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城市化的历史进程ppt课件.ppt

上传人:牧羊曲112 文档编号:1359367 上传时间:2022-11-13 格式:PPT 页数:126 大小:7.98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五章城市化的历史进程ppt课件.ppt_第1页
第1页 / 共126页
第五章城市化的历史进程ppt课件.ppt_第2页
第2页 / 共126页
第五章城市化的历史进程ppt课件.ppt_第3页
第3页 / 共126页
第五章城市化的历史进程ppt课件.ppt_第4页
第4页 / 共126页
第五章城市化的历史进程ppt课件.ppt_第5页
第5页 / 共12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第五章城市化的历史进程ppt课件.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五章城市化的历史进程ppt课件.ppt(126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第一节 世界城市化的进程,第二节 1949年以前中国城市发展史,第三节 当代中国城市化及中国城市化的基本特征,第五章 城市化的历史进程,第一节 世界城市化的进程,一、城市产生及早期城市的发展,二、中世纪城市的发展,三、工业社会时期的城市化,四、当代世界的城市化,城市的起源可以上溯到5000年前。目前考古学证明最早的城市起源于美索不达美亚平原。但是城市产生以后并不是从一个地方传播的,而是从不同地域产生后各自传播的。这叫城市产生的多元学说。,一、城市产生及早期城市的发展,公元前35003000 尼罗河、两河流域(埃利都)公元前2500-1500 印度河流域公元前2000 小亚细亚的赫梯、地中海东部

2、沿岸的腓尼基、东地中海上的克里特岛公元前2000-1600黄河流域公元前1000年-公元5世纪 罗马帝国公元前300年 美洲危地马拉(玛雅)约公元1世纪 非洲(津巴布韦、尼日利亚等),一、城市产生及早期城市的发展,尼罗河流域,孟菲斯古城孟菲斯位于埃及尼罗河三角洲南端,今开罗西南23公里的米特拉辛纳村,从公元前3100年前起就是埃及最古老的首都,定都且长达800年之久。,据传公元前三千年为法老米那所建,城市以白色城墙围绕,故当时名“白城”。曾作为古王国的都城,为埃及宗教、文化名城。公元七世纪被毁,是当时全世界最壮丽伟大的都市。,美索不达米亚 埃利都古城遗址,美索不达米亚平原南部新石器时代晚期和铜

3、石并用时代的遗址。位于伊拉克境内,1946年发掘。自上而下堆积了一些文明中心,这对研究西亚文明有重要意义。中心是南美索不达米亚最早的宗教建筑神庙,印度河流域,哈拉帕古城是印度河流域文明的中心,也是印度河流域古文明遗址中发现最早的。,古希腊城市的特点位于有利于农业、防御、贸易的地方城墙环绕,宗教地位重要中心有广场富人在城市中心,商人、工匠住在工作地农民给城市提供粮食,城市保护农民不受侵犯,公元100年罗马控制地中海和西欧大部分地区建立公路系统市场、行政中心、军事基地罗马(80-100万人、完善的地下排水系统、高达35米的建筑),米利都城,米利都城三面临海,四周筑城墙,城市布局上出现以方格网的道路

4、系统为骨架,以城市广场为中心的“希波丹姆模式”。,以弗所,古罗马,Wheatley认为世界城市文明的发祥地有七处:,美索布达米亚、尼罗河流域、黄河流域、印度河流域,中美洲、中央安地斯山脉、尼日利亚西南部。,各大陆的城市起源地(多元学说),美索不达米亚,印度河流域,尼罗河流域,尼日利亚西南部,中美洲,中央安第斯,初期的城市起源地,后期的城市起源地,扩散路径,黄河流域,城市的起源的主要因素:1、灌溉过程和广泛贸易活动柴尔德2、国王(王权制度) 芒福德,一、城市产生及早期城市的发展,1)从公元前3000-1500年时世界上城市产生的主要时期。 主要发源地为美索不达米亚、尼罗河流域、小亚细亚半岛、印度

