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教材分析ppt课件.ppt

上传人:小飞机 文档编号:1361792 上传时间:2022-11-14 格式:PPT 页数:94 大小:16.83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苏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教材分析ppt课件.ppt_第1页
第1页 / 共94页
苏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教材分析ppt课件.ppt_第2页
第2页 / 共94页
苏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教材分析ppt课件.ppt_第3页
第3页 / 共94页
苏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教材分析ppt课件.ppt_第4页
第4页 / 共94页
苏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教材分析ppt课件.ppt_第5页
第5页 / 共9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苏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教材分析ppt课件.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苏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教材分析ppt课件.ppt(94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苏教版小学数学三下教材分析,爱 情 如 同 心 圆 环,幸 福 似 小 数 循 环,探索规律,一、整册教材简述,开 学 第 一 课,目录,开 学 第 一 课,开 学 第 一 课,卖螃蟹 一个人去街上卖螃蟹,每斤80元,一共有20斤。有两个狡猾的家伙跑过来,他们和老板商量,蟹肚50元一斤,蟹脚30元一斤,加起来正好80元一斤。结果买蟹肚的人买了12斤,买蟹脚的人买了8斤,然后他们高兴地离开了。 聪明的小朋友,如果你是老板,你会同意这种卖法吗?,“有用的数学”,学会发问 勇于质疑 小朋友们,其实提出问题远比解决问题重要。提出问题,一方面能让老师、家长发现你们学习中的疑问,老师可以在课内外有针对地讲

2、解给你们听;另一方面提问也是学习数学的好方法。许多科学家在他们学习时都善于提问,勇于质疑。意大利数学家、天文学家伽利略就是敢于提问的一位,开 学 第 一 课,“学”,第一单元两位数乘两位数,【内容安排】:,二、各单元具体分析,【教学要点】: 运算能力的培养,1、关于口算教学。,两位数乘10:,几十乘几十:,*尊重教材数学活动展开的线索,鼓励学生探索并交流算法。,1、关于口算教学。,先算129,再+12,先算125,再2,先算1010和102,再合起来,121=121210=120,探索:,*尊重教材数学活动展开的线索,鼓励学生探索并交流算法。,1、关于口算教学。,121=121210=120,

3、交流:,1210相当于12乘1个十,得到12个十,是120。,1、关于口算教学。,大卡通:,反映了学生学习的一般状况,他们可能会怎样想、怎样做,他们能够理解什么、困难在哪里 ,小卡通:,帮助教师进行课堂教学,提示教师如何教、如何组织学生学、提示教师教学的重点或难点所在 ,2、关于估算教学。,标准2011版对第一学段估算的教学要求是:“能结合具体情境选择适当的单位进行简单的估算,体会估算在生活中的应用”。,【片断赏析】:,师:(不呈现表格,只呈现第一句话:王大伯把去年收获的蒜头装在同样大的袋子里,一共装了60袋)你能想个办法帮王大伯估算总产量吗?生:不能算,因为它没有告诉我们每袋有多少千克。师:

4、所以解决问题必须有充足的信息,一个是每袋蒜头的千克数,一个是总袋数。师:把这些蒜头都装在同样的袋子里,难道就一样多吗?生:不一定,但差不多。师:有60袋,要一一去称么,有什么好办法可以知道每袋多重呢?生:拿一袋去估一估。生:如果你拿的正好是最重的,或是最轻的,就不准了。师:要估计总重量,并不需要知道所有的质量,咱们可以从中挑选几袋先来看看。 (呈现表格即五袋的质量)根据这些称出的结果,你能想到什么?生:每袋都差不多重。生:每袋大约都在30千克左右师:那照这样估算,60袋大约收获蒜头多少千克呢?生:3060=1800千克,2、关于估算教学。,估算不仅是一种计算方式,更是有效解决问题的常用手段;教

5、学估算不应是学生被动接受怎样算,而是主动探索新算法的学习过程。 上述过程中,王老师用好了教材中的问题情境,引导学生体会估算。一是体会到了解决这个问题为什么选择估算(较难或不必得到精确的结果),二是体会到了解决这个问题是如何估算的(利用常见的数量关系,先估计每袋大约多重),三是体会到了估算对解决实际问题起了什么作用(能很好地解决实际问题),【尝试解读 】:,2、关于估算教学。,*估算的意识比较淡漠,为了估算而估算; * 估算的方法比较生硬,依葫芦画瓢的模式化、程序化的东西居多,对估算结果的意义及必要的推理、思考是有困难的 。,【学生困难分析及对策】 :,*灵活估算的能力有待增强,2、关于估算教学

