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组织行为学概述讲解ppt课件.ppt

上传人:牧羊曲112 文档编号:1354768 上传时间:2022-11-13 格式:PPT 页数:39 大小:1.54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一章组织行为学概述讲解ppt课件.ppt_第1页
第1页 / 共39页
第一章组织行为学概述讲解ppt课件.ppt_第2页
第2页 / 共39页
第一章组织行为学概述讲解ppt课件.ppt_第3页
第3页 / 共39页
第一章组织行为学概述讲解ppt课件.ppt_第4页
第4页 / 共39页
第一章组织行为学概述讲解ppt课件.ppt_第5页
第5页 / 共3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第一章组织行为学概述讲解ppt课件.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一章组织行为学概述讲解ppt课件.ppt(39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第一章,组织行为学概述,本章内容,1.1 组织行为学的基本概念1.2 组织行为学的演进与发展1.3 组织行为学的研究方法,第一节 组织行为学的基本概念,一、组 织,二、组织行为,1. 组织行为学的定义,2. 组织行为学的相关学科,3. 组织行为学的研究模型,2. 组织行为的分类,3. 组织行为的特性,三、组织行为学,1. 组织行为的定义,一、组织,(1)组织是适应于目标的需要;(2)组织在实现目标的过程中必须拥有一定的资源;(3)组织通过专业分工和协调来实现目标;(4)组织的生存和发展离不开环境。,组织是指在一定资源条件下,为实现某一共同目标,经由分工与合作,及不同层次的权力和责任制度而构成的

2、人群集合系统。,思考一:试比较分析组织中管理者的日常行为,一般的管理者,成功的管理者,有效的管理者,思考二:试比较分析组织不同层次管理者的技能,技术技能technical skills,人际技能human skills,概念技能 conceptual skills,随着管理层级的升高,管理者面临的问题越来越复杂,越来越无先例可循, 对技术技能的要求减弱,对概念技能的要求增强,二、组织行为,1、组织行为的定义,组织行为是在组织内部群体和个人所产生的行为以及组织与外部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2、组织行为的特性,(1)可描述性;(2)可解释性;(3)可预测性;(4)可控制性。,3、组织行为的分类,组织

3、行为的层次,1、组织行为学的定义,组织行为学是一个研究领域,它综合运用多种学科的知识去系统地研究个体、群体以及组织对组织内部行为的影响规律,其目的是为了应用这些知识来提高组织效率。,三、组织行为学,组织行为学定义包含的三层含义: (1)组织行为学的研究对象? 人的心理和行为的规律性。 (2)组织行为学的研究范围? 仅研究一定组织范围内的人的心理与行为规律。 (3)组织行为学的研究目的? 提高管理者预测、引导和控制人的行为的能力,以达到组织既定的目标。,2、组织行为学的学科特征,跨学科性:组织行为学也要吸收社会学、心理学、人类学、社会心理学等学科的知识来研究人的行为规律。实证性:不是靠一般性的经

4、验、直觉和臆断得出结论,而是运用科学的、系统的方法进行研究,用客观事实进行论证,保证研究结果的可靠性和可信性。文化相关性:组织行为学所研究的个体、群体和组织的行为表现和规律依赖于其所处的文化环境,在不同的文化环境中可能表现出不同的特点和规律。层次性:个体行为包括个体的认知、个性、态度、价值观等;群体行为包括群体的形成、类型、群体动力等;组织行为包括组织文化、组织结构、变革等。情景性:组织行为学的研究没有通用的最佳模式,而应该根据不同的情景采取不同的理论和对策。,3、组织行为研究的相关学科,心理学,社会学,人类学,政治学,学习、激励、人格、知觉、领导、工作满意度、态度评估、行为形成,群体动力学、

5、工作团队设计、沟通、冲突,正式组织理论、组织变革、组织文化,比较价值观、比较态度、跨文化分析,组织文化、组织环境,权利、冲突、组织内政治,个体,群体,组织,4、组织行为学模型,因变量:受自变量影响而发生变化的反应变量。 组织行为学中,常见的因变量有:生产率、缺勤率、离职率、及工作满意度等。,中介变量:又叫干扰变量,它会削弱自变量对因变量的影响,使自变量与因变量之间的关系更为复杂。,自变量:导致其它变量发生变化的变量。 组织行为学研究中,常见的自变量有:智力、个性、经验、领导作风、沟通模式、奖励制度、人力资源政策、组织设计等。,第二节 组织行为学的演进与发展,组织行为学作为一门独立的专门研究组织

6、中人的心理和行为发展规律的科学,最先产生于20世纪50年代到60年代的美国,它经历了从早期的科学管理研究、人际关系研究到组织行为研究的艰难历程,其概念、内涵以及外延等都处在不断发展和变化之中,这一进程体现了西方管理思想的发展和综合,是管理研究发展的必然趋势。,(1)组织行为的早期研究,(2)组织行为学的产生(1965),(3)组织行为学的发展,(4)组织行为学面临的挑战,泰勒的“科学管理”理论,梅奥的“人际关系”理论,行为科学,(1)组织行为的早期研究,泰勒的“科学管理”理论(1910年之前) 泰勒是美国古典管理学家,科学管理的创始人, 被管理界誉为科学管理之父。在米德维尔工厂,他从 一名学徒

