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第六章 土地利用管理课件.ppt

上传人:小飞机 文档编号:1377427 上传时间:2022-11-16 格式:PPT 页数:118 大小:4.72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li第六章 土地利用管理课件.ppt_第1页
第1页 / 共118页
li第六章 土地利用管理课件.ppt_第2页
第2页 / 共118页
li第六章 土地利用管理课件.ppt_第3页
第3页 / 共118页
li第六章 土地利用管理课件.ppt_第4页
第4页 / 共118页
li第六章 土地利用管理课件.ppt_第5页
第5页 / 共11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li第六章 土地利用管理课件.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li第六章 土地利用管理课件.ppt(118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1,第六章 土地利用管理,第一节 土地利用管理的理论依据第二节 土地利用与土地利用管理第三节 农用地利用管理第四节 建设用地、未利用地开发利用管理第五节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第六节 土地用途管制第七节 土地利用监督与调控,2,第一节 土地利用管理的理论依据 土地利用管理的目标是保障土地可持续利用,不断地提高土地利用的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为了实现上述目标,管理活动必须符合土地利用的客观自然规律和经济规律。 这些规律就是土地利用管理的理论基础。,3,一、土地肥力和土地报酬原理(一)土地肥力原理 土地肥力是指土地提供或协调植物生长发育所需水分、养分、空气、光能和热量的能力。 在农业生产中,土地

2、的肥力状态制约着土地生产力的高低,具有肥力的土地,才是农业的基本生产资料。肥力是土地(农业土地)的本质属性和质量标志。,4,土地肥力包括自然肥力和人工肥力 自然肥力指独立于人类生产活动之外,而由自然过程给予土地的肥力。 人工肥力指由于人类的生产劳动,首先是人类对土地所施予的各项人工措施,如耕作、施肥、修建排灌渠系、营造防护林、改良土壤而形成的。,5,自然肥力是人工肥力形成的基础,人工肥力是自然肥力的“加工”,二者结合在一起,综合地形成经济肥力。 由于经济肥力是由自然肥力与人工肥力两者综合形成的,因此,具有经济肥力的土地能够提供较大数量的产品,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人们对土地利用集约度的提高,作

3、物产量也不断得到提高。 土地经济肥力不仅是一个自然范畴,同时又是一个经济范畴。因为,凝结在其中的人工肥力是人类劳动的产物,而人类劳动是在一定的生产关系和生产力水平下进行的。,6,在自然肥力和人工肥力中,植物能及时吸收利用的称有效肥力,不能及时吸收利用的称潜在肥力。 土地肥力状况主要受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和生产关系的影响。,7,土地肥力状况是与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相适应的,并随着它的发展而不断得到改善。其原因是: 1 伴随着社会生产力的提高,科学技术的进步及其在农业上的应用,人们就能更大规模地将劳力、资本投入土地,不断地提高人工肥力。 2 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人们有可能将土壤中的营

4、养元素不断地变为植物能够直接吸收利用的形态,从而使土壤的有效肥力和作物产量得到提高。,8,在社会生产力发展相对稳定的阶段,即生产技术不变的条件下,在同一块土地上,连续追加投资超过一定限度后,增加的收益就会依次递减,出现“肥力递减现象”,其原因是对土地连续追加的投资,由于受科学技术条件的限制,因而不能及时地转化为有效肥力和作物产量。 当科学技术有重大突破时,土地肥力将会迅速提高,土地收益便以递增的趋势增长。,9,土地肥力状况,除了受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的影响外,还受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变革的影响。人工肥力是人类生产活动的产物,人类的生产活动又是在一定的生产关系中进行的,当社会制度发生变革,用新的生产

5、关系取代阻碍生产力发展的旧生产关系时,可以极大地调动人们的生产积极性,促使技术革新和生产力的发展,扩大对土地的投入规模,创造出更多的人工肥力,从而提高土地的肥力水平。,10,(二)土地报酬原理 在科学技术水平相对稳定条件下的土地利用中,当对土地连续追加劳动和资金时,起初,追加部分所得的报酬逐渐增多,在投入的劳动和资金超过一定的界限时,追加部分所得的报酬则逐渐减少,从而使土地总报酬的增加也呈递减趋势,这就是通常所说的“土地报酬递增递减现象”。,11,3个概念 变动资源的投入所得的土地报酬可区分为总报酬、平均报酬和边际报酬三种形式。 (1)总报酬 是指一定数量的生产资源(如肥料、种子等)投入土地后

