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敏反应性疾病及其检验ppt课件.ppt

上传人:牧羊曲112 文档编号:1371742 上传时间:2022-11-15 格式:PPT 页数:69 大小:4.52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超敏反应性疾病及其检验ppt课件.ppt_第1页
第1页 / 共69页
超敏反应性疾病及其检验ppt课件.ppt_第2页
第2页 / 共69页
超敏反应性疾病及其检验ppt课件.ppt_第3页
第3页 / 共69页
超敏反应性疾病及其检验ppt课件.ppt_第4页
第4页 / 共69页
超敏反应性疾病及其检验ppt课件.ppt_第5页
第5页 / 共6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超敏反应性疾病及其检验ppt课件.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超敏反应性疾病及其检验ppt课件.ppt(69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第16章 超敏反应及其检验,授课:疾病教研室 沈小波,概念,超敏反应,亦称变态反应或过敏反应,指已免疫的机体再次接触相同抗原时所发生的功能紊乱和/或组织损伤的病理性免疫应答。,变应原,如花粉、屋尘、动物皮毛、异种动物血清、药物、食物、同种异型抗原等。,超敏反应分型,参与的Ig类型或免疫活性细胞,IgE,分 型,I 型速发型超敏反应,IgM、IgG,II 型细胞毒型超敏反应,III 型免疫复合物型超敏反应,体 液 免 疫,细胞免疫,Tc细胞、TDTH细胞,IV 型 迟发型超敏反应,一 、型超敏反应,速发型超敏反应 过敏反应,反应特点发生快,消退快(速发型)有明显个体差异和遗传背景(特应性素质)

2、。由结合在肥大细胞和嗜碱性粒细胞上的IgE抗体介导。通常使机体出现功能紊乱,不致组织损伤。,(一)、发生机制,致敏阶段,发敏阶段,临床表现,I型超敏反应的发生过程和发生机制,(二)、临床常见的I型超敏反应性疾病,1.过敏性休克:药物过敏性休克、血清过敏性休克,2.呼吸道过敏反应:过敏性鼻炎和过敏性哮喘,3.消化道过敏:过敏性胃肠炎,4.皮肤过敏反应:荨麻疹、湿疹、血管神经性水肿,青霉噻唑酸及青霉烯酸(半抗原),青霉素,降解,半抗原-载体复合物,使机体致敏,发敏,生物活性介质发生效应,临床症状(发生机制同前),蛋白质(载体),鼻的息肉,扁桃体,结膜炎,哮喘病,荨麻疹,湿疹,(三)、防治原则,3、

3、药物防治: (1)抑制活性介质释放(色苷酸二钠、儿茶酚胺、氨茶碱等) ;(2)活性介质拮抗药(苯海拉明、扑尔敏等);(3)改善器官反应性药(肾上腺素、钙制剂等) ;(4)中医中药。,1、避免接触变应原:(1)问病史(2)皮肤试验。,2、脱敏疗法或减敏疗法:少量、多次、连续注射。,免疫学检验,二、 型超敏反应,细胞毒型细胞溶解型,二、 型超敏反应,主要特点抗体参与(IgG、IgM),补体参与血清中的抗体IgG、IgM与组织细胞上的抗原结合细胞膜上的抗原抗体复合物活化补体、巨噬细胞、NK细胞引起细胞溶解(细胞毒型)。,型超敏反应发生机制,(一)、发生机制,II 型超敏反应发生的机制(一),激活补体

4、经典途径,溶解抗原.,II 型超敏反应发生的机制(二),ADCC效应 破坏靶细胞,II 型超敏反应发生的机制(三),抗体、补体的调理吞噬 破坏靶细胞,II型超敏反应的发生过程和发生机制,(二)、常见的 II 型超敏反应性疾病,1、输血反应:ABO血型不符,2、新生儿溶血:母子间Rh血型不符,3、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 红细胞膜表面成分改变,+,药物,自身抗体,二、常见的 II 型超敏反应性疾病,4、药物过敏性血细胞减少症:青霉素、磺胺、安替比林、奎尼丁、非那西汀等药物抗原表位与血细胞膜蛋白或血浆蛋白结合而获得免疫原性,新生儿溶血症,免疫复合物型,三、 型超敏反应,中等大小可溶性免疫复合物沉积于

