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课外古诗词诵读(全八首完整版)PPT课件.ppt

上传人:牧羊曲112 文档编号:1366267 上传时间:2022-11-14 格式:PPT 页数:124 大小:19.93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课外古诗词诵读(全八首完整版)PPT课件.ppt_第1页
第1页 / 共124页
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课外古诗词诵读(全八首完整版)PPT课件.ppt_第2页
第2页 / 共124页
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课外古诗词诵读(全八首完整版)PPT课件.ppt_第3页
第3页 / 共124页
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课外古诗词诵读(全八首完整版)PPT课件.ppt_第4页
第4页 / 共124页
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课外古诗词诵读(全八首完整版)PPT课件.ppt_第5页
第5页 / 共12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课外古诗词诵读(全八首完整版)PPT课件.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课外古诗词诵读(全八首完整版)PPT课件.ppt(124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语文 九年级 下册,课外古诗词诵读,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临江仙夜登小阁,忆洛中旧游太常引建康中秋夜为吕叔潜赋浣溪沙身向云山那畔行南安军别云间山坡羊骊山怀古朝天子咏喇叭,目录,2022年11月14日8时34分,语文 九年级 下册,定风波,1.能够把握词的内容,赏析词语言。2.能够体会并学习词人乐观旷达的人生态度。,贬到杭州,他说:“我本无家更安住,故乡无此好山湖。”贬到黄州,他说:“长江绕郭知鱼美,好竹连山觉笋香。”贬到惠州,他说:“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贬到海南,他说:“九死南荒吾不悔,兹游奇绝冠平生。”,【苏轼】字子瞻,又字和仲,号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北宋著名文学家、书法家、画

2、家。苏轼是宋代文学最高成就的代表,并在诗、词、散文、书、画等方面取得了很高的成就。,其诗题材广阔,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其词开豪放一派,与辛弃疾同是豪放派代表,并称“苏辛”;其散文著述宏富,豪放自如,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苏轼亦善书,为“宋四家”之一;工于画,尤擅墨竹、怪石、枯木等。有东坡七集、东坡易传、东坡乐府等传世。,用自己的话描述词所描绘的画面。,不要去听雨打到林叶的声音,不妨边吟诗长啸,边慢慢前行。手拄着竹杖,脚穿着草鞋,走起来比骑马还要轻快。怕什么风吹雨打?披着蓑衣,顶着风雨,漫步在崎岖的人生路途上,这是自己平生经历惯了的。,寒

3、冷的春风吹醒酒意,身上感到一股寒意,山头夕阳西下,给自己送来一点暖意。回望刚才走过的萧瑟处(偏向于心理精神上),所谓的风雨都已经无所谓了!,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首句“莫听穿林打叶声”,一方面渲染出雨骤风狂,另一方面又以“莫听”二字点明外物不足萦怀之意。,“何妨吟啸且徐行”是前一句的延伸。雨中照常舒徐行步,呼应小序“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又引出下文“谁怕”来。“何妨”二字透出一点俏皮,更增加挑战色彩。首两句是全篇枢纽,以下词情都是由此生发。,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竹杖芒鞋轻胜马”,写词人竹杖芒鞋,顶风冲雨,从容前行,以“轻胜马”的自我感受,传达出一种搏击风雨、

4、笑傲人生的轻松、喜悦和豪迈之情。,“一蓑烟雨任平生”,此句更进一步,由眼前风雨推及整个人生,有力地强化了作者面对人生的风风雨雨而我行我素、不畏坎坷的超然情怀。,以上数句,表现出旷达超逸的胸襟,充满清旷豪放之气,寄寓着独到的人生感悟,读来使人耳目一新,心胸为之舒阔。,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这三句是写雨过天晴的景象。这几句既与上片所写风雨对应,又为下文所发人生感慨做铺垫。,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这饱含人生哲理意味的点睛之笔,“归”字道出了作者一心渴望归隐,不在乎官场的阴晴多变。,这句话道出了词人在大自然微妙的一瞬所获得的顿悟和启示:自然界的雨晴既属寻常,毫无差别

