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总体规划ppt课件.ppt

上传人:牧羊曲112 文档编号:1366143 上传时间:2022-11-14 格式:PPT 页数:31 大小:17.31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重庆总体规划ppt课件.ppt_第1页
第1页 / 共31页
重庆总体规划ppt课件.ppt_第2页
第2页 / 共31页
重庆总体规划ppt课件.ppt_第3页
第3页 / 共31页
重庆总体规划ppt课件.ppt_第4页
第4页 / 共31页
重庆总体规划ppt课件.ppt_第5页
第5页 / 共3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重庆总体规划ppt课件.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重庆总体规划ppt课件.ppt(31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重庆市总体规划浅析,目录,一、地形地貌概况二、区位分析三、土地利用规划四、总体规划分析与深化五、发展问题与方向,一、地形地貌概况二、区位分析三、土地综合利用四、总体规划及其深化五、发展中的问题及方向,地形地貌概况,重庆地处四川盆地东南缘,北部和东南部分别靠大巴山、武陵山两座大山脉,西北部和中部以丘陵、低山为主。地形沿河流、山脉起伏,地势南北高、中间低,由南北向长江河谷倾斜,构成以山地、丘陵为主的地形状态。主要形成“一岛、两江、三谷、四脉”的山水格局。“一岛” ,即渝中半岛; “两江” ,即长江、嘉陵江; “三谷”即缙云山与中梁山之间的西部槽谷、中梁山 与铜锣山之间的中部宽谷,铜锣山与明月山之间

2、的东部槽谷; “四脉”即缙云山脉、中梁山脉、铜锣山脉、 明月山脉东温泉山脉。,城市建设与地形地貌的有机结合,1.城市道路设计:自由式道路网布局,充分结合地形,建筑顺着等高线趋势走,道路蜿蜒曲折,过境隧道多。2.地下空间:利用地势高差,充分开发地下空间,有地下建筑,地下步行道、地下车库等。3.城市防涝防洪:地形高差大,山洪流速大,容易引发泥石流、滑坡等灾害。4.建筑形式:吊脚、筑台、错层跃层等丰富的形式,与高低的地形以 及坡度有关,形成特有的建筑群与街道景观。5.城市空间组织与景观特点:丰富的地形地貌、山水环境为山地城市的空间结构与景观特色提供了重要的物质基础,高低错落的建筑群与街道交通结合形成

3、多维的空间组织,形成了山城特有的立体艺术风貌。,重庆市区域位置分析,1.重庆市位于四川盆 地东 部 , 跨 东 经 10517 11011, 北 纬 2810 3213之间,具有冬冷夏热 、热量丰富 、 雨量充沛 、无霜期长 、云雾多而日照少 ,光 、热 、雨同 期的特点。2.处于长江与嘉陵江 、乌江交汇地带 ,水运发达 . 有著名的黄金水道贯通东 、中 、西三大经济地带 ,在重庆境内流 程达 665 km,长江干流两侧有上百条河流汇入 。3.在 全国自然环境中 ,重庆市处于四川盆地东部 , 是盆 地与长江中下游平原的过渡地带 . 在地貌构成上 , 最典型的特征是山多河多。地貌类型复杂多样 ,

4、有利于因地制宜地发展 ; 相对高度相差大 , 导致水热等自然因素的层状分异 ; 大小河谷纵横交错 , 形成了丰富多样的自然资源。,自然地理位置,1.重庆是东部经济发达地区和西 部资源富集地区的结合部 . 重庆之东 , 是我国经济发达和较发达的地区 ; 重庆之西 ,是经济发展较慢 的地区. 重庆的结合部区域位置 ,具有承东启西 ,左右传递的枢纽作用。2.重庆在西南 经济协作区与长江经济带的交汇位置 ,使重庆地区 成为两大地带联系的纽带。,经济地理位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694.50万公顷(10418万亩),占土地总面积84.42%。其中耕地226.27万公顷(3394万亩),园地23.53万公顷

5、(353万亩),林地327.31万公顷(4910万亩),牧草地23.79万公顷(358万亩),其他农用地93.60万公顷(1403万亩),分别占土地总面积的27.50%、2.86%、39.79%、2.89%和11.38%。,56.91万公顷(854万亩),占土地总面积6.91%。其中城乡建设用地46.48万公顷(697万亩),交通水利建设用地9.73万公顷(146万亩)和其他建设用地0.70万公顷(11万亩),分别占土地总面积的5.65%、1.18%和0.08%。,农用地,建设用地,未利用地,71.28万公顷(1069万亩),占土地总面积8.67%。其中荒草地29.76万公顷(446万亩),公