5、和流域、黄河流域。 城市产生的主要原因:王权制度和商业。2)公元前1000-公元5世纪 在希、罗马文化的出现促进了这些地区城市的产生和发展。出现了雅典、那不勒斯、叙拉古、罗马等。 城市产生的主要原因:工商业的发展。,早期城市的特点, 大多数座落在有利于农业、防御和贸易的地方; 大都有城墙环绕; 宗教在城市布局和社会结构方面占主导地位; 大都有中心广场,广场四周是宗教和政府的建筑物; 从中心广场放射出宽阔的林荫道,在市中心的林荫道两侧居住着富人; 从富人住宅的周围一直延伸到城墙的地带是其他人居住的地方; 商人和工匠住在他们工作的地方,这里称为市; 城市统治其周围的农业土地,从农民那里取得粮食,作

6、为回报,城市保护农民不受侵犯。,中世纪:欧洲封建社会 从罗马帝国消亡17世纪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持续1000年欧洲黑暗时期很多城市走向衰落(但没有消亡)罗马 1004万中世纪后期,城市又得到发展,二、中世纪城市的发展,当时城市具有如下特征城市发展的经济基础为农业。 因此当时城市发展的地区大多是农业基础较好的地区或交通便利的要地。城市的主要功能为宗教、政治、军事等文化要素为基础的社会功能中心地。,3、城市“市”的色彩日益增强中世纪城市与早期城市的一个显著差别。出现自治市(封建制的共和政体)例:意大利的威尼斯、佛罗伦萨、热那亚 德意志的汉堡、科隆 大伦敦 纽约自治市完全地方自治同盟(汉萨同盟),4城市

7、结构具有明显的二元结构。 在封建社会时期统治和被统治阶级之间的界线相当明显。因此城市内部结构也随之出现了明显的二元结构。 即城市中心集中了同统治阶级有密切关系的广场、寺院、豪华住宅等权威性和象征性建筑物。而其周围地区则集中了反映被统治阶级职业、种族特征的集中或分散化的住宅区。,5城市内部还未出现经济活动为基础的功能区分化现象。 如由于手工业为主的城市产业职能未分离,还没有形成明显的居住区和工厂区的分化。6城市街道、住宅区等基础设施分布无规则性,城市环境恶劣。,三、工业社会时期的城市化,欧洲在此期间发生了两件大事:文艺复兴和新航线的开辟。后者对于城市的发展起到了巨大的作用。18世纪中叶开始的工业

8、革命,迎来了城市发展史上的崭新时期。,工业革命:大机器生产(社会化、专业化、集中)火车(城市范围迅速扩展)英国(世界上第一个城市化国家),此阶段的城市化有着诸多特点: a.工业化带动城市化是近代城市发展中的一个重要特点; b.一元的封建城市体系向封建城市与近代城市并存的二元结构转化; c.世界城市体系的出现;(87页表5-1),四、当代世界的城市化,当代世界城市化四个特点,一、城市化进程大大加速,二、大城市化趋势明显、大都市带出现,三、郊区城市化、逆城市化和再城市化,四、发展中国家的城市化仍以乡村向城市移民为主,当代西方学者将50年代以来的世界城市化称之为后工业社会时期的工业化。这一阶段的城市

9、化有以下四个特点: 一、城市化进程大大加速 1、从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对比来看;89页 2、从城市化进程的区域差异来看;91页,二、大城市化趋势明显、大都市带出现 大城市集中,大城市数量增长迅速,规模也在不断扩大。出现了超级城市,巨型城市。超级城市(400万人以上)巨型城市(800万人以上)大都市带(2500万以上) 大都市包括超级城市、巨型城市在内均指以某个大城市为核心的城市聚集区。,1、世界400万人口以上城市的发展,二、大都市化趋势明显、大都市带出现,2、戈特曼认为目前世界上6个大都市带 a.美国东北部大西洋沿岸大都市带; b.日本东海道太平洋沿岸大都市带; c.欧洲西北部大都市带;