5、,社会人生中的政治风云、荣辱得失又何足挂齿?,句中“萧瑟”二字,意谓风雨之声,与上片“穿林打叶声”相应和。“风雨”二字,一语双关,既指野外途中所遇风雨,又暗指几乎致他于死地的政治“风雨”和人生险途。,定风波体现词人在自然风雨中镇定自若,在仕途风雨中坦然处之,在痛苦中旷达自解等一系列复杂而深邃的情致。,雨,任,归,无,晴,苏轼:人生化境,临江仙夜登小阁,忆洛中旧游,【陈与义】,1.能够把握词的内容,赏析词语言。2.能够体会词人深沉的思想感情。,靖康之难后,宋室南渡,词人陈与义也因之开始了流亡生涯,饱受国破家亡的痛苦,历经颠沛流离。他在南宋都城临安回想起青壮年时在洛阳与友人诗酒交游的情景,不禁感叹

6、今昔巨变,写下了这首词。,【陈与义】(10901138),字去非,号简斋。北宋末、南宋初年的杰出诗人,同时也工于填词。其词存于今者虽仅十余首,却别具风格,尤近于苏东坡,语意超绝,笔力横空,疏朗明快,自然浑成,著有简斋集。,用自己的话描述词所描绘的画面。,回忆当年在午桥畅饮,在座的都是英雄豪杰。月光映在河面,随水悄悄流逝,在杏花的淡淡影子里,吹起竹笛直到天明。,二十多年的岁月仿佛一场春梦,我虽身在,回首往昔却胆战心惊。百无聊赖中登上小阁楼观看新雨初晴的景致。古往今来多少历史事迹,都让渔人在半夜里当歌来唱。,忆昔午桥桥上饮,坐中多是豪英。,用“忆”字开篇,直截了当把往事展开来。“午桥”是唐代白居易

7、、刘禹锡、裴度吟诗唱和、举杯相欢的地方。作者青年时期,追寻遗韵,仰慕前贤,在故乡洛阳,与当时“豪英”一起,也在午桥宴饮聚会,把酒临风。,长沟流月去无声。杏花疏影里,吹笛到天明。,桥上欢歌笑语,桥下一片宁静,以静衬动。这三句写景叙事,优美自然,如同明净澄澈的清水一样。,“杏花”点明在春天的夜晚,豪杰们抚琴弄笛,那情致高雅的笛声此起彼伏。作者以初春的树林为背景,利用明月的清辉照射在杏花枝上所撒落下来的稀疏花影,与花影下吹奏出来的悠扬笛声,组成一幅富有空间感的恬静、清婉、奇丽的画面,将作者那种充满闲情雅兴的生活情景真实地反映了出来。,二十余年如一梦,此身虽在堪惊。,作者以饱蘸着久历艰难和劫后余生的血

8、泪的笔触,写下这感慨深沉的诗句,发人深思。经历了国破家亡,战事连连之后,曾在一起吟诗饮酒的豪杰们如今散落各方,九死一生,身世之感和家国之痛油然而生。,闲登小阁看新睛。古今多少事,渔唱起三更。,前一句点题,写明作此词的时间、地点和心境。“新晴”与“长沟流月”照应,巧妙地将忆中之事与目前的处境联系起来,作者今昔不同的精神状况从中得以再现。,后面一句,把国家兴亡和人生的感慨都托之于渔唱,进一步表达作者内心寂寞悲凉的心情。古往今来的大事已经转瞬即逝了,只有把它们编成歌儿的渔夫,还在那半夜三更里低声歌唱。,这是低沉的感叹,软弱的呻吟,无能为力的自我表白。这种看破世情、回避现实的消极态度,从侧面显示诗人对

