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语文下册课后古诗词前四首ppt课件.ppt

上传人:牧羊曲112 文档编号:2009559 上传时间:2022-12-31 格式:PPT 页数:50 大小:2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九年级语文下册课后古诗词前四首ppt课件.ppt_第1页
第1页 / 共50页
九年级语文下册课后古诗词前四首ppt课件.ppt_第2页
第2页 / 共50页
九年级语文下册课后古诗词前四首ppt课件.ppt_第3页
第3页 / 共50页
九年级语文下册课后古诗词前四首ppt课件.ppt_第4页
第4页 / 共50页
九年级语文下册课后古诗词前四首ppt课件.ppt_第5页
第5页 / 共5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九年级语文下册课后古诗词前四首ppt课件.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九年级语文下册课后古诗词前四首ppt课件.ppt(50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部教版九年级语文下册,课后古诗词前四首,目录,1、定风波 苏轼,2、临江仙夜登小阁,忆洛中旧游 宋陈与义,4、浣溪沙 纳兰性德,3、太常引建康中秋夜为吕叔潜赋 辛弃疾,定风波,苏轼,整体感知,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定风波,苏轼,这首词中,词人是一个怎样的形象?请结合词句简要回答。,【提示】词人是一个吟啸徐行、拄着竹杖、穿着草鞋、顶风冒雨、不畏艰难、镇定从容、旷达乐观的形象。,1首句“莫听穿林打叶声”写雨,抓住雨怎样的特点来写的?,重难点解析,【点拨】雨骤风狂,2“徐行

2、”且“吟啸”,描写了词人怎样的心态?,【点拨】闲适、坦然的心态。,3. “竹杖芒鞋轻胜马,一蓑烟雨任平生”,是如何以小见大的?,【点拨】词人竹杖芒鞋,顶风冲雨,从容前行,以“轻胜马”的自我感受,传达出一种搏击风雨、笑傲人生的轻松、喜悦和豪迈之情。“一蓑烟雨任平生”,此句更进一步,由眼前风雨推及整个人生旅途中的大风雨,有力地强化了作者面对人生风雨而泰然处之、潇洒从容的超然人生态度。,5. “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你如何理解句中的“风雨”和“晴”的? 这三句是此篇的画龙点睛之笔,道出了词人在大自然微妙的一瞬所获得的顿悟和启示,请谈谈是怎样的一种顿悟和启示?,【点拨】“风雨”比喻词

3、人生中的逆境,如各种政治打击和人生险途。“晴”比喻春风得意的顺境。启示:人生有顺逆,有成败,有荣辱,有福祸。但无论处于何种境地,我们都要以坦然而超脱的心态去对待,胜不骄,败不馁,福不喜,祸不悲,这样才能完成自己的人格修养。风雨改变不了苏东坡,也改变不了我们。,写作特色,1语意双关,风趣幽默 这首词风趣幽默的笔调,主要表现在语意双关。如“竹杖芒鞋轻胜马”的“轻”字并非指行走之轻快,而是指心情的轻松,大有“无官一身轻”之意,而“竹杖芒鞋”三句并非实景,而是作者当时的心中事。“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中的“萧瑟处”指刚才遇雨的地方,也指人生危难处。“风雨”和,“晴”从表面上看,说的是天

4、气的变化,实际上都是指人生的沉浮变幻、喜乐哀愁。这些一语双关的手法,以曲笔直抒胸臆,作者那种无喜无悲、宠辱两忘的人生哲学和处世态度呈现在读者面前。,2于日常小事中生发哲理 途中遇雨实属小事,但作者却在常事之中体现出了自己的平生学养、处世精神和开阔胸襟,表示不为外物所累、不为忧患所忧的心情。,宠辱不惊,看庭前花开花落;去留无意,望天上云卷云舒。 陈继儒小窗幽记,课文小结,退出,临江仙 夜登小阁,忆洛中旧游,陈与义,临江仙夜登小阁忆洛中旧游宋代:陈与义 忆昔午桥桥上饮,坐中多是豪英。长沟流月去无声。杏花疏影里,吹笛到天明。 二十余年如一梦,此身虽在堪惊。闲登小阁看新晴。古今多少事,渔唱起三更。,靖

5、康之难后,宋室南渡,词人也因之开始了流亡生涯,饱受国破家亡的痛苦,历经颠沛流离。他在南宋都城临安回想起青壮年时在洛阳与友人诗酒交游的情景,不禁感叹今昔巨变,写下了这首词。,背景简介,临江仙:词牌名,又称鸳鸯梦、雁后归、庭院深深。双调,上片五句,押三平韵,三十字;下片同,共六十字。午桥:在洛阳南面。坐中:在一起喝酒的人。豪英:出色的人物。这两句说:想从前在午桥桥头饮宴,在一起喝酒的都是英雄好汉。长沟流月:月光随着流水悄悄地消逝。去无声:表示月亮西沉,夜深了。疏影:稀疏的影子。这两句说,在杏花稀疏的影子里吹起短笛,一直欢乐到天明。二十余年:二十多年来的经历(包括北宋亡国的大变乱)。堪惊:总是心战胆