6、,所得的产品量,用符号y表示。,12,(2)平均报酬 生产资源投入量与相应产品量之比,公式: 式中:A平均报酬; x变动资源投入量。 (3)边际报酬 每增加一单位变动资源投入量所引起的产量增加的数量。 公式: 式中:M边际报酬; y总产量的增量; x变动资源的增量。,13,14,从表6-1可见,随着变动资源投入量的增加,边际报酬起初呈递增趋势;当化肥、种子投入量为6单位时,边际报酬达到最高点I,此后,则转为递减直至零点,当化肥、种子投入量大于16单位时,边际报酬转为负数。 土地报酬的三种形式中,边际报酬起主要作用,其他报酬形式均随之变化(下图所示)。起初,边际报酬(MPP)不断增加,总报酬(

7、TPP )则以递增速度随之增加;当边际报酬不断下降时,总报酬则以递减速度增加;当边际报酬为零时,总报酬达到最高点H;最后,边际报酬由零变为负数,即到点C时,总报酬则由最高额渐递减,边际报酬达到最高点时,总报酬由递增转向增量递减。平均报酬随边际报酬变化的情况是:当边际报酬大于平均报酬时,平均报酬不断增加;当边际报酬小于平均报酬时,平均报酬不断减少;当边际报酬等于平均报酬,即到达点D时,平均报酬达到最高额。,15,x,y,O,E,D,I,C,B,A,H,G,F,MPP边际报酬,APP平均报酬,TPP总报酬,土地投入产出阶段分析,16,出现土地报酬递增递减现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其中主要原因是,在一

8、定的经济状况和生产技术条件下,土地在客观上存在着受容力的界限,追加投资超过土地受容力便不起作用,从而出现土地报酬起初递增而后递减现象。 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和社会生产力的发展,限制土地报酬增长的因素得到克服。土地报酬就会以递增的趋势增长。 所以,用社会生产力发展的观点来看,土地报酬递减规律是不存在的。 当社会生产力发展到相对稳定的阶段,在技术不变的条件下,土地报酬递减现象又会在新的条件下出现。 研究土地报酬变化规律的意义在于:提示土地的质量状况;确定土地集约利用的合理界限,提高土地投资的经济效果。,17,二、马克思的地租、地价理论(只了解概念) 地租:土地所有权在经济上的实现形式,并且以土地的所

9、有权与使用权相分离为条件。一切地租都是剩余价值的转化形式。 根据近代地租实体超额利润形成的原因和条件的不同,地租可区分为级差地租、相对地租和垄断地租。,18,级差地租(相对地租):那些利用生产条件较好的土地所得到的超额利润。绝对地租:由于土地所有权的垄断,任何一块土地,即使最劣等地,也绝对必须支付的地租。垄断地租 因垄断了某些自然条件特别有利的土地,在该土地上能生产稀有的土特产品,这些产品能提供一个垄断价格,从而带来了一个相当大的超额利润。这些超额利润,因土地所有权的存在而转化为垄断地租,19,(二)地价理论土地价格:土地价格是资本化了的地租土地价格的形成与一般商品价格的形成不同:(1)决定一

10、般商品价格的主要因素是生产成本,而土地价格中通常不包括生产成本因素。(2)一般商品价格受市场供给与需求单方面的影响。由于土地的总供给是固定的,所以土地价格通常只受需求单方面的影响,其中,人口密度与产业兴衰是决定土地需求程度的主要条件。(3)对于一般商品的估价,由于在使用过程中的磨损、陈旧,将来的价值总是低于现值。而土地是永久性生产资料(矿地除外),若利用合理,社会随着人口的增多、产业的发达、交通的改善而不断增值。 (4)一般商品的价格比较容易确定,且质量相同的商品价格基本是一致的,因为有成本和商品质量分级标准为定价依据。而土地既无生产成本为依据,又是质量千差万别的自然物,所以,土地价格较难确定

11、,且不可能规格化。同一块地,因买卖的目的不同,将来的收益不同,地价也随之而异。,20,影响土地价格的因素大致可归纳为以下三大因素:(1)总体因素 (2)区域因素(3)个别因素,21,(1)总体因素 经济发展速度 一个国家经济发展速度快,就会需要大量的土地投资建设工厂、道路、房屋等。从而引起地价上涨;相反,经济发展速度慢,对土地的需求量不大,从而使地价降低。城市化状况 城市化指城市人口比例增加的过程。城市化速度快,就意味着人口向城市集中的速度加快,导致城市用地需求量增大,引起地价上涨。社会安定状况 一个国家如果政局稳定,社会安定,投资者就有一种安全感,愿意进行投资,从而刺激地价上涨。国家政策 它