9、现实的极度不满,这是乱世怀古伤今的主题。,这首词通过回忆在洛阳的游乐来抒发作者对国家沦陷的悲痛和漂泊四方的寂寞。以对比的手法,明快的笔调,通过对旧游生活的回忆,抒发了北宋亡国后深沉的感慨。寥寥几笔,勾画出来的自我形象相当丰满。,忆,惊,古今事,渔唱,悲痛、寂寞,太常引建康中秋夜为吕叔潜赋,辛弃疾,1.能够把握词的内容,赏析词语言。2.能够体会词人的思想感情。,中秋之夜,月亮仿佛一面刚刚磨过的铜镜,月亮中的“桂树”婀娜婆娑,如此美妙的景致,作者却希望砍掉月中“桂树”,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呢?又寄寓了作者怎么样的情思呢?今天我们就一起去探寻一下!,【辛弃疾】字幼安,号稼轩。南宋豪放派词人、将领,与苏轼

10、合称“苏辛”,与李清照并称“济南二安”。辛弃疾曾任江西安抚使、福建安抚使等职,虽命运多舛、备受排挤、壮志难酬。但他恢复中原的爱国信念始终没有动摇,把满腔激情和对国家兴亡、民族命运的关切、忧虑,寄寓于词作之中。其词艺术风格多样,以豪放为主。现存词六百多首,有词集稼轩长短句等传世。,此词作于宋孝宗淳熙元年中秋夜,为赠友之作。当时辛弃疾任江东安抚司参议官,治所建康。这时作者南归已整整十二年了。十二年中,为了收复中原,作者曾多次上书,力主抗金。起初始终坚持投降路线的宋高宗赵构传位于其族侄赵昚,一时之间,南宋朝野弥漫着准备抗战的气氛。但经“符离之败”,“隆兴和议”,事实证明赵昚也是畏敌如虎的投降派。作者

11、七年之内,四次奏议,慷慨激昂,反复陈说恢复之事,但始终冷落一旁,未被采纳。在阴暗的政治环境中,作者只能以诗词来抒发自己的心愿。,用自己的话描述词所描绘的画面。,一轮缓缓移动的秋月洒下万里金波,就像那刚磨亮的铜镜又飞上了天廓。我举起酒杯问那月中的嫦娥:怎么办呢?白发日增,好像故意欺负我。,我要乘风飞上万里长空,俯视祖国的大好山河。还要砍去月中摇曳的桂树枝柯,人们说,这将使月亮洒下人间的光辉更多。,一轮秋影转金波,飞镜又重磨。把酒问姮娥:被白发,欺人奈何?,这首词的上片,词人巧妙地运用神话传说构成一种超现实的艺术境界,以寄托自己的理想与情怀。,作者在中秋之夜,对月抒怀,很自然地想到与月有关的神话传

12、说:吃了不死之药飞入月宫的嫦娥,以及月中高五百丈的桂树。词人运用这两则有关月亮的神话传说,借以表达自己的政治理想和阴暗的政治现实的矛盾。,辛弃疾一生以恢复中原为己任,但残酷的现实使他的理想不能实现。想到功业无成、白发已多,作者怎能不对着皎洁的月光,迸发出摧心裂肝的一问:“被白发,欺人奈何?”这一句有力地展示了英雄怀才不遇的内心矛盾。,乘风好去,长空万里,直下看山河。斫去桂婆娑,人道是,清光更多。,词的下片,作者又运用想象的翅膀,直入月宫,并幻想砍去遮住月光的桂树。想象更加离奇,更加远离尘世,但却更直接、强烈地表现了词人的现实理想与为实现理想的坚强意志,更鲜明地揭示了词的主旨。,作者这里所说的挡

13、住月光的“桂婆娑”,实际是指带给人民黑暗的婆娑桂影,它不仅包括南宋朝廷内外的投降势力,也包括金人的势力。因为从被金人统治下的北方南归的辛弃疾,不可能不深切地怀想被金人统治、压迫的家乡人民。,进一步说,这首词还可以理解为一种更广泛的象征意义,即扫荡黑暗,把光明带给人间。这一巨大意义,是词人利用神话材料,以想象和逻辑推断所塑造的形象来实现的。,辛弃疾的这首词,运用神话传说的浪漫主义手法,通过超现实的艺术境界,想象解决现实的苦闷,表现了坚定的报国理想:扫清朝廷的妥协投降力量,驱除入侵中原的外敌势力,把光明带到人间的思想情感。,被白发,欺人奈何,斫桂 清光更多,扫去投降力量 带来光明,浣溪沙,【纳兰性

