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研政治辩证法知识梳理ppt课件.ppt

上传人:小飞机 文档编号:1374800 上传时间:2022-11-16 格式:PPT 页数:178 大小:24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考研政治辩证法知识梳理ppt课件.ppt_第1页
第1页 / 共178页
考研政治辩证法知识梳理ppt课件.ppt_第2页
第2页 / 共178页
考研政治辩证法知识梳理ppt课件.ppt_第3页
第3页 / 共178页
考研政治辩证法知识梳理ppt课件.ppt_第4页
第4页 / 共178页
考研政治辩证法知识梳理ppt课件.ppt_第5页
第5页 / 共17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考研政治辩证法知识梳理ppt课件.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考研政治辩证法知识梳理ppt课件.ppt(178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第二节 物质世界的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世界的存在方式,辩证法,形而上学,两种根本对立的发展观,二:两大特征,三:三大规律,五:五对范畴,唯物辩证法,四:辩证思维方法,二:两大特征,三:三大规律,五:五对范畴,唯物辩证法,四:辩证思维方法,二:两大特征,三:三大规律,五:五对范畴,普遍联系永恒发展,对立统一规律:源泉、动力 质量互变规律:形式、状态 否定之否定规律:方向、道路,现象和本质 必然和偶然原因和结果 可能和现实内容和形式,唯物辩证法,四:辩证思维方法,归纳与演绎 分析与综合 抽象与具体 逻辑与历史相统一,二:两大特征,三:三大规律,五:五对范畴,普遍联系永恒发展,对立统一规律:源泉、动

2、力 质量互变规律:形式、状态 否定之否定规律:方向、道路,现象和本质 必然和偶然原因和结果 可能和现实内容和形式,唯物辩证法,四:辩证思维方法,归纳与演绎 分析与综合 抽象与具体 逻辑与历史相统一,二:两大特征,三:三大规律,五:五对范畴,普遍联系永恒发展,对立统一规律:源泉、动力 质量互变规律:形式、状态 否定之否定规律:方向、道路,现象和本质 必然和偶然原因和结果 可能和现实内容和形式,唯物辩证法,四:辩证思维方法,归纳与演绎 分析与综合 抽象与具体 逻辑与历史相统一,二:两大特征,三:三大规律,五:五对范畴,普遍联系永恒发展,对立统一规律:源泉、动力 质量互变规律:形式、状态 否定之否定

3、规律:方向、道路,现象和本质 必然和偶然原因和结果 可能和现实内容和形式,唯物辩证法,四:辩证思维方法,归纳与演绎 分析与综合 抽象与具体 逻辑与历史相统一,二:两大特征,三:三大规律,五:五对范畴,普遍联系永恒发展,对立统一规律:源泉、动力 质量互变规律:形式、状态 否定之否定规律:方向、道路,现象和本质 必然和偶然原因和结果 可能和现实内容和形式,唯物辩证法,四:辩证思维方法,归纳与演绎 分析与综合 抽象与具体 逻辑与历史相统一,二:两大特征,三:三大规律,五:五对范畴,普遍联系永恒发展,对立统一规律:源泉、动力 质量互变规律:形式、状态 否定之否定规律:方向、道路,现象和本质 必然和偶然

4、原因和结果 可能和现实内容和形式,唯物辩证法,四:辩证思维方法,归纳与演绎 分析与综合 抽象与具体 逻辑与历史相统一,考点八 唯物辩证法的两大特征,22. 事物的普遍联系23. 事物的永恒发展,22. 事物的普遍联系 22.1 联系是指事物之间以及事物内部诸要素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和相互作用的关系。,22. 事物的普遍联系 22.2 联系的特征: 第一,客观性; 第二,普遍性; 第三,多样性。,22.2 联系的特征第一,联系的客观性。 联系是客观事物本身所固有的,是不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的联系。 联系的客观性,要求人们从事物的固有联系中把握事物,切忌主观臆断,否则会犯唯心主义的错误。抓住事物

5、的表面相似之处,把主观臆造的联系强加给客观事物,这是诡辩论的主要表现。,22.2 联系的特征第二,联系的普遍性。 每一事物内部的各个要素、部分、方面及其发展的各个阶段、过程都是相互联系的; 每一事物都与其他事物处于相互联系之中; 世界是相互联系的统一整体,每一事物都是世界普遍联系中的一个成分或环节,并通过它表现出联系的普遍性。 世界的普遍联系是通过“中介”实现的。,22.2 联系的特征第三,联系的多样性。 事物的联系是极其复杂多样的。 按照联系的特点和性质可分为:内部联系和外部联系、本质联系和非本质联系、必然联系和偶然联系、直接联系和间接联系等等。 事物的不同联系对事物的存在和发展起着不同的作

