训诂学讲稿ppt课件.ppt

上传人:小飞机 文档编号:1367945 上传时间:2022-11-15 格式:PPT 页数:216 大小:1.31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训诂学讲稿ppt课件.ppt_第1页
第1页 / 共216页
训诂学讲稿ppt课件.ppt_第2页
第2页 / 共216页
训诂学讲稿ppt课件.ppt_第3页
第3页 / 共216页
训诂学讲稿ppt课件.ppt_第4页
第4页 / 共216页
训诂学讲稿ppt课件.ppt_第5页
第5页 / 共21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训诂学讲稿ppt课件.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训诂学讲稿ppt课件.ppt(216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训诂学主讲:储一鸣,什么是训诂、什么是训诂学1、什么是训诂“训、诂”前人有很多解说 魏张揖:“诂者,古今之异言也:训者,谓有意义也。”唐孔颖达:“诂者,古也,古今之:异言,通之使人知也。训者,道也,道物之貌以告人也。”,说文解字言部:“训,说教也。从言,川声。”段注:“说教者,说释而教之,必顺其理。引伸之凡顺皆曰训。”“诂,训故言也。从言,古声。”段注:“故言者,旧言也,十口所识前言也。训者,说教也。训故言者,说释故言以教人,是之谓诂训故者,顺释其故言也。”,孔颖达云:“诂者,古也。”黄侃云:“诂者,故也。”“诂”、“故”皆从“古”得声,而“诂”加“言”旁,“诂”当指古言古语,因而解释古言古语

2、也称作“诂”,而这里的“诂”显然当是古代语言之意。其义偏重于“释故言”。,综上可见:训诂就是解释疏通古代的语言。换言之,将古代的话加以解释,使之明白可晓,谓之训诂。,2、什么是训诂学训诂学是研究训诂规律的科学,是对训诂知识的理性认识,是训诂实践的条理化、系统化、科学化。也可以这样说,如果说“训诂是对于语言主要是古代语言的解释”,那么,训诂学(就)是关于这种解释工作所应遵循的原则、方法、规律的理论,简言之,训诂学就是解释之学。通俗一点说:,“训诂学是以古代书面语言的训诂为研究对象以语义为主要研究内容的一门独立的科学。它的任务是:分析古代书面语言的矛盾障碍,总结前人的注疏经验,阐明训诂的体制和义例

3、、方式、和方法、原则和运用,以便更好地指导训诂以及与此相关的古文教学、古籍整理、词典编纂等等工作。”,3、训诂学的特征(1)系统性(2)独创性(3)实用性,二、学习训诂学的必要性,(1)它是学习和研究古代文献资料者必须掌握的一门学科(2)从事文言文教学的需要,三、学习方法,(1)、注重基础(2)、注重理论(3)联系实际,训诂的内容,1、释词,2、解句,3、解释语法现象,4、 说明修辞手法,5、 发凡起例,注音,校勘及其他,1、释词,释词是训诂学的中心工作 。有以下三种形式。(一)正文体即古代文献的正文之中对词语的解释。如:礼记乐记:“声成文,谓之音。”孟子梁惠王下:“老而无妻曰鳏,”(二)传注

4、体通常将见于注释中的训诂称为“传注体”又称“注疏体”。这种训诂体式以解释字、词、句为主,它成熟于西汉初年,以毛享的诗故训传为代表。注疏释义多灵活体,往往随文释义,如:论语微子:孔子下,欲与之言。注:“包曰:下,下车也。” 礼记曲礼上:“长者举未”,少者不敢饮。”孔颖达疏:“举,犹饮也。” 孟子梁惠王上:“上下交征利而国危矣。”赵注:“征,取也。(三)专著体 按:,1、释词,以专书的形式来解说词义的,通常称为“专著体”。如尔雅、说文等训诂专著。专著体的释词方式各不相同,大致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对一个一个的词语进行解释,如:说文等书;另一类是对一组词进行训释,如尔雅等书。(参见第七章训诂要籍简介)

5、,2、解句,前人在训诂实践中认识到,仅仅解释词义,还不足以使人明白全句子的意思,所以,训诂学家又进一步阐明句意。例如:诗经卫风伯兮:“愿言思伯,甘心首疾”毛传仅云:“甘,厌也。”郑玄则进一步释句意:“原,念也。我念思伯,心不能已,如人心嗜欲所贪口味不能绝也。我忧思以生首疾。”这样人们对这两句诗的意思才能全面理解。此外:,2、解句,训诂学家还常常对篇题或者章旨也予以说明。例如:赵歧孟子章句离娄:“离娄,古之明目者,盖以为黄帝时人也。黄帝亡其玄珠,使离朱索之。离珠即离娄也。能视百步之外,见秋毫之末,然必须规矩乃成方圆。犹论语述而不作,信而好古,故以名篇。”,3、解释语法现象,为了解释清楚词义或者整

6、个句子的含义,有时候,还必须借助于语法分析。在传注训诂中,通过说明语法现象来阐明词义,句意的体例很多,这里择要以介绍:辨析名词动用。如:汉书司马相如传:“搏豺狼,手熊罴,足野羊。”颜师古曰:手言手击杀之。足谓蹴蹈而获之。”,3、解释语法现象,辩明使动用法和意动用法.如:论语季氏:“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疏云:“故远方之人有不服者,则修文德,使远方人慕其德化而来。”“使远人慕其德化而来”,交代了“来”字的使动用法。孟子离娄下:“禹稷当平世,三过其门而不入,孔子贤之。颜子当乱世,居于陋巷,一箪食,一瓢饮,人不堪其忧,颜子不改其乐,孔子贤之。”疏云:“孟子言大禹与后稷皆当平治之时,急于为民,