12、指国家对外政策、土地政策、税收政策等。例如,我国实行对外开放政策:进行土地使用制度改革,采取低税政策,吸引外商投资。为了鼓励外商开发落后地区,在这类地区采取低地价的政策。非法投机 常常改变土地的正常流向,增大了交易成本,扰乱经济秩序,对土地价格的变动起着推波助澜的作用。,22,(2)区域因素 对某地区地价高低有影响的因素,如该区的位置、交通条件、经济繁荣程度、人口密度、治安状况、环境质量等。 我国东部沿海地区位置优越,交通发达、经济发展快、效益高,人多地少,寸土寸金,是全国地价最高的地区。 西北部经济落后,交通不发达,人少地多,干旱缺水,地价要比国内其他地区低廉。 中部地区在位置、交通、经济状

13、况等方面次于东部沿海地区,但优于西北地区,因此,该地区的地价也位居二者之间。,23,(3)个别因素 个别宗地本身的条件对其地价高低有影响的因素,如宗地的位置、形状、方向、面积大小、离公共设施的远近、城市规划上的使用分区、临街状态、环境条件、地势高低等。 一般情况下,位于城市繁华闹市的土地价格要比城市边缘土地的价格昂贵。同一条街道,临街土地的价格高于背街的地价;街道交叉路口的土地价格,又比街道其他位置的土地价格高。 宗地的用途对地价也有较大的影响。 宗地离公共设施的远近,环境条件,附近居民的知识、道德水平,都会对地价的高低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24,三、区位理论,25,基础概念 农业区位论 工业

14、区位论,26,(一)区位,“区位” 是1882年由W.高次首次提出的。区位在1886年被译为英文“location”。区位的主要含义是某事物占有的场所,但也含有“位置、布局、分布、位置关系”等方面的意义。 区位是人类活动(人类行为)所占有的场所。,27,(二)区位理论,关于人类活动占有场所的理论,研究人类活动的空间选择及空间内人类活动的组合,探索人类活动的一般空间法则。区位中占有场所的事物称为区位主体,如政治活动、文化活动、经济活动等,其内容或实体都是区位主体。,28,影响区位主体分布的原因,称为区位因子。最早提出区位因子的韦伯将其定义为 “经济活动发生在某特定地点而不是发生在其他地点所获得的

15、优势” 。也称为“区位因素” (哈特向)或“区位力量” (艾萨德)。经济因子(成本与收入因子)非经济因子,如决策者行为、政策、国际国内形势等,(三)区位因子,29,(四)经济活动区位理论构建的客观基础, 经济活动的空间有限性 经济活动对有限空间的竞争 经济活动空间移动的限制,30,德国的农业经济学家约翰冯杜能于1826年完成了孤立国同农业和国民经济的关系(以下简称孤立国),首次系统地阐述了农业区位理论的思想,奠定了农业区位理论的基础。之后,这一理论经过不断充实完善形成比较完整的体系,到20世纪60年代由阿朗索发展到最高水平。,图2.1杜能,(资料来源:Haggett P .Geography:

16、A Modern Synthesis.Revised Third Edition. New York: Harper& Row Publishers, Inc,1983.416),31,杜能农业区位论,一、杜能农业区位论的背景与目的 二、杜能农业区位论概要 三、杜能农业区位论的应用研究 四、杜能农业区位论的意义五、理论的局限性,32,一、杜能农业区位论的背景与目的,(一)背景:企业型农业的成立时代。(二)目的:探索农业生产方式的地域配置原则。,33,二、 杜能农业区位论概要,(一) 理论前提1杜能关于“孤立国”的假定条件(1)在孤立国中只有一个城市,且位于中心,其他都是农村和农业土地。农村只与

17、该城市发生联系,即城市是“孤立国”中商品农产品的唯一销售市场,而农村则靠该城市供给工业品; (2) (交通)不存在可用于航运的河流与运河,马车是唯一的交通工具;运费与距离及重量成比例,运费率因作物不同而不同,运费由农业生产者负担;,34,(3) “孤立国”是一天然均质的大平原,并位于中纬,各地农业发展的自然条件等都完全相同,宜于植物、作物生长。平原上农业区之外为不能耕作的荒地,只供狩猎之用,荒地圈的存在使孤立国与外部世界隔绝 。(4)农业经营者以获取最大经济收益为目的,并根据市场供求关系调整他们的经营品种 。,35,2杜能要解决的问题,第一,在这样的条件下,农业将呈现怎样的状态;第二,合理经营

18、农业时,距离城市的远近将对农业产生怎样的影响。,36,3杜能的研究方法,“孤立化的方法”: 排除其它要素(像土质条件、河流等)的干扰,而只探讨一个要素(在这里即市场距离)的作用。即只是考察在一个均质的假想空间里,农业生产方式的配置与距城市远近的关系。,37,(二) 形成机制,根据假设条件,杜能首先给出一般(纯收入)地租收入公式: RPQCQKtQ 式中:R地租收入; P农产品的市场价格; C单位农产品的生产成本; Q农产品的生产总量(等同于销售总量); K生产地距城市(市场)的距离; t农产品的运费率。,38,由地租收入公式,对于同一种作物,随着与市场的距离增加而地租收入在减少,当地租收入为零

