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世致用(人教社选修“文化经典”)ppt课件.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经世致用(人教社选修“文化经典”)ppt课件.ppt(39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有亡国,有亡天下。亡国与亡天下奚辨?曰:易姓改号,谓之亡国;仁义充塞,而至于率兽食人,人将相食,谓之亡天下。保国者,其君其臣,肉食者谋之;保天下者,匹夫之贱与有责焉耳矣!” 日知录 正始,经世致用,经世:治理国事。其内涵是“经国济世”,强调要有远大理想抱负,志存高远,胸怀天下,侧重“形而上”;,致用:付诸实用。其内涵是“学用结合”,强调要理论联系实际,脚踏实地,注重实效,侧重“形而下”。 “经世致用” 起源于明清之际著名思想家顾炎武、王夫之等人的学说。其特点是,反对空谈,力倡学以致用的务实精神和“以实为宗”的良好学风。它以关注社会、关注民生为着力点,注重学术与社会实践的结合。,文化渊源,1、
2、秦汉儒家哲学:入世哲学2、秦汉魏道家哲学:出世哲学3、汉魏晋玄学、隋唐佛学:对传统的儒家学说冲击很大,迫使一些学者研究佛、道思想。4、宋明理学:引申、发展儒学观念,由此形成理学思潮。批判地吸收了某些禅道思想,普遍关心天道、心性等问题,或者把儒家的纲常伦理原则奉为天理(程朱理学),或者认为人心即理,良知即理(陆王学派),成为封建统治者的哲学.,经世致用之学,“经世致用”是中华文化特别是湖湘文化的精华,起源于明清之际著名思想家顾炎武、王夫之等人的学说。 经世致用,中国宋代后逐渐形成的一种提倡研究当前社会政治、经济等实际问题,要求经书研究与当时社会的迫切问题联系起来,并从中提出解决重大问题方案的治学
3、方法。又称经世致用之学。其特点是以解释古代典籍为手段,从中发挥自己的社会政治见解,并用于社会改革。,日知录三则,书名取之于论语子张篇。 子夏曰:“日知其所亡,月无忘其所能,可谓好学也已矣”。 这是一部读书札记,反映顾炎武学术思想的著作。,(16131682),昆山(今属江苏)人。初名绛,清兵破南京,更名炎武,字宁人,另称为亭林先生。早年参加复社,清兵南下时,积极参加抗清斗争。有日知录,天下郡国利病书、音学五书等。 顾炎武与王夫之、黄宗羲并称“清初三先生”。,1下列词语加线字的读音正确的一项是( )A剿袭(jio )舛漏(chun)菑畲(zsh)B庶乎(sh)摭我(zh)潢潦(hunglio)C
4、无稽(j) 谥号(sh) 谀佞(ynn)D襟裾(j) 刘挚(zh) 嘉靖(qn),预习检测,C,研读文须有益于天下,一、默读与感悟二、思考:1本则的观点是什么? 2怎样的文章才是有“益”的? 3文章运用什么方法论述中心论点的?,内容小结:,益,损,明道,纪政,察民,道善,怪力乱神,无稽,剿袭,谀佞,正反论证,结合文须有益于天下说说自己对“经世致用”思想的认识。,顾炎武治学,并非纸上谈兵,亦且身体力行,注重实际调查。他晚年流寓秦晋之间,每出游,“以二马二骡载书自随,所至厄塞,即呼老兵退卒询其曲折,或与平日所闻不合,则即坊肆中发书而对勘之。”(全祖望亭林先生神道表)他怀抱经世之才,不愿为统治者所用
5、,常常自己“小试”一番。他曾垦田于山东,畜牧于雁门之北、五台之东,累致千金。曾慨然叹曰:“使吾泽中有牛羊千,则江南不足怀也!”他漂泊北地25年,最终客死异乡。然其生活所资皆赖自我操持经营,财力有余,无需乞求,可见其非凡的经济才能。,研读著书之难,一、默读并感悟二、思考:1著书之难,难在哪里? 2怎样才能做到“自成一家”? 3举司马温公和马贵与的例子有何用意?三、探究交流思考:怎样看待网络小说?,内容小结,难,自成一家,古人,今人,所未及不可无,力而能传,速而不传,对比,创新,研读文人之多,思考:1作者认为唐宋以来文人太多了吗? 2作者心中的文人应该有什么标准? 3引用刘挚、扬子云、黄鲁直的话是