6、用。,22.3 事物普遍联系原理的意义 坚持马克思主义普遍联系的原理,要求人们善于分析事物的具体联系,确立整体性、开放性观念,从动态中考察事物的联系。 唯物辩证法普遍联系的观点要求我们用整体的观点认识事物,正确处理整体与部分的关系。,22.3 事物普遍联系原理的意义 整体与部分是相互依赖的。 整体依赖于部分,整体是由部分构成的; 部分依赖于整体,离开整体的部分,就失去它原有的性质与功能。,2001年理 0.21817每一复杂的生物个体都是由各种不同的细胞构成的系统,其中每个细胞中的DNA都包含了该生物个体所有性状的遗传信息。由此可见 A整体等于各部分的总和 B整体具有部分所不具有的特性 C整体

7、的所有属性存在于部分之中 D整体和部分是相互渗透的 E整体和部分在一定条件下相互生成和转化,2001年理 【答案】 BDE17每一复杂的生物个体都是由各种不同的细胞构成的系统,其中每个细胞中的DNA都包含了该生物个体所有性状的遗传信息。由此可见 A整体等于各部分的总和 B整体具有部分所不具有的特性 C整体的所有属性存在于部分之中 D整体和部分是相互渗透的 E整体和部分在一定条件下相互生成和转化,22.3 事物普遍联系原理的意义当代中国正在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这就要求我们正确认识和处理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的相互关系,正确认识和处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中的重大关系,坚持统

8、筹兼顾,促进经济社会的协调和持续发展,促进人的全面发展。,22.3 事物普遍联系原理的意义当今世界是开放的世界,也是各个地区、各个民族、国家之间相互联系日益紧密的世界,普遍联系的观点已成为现代社会和现代人的一个必备观念,这就要求我们树立世界眼光,抓住机遇,努力发展自己。,23. 事物的永恒发展 23.1 发展的实质 23.2 唯物辩证法的过程论,23.1 发展的实质发展的实质是新事物的产生、旧事物的灭亡。新事物是指符合客观规律和发展的前进方向、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和远大前途的事物。旧事物则是指违背了事物发展规律,丧失了存在的必然性,从而日趋灭亡的事物。,新事物必然战胜旧事物: 首先,就新事物与环境

9、的关系而言:新事物的结构和功能已经适应变化了的环境和条件,必然战胜各种要素和功能已不适应环境和变化了的客观条件的旧事物。 其次,新事物比旧事物优越。“克服吸取增加”,因而它比旧事物优越。 最后,在社会历史领域,新事物是符合历史条件和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的,会得到人民群众的支持和拥护,因而它是不可战胜的。,2012年 17.“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辩证法认为发展的实估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新生事物必然取代旧事物,从根本上说,是因为A、新生事物产生于旧事物之后,是新出现的事物B、新生事物具有新的结构和功能,能适应已经变化了的环境和条件C、新生事物是对旧事物的扬弃,并添加了旧事

10、物所不能容纳的新内容D、在社会历史领域内,新生事物符合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和要求,2012年 答案:BCD 17.“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辩证法认为发展的实估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新生事物必然取代旧事物,从根本上说,是因为A、新生事物产生于旧事物之后,是新出现的事物B、新生事物具有新的结构和功能,能适应已经变化了的环境和条件C、新生事物是对旧事物的扬弃,并添加了旧事物所不能容纳的新内容D、在社会历史领域内,新生事物符合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和要求,23.2 唯物辩证法的过程论 过程是指一切事物都有其产生、发展和转化为其他事物的历史。 一切事物都处于发生、发展和灭亡的过程中

11、,都是作为过程而存在、作为过程而发展的。 世界是过程的集合体。,恩格斯指出,“世界不是既成事物的集合体,而是过程的集合体”,这是“一个伟大的基本思想”。在唯物辩证法面前,“不存在任何最终的东西、绝对的东西、神圣的东西;它指出所有一切事物的暂时性;在它面前,除了生成和灭亡的不断过程、无止境地由低级上升到高级的不断过程,什么都不存在。”,2007年18.某地乡村公路边有很多柿子园。金秋时节农民采柿子时,最后总要在树上留一些熟透的柿子。果农们说,这是留给喜鹊的食物。每到冬天,喜鹊都在果树上筑巢过冬,到春天也不飞走,整天忙着捕捉果树上的虫子,从面保证了来年柿子的丰收。从这个事例中我们受到的启示是A.