10、d.美国五大湖沿岸大都市带; e.英格兰大都市带; f.中国长江三角洲大都市带; 以及正在形成的大都市带: 美国西部沿岸大都市带, 巴西南部沿海大都市带, 意大利北部波河平原大都市带。,长江三角洲地区城镇分布,长江三角洲都市连绵区,1995,长三角城市群现状与世界五大城市群的规模比较,3、它们所具有的一些共同特征: a.都具有良好的地理位置和自然条件; b.政治经济上的中枢作用; c.带状的空间结构;,三、郊区城市化、逆城市化和再城市化 城市化进程的空间周期:城市化郊区城市化逆城市化再城市化,四、发展中国家城市化仍然以乡村向城市移民为主 这种乡村人口向城市集中的现象被人们称之为生计城市化,这些

11、人移入城市后,一部分进入内城贫民窟区,一部分居住在城市外缘的木屋区。 下图将对发达国家大城市人口迁移和发展中国家的城乡移民作以直观比较:,中心商业区,内 城(低收入, 少数民族区),郊区(高、中收入及白人区),富裕,贫穷,资本,高、中收入者,年轻专业人员,中心商业区,贫民区,混合区,城市边缘(郊区木屋),高、中收入,低收入,农民,农民,农业地区,发达国家大城市人口迁移,发展中国家的城乡移民,四、发展中国家的城市化仍以乡村向城市移民为主,发达国家,发展中国家,1800,1900,2000,1870,1970,发达国家的城市化:郊区城市化(suburbanization)逆城市化(counteru

12、rbanization)再城市化(reurbanization)现象,发展中国家的城市化:生计城市化假城市化 过度城市化 中国乡村城镇化,第二节 1949年以前中国城市发展史,一、城市起源和初期发展时期,二、封建社会前期城市的发展,三、封建社会中期的城市发展,四、封建社会后期的城市发展,五、近现代社会时期,地点:黄河中下游地区、长江中下游地 时间:距今7000-8000年前 起因:进步的农业经济 实例:,一、城市起源和初期发展时期,最古老的古都记载:“三皇五帝之都”,地点:黄河中下游地区、长江中下游地 时间:距今6000-4000年前 起因:生产力进一步发展 实例:,一、城市起源和初期发展时期

13、,黄河流域:40座 河南登封王城岗古城、淮阳平粮台 古城、山东章丘城子崖古城等(龙山文化)长江流域:10座湖南澧县城头山遗址(大溪文化) 中国迄今所发现的最早的一座古城,翁棺葬,时间:距今4000-5000实例:1、夏时期:黄河中下游地区发现了一系列古城。其中距今3600年前的河南二里头遗址是迄今最早的城市遗址。2、商代:4座古城位于黄河中下游、2座位于长江中上游。其中河南殷墟是最著名的。特征:规模小、数量少、发展慢、以政治、军事功能为主。,一、城市起源和初期发展时期,地点:黄河中下游地区、长江中下游地 时间:距今4300-3900年前 起因:进步的农业经济 实例:山西临汾陶寺遗址 我国迄今所

14、发现的史前最大城址,一、城市起源和初期发展时期,时代背景:春秋战国时期,奴隶制社会逐渐解体,社会动荡、分化,经济发展活跃特征:1、首都郡府县城三级行政中心城市体系2、城市经济空前繁荣(手工、商、交通全面发展)完整意义上的城市出现3、城市数目增多,分布范围扩大,出现专门的商业都会4、城市规划有重大突破,二、封建社会前期城市发展特征,秦汉时期受战争和贱商思想影响,城市出现严重倒退。,(公元前770220年春秋、战国、秦汉时期),1. 首都郡城县城三级城市体系初步形成 西周的城市体系是以王都镐京为首的单中心城市体系,西周覆灭后,统一的国家逐渐解体。随着诸侯称霸,由于大国各自控制一块地盘,它们的都城逐

15、渐发展为区域中心城市,对外控制着小国的政治,对内则控制着卿大夫的采邑。(诸侯城卿大夫采邑)因此,春秋时期的城市体系呈现多中心的两级双层耦合制。,战国时期城市体系的等级结构比春秋时期大为简化了。一方面,继续保持多中心的格局(大国都邑小国都邑);另一方面,在各国内按郡县制,形成王都郡城县城三级城市体系。 秦朝统一全国后,中国古代首都郡城县城三级城市体系初步形成。,2. 城市经济空前繁荣,完整意义上的城市出现,早期城市的功能以政治、军事为主,功能比较单一。春秋战国时期,随着生产力的发展,手工业、商业的比重增加,农业、交通运输业等各产业全面发展。 全国出现了20多个较大的商业城市。城市的经济功能大大强