6、。,* 足够重视、增强意识,如,让学生估一估学校里一个年级有多少名同学;,* 适当训练、提高能力,【学生困难分析及对策】 :,写作文时想办法估计出一页有多少个字,2、关于估算教学。,【习题资源 】:,3、关于笔算教学。,3、关于笔算教学。,*夯实算理教学,凸显有意义的建构。,3、关于笔算教学。,*夯实算理教学,凸显有意义的建构。,2 4 2410 241(十),3、关于笔算教学。,*统整算法,达成系统化的认知,笔算教学要注意把握教材计算内容的结构序列,找准新的计算内容的发展点,有效地促进已有计算经验的迁移,构建发展性的算法。,3、关于笔算教学。,*丰富训练层次,提升灵活性的思维,我们是否常常追

7、求在低等级水平的技能上“高频熟练” ;却在高等水平能力上却是“低频发展”。,3、关于笔算教学。,*丰富训练层次,提升灵活性的思维,运算能力不是简单的加减乘除的计算,而是与观察能力、记忆能力、理解能力、推理能力等有关的由低级到高级的综合能力。,3、关于笔算教学。,*丰富训练层次,提升灵活性的思维,计算教学,不能只是满足于学生会算、算得快,更重要的是使学生学会思考,能够根据算式的特点和解决问题的需要,寻求合理、简捷的运算途径和方法,发展思维能力!,21,探索规律,第三单元解决问题的策略,解决问题的策略通常以解决问题的方法为基础,学会并掌握解决问题的方法是形成相关策略的前提。从这一点上说,教学解决问

8、题的策略应该落实于解决问题的方法上。 然而,解决问题的策略和解决问题的方法之间不能画等号,不能认为教学了解决问题的方法就是教学了解决问题的策略,也不能认为学生会解答题目就具有了解决问题的策略。因为策略是对方法的抽象、概括,策略比具体的方法上位,是对具体方法的本质理解与掌握,【概念浅析】:策略与方法,【教材体系疏理】:,第三单元解决问题的策略,三上:从条件想起,三下:从问题想起,四上:灵活运用,第三单元解决问题的策略,【学生困难分析及教学策略】:,第三单元解决问题的策略,1、创设问题情境,萌生需要策略的心理感受。,【教学策略】:2、探索解题方法,凸显思路的特点与方法。,理解题意,找到问题,分析问

9、题的数量关系式,设计解答步骤,列式计算,解答变式问题,回顾反思所解答的问题,积累解题经验,第三单元解决问题的策略,苏教版教材对解决问题策略教学是有一个整体规划的,一般教一种策略之前,会有所渗透和孕伏,正式教学时,就是把学生对“无意识的掌握”变为“有意识的疏理”。,第三单元解决问题的策略,【教学策略】:,3、反思学习过程,积累运用策略的经验。,第三单元解决问题的策略,【教学策略】:,4、夯实策略练习,获得成功体验。,第三单元解决问题的策略,【教学策略】:,4、夯实策略练习,获得成功体验。,第三单元解决问题的策略,【教学策略】:,4、夯实策略练习,获得成功体验。,第四单元:混合运算,【教材体系】:

10、,“课标(2011年版)”把两步混合运算的教学内容由第二学段移至第一学段,要求学生“认识小括号,能进行简单的整数四则混合运算(两步)”,【教学策略】:,第四单元:混合运算,1、联系解决实际问题,体会运算顺序。,常见错误:,2、初步体会逐渐学会学习思辨,鼓励综合算式。,常见错误:,*加强题组比较,加强题组比较:,4 4 4=2,4 4 4=20,1,1,1,8,1,2,2,6,第七单元:分数的初步认识(二),【教材体系】:,三上,三下,五下,第七单元:分数的初步认识(二),【教材体系】:,第七单元:分数的初步认识(二),【学生困难分析及教学建议】:,一、引发认知需要,凸显本质特征,案例赏析:认识