12、事物之间有其固有的客观联系 B. 人们可以发现并利用规律来实现自己的目的C. 人与自然的关系是相互利用的关系D. 保持生态系统的平衡是人类生存发展的必要条件,2007年 【答案】ABD18.某地乡村公路边有很多柿子园。金秋时节农民采柿子时,最后总要在树上留一些熟透的柿子。果农们说,这是留给喜鹊的食物。每到冬天,喜鹊都在果树上筑巢过冬,到春天也不飞走,整天忙着捕捉果树上的虫子,从面保证了来年柿子的丰收。从这个事例中我们受到的启示是A. 事物之间有其固有的客观联系 B. 人们可以发现并利用规律来实现自己的目的C. 人与自然的关系是相互利用的关系D. 保持生态系统的平衡是人类生存发展的必要条件,20

13、07年19.2006年7月12日凌晨,刘翔在瑞士洛桑国际田联超级大奖赛男子110米栏比赛中,以12秒88勇夺冠军,打破了由英国名将科林杰克逊保持13年之久的12秒91的世界记录。科林杰克逊在谈起自己已被打破的记录时,没有一丝沮丧:“我一点也不失望,正相反,我感到非常兴奋。”他说:“记录本来就是用来被打破的。”这在哲学上的启示是 A. 创新是永无止境的 B. 不断超越前人是历史发展的规律C. 凡是在历史上产生的都要在历史上灭亡 D. 一切事物都是作为过程而存在,作为过程而发展,2007年 【答案】ABCD19.2006年7月12日凌晨,刘翔在瑞士洛桑国际田联超级大奖赛男子110米栏比赛中,以12

14、秒88勇夺冠军,打破了由英国名将科林杰克逊保持13年之久的12秒91的世界记录。科林杰克逊在谈起自己已被打破的记录时,没有一丝沮丧:“我一点也不失望,正相反,我感到非常兴奋。”他说:“记录本来就是用来被打破的。”这在哲学上的启示是 A. 创新是永无止境的 B. 不断超越前人是历史发展的规律C. 凡是在历史上产生的都要在历史上灭亡 D. 一切事物都是作为过程而存在,作为过程而发展,2005年(多项选择题)16.据媒体报道,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的社会学家利用互联网技术做了一次实验,证明只要通过“电子邮件的6次信息接力”,一个人就可以同世界上任何一个陌生人联系上。这表明 A. 世界是相互联系的统一整体

15、B. 事物之间的联系都是人为的 C. 世界的普遍联系是通过“中介”实现的 D. 信息是世界普遍联系的基础,2005年(多项选择题) 【答案】 AC16.据媒体报道,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的社会学家利用互联网技术做了一次实验,证明只要通过“电子邮件的6次信息接力”,一个人就可以同世界上任何一个陌生人联系上。这表明 A. 世界是相互联系的统一整体 B. 事物之间的联系都是人为的 C. 世界的普遍联系是通过“中介”实现的 D. 信息是世界普遍联系的基础,唯物辩证法,内涵:关于联系和发展的学说,外延:由一系列规律和范畴构成的科学体系,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与核心,24. 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

16、质与核心 第一,从对立统一规律和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的关系上看,对立统一规律揭示了事物普遍联系的根本内容和变化发展的内在动力,是联系和发展的实质。,第二,从对立统一规律和辩证法的其他规律、范畴的关系上看,它是贯穿于辩证法其他规律和范畴的中心线索,是各个规律和各对范畴的实质,是理解和把握这些规律和范畴的关键。,第三,从对立统一规律及其辩证法的方法论意义上看,矛盾分析法是最根本的认识方法,把握对立统一是辩证认识的实质。,第四,从两种发展观的对立上看,是否承认事物内部矛盾是辩证法与形而上学斗争的焦点,是否承认对立统一规律是区别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试金石。,考点九 对立统一规律(矛盾规律)揭示事物发展的源

17、泉或动力,对立统一规律,矛盾,内涵:既对立有统一,基本属性,同一性斗争性,精髓: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及其关系,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内因:根本原因,外因:条件,同一性的作用,斗争性的作用,共同起决定作用,二者关系,加速或延缓的作用,25. 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辩证关系原理及其方法论意义 25.1 逻辑矛盾主要是指人们在思维推理过程中,由于违背思维推理的规律而产生的一种不能自圆其说的矛盾状态,是由主观推理造成的,不是客观存在的,是人们必须避免而且可以避免的。 辩证矛盾则是客观事物本身所固有的不同因素、不同方面、不同性质之间既对立又统一的关系。,25.2矛盾的同一性与斗争性是矛盾的两个基本属性

18、。 矛盾的同一性是指矛盾双方相互联系、相互吸引的性质和趋势。它包含两重基本含义:一是矛盾双方相互依存,矛盾双方互为存在的条件,共处于一个统一体内;二是矛盾双方相互贯通,即矛盾双方相互渗透、相互转化。,30.2 矛盾的斗争性是指矛盾双方相互分离、相互排斥的性质和趋势。 矛盾的斗争性作为哲学范畴具有丰富的内容,对抗性和非对抗性矛盾是矛盾斗争性两种基本形式。,25.3 同一性和斗争性的辩证关系 二者的对立:它们在矛盾运动中所处的地位是不同的,矛盾的同一性是相对的、有条件的,斗争性则是绝对的、无条件的。 二者的联系:同一性不能脱离斗争性而存在,同一是包含差别、对立的同一。斗争性也不能脱离同一性而存在,

