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君子之风》ppt课件.ppt

上传人:牧羊曲112 文档编号:1378486 上传时间:2022-11-16 格式:PPT 页数:47 大小:737.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君子之风》ppt课件.ppt_第1页
第1页 / 共47页
《君子之风》ppt课件.ppt_第2页
第2页 / 共47页
《君子之风》ppt课件.ppt_第3页
第3页 / 共47页
《君子之风》ppt课件.ppt_第4页
第4页 / 共47页
《君子之风》ppt课件.ppt_第5页
第5页 / 共4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君子之风》ppt课件.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君子之风》ppt课件.ppt(47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君子之风,君子之风,什么是君子?,字典:古代指地位高的人,后来指人格高尚的人。,那什么样的人才称得上君子,君子应具备怎么样的要求?从文中找出相关的章节。,15.18,子曰:“君子义以为质,礼以行之,孙以出之,信以成之,君子哉。”(15.18),君子坚守道义、谦逊有礼、讲求诚信,(15.18)本章孔子论述君子完备周到的行为。,孔子说的君子必须具体做到哪一些?义本质意义上要有义,也就是探求义理,属于君子的内心修养。礼行动要求循礼而行。逊即是谦逊,出言吐语谦逊恭谨。信办事守信,取信于人。,4.16,子曰:“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4.16),君子:见利思义、重义轻利,小人:见利忘义、重利轻义,(

2、4.16)本章论述君子与小人对义与利的不同态度。,孔子认为,利要服从义,要重义轻利,他的义指服从等级秩序的道德,一味追求个人利益,就会犯上作乱,破坏等级秩序。所以,把追求个人利益的人视为小人。,君子之风,探究:君子可以获利吗?,君子可以获利。孔子说:“君子爱财,取之有道”,只要所取之利并不害义,那便是合宜的、正当的。孔子主张“见利思义”,反对见利忘义,并不反对正当的求利。,“富而可求也,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说说孔子对于“义”“利”的认识对现代社会的现实意义,问题探究,水污染黑砖窑食品安全问题,这可以溯源到这30多年来“义”和“利”的剧烈碰撞。30多年前的中国

3、,讲求的是“无私奉献”,要求人们以道德和理想来约束自己。是为“义”。30多年后的中国,争取的是“利润最大化”,经济利益是人们追求的最高目标。是为“利”。,探究,孔子说:“君子喻于义”,但主张“见利思义”,反对见利忘义,并不反对正当的求利。韩非子则认为君臣父子之间只有利害关系,没有道义关系,彼此“用计算之心以相待”的,都是为了追求各自的大利。后来儒家走向一个极端,产生了讳言利的倾向,如董仲舒就主张“正其谊不谋其利,明其道不计其功”。请就某一种观点,结合你熟悉例子来谈谈你的观点。,明确: 孔子之论符合人为了生存追求利益而又要遵守“道德”的要求,义利统一。 韩非子和董仲舒之论,走向两个极端,“极左”

4、和“极右” 。后世儒家把“义”与“利”分裂对立起来。问题出在哪里呢?出在对“利”的含义辨析不清上。利有公利和私利两重含义,义利问题包含个人利益与社会利益。其实儒家反对的“利”是私利,“灭人欲”反对的也是“私欲。”,子曰:“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15.9),杀身成仁(成仁取义)为了成全仁德,可以不顾自己的生命。后指为了维护正义事业而牺牲生命。,君子:杀身成仁小人:贪生怕死,(15.9)教人具有求仁的牺牲精神。,“杀身成仁” 主要谈了孔子的生死观是以“仁”为最高原则的。“杀身成仁”,就是要人们在生死关头宁可舍弃自己的生命也要保全“仁”。,(一)子路曰:“君子尚勇乎?”子曰:“君

5、子义以为上。君子有勇而无义为乱,小人有勇而无义为盗。”(二)子谓颜渊曰:“用之则行,舍之则藏,惟我与尔有是夫!”子路曰:“子行三军,则谁与?”子曰:“暴虎冯河,死而无悔者,吾不与也;必也临事而惧,好谋而成者也。”,孔子通常不赞成杀身以成仁,如比干,成仁德而失性命。 孔子在“求生以害仁”与“杀身以成仁”二者必选其一的时候,他才赞成“杀身以成仁”,通常赞成的是“不杀身以成仁”,如管仲不死而相齐桓公,“九合诸侯不以兵车”,“一匡天下,民到于今受其赐”,是成仁不必杀身。,讨论举例:中国历史上杀身成仁的君子,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文天祥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 -谭嗣同鞠躬尽瘁,死

6、而后已。 -诸葛亮,儒家在生命和仁义不可兼得的情况要“舍生取义”,要“杀身成仁”,但现在主张“生命高于一切”,你觉得生命和仁义哪个比较重要,为什么?,子曰:“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4.9),耻:以 为耻恶:不好,小人:贪图享受,作为君子还具有怎样的品德?,孔子在此倡导一种什么样的品格?,安贫乐道,(4.9)本章孔子勉励学生要专心致志求道,不为世俗所累。,孔子认为,一个人如果志于道,但贪图享受,斤斤计较个人的吃穿等生活琐事,讨厌物质环境艰苦,怕自己穿不好吃不好,就没有什么可谈的了,他是不会有远大志向的。因为他的心志已经被物质的欲望分占了。也就是说,一个人的意志若被物质环境支配