16、化,从而导致完整意义上的城市出现。,3. 城市规划有重大突破,春秋战国,战争频繁,为城市防御目的普遍修筑了城墙,并在宫城外修筑第二道城墙,形成完整的城郭制度。在城与郭的组合既有宫城居中型,也有双城并置型、多城组合型,反映了城市布局多样化的特点。,4. 城市分布范围扩大 四川盆地、丝稠之路,(公元2201279,即三国、两晋、南北朝、隋、唐、宋辽金时期 ),1、 城市发展重心南移 汉代,中国的经济重心在北方。东汉末期,北方军阀混战。江南地区自孙吴以后,至唐后期成为我国新的经济重心。三国以后,南方成为我国主要的城市发展地区,全国政治中心第一次南移建都于建康(六朝古都南京)。,三、封建社会中期城市发

17、展特征,2、城市等级体系层次完善,中间规模层次的城市数量逐渐增加,从而显示中国城市规模体系渐趋成熟化。 继隋之后的唐代行政区划有了重大变化。在郡之上设道,全国分为15道,道驻地通常为区域中心城市。形成了以首都、道治、郡府、县城四级行政中心为主体的城市体系。,3、社会经济发展导致不同类型城市兴起,手工业城市大量兴起(纺织中心、陶瓷中心、制茶中心)。以商品流通为主的交通贸易型城市兴起发展。黄河、淮河、长江、大运河沿岸形成一批交通贸易型城市。沿长江的东西向、沿运河的南北向城市发展轴线形成。对外贸易促进了沿海贸易港口城市兴起(广州、温州、福州、泉州、上海、宁波)。 陆路交通枢纽城市也得到发展(开封、太

18、原、长沙、襄阳、宋州、荆州)。,4、城市规模扩大,大中城市大量出现,随着经济发展,唐代大中商业城市再次大量出现。据统计,唐代城乡人口合计超过10万的大城市有15个,北方5个,南方10个。 自秦以后,首都成为全国最大的城市,唐代长安也不例外。估计唐长安城内外总人口约60万,这在当时世界上是规模最大的了。,5. 北宋时期是城市发展继春秋战国之后的第二高峰 (1)城市商业空前发展和古代传统坊市制的突破 (2)新型的城市型聚落镇及草市开始显现 (3)大中城市继续发展,首次出现百万人口的特大城市。(开封、临安、南京、洛阳、长安),时代背景:高度统一的中央集权国家,封建社会走入末路特征:1、在一些商品经济

19、较发达地区,工商业市镇的大量涌现2、形成了密集的城镇群带3、形成了专业化市镇4、城镇空间分布不均,(珠江三角洲、长江三角洲),四、封建社会后期城市发展特征,(12791840)元、明、清时期,(18401949)半殖民地半封建时期,1、商阜开放与贸易口岸城市形成 鸦片战争后,清政府签订了一系列不平等条约,迫使中国沿海、沿江地区,以及南方珠江流域和东北黑龙江流域开港开埠,从而形成一系列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对外贸易港口城市。 如哈尔滨、大连、天津、青岛、上海、汉口等。,五、近现代城市发展特征,2、铁路、公路建设与交通型城市兴起 法帝国主义首先取得在我国的筑路权,把铁路从越南修到中国后,在1896194

20、9年全国共修35条。铁路沿线、枢纽城市得到发展,而大运河上的城市开始衰落(淮阴、杨州、济宁)。,3、工矿业发展与工矿城市出现 全国兴办了100多个大小企业、如抚顺、鞍山、本溪、唐山、焦作、大冶、萍乡、玉门等。由于我国煤铁资源主要分布在北方地区,使新兴城市也多位于东北及华北地区。,4、二元结构的城市体系,1840年的鸦片战争,迫使清政府加入世界经济体系。另一方面,广大内地城市的变化不大,很少受现代经济的影响,其职能基本上仍起中心地的作用。,我国近现代城市体系由一元的、以各级行政中心城市为主体的结构,转向以近代工商业城市为一方、传统的中心地城市为另一方的二元结构。在这个二元结构中,近现代工商业城市