7、三过家门而不如其室,孔子以为贤,故尊贤之。颜渊当危乱世,不得其用,居之于隘陋之巷,但以一箪盛其食,一瓢盛其饮,时人皆不堪忍此之忧,颜渊独乐于道而不改此忧。孔子亦以为贵。”,3、解释语法现象,说明特殊词序古代汉语中,还有一些词序与后世的词序不同,因而也成为理解句意的障碍,训诂学家也往往对这些“特殊词序”予以说明。比如:诗经邶风谷风:“不我能慉,反以我为雠。”孔颖达疏:“不我能慉,当倒之,云不能慉我。”,3、解释语法现象,说明句子成分的省略古代汉语中的省略十分常见,如果搞不清楚其省略的成分,则势必影响对句意的理解。因此,俞越在其古书疑义举例一书中,专将“省略“列入古人的行文行列。如:尚书禹贡:“荆

8、、歧既旅,终南,惇,至于鸟鼠。”这几句话是说荆条山、歧山二山“治功毕”之后,又依次为终南山、惇物山和鸟鼠山。只不过它的谓语“既旅”承上文而省略。因此,孔颖达特予申明:“三山空举山名,不言治意。蒙上既旅之文也。”,3、解释语法现象,辨明偏义复词古人行文常常因为两字义类相关而牵连使用,这就是今人所谓的“偏义复词”。如:“后汉书何进传;“先帝尝与太后不快,几至成败。“成败”,连用,义偏于“败”。又如:礼记杂记:“为妻,父母在,不杖不稽颡 。”正义曰:“按丧服云:大夫为适妇,为丧主。父为已妇之主,故妇不敢为妇杖;若父没母在,不为适妇之主,所以母在不杖者,以父母尊同,因父而连言语母。”,四、 说明修辞手

9、法,训诂学家还对修辞现象加以研究和说明。特别是古典诗词。下面仅举数加以说明 :比、兴、赋是诗经中的基本表现手法。训诂学家对于这一现象往往加以注明。如:诗经郑风扬之水:“扬之水,不流束薪。”毛传:“兴也。”;周南卷耳:“采采卷耳,不盈倾筐。”毛传:“忧者之兴也。”,四、 说明修辞手法,代称是修辞的常用手法之一,如苏东坡水调歌头:“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即以“婵娟”代月,如果不明代称之意,仅据字面解释诗词,则势必沦为皮相之论。故而训诂学家对这种手法,也多加注明。如:诗经王风采葛:“一日不见兮,如三秋也。”俞樾云:“三秋”即三岁也。”,四、 说明修辞手法,比喻是最常见的修辞手法,有时候,训诂学家

10、对某些比喻义也也往往加以说明.如:蔡邕陈太丘碑文“於皇先生,抱宝怀珍。”吕向注:“宝,珍,喻道德也。”,四、 说明修辞手法,忌讳是古人的习俗,起于周,成于秦,盛于唐宋。为求避忌,就必须讲究修辞方式而委婉言之。对于这些避忌现象训诂学家也很有加以说明的必要。如:战国策秦策:“王之春秋高,一日山陵崩。太子用事,君危于累卵,而不寿与朝生。”高注:“山陵,喻尊高也。崩,死也。”,四、 说明修辞手法,互文见义是古人常用的修辞手法,由于他具有“两物各举一边而省文”的特点因而也常常容易使后世读者误解。所以,训诂学家也多注明。如:左传隐公元年:“公入而赋:大隧之中,其乐也融融。姜出而赋:大隧之外,其乐也洩洩。”

11、服虔云:“入言公,出言姜。明惧出入互见。”王昌龄从军行:“秦时明月汉时关”。清沈德潜唐诗别裁集:“明月属秦,关属汉,互文也。”,五、 发凡起例,注音,校勘及其他,“发凡起例”即通常所说的揭示一部书的体制和通例。搞清楚一部书的体制和通例,对人们阅读全书有很重要的引导、启发作用,所以训诂学家们非常注重这一工作。前人发凡起例,有的是结合疏注一起说明的,有的则在序或跋中予以说明,也有的直接写明“凡例”。例如:段玉裁的说文解字注一书,就是在注文中对许说文解字一书体例做了许多说明,据吕景先先生说文段注指例一书所综,便有十八条。如: 卷一:“元,始也。从一,兀声。”段玉裁注:“凡从某,某声音,谓于六书为形声

12、也。凡文字有义有形有声。尔雅以下,义书也;声类以下音书也;说文形书也。凡篆一字,先训其义,若始也,颠也是;次释其形,若从某,某声是;次释其音,若某声及读若某是。和三者以完一篆,故曰形书也。”张相的诗词曲语辞汇释一书,则在“序言”中交代了全书的通例。,五、 发凡起例,注音,校勘及其他,在格律诗中,注音还直接关系到诗作是否合律的问题。因此,注诗者对此尤为重视,往往要注明字的音义关系。如:陪李北海宴历下亭:“贵贱惧物役,从公难重过。”杜诗详注:“重,义从平声,读依去声。”泰州杂诗二十首其四:“秋听殷地发,风散入云悲。”杜诗详注:“殷,义从上声,读依平声。”,五、 发凡起例,注音,校勘及其他,校勘之所