7、的话,就无法和他谈学问、谈道。,子曰:“贤哉回也,一箪(1)食,一瓢饮,在陋巷(2),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 (6.11),注释(1)箪:音dn,古代盛饭用的竹器。(2)巷:此处指颜回的住处。,评析本章中,孔子又一次称赞颜回,对他作了高度评价。这里讲颜回“不改其乐”,这也就是“贫贱不能移”的精神,这里包含了一个具有普遍意义的道理,即人总是要有一点精神的,为了自己的理想,就要不断追求,即使生活清苦困顿也自得其乐。,思考:说说颜回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孔子为什么会反复称赞他是一个有道德的人?,课外链接:,颜回的介绍,颜回,春秋末期鲁国人,14岁拜孔子为师,是孔子最得意的弟子,后人称他

8、为“七十二贤之首”,孔子对他称赞最多,赞其好学、仁人等。史记 仲尼弟子列传记载:“回年二十九,发尽白,蚤死。”颜回死后,孔子很伤心,他哭得很悲痛:“噫!天丧予,天丧予!”,注释(1)饭疏食,饭,这里是“吃”的意思,作动词。疏食即粗粮。(2)曲肱:肱,音gng,胳膊,由肩至肘的部位。曲肱,即弯着胳膊。,子曰:“饭疏食(1)饮水,曲肱(2)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7.16),评析 孔子极力提倡“安贫乐道”,认为有理想、有志向的君子,不会总是为自己的吃穿住而奔波的,“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对于有理想的人来讲,可以说是乐在其中。同时,他还提出,不符合于道的富贵荣华,他是

9、坚决不予接受的,对待这些东西,如天上的浮云一般。这种思想深深影响了古代的知识分子,也为一般老百姓所接受。,君子之风,2、如何真正理解颜渊和孔子的“乐” ?,乐,并非以箪食、瓢饮、在陋巷或疏食、饮水、曲肱枕之而乐,君子之乐,乐在坚守道义, 不以贫累其心、改其乐。,思考:孔子极力提倡“安贫乐道”,不符合于道的富贵荣华,他是坚决不予接受的,对待这些东西,如天上的浮云一般。你怎样理解“浮云”的比喻义?,【明确】浮云可使人联想起多种比喻义,如:聚散无常,喻富贵短暂,犹如过眼烟云;云在天上,高不可及,喻富贵与己无关;浮云至轻至淡,喻富贵无足轻重。,作为君子应该具有怎么样的心态?,叶公问孔子于子路,子路不对

10、。子曰:“女奚不曰:其为人也,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7.19),孔子是不是君子?,清刘宝楠说:“发愤忘食者,谓好学不厌,乃忘食也。乐以忘忧者,谓乐道不忧贫也。不知老之将至者,言忘身之老,自强不息也。” (论语正义述而第七),阐述君子之乐在于精神上的满足。,评析这一章里孔子自述其心态,“发愤忘食,乐以忘忧”,连自己老了都觉察不出来。孔子从读书学习和各种活动中体味到无穷乐趣,是典型的现实主义和乐观主义者,他不为身旁的小事而烦恼,表现出积极向上的精神面貌。,17.15,子曰:“鄙夫可与事君也与哉?其未得之也,患得之。既得之,患失之。苟患失之,无所不至矣。”(17.15),患得患失

11、:形容一味担心得失,斤斤计较个人的利害。无所不至:指凡能做的都做了(用于坏事)。即坏事做尽。等同于“无所不为”,如何理解:“苟患失之,无所不至矣。”,子路问于孔子曰:“君子亦有忧乎?”子曰:“无也。君子之修行(修养德行)也,其未得之,则乐其意(志向);既得之,又乐其治(实践)。是以有终身之乐,无一日之忧。小人则不然,其未得也,患弗得之;既得之,又恐失之,是以有终身之忧,无一日之乐也。”,朱熹注释本章引用胡氏(宋理学家胡寅)之论曰:“许昌靳裁之有言曰:士之品,大概有三。志于道德者,功名不足以累其心;志于功名者,富贵不足以累其心;志于富贵者而已者,则亦无所不至矣。”,君子的心灵世界是怎么样的?,子

12、曰:“仁者不忧,知者不惑,勇者不惧。”,在儒家传统道德中,智、仁、勇是重要的三个范畴。礼记中庸说:“知、仁、勇,三者天下之达德也。”孔子希望自己的学生能具备这三德,成为真正的君子。,仁者足以爱人,故胸怀天下,故不以一己私利而忧愁;智者足以明礼,故能克己复礼,故不为一己私利而迷惑;勇者出自礼仁,大义凛然,杀生成仁,故不因一己私利而畏惧。,子曰:“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7.6),(7.6)本章讲述孔子教导学生进德修业的方法。,先立志,然后以仁德为纲领,以六艺为基本,使学生能够得到全面均衡的发展。,如果无高远思想就未免太俗气,太现实的人生只有令自己厌烦。没有相当的行为根据,人生是无根的