6、为了说明什么? 4最后引用宋史中的记载,表明了什么?,多,不识经术不通古今,韩愈刘挚扬雄黄鲁直,为学要通古今之变,要经世致用,文人不足贵,文人之多中,作者将文人分为两类人,一类识经术通古今者,二类是不识经术不通古今者,作者对前类文人予以赞赏,认为后类文人不值一提,你认为作者观点是否过于极端?,从汉代到清朝的经学家,很多人过分注重章句之学,根本不顾全篇旨意,有舍本逐末之弊。李白有一首著名的讽刺诗嘲鲁儒即言:“鲁叟谈五经,白发死章句。问以经济策,茫如坠烟雾。”另一方面,文学家也并不是普通的“醉汉”,文学除了它的审美价值之外,还有它反映社会现实的认识功能,不可一概抹杀。,浙东学术,章学诚,文化背景
7、顾炎武提倡经世致用之学,强调把“六经之旨”和“当世之务”结合起来考察,鉴古知今,以探索未来社会发展之路。可是清代学术后来的发展,没有遵循他的路途前进。乾隆嘉庆时期,被称为清王朝的“盛世”,而“乾嘉学派”又成为这一盛世在学术文化上的点缀。“乾嘉学派”打着研究经典的旗帜,却漠不关心“当世之务”。究其根本,还是清王朝大兴文字狱、实行文化专制主义的结果。,清初以来接连不断的文字狱,通过杀戮 和流放来禁锢人们的思想,迫使知识分子不敢再有独立的思考,甚至不敢谈论“清风明月”,噤若寒蝉,不得不放弃经世致用的理念,割断学术与政治的纽带,一头钻到故纸堆里,做起了考证的学问。清朝统治者在高压的同时,又采取怀柔政策
8、,通过修史、编书(古今图书集成及四库全书)等手段,网罗“人才”,“净化”典籍,就更加助长了考据之风。一些理学的末流仍然空谈天人性命,比顾炎武描述的情状还要坏。章学诚的文史通义,就是想纠正当时的这两种学风而创作的。,字实斋,浙江会稽人。他出生于中小地主家庭,少时多病,家道衰落,反应也很迟钝,背诵能力很差,却对史书情有独钟。他率真自得,学问“不合时好”,不肯作时文讨好考官,自22岁至30岁,四次去北京参加科举考试都榜上无名,穷困潦倒,靠给人家编写地方志为生。然而在精神上他却是昂扬向上的,“意气落落,不可一世”,节衣缩食,把省下来的钱都用来买书,用了三年时间购齐23部历代正史。41岁时,他终于考中进
9、士,却无意于仕途,不去求一官半职,仍以编写地方志为业,同时潜心史学著述,直到生命终结。,章学诚的史学理论著作,中年起笔,历时近30年,直到逝世尚未完成。他写作此书,意在阐明史学的意义,论述史学的重要性。他明确提出了“六经皆史也”的观点,并多次反复论述,公然剥去“六经”神圣的外衣,把它当做古史来考察,还经书以本来面目,扩大了历史研究领域,对空谈性命的宋学和繁琐考证的汉学都是一种有力的冲击。提倡“经世致用”,是贯串文史通义的主要思想。章学诚认为,学问文章要经世致用,道理就像五谷可以充饥,药石可以疗病一样简单明了。,文史通义,作者逝世前一年写成的文章。当时,他体弱病沉,眼睛失明,生活非常艰难。本文是
10、文史通义中很有分量的一篇,凝聚了作者一生的学术思考。,浙东学术,疏通课文,天人性命之学,不可以空言讲也。故司马迁本董氏天人性命之说,而为经世之书。儒者欲尊德性而空言义理以为功,此宋学之所以见讥于大雅也。 研究天与人、性与命的学问,不可用抽象的言辞来讲啊。所以司马迁本着董仲舒的天人性命之说,写出了有益于治国安邦的著作。儒者想尊崇人的天赋禀性,却又抽象地谈论义理来作为(治学的)功绩,这就是宋明理学被才德高尚的人所讥讽的原因啊,夫子曰:“我欲托之空言,不如见诸行事之深切著明也。”此春秋之所以经世也。圣如孔子,言为天铎du,犹且不以空言制胜,况他人乎?故善言天人性命,未有不切于人事者。孔子说:“我要把
11、思想托付于空洞的理论,倒不如在叙述具体历史事件中体现出来深切彰显啊。”这就是春秋为什么可以有助于治国的缘故啊。圣明像孔子,言语代天行教化,尚且不以空洞的话取胜,何况别人呢?所以善于说天与人、性与命,没有不切合于社会现实的。,三代学术,知有史而不知有经,切人事也;后人贵经术,以其即三代之史耳;近儒谈经,似于人事之外,别有所谓义理矣。浙东之学,言性命者必究于史,此其所以卓也。夏商周三代的学术,只知道有史学而不知道有经学,是因为它切合社会现实啊;后人看重经术,(也)因为它就是三代的历史啊;近代儒者谈论经学,好像在社会生活之外,另有所谓的义理啊。浙东学术,谈论性与命的必考究于历史,这是它卓然自立的原因