11、整体的几分之一,常见错误:把9个苹果平均分成3份,其中2份占这些苹果的几分之几?,(2/9),【不同版本教材的编排比较】,苏教版,北师大版,人教版,【不同版本教材的编排比较】,第七单元:分数的初步认识(二),二、理解“算”的内涵、促进意义理解,【教学建议】:,【教学建议】:,三、关注练习的内涵,再次体验分数的意义,史宁中教授谈到“分数的数学含义”时提出:就整个中小学数学来说,分数主要有两个作用:一个是作为有理数出现的一种数,它能和其他的数一样参与运算;另一个是以比的形式出现的数。,第八单元:小数的初步认识,【教材疏理】:,第八单元:小数的初步认识,【关于数形结合】:,新旧教材的对比:,【关于数

12、形结合】:,新旧教材的对比:,用好数轴这一载体,引导学生在填一填、比一比、找一找、读一读等的过程中,加强对小数意义的思考,并帮助学生建立数与点的对应关系,使抽象的数变得有“形”可依,培养起良好的数感。,第八单元:小数的初步认识,第八单元:小数的初步认识,案例赏析:认识小数,【感想】 :我们欣赏这样的课时,并不是要照搬他的教学环节,不能仅仅看到它的形式,更多的还应体察到这些直观的形式背后准确的目标定位,以及所承担的数学思考。学学特级们是如何多方位、多侧面地引导学生整体把握概念的本质属性的。,【例谈数形结合】:,第二单元:千米和吨,【教材疏理及学生困难分析】:,第二单元:千米和吨,【教材疏理】:,

13、案例赏析:认识千米,第二单元:千米和吨,【教材疏理】:,案例赏析:认识千米,常见错误:世界著名的明长城大约长8852( ),【思考】:,其次,除了活动,还要帮助学生总结出一些认知思考的策略,如比较、推想等。,对于1个计量单位的教学,首先要建立在学生丰富的经历和体验的基础之上。,一袋面粉重25( ),第五单元:年 月 日,【教材疏理】:,描述结果目标的行为动词:了解、理解、掌握、运用等,描述过程目标的行为动词:经历、体验、探索等,第五单元:年 月 日,【教材疏理】:,【了解】:从具体实例中知道或举例说明对象的有关特征,【理解】:描述对象的特征和由来,阐述此对象与相关对象之间 的区别和联系。,常见

14、错误:下午15时30分,晚上21时,第五单元:年 月 日,【掌握】:在理解的基础上,把对象用于新的情境。,第五单元:年 月 日,【教材疏理】:,【应用】:综合使用已掌握的对象,选择或创造适当的方法解决问题。,第六单元: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教材疏理】:,第六单元: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几个问题】:,1、教的是面积,教材里为什么不出现面积的概念?,(小学生理解概念并不是知道并记住这句话,而是联系具体材料,以丰富的感性认识为基础的自主抽象与概括 ),第六单元: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几个问题】:,2、为什么教学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那么重视“测量”这一活动?,第五单元: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

15、几个问题】:,2、为什么教学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那么重视“测量”这一活动?,第五单元: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几个问题】:,2、为什么教学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那么重视“测量”这一活动?,第六单元: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第六单元: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在测量的过程中,我们还要注意,除了要积累“指一指、摸一摸、找一找、围一围”等操作性经验,也要通过猜想、类比等思维活动,积累思维性经验,通过一系列的探究性活动,积累探究性经验等。我们要准确把握活动的目标,要重视把握数学思想,比如面积公式的教学,最本质的数学思想是抽象与概括。,2、为什么教学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那么重视“测量”这一活动?,第五单元

16、: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第六单元: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几个问题】:,3、如何帮助学生理解并区分周长与面积的概念?,“及时纠偏,趁时比较,适时突破”,加强辨析:,不仅仅要加强练,还要巧妙地引;不仅仅是简单地算,还要灵活地用!,周长和面积的比较,第六单元: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第九单元:数据的收集与整理(二),【教材疏理】:,二下,三下,第九单元:数据的收集与整理(二),【教学建议】:,、体会数据的汇总方法,按不同标准分类。,小组内调整和整理数据,汇总数据,得到全班数据,按季度整理数据,设想“如何在全校同学中调查”,第九单元:数据的收集与整理(二),【教学建议】:,二、分析数据、引发思考、发现并解决问题。,第九单元:数据的收集与整理(二),【教学建议】:,二、分析数据、引发思考、发现并解决问题。,联系具体数据作出评价,充分利用数据说话,培养初步的数据分析观念!,关于“你知道吗”和“动手做”,课例赏析:铺地锦,课例赏析:我是拼图小能手,意识决定行为,行为决定习惯!,关于“动手做”,怎样做?,还可以怎样做?,做不做?,且行且思且收获!,敬请指导,谢谢!,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在线阅读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