19、及以下时,即使耕作技术可能,经济上也不合理,因而零地租点成为农作物的耕作极限。由市场(运费为零)点和耕作极限点的地租收入连结的曲线被称为地租曲线。 每种作物都有一条地租曲线,其斜率大小由运费率所决定,不容易运输的农作物的地租曲线一般斜率较大,相反则较小。 杜能对所有的生产方式的土地利用进行计算,得出它们的地租曲线。理性的农场主选择地租收入最大的农作物进行生产,从而形成了农业土地利用的杜能圈结构(图3.2下部)。,39,图2.2杜能圈形成机制与圈层结构示意图,40,(三) 农业生产方式的空间配置原则,配置模式:以城市为中心,由里向外依次为自由式农业、林业、轮作式农业、谷草式农业、三圃式农业、畜牧

20、业的同心圆结构。,41,1)自由式农业距市场最近,生产易腐、难运的产品,集约化程度高,如花卉、草莓、蔬菜、鲜奶等。2)林业区内层生产供城市用的薪炭木材;外层生产建筑用材。3)轮作式农业六年一轮回,没有休闲地。4)谷草式农业七年一轮回,有休闲地,生产较粗放。5)三圃式农业三年一轮回,休闲地增加,生产更粗放。6)畜牧业圈距城市远,运费高,生产不易腐烂或直接养活畜,谷物只能自给。以外则为无人荒地。,42,杜能带的分布说明土地利用、集约程度、谷物比重等的变化有什么规律呢?结论土地利用由耕作地向畜牧地、荒地过渡;集约程度逐步降低;谷物比重逐步减少,休闲地随之增加。配置的基本原理:一般在城市近处种植笨重而

21、体积大因而相对于其价格而言运费大的作物,或者是生产易于腐烂或必须在新鲜时消费的产品。而随着距城市距离的增加,则种植相对于农产品的价格而言运费小的作物。,43,三、杜能农业区位理论的应用研究,宏观:乔纳森综合欧洲的人口密度,各种农作物、家畜、水果的分布与农业景观,以西北欧为中心划分出七大地带。中观:20世纪80年代初,上海市郊区的农业类型围绕城区形成五个圈。北京市郊区也有同样的圈层结构表现。微观:纳瓦佛等人的研究表明,在发展中国家,存在以农村聚落为中心的同心圆状土地利用形态。,44,45,图2.4卢旺达村落周围典型的土地利用形态,1.住宅区 2.香蕉地3.内侧耕地 4.咖啡种植地 5.外侧耕地

22、6.河谷耕地 A.雨季耕地 B.旱季耕地,46,四、杜能农业区位论的意义,(一)农业地理学上的意义 (二)经济学上的意义,47,(一) 农业地理学上的意义,揭示了即使在同样的自然条件下,也能够出现农业的空间分异。这种空间分异源于生产区位与消费区位之间的距离,各种农业生产方式在空间上呈现出同心圆结构。,48,另外,提出了两个原理:(1)不存在对于所有地域而言的绝对优越的农业生产方式,即农业生产方式的相对优越性。(2)距市场越近、单位面积收益越高的农业生产方式的布局是合理的,由此而形成的农业生产方式布局,从农业地域总体上看收益最大。,49,(二) 经济学上的意义,采用了科学的抽象法,创立了孤立化的

23、研究思维方法,并且首次将数学方法引入经济研究。首次从理论上系统地阐明了空间摩擦对人类经济活动的影响,成为土地利用的普遍性理论基础。,50,五、理论的局限性,(一)杜能对其理论的修订 (二)杜能理论的其它缺陷,51,(一) 杜能对其理论的修订,假设条件过多,而放宽这些因素可能使杜能环增大或尖灭。杜能放宽了“孤立国”的假设条件,首先考察了河流的影响,其次考察了其它小城市的影响,进而考察了谷物价格和土质的影响。,52,图2.5可通航河流和其它小城市对孤立国模式的影响,53,(二) 杜能理论的其它缺陷,没有考虑自给性农业经营的空间问题;追求最大地租收入的行为动机与现实不完全符合;技术与交通的发展使得杜