7、工开始,先后被提拔为车间管理员,技师,小组长,工长,设计室主任和总工程师。在这家工厂的经历使他了解工人们普遍怠工的原因,他感到缺乏有效的管理手段是提高生产率的严重障碍。为此,泰勒开始探索科学的管理方法和理论。 泰勒从“车床前的工人”开始,重点研究是企业内部具体工作的效率。在他的管理生涯中,他不断在工厂实地进行试验,系统地研究和分析工人的操作方法和动作所花费的时间,逐渐形成其管理体系科学管理。泰勒在他的主要著作科学管理原理中阐述了科学管理理论,使人们认识到了管理是一门建立在明确的法规、条文和原则之上的科学。,梅奥的“人际关系”理论(1930年左右 ) 1924年开始,美国西方电气公司在芝加哥附近

8、的霍 桑工厂进行了一系列试验。最初的目的是根据科学管理 原理,探讨工作环境对劳动生产率的影响。后来梅奥参 加该项试验,研究心理和社会因素对工人劳动过程的影响。 霍桑实验共分四阶段:a.照明实验。(1924.11至1927.4) b.福利实验。(1927.4至1929.6) c.访谈实验。 d.群体实验。 霍桑试验的主要结论: 1)员工是“社会人” 2)正式组织中存在着“非正式组织” 3)生产率主要取决于工人的工作态度以及他和周围人的关系。,行为科学理论(1950年左右 ) 行为科学的研究,基本上可以分为两个时期。前期以人际关系学说三条结论为主要内容,从20世纪30年代梅奥的霍桑试验开始,到19

9、49年在美国芝加哥讨论会上第一次提出行为科学的概念止。在1953年美国福特基金会召开的各大学科学家参加的会议上,正式定名为行为科学,是为行为科学研究时期。,(2)组织行为学的产生与发展(1965-现在),人力资源学派的出现。 促进组织行为学的发展权变观点进入管理领域 。组织行为学快速发展(1970)组织文化研究的兴起 。组织行为学的深入(1980),80年代后出现分化,既有一贯的核心问题(微观组织行为),又有一些热点问题(宏观组织行为),90年代后又出现积极组织行为学研究。,(3)组织行为学面临的挑战,IT应用:ERP,CRM,BPR,速度,准确性;成本,创新; 网络化,竞争,变化快。扁平化,

10、中间层,决策集中。员工素质:“知识工作者”,授权,灵活性,结果导向 。经济的全球化,劳动力多元化。,如,美国一家数码设备公司在波士顿的分厂有350名员工,来自44个国家,说19种语言,当公司管理层发布文件时,必须同时使用英语、汉语、法语、西班牙语、拉丁语、葡萄牙语、越南语和海地语等不同语言。,(4)组织行为学在中国的发展,建国前:陈立工业心理学概观,建国后: 1980年,中国工业心理学会成立; 1985年,中国行为科学学会成立; 自80年代开始,我国有两所工业心理学研究机构从事组织行为学研究;一些学者翻译了一批国外比较有影响的著作; 90年代后,随着HRM的兴起,许多高校经管学院的教师开始从事

11、组织行为学的教学和研究,自此,逐步繁荣。,但是,与西方发达国家特别是美国相比,我国的组织行为学研究在从业人员数量、成果的数量和创新性、社会影响等方面仍存在一定的差距。,第三节 组织行为学的研究方法,一、研究分类,二、研究方法,三、研究中的道德问题,一、研究分类,(1)以应用广度为原则的分类:,(2)以研究目标为原则的分类:,(3)以研究可控性为原则的分类:,理论性研究,应用性研究,服务性研究,行动研究,描述研究,因果性研究,预测性研究,案例分析,现场研究,实验室实验,二、研究方法,组织行为学研究方法,(1)观察法,观察者以自己的眼、耳、鼻、舌和皮肤等感觉器官为工具,直接观察人们的行为,并通过对

12、外的分析去推测人们内在的心理状态。这种方法就叫做观察法。 按照观察者与被观察者的关系来分类,可把观察法分为参与观察法和非参与观察法两类。 按照观察情景的差异来分类,可把观察法分为自然观察法和控制观察法两类。,(2)心理测验法,这是采用标准化的心理测量表或精密的测验仪器以及各种图表,来测量被试者有关智力、能力倾向、兴趣爱好、个性性格、成就需要等心理特征的研究方法。在运用心理测验法时,应注意将测验的信度和效度维持在一个合理范围内。 测验的信度即可靠性,它是测量反映被测特征的真实程度的指标,有人称之为测验的准确性,也有人把信度作为测验结果的稳定性和一致性指标。 测验的效度指心里测验的有效性,即测验得