12、啊。,朱陆异同,干戈门户,千古桎梏zhg之府,亦千古荆棘jng j之林也。究其所以纷纶,则惟腾空言而不切于人事耳。 朱熹和陆九渊持议不同,为门户之见大加攻伐,(他们的争论)是多年以来束缚人们思想的所在,也是多年以来(阻碍)学术的荆棘林啊。推究他们争论的缘故,是因为他们只是空话沸腾而不切合世事罢了。,知史学之本于春秋,知春秋之将以经世,则知性命无可空言,而讲学者必有事事,不特无门户可持,亦且无以持门户矣。 明了史学本于春秋,明了春秋是可以用来治理国家的,就应该知道性与命的学问不能空说,而谈论学问的人一定要有实事可做,不但是没有门户之见可持,而且没有渠道持门户之见啊。,浙东之学,虽源流不异,而所遇
13、不同。故其见於世者,阳明得之为事功,蕺j山得之为节义,梨洲得之为隐逸,万氏兄弟得之为经术史裁。浙东学术,虽然源流是一样的,但因为他们的境遇不同,所以在现实中的表现(也不同),王阳明发挥它而立了功绩,刘宗周发挥它而成就了气节,黄宗羲发挥它而隐居不仕,万氏兄弟发挥它而治经著史。,授受虽出于一,而面目迥殊,以其各有事事故也。彼不事所事,而但空言德性,空言问学,则黄茅白苇,极面目雷同,不得不殊门户,以为自见地耳,故惟陋儒则争门户也。虽然同出于一个源头,而表现出来的形态却有很大差别,这是因为他们各自有事可做的缘故啊。那些不做应该做的事,而只是空论天赋禀性,空谈学问,(他们的学说)就像黄茅白苇,面目非常相
14、像,不得不创立不同的门户,来表示自家的见解而已,所以只有浅陋的儒者才争门户之见啊。,或问:事功气节,果可与著述相提并论乎?曰:史学所以纪世,固非空言著述也。且如六经,同出于孔子,先儒以为其功莫大于春秋,正以切合当时人事耳。 可能有人说:功绩气节,真的可以和著述相提并论吗?回答说:史学之所以可以资治,(因为它)本来就不是空洞的著述啊。例如六经,同出自孔子之手,儒家先辈认为成就没有大过春秋的,正是因为它切合当时的社会现实啊。,后之言著述者,舍今而求古,舍人事而言性天,则吾不得而知之矣。学者不知斯义,不足言史学也。后来的人说到著述的,舍弃今世而迷恋古代,舍弃社会现实而谈论性命天人,则是我不得而知的了
15、。治学的人不懂得这个道理,不足以言史学啊。,内容理解,第一段,作者首先从“天人性命之学”切入话题,以“不可以空言讲也”立论,由此展开全篇议论。 作者在本文中着意强调了是否空言、是否善言的问题,其总的观点是:善言者,即非空言,而是“切于人事者”。然后按照史的线索,逐一陈述:三代,没有“经”的概念,“六经皆史”,都关乎社会现实;后来,主要是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以后,人们重视,内容理解,儒家经典,也是从“三代之史”、可为当世之鉴方面来考虑的;近世,理学之末流,空言义理,不切人事,实际上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浙东之学,虽然也谈论性命,但一定要考之于史,用之于世,所以卓然自立。,内容理解,第二段,作者认为,肇自朱熹、陆九渊的学术之争,到后世愈演愈烈,实在是治学的桎梏,学术的荆棘。究其根本,还是空言鼎沸,不食人间烟火之故。归根结底,著史是用以“经世”的,性命是不能空言的,如果治学之人能做实事,不空言,就不会有门户之见。,内容理解,第三段,是补充论述。作者以一问一答的设问方式,通过对质疑的辩驳,进一步批判了“舍今而求古,舍人事而言性天”的风气,再次申明治学要“切合当时人事”的思想,充分表现了作者经世致用的治学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