14、德】,1.能够把握词的内容,赏析词语言。2.能够体会词人深沉的思想感情。,【纳兰性德】(16551685),叶赫那拉氏,字容若,号楞伽山人,满洲正黄旗人,清朝初年词人。,纳兰性德的词以“真”取胜,写景逼真传神,词风“清丽婉约,哀感顽艳,格高韵远,独具特色”。著有通志堂集侧帽集饮水词等。,用自己的话描述词所描绘的画面。,我向着那高耸入云的方向前进,北风呼啸,淹没了战马的嘶鸣声。深秋远远的边塞,使人不禁情伤。一抹晚烟袅袅升起,在这边地的城堡上显得尤其荒凉。夕阳西下,斜斜地照射在山海关城头的旗杆上。古往今来胸中的怨恨何时能平?,身向云山那畔行,北风吹断马嘶声,深秋远塞若为情!,起句点明此行之目的地,

15、很容易让人想起同是纳兰的“山一程,水一程,身向榆关那畔行”。,边地北风,从来都音声肃杀,听了这肃杀之声,只会使人愁绪纷乱,心情悲伤。而纳兰在此处云“北风吹断马嘶声”。听闻如此强劲,如此凛冽的北风,作者心境若何,可想而知。难怪他会感慨“深秋远塞若为情”。,一抹晚烟荒戍垒,半竿斜日旧关城。,以简古疏墨之笔勾勒了一幅充满萧索之气的战地风光侧面。晚烟一抹,袅然升起,飘荡于天际,营垒荒凉而萧瑟;时至黄昏,落日半斜,没于旗杆,而关城依旧。,词中的寥廓的意境不禁让人想起王维的“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以及范仲淹的“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极写出塞远行的清苦和古今幽恨,既不同于遣戍关外的流人凄楚哀苦的呻吟

16、,又不是卫边士卒万里怀乡之浩叹,而是纳兰对浩渺的宇宙,纷繁的人生以及无常的世事的独特感悟,虽可能囿于一己,然而其情不胜真诚,其感不胜拳挚。,古今幽恨几时平!,这首词抒发了奉使出塞的凄惘之情。全篇除结句外皆出之以景语,描绘了深秋远寒,荒烟落照的凄凉之景,而景中又无处不含悠悠苍凉的今昔之感,可谓景情交练。最后“古今幽恨几时平”则点明主旨。,云山、北风、马嘶、晚烟、斜日、关城,古今幽恨几时平,语文 九年级 下册,南安军,1.能够把握词的内容,赏析词语言。2.能够体会词人深沉的思想感情。,帝昺祥兴二年(1279年),南宋最后一个据点厓山被元军攻陷,宋朝灭亡。文天祥在前一年被俘北行,于五月四日出大庚岭,

17、经南安军(治所在今江西大庾)时写此诗。,朗读课文,读准字音节奏,读出感情。,梅花/南北路,风雨/湿征衣。出岭/同谁出?归乡/如不归!山河/千古在,城郭/一时非。饿死/真吾事,梦中/行采薇。,再读课文,结合注释理解课文内容。,梅花岭上的南北路口,凄风苦雨把征衣湿透。越过梅岭谁与我同路,回到家乡却身为俘囚。山河将存在万古千秋,城郭却暂时落入敌手。饿死家乡是我的愿望,梦里采薇在首阳山头。,梅花南北路,风雨湿征衣。,一、二两句略写行程中的地点和景色。作者至南安军,正跨越了大庾岭(梅岭)的南北两路。,此处写梅花不是实景,而是因梅岭而说到梅花,借以和“风雨”对照,初步显示了行程中心情的沉重。梅岭的梅花在风