19、斗争是统一体内部的斗争;同一性规定着斗争的形式、规模和范围。,25.4 矛盾同一性和斗争性辩证关系原理的意义:矛盾的同一和斗争要求我们全面的把握事物矛盾的“对立”和“统一”两个方面,做到同中求异和异中求同。中国共产党历史上关于统一战线中的“又联合又斗争”的策略、实现祖国统一的“一国两制”的方针,都是成功地运用对立统一学说的范例。,26. 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内因:根据,外因:条件,矛盾同一性,矛盾斗争性,共同推动事物的发展决定性作用,加速或延缓事物的发展,26. 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 26.1 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矛盾双方又同一又斗争,双方力量此长彼消,不断变化,一旦双方

20、力量对比发生根本的变化,双方地位发生相互转化,于是新事物战胜旧事物,推动着事物的发展。,26.2 矛盾同一性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第一,同一性是事物存在与发展的前提。同一性使对立的双方相互依存,彼此共存于一个统一体中。第二,同一性使矛盾双方相互吸取有利于自身的因素,在相互利用、相互促进中各自得到发展。第三,同一性规定了事物向自己对立面转化的基本趋势。,26.3 矛盾斗争性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第一,促进量变。斗争性推动矛盾双方力量对比和相互关系发生变化,为质变准备条件。第二,完成质变。矛盾双方力量的消长,即斗争突破了事物存在的限度,使旧的矛盾统一体分解,新的矛盾统一体产生,从而完成事物的质变。,26

21、.4 矛盾同一性和斗争性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原理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应正确把握和谐对事物发展的作用。 和谐是矛盾的一种特殊表现形式,体现着矛盾双方相互依存、相互促进、共同发展。和谐并不意味着矛盾的绝对统一。社会的和谐、人与自然的和谐,都是在不断解决矛盾的过程中实现的。,27. 内因和外因辩证关系原理及其意义27.1内因,即事物自身所包含的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内部原因。外因,即一事物与周围其它事物之间的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外部原因。,27.2 内因和外因是辩证统一的关系内因,是事物发展的根据和根本原因,决定着事物发展的基本方向;外因,是事物发展变化的条件,能够加速或延缓甚至暂时改变事物发展的进程。 外

22、因通过内因起作用。内因和外因在一定条件下还可以相互转化。,27.3 内因和外因辩证关系的原理的实践意义 这一原理它是我国实行“独立自主、自力更生和对外开放方针”的哲学依据。,在中国进行现代化的建设过程中,首先应该立足于独立自主、自力更生,这是中国现代化建设的内因; 同时在全球化日益突出的社会背景下,应该坚持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这是现代化建设的外因; 对外开放的目的是为了增强自力更生的能力,加快我国现代化建设的进程。 既要反对只强调对外开放、忽视自力更生的崇洋媚外的做法,也要反对只强调自力更生,忽视对外开放的闭关锁国的做法。,28. 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含义及辩证 关系原理28.1 矛盾的普遍

23、性: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的发展过程中,即处处有矛盾;每一事物的发展过程中存在着自始至终的矛盾运动,即时时有矛盾。简言之,矛盾在空间上无处不在,在时间上无时不有。,矛盾普遍性原理的方法论意义 矛盾普遍性的原则要求我们在实践工作中坚持矛盾分析法,承认矛盾,研究矛盾,转化矛盾,而不能消灭矛盾,回避矛盾。,28. 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辩证关系 原理及其方法论意义28.2 矛盾的特殊性:每个事物所包含的矛盾及每个矛盾的各个方面都有其特点。,矛盾特殊性具体表现为:第一,不同事物的矛盾各有其特点;第二,同一事物的矛盾在不同发展过程和发展阶段各有不同特点;第三,构成事物的诸多矛盾及每一矛盾的不同方面各有不同的

24、性质、地位和作用。,矛盾特殊性应注意区分根本矛盾和非根本矛盾、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事物的性质主要的是由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决定的。在实践中应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反对形而上学的一点论和均衡论。,矛盾特殊性原理的方法论意义 矛盾特殊性的原理告诉我们,不同事物的矛盾各不相同,我们应当采取不同的方法对待和处理不同的矛盾,应当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在矛盾普遍性原理的指导下具体分析矛盾的特殊性,这是科学地认识事物的基础,也是正确地解决矛盾的关键。,28.3 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的辩证关系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相互区别。 矛盾的普遍性是事物的共性,是无条件的、绝对的,矛盾的特殊性

25、是事物的个性,是有条件的、相对的。 矛盾的普遍性是对个性中共同的、本质的东西的概括,具有抽象、一般的特点,而矛盾的特殊性则有许多自己的特点,更为具体、丰富和多样。,28.3 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的辩证关系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相互联结、相互依存。 任何现实的事物都是特殊性和普遍性、个性和共性的有机统一。一方面,普遍性寓于特殊性之中,普遍性是从特殊性中概括出来的;另一方面,特殊性也离不开普遍性,特殊性必然与普遍性相联系而存在。,28.3 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的辩证关系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在一定条件下可以 相互转化。割裂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必然 导致教条主义或经验主义的错误。,矛盾普遍性和特