13、以成为训诂学的重要内容,就是因为古书屡经传抄刊刻,错简、讹字、脱文、衍文、倒文等情况甚多,不校正这些错误,文章则捍格难明。“校勘已审,然后本子可读”,正是说明了这个道理。,训诂学的功用,训诂学的功用,大体上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指导古文研究与教学 (一)训诂学可以指导我们确认古代词语的正确含义。举例:1、触龙说赵太后:“老臣今者殊不欲食,乃自强步二四里,少益耆食,和于身。”对于“少益”,有的注解说:“少,副词,稍稍。益,副词,更加。” (王力先生主编古代汉语修订本册一页126),训诂学的功用,、冯谖客盂尝君:“齐人有冯谖者,贫乏不能自存。”有的注解说:“存,存在,逭裹指生活。”(古代汉语修订

14、本册一页99)按:无论训存为存在,还是生活,都显得生硬。存字在此应训为养,不能自存即是不能自养,也即是不能自己养活自己。存字占有养义,如:春秋繁露治水五行:“土用事,则养长老,存幼孤,矜寡独,施恩泽。”,训诂学的功用,、白居易琵琶行:“弦弦掩抑声声思,似诉乎生不得意。”有的注解说:“声声思,一声声都含有哀怨的情思。”(十三校缟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上册页375)按:是以情思释思字。未为确诂。思字古有忧、悲、哀、愁之义,声声思即是声声悲、声声哀。诗经大序:“亡国之音哀以思,其民困。”文选卷一九张华励志诗“吉士思秋”,李善注云:”思,悲也。”,训诂学的功用,(二)在遇到众说纷纭的疑难问题时训诂学可以帮

15、助我们进行裁断,以决定取舍,避免盲从。例如:,1、史记项羽本纪:“及秦军降诸侯,诸侯吏卒乘胜多奴虏使之,轻折虏秦吏卒。秦吏卒多窃言曰:章将军等诈吾属降诸侯,今能人关破秦,大善;即不能,诸侯虏吾属而束,秦必尽诛吾父母妻子。诸将微闻其计,以告项羽。”按:,训诂学的功用,“微闻”二字,有的注为“略略听到”(王利器等选注史记选注页83,人民文学出版社1957年版。此处为顾学颉注),有的则注为“暗中听到”(北京大学中国文学史教研室编注两汉文学史参考数据页105),哪一种说法对呢?这是要有训诂知识纔能作出裁断的。我们说后一种注解对。,训诂学的功用,首先,从文章本身来看,后面的微闻与前面的窃言相呼应,窃言就

16、是私下裹议论,微闻就是暗中偷听。其次,训微为暗中,有训诂上的根据。尔雅释诂:“隐、匿,微也。”是微有隐匿之义,隐匿与暗中义相通。,训诂学的功用,(三)在遇到课本或选本中当注而未注的疑难问题时训诂学可以帮助我们进行独立的研究从而求得正确的答案,以弥补课本或遗本在注释方面的不足。例如:1、隆中对:“将军既帝室之冑,信义着于四海,总揽英雄,思贤如渴,若跨有荆、益,保其岩阻,西和诸戎,南抚夷越,外结好孙权,内修政理;天下有变,则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军以向宛、洛,将军身率益州之众出于秦川,百姓孰敢不箪食壶浆以迎将军者乎?诚如是,则霸业可成,汉室可兴矣。”其中“保其岩阻”,训诂学的功用,一句,初中语文课本第五

17、册注云:“岩阻,险阻,指形势险要的地方。”这裹只注了岩阻,而未注保字,大概以为保就是保守,此义习闻惯见,因而无需乎注释的吧?其实,遣裹首先应该加注的正是保字,保字在此是依恃、凭仗之义。这里是说:依恃、凭仗着险要的地理形势,在搞好内政、外交的基础卜,进一步出兵秦川,圆霸业、兴汉室。保字若训为保守,便会变积极为消极,与原意大相径庭。训保为恃,于古有征。离骚“保厥美以骄傲兮”,保就是恃(王逸楚辞章句训为保守,未当。清人林仲懿离骚中正、近人卫瑜章离骚集释训为恃,得之)。,训诂学的功用,(四)课本或选本如有误注之处训诂毕可以帮助我们发现这种错误并加以匡正。例如:塞翁失马:“其父日:此何遽不为福乎?”其中

18、遽字,初中课本第一册注道:“遽,就。”察今:“其父虽善游,其子岂遽善游哉?”高中课本第一册注云:“岂遽难道就遽,遂,就。”观以上二注,都是训遽为就,未确。据王念孙考证,遽也是何的意思。“连言何遽者,古人自有复语耳。遽字或作诅、距、巨、巨,又作渠或言何遽,或言奚遽,或言岂遽,或言庸遽,或言宁渠其义一也。”(读书杂志汉书九“何遽不若汉:条,又读书杂志荀子第六“岂巨知”条)王氏的话是对的。颜师古注汉书,训遽篇迫促,杨惊注荀子),训遽为速遽,都是被遽字的常义所惑,中学课本训遽为就,为遂,盖即源于颜师古、杨惊之误注。,训诂学的功用,(五)、训诂学不但能够使我们知其然,而且知其所以然。,孔雀东南飞:“举手

