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谏太宗十思疏》上课解析ppt课件.ppt

上传人:牧羊曲112 文档编号:1380599 上传时间:2022-11-16 格式:PPT 页数:47 大小:4.89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谏太宗十思疏》上课解析ppt课件.ppt_第1页
第1页 / 共47页
《谏太宗十思疏》上课解析ppt课件.ppt_第2页
第2页 / 共47页
《谏太宗十思疏》上课解析ppt课件.ppt_第3页
第3页 / 共47页
《谏太宗十思疏》上课解析ppt课件.ppt_第4页
第4页 / 共47页
《谏太宗十思疏》上课解析ppt课件.ppt_第5页
第5页 / 共4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谏太宗十思疏》上课解析ppt课件.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谏太宗十思疏》上课解析ppt课件.ppt(47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人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见兴替;以人为镜,可以知得失。,公元年,直言敢谏的魏征病死了。唐太宗很难过,他流着眼泪说:“一个人用铜作镜子,可以照见衣帽是不是穿戴得端正;用历史作镜子,可以看到国家兴亡的原因;用人作镜子,可以发现自己做得对不对。魏征一死,我就少了一面好镜子了。”,人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知得失。魏征没,朕亡一镜矣!堪称对魏征人生价值的最佳注释,李世民与魏徵,人称“诤臣”的魏征,谏太宗十思疏,魏征,魏征(繁写体为“徵”),(580643)。字玄成,唐朝下曲阳人。是我国初唐伟大的政治家、思想家和杰出的史学家,早年因避乱而出家做道士,后参加

2、李密反隋的起义军,李密失败后降唐,太宗时拜谏议大夫,左光禄大夫,封郑国公,世人称魏郑公。死后赠司空,谥文贞。 魏征从政十六七年,上书言事二百多次,达十万言,起奏疏收在魏郑公谏录贞观政要中。著有类礼20卷 。辅佐唐太宗17年,以“直颜敢谏”而闻名。他那种“上不负时主,下不阿权贵,中不侈亲戚,外不为朋党,不以逢时改节,不以图位卖忠” 的精神,千百年来,一直被传为佳话。,【作者简介】,李世民,姓名:李世民 出生:公元599年1月23日出生地:陕西 属相:马卒年:贞观二十三年(649) 卒所:终南山翠微宫中享年:52岁 谥号:文皇帝庙号:太宗 陵寝:昭陵父亲:高祖李渊 母亲:太穆顺圣皇后窦氏皇后:文德

3、顺圣皇后长孙氏 子女:14子,21女继位人:儿子高宗李治 简历:晋阳起兵、统一全最失意:发动政变才取得皇位 国、玄武门之变、最痛心:长孙皇后之死 贞观之治最擅长:骑射、书法 最得意:开创贞观盛世最不幸:误食金丹而死,李世民档案,鹞死怀中唐太宗的故事,一天,唐太宗得到一只雄健俊逸的鹞子,他让鹞子在自己的手臂上跳来跳去,赏玩得高兴时,魏征进来了。太宗怕魏征提意见,回避不及,赶紧把鹞子藏到怀里。这一切早被魏征看到,他禀报公事时故意喋喋不休,拖延时间。太宗不敢拿出鹞子,结果鹞子被憋死在怀里。,思考:唐太宗与魏征的关系如何?,魏征与李世民是封建社会中罕见的一对君臣:魏征敢于直谏,多次拂太宗之意,而太宗竟

4、能容忍魏征“犯上”,所言多被采纳。因此,他们被称作理想的君臣(明君诤臣)。,写作背景:唐太宗鉴于隋亡教训,保持了节俭谨慎的作风,实行不少有利国计民生的政策。经过十几年治理,经济发展,百姓富足,边防巩固,国家安定。唐太宗逐渐骄奢忘本,大修庙宇宫殿,广求珍宝,四处巡游。魏征对此极为忧虑,他清醒地看到在繁荣背后隐藏着危机。在群臣齐唱赞歌时,魏征“频上四疏,以陈得失”(此为第二疏),太宗猛醒,还写了答魏征手诏称赞他,把这篇奏疏置于案头,奉为座右铭。,谏 太宗 十思 疏,对象,内容,目的,文体,劝谏,李世民,唐朝第二个皇帝,是我国历史上最有成就的开明君主之一,在他统治时期,出现了安定富强的政治局面,史称