6、益性水域16.69万公顷(251万亩),其他自然保留地24.83万公顷(372万亩),分别占土地总面积的3.62%、2.03%和3.02%。,土地利用现状,土地利用特点,大城市,大农村。重庆市是我国中西部地区唯一的直辖市,也是全国四大直辖市中幅员面积最大,直辖时间最短的大城市,城市化水平尚不高,城市实体正在发育成长之中。而且全市农业用地比重大,2005年全市农用地占土地总面积的84.42%,农村建设用地占城乡建设用地的77.62%,充分体现了大城市、大农村的土地利用特点。,大库区,大山区。三峡工程是世界上最大的水利枢纽工程,共淹没重庆市土地8.63万公顷(129万亩),其中耕地1.56万公顷(

7、23万亩),波及全市22个区县,占全市区县总数的55.00%。同时,全市山地占75.8%,丘陵占15.2%,地形起伏、地貌各样,致使农用地中林地比重大,田坎比例高;耕地零散,坡地多;旱地多,水田少;建设用地可利用率低,基础设施投资成本高,充分体现了大库区、大山区的特点。,土地利用特点,各类用地分布各异,土地利用水平地区差异大。2005年,全市城镇工矿用地的75%、耕地的50%主要分布在中西部地区,而林地的78%主要分布在渝东南、渝东北地区,土地分布地区差异明显。同时,中西部地区单位城镇建设用地二三产业增加值分别为渝东南、渝东北地区平均水平的1.5倍和1.3倍,耕地亩产量分别为1.4倍和1.03

8、倍,土地利用水平地区差异大。,土地人口承载力高,人地矛盾突出。2005年重庆人口密度每平方公里340人,是全国平均人口密度的2.6倍;人均耕地面积1.07亩,仅占全国平均水平的76%;土地利用率91.34%,土地垦殖率27.50%,均高于全国平均水平。,规划依据,城市规划原理,重庆的自然社会经济等一切资料数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重庆市城市规划管理条例、重庆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九个五年计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纲要,事实依据,法律法规,理论依据,重庆市城乡总体规划(20072020年),城市发展目标 把重庆建设成为世界知名,富有山城江城特色和历史文化传统,充满吸引力和竞争力,适宜创业发展

9、和生活居住的现代化的国际大都市。城市性质与规模 重庆是我国直辖市之一,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是我国重要的工业城市、交通通信枢纽和贸易口岸;是西南地区和长江上游最大的经济中心城市和科技、文化、教育事业的中心。 1996年全市总人口3002.26万人,其中非农业人口570.13万人,城市化水平18.99%。2000年全市总人口3145万人,其中非农业人口896万人,城市化水平28.5%。2010年总人口3229万人,其中非农业人口1204万人,城市化水平37.3%。2020年总人口3290万人,其中非农业人口1546万人,城市化水平47%。 1994年重庆市主城建成区面积159平方公里,人均建成区面

10、积65平方米,2000年主城建成区面积175平方公里,人均建成区面积70平方米,2010年主城建成区面积240平方公里,人均建成区面积75平方米,2020年主城建成区面积300平方公里,人均建成面积81平方米。城镇体系规划 城乡统筹与城镇化规划至2010年城镇化率达到50%以上;至2020年城镇化率达到65%左右。 城镇体系布局市域城镇分为市域中心城市、区域中心城市、次区域中心城市、中心镇和一般镇五个等级。,总体布局结构,第一个层次是主城,第二个层次是都市区,第三个层次是市域,主城空间结构为“一城五片、多中心组团式”。由中部、北部、南部、西部、东部五大片区组成。多中心包含一个城市中心和四个城市

11、副中心。,它由主城及十一个外围组团组成,面积约2500平方公里,即城市规划区范围,是未来城市发展的重点区域。外围组团是与主城密切联系的独立新城,是主城用地结构的延伸和发展。,即8.23万平方公里的市域范围。以产业布局为依据,能源、交通、原材料和旅游开发为动力,主要交通干线为发展轴,以都市区为核心,万州、涪陵、黔江等地区中心城市为增长极的“一心多极网络式”结构体系,逐步形成以中心城市为依托,由特大城市大城市中等城市小城市小城镇组成的层次分明、规模适度、功能合理的城镇体系。,重庆城市的发展空间分为三个层次,重庆主城空间结构,主城集中布置市一级的商贸、娱乐、办公、科技、文化、教育设施。每个组团应完善