19、长劳劳,二情同依依。”高中课本第三册注云:“劳劳,怅惘若失的状态。”这是讲得通的。但是为什么“劳劳”会有怅惘若失之义?造就有必要运用训诂知识加以探索。,训诂学的功用,考劳字古有忧义,诗经陈风月出“劳心悄兮”,邶风柏舟“忧心悄悄”,两文相照,知劳即忧也。汉书谷永传:“损燕私之闲以劳天下。”师古曰:“劳,忧也。”淮南子泛论“以劳天下之民”,高诱注:“劳犹忧也。”此均证明劳字古有忧义,而忧义与怅惘若失之义是相通的,所以“劳劳”可以训为怅惘若失。,二 指导古籍整理,(一)训诂舆校勘 清代著名学者段玉裁在其经韵楼集舆诸同志书论校书之难)一文中,指出校书的困难不在照本改字不讹不漏,而在于难定是非。近人陈援

20、庵先生元典章校补释例(又名校勘学释例)论校勘之法有四,其四曰“理校”,即“不凭本而凭理也”。按段氏所谓的定其是非,陈氏所谓的理校,都必须在精通训诂的基础上方能办到,换言之,通训诂乃是校读古籍的先决条件,否则即谬误百出,无以进行正确的校勘。且看下列实例:,训诂学的功用,墨子小取:“辟也者,举也物而以明之也。”毕沅云:“举也之也疑衍。”王念孙则谓也非衍字,墨子书通以也为他,举他物以明此物,谓之譬,故日:“辟也者,举他物而以明之也。”(读书杂志墨子第四)按:毕沅未察墨子)书中也、他通用之例,遂疑也字为衍文,正所谓疑所不当疑。王氏据墨子用字之例,读也为他,文义大明,遣也是用训诂知识校读古籍的好例,训诂

21、学的功用,(二)、训诂与标点正确地理解古书的文意,是对古书进行断句和标点的前提,而要正确地理解古书的文意,必须通训诂。例如:1、左传成公二年:“先王疆理天下,物土之宜而布其利。”按:疆理犹经界、界划。物,犹相也(见(仪礼既夕冢人郑玄注)。上海人民出版社1977年标点本春秋经传集解将这句话断作“先王疆理天下物土之宜,而布其利”(春秋经传集解册二页643),即由于不明物字之义而误读(此例弓I自陈增杰同志语词札记一文)。,训诂学的功用,(三)训诂舆注释注释古书,必须通训诂,其理至颢,无待烦言。此正如宋人郑樵所云:“古人之言所以难明者,非谓书之理意难明也,实为书之事物难明也;非为古人之文言难明也,实为

22、古人之文言有不通于今者之难明。”(通志艺文略)按:古人之言有不通于今者,即需要运用训诂学的知识和方法加以诠释。例如:,训诂学的功用,红楼梦第二回冷子兴演说荣国府:“古人有云:百足之虫,死而不僵。如今虽说不及先年那样兴盛,较之平常仕宦之家,到底气象不同。”文化部校订出版小组注:“百足之虫,指马陆、蜈蚣一类节肢动物。这类动物被截成几段后仍会活动故称死而不僵。”按:观此注,是训僵字为僵死、僵硬之僵,实误。此僵字实篇倒下之义。说文人部:“僵,愤也。”足部:“踣,僵也。”都是倒义。搜神记)卷六“僵树自立”条:“哀帝建平三年,零陵有树僵地,围一丈六尺,长十丈七尺。民断其本,长九尺余,皆枯。三月,树卒自立故

23、处。”(中华书局版汪绍楹校点本搜神记页80)前云僵,后云立,显证僵即倒仆之义也。,训诂学的功用,(四)训诂舆翻译近代著名学者严复论翻译,有信、达、雅之说。翻译古文亦然。信、达、雅三者之中,信字居首,信即正确、准确之意。而要正确、准确地翻译古文,必须通训诂换言之,如果缺乏训诂的修养或根本无视训诂的基本法则,则其译文必不会准确,甚或凭臆妄说不知所云。例如:,训诂学的功用,老子第八十章:“甘其食,美其脉,安其居,乐其俗,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有人将这几句话译作:“吃得香甜,穿得漂亮,住得安适,过得习惯”按:译文舆原义大相径庭。“甘其食”四句是古汉语语法学中的所谓意动用法,意即

24、“以其食为甘,以其服为美,以其居为安,以其俗为乐”,并非说真的“吃得香甜,穿得漂亮”。老子主张“小国寡民”,回到“复结绳而用之”的原始社会去,过一种“归真返朴”的缺乏物质文明的生活,但在精神上,却又以这种原始的生活状态高尚美好,所以说“甘其食,美其服”。意思就是说:以自己所吃的为香甜,以自己所穿的为漂亮。实际上却是并不香甜,并不漂亮。,三 指导辞书编纂,训诂学的主要内容是研究古代文献中的字和词而辞书镝纂工作,也就是解释词义,不言而喻,训诂学与辞书编纂的关系是至为密切的,辞书编纂要以训诂学为指导,而训诂学则应该在辞书编纂中发挥其重要的作用。训诂学对辞书编纂的指导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25、一)纠正旧辞书在释例上的谬误,如修订本辞源册二页1469“会”字条,其第六个义项是“能”,引景德传灯录卷一二睦州龙兴寺陈尊宿“师弹指一声云:会不?云:不会。”一句为书证。按:此“会”字当训为领悟、晓解,不是能的意思,辞源引来作为“能”义的书证,是错误的。考会字屡见于禅宗语录,均为晓悟义,如景德传灯绿卷二:“尊者又语彼众曰:会吾语否?”会即是懂得、晓解。又同书卷四:“某甲不会,乞师指示。”不会即不理解、不明白。又:“唐天册万岁中,天后韶入殿前,仰枧天后良久曰:会么?后曰:不会。师曰:老僧持不语戒。言讫而出。”此“会么”即懂吗?“不会”即不懂。,(二)考索和补充被漏略了的义项,真 辞海语词分册(上