5、全身或局部毛细血管基底膜后,通过激活补体和在血小板、嗜碱性、嗜中性细胞参与下,引起的以充血水肿、局部坏死和中性粒浸润为主的主要特征的炎症反应和组织损伤。,三、 型超敏反应,主要特点*可溶性抗原与血清中的抗体(IgG、IgM) 形成免疫复合物(循环IC)*循环IC在一定条件下 沉积于全身或局部血管壁间隙*沉积的IC激活补体与白细胞,引起组织损伤(血管炎)或临床疾病,(一)、 型超敏反应发生机制,III 型超敏反应发生的机制(一),IC,补体,C3a、C5a,嗜碱性粒细胞脱颗粒,组织胺、激肽原酶,趋化因子,PAF,血管,外源性病原微生物、异种血清等,内源性变性的IgG、SLE的核抗原等,III 型

6、超敏反应发生的机制(二),趋化因子 细胞因子,PAF,血小板凝集、破坏,血栓形成,血管炎症,III 型超敏反应发生的机制,血管炎,III型超敏反应的发生过程和发生机制,(二)、常见的III 型超敏反应性疾病,(1)、Arthurs反应,(2)、 人类Arthurs反应: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患者反复注射胰岛素。,1.局部免疫复合物病,(二)、常见的III 型超敏反应性疾病,(1)、血清病:初次大量注射抗毒素,(2)、链球菌感染后肾小球肾炎,(4)、系统性红斑狼疮,2.全身性免疫复合物病,(3)、类风湿性关节炎:抗自身变性IgG的 抗体 (IgM),肾小球肾炎,皮疹,类风湿性关节炎,迟发型超敏反应,

7、由效应T细胞再次接触相同的抗原后,于24小时后出现的以单核细胞、淋巴细胞浸润为主的病理性损伤。,四、 型超敏反应,四、 型超敏反应,主要特点T 细胞参与反应,抗体补体不参与迟发型超敏反应 致敏 T细胞再次接触 同一抗原24小时后出现反应,4872小时达高峰。主要病变为慢性炎症反应,以单核细胞、淋巴细胞浸润为主的慢性炎症反应,1、 变应原,病原体:胞内寄生菌、某些病毒、寄生虫等化学物质:染料、油漆等某些药物:磺胺、青霉素等,2、 参与细胞,特异性免疫细胞:Th1细胞和效应CTL细胞非特异性免疫细胞:NK细胞、巨噬细胞,3、 发生机制,IV型超敏反应的发生过程和发生机制,4. 常见迟发型超敏反应疾

8、病,1、传染性迟发型超敏反应:,胞内微生物感染:结核病、麻风病等,2、接触性皮炎,小分子物质与皮肤细胞蛋白结合,3、移植物排斥反应 同种异型抗原,4、某些自身免疫性疾病 自身抗原,各型超敏反应特性比较,IgE肥大细胞 嗜碱性粒细胞,分 型,I 型速发型,机 理,IgM/IgG 补体 NK 中性粒细胞巨噬细胞,II 型 细胞毒型,III 型 免疫复合物型,APC Th1/Tc细胞 巨噬细胞,IV 型迟发型,参加成分,IgG/IgM 补体 血小板 中性粒细胞 嗜碱性粒细胞,机体致敏 变应原与细胞表面的IgE结合 FcRI交联导致脱颗粒 活性介质作用于效应器官,抗体与自身抗原靶细胞结合 激活补体溶解

9、靶细胞 增加巨噬细胞等调理吞噬作用NK通过ADCC杀伤靶细胞,中等大小IC沉积血管壁 激活补体, 激活嗜碱性粒、中性粒细胞 使血管透性增加,溶酶体释放,血小板凝集形成血栓,APC将抗原提呈给T使之致敏 Th1释放细胞因子激活M M释放炎症介质引起炎症反应 Tc直接杀伤靶细胞,常 见 病 例,过敏性休克 荨麻疹 过敏性哮喘 /花粉症过敏性胃肠炎,溶血性贫血 血细胞减少症 新生儿溶血 移植物超级排斥反应Graves 病,局部Arthus反应 血清病 感染后肾小球肾炎 类风湿性关节炎,传染性IV超敏反应 接触性皮炎 移植物排斥反应,五、 超敏反应的检验,型超敏反应检测重在寻找过敏原和测定血清中特异性

10、IgE型超敏反应检测着重介绍抗血细胞抗体的检测(主要是针对引起反应的特异抗体;但超敏反应主要涉及血液系统疾病和自身免疫病),型超敏反应检测循环免疫复合物型超敏反应检测细胞因子或皮肤试验、用抗原检测机体的特异性致敏状态、促有丝分裂原或结核菌素检测T细胞的敏感状态,(一)、I型超敏反应性疾病的检测1.皮肤试验2.血清IgE的检测3.嗜酸粒细胞/嗜碱粒细胞计数,1.皮肤试验,(1)皮肤试验原理:当变应原通过皮肤挑刺、划痕、皮内注射等途径进入致敏者皮肤时,与吸附在肥大细胞和嗜碱粒细胞上的IgE特异性结合,导致肥大细胞或嗜碱粒细胞脱颗粒,释放生物活性介质。在2030分钟内局部皮肤出现红晕、红斑、风团以及