12、组团和社区中心的建设,进一步完善城市多级中心的结构体系。,主城是整个城市的主体,以渝中组团为市中心,分别在北部片区的观音桥(含新牌坊),南部片区的南坪,西部片区的沙坪坝和大杨石设立四个城市副中心。,重庆都市区空间层次,都市区中除了主城,还包括外围组团十一个,包括铜锣山以东的鱼嘴、长生、界石、一品四个组团,中梁山以西的北碚、西永、白市驿、西彭四个组团,主城以北的两路、蔡家两个组团和主城以南的鱼洞组团,构成与主城密切联系的独立新城,是主城用地结构的廷伸和发展。其中,北培组团、鱼洞组团、两路组团分别为北培区、巴南区、渝北区政府所在地,是都市区中具有综合功能的城市新区。,交通规划,1.以高速公路、铁路

13、、水运通道和空中航线为骨架,构建各种交通方式有机衔接、功能完善、快速便捷、国际国内通达、高效安全的综合交通运输体系。把重庆建设成为国家级综合交通运输枢纽。2.规划至2020年,高速公路区县(自治县)覆盖率达到100%,都市区至市域内各区县(自治县)“四小时通达”;铁路线网区县(自治县)覆盖率达到90%,绿地系统规划,“一岛、两江、三谷、四脉”的自然山水环境(其中,“三谷”为城市建设的重点地带,“四脉”则成为其隔离绿带)构成了都市区独特的山水格局特征。在城市空间结构形态保持“多中心、组团式”基本格局的前提下,主城区内部组团间隔离绿带被逐步侵蚀,城市中心区组团逐步粘连。 都市区绿地由生态绿地和建成

14、区园林绿地两部分组成。经过多年的园林绿地建设,现已基本形成点、线、面相结合,大、中、小相结合的园林绿地系统构架。绿地建设因地制宜,结合山地城市地形特征,利用堡坎、梯道、岩壁及建筑立面等绿化,初步形成了具有山城特色的平面绿化与垂直绿化相结合的立体绿化系统。各类绿地中以附属绿地居多,为33.83平方公里,占建成区绿地总面积的54.63%,其次是公园绿地,面积19.84平方公里,占建成区绿地总面积32.04%,建成区内生产绿地面积少。,山水格局分析,都市区绿地现状,16,可编辑,2014年总体规划深化的主要内容,为实现国家中心城市的总体目标,规划除进一步明确了包括社会、经济、文化、基础设施、生态建设

15、、城市形态等的综合发展目标,即:建设具有强大“区域组织功能”的国家中心城市,在西部地区率先建成全面小康、城乡统筹的直辖市,建成我国重要的先进制造业基地、科技创新基地和内陆开放高地,构建功能完善的西南地区综合交通枢纽和国际贸易大通道。还增加了“建设美丽山水城市”的要求,彰显了重庆的山水城市特色。,(一)突出了国家中心城市职能,为优化城镇化布局和形态,总规深化立足重庆“直辖体制、省域面积,城乡区域差异大”的特殊市情,对市域城镇体系布局作了完善。延续原“一圈两翼”的市域空间结构,落实了五大功能区发展战略,构建“一区两群”城镇发展格局,其中都市功能核心区、都市功能拓展区和城市发展新区,也就是原一圈范围

16、,确定为“大都市区”;“渝东北生态涵养发展区”确定为“渝东北城镇群”,“渝东南生态保护发展区”确定为“渝东南城镇群”。,(二)完善了市域城镇体系,SECTION TITLE,Quisque velit nisi, pretium ut lacinia in, elementum id enim. Cras ultricies ligula sed magna dictum portaQuisque velit nisi, pretium ut lacinia in, elementum id enim. Cras ultricies ligula sed magna dictum portaQ

17、uisque velit nisi, pretium ut lacinia in, elementum id enim. Cras ultricies ligula sed magna dictum porta.,SECTION TITLE,Quisque velit nisi, pretium ut lacinia in, elementum id enim. Cras ultricies ligula sed magna dictum portaQuisque velit nisi, pretium ut lacinia in, elementum id enim. Cras ultric

18、ies ligula sed magna dictum portaQuisque velit nisi, pretium ut lacinia in, elementum id enim. Cras ultricies ligula sed magna dictum porta.,SECTION TITLE,Quisque velit nisi, pretium ut lacinia in, elementum id enim. Cras ultricies ligula sed magna dictum portaQuisque velit nisi, pretium ut lacinia

19、in, elementum id enim. Cras ultricies ligula sed magna dictum portaQuisque velit nisi, pretium ut lacinia in, elementum id enim. Cras ultricies ligula sed magna dictum porta.,(三)优化了都市区功能空间布局 本次总规深化从优化都市功能核心区、重点发展都市功能拓展的角度出发重点提升了五大城市功能。发挥两江新区、国家级开发区的引领作用,提升产业聚集功能;发展中央商务区,以及观音桥等城市副中心、化龙桥等商务聚集区,构建以中央商务