21、居于统治地位。,5、城市发展速度加快,区域差异明显,(1)北方快于南方,东北是城市化速度最快的地区。沿海快于内地,沿海密集、沿江次之,内陆最少。 由于我国煤铁资源主要分布在北方地区,使新兴城市也多位于东北及华北地区。这样,北方再次成为城市的主要发展区,其中东北成为我国近现代城市化速度最快的地区。,(2)资本主义在南方的发展主要是在条件较好的长江中下游地区和珠江三角洲。 如上海,武汉、重庆、南京、广州也先后成为百万人口的特大城市。在长江三角洲,还形成由上海、苏州、无锡、常州等城市组成的城市密集带的雏型。 但是,在交通不便,又无特殊资源和外来经济条件刺激的地区,城市发展不快,甚至有所衰落,与内地偏

22、远地区城镇的情况相似。,(3)广大西部地区是近现代城市化进程中最落后的,除了抗战期间部分城市的发展受到刺激外,由于缺乏现代经济的支撑,绝大多数城市的发展处于停滞状态,从城市职能到空间结构基本保持前工业社会城市的特征。,一、解放后,城市数量、人口有很大发展,城市建设成就瞩目二、城市化速度较世界进程缓慢,城市化水平仍很低三、城市化进程波动性大四、乡村城市化开始显现五、城市规模体系的动态变化加速六、城市化地区差异明显七、90年以来,我国城市化出现了郊区化、连绵化、国际化和社会极化的新动向,第三节 当代中国城市化,特点:,一、解放后,城市数量、人口有了很大发展,城市建设成就瞩目,城市普遍都有了自己的工

23、业职能、交通运输职能、行政或其它职能,成为不同规模和级别的区域中心。城市建设和各项市政服务设施都有了惊人的增长。和1949年中国一穷二白的基础相比,这些成绩是有目共睹的。,二、城市化速度较世界进程缓慢,城市化水平仍很低,由表可见,发展缓慢主要在前30年。改革开放以后,城镇化速度都比较快,说明我国落后世界平均水平近30年!目前处于城市化发展的中期加速发展阶段。,三、中国城市化进程波动性大,一般地,当代的城市化进程可分为以下四个主要阶段: 1、(19491957)城市化短暂发展时期 (国民经济恢复与“一五”计划时期) 2、(19581965)城市化波动发展时期 (“大跃进”及国民经济调整时期) 3

24、、(19661978)城市化停滞时期 (“文革”时期) 4、(1978年以后)城市化过渡时期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历年城市化水平,1、城市化短暂发展时期 (19491957),19491952年期间是国民经济恢复时期。原先受战争影响迁往农村的人口,陆续返回城中。 1953年中国很快进入“一五”计划时期大规模的工业化建设和城市建设。围绕着全国694 项重点建设项目,新建了6 个城市,大规模扩建了20 个城市,一般扩建了74 个城市。 城市化短暂的健康发展阶段。,2、城市化波动发展时期(19581965),1958年开始的三年“大跃进”,中国经济发展战略:重工业优先发展战略。工业发展依赖于“人海

25、战术”,使农村人口爆发性地进入城市,出现了“过量城市化”的现象。 1961年开始国民经济调整, 1961-1963年动员城市人口回乡,“反城市化”现象出现。1963-1965年由于调整市镇建制标准等原因,城市化水平下降,到1965年城市化水平为17.9%。,3、城市化停滞时期(19661978),“文革”时期由于推行 “上山下乡”运动,工厂内迁,大批干部、知识分子受迫害被迁往农村,在全国范围内再次出现“反城市化”现象。 1971年后,“上山下乡”运动逐渐停止,随着“五小工业” (小玻璃、小水泥、小石灰、小钢铁、小煤炭)的发展,城镇企事业单位开始面向农村招工。因此,城市化进程开始缓慢恢复。,4、