26、册页117)在真字下列了五个义项:真 实;真诚。本原;自身。官职。指“真书”。姓。按:真字还有一个很重要的义项应子补充:即形象、容貌之义。六朝人语中就有“写真”一词,写真就是画像,真就是像、容貌。颜氏家训卷 七杂艺:“武烈太子偏能写真,坐上宾客,随意点染,即成数人,以问童孺,皆知姓名矣。”这裹的写真就是画像,真就是图像、容貌。在唐宋人的文字裹,写真这个词更是数见不鲜,如白居易李夫人:“君恩不尽念未已,甘泉殿裹令写真。”全唐诗册七页4706)缺名梅妃传:“有宦者进其画真,上言似甚,但不活耳。”(张友鹤唐宋传奇选页222)画真就是画像,真就是图像。作为大型辞书的辞海,“真”的图像、容貌之义是不应失

27、收的。,(三)发掘词的意义结构间的内部联系, 说文玉部:“理,治玉也。”段裁注云:“战国策:郑人谓玉之未理者为璞。是理为剖析也。玉虽至坚,而治之得其鳃理以成器不难,谓之理。凡天下一事一物,必推其情至于无憾而后即安,是之谓天理,是之谓善治,此引伸之义也。戴先生孟子字义疏证曰:理者,察之而几微必区以别之名也。是故谓之分理。在物之质曰肌理、曰腠理、曰文理;得其分则有条而不紊,谓之条理。郑注乐记曰:理者,分也。许叔重曰:知分理之可相别异也。古人之言天理何谓也?曰:理也者,情之不爽失也,未有情不得而理得者也。天理云者,言乎自然之分理也。自然之分理,以我之情挈人之情,而无不得其平是也。”段玉裁和戴震对理字

28、的研究,就抉发了理字的意义结构间的内部联系:理字本义为剖析,由这个本义引申之,可得出分理、肌理、腠理、文理、条理、天理诸义项。理字的意义虽然极为纷繁,但是抓住了本义和引申义这条发展线索,是可以理出一个头绪来的。,阅读古代文献的一般障碍,阅读古文献的障碍大体有二:一是由语言文字以外的障碍,如风俗习惯的变化、典章制度的变革、专业知识的限制等;二是语言文字内部的障碍,如文字、语音、词汇、语法的变化等。(重点剖析第二种),(一)字形与词义的矛盾,汉字基本上是表意体系的音节文字,而汉语又是分析型的孤立语,因而汉字与汉语的单音节词有着神韵相合的关系。在古代文献里,其语言单位大多数是单音节词,因而一个字也就

29、是一个词。由于汉语的构词方式没有形态标志,即使用汉字记载单音节词也存在不对应的矛盾,最明显的是“一字记多词”和“多字写一词”前者如一个“之”字,它记载着动词(往)、代词(此、它)、助词(的)等。后者如“之”“是”“此”“斯”“兹”“实”等六七个字,同是用来书写一个指示代词(这)。不仅单音词如此,双音词亦如此。请看下例:,(一)字形与词义的矛盾,桃花源记:1)男女衣着,悉如外人2)遂与外人间隔。3)不足为外人道也。,(二)词组形式与词组意义的矛盾,在汉语里,词与词的组合也没有外在的形式标志,因而所表示的意义有时也产生歧解。譬如“十九”是一个数词词组,在下列例句里,其含义并不一样:1)晋侯在外十九

30、年矣。(左传僖公二十八年)2)寓言十九,重言十七。(庄子寓言)3)今臣之刀十九年矣。(庄子养生主),(三)句子形式与句子意义的矛盾,古代汉语的词没有形态标志,虚词用法纷繁,句子的结构组织比较松散自由,因而往往造成歧解。例如:1)郑伯由是恶于王。(左传庄公二十二年)按此句有两种理解:一是“被王厌恶”,一是:“怨恨惠王”。细察上下文,始知为后者,介词“于”是引进行为的对象。,(三)句子形式与句子意义的矛盾,2)君子耻其言而过其行。(论语宪问) 按朱熹注云:“耻者不敢尽之意,过者欲有余之词。”这是把“而”字前后看成平列关系。而皇侃义疏云:“君子耻其言之过其行也。”即如俞樾所谓“亦语平而意侧”也。稍加

31、推敲,即知此例之“而”用如“之”,“耻”是谓语动词,其后是偏正词组作宾语。,(四)字形变异,殷周以来,汉字的形成经过多次变化。殷商甲骨文,两周钟鼎文,秦时篆隶,两汉隶书,其形体多有变异。魏晋以后,楷书通行,字形逐渐整齐稳定;但是时有变更,并且楷化以后依然保留着古文字在形体上的某些分歧。汉字在长期演变和使用的过程中,出现了所谓古今字、异体字、俗写字、繁简字等复杂的歧异现象。这些歧异现象都逐层积淀在古代文献之中,这自然给今天的读者带来了很大的困扰。试看下列4例句:,(四)字形变异,1)喂王令明公谴三族东或。(明公簋)“东或”之“或”,在钟鼎文里即是“国”字,有写作“域,三个形体原是一个字,通过字形