5、“贞观之治”;,本文内容,即十条值得深思的情况,疏通事理,分条陈述。作为一种文体,属古文体的奏议类,专指臣下向国君陈述意见的奏疏。,疏:是臣下向皇帝分条陈述意见的一种文体。又称奏章、奏议。论积贮疏(贾谊)表:陈述某种意见或事情的文体。陈情表(李密)、出师表(诸葛亮)策:科举考试问之于策而令举者作答被称之为策问的文体。讽谏:古代用比喻暗示一类的方式委婉规劝别人接受下级意见的文体。邹忌讽齐王纳谏,“讽、谏、谤、讥、说”区别,讽用委婉的言语暗示或劝告谏直言规劝,使改正错误。谤公开指责别人的过失。讥指责别人的过失。“谤”是公开指责,“诽” 是背地里议论,“讥”是微言讽刺。说用话语劝说别人,使之听从自己

6、的意见。,求木之长( ) 浚其源泉()殷()忧 谗()邪黜()恶 谬()赏垂拱( ) 壅()蔽塞( )源 载( )舟,jn,yn,chn,ch,mi,gng,yng,【听读正音】,zhng,s,zi,朗读课文,【第一段】,臣闻 求木之 长者,必 固其 根本;欲 流之远者,必 浚其泉源;思国之安者,必积 德义。 源不深而 望流之远,根不固而求木之长,德不厚而思国之安,臣虽下愚,知其不 可,而况于明哲乎?,听说,要求,取独,生长,一定,使稳固(形作使动),树的根,想要,水流,使流得远(形作使动),疏通,源头,想,安定,积累,恩德道义,源泉,却,转折,希望,树根,稳固,恩德,深厚,最愚昧无知,虽然,

7、这(指代上述情况),可能,又何况,明智的人,人君 当 神器之 重, 居 域中之 大, 不念居安 思 危, 戒 奢 以 俭,斯亦伐 根 以求木 茂,塞 源 而 欲 流 长也。,【第一段】,国君,掌握,帝位,的,重权(形作名),处,天地间,指国家,至高无上的地位(形作名),想,安逸的环境(形作名),想,危难(形作名),戒除,奢侈,用,行,节俭,这,砍伐,树根,表目的,来表转折,却,茂盛,堵塞,源泉,表转折,却,希望,流得远,形作动,泉水,水流,“闻”的对象是什么?,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上述句式有什么特点?,排比,且对仗工整,为了国安,人君应当怎

8、么做?,必积其德义,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居安思危,戒奢以俭前者的具化),中心论点是如何提出来的?,设喻,本段用了哪些论证方法?,比喻论证、正反对比论证。,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源不深而望流之远,根不固而求木之长,德不厚而思国之安。,反面阐述,正面阐述,排比句1,排比句2,中心论点:思国安,积德义;居安思危,戒奢以俭,比喻,比喻,对比,石庄高级中学 高一语文备课组,2022/11/16,石庄高级中学 高一语文备课组,简析,1.正面阐述:2.反面申述:3.提出结论:4.中心论点:,三个排比句,两个作比喻,一个明事理,

9、浅显易懂。,紧扣上层三个排比来申述,加上一个反问,简洁有力。,由人君地位说起,结合开头的比喻,从反面提出自己的观点。,思国安,积德义;居安思危,戒奢以俭,凡 百 元首,承天景 命,善始者实繁,克 终者 盖 寡。岂 取 之 易,守之难乎?盖 在 殷忧,必竭 诚 以 待 下; 既 得志,则 纵 情 以傲 物。竭诚则吴越为一体;傲物则骨肉为行路。虽 董 之 以严刑,,处在,所有的,帝王,凡是,形容多,承受,大,使命,好,开头,确实,多,能够,坚持到最后,大概,少,难道,夺取,代天下,容易,因为,深,忧患,竭尽,诚心,地,表修饰,对待,臣民,已经,以后,达到目的,就,放纵,情感,表并列,并,傲视,形作

