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礼记》ppt课件.ppt

上传人:牧羊曲112 文档编号:1380211 上传时间:2022-11-16 格式:PPT 页数:24 大小:96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礼记》ppt课件.ppt_第1页
第1页 / 共24页
《礼记》ppt课件.ppt_第2页
第2页 / 共24页
《礼记》ppt课件.ppt_第3页
第3页 / 共24页
《礼记》ppt课件.ppt_第4页
第4页 / 共24页
《礼记》ppt课件.ppt_第5页
第5页 / 共2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礼记》ppt课件.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礼记》ppt课件.ppt(24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礼记简介,礼记,是中国古代一部重要的典章制度书籍。该书编定是西汉礼学家戴德和他的侄子戴圣。戴德选编的八十五篇本叫大戴礼记,在后来的流传过程中若断若续,到唐代只剩下了三十九篇。戴圣选编的四十九篇本叫小戴礼记,即我们今天见到的礼记。这两种书各有侧重和取舍,各有特色。东汉末年,著名学者郑玄为小戴礼记作了出色的注解,后来这个本子便盛行不衰,并由解说经文的著作逐渐成为经典,到唐代被列为“九经”之一,到宋代被列入十三经”之中,为士者必读之书。,礼记是战国至秦汉年间儒家学者解释说明经书仪礼的文章选集,是一部儒家思想的资料汇编。礼记的作者不止一人,写作时间也有先有后,其中多数篇章可能是孔子的七十二名高徒弟子及

2、其学生们的作品,还兼收先秦的其它典籍。,礼记的内容主要是记载和论述先秦的礼制、礼仪,解释仪礼,记录孔子和弟子等的问答,记述修身作人的准则。实际上,这部九万字左右的著作内容广博,门类杂多,涉及到政治、法律、道德、哲学、历史、祭祀、文艺、日常生活、历法、地理等诸多方面,几乎包罗万象,集中体现了先秦儒家的政治、哲学和伦理思想,是研究先秦社会的重要资料。 礼记全书用记叙文形式写成,一些篇章具有相当的文学价值。有的用短小的生动故事阐明某一道理,有的气势磅礴、结构谨严,有的言简意赅、意味隽永,有的擅长心理描写和刻划,书中还收有大量富有哲理的格言、警句,精辟而深刻。,汉代把孔子定的典籍称为“经”,弟子对“经

3、”的解说是“传”或“记”,礼记因此得名,即对“礼”的解释。到西汉前期礼记共有一百三十一篇。相传戴德选编其中八十五篇,称为大戴礼记;戴圣选编其中四十九篇,称为小戴礼记。东汉后期大戴本不流行,以小戴本专称礼记而且和周礼、仪礼合称“三礼”,郑玄作了注,于是地位上升为经。书中还有广泛论说礼意、阐释制度、宣扬儒家理想的内容。,三礼:礼记与仪礼、周礼合称“三礼”。宋代的理学家选中大学、中庸、论语和孟子,把他们合称为“四书”,用来作为儒学的基础读物。诗书礼易春秋为五经 。,礼记编定及地位,礼记又名小戴礼记,东汉郑玄的六艺论、晋代陈邵的周礼论叙和隋书经籍志都认为是西汉礼学家戴圣编定的。这是传统的说法。经近代学

4、者研究,断定这种说法有问题。西汉时期立于学官的五经是易、书、诗、礼、春秋。所谓礼,指的是士礼,也就是晋代以来所称的仪礼。先秦礼学家们传习仪礼的同时,都附带传习一些参考资料,这种资料叫作“记”。所谓学所记也。”西汉礼学家们传授仪礼的时候,也各自选辑一些“记”,作为辅助材料。它们共同的特点是:一、都是用当时通行的隶书抄写的;二、附仪礼而传习,没有独立成书;三、因为是附带传习的资料,往往随个人兴趣而有所删益,即使是一个较好的选辑本,它的篇数、编次也没有绝对的固定性。,东汉学者郑玄给东汉中期定型的收有四十九篇的“记”的选辑本礼记做了出色的注解,这样一来,使它摆脱了从属仪礼的地位而独立成书,渐渐得到一般

5、士人的尊信和传习,魏晋南北朝时期出现了不少有关礼记的著作。到了唐朝,国家设科取土,把近二十万字的左传和十万字的礼记都列为大经,五万字的仪礼和周礼、诗经等列为中经。因为礼记文字比较通畅,难度较小,且被列为大经,所以即使它比仪礼的字数多近一倍,还是攻习礼记的人多。到了明朝,礼记的地位进一步被提高,汉朝的五经里有仪礼没有礼记,明朝的五经里有礼记没有仪礼。礼记由一个附庸蔚为大国了。而仪礼这个往昔大国则日趋衰落了。,礼记内容及价值,由郑玄作注而能够传世的礼记,共收四十九篇文字。礼记这部儒学杂编,内容很庞杂,大体上可分成以下几个方面:有专记某项礼节的有杂记丧服丧事的有记述各种礼制的有记孔子言论的有结构比较

6、完整的儒家论文此外,儒家对各种祭礼、丧礼、冠礼、乡饮酒礼、射礼、聘礼等等,在礼记中也都有一套解释。显然,研究这些都有助于全面理解儒家的思想体系。 众所周知,儒家思想中有对社会发展、人类进步起消极作用的部分,如全力维护等级制度,顽固宣扬男尊女卑等等。这些,在礼记中都得到了充分反映。总之,礼记是了解和研究儒家思想的重要史料。,战于郎 (1),战于郎(2)。公叔愚人遇负杖入保者息(3)。曰:“使之虽病也(4),任之虽重也(5),君子不能为谋也,士弗能死也,不可,我则既言矣!”与其邻重汪踦往(6),皆死焉.鲁人欲勿殇重汪踦(7),问于仲尼(8)。仲尼曰:“能执干戈以卫社稷(9),虽欲勿殇也,不亦可乎?