32、分析亦可得知。诗经论语已经分用。许慎说文解字把“或”和“域”当做一个字,而把“国”当作另一个字,都解释为“邦”。到了唐代,这三个字分化成三个读音:“或”音胡国反,“域”音雨逼反,“国”音古或反。,(四)字形变异,2)胡瞻尔庭有县獾兮?(诗伐檀),县”是“悬”的古字,上古没有“悬”字。“县獾”即“悬獾”。“县”字后来假借作州县之“县”,因而加“心”旁表示“悬”。,(四)字形变异,3)黩则生怨,怨乱毓灾(国语晋语四),“毓”即育“,二字原是异体字,都是生育、养育的意思,义转为“孕育”。“毓灾”即“生灭”。这两个字后来分了工;“育”表示养育、教育,“毓”表示蕴毓。,(四)字形变异,既成昏,晏子受礼。

33、(左传昭公三年),“昏”是“婚”的古字,经传无“婚”字。“昏”字从“日”,其本义当是“昏暮”,义转为“昏姻”(昏暮时举行昏礼)。为了用字区别,“昏姻”义后来又写作“婚”。“成昏”即“成婚”。,(五)传写讹错,古代典籍由于手写传抄,前后翻刻,很容易发生讹错。晋人葛洪在谈到古书不易通读的原因时,曾引用过当时流行的一个谚语:“书三写,鱼成鲁,虚成虎。”(抱朴子遐揽篇)吕氏春秋察传也记载一个“晋师三豕涉河”的笑话,子夏指出“三豕”乃“已亥”之误,说明古书在反复传写中,形体相似或读音相近的字很容易混同而造成讹误。尚书大传里有“别风淮雨”一语,读来读去也读不懂,原来四个字读错两个字,应写作“列风淫雨”,其

34、中“列”即“烈”,“烈风淫雨”就好懂了。下面再举2个例子加以分析:,(五)传写讹错,1)惧者其众矣。(左传僖公十三年),例1)“其众”殊不可解。陆德明经典释文曰:“其,本作甚。”据另一版本,作“惧者甚众,即无滞碍例。,(五)传写讹错,2)太后盛气而揖之。(战国策赵策)“太后揖之”(“之”指代老臣触龙),显然于理不合。王念孙读书杂志以为,“揖”是“胥”字之误,“隶书胥字作 ,因讹而为 ,后人又加以手旁耳”。史记赵氏家“揖”写作“胥”,马王堆帛书作“须之”,“胥”同“须”,义为“等待”。,(六)文字通假,汉字,尤其是古汉字,具有比较明显的表意性,因而容易让人见其形则知其义。但是在古代典籍里,往往只

35、用某字之音,而不用某字形体所表示之义,也就是借用音同或音近来表示口语里的某个词。这就是一般常说的文字假借。前人所说的“假借”,有两种性质的不同的现象,应当引起注意:,(六)文字通假,一种是许慎所说的“本无其字,依声托事”的假借。这类词进入古代文献时,本来就没有与之相应的现成的书写符号,一开始就借用一个音同或音近的书写符号来代替。试看左传庄公十年“曹岁论战”一段里的”的“专、衰、难、何、则、所”六字:,(六)文字通假,专(專),从寸,寸即手,本义为“六寸簿”,即手版,假借作“独”,义为“独占”;衰,从衣,本义为草编的雨衣,假借作“衰退”“衰老”;难(難),从隹,本义为一种鸟名,借为“难易”之“难

36、”;何,从人,本义为“负荷”,借作疑问代词;则,从贝从刀,本义为“以刀毁鼎”,借作副词“即”;“所”本义为“伐木声”,借作特殊的指示代词。,(六)文字通假,另一种是所谓“本有其字,临时代替”的假借。譬如史记项羽本记“鸿门宴”一段里的“要”即“邀”字,“倍”即“背”字,“蚤”即“早”字等;又如列子愚公移山里“亡”用作“无”,“惠”用作“慧”等。,(六)文字通假,从现代汉语学的角度来看,上述两种“假借”性质不同,应该区分来看:前一种属于文字学的范围,是传统“六书”里的假借造字法;后一种才属于训诂学范围,是汉字的运用问题。阅读古籍最容易引起误解的大多是后一种。为了区别,现在一般都把后一种称为“通假”

37、,也称“通借”。,(七)雅俗分歧,地域阻隔,习俗不同,就会造成言语的分歧,写在书面上即形成的异字同义或同字异义的复杂现象。应当指出,这里所说的“雅”和“俗”,都有两种相对的不同涵义:一是指古代的“华夏通语”和“方言殊语”;一是指先秦时期形成某种格式的“文言词语”与东汉以后民间使用的“俚俗语言”。试看下列诗句:,(七)雅俗分歧,1)盈盈楼上女,皎皎当窗牖,娥娥红粉妆,纤纤出素手。(古诗十九首青青河畔草)2)佼人僚兮,舒窈纠兮。 (诗陈风月出)3)貌丰盈以庄姝兮。(楚辞神女赋)按:,(七)雅俗分歧,例1)“盈盈”,仪态美好貌;“皎皎”,光明貌,这儿是指皮肤白皙;“娥娥”,美好貌。例2)“佼” 经典

38、释文又作“姣”,“佼人”即“美人”。例3)“丰”,丰采的意思。诗郑风毛传云:“丰,丰满也。”“丰”和“盈”同义而连用。上述诸词词义相同而词形相异,就是方言分歧造成的。,西汉扬雄方言卷一可佐证 :,(七)雅俗分歧,“娥、嬴,好也。秦曰娥,宋魏之间谓之嬴。秦晋之间凡好而轻者谓之娥。自关而东,河济之间谓之媌,或谓之姣。赵、魏、燕、代之间曰姝,或曰妦。自关而西,秦晋之故口曰妍。好,其通语也。两相对照:例1 )“盈”即方言“嬴”,郭璞注:“言嬴嬴也。”例1)“皎”和例2)“佼”,即方言“姣”例3)“丰”即方言之“妦”。,(八)词义演变,词汇的变动,不仅表现在词语的产生和消亡上,还表现在词义的演变上。在语