18、雨中摇曳,濡湿了押着兵败后就擒、往大都受审的文天祥的兵丁的征衣,此时,一阵悲凉袭上了他的心头。,出岭同谁出?归乡如不归!,颔联两句,上句是说行程的孤单,而用问话的语气写出,显得分外沉痛。,下句是说这次的北行,本来可以回到故乡庐陵,但身系拘囚,不能自由,虽经故乡而犹如不归。这两句抒写了这次行程中的悲苦心情,而两个“出”字和两个“归”字的重复对照,更使得声情激荡起来。,山河千古在,城郭一时非。,颈联两句承首联抒写悲愤。上句化用杜甫春望“国破山河在”名句。而说“山河千古在”,意思是说,宋朝的山河是永远存在的,不会被元朝永远占领,言外之意是宋朝还会复兴,山河有重现之日。,下句说“城郭之非”只是暂时的,

19、也就是说,宋朝人民还要继续反抗,继续斗争,广大的城池不会被元朝永远占据。这两句对仗工整,蕴蓄着极深厚的爱国情感和自信心。,饿死真吾事,梦中行采薇。,最后两句表明自己的态度:决心饿死殉国。他出之以言,继之以行,于是开始绝食,意欲死在家乡。而在绝食第五天时,即已行过庐陵,没有能死在家乡。,又过了三天,在监护人的强迫下,只好开始进食。诗中用伯夷、叔齐指责周武王代商为“以暴易暴”,因而隐居首阳山,不食周粟,采薇而食,以至饿死的故事表示了不投降的决心。“饿死真吾事”,说得斩钉截铁,大义凛然,而且有实际行动,不是徒托空言,感人肺腑。,这首诗化用社甫诗句,抒写自己的胸怀,表现出强烈的爱国感情,显示出民族正气

20、。这首诗逐层递进,声情激荡,不假雕饰,而自见功力。作者对杜甫的诗用力甚深,其风格亦颇相近,即于质朴之中见深厚之性情,可以说是用血和泪写成的作品。,语文 九年级 下册,别云间,1.能够把握词的内容,赏析词语言。2.能够体会词人深沉的思想感情。,【夏完淳】(16311647),原名复,字存古,号小隐。明末少年抗清英雄,著名诗人。其父夏允彝,其师陈子龙,均是文名卓著、讲求气节的英雄。,夏完淳九岁善词赋古文,才思敏捷,有神童之称。夏完淳被清廷捕获,洪承畴想软化他,夏坚贞不从,还把洪奚落一番,便从容就义,年仅十七岁。,三年/羁旅客,今日/又南冠。无限/山河泪,谁言/天地宽。 已知/泉路近,欲别/故乡难。

21、毅魄/归来日,灵旗/空际看。,过了三年漂泊在外的生活,今天又成了清兵的囚徒。为山河破碎而流下的眼泪无尽地流着,谁还能说天地广袤无边呢?已经知道去黄泉的路很近了,要永远告别故乡真是难舍难分。自己死后成了鬼魂,也要回来从空中看看后继者们打着抗清的旗帜收复河山。,译文,首联:三年羁旅客,今日又南冠。,作者运用典故,抒发了诗人苦战被捕后的沉痛、愤懑之情。,颔联:无限山河泪,谁言天地宽。,作者在此抒发了英雄失路之悲。,颈联:已知泉路近,欲别故乡难。,作者在此已抱定杀身成仁的决心,但又难以告别家乡和亲人,表现出了作者情感和心理的矛盾,抒发了依恋故乡之情。,尾联:毅魄归来日,灵旗空际看。,这里表现出了作者誓