6、跳。新晴:新雨初晴。晴,这里指晴夜。渔唱:打鱼人编的歌儿。三更:古代漏记时,自黄昏至指晓分为五刻,即五更,三更正是午夜。,注释,上片:忆昔午桥桥上饮,坐中多是豪英。长沟流月去无声。杏花疏影里,吹笛到天明。 译:回忆当年在午桥畅饮,在座的都是英雄豪杰。月光映在河面,随水悄悄流逝,在杏花的淡淡影子里,吹起竹笛直到天明。评析:忆旧,表现出作者充满闲情逸致的生活情趣。,下片:二十余年如一梦,此身虽在堪惊。闲登小阁看新晴。古今多少事,渔唱起三更。 译:二十多年的岁月仿佛一场春梦,我虽身在,回首往昔却胆战心惊。百无聊赖中登上小阁楼观看新雨初睛的景致。古往今来多少历史事迹,都让渔人在半夜里当歌来唱。 评析:

7、下片感怀,表达了作者内心寂寞悲凉的心情。,重点词句分析,1、首句“忆”字有何作用?答:用“忆”字开篇,直接了当把往事展开来。,2、“长沟流月去无声,杏花疏影里,吹笛到天明。” 写景叙事时用了什么手法?答:桥上欢歌笑语,桥下一片宁静,以静衬动。 “杏花”则点明在春天的夜晚,豪杰们抚琴弄笛,那情致高雅的笛声此起彼伏。作者以初春的树林为背景,利用明月的清辉照射在杏花枝上所撒落下来的稀疏花影,与花影下吹奏出来的悠扬笛声,组成一幅富有空间感的恬静、清婉、奇丽的画面,将作者那种充满闲情雅兴的生活情景真实地反映了出来。,3、“二十余年如一梦,此生虽在堪惊。”两句如何理解?答:这两句概括了二十余年里国家和个人

8、命运的激剧变化,身世之感和家国之痛油然而生。,4、“闲登小阁看新晴”句有何作用?答:点题,写明作此词的时间、地点和心境。,5、如何理解“古今多少事,渔起唱三更”?答:把国家兴亡和人生的感慨都托之于渔唱,进一步表达作者内心寂寞悲凉的心情。古往今来的大事已经转瞬即逝了,只有把它们编成歌儿的渔夫,还在那半夜三更里低声歌唱。这是低沉的感叹,软弱的呻吟,无能为力的自我表白。这种看破世情、回避现实的消极态度,从侧面显示诗人对现实的极度不满,这是乱世怀古伤今的主题。,主 旨,这首词通过回忆在洛阳的游乐来抒发作者对国家沦陷的悲痛和漂泊四方的寂寞。 以对比的手法,明快的笔调,通过对旧游生活的回忆,抒发了北宋亡国

9、后深沉的感慨。,相关考题示例,1、“长沟流月去无声”一句描写的景物有何特点?寄寓了作者怎样的情感?(3分)答:无声无地映在流水上,并随流水悄悄地流逝,写出了环境的明净、幽美、清寂、静谧,隐谓时间如流水般逝去,既有“欢乐不知时日过”的感慨,又有年华盛事悄然而逝、一去不复返的象征意味。,2、“闲登小阁看新晴”,有人将“看”改为“弄”,你认为哪个字更为妥帖?(4分)答: “看”字用的好,“看”前与“闲”字呼应,后与“新晴”搭配,从视觉角度写出月色的牵人眼目,以淡语写哀,表达出闲极无聊、无处排遣愁绪,只能将心绪寄托在观看月色之上的无奈之情。“看”写出闲来无处安放心绪时的无所适从,更突出“闲”极无聊的处

10、境。 “弄”字用的好,“弄”有“赏玩、抚弄”的意思,紧承“闲”字,以乐事写哀,从视觉、心理等多个角度写出百无聊赖、感情无处寄托、愁绪无处排遣的无可奈何之情。“弄”字借“新晴”呼应上阕“长沟流月”,将现实与往事联系起来,情感表达更为复杂,内涵更为丰富。,3、“杏花疏影里,吹笛到天明”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请结合词句内容简要分析。,答:运用了动静结合的表现手法。借杏花疏影、景色幽香的静景和伴着清韵悠远的笛声欢歌到天明的动景,描写了作者当年在良辰美景中与朋友一起借着酒兴尽情戏闹的游乐情形。,4、请赏析这首词的思路。(4分),答:上阙以“忆”字领起,(1分)点出题中的“忆洛中旧游”之意(“点题”亦可),