39、言的发展过程中,词义可能经过了多少次的变化,变化的方式也多种多样,或由此一事物的名称转为彼一事物的名称,或由具体的意义引申出抽象的意义,或由这种感情色彩转移到那种感情色彩,或由实在的意义演变为虚灵的意义。例如:,(八)词义演变,1)若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左传僖公三十年) 2)祭祀必祝之。(战国策赵策四) 3)先王之道,斯为美。(论语学而) 4)丈夫亦爱怜其少子乎?(战国策赵策四)按:,(八)词义演变,例1)“行李”是指“外交使臣”,今说“行李”,却是指外出人员随身携带的“衣物行装”。例2)“祝”是指向鬼神祷告,后来向人道贺也说“祝” 。例3)之“道”,其本义是道路,后来由此具

40、体义派生出“途径”、“道理”、“学说”、“主张”等抽象义来。例4)“丈夫”,原是对中老年男子的通称,如今是妻子对自己男人的称呼。而“怜”,上古时既有“怜悯”义,又有“喜爱”义,此句里的“怜”和“爱”即同义并列,现在“怜”只保留了“怜悯”义。,(九)读音不定,古代典籍用的是古代汉语的书面语言。书面语言以目治而不以耳治,似乎不存在什么读音的问题。其实不然,由于汉字,即使形声字,其本身并不标音,古代汉语就有一个音随义转的规律,这个规律也反映在书面文献上。加之各个时期语音的变化等情况,汉字的音和义之间便形成相当复杂的关系。如果完全不了解这些情况,阅读古书也会多一重困难。这里主要讨论两个问题:,(九)读

41、音不定,一方面,古代文献里有时看来是两个记写不同的字,就因为它们当时的读音相同或相近,便借用其中的一个来表示另一个的意义。例如贾谊治安策:“下无倍畔之心,上无讨伐之志。”其中“倍畔”,单看字形就另人费解。这种通假现象是从读音上来理解的。“倍畔”和“背叛”二字今音也相同,顺藤摸瓜没有什么困难,至于那些古音相同或相近而今音不同的通假字,有些就需要改读本字之音。这就是前人所谓“通假异读”。例如:,(九)读音不定,此宜无罪,女反收之。彼宜有罪,女覆说之。(诗大雅瞻印)“说”,不读“硕”,而与上文“收”相对。毛传:“收,拘收也。说,赦也。”经典释文云:“说,一音他活反。”可见“说”当读作“脱”,解脱的意

42、思。,(九)读音不定,另一方面,词义的不同通过读音的不同来表示,当然不是从字形上能够领会到了。这种为了区别一个字的不同的意义而改读的现象,前人称为“破音异读”。 譬如公羊传庄公二十八年:“春秋伐者为客,伐者为主。”何休公羊解诂云:“伐人者为客,读伐长言之;见伐者为主,读伐短言之。”这就是用“长言”“短言”的不同读音,来区分同一“伐”字的主动语态和被动语态。,(十)词语省略,语言的表达,是由先前的简略发展到 后来的精密的。在语言发展的一定阶段,某些词语、某些语言成分和某些表达格式尚未产生,或者已经产生而还不常用 ,句子结构不及后来的严密。这种词语或成分本来缺乏的现象,应称为简略,而不能看作是省略

43、。譬如先秦时期没有动量词,判断句一般不用系词,等等。,(十一)章句无读,旧版古籍几乎都不划分段落章节,也没有句读标志。这无疑给阅读古代文献有增加了一层障碍。新版古书大多加了新式标点符号,这自然给读者带来了很大方便;但是,因为各种原因,后人对古书文句的理解不同,有些断句标点还有分歧,甚至不无错误。因此,要研究古代文献,就不能不直接阅读旧版古籍,以判断是非曲直。这里举一个典型的例子:,(十一)章句无读,孔子之丧,有自燕来观者舍于子夏氏。子夏曰:“圣人之葬人与人之葬圣人也。子何观焉”(礼记 檀弓上),郑玄注:“与,及也”。如此,则“圣人之葬人”以下十二字自然作一句。王肃云:“圣人葬人与属上句。以言若

44、圣人葬人与,则人庶有异闻,得来观者;若人之葬圣人,与凡人何异,而子何观之?依王说,“与”当是语气词,应该判断。,训诂的条例、方式和术语,条例:(一)形训(二)声训(三)义训,训诂的条例、方式和术语,方式:(一)互训(二)推原(三)义界,训诂的术语,一、释义的术语:曰、为、谓之、谓、貌、犹、之言、之为言1. 曰、为、谓之:这几个词不仅用来释义,而且用以区分同义词或近义词间的细微差别,使用这几个术语时,被释的词总是放在后面。例如:论语学而:“有朋自远方来,不亦说乎?”郑玄注:“同门曰朋,同志曰友。”,训诂的术语,论语先进:“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馑。”朱熹注:“谷不熟曰饥,菜不熟曰馑。”离骚:“惟草