26、殊性相统一的原理,理论上说,是关于事物矛盾问题的精髓;实践上说,是坚持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与各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哲学基础,也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哲学基础。 21世纪,人类社会必将出现更多的新问题、新情况,因此,掌握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关系原理,把马克思主义和中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与时俱进,不断开拓新境界,是我们面临的重大课题。,29.矛盾分析方法 分析矛盾特殊性的方法 “两点论”与“重点论”相结合的方法 抓关键、看主流的方法 在对立中把握同一与在同一中把握对立 批判与继承相统一的方法,在复杂矛盾体系中,处于支配地位、对事物发展起决定作用的矛盾是主要矛盾;处于从属地位、对事物的发展过程不起决定作

27、用的矛盾是次要矛盾。,主要矛盾规定、制约着次要矛盾,对事物的存在和发展起决定作用;次要矛盾影响主要矛盾的解决。主要矛盾与次要矛盾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矛盾的主要方面:。 处于主导地位、起决定作用的方面。 矛盾的次要方面: 属于被支配和服从地位的方面 矛盾的主要方面决定次要方面,次要方面影响主要方面,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2003年(多项) 0.23316西周末年思想家史伯说“和实生物,同则不继,以它平它谓之和,故能丰长而物归之”。 这里所包含的辩证法思想有 A矛盾的同一是包含差别的同一 B对立面的统一是事物发展的动力 C不包含内部差别的事物就不能存在和发展 D矛盾的一方只有克服另一方

28、才能达到同一 E事物是由不同方面、不同要素构成的统一体 和:不同事物;同:同一事物自身等同。,2003年(多项) 0.23316西周末年思想家史伯说“和实生物,同则不继,以它平它谓之和,故能丰长而物归之”。 这里所包含的辩证法思想有 A矛盾的同一是包含差别的同一 B对立面的统一是事物发展的动力 C不包含内部差别的事物就不能存在和发展 D矛盾的一方只有克服另一方才能达到同一 E事物是由不同方面、不同要素构成的统一体 和:不同事物;同:同一事物自身等同。,2003年(多项) 【答案】 ABCE16西周末年思想家史伯说“和实生物,同则不继,以它平它谓之和,故能丰长而物归之”。 这里所包含的辩证法思想

29、有 A矛盾的同一是包含差别的同一 B对立面的统一是事物发展的动力 C不包含内部差别的事物就不能存在和发展 D矛盾的一方只有克服另一方才能达到同一 E事物是由不同方面、不同要素构成的统一体,2001年文 0.628161999年,中美两国就中国加入WTO达成了“双赢”的协议,它将对两国经济产生深远影响。这在辩证法上的启示是 A矛盾的双方在相互斗争中获得发展 B矛盾一方的发展以另一方的某种发展为条件 C矛盾的一方克服另一方而使自身获得发展 D矛盾双方既对立又统一,由此推动事物发展 E矛盾双方可以相互吸取有利于自身的因素而 得到发展,2001年文 【答案】 ABDE161999年,中美两国就中国加入

30、WTO达成了“双赢”的协议,它将对两国经济产生深远影响。这在辩证法上的启示是 A矛盾的双方在相互斗争中获得发展 B矛盾一方的发展以另一方的某种发展为条件 C矛盾的一方克服另一方而使自身获得发展 D矛盾双方既对立又统一,由此推动事物发展 E矛盾双方可以相互吸取有利于自身的因素而 得到发展,1993文 0.7215中国古代的哲学家公孙龙提出的“白马非马”的命题,其错误是割裂了事物的A一般和个别的关系 B共性和个性的关系C. 整体和部分的关系 D. 普遍和特殊的关系E抽象和具体的关系,1993文 【答案】 ABDE15中国古代的哲学家公孙龙提出的“白马非马”的命题,其错误是割裂了事物的A一般和个别的

31、关系 B共性和个性的关系C. 整体和部分的关系 D. 普遍和特殊的关系E抽象和具体的关系,考点十 质量互变规律揭示事物发展的形式或状态,考点十 质量互变规律,30. 质、量、度及其特点31. 事物发展中的量变和质变及其相互转化,30. 质、量、度及其特点 30.1 质是一事物成为它自身并区别于它事物的内在规定性。事物质的规定性是由事物内部矛盾的特殊性决定的。 质和事物的存在是直接同一的。 质是客观的。 事物的质是通过它的各种属性、特别是事物的本质属性表现出来的。属性就是一物与他物在相互联系中表现出来的质。 事物的质是多样的。 质是认识和实践的起点和基础。只有认识质,才能区别事物,制定正确的政策