26、城市化过渡时期 (1978年以后),1978 年以后,全国工作的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城镇化也重新走上了正轨,出现了一些新的动向。 从1979年开始进行国民经济的第二次调整。调整期间,出现经济增长与城市化波动不一致的现象。主要原因是由于落实各项政策,各类下放农村人员大规模返城。,改革开放前后动力机制发生的变化,一是改革开放以前中国城市化发展的主要动力是政府即自上而下推动城市化,改革开放后政府推动仍占据主导地位; 二是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东风,催生了自下而上的城市化模式,使农村经济和乡镇企业的发展,成为城市化发展的又一动力; 三是城市化发展的动力模式在自上而下与自下而上并行发展的同时,

27、又表现出混合发展的特点,由此突现出多元主体(政府、企业、个人)推动城市化的趋势。,体制变化:由计划经济 市场经济新的城市化现象乡村城市化,四、乡村城市化开始显现(1982-1991),80 年代以来,我国经济逐渐走上正常的发展轨道,1982-1988 年间,国民生产总值的年递增率达10.9,其增长速度居世界前列。同期全国非农业人口年递增率仅3.5,只是由于放宽了设市、镇的标准,但仍远低于国民经济增长速度,这种现象被称之为“过低城市化”。,过低城市化的原因:,首先,我国长期实行严格的控制“农转非”政策和控制农村人口进城的政策。其次,我国始终坚持“控制大城市规模”这一城市建设方针,也有效地控制了农

28、村人口盲目流入大城市。,第三,我国城市人口众多,存在一定数量的待业人口和大量的隐蔽性“失业”人口。 第四,由于目前我国农业剩余劳动力的转化以就地为主,即所谓“离土不离乡”,他们不包括在城镇非农业人口的统计中,于是使统计上的城市化水平上升比较缓慢。这是产生“过低城市化”现象最重要的原因。,70 年代末,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制后,极大地解放了农业生产力,同时使长期掩盖的农业剩余劳动力问题也暴露了出来。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一方面在农村大力发展乡镇企业,以吸收消化一部分农业剩余劳动力,另一方面制定了“允许农民自理口粮,进城落户,务工经商和办服务业”的政策,从而开始了80 年代乡村城市化的进程。,中国乡

29、村城市化的三种模式:,以企业所有制的支配形式划分:1)以乡、村两级集体所有制为主的长三角模式;2)以个体所有制为主的温州、阜阳等模式;3)以集体所有制企业结合“三资”企业混合型的珠江三角洲模式。,五、城市规模体系的动态变化加速,解放以来,我国城市的数量及人口的增长速度还是相当快的,与此同时,城市规模体系的结构也有较大变化。 城市数量增加的速度非常快,我国建制镇的数量已超过1万个。(2003年建制镇数量达到20226个) 。尤其中小城市数目急剧增长(表57)。,各时期城市规模及分组人口的变动,2001年,100万人口以上的特大城市41个(6.2%),50-100万人口的大城市61个(9.2% )

30、,20-50万人口的中等城市217个(32.8%),20万的小城市有343个(51.8%)。合计662个建制市。,六、城市化水平差异显著,除京津沪、台湾省和港澳地区外;城市化水平相对较高的省区多位于东北、华北、西北,如辽宁、吉林、黑龙江、内蒙古、新疆、青海等省区。 中等城市化水平的省区主要在沿海和中部地区,如广东、湖北、山西等省区。 城市化水平较低的省区从西南向中部地区延伸,如云、贵、川、桂、湘、豫、皖等省区。 东部沿海一些省区,如江苏、山东等的市镇非农业人口绝对数都很大,但其反映城市化程度的指标并不比新疆等省区高。,我国城市化程度的省际差异是自然、政治、经济等因素在漫长的历史过程中综合作用的

31、结果。 许学强利用1978年的资料,得出影响城市化水平省际差异的两个主因子:工业化因子和人口密度因子。城市化水平()=13.17+3.35 工业化因子-4.14 人口密度因子,因此,可以认为,我国城市化水平的省际差异是工业布局和控制市镇非农业人口增长政策的产物。前者促进了人口密度低的东北、华北、西北部分省区的城市化,后者制约了东部和中南部分省区的城市化。,中国城市化的省际差异:,1980年以来,城镇化速度最快的是辽宁、吉林、黑龙江山东和广东;最慢的是广西、海南、贵州、云南、西藏; 1990年城镇化水平最高的辽宁省为50.86%,最低的西藏只有12.59% ; 未来最快的是河北、江苏、福建、山东