13、,最后不能成熟。没有仁的内在修养,在心理上就没得安顿的地方。没有“游于艺”,知识学问不渊博,人生就枯燥了。,子曰:“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623),(6.23)本章孔子分析智者和仁者的性格差别及其作用。 朱熹:“知者达于事理而周流无滞,有似于水,故乐水;仁者安于义理而厚重不迁,有似于山,故乐山。”,仁者也就是仁厚的人。仁厚的人安于义理,仁慈宽容而不易冲动,性情好静就像山一样稳重不迁,所以用山来进行比拟。 智者也就是有智慧的人。有智慧的人通晓事理,反应敏捷而又思想活跃, 性情好动就像水不停地流一样,所以用水来进行比拟。 朱熹:“知者达于事理而周流无滞,有似于水,

14、故乐水;仁者安于义理而厚重不迁,有似于山,故乐山。”,(2)仁以为己任 : (宾语前置),(3) 已:罢休,停息。,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 (87),(1)弘毅:弘,广大。毅,坚毅。宽宏坚毅。,必须具备两个条件:一是要“弘”,就是要有宽广的胸襟,宏大的气度,目光远大而包容一切。一是要“毅”,就是要有坚强的意志,不拔的毅力,果敢的决断,目光犀利而处事利索。 有了这两个条件再持之以恒,死而后已,或许就可以达到仁的境界而称为君子了。,(8.7)本章曾子论述士求仁的要求。,(1)棘子成:卫国大夫。古代大夫都可以被尊称为夫子,所以子贡这样称呼他

15、。(2)驷不及舌:指话一说出口,就收不回来了。驷,拉一辆车的四匹马。这就是成语“一言既出,驷马难追”的语源。 (3)鞟:音,去掉毛的皮,即革。,棘子成曰:“君子质而已矣,何以文为?”子贡曰:“惜乎夫子之说君子也!驷不及舌。文犹质也,质犹文也,虎豹之鞟犹犬羊之鞟。”(128),(12.8)本章叙述子贡矫正棘成子的偏见,阐明文采和本质,形式与内容同样重要。 棘子成认为作为君子只要有好的品质就可以了,不须外表的文采。但子贡反对这种说法。他的意思是,良好的本质应当有适当的表现形式,否则,本质再好,也无法显现出来。(12.8),子曰:“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孔子说:“质朴多于文采

16、,就像个乡下人,流于粗俗:文采多于质朴,就流于虚伪、浮夸。只有质朴和文采配合恰当,才是个君子。”,第十四章7.38,子温而厉,威而不猛,恭而安。(7.38),君子:行为有礼,态度谦逊,温良恭俭让原意为温和、善良、恭敬、节俭、忍让这五种美德。这原本是儒家提倡待人接物的准则。现也形容态度温和而缺乏斗争性。,评析 这是孔子的学生对孔子的赞扬。孔子认为人有各种欲与情,这是顺因自然的,但人所有的情感与欲求,都必须合乎“中和”的原则。“厉”、“猛”等都有些“过”,而“不及”同样是不可取的。孔子的这些情感与实际表现,可以说正是符合中庸原则的。,孔子心目中的“君子”必须具备的品质,包括“道”、“德”、“仁”、

17、“义”、“礼”、“信”等为核心的政治、道德素质及掌握“六艺”的知识技能素质。具体又有能正确处理“利”与“义”的关系,能以生命捍卫仁义,不以个人利益为重,不以非正当手段去追求富贵名利,重视个人修养,追求内涵与外表的统一等。,孔子心目中的君子有哪些品质?,志士仁人:原指仁爱而有节操,能为正义牺牲生命的人。现在泛指爱国而为革命事业出力的人。杀身成仁(舍生取义):为了成全仁德,可以不顾自己的生命。后指为了维护正义事业而牺牲生命。 患得患失:未得时,担心不能得到;既得到时,又担心失去。形容一昧担心得失,斤斤计较个人的利害。 无所不至:至:到。没有达不到的地方。后也指没有什么事是做不出的(多指坏事)。 乐在其中:喜欢做某事,并在其中获得乐趣。 乐以忘忧:快乐起来而忘记了忧愁。形容非常高兴。,饮水曲肱:喝冷水弯曲胳膊当枕头用。比喻清心寡欲,安贫乐道的生活。发愤忘食:为抒发郁闷而决心努力,以至于忘了吃饭,形容十分勤奋。任重道远:负担繁重,路途遥远。比喻肩负重大的任务又要经历长期艰苦的斗争。 死而后已:直到死才罢休。指把毕生的精力全部贡献出来。常与“鞠躬尽瘁”连用。乐水乐山:原指有人喜爱水,有人喜爱山。后比喻各人所好不同,性情动静各异。一言既出,驷马难追:形容话一出口,就无法收回。,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在线阅读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