32、。,30.2 量是事物存在和发展的规模、程度、速度以及它的构成成分在空间上排列组合等可以用数量表示的规定性。 量和事物是不可分离的,但量和事物的存在不是直接同一的,在一定范围内量的增减不会影响事物存在的本身。 认识和把握事物的量具有重要意义:一是认识事物的量是认识的深化和精确化。二是只有正确了解事物的量,才能正确估计事物在实践中的地位和作用。做任何事情,既要有质的要求,又要有量的要求,做到心中有数。,30.3 度是指保持事物质的稳定性的数量限度,是质和量的统一。度的两端叫关节点或临界点,它是区分事物量变和质变的标准。 任何事物都是质和量的统一。首先,度是质和量的相互结合。其次,度是质和量的相互

33、规定。一定的质规定着量的活动范围,一定的量又规定质的稳定性。 认识和把握事物的度具有重要意义:一是只有认识了事物的度,才能准确的把握事物的质,做到“胸中有数”;二是只有准确把握了事物的度,才能在实践中注意分寸,掌握火候,坚持“适度”原则,防止“过”与“不及”。,31. 事物发展中的量变和质变及其相互转化 31.1 量变是事物数量的增减或场所的变更。量变表现为渐进的、不显著的变化。31.2 质变是事物根本性质的变化,是渐进过程的中断,是事物由一种质态向另一种质态的飞跃。质变表现为根本性的、剧烈的、显著的突变,是对原有度的突破。,31. 事物发展中的量变和质变及其相互转化 区分量变与质变的根本标志

34、是事物的变化是否超出度,在度的范围内的变化是量变,超出度的变化是质变。,量变与质变的关系,相互转化、对立统一,31.3量变与质变的关系,相互渗透,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循环往复以至无穷,总的量变过程中的部分质变阶段性部分质变局部性部分质变,质变过程中的量的扩张,割裂量变与质变的辩证关系,就会导致形而上学片面性的错误: 一种是“激变论”。只承认质变而否认量变,认为变化都是突然发生的,根本不需要量变的准备,在政治上往往表现为冒险主义,在革命和建设中易犯“左”倾错误。 一种是“庸俗进化论”。只承认量变而否认质变,在政治上往往表现为改良主义,反对革命,在革命和建设中易犯右倾错误。,3

35、1.4 量变与质变关系原理的方法论意义 第一,它揭示了事物发展过程是连续性和阶段性的统一,这一原理是我们党的不断革命论与革命发展阶段论相统一、最高纲领与最低纲领相统一的哲学依据。,31.4 量变与质变关系原理的方法论意义 第二,它是指导我们一切实践活动的重要思想原则。在实际工作和生活中,要把远大的革命目标和科学的求实精神结合起来,把敢想、敢闯的革命精神和脚踏实地的工作作风结合起来,既反对因循守旧、止步不前,又反对急躁冒进、陷入空想。,2001年理 0.78 2鲁迅在评三国演义时说:“至于写人,亦颇有失,以致欲显刘备之长厚而似伪,状诸葛之多智而近妖”。这一评述所蕴含的哲理是 A要区分事物的两重性

36、 B要把握事物的度 C对事物既要肯定,又要否定 D要把事物看作一个整体,2001年理 【答案】 B2鲁迅在评三国演义时说:“至于写人,亦颇有失,以致欲显刘备之长厚而似伪,状诸葛之多智而近妖”。这一评述所蕴含的哲理是 A要区分事物的两重性 B要把握事物的度 C对事物既要肯定,又要否定 D要把事物看作一个整体,1998年理 0.4912下列格言或成语中体现量变质变规律的有 A九层之台,起于垒土 B有无相生,前后相随 C月晕而风,础润而雨 D千里之堤,溃于蚁穴 E为山九仞,功亏一篑,1998年理 【答案】 ADE12下列格言或成语中体现量变质变规律的有 A九层之台,起于垒土 B有无相生,前后相随 C

37、月晕而风,础润而雨 D千里之堤,溃于蚁穴 E为山九仞,功亏一篑,考点十一 否定之否定规律揭示事物发展的方向和道路,考点十一 否定之否定规律,32. 辩证的否定观原理33. 否定之否定: 事物发展的前进性和曲折性相统一的原理,32. 辩证否定观原理 32.1 肯定因素或者肯定方面: 维持现成事物存在的因素或方面。 否定因素或否定方面: 促使现成事物灭亡的因素或方面。,否定观,辩证的否定观,形而上学的否定观,自我否定联系的环节和发展的环节扬弃,外力否定 肯定一切或否定一切,32.2 辩证的否定观 第一, 否定是事物的自我否定,是由事物的内部矛盾推动的。辩证的否定是事物内部矛盾运动的结果,是在内部矛