24、能理论中的决定性作用距离因素的制约变小;没有考虑到城市周围地区的土地利用的多样性等。,54,图2.7城市蔓延与农业土地利用模式(辛克莱的逆杜能圈),55,杜能所采用的方法是农学试验中惯用的单因子孤立化方法。他把引起土地利用和农业生产类型的地域差异的许多自然因素(土壤、地形、气候、水文等)和社会经济因素(人口密度、居民劳动素养、经济文化水平等)都假定为到处一样的常数,而后单独考虑市场距离一个因素的影响,从而得出经济地租与市场距离的函数关系。,56,在这个假定里,所谓空间或区域是不包括任何物质内涵而只有相对距离的纯粹几何空间,这也是屠能以来许多经济学家的区位论以及直到今天美国的区域科学学派关于“区

25、域”的共同概念。实际上,正是那些自然因素和社会经济因素的多样性引起了极为复杂的农业生产地域分异,永远不可能有“到处一样”的情况,农业生产因地制宜的必要性就根源于此。,57,由于现代交通运输、罐头制造和冷藏技术的迅速发展,运费大幅度下降,市场距离在决定土地利用方式中日益成为次要因素,而土壤、地形、气候等自然条件以及技术经济条件的地区差别对农业的影响,往往比市场距离更加显著。这就是说,由于近代技术和经济的发展,屠能学说的直接适用范围已大大缩小,只在交通不发达的一些城市郊区,尚能见到市场距离对土地利用方式或集约程度的显著影响。,58,和杜能试图解释大范围地区宏观的农业区位不同,现代的农业区位论者更多

26、地注意研究具体农场的“农业决策”。在一些农业经济学者看来,一个农场的生产类型即它的生产专业化方向不过是代表一个农场主决策过程的最终结果,由若干个具有类似生产类型的农场所组成的土地利用区域,不过是各个农场主按照他们自己的条件所作出的若干种决策的混合物;解释和论证一定的农场生产类型的区位,必须研究农业决策。,59,这类研究广泛运用了各种数学方法,如运用线性规划确定总生产费用最小而纯收益最大的农作物最优组合;运用博弈论研究面对种种不确定性和风险(如天气变化、市场变化等)的农场主如何作出生产上的最优决策,以争取最坏情况下的最好可能性;运用马尔可夫链研究生产革新的空间扩散等。影响农业决策过程的因素,不仅

27、有各种社会经济因素、技术因素、自然因素,而且有农场主的行为因素,如个人业务知识、经验、偏好以及冒险精神,等等。通过农业决策论的研究,不仅可以论证解释已有的农业区位,而且还可能预测它的变化。,60,工业区位论就是关于工业企业空间位置选择规律的理论。工业企业的空间分布受众多因素影响,这些因素在特定场所的组合构成区位引力场,工业企业依据一定原则选定其最佳区位,从而实现其经济目标(最低成本、最大利润或其它既定目标)。工业区位论即研究这些区位因素对工业企业布局的影响过程,及工业区位选择的各种原则。,61,现代工业区位理论创建人德国韦伯于1909年完成了专著工业区位理论,其核心思想认为:工业配置时,要尽量

28、降低成本,尤其是运输费用,以实现产品的最终销售,被称为“最低成本学派”。,62,韦伯工业区位论,一、韦伯工业区位论的背景与目的 二、韦伯工业区位论概要 三、韦伯区位论的应用研究 四、韦伯区位论的意义 五、理论的局限性,63,一、韦伯工业区位论的背景与目的,背景:德国产业革命之后近代工业有了较快发展,并形成了大规模的地域间人口移动,尤其是产业与人口向大城市集中极为显著。目的:通过探索工业生产活动的区位原理,试图说明与解释人口的地域间大规模移动以及城市的人口与产业的集聚机制。,64,(一) 基本概念1区位因子: 一般(区位)因子和特殊(区位)因子。 一般因子与所有工业有关,例如运费、劳动力、地租等

29、;而特殊因子与特定工业有关,它使得相关工业企业选择特定区位。例如空气湿度等。,二、韦伯工业区位论概要,65,2.一般区位因子的确定,第一步,在整个生产过程与分配过程中,一般成本因素如下:布局场所的土地费;固定资产费;获取加工原料和动力燃料费;劳动成本;物品的运费;资本的利率;固定资产的折旧率。,66,第二步,在上述七种成本因素中,固定资产的折旧率以及利率没有区位意义;固定资产费主要反映在购入价格上,一般不与区位发生直接关系。土地费(地租)在考虑集聚、分散因素之前认为是一样的,也不宜作为一般区位因子;因此可以排除上述七种成本因素中的四种,只剩下以下三种:原料、燃料费;劳动力成本;运费。,67,第