10、动,自己以外的人,看不起他人,傲视他人,成为,整体,敌对的势力(会和自己)结成一体,喻至亲,路人,虽然,监督,他们,代臣民,用,介词结构后置,振 之以威 怒,终 苟 免 而不怀 仁,貌 恭 而 不心服。 怨不在大,可畏 惟 人, 载舟覆舟,所 宜 深 慎。,通“震”,威吓,威势,盛怒,介词结构后置,最终,苟且,免于刑罚,表转折,却,怀念,仁慈,表面上,名作状,恭顺,表转折,但,心里服气,怨恨,大小,怕,只,仅仅,百姓,民众,负载,颠覆,应当,程度深,十分,谨慎,助词,思考题,这一段作者概括了什么历史教训?,善始者实繁,克终者盖寡,作者认为得天下之君王为何易失人心?,作者如何肯定了人民的力量?,

11、“既得志,则纵情以傲物”;“傲物则骨肉为行路”,“怨不在大,可畏惟人”;“载舟覆舟,所宜深慎”。,以 引出分析论证,用“殷忧”和“得志”的不同心态说明? 用古人的论述以 的关系比 的关系,切中要害,令人警觉。,思考题,设问,能否竭诚待下是事业成败的关键,水和舟,民和君,2022/11/16,石庄高级中学 高一语文备课组,本段采用的是什么论证方法?,从本段所述来看,作者的思想上有很大的局限性,这表现在于何处?,对比善始与不善终;竭诚待下与纵情傲物比喻载舟覆舟,所宜深慎。,“凡百元首,承天景命”,宣扬了皇权神授论,这与他的封建忠君思想分不开。,石庄高级中学 高一语文备课组,小结:总结历史经验,并从

12、创业守成,人心向背等方面论述“居安思危”的道理。,对比,殷忧,得志,竭诚待下,纵情傲物,吴越为一体,骨肉为行路,苟免不怀仁,貌恭不心服,严刑,载舟,覆舟,比喻,诚能见 可 欲, 则 思 知 足 以自 戒;将有 作,则思知止 以 安人;念高 危,则思谦冲而 自牧;惧满溢,则思江海下 百 川; 乐 盘游,则思三驱 以 为 度;,如果,看见,喜欢的东西,相当于“所”,就,想到,知道,满足,表目的,来,自己,警戒,宾语前置,想要,兴建,指大兴土木之事,适可而止,使安宁,百姓,想,高而险,虚,谦虚,养,宾语前置,害怕,溢出,喻骄傲自满,居于之下,名作动,表众多,河流,以为乐,打猎等娱乐活动,网三面,留一

13、面,表对象,把,后省(之),作为,限度,忧 懈怠,则思慎 始 而 敬 终;虑壅蔽,则思虚心以 纳 下;惧 谗邪, 则思正 身 以 黜 恶; 恩 所加,则思无 因 喜 以 谬赏;罚 所及,则思无以 怒 而 滥 刑.,担心,松懈、懈怠,谨慎,开始,表并列,慎重,结束,忧虑,堵塞、蒙蔽,被动句,使谦虚,采纳,臣下的意见,说别人坏话的人,形作名,邪恶不正派的人,形作名,使端正,自己,表并列,排斥,奸邪小人,形作名,赐恩,名作动,所施加的人,通“毋”,不要,因为,高兴,表结果,以致,不恰当地奖赏,惩罚,所涉及的人,发怒,因为,表结果,以致,过度,惩罚,总此十思,宏 兹九德。简 能 而 任之,择 善而 从

14、之,则 智者尽其 谋,勇者 竭其 力,仁者播其惠,信者 效其忠。文 武 并 用,垂拱而 治。 何 必 劳 神 苦 思,代 百司之职 役哉!,持,坚持,使光大,此,选拔,有才能的人,形作名,表顺接,任用,选择,好的意见,形作名,顺从,那么,聪明的人,竭尽,形作动,智谋,勇敢的人,竭尽,力量,仁爱的人,散布,恩惠,诚信的人,奉献,忠诚,文臣,武将,一起,任用,表结果,治理得好,为什么,一定,使疲倦,精神,使苦累,代替,百官,职务,差役,“十思”与第一段的观点有何联系?,“十思”是“积德义”的具体内容。,思 考 题,除“十思”之外,君王还应做什么?,宏九德选拔任用人才听从善言,见欲 知足自戒将作 知