7、” 作品注释本节选自植弓下。郎:鲁国地名,在今山东鱼台。齐国攻打鲁国时,在郎发生战斗。(3)公叔愚人:鲁昭公的儿子。保:同“堡”,小城。(4)使:指徭役。(5)之:指:老百姓。(6)病:劳苦。(7)任:负担,使动用法。 (8)重:应为“童”。 (9)殇(shang):这里指未成年而死者举行祭祀。 (10)仲尼:孔子的字。(11)干戈:盾和矛,这里泛指武器。,作品译文,鲁国和齐国在郎交战。公叔愚人遇上一个拄仗进入城堡休息的人。公叔愚人说:“虽然徭役使百姓们很辛苦,赋税使他们的负担很沉重,但统治者不能为国家谋划,士人不能为国家献身,这可不行,我敢于这样说,就应当做到!”于是他和相邻的少年汪踦上战场

8、参战,两人都战死了。鲁国人不想用孩子的丧礼来为汪踦办丧事,便向孔子请教。孔子说:“他们能够拿起武器来捍卫国家,不用孩子的丧礼来安葬他们,不也是合理的吗?”,作品读解,少年自告奋勇上战场,这本身就是一种壮举,体现了为国家慷慨赴死的献身精神。面对这种感人的特殊情况,有着严格等级规定的礼,可不可以被突破,可不可以采用特殊情况特殊处理? 先圣孔子回答的是可以。这表明,礼作为一种行为规范,原则上是不允许违背的,即所谓“非礼勿视,非礼勿听”。不如此则无轨可循,就会乱套。但是,如果拘泥于成规,只注重形式,那么将把一些应享受某些礼遇的情形排除在外了。 任何原则和规范,一旦变成僵死的教条,也就成了毫无意义的形式

9、和空壳,它的约束也就变成了一种枷锁。只有规则同内容相结合,真正做到名实相符,表里相称,原则和规范才是有意义和生命力的。注重名实相符,表里相称,恰恰是儒家的一个重要思想。,苛政猛于虎,孔子过泰山侧 ,有妇人哭于墓者而哀,夫子式而听之(1),使子路问之曰(2):“子之哭也,壹似重有忧者(3)。”而曰(4):“然(5)!昔者吾舅死于虎(6),吾夫又死焉(7),今吾子又死焉。”夫子曰:“何为不去也(8)?”曰:“无苛政(9)。”夫子曰:“小子识之(10),苛政猛于虎也!”(出自十三经注疏本礼记檀弓下。),作品注释,(1)式:同“轼”,车前的伏手板,这里用作动词。 (2)子路(前542前480):孔子弟

10、子,鲁国卞 (今山东省泗水县)人,仲氏,名由,一字季路。 (3)壹:真是,实在。(4)而:乃。 (5)然:是这样的。 (6)舅:丈夫的父亲(指公公)。古以舅姑称公婆。 (7)焉:于此,在此。 (8)去:离开。 (9)苛政:包括苛烦的政令,繁重的赋役等。 (10)小子:古时长辈对晚辈,或老师对学生的称呼。,作品译文,孔子路过泰山边,有个妇人在坟墓旁哭得很悲伤。孔子扶着车前的伏手板听着,派子路问她说:“你这样哭,真好像不止一次遭遇到不幸了。”她就说:“是啊!以前我公公死在老虎口中,我丈夫也死在老虎口中,现在我儿子又被虎咬死了。”孔子说:“为什么不离开这儿呢?”妇女回答说:“这儿没有苛刻的暴政。”孔

11、子说:“弟子们记着,苛刻的暴政比老虎还要可怕!”,作品赏析,这篇文章通过“苛政”与“猛虎”的绝妙对比,形象生动地揭露了封建统治者的残暴本性,对封建暴政的鞭挞入木三分。祖孙三代命丧虎口,令人悲悯。但可悲的不在于老虎吃人,而在于以身饲虎却难舍其地。那悲凄老妇的一席话,那一条条离去的鲜活生命,是对当政者,尤其是昏庸残暴者的血泪控诉。孔子提出“德治”,“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拱)之”(论语为政);孟子提出施“仁政”,“君行仁政,斯民亲其上,死其长也”(孟子梁惠王下)。表达的都是儒家的政治主张。这则故事,形象地说明了“苛政猛于虎”的道理,发人深省。,教学相长,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

12、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兑命曰:“学学半。”其此之谓乎、。 注释1.嘉肴:美味的食物。 佳 很好。 肴:熟的鱼肉等,熟食。 2.弗:不 3.旨:味道鲜美。 4.虽:即使。 5.至道:至高无上的道理,最好的道理。 6.是故:因此 7.知困:知道自己在学习中困惑的地方,困:困惑不解 8.知不足:知道自己有不足之处。 9.自反:反过来要求自己,即反省自己。 10.自强:自己奋发图强。强:使动用法,使强。 11.善:好处 12.教学相长:教和学互相促进。长:促进;意思是:教育别人的同时也能增长了自己的学问,翻译,即使有美味的食物,如果不去吃,就不会知道它的味道鲜美;即使有最好的道理,如果不去学习,就不会知道它的高妙。因此,通过学习之后才能知道自己不足的地方,通过教人之后才知道自己困惑不解的地方。知道自己有不足的地方,然后才能反过来要求自己;知道自己困惑不解的地方,然后才能够自我奋发进取。所以说:教和学是互相促进,共同提高的。,本课到此结束 谢谢大家!,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在线阅读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