32、、广东、广西。最慢的是内蒙古、吉林、黑龙江、贵州; 总体看,省际差异将趋于缩小。,中国城市化的地域差异(三大地带),城市化水平不同:东部高27.68%、西部低20.45% ; 城镇分布密度不同:每万平方公里的城市数 东部2.04、西部0.21,相差9.7倍。 城镇构模结构不同:大城市、特大城市主要分布在东部,占50.68%。东部城镇体系较完备,大中小城市的比值为37:80:161,而西部为8:27:78。 城市增加数量不同,19861994年全国设市300个,东部占145个,48.33%。西部34,占1.33%; 未来三大地带城市化水平的差异更大。,七、90年以来,我国城市化出现了郊区化、连绵

33、化、国际化和社会极化的新动向。,都市区发达的大中城市与周围联系密切的非农化外围县市所组成的城市功能地域空间。都市连绵区在特定优越的区域背景下,经济高度发达、城市化水平委肮,有许多都市首尾相连的一种巨型的多核心城市地域结构,它是国家的经济核心区。,我国大城市人口空间格局的演变过程特征: 市域人口持续增长的同时,中心区的人口出现负增长,郊区的人口迅速增加。原因:1、当前我国正处于转型时期,二元城乡结构仍然支配着我国社会经济的空间格局。2、沿海地区20世纪90年代出现了前所未有的经济增长势头,使城市建设速度大大加快,大量户籍人口从中心城区向郊外迁移,导致中心城区人口的绝对下降。,都市连绵区演化过程模

34、型划分,1、中小城市独立发展阶段2、都市区形成阶段3、都市区轴向扩展形成联合都市区阶段4、都市连绵区雏形阶段5、都市连绵区成型阶段,小结: 总结我国50年的城市化过程:影响城市化的因素最重要的是体制因素,即政策因素导致我国前30年大起大落,后20年出现新现象。,中国城市化的八大焦点,焦点一:城市化是绕不开的发展之路,焦点二:中国城市化是驶入快车道的列车,焦点三:给农村富余劳动力提供出路,焦点四:“候鸟”在城乡之间迁徙,焦点五:谁是城里人?,焦点六:拆除城乡之间的“柏林墙”,焦点七:城市的“吸纳力”有多大?,焦点八:小城镇大战略,焦点一:城市化是绕不开的发展之路,中国城市化的十大焦点,问题,农产

35、品的大量剩余,农民收入增长乏力,农村大量富余劳动力,使农民的生活水平难以提高,也严重制约了社会有效需求的扩张,影响了国民经济的增长,成为社会各界高度关注的问题。,“药方”:要想富裕农民,必须减少农民!,城市化是重要突破口,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促进农业现代化和城乡一体化,推进二元经济向一元经济转变等。,促进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解决人口结构性的矛盾;,城市人口规模扩大可以拓展第三产业发展空间,创造更多的就业岗位,缓解就业压力;,使更多的土地可以恢复自然状态,生态环境得到保护,促进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中国城市化的十大焦点,城市化是绕不开的发展之路,促进城市化是解决我国目前许多社会经济深层次矛

36、盾的现实选择。城市化是伴随工业化的自然发展过程。在一个实现了现代化的国家,农村人口占多数是不可想象的,没有城市化就不可能实现现代化。世界各发达国家社会经济发展的历史无一例外地经历了农村劳动力向城市非农产业转移的过程,在我国的现代化进程中,城市化同样是绕不开的路。,中国城市化的十大焦点,焦点二:中国城市化是驶入快车道的列车,中国城市化的十大焦点,从1978年到2000年,小城镇由2176个增加到20312个,城市数量由190个增加到663个,其中大城市、特大城市及超大城市93个,城市化水平显著提高。2000年城市化率达到36.09%。,世界城市化发展的规律表明,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城市化水平达到30