30、三步,出于理论研究和便于处理,可将原料、燃料价格的地区差异用运费差异来替代。第四步,考虑工业活动的外部环境,如产业环境等也会影响工业活动的区位选择。这些因子往往会使其他因子所决定的工业区位格局发生偏移,被概括为集聚与分散因子。第五步,影响工业活动的一般区位因子最终确定为运费、劳动力成本、集聚与分散因子。,68,集聚与分散因子,集聚因子:促使企业为了降低生产成本或销售成本而集中在特定场所的因子(如企业协作、相关设施共享)分散因子:促使企业为避免集中而带来的不利而分散布局的因子(地价上升、交通拥挤等),69,(二) 理论前提与构建步骤,韦伯工业区位理论是建立在以下基本假定条件基础上的:(1)研究对

31、象是一个均质的国家或特定的地区。在此范围内只探讨影响工业区位的经济因素,而不涉及其他因素。(2)仅就同一产品讨论其生产与销售问题。(3)工业原料、燃料产地分布在特定地点,并假设该地点为已知 ;(4)工业产品的消费地点和范围为已知,且需求量不变 ;(5)劳动力存在于多数的已知地点,不能移动,各地的劳动成本是固定的,在这种劳动花费水平下可以得到劳动力的无限供应。(6)交通方式一定,运费是距离和重量的函数。,70,韦伯分三个阶段逐步构建其工业区位理论:,第一阶段:只考虑运费因子,由运费指向形成地理空间中的基本工业区位格局。第二阶段:将劳动力成本作为考察对象,考察其对运费指向所决定的基本工业区位格局的

32、影响。第三阶段:将集聚与分散因子作为考察对象,考察其对运费指向与劳动力指向所决定的工业区位格局的影响。,71,(三) 理论重点,1.运费指向论2.劳动力指向论3.集聚指向论,72,1.运费指向论 运费指向论所要解决的问题:在给定原料产地和消费地基础上,如何确定仅考虑运费的工厂区位,即运费最小的区位。,73,根据假设,运费的大小主要取决于原材料与产品的运输距离和重量。要想总运费最小,原材料与产品的重量关系不同我们需要对两者的运距安排不同,即生产区位的选择不同。 韦伯首先从原材料出发,对工业用原料进行了分类:一是遍在原料,指到处都有的原料,此类原料对工业区位影响不大;二是局地原料,也称地方性原料,

33、指只分布在某些固定地点的原料。它对工业区位模式产生重大影响。,74,然后他又根据原料在生产时的重量转换状况,对局地原料进行分类:一种是纯原料:在工业产品中包含其全部重量的局地原料;一种是损重原料,在生产过程中出现重量损失,最终只有部分重量被容纳到最终产品中的局地原料。 根据以上分类,考虑需要运输的原材料与产品重量,韦伯构建了一个综合指标-原料指数以此来论证运费对工业区位的影响。,75,原料指数,是指需要运输的局地原料重量和产品重量之比 。即生产单位产品需要的局地原料重量。,局地原料重量(Wm) 原料指数(Mi)= 产品重量(Wp) 局地原料重量+产品重量 局地原料重量 区位重量= = + 1

34、产品重量 产品重量 = 原料指数 + 1,76,按此公式推算,可得到在工业生产过程中使用不同种类原料的原料指数。一般仅使用遍在原料的原料指数为0,仅使用纯原料的原料指数为1,仅使用损重原料的原料指数大于1。同时,局地原料的失重程度愈大,原料指数也愈大;遍布原料的掺用程度愈大,原料指数则愈小。而原料指数的不同将导致工业区位的趋向不同。,77,最小运费指向原理,(1)考虑一个市场和一个原料地时的工业区位:仅使用遍在原料时,消费地区位; 仅使用纯原料时,自由区位; 仅使用损重原料时,原料地区位。原料指数1(区位质量2)时,指向原料地; 原料指数1(区位质量2)时,指向市场; 原料指数=1(区位质量=

35、2)时,指向自由区位。,78,(2)考虑两个原料地和一个市场时的区位:当两个均为遍在原料或一个为遍在原料,一个为局地纯原料或均两个为局地纯原料时,区位指向市场;当两个均为局地损重原料时,采用区位三角形确定企业指向,加工地点应设在两种原料地和市场连成的三角形之内。,79,韦伯的区位三角图,图中三角形的 一个角M是市场,其他两个角S1和S2是原料产地生产将不会在三角形以外,因为这将产生不必要的运输在三角区以内运费最低点应在何处,决定于每种原料所需的数量和每一种在加工中损失重量的特点如果两种原料所需数量相同,但其中一种失重较多,则生产地点应设在靠近离失重多的原料产地如果两种原料失重情况相同,但其中一