11、瘙痒感,数小时后消失。(2)试验类型、方法及结果判定 皮内试验: 挑刺试验:,结果判定及分析型超敏反应皮内试验风团和红晕大小的分级法级别 红晕(cm) 风团(cm) 4.0 1.5,或有多个伪足,速发型皮肤试验的结果判定标准,用磷酸组胺作标准阳性对照时,风团反应与阳性对照比较: 无风团;为对照的1/3;为对照的2/3;与对照相同;对照,(3)临床意义(应用与评价) 寻找变应原 预防药物或疫苗过敏,2.血清IgE的检测,(1)血清总IgE的测定 (2)特异性IgE测定 RAST、EAST,(1)、血清总IgE测定,方法:ELISA、RIST、化学发光法。临床意义:,正常参考值:20200IU/m

12、l增高:特应性皮肤病(如湿疹)、枯草病、哮喘、 过敏性休克、IgE型骨髓瘤等。降低:先天性无丙球血症、分解代谢与合成异常所致的低丙球血症。,(2)、变应原特异IgE测定,方法:RAST、EAST临床意义:,为体外确定变应原及脱敏治疗的关键常见变应原: 动物皮屑、鹅粪/毛、蟑螂、螨类、鸭毛、青霉素G、屋尘、各种食物、真菌、树及杂草等。,3.嗜酸性粒细胞(Eos)检测,原理:,嗜酸性粒细胞颗粒易与酸性染料(如苯酚甲醛伊红液)结合而着色。,Eos数/L=10格内Eos数稀释倍数106,外周血嗜酸性粒细胞计数,(1)参考值:(0.050.5)109/L(2)增多:型超敏反应性疾病;牛皮癣、湿 疹、 疱

13、疹样皮炎、真菌性皮肤病、药物性 皮炎;寄生虫感染。(3)减少:肠热症、肾上腺皮质激素/促肾上腺皮质激素治疗者。,外周血嗜酸性粒细胞计数,临床意义:,4.嗜碱性粒细胞(Baso)检测,原理:,嗜碱性粒细胞颗粒易与碱性染料(如阿利新蓝或甲苯胺蓝)结合而着色。,Baso数/L=10格内Baso数稀释倍数106,嗜碱性粒细胞计数,(1)、参考值:(0.020.06)109/L(2)、增多:型超敏反应性疾病(尤其是过敏性哮喘); 慢性粒细胞白血病、慢性溶血性贫血、脾切除后;结核、鼻窦炎、水痘、异种蛋白注射后等。(3)、减少:失血性休克、传染病急性期、急性胰腺炎、心梗、大量放射线照射后等。,临床意义:,嗜

14、碱性粒细胞计数,(二)、型超敏反应性疾病的检测,A、Rh抗体检测 酶介质法B、抗球蛋白检测 (a)直接Coombs试验 (b)间接Coombs试验,抗血细胞抗体的检测,(a)直接Coombs试验:直接检测红细胞上有无抗体吸附的试验称为直接抗球蛋白试验。(b)间接Coombs试验:用已知的不完全抗体检测受检红细胞上相应的抗原,或用已知抗原的红细胞检测受检血清中相应的不完全抗体,若有对应的抗原和抗体,二者结合,使红细胞致敏,再检测红细胞上有无相应抗体吸附的试验称为间接抗球蛋白试验(IAT)。主要用于检测血清中的不完全血型抗体。,(三)、型超敏反应性的检测,循环免疫复合物的检测 1PEG比浊法 2C1q固相法 3mRF固相抑制试验 4Raji细胞试验 组织固定免疫复合物的检测免疫复合物检测的意义及应用,(四)、型超敏反应性的检测,(一)结核菌素皮肤试验(OT皮试)4872小时后观察,(二)斑贴试验,型超敏反应皮肤试验结果判定标准,4872小时后观察,本章学习目的要求,掌握:超敏反应的主要免疫学检测原理及其应用熟悉:四型超敏反应的发生机制和各型超敏反应引起的常见临床疾病 了解:超敏反应的基本概念及四型超敏反应的分型特点,谢谢,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在线阅读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