22、死不屈、战斗不止的决心。,诗围绕哪个字抒情述怀?全诗是如何抓住这个字进行抒情述怀的?,全诗围绕“别”字抒情述怀。首联写再别。作者过去三年别家乡是为作“羁旅客”而别,即为抗清事业而奔走。而今天是作为被捕囚犯而别的。,颔联写别情。因前后“别”时的处境不同,所以心情也不同。前时之别尚冀抗清有望,河山可复。而这次别后则自己不能再起兵抗清了,因而面对破碎的河山流不尽的是自己的伤心之泪。,颈联写死别。作者已知此次是死别,和前次别不同。前次离别故乡,是怀着慷慨的心情参加抗清队伍,别还容易,而此次却难了,此去必当一死,死后家乡如何,父老如何,慈母、妻子如何,都令人依恋忧虑。尾联写别后。作者别后成了鬼魂,也还关

23、心着故乡,还要归来在空中看后继者率领部队起来抗清。,这首诗是明末抗清英雄夏完淳被捕后押解离乡时所作。诗的标题“别云间”的“别”字,不是一般意义的告别、离别,而要理解为难以再见的诀别、永别。他是抗清将领,清廷的要犯,一旦被抓,必死无疑,这一点他是很清楚的。夏完淳是松江华亭人,这首诗为什么不题作“别松江”,而题作“别云间”呢?,原来,“云间”是松江的别称。西晋文学家陆云,字士龙,家在华亭,对人自称“云间陆上龙”,于是后人就把松江称为云间。此诗题作“别云间”,实际上是一语双关:从字面上看是别故乡,而诗人内心是把自己比作天上的一条龙,从此将要从云间消失了。,过零丁洋文天祥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

24、。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对比研究,两首诗都表现出作者对自身命运的一种毫不犹豫的选择。表现了慷慨激昂的爱国热情和视死如归的高风亮节,以及舍生取义的人生观,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崇高表现。,两首诗共同点:,语文 九年级 下册,山坡羊骊山怀古,1.能够把握词的内容,赏析词语言。2.能够体会词人深沉的思想感情。,公元前206年秦朝灭亡,项羽攻入咸阳后焚毁阿房宫。张养浩途经骊山有所感而创作了山坡羊骊山怀古这首小令。,朗读课文,读准字音节奏,读出感情。,骊山/四顾,阿房/一炬,当时奢侈/今何处?只见/草/萧疏,水/萦纡。至今遗恨/迷

25、/烟树。列国周齐/秦汉楚。赢,都变做了/土;输,都变做了/土。,再读课文,结合注释理解课文内容。,站在骊山上我四处张望,(雄伟瑰丽的)阿房宫已被付之一炬,当年奢侈的场面现在到哪里去了?只见衰草萧疏,水波旋绕。到现在那些遗恨已消失在烟雾弥漫的树林中了。,(想想)自周、齐、秦、汉、楚等国至今。那些战胜了的国家,都化为了土;(那些)战败了的国家,(也)都化为了土。,骊山四顾,阿房一炬,当时奢侈今何处?,回顾骊山的历史,曾是秦朝宫殿的所在,被大火焚烧之后,当时的歌台舞榭、金块珠砾都已不复存在,诗人用“今何处”一个问句,强调了对从古到今历史所发生的巨大变化的感慨。,只见草萧疏,水萦纡。,再不见昔日豪华的

26、宫殿,只有野草稀疏地铺在地上,河水在那里迂回的流淌。草的萧索,水的萦纡更加重了作者怀古伤今的情感分量。,至今遗恨迷烟树。列国周齐秦汉楚。,到如今,秦王朝因奢侈、残暴而亡国的遗恨已消失在烟树之间了。而这种亡国的遗恨不只有秦朝才有,周朝、战国列强直到汉楚之争,哪个不抱有败亡的遗恨呢?,实际上作者在这里寄托了一种讽刺,是说后人都已遗忘了前朝败亡的教训!元朝统治者在夺得政权之后更奢侈挥霍无度,全然不顾国库空虚、社会经济急待调整。张养浩对当时的状况心怀不满,但想到列国的历史,又觉得从夺得政权,到奢侈暴戾,到最终败亡,乃是历代封建王朝的共同结局。,赢,都变做了土;输,都变做了土。,杜牧说阿房宫“楚人一炬,