15、止安人念危 谦冲自牧惧溢 江海下川乐游 三驱为度忧怠 慎始敬终虑蔽 虚心纳下惧邪 正身黜恶恩加 因喜谬赏罚及 以怒滥刑,戒奢侈,戒骄傲,戒纵欲,戒轻人言,戒赏罚不公,十思(由什么想到什么),“智者尽其谋,勇者竭其力,仁者播其惠,信者效其忠;文武并用,垂拱而治。” 不必劳神苦思。,思 考 题,君王这样去做会有怎样的结果?(作者理想的政治境界是什么?)(好处是什么?),“何必劳神苦思”一句以反问结束全文,可以收到怎样的效果?,作者以反问的形式启发太宗,讲明了十思的现实意义,可以更加坚定他实行开明政治的决心。,提出思(比喻、对比)论证,居安思危戒奢以俭,提出问题,为何思,载舟覆舟,所宜深慎,总结历史

16、(对比)说明,善始实繁克终概寡,引出警告,反面,思什么,提出十思,正面,文武并用垂拱而治,解决问题,本课小结:,思,分析问题,语言特点:,骈散结合,华美流畅比喻排比,生动有力,论证方法:,1)正反对比论证,2)比喻论证,【写作特色】,写作特点1.骈散结合,华美流畅 唐代的奏疏,习惯上都用骈文写。这篇奏疏虽然也用了许多骈偶句式,却突破了骈体的束缚,骈散语句交替运用,既有骈文的整齐华美,又有散文的自然流畅,易于诵读。 2.正反论述,务尽其旨 全文以论述为主,对同一个问题,作者往往从正反两方面进行剖析,这样,说理更加透彻。如第一段先从正面论述固本疏源,再从反面阐述不这样做的危害;第二段关于殷忧竭诚与

17、得志傲物的反复论述,第三段贯穿十思的本能欲望(或反应)与理性自制的对举,都体现了这一特点。 3.比喻排比,生动有力 文章以浅显的比喻衬出中心论题,比喻作为一种推理手段,起到了生动、直观的效果;全文的论述多用排比句式,铺排罗列,勾连而下,气势不凡,增强了文章的表现力。,背诵重点句 臣闻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 。 人君当神器之重,居域中之大,不念居安思危,戒奢以俭。 善始者实繁,克终者盖寡。 竭诚则吴越为一体,傲物则骨肉为行路。 虽董之以严刑,震之以威怒 。 怨不在大,可畏惟人,载舟复舟,所宜深慎。 惧满溢,则思江海下百川。 忧懈怠,则思慎始而敬终。

18、 简能而任之,择善而从之,则智者尽其谋,勇者竭其力,仁者播其惠,信者效其忠。,“十思”的针对性1见可欲,则思知足以自戒魏征评论:“陛下贞观之初,无为无欲,清静之化,远被遐荒。考之于今,其风近坠今则求骏马于万里,市珍奇于域外,取怪于道路,见轻于戎狄。”典型史实:王珪谏太宗出美人太宗尝闲居与珪宴语,时有美人侍侧,本庐江王瑗之姬,瑗败籍没入宫。太宗指示之曰:“庐江不道,贼杀其夫而纳其室。暴虐之甚,何有不亡者乎?” 珪避席曰:“陛下以庐江取此妇人为是耶,为非耶?”太宗曰:“杀人而取其妻,卿乃问朕是非,何也?”对曰:“今此妇人尚在左右,窃以圣心为是之,陛下若以为非,此谓知恶而不去也。”太宗虽不出此美人,