37、%左右时,城市化进程将进入快速发展阶段,这是一个不可逆转的客观规律。,焦点三:农村富余劳动力的出路,中国城市化的十大焦点,测算显示,目前农村绝对过剩的劳动力仍至少有15亿。,我国是农业大国,农村人口基数大,据有关部门预测,未来10年全国农村每年还要新增劳动力600多万。,劳动力从低效益的第一产业向高效益的第二、三产业转移,是农业现代化和城市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必然结果,不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转移的障碍,农村劳动力受教育水平普遍较低,全国4亿多青壮年农民中有近1/4是文盲和半文盲,转移这部分劳动力的难度较大;社会保障体系还不完善,土地对农民的生活保障功能甚至强过生产功能,农民向城市转移的后顾之

38、忧需要解除;城市经济还需要进一步发展壮大,以增强对农村劳动力的吸纳能力 。,中国城市化的十大焦点,焦点四:“候鸟”在城乡之间迁徙,中国城市化的十大焦点,1979年1991年,人口流动管理由控制流动、允许流动到控制盲目流动;1992年之后, “鼓励、引导和实行宏观调控下的有序流动”,改革了小城镇户籍制度。2000年,取消对农民进城就业的不合理限制,逐步实现城乡劳动力市场一体化,积极推进就业、保障、户籍、教育等多方面的配套改革,农村劳动力就业进入“公平流动期”。,民工潮,1982年为3000万,到1997年已突破1亿大关。权威部门估计,未来510年中流动人口数量将以平均每年500万的速度增长,20

39、05年将达到1.3亿,2010年将接近1.6亿!,城市化不单单是城市的发展过程,也是农村经济发展、农民生产生活方式及理念现代化的过程,民工无疑是这一进程的重要推动者。,中国城市化的十大焦点,焦点五:谁是城里人?,中国城市化的十大焦点,“城乡差别”并没有因为农民大量进城而消失,对民工的偏见甚至歧视及各种限制依然存在。,在住房、医疗、子女教育等方面与市民不能享受同样待遇;找不到安居乐业的归属感;收入不稳定和各种不合理收费。被排斥在城市社会体系之外,陷入与城市的分离状态。,焦点六:拆除城乡之间的“柏林墙”,中国城市化的十大焦点,户口,把城乡居民区分成了两个发展机会与社会地位不同的阶层。一纸户口不仅限

40、制了人口的流动,它带来的城乡重大差别,成为中国城乡差异最集中的体现。,1984年:关于农民进入集镇落户问题的通知。近几年,小城镇户籍基本放开,各大中城市改革的措施也纷纷出台。石家庄市户籍改革全面实施。广东户籍管理制度改革的目标是按照实际居住地登记户口的原则,实现城乡户籍管理一体化。,焦点七:城市的“吸纳力”有多大?,中国城市化的十大焦点,城市“吸纳力”的大小主要取决于城市就业机会的多少,而就业机会的多少直接受制于“制造”就业机会的二、三产业的发展及转移劳动力的适应能力。,2000年城镇登记失业人口达到785.7万人 。,产业升级总体上是以资本密集和知识密集为方向,对劳动者素质的要求提高 。,焦

41、点八:小城镇大战略,中国城市化的十大焦点,1978年2176座小城镇,2000年20312座,年均增设820多座。小城镇形成了相当于全国37%的城镇人口,有效地分流了大中城市的压力。,小城镇处于“乡首城尾”,是沟通城乡的桥梁和纽带 。小城镇过去、现在和将来都是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和人口城镇化的重要渠道,这是由我国劳动力资源丰富、资金短缺、技术落后的国情及小城镇多劳动密集产业和多种成分小企业的经济特点所决定的。,焦点九:中心城市功能逐步完善,中国城市化的十大焦点,2000年,我国有大型城市93座,其中,大城市53座、特大城市27座、超大城市13座,这些大城市产业和人口高度集中,规模经济优势强,“集聚效应”明显,在国民经济发展中起着骨干作用。随着大城市中心城市功能的不断完善,辐射能力的逐渐加强,对带动周边中小城市和地区的发展起到了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根据统计资料,2000年93座大城市共计人口1.9亿,创造了2.74万亿元的国内生产总值。,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在线阅读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