,这才放孔子他们从东门出去。孔子是到了卫国。子贡说:“盟约可以违背吗?”孔子说:“在要挟下订立的盟约,神是不会认可的。” 卫灵公听说孔子到来,很高兴,亲自赶到郊外迎接。灵公问孔子说:“蒲这个地方可以讨伐吗?”孔子回答说:“可以。”灵公说:“我的大夫却认为不可以讨伐,因为现在的蒲是防御晋,楚的屏障,用我们卫国的军队去攻打,恐怕是不可以的吧?”孔子说:“蒲地的男子有誓死效忠卫国的决心,妇女有守卫西河这块地方的愿望。我所说要讨伐的,只是四、五个领头叛乱的人罢了。”卫灵公说:“很好。”但是没有出兵去讨伐的叛乱。 3、子贡问曰:“何如斯可谓之士(1)矣?”子曰:“行已有耻,使于四方,不辱君命,可谓士矣。

11、”曰:“敢问其次。”曰:“宗族称孝焉,乡党称弟焉。” 曰“敢问其次。”曰:“言必信,行必果(2),硁硁(3)然小人哉!抑亦可以为次矣。”曰:“今之从政者何如?”子曰:“噫!斗筲之人(4),何足算也?” (1)士:士在周代贵族中位于最低层。此后,士成为古代社会知识分子的通称。 (2)果:果断、坚决。 (3)硁硁:音kng,象声词,敲击石头的声音。这里引申为像石块那样坚硬。 (4)斗筲之人:筲,音sho,竹器,容一斗二升。比喻器量狭小的人。 子贡问道:“怎样才可以叫做士?”孔子说:“自己在做事时有知耻之心,出使外国各方,能够完成君主交付的使命,可以叫做士。”子贡说:“请问次一等的呢?”孔子说:“宗

12、族中的人称赞他孝顺父母,乡党们称他尊敬兄长。”子贡又问:“请问再次一等的呢?”孔子说:“说到一定做到,做事一定坚持到底,不问是非地固执己见,那是小人啊。但也可以说是再次一等的士了。”子贡说:“现在的执政者,您看怎么样?”孔子说:“唉!这些器量狭小的人,哪里能数得上呢?” 孔子观念中的“士”,首先是有知耻之心、不辱君命的人,能够担负一定的国家使命。其次是孝敬父母、顺从兄长的人。再次才是“言必信,行必果”的人。至于现在的当政者,他认为是器量狭小的人,根本算不得士。他所培养的就是具有前两种品德的“士” 。 3 1、 本专题要抓好背诵默写。 2、 第七则可以联系现实进行解读:在现实生活中,那些对自己要求轻而对别人要求中,那些要求别人苛刻,而要求自己却宽松,那些喜欢把责任推到别人头上的人,必然会招致诸多的怨尤,要改变这种情况,需从自己身上下工夫。 3、 第九则要理清比喻的关系。 4、 本专题的诚信观点,要联系课后“思考与练习”中的两则材料,让学生探讨明确孔子的诚信是在坚持道义的前提下,是在明辨是非的准则下的。 4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在线阅读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