11、回忆当年豪酣欢乐的生活画面(1分);下阙折回现实叙“夜登小阁”所见所闻,(1分)抒发二十多年无限国事沧桑之感。(1分),太常引建康中秋夜为吕叔潜赋,辛弃疾,诵读课文,一轮秋影转金波,飞镜又重磨。把酒问姮娥:被白发,欺人奈何? 乘风好去,长空万里,直下看山河。斫去桂婆娑,人道是,清光更多。,太常引建康中秋夜为吕叔潜赋 辛弃疾,用自己的话描述词所描绘的画面。,一轮缓缓移动的秋月洒下万里金波,就像那刚磨亮的铜镜又飞上了天廓。我举起酒杯问那月中的嫦娥:怎么办呢?白发日增,好像故意欺负我。,我要乘风飞上万里长空,俯视祖国的大好山河。还要砍去月中摇曳的桂树枝柯,人们说,这将使月亮洒下人间的光辉更多。,一轮

12、秋影转金波,飞镜又重磨。把酒问姮娥:被白发,欺人奈何?,赏析词句,这首词的上片,词人巧妙地运用神话传说构成一种超现实的艺术境界,以寄托自己的理想与情怀。,作者在中秋之夜,对月抒怀,很自然地想到与月有关的神话传说:吃了不死之药飞入月宫的嫦娥,以及月中高五百丈的桂树。词人运用这两则有关月亮的神话传说,借以表达自己的政治理想和阴暗的政治现实的矛盾。,辛弃疾一生以恢复中原为己任,但残酷的现实使他的理想不能实现。想到功业无成、白发已多,作者怎能不对着皎洁的月光,迸发出摧心裂肝的一问:“被白发,欺人奈何?”这一句有力地展示了英雄怀才不遇的内心矛盾。,乘风好去,长空万里,直下看山河。斫去桂婆娑,人道是,清光

13、更多。,词的下片,作者又运用想象的翅膀,直入月宫,并幻想砍去遮住月光的桂树。想象更加离奇,更加远离尘世,但却更直接、强烈地表现了词人的现实理想与为实现理想的坚强意志,更鲜明地揭示了词的主旨。,作者这里所说的挡住月光的“桂婆娑”,实际是指带给人民黑暗的婆娑桂影,它不仅包括南宋朝廷内外的投降势力,也包括金人的势力。因为从被金人统治下的北方南归的辛弃疾,不可能不深切地怀想被金人统治、压迫的家乡人民。,进一步说,这首词还可以理解为一种更广泛的象征意义,即扫荡黑暗,把光明带给人间。这一巨大意义,是词人利用神话材料,以想象和逻辑推断所塑造的形象来实现的。,辛弃疾的这首词,无论是从它的艺术境界,还是从它的气

14、象和风格看,都与运用神话传说的浪漫主义手法有着密切的联系。作者通过超现实的艺术境界,想象解决现实的苦闷,是一首富于浓厚浪漫主义色彩的优秀词章。,课文主旨,浣溪沙,纳兰性德,诵读课文,身向云山那畔行,北风吹断马嘶声,深秋远塞若为情! 一抹晚烟荒戍垒,半竿斜日旧关城。古今幽恨几时平!,浣溪沙 纳兰性德,描绘的画面: 我向着那高耸入云的方向前进,北风呼啸,淹没了战马的嘶鸣声。深秋远远的边塞,使人不禁情伤。一抹晚烟袅袅升起,在这边地的城堡上显得尤其荒凉。夕阳西下,斜斜地照射在山海关城头的旗杆上。古往今来胸中的怨恨何时能平?,身向云山那畔行,北风吹断马嘶声,深秋远塞若为情!,赏析词句,起句点明此行之目的

15、地,很容易让人想起同是纳兰的“山一程,水一程,身向榆关那畔行”。,边地北风,从来都音声肃杀,听了这肃杀之声,只会使人愁绪纷乱,心情悲伤。而纳兰在此处云“北风吹断马嘶声”。听闻如此强劲,如此凛冽的北风,作者心境若何,可想而知。难怪他会感慨“深秋远塞若为情”。,一抹晚烟荒戍垒,半竿斜日旧关城。,以简古疏墨之笔勾勒了一幅充满萧索之气的战地风光侧面。晚烟一抹,袅然升起,飘荡于天际,营垒荒凉而萧瑟;时至黄昏,落日半斜,没于旗杆,而关城依旧。,词中的寥廓的意境不禁让人想起王维的“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以及范仲淹的“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极写出塞远行的清苦和古今幽恨,既不同于遣戍关外的流人凄楚哀苦的呻吟,又不是卫边士卒万里怀乡之浩叹,而是纳兰对浩渺的宇宙,纷繁的人生以及无常的世事的独特感悟,虽可能囿于一己,然而其情不胜真诚,其感不胜拳挚。,古今幽恨几时平!,这首词抒发了奉使出塞的凄惘之情。全篇除结句外皆出之以景语,描绘了深秋远寒,荒烟落照的凄凉之景,而景中又无处不含悠悠苍凉的今昔之感,可谓景情交练。最后“古今幽恨几时平”则点明主旨。,主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在线阅读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