38、盾推动下的事物的自我否定和自我发展,外力作用只是一个条件。,32.2 辩证的否定观 第二,否定是发展的环节。 辩证的否定作为发展的环节,体现了新事物对旧事物、新阶段对旧阶段的批判、抛弃以及克服,是旧事物向新事物的转变。,32.2 辩证的否定观 第三,否定是联系的环节。 辩证的否定作为联系的环节,表明了新事物对旧事物、新阶段对旧阶段的否定过程包含着肯定、吸收、继承的方面,既把新旧事物区别开来,又把它们联系起来。,第四, 否定的实质是“扬弃”。 扬弃,就是既克服又保留,是发扬和抛弃、肯定和否定、连续性和非连续性的对立统一。,32.2 辩证的否定观,32.3 形而上学否定观的缺陷:第一,认为否定是外

39、在的否定、主观任意的否定,把否定的动力看成是外部矛盾的推动;第二,盲目地肯定一切或否定一切,认为否定是绝对的否定,是不包含肯定的否定。既割裂了事物的联系,又使事物发展过程中断。,32.4 辩证否定观的方法论意义: 对待一切事物都应该采取科学分析的态度和方法。如果看不到肯定方面,就不能正确地把握事物当前的性质;如果看不到否定方面,就不能正确地展望事物发展的前途。对待古代文化遗产,要批判地继承,“古为今用”,“取其精华,弃其糟粕”。对待外国文化,要有选择地吸收,“洋为中用”,既不能一概拒绝,也不能全盘照搬。,33. 否定之否定:事物发展的前进性和曲折性相统一的原理 33.1 辩证的否定不是一次完成

40、的,而是经历两次否定、三个阶段的有规律的过程,即“肯定否定否定之否定”的过程。事物的否定之否定的过程,从内容上看,是自己发展自己的过程;从形式上看,是螺旋式上升或波浪式前进的过程,是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34. 否定之否定33.2 揭示了事物发展的总趋势是前进的、上升的。因为事物的发展都是通过否定来实现的,每一次否定都意味着一次扬弃,经过两次辩证的否定,克服了前两个阶段的局限性和片面性,保留了前两个阶段的积极因素,同时又增加了一些新的因素,这就使新事物更加符合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具有强大的生命力,鲜明的表现出事物发展的前进性。,34. 否定之否定,33.3 揭示了事物发展的具体道路是迂回曲折

41、的。否定之否定阶段必然会重复肯定阶段的某些特点,仿佛回到出发点,使事物的发展呈现出周期性;新事物战胜旧事物是一个反复斗争的过程;事物发展的过程中,由于偶然性的原因会出现暂时的倒退,这也是曲折性的一种表现。,33.4 割裂二者的关系必然导致的错误直线论夸大了事物发展的方向的前进性,完全否认事物发展道路的曲折性,把事物发展的道路看成是笔直的,在实际工作中往往容易导致盲目乐观和“左”倾冒险主义,是唯心主义的表现。循环论夸大了事物发展道路的曲折性,完全否认其发展方向的前进性,把事物发展的道路看成是一种绝对意义上的循环,在实际工作中往往容易导致消极等待、悲观失望等否定人类意识能动作用的形而上学错误。,3

42、3.5事物发展的前进性和曲折性相统一的原理告诉我们在现实中我们应对发展进程中的各种困难和曲折做好充分的思想准备,不因一时的失败而丧失信心,做好艰苦的努力,争取光明的前途。 坚定社会主义信念,开辟社会主义事业的新局面。,1998年理 3事物内部的肯定方面和否定方面的对立统一运动,从表现形式上看 A是事物自我完善和发展的过程 B是新事物战胜旧事物的过程 C是螺旋式上升或波浪式前进的过程 D是不断周而复始的循环过程,1998年理 【答案】 C3事物内部的肯定方面和否定方面的对立统一运动,从表现形式上看 A是事物自我完善和发展的过程 B是新事物战胜旧事物的过程 C是螺旋式上升或波浪式前进的过程 D是不

43、断周而复始的循环过程,1997文14社会主义在发展过程中出现挫折和反复, 这表明A新生事物的成长不是一帆风顺的B事物发展的道路是螺旋式的C社会发展的客观趋势不是不可以改变的D历史有时会向后作巨大的跳跃E社会形态更替的斗争是长期的、复杂的,1997文 【答案】 ABDE14社会主义在发展过程中出现挫折和反复, 这表明A新生事物的成长不是一帆风顺的B事物发展的道路是螺旋式的C社会发展的客观趋势不是不可以改变的D历史有时会向后作巨大的跳跃E社会形态更替的斗争是长期的、复杂的,考点十二 唯物辩证法基本范畴及辩证思维方法,考点十二,34. 唯物辩证法基本范畴及其方法论意义35. 辩证思维方法与现代科学思

44、维方法,34. 唯物辩证法基本范畴及其方法论意义 34.1 外部表现和内部联系:现象和本质 34.2 两种不同趋势:必然性和偶然性 34.3 前后相继、彼此制约:原因和结果 34.4 过去、现在和将来:可能性和现实性 34.5 内在因素与表现形式:内容和形式,34.1.1 现象和本质 现象是指事物的外部联系和表面特征。 现象按其表现事物本质的不同方式可分为真象与假象。真象是事物本质的真实的、正面的表现;假象则是事物本质的歪曲的、反面的表现。无论是真象还是假象,都是事物本质的表现。,假象作为事物的某种外部联系,同真象一样,也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存在,是由具体的条件造成的。 错觉不同于假象。