19、而甚重其言。,2将有作,则思知止以安人魏征评论:“陛下贞观之始,视人如伤,恤其勤劳,爱民犹子,每存简约,无所营为。顷年已来,意在奢纵,勿忘卑俭,轻用人力,乃云百姓无事则骄逸,劳役则易使”典型史实:张玄素谏修乾阳殿贞观四年,诏发卒修洛阳宫乾阳殿以备巡幸,玄素上书谏曰:“臣闻阿房成,秦人散;章华就,楚众离;及乾阳毕功,隋人解体。且以陛下今时功力,何如隋日?役疮痍之人,袭亡隋之弊,以此言之,恐甚于炀帝。深愿陛下思之”太宗曰:“卿谓我不如炀帝,何如桀、纣?”对曰:“若此殿卒兴,所谓同归于乱。且陛下初平东都,太上皇敕大殿高门并宜焚殿,陛下以瓦木可用,不宜焚灼,请赐于贫人。事虽不行,然天下翕然,讴歌至德。

20、今若遵旧制,即是隋役复兴。五六年间,趋舍顿异,何以昭示子孙,光敷四海?”太宗叹曰:“我不思量,遂至于此。”,3念高危,则思谦冲而自牧魏征评论:“陛下贞观之初,孜孜不怠,屈己从人,恒若不足。顷年已来,微有矜放。恃功业之大,意蔑前王;负圣智之明,心轻当代。”典型史实:孔颖达谏太宗“其容若虚”贞观三年,太宗问给事中孔颖达曰:“论语云:以能问于不能,以多问于寡,有若无,实若虚,何谓也?”孔颖达对曰:“圣人设教,欲人谦光。己虽有能,不自矜大,仍就不能之上,求访能事。己之才艺虽多,犹以为少,仍就寡少之人,更求所益。己之虽有,其状若无;己之虽实,其容若虚。非憔匹庶,帝王之德,亦当如此。夫帝王内蕴神明,外须玄

21、默,使深不可知若其位居尊极,炫耀聪明,以才凌人,饰非拒谏,则上下情隔,君臣道乖,自古灭亡,莫不由此也。”,4惧满溢,则思江海下百川魏征评论:“陛下初践大位,敬以接下,君恩下流,臣情上达,咸思竭力,心无所隐。顷年以来,多所忽略。或外官充使,奏事入朝,思睹阙廷,将陈所见,欲言则颜色不接,欲请又恩礼不加。”典型史实:魏征谏太宗止泰山封禅贞观六年,匈奴克平,远夷入贡,符瑞日至,年谷丰登,岳牧等屡请封禅。惟魏征以为不可。对曰:“陛下东封,万国咸萃,要荒之外,莫不奔驰。今自伊、洛之东,暨乎海、岱,灌莽巨泽,茫茫千里,人烟断绝,鸡犬不闻,道路萧条,进退艰阻。宁可引彼夷狄,以示虚弱?渴财以偿,未厌远人之望;加

22、年给复,不偿百姓之劳。或遇水旱之灾,风雨之变,庸天邪议,悔不可追。岂独臣之诚恳,亦有舆人之论。”太宗称善,于是乃止。,5乐盘游,则思三驱以为度魏征评论:“陛下初登大位,高居深视,事惟清静,心无嗜欲,内除毕弋之物,外绝畋猎之源。数载之后,不能固志。虽无十旬之逸,或过三驱之礼。遂使盘游之娱见讥于百姓,鹰犬之贡远及于四夷。”典型史实:虞世南谏太宗勿纵情畋猎太宗颇好畋猎,虞世南上疏谏曰:“臣闻秋狝冬狩,盖惟恒典;射隼从禽,备乎前诰。伏惟陛下因听览之余辰,顺天道以杀伐天弧星毕,所殪已多,颁禽赐获,皇恩亦溥。伏愿时息猎车,且韬长戟,不拒刍荛之请,降纳涓浍之流,袒裼徒博,任之群下,则贻范百王,永光万代。”,

23、6忧懈怠,则思慎始而敬终魏征评论:“陛下贞观之初,导入使谏。三年以后,见谏者悦而从之。比一二年,勉强受谏,而终不平也。”典型史实:魏征评太宗纳谏“慎始”而难“敬终”陛下初即位,论元律师死,孙伏伽谏以为法不当死。陛下赐以兰陵公主园,直百万。或曰赏太厚,答曰:“朕即位未有谏者,所以赏之。”此导人使谏也。后柳雄妄诉隋资,有司得,劾其伪,将论死,戴胄奏罪当徒,执之四五然后赦。谓胄曰:“弟守法如此,不畏滥罚。”此悦而从谏也。近皇甫德参上书言:“修洛阳宫,劳人也;收地租,厚敛也;俗尚高髻,宫中所化也。”陛下恚曰:“是子使国家不役一人,不收一租,宫人无岁,乃称其意!”臣奏:“人臣上书,不激切不能起人主意,激