36、种原料使用数量较多,则生产将设在使用较多原料的附近,80,小知识,区位三角形最先是由经济学家龙赫德在其1872年的商业趋向的理论和1882年发表的工业合理区位的确定提出并应用分析企业区位的。,81,(3)考虑多个原料地与多个市场时,用区位多边形或范力农构架确定企业指向。,82,图2.8二维坐标中的区位三角形(a)和区位多边形(b),83,求解运费最小点即是求解区位多边形(包括区位三角形)的P点的坐标。图2.8(b)中,A1,A2,A3,A4,A5 ,A6为区位多边形的各个顶点,坐标已知;假设P点为运费最小点,其坐标为(x,y),P与各点间的距离分别为ri,原料和产品的重量为Wi。那么在运费与距

37、离、重量成比例的情况下,总运送费K可由下式来表示:,84,求K最小值需满足以下方程组:,85,“范力农构架”就是求解上述方程组的一种模拟解法(静力类比法)假定运费只和距离和重量有关,那么运费最小地点应是M1、M2和C的重力中心。,86,图2.9范力农构架(Varignnon Frame),87,(资料来源:Getis A, Getis J .The United States and Canada:The Land and the People. USA: Wm.C.Brown Communications Inc,1995.190),图2.10工厂区位的平面图解析,88,最小运费指向的图示分

38、析,概念1:等费用线运输费用相同的点的连线。 概念2:综合等费用线全部运费相等点的连线。,89,图2.11综合等费用线示意图,存在单一市场N和单一原料地M(纯原料),运输一个单位重量的原料,每千米需要1个单位货币;运输一个单位重量的产品,每千米需要1/2个单位货币;运费每增加一个单位货币,可画出分别围绕NM的同心圆状连线,称为等费用线。而图中A-B-C-D-E-F各点的连线是全部运费为7个货币单位的综合等费用线。,90,2. 劳动力成本指向论,(1)概念劳动力成本指每单位重量产品的所需要的工资。它不仅反映了工资水平,同时也体现了劳动能力的差距。,91,(2)韦伯劳动力成本指向论的思路,工业区位

39、由运费指向转为劳动力成本指向仅限于节约的劳动力成本大于由此增加的运费。即在低廉劳动力成本地点布局带来的费用节约额比由最小运费点移动产生的运费增加额大时,劳动力成本指向就占主导地位。,92,(3)劳动力成本指向的判断指标,指标1:劳动力成本指数概念:每单位重量产品的平均劳动力成本。标准:如果劳动力成本指数大,那么,从最小运费区位移向廉价劳动力成本区位的可能性就大;否则,这种可能性就小。,93,指标2:劳动系数概念:每单位区位重量的劳动力成本,用它来表示劳动力成本的吸引力。劳动系数劳动力成本/区位重量标准:劳动系数大,表示远离运费最小区位的可能性大;劳动系数小则表示运费最小区位的指向强。进一步也可

40、以说劳动系数越高,工业就会更加向少数劳动力廉价地集中。,94,决定劳动力成本指向有两个条件: 一,是基于特定工业性质的条件,该条件是通过劳动力成本指数和劳动系数来测定; 二,是人口密度和运费率等环境条件。韦伯还论述了技术进步与区位指向的关系: 运输技术可加强劳动费指向性区位;机械化则可能减弱劳动费指向性区位。,(4)劳动成本指向的影响因素,95,3. 集聚指向论,(1)集聚的类型纯粹集聚集聚因子的必然归属的结果,即由技术性和经济性的集聚利益产生的集聚,也称为技术性集聚。偶然集聚纯粹集聚之外的集聚,如运费指向和劳动力成本指向的结果带来的工业集中。,96,(2)集聚因子的作用形态,由经营规模的扩大

41、而产生的生产集聚。 由多种企业在空间上集中产生的集聚。,97,(3)分散因子的作用,分散因子的作用是集聚结果所产生的,可以说是集聚的反作用。这种反作用的方式和强度与集聚的大小有关。其作用主要是消除由于集聚带来的地价上升造成的一般间接费、原料保管费和劳动费的上升。,98,(4)集聚指向对运费指向或劳动力成本指向区位的影响,当集聚节约额比运费(或劳动力成本)指向带来的生产费用节约额大时,便会产生集聚。一般而言,发生集聚指向可能性大的区域是多数工厂互相临近的区域。,99,图2.13集聚指向的图解,100,(5)集聚指向的判断,指标:加工系数 加工系数单位区位质量的加工价值标准:加工系数高,工业集聚的