27、可怜焦土”,作者正是由此引申开来。这句结尾句式相同的两句是说无论输赢,奢侈的宫殿最后都会归于灭亡,我们可以看作这是对封建王朝的一种诅咒,更是对封建王朝社会历史的规律性的概括。,这首小令是从王朝的统治者的角度来谈的,封建统治者无论输赢成败最终都逃脱不了灭亡的命运。它虽不及山坡羊潼关怀古思想深刻,但也提示出了一种历史的必然,还是比较有意义的。,语文 九年级 下册,朝天子咏喇叭,1.能够把握词的内容,赏析词语言。2.能够体会词人深沉的思想感情。,【王磐】(约14701530年),字鸿渐,称为南曲之冠。明代散曲作家、画家,亦通医学。从年轻时起即鄙视功名,筑楼高邮城西,与名流谈咏其间,因自号“西楼”。其

28、散曲题材广泛,虽多闲适之作,亦有同情人民疾苦、讥讽时政的佳作。,【代表作】王西楼乐府清江引清明日出游王西楼先生乐府野菜谱西楼律诗等。,这支曲作于明武宗正德年间(15061521),当时宦官当权,在交通要道运河上,他们往来频繁,每到一处就耀武扬威,鱼肉百姓。诗人王磐家住运河边的高邮县,目睹宦官的种种恶行,写了这支朝天子,借咏喇叭,揭露宦官的罪行。,喇叭,唢呐,曲儿小/腔儿大。官船来往/乱/如麻,全仗你/抬/声价。军听了/军愁,民听了/民怕。哪里去辨甚么/真共假?眼见的/吹翻了/这家,吹伤了/那家,只吹的/水尽/鹅飞罢!,喇叭锁呐呜呜哇哇,曲子很短,但声音很大。官船来往乱如麻,全凭你来抬声价。军人

29、听了军人愁,百姓听了百姓怕。能到哪里去分真和假?眼睁睁吹翻了这家,吹伤了那家,只吹得江水枯竭鹅飞罢。,用自己的话描述课文内容。,划分这首散曲的层次并概括内容。,第一层:(1、2句)明写喇叭、唢呐特点,暗喻宦官身为奴仆而虚张声势。,第二层:(3-7句)讽刺宦官依仗权势,作威作福。喇叭到则官船到则民遭殃。,第三层:(8-10句)写宦官压迫、掠夺人民,致使千家万户家破人亡。,这首散曲以什么字贯穿始终,分别写了哪些内容?,吹之恶果:,腔儿大,全仗你抬声价,吹翻了这家、吹伤了那家、水尽鹅飞,吹,吹之声:,吹之功用:,全曲表面上句句是在咏喇叭,实际上作者要表达的是什么?,喇叭“曲儿小腔儿大”,宦官的“本事

30、小来头大”,诗中表面上写的是喇叭和唢呐,实则处处写的都是宦官。“曲儿”比喻宦官的地位低下,“腔大”比喻他们的仗势欺人;“军愁”“民怕”说明他们走到哪里,就给哪里带来灾难;“水尽鹅飞”则形容他们把百姓欺压得倾家荡产。,喇叭和宦官不同类,但喇叭的“曲儿小腔儿大”与宦官的“本事小来头大”却有共同点,于是作品在物与人之间找到共性。作者实际上是比照着宦官的嘴脸“咏”喇叭的:以吹(虚张声势)为特征,是官方害民的帮凶,到处作威作福,惹得军民共忿,直到吹得天昏地暗、江山动摇。,这首散曲表面是吟咏喇叭,实际上是借物咏怀,讽刺和揭露了明代宦官狐假虎威、残害百姓的罪恶行经,表达了人民的痛恨情绪。,2022年11月14日8时34分,谢谢!,学如蜜蜂采蜜,采过许多花,这才能酿出许多蜜来。,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在线阅读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