45、错觉属于主观范畴,是一种错误的感觉,假象则是客观的存在,与人的认识和感觉有实质的区别。,34.1.2 本质是事物的根本性质,是组成事物的基本要素的内部联系。 事物的本质是由事物内部所固有的特殊矛盾构成,因此成为一事物与其它事物相区别的主要根据。,34.1.3 现象与本质的区别,现象通过人们感官感知现多变易逝现象是个性的现象是丰富生动的,本质通过抽象思维把握本质相对稳定本质是共性的本质是普遍深刻的,现象和本质的联系: 现象隐含着本质,没有脱离本质的纯粹的现象,本质必须通过一定的现象表现出来,透过现象揭示本质,没有不表现为现象的本质。任何事物都是现象和本质的统一体。,34.1.4 现象和本质辩证关

46、系原理的方法论意义 第一,在实践的基础上,观察大量生动的现象,获得尽可能全面正确的现象材料,这是认识事物本质的前提; 第二,对获得的现象材料通过抽象思维进行加工制作,通过归纳和演绎、分析和综合,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思维过程,达到对事物本质的认识; 第三,透过现象认识本质是认识的深化,但不是认识的结束,还要随着科学和实践的发展,继续研究事物更深层次的本质,不断深化对事物的认识。,34.2 必然性和偶然性 必然性和偶然性是揭示客观事物发生、发展和灭亡的不同趋势的一对范畴。,34.2.1 必然性是指在客观事物联系和发展过程中合乎规律、一定要发生的、确定不移的趋势。 偶然性是指客观事物联系和发展过程中

47、可能发生的、不确定的趋势。,34.2.2 必然性与偶然性的对立,必然性与偶然性的联系:第一,必然性存在于偶然性之中,必然性通过大量的 偶然性表现出来,并为自己开辟道路;第二,偶然性体现并受必然性的制约,偶然性是必然 性的表现形式和补充;第三,必然性与偶然性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34.2.3必然性和偶然性辩证关系原理的方法论意义:一方面要重视必然性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另一方面也不能忽视偶然性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偶然性不仅表现必然性,而且对事物发展也会起重要作用,要善于估计、应付和利用各种偶然性推进工作。要重视“机遇”的作用,发现机遇,抓住机遇,实现发展。,34.3 原因和结果 原因和结果是

48、揭示世界普遍联系中事物前后相继、彼此制约的一对范畴。,34.3.1 原因是指引起一定现象的现象。 结果是指由原因起作用而引起的现象。35.3.2 因果联系有两个特点: 其一,前因后果性。 其二,因果制约性。,34.3.3 原因和结果的关系是辩证统一的。 原因和结果的区分既是确定的又是不确定的。世界处于无限的因果链条之中,同一现象在一种关系中是结果,在另一种关系中则变成了原因,反之亦然。 原因和结果是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原因总是伴随着一定的结果,结果总是具有一定的原因。原因不仅可以作用于结果,结果又能反作用于原因,成为其进一步发展的原因。,34.3.4 因果联系的客观性 因果联系的客观性是指因

49、果联系是客观事物本身所固有,是不以人们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的。因果观念只不过是客观因果联系的反映。,34.3.4 因果联系的普遍性。 因果联系的普遍性是指世界上一切事物、现象无不处在一定的因果联系之中,既没有无因之果,也没有无果之因。 坚持因果联系的客观普遍性,可以同唯心主义的“因果报应”论、“神学目的论划清界限。,34.3.4 因果联系的多样性。 因果联系的多样性是指因果联系在现实中的具体表现是复杂多样的。因果联系的多样性和复杂性具体表现为:一因多果、同因异果、一果多因、同果异因、多因多果、复合因果等多种类型。,34.3.5 原因和结果辩证关系原理的方法论意义:正确认识和掌握事物的因果联系,可以

50、增强实际工作中的自觉性、预见性和调控性。尽可能消除不利因素,争取理想的结果。无论是取得了成绩还是犯了错误,都应找到成功和失败的原因,才能更好的指导实践。,34.4 可能性和现实性 可能性和现实性是揭示事物发展的必然性由可能向现实转化的哲学范畴。,34.4.1 可能性是指事物发展过程中潜在的东西,是包含在事物之中并预示着事物发展前途的种种趋势。 现实性是已经产生出来的,有内在根据的、合乎必然性的存在。,正确把握可能性,区分可能性与不可能性区分现实可能与抽象可能区分两种相反的可能性区分可能性的大小,34.4.2,34.4.2第一,区分可能和不可能。 可能是指在现实中存在着客观根据、具备一定条件就能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在线阅读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