24、切即近讪谤。”于是,陛下虽从臣言,赏帛罢之,意终不平。此难于受谏也。,7虑壅蔽,则思虚心以纳下魏征评论:“陛下贞观之初,砥砺名节,不私于物,惟善是与。亲爱君子,疏斥小人。今则不然,轻亵小人,礼重君子。重君子也,敬而远之;轻小人也,狎而近之。近之则不见其非,远之则莫知其是。”典型史实:魏征刻小人权万纪、李仁发贞观五年,治书侍御史权万纪、侍御史李仁发俱以告讦谮毁,数蒙引见。遂任心弹射,肆其欺罔。给事中魏征正色而奏之曰:“权万纪、李仁发并是小人,不识大体。以谮毁为是,告讦为直。凡所弹射,皆非有罪。陛下掩其所短,收其一切,乃骋其奸计,附上罔下,多行无礼以取强直之名。诬房玄龄,斥退张亮,无所肃厉,徒损圣

25、名。道路之人,皆兴谤议陛下纵未能举善以崇德,岂可进奸而自损乎?”太宗欣然纳之,赐征绢五百匹。其万纪又奸状渐露,仁发亦解黜,万纪贬连州司马,朝廷咸相庆贺焉。,8惧谗邪,则思正身以黜恶魏征评论:“贞观之初,求贤若渴近岁已来,由心好恶。小人之性,好谗佞以为身谋。陛下不省察其根源,而轻为之臧否,是使守道者日疏,干求者日进。”典型史实:太宗不识宇文士及谀谄太宗尝止一树下,曰:“此嘉树。”宇文士及从而美之不容口。帝正色曰:“魏公常劝我远佞人,我不悟佞人为谁,意常疑汝而未明也。今日果然。”士及叩头谢曰:“南衙群官面折廷争,陛下尝不得举手,今臣幸左右,若不少有顺从,陛下虽贵为天子,复何聊乎?”帝意复解。,9恩

26、所加,则思无因喜以谬赏魏征评论:“刑赏之本,在乎劝善而惩恶,帝王之所以与天下为画一,不以亲疏贵贱而轻重者也。今之刑赏,未必尽然。或申屈在乎好恶,轻重由乎喜怒。刑滥则小人道长,赏谬则君子道消。”典型史实:魏征谏太宗勿宠长乐公主长乐公主,文德皇后所生也,贞观中将出降,敕有司资送,倍于长公主。魏征奏言:“昔汉明帝欲封其子。帝曰:朕子岂得同于先帝子乎?可半楚、淮阳王。前史以为美谈,天子姊妹为长公主,天子之女为公主。既加长字,良以尊于公主也。情虽有殊,义无等别。若令公主之礼有过长公主,理恐不可。实愿陛下思之。”,10罚所及,则思无因怒而滥刑魏征评论:“顷者责罚稍多,威怒微厉,或以供给不赡,或以人不从欲,皆非致治之所急,实乃骄奢之攸渐,是知贵不与骄期而骄自来,富不与奢期而奢自至,非徒语也。”典型史实:太宗自悔误杀张蕴古贞观五年,张蕴古为大理丞。相州人李好德素有风疾,言涉妖妄,诏令鞠于狱。蕴古言:“好德癫病有征,法不当坐。”太宗许宽宥,蕴古密报其旨,仍引与博戏。治书侍御史权万纪劾奏之,太宗大怒,令斩于东市。既而悔之,谓房玄龄曰:“公等食君之禄,须忧人之忧,事无巨细,咸当留意。今不问则不言,见事不谏争,何所辅弼?如蕴古身为法官,与囚博戏,漏泄朕言,此亦罪状甚重,若据常律,未至极刑。朕当时盛怒,即令处置,公等竟无一言,所司又不复奏,遂令决之,岂是道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在线阅读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