13、到的是不是所要测定的心理与行为特征,也就是测验结果是否体现测验所预期效果的程度。,(3)案例研究法,这是对组织内的个体、群体或组织的一个或几个以至更多变量之间的关系作出描述和说明。这种方法是体现理论与实践、知识与能力、历史与现实、教学与研究、科学与艺术五统一的极好方法。,(4)调查法,这是与系统观察法密切相联系的方法。它主要是了解被调查者对某一事物的想法、感情和满意度。 一般采用下面三种具体的调查方法: 面谈法 电话调查法 问卷调查法 常用的问卷调查法有四种形式: (a)选择法 (b)是否法 (c)记分法 (d)等级排列法,(5)实验法,(a)实验室实验法 把实验对象的一些关键性变量,都放在特

14、定的实验范围内进行,研究人员能够严密控制,能够随时观察他们的变化。 (b)现场实验法 把实验室方法应用到不断发展变化着的现实生活中去的方法,它比实验室研究更接近现实生活。 (c)准实验法 研究人员在不能完全控制的情景下所进行的实验叫做准实验。,与以物为研究对象的学科不同,组织行为学研究人的活动,因此涉及道德问题。表现在: (1) 组织行为研究的三个层次个体、群体和组织,都涉及道德内容; (2)组织行为学研究规范涉及伦理道德问题。 总之,组织行为学中的道德问题是一个广泛而深刻的社会性问题,应以科学的态度对待。,三、组织行为学研究的道德问题,(1)“怪物”研究 这项研究因愚蠢到了极点而荣获“怪物”

15、之名。美国心理学家温德尔约翰逊从小患有严重的口吃,约翰逊在美国爱荷华大学拿到心理学博士学位后,为了帮助那些患口吃的孩子们他将研究重点放在语言障碍矫正上。 约翰逊的治疗对象是一群孤儿。事实上这些孩子中只有一半患口吃,另外一半正常。他将孩子们分成A、B两组。A组接受的是积极强化疗法,即无论孩子们讲话是否有障碍,都对他们进行鼓励;而B组的孩子们在训练时只要出现一丁点问题,就会立即遭到批评甚至辱骂。结果是,B组的口吃现象更加严重了,那些一开始口齿正常的孩子们也出现了口吃,有些后来甚至成了哑巴,许多孩子还出现了学习障碍。对约翰逊博士弄巧成拙的实验,我们只能对那些可怜的孤儿表示同情。,资料:科学史上的愚蠢

16、实验,(2)小阿尔伯特实验 美国现代心理学大师约翰沃森在上世纪20年代做过这样一个实验。 沃森抱来一个叫阿尔伯特的男婴,先后向他展示老鼠、猴子和燃烧的报纸,随后又拿来一批白色的动物或物体让小阿尔伯特看,如白老鼠、白兔和一块白色毛皮,同时在旁边敲钢棒制造出可怕的声音。这次实验带来的影响是:每当阿尔伯特看到白色或毛茸茸的物体时,就会大哭不止。沃森的目的是,确定婴儿的恐惧情绪是否可以被控制。因为之前学术界普遍认为婴儿是无法控制感情的。 在长达31天的时间里,沃森不知疲倦地每天让婴儿听钢棒那可怕的声音,直到最后将大小便失禁的婴儿还给家人,而实验目标仍未得到证实。这是多么愚蠢的实验?婴儿的心理遭受了多大

17、的伤害,也许在他成人后见到白色棉花球还会吓得尿裤子。,请认真阅读下列陈述,据各自观点对其正确性进行判断:(1)能够防止员工冲突的组织比较有效。(2)个人谈判比小组谈判更好。(3)即使有迹象表明决策无效,但决策层仍会继续支持决策的实施。(4)有很强文化的公司是最有效的。(5)与男性领导相比,女性领导在做决策时更喜欢其他员工的参与。(6)当获得与自己干活差不多的员工更多的报酬时,员工通常会感到内疚。,课堂练习,张洪霞 人力教研室,学习目标,了解组织的要素、管理的内涵、管理工作中人事因素的表现掌握组织行为学的概念、组织行为研究的三个层次了解组织行为学产生和发展的过程熟悉组织行为学的各种研究方法掌握组织行为学模型了解组织行为学研究中的道德问题,张洪霞 人力教研室,作业与思考,1、说明组织行为的内涵。2、组织行为学产生与管理学发展有何关系?3、人们对组织的看法有几个不同的阶段?4、组织行为学产生与发展中对人的看法有哪些变化?5、组织行为学的研究有哪些基本类型和方法?6、组织行为学的研究为何会涉及道德问题?7、案例研究有哪些优势和不足,试举例说明。8、说明实验室和现场实验的区别?9、为何统计方法在组织行为学研究中有较大用途?,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在线阅读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