45、木之零落兮。”王逸注:“草曰零;木曰落。”,训诂的术语,尔雅释天:“谷不熟为饥,菜不熟为馑。”离骚:“各兴心而嫉妒。”王逸注:“害贤为嫉,害色为妒。”楚辞九章怀沙:“非俊疑杰兮。”王逸注:“千人才为俊,一国高为杰也。”,训诂的术语,诗经邶风谷风:“习习谷风。”朱熹注:“东风谓之谷风。”诗经鲁颂駉(jing平声。形容马肥壮):“在坰jing平声。遥远的郊外之义)之野。”朱熹注:“邑外谓之郊,郊外谓之牧,牧外谓之野,野外谓之林,林外谓之坰。”尔雅释器:“骨谓之切,象谓之磋,玉谓之琢,石谓之磨。”,训诂的术语,2.谓:格式是“甲谓乙也”,用以说明这个词儿专指或影射某一特定的事物。“谓之”和“谓”不同

46、:使用“谓之”时,被释的词放在“谓之”的后面;使用“谓”时,被释的词放在“谓”的前面。“谓”一般用在以具体释抽象或以一般释特殊的情况。 如:,训诂的术语,离骚:“恐美人之迟暮。”王逸注:“美人谓怀王也。” 离骚:“昔三后之纯粹兮。”王逸注:“后,君也。谓禹、汤、文王也。”以上是以具体释抽象。,训诂的术语,论语子罕:“后生可畏。”何晏注:“后生谓少年。” 楚词九章橘颂:“受命不迁,生南国兮。”王逸注:“南国,谓江南也。”以上是以一般释特殊。,训诂的术语,3、貌一般在动词或形容词后面,使用貌字时,被释的词往往是表示某种性质或某种状态的形容词。例如: 诗经卫风氓:“桑之未落,其叶沃若。”朱熹注:“沃

47、若,润泽貌。” 诗经召南甘棠:“蔽芾肝棠。”朱熹注:“蔽芾,盛貌。” 离骚:“纷吾既有此内美兮。”王逸注:“纷,盛貌。”,训诂的术语,文选卷一六司马长卿长门赋:“望中庭之蔼蔼兮。”李善注:“蔼蔼,月光微闇(n入声)即暗貌。”以上貌字均在形容词后。,训诂的术语,诗经邶风柏舟:“泛彼柏舟。”朱熹注曰:“泛,流貌。”诗经邶风谷风:“行道迟迟。”朱熹注:“迟迟,舒行貌。” 论语阳货:“夫子莞尔而笑”何晏注:“莞尔,小笑貌。 ” 以上貌字均在动词后,训诂的术语,4.遒:格式是“甲犹乙也。”使用犹时,释者与被释者往往是同义词或近义词的关系。说文:“雠,犹譍(chu,阳声)也。”段注:“凡汉人作注云犹者,皆

48、义隔而通之。”所谓“义隔而通之”,就是说释者与被释者是同义词或者近义词的关系。如:,训诂的术语,诗经卫风伐檀:“坎坎伐檀兮,置之河之侧兮。”毛传:“侧犹崖也。” 诗经卫风式微:“式微式微。”朱熹注:“微,犹衰也。”离骚:“愿灵修之浩荡兮。”王逸注:“浩犹浩浩,荡犹荡荡。”文选卷一六陆士衡叹逝赋:“何视天之芒芒。”李善注:“芒芒,犹梦梦也。梦梦,乱也。”,训诂的术语,5.之言、之为言:格式是“甲之言乙也”、“甲之为言乙也”。使用这两个术语时必然是声训,除了释义以外,释者与被释者之间有时是同音的关系,有时是双声或者叠韵的关系。 如:,训诂的术语,尔雅释训:“鬼之言归也。”礼记郑注:“死之言澌也”(

49、曲礼下)毛诗郑笺:“挚之言至也。”(关雎)传“雎鸠,王雎也,鸟挚而有别”笺)毛诗郑笺:“依之言爱也。”(载芟“有依其士”笺)仪礼郑注:“裨之为言埤也。”(观礼“候氏裨冕”注)仪礼郑注:“桑之为言丧也。”(士丧礼“笄用桑”注)仪礼郑注:“肵之为言敬也。”(少牢馈食礼“心舌载于”注)论语为政朱注:“政之为言正也,德之为言得也。”,二、拟音的术语:读如,读若,这两个术语是用来注音的。说文“读”篆下段氏注云:“拟其音曰读,凡言读如、读若皆是也。”如:周礼郑注:“鞻读如履。”(春官序官“鞮d平声,鞻”注)周礼郑注:“个读若齐人搚xi擀gn之擀。”(考工记梓人,二、拟音的术语:读如,读若,礼记郑注:“匪读

50、如四牡騑(fi平声”)(少仪“车马之美,匪匪翼翼”注)礼记郑注:“衣读如殷”(中庸“壹戎衣而有天下”注)毛诗郑笺:“邪读如徐”,三、改字的术语:读为、读曰,这两个术语,是用本字本义来说明假借字的,又称做“破读”。说文“读”篆下段注云:“易其字以释其意曰读,凡言读为、读曰、当为皆是也。”如:诗经卫风氓郑笺:“泮读为畔。”仪礼大射仪郑注:“献读为沙。”礼记曾子问郑注:“假读为嘏。”尚书尧典郑注:“时读曰莳。”礼记曲礼郑注:“绥读曰妥。”,三、改字的术语:读为、读曰,“读为” 、“读曰”跟“读如”、“读若”的区别在于,前者必然是用本字破假借字;后者不一定,可以用本字破假借字,也可以用假借字来解释本字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在线阅读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