20、区为核心、多中心、多点串联的金融商务服务功能;发展以沙坪坝学区、大学城等为主体的环中梁山创新集群提升科技创新功能;培育迎龙、双福等区域性大市场,提升物流贸易功能;在渝中半岛、悦来等地区构建依山傍水的特色文化交往空间,提升文化交往功能。,国家新要求 重庆新方向,国家空间格局的演变: “沿海带动西部大开发沿海与内陆联动发展”。国家政策改革重心向内陆地区转移:成渝全国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成立。国家设立重庆内陆开放示范区:上海浦东新区、天津滨海新区在获批之后都进入了城市发展的加速阶段。国家特殊空间政策区的落实,无疑将推动重庆进入发展的“黄金时期”。,国家新要求 重庆新方向,2014年苏州经济总量

21、则被重庆超过。2014年重庆经济总量为14265.4亿元,增速为10.9%,居全国第一。而苏州的经济增速为8.3%,总量为13760.89亿元。,重庆市近年来的高速增长,很大程度是由基建(交通运输,机场,港口,桥梁,通讯,水利及城市供排水供气,供电设施和提供无形产品或服务于科教文卫等部门所需的固定资产)推动的,09年后找到土地+融资建设模式,基建呈爆发式增长。,重庆市全市2011年GDP为10011.13亿人民币,而面积仅占全市6.6%,人口26.8%的重庆主城9区就达到4482.58亿元,贡献重庆市GDP超过44.8%(包括重庆主城9区在內的一小時经济圈GDP为7762.69亿元,占全市77

22、.5%)。 与全国大部分地区“核心-辐射”式经济不同的是,如今苏州的发展模式比较像美国的小镇经济。十强县中,苏州市下面的县级市占去五个,每个县级市经济发展程度超过中部大部分地级市、人均GDP和人均收入都很高。由于路网通达、基建完善,苏州市郊和县里的居民都未必想留在市里,因此市区和县里房价相去不远。,现实的发展差距,空间布局:“小城市拼合的超大城市”,难以承载国家中心城市的功能提升要求。用地投放比例失衡,居住单一拉动。老城开发强度过高,亟待疏解。组团功能趋同,以电子、汽车为主,中心外围缺乏分工。,重庆主城建设用地比例变化对比图,5公里和10公里半径内工业用地分布示意,市域城市体系不完善,难以落实

23、统筹发展要求,对“小中心、弱腹地”的本质特征认识不足主城的功能统筹范围太小,无法真正做大做强中心城市。国内外大城市功能统筹范围都远远大于主城区,发展方向,通过增量拓展实现空间结构的战略调整通过布局优化推进总体规划实施,1. 拓展规划用地边界范围,落实当前发展需求,2020年规划期内,保持总规900万城市人口规模不变,规划用地范围需要控制1121平方公里左右,才能保障835平方公里实际可建设用地的使用。增量拓展建设范围约为286平方公里。布局方向重点为“北拓、西进”。,优化总规“五大片区、多中心组团”空间结构,拓展与整合形成“都市功能拓展区、十九组团”。,电子信息、汽车、装备、高端材料、医药等产

24、业将成为都市功能拓展区的五大主导产业。以西永综合保税区、两路寸滩保税港区,经开区为核心,高新区、水土高新园区及空港、巴南、剑桥园区为支撑,壮大电子产业;以北部新区及鱼复、龙兴工业园区为核心,空港、九龙、同兴、巴南、沙坪坝园区为支撑,做强汽车产业;以龙兴、鱼复工业园为核心,经开区、港城、九龙、空港、同兴园区为支撑,大力发展高端装备和大型成套设备;以高新区、龙兴、西彭、同兴、剑桥园区为重点,加快发展高端材料产业;以水土高新园、高新区、巴南区为重点,发展医药产业。,都市区均衡发展策略:发展卫星城,六大卫星城:江津、璧山、长寿、合川、綦江、南川卫星城要发挥承接主城功能疏解,集聚新生产业功能,带动腹地区域发展的作用。构建 “两带一轴”的发展轴,促进主城与卫星城联动发展。,市域统筹发展策略:培育区域性中心,综合性区域中心包括万州、涪陵、永川、黔江。以综合性、规模化功能组织市域各区资源,带动均衡发展。专业性区域中心包括奉节巫山、秀山、潼南。通过专业化功能培育,组织周边特色资源,推动统筹发展。,THANK YOU,31,可编辑,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在线阅读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