42、可能性也大;相反,集聚的可能性就小。,101,小 结,韦伯将一般区位因子归纳为3个:运费、劳动费、集聚(分散)。在假设区域均质、资源有限分布、劳动力遍在、消费点和吨公里运费确定的条件下,企业的区位选择是由最低运费点经劳动费因子、集聚(分散)因子的修正后得出。,102,三、韦伯区位论的应用研究,(一)运费指向论的应用 (二)劳动力成本指向论的应用 (三)集聚指向论的应用,103,(一) 运费指向论的应用,依据原料指数将工业分为如下三种类型,据此可判断其区位倾向。1原料指数大于的工业近原料地布局2原料指数比1小的工业近消费地布局3原料指数大致等于的工业自由型区位,104,(二) 劳动力成本指向论的

43、应用,韦伯测定了当时德国机械、金属和运输机械工业的劳动力成本指向程度。纺织业和精密机械零件行业的区位是典型的劳动力成本指向性产业。一般向都市周边和农村地域分散的工业大都是劳动系数高或对集聚利益要求不高的行业。,105,(三) 集聚指向论的应用,工业由分散走向集聚,再由集聚趋于分散已成为工业区位空间运动的一个规律。 “二战”后,日本“三湾一海”形成了高度密集的重化学工业集聚带。20世纪70年代后,这种集聚有所缓和,特别是京滨工业地带的临海部工业的集聚出现停止。,106,四、韦伯区位论的意义,韦伯首次将抽象和演绎的方法运用于工业区位研究中,建立了完善的工业区位理论体系。提出最小费用区位原则,即费用

44、最小点就是最佳区位点。指向理论已发展成为了经济区位布局的一般理论。,107,五、理论的局限性,韦伯工业区位论中有不少假设(如运费构成,完全竞争条件等)与现实存在距离;同时,忽视了决策者的差异、技术变化以及政策因素等对工业区位的影响,因而降低了其现实有效性。,108,研究内容: 在一片匀质平原内如何布局不同规模的多级城市,形成以城市为中心、由相应的多级市场区组成的网络体系,借以有效地组织物质财富的生产与流通,中心地理论,109,中心地理论的基本概念,任何企业的任何一种产品,都有一个最大的销售范围,即产品的最大销售限界。在这个限界内产品可能达到的最大销售额,就是该产品的限界值。各种商品可按其限界值

45、划归不同的等级同样,城市也可按其大小分为多种等级据此,克里斯塔勒设计了几种由大中小多级城市和相应的不同规模的层层六边形市场区组成的网络系统,然后将界限值等级不同的商品,分别纳入到各级城市与市场区的经营范围中,110,B级中心地,111,克里斯特勒的中心地布局设想,各个大小城市及其市场区、各大小商业中心及其市场区,形成大小不同的层层六边形愈是高级中心,其所能提供的商品与劳务种类愈齐全同一等级中心的市场区是全等的,因此两个相邻的同一等级中心之间的距离也是相等的;愈是级别低的中心,相邻两个中心之间的距离就愈短,112,廖什等人的补充,在现实生活中,各种商品的市场区的等级与范围远不是那麽规格化的,应允

46、许它们相互交叉、部分重叠在大城市市场区内,主要交通干线的布局对下面各级市场区的范围与布局影响很大人口密度与购买力水平也会影响各级市场区的范围某些资源的分布也会影响城市的分布,而使其不是严格地按六边形模式布局,113,区位理论的新发展,从单个经济单位的区位决策,发展到地区总体经济结构及其模型的研究从抽象的纯理论的模型推导,转为力求接近实际的区域分析和建立在实践中可应用的模型,为实际的决策提供依据区位决策的客体除工业、农业、市场以外,又加进了范围更加广泛的第三产业现代交通工具的发展和高新技术产业的兴起,对传统的区位论提出了挑战现代先进手段的广泛应用为区位理论提供了有力支撑,114,关于区位理论的小

47、结,人类活动的空间是土地,因而可以说区位理论就是土地区位利用理论,区位理论的产生和发展的整个过程,正是土地资源区位利用不断深化的理论体现,115,四、生态经济学原理 土地是一个完整的大生态系统,它包括陆地和水体,由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组成。 作为生态系统它有三大功能:物质循环、能量流动和信息传递。,116,土地经济生态系统运行的四大要素是:物流能流信息流价值流,117,物流分成两大类:自然界的物质循环,地表环境-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地表环境。经济物流或人造物流,地下矿产-生产资料和废弃物、废液、废气-地表环境,118,能流 自然能流: 地球表层环境中能量主要来自太阳(包括水能,风能) 经济能流: 人类的社会经济活动开采了大量的化石燃料和核能改变了地表环境中的能量流,产生全球气候变暖、城市热岛效应、热带风暴频率的增加等 信息流 人类的文明发展与知识积累是分不开的,对自然界的认识总是在不断的深入,但总是有局限性的,错误的认识和决策会带来严重的生态后果。,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在线阅读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