鸿慈路道路工程(北段)初步设计计算书.docx

上传人:李司机 文档编号:7165858 上传时间:2024-06-16 格式:DOCX 页数:33 大小:180.3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鸿慈路道路工程(北段)初步设计计算书.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3页
鸿慈路道路工程(北段)初步设计计算书.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3页
鸿慈路道路工程(北段)初步设计计算书.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3页
鸿慈路道路工程(北段)初步设计计算书.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3页
鸿慈路道路工程(北段)初步设计计算书.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鸿慈路道路工程(北段)初步设计计算书.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鸿慈路道路工程(北段)初步设计计算书.docx(33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鸿慈路道路工程(北段)初步设计计算书1工程概况12设计依据、采用的技术规范及专家意见12.1设计依据12.2采用的技术规范23工程地质情况24边坡支挡结构设计154.1 设计参数154.2 支挡结构设计165桩板挡墙稳定性计算166结论301工程概况本次设计的鸿慈路位于。项目南起于上跨兴络线铁路桥梁终点,北止于现状龙华路,长度约1.3km,其中K7+888K8+432.015段为新建段;K8+432.015K8+519.015段为已建下穿成渝高速地通道段;K8+519.015K9+200段为现状改造段。本项目道路等级为城市次干路,设计时速50kmh,标准路幅宽32m,双向6车道,包含一座下穿成

2、渝高速地通道,长87m,该地通道结构为现状,本次仅进行排水、照明及装饰设计。如图所示,红色粗实线为本次设计设计范围。本项目设计内容包含道路、地通道、排水、照明、交通、绿化等工程内容。2设计依据、采用的技术规范及专家意见2.1设计依据(1)业主与我单位签订的设计合同(2)兴谷路下穿道工程施工图设计(重庆市中机中联)(3)重庆高新区控制性详细规划(4)重庆高新区城市道路交通设计导则(5)重庆市生态园林建设技术导则(6)重庆市主城区绿化提质增花添色设计技术导则(7)沿山大道施工图设计图纸(苏交科)(8)业主提供的相关最新地形图资料1:500(2021.11)(9)高新区主要干道工程(C标段)鸿慈路(

3、K7+888.000K9+207.171)岩土工程勘察报告(上海勘察设计研究院(集团)有限公司2022.08)(10)鸿慈路道路工程(北段)工程方案设计(林同松国际工程咨询(中国)有限公司2022.07)(Il)其他相关资料2.2采用的技术规范2. 2.1公路路基设计规范(JTGD30-2015)3. 2.2建筑边坡工程技术规范(GB50330-2013)4. 2.3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50010-2010)(2015版)5. 2.4建筑地基处理技术规范(JGJ79-2012)6. 2.5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GB50007-2011)7. 2.6建筑与市政地基基础通用规范(GB55003

4、-2021)8. 2.7建筑边坡工程施工质量验收标准GB/T51351-20199. 2.8工程结构通用规范GB55001-202110. .9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10)3工程地质情况3.1 基础设施条件拟建高新区主要干道工程(C标段)鸿慈路(K7+888K9+2OO)项目位于重庆九龙坡区白市驿镇、含谷镇,周边市政路网已基本成熟,设计起点为龙村,下穿银昆高速,接于兴谷路,终点置于新谷路与龙华路交叉口,车辆能快速到达,交通较为方便。3.2 气象与水文工程区属亚热带湿润气候,具冬暖春早、雨量充沛、夜雨多、空气湿度大、云雾多、日照偏少等特点。海拔高程30Om以下的沿江河谷区,年平均

5、气温为18.018.8C之间。气候特点:重庆属中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热量资源丰富,降水量充沛,具有冬暖春早、夏多伏旱、无霜期长、降水丰富但分布不均、日照少、湿度大、雾多、风速小等特点。气温:年平均气温约18.3C,年极端最高气温43.0C(2006.8.15),年极端最低气温-1.8oC(1955.01.11),最冷月(一月)平均气温7.7,最冷月(一月)平均最低气温5.7。降雨量:雨季平均起讫日期为5月2日9月27日,日降雨量大于25mm以上的大暴雨日数占全年降雨日数的62%左右,一日最大降雨量216.6mm(2007.7.17)。多年平均降雨量为1082.6mm,降雨量最高为1518.7m

6、m,降雨量最低为644.3mm。风:年平均风速为1.3ms,最大风速为26.7ms湿度:年蒸发量1079.2mm,最大年蒸发量1347.3mm(1959年),年平均相对湿度为79%,年平均绝对湿度为17.7hPa,阴天年平均有200多天。拟建场地范围内未发现大型地表水水体,总体来说场地水文条件为简单。3.3 地形地貌拟建场地属构造剥蚀浅丘地貌,地势整体呈波状起伏,地面高程296.0Om304.00m,相对高差8.00m,场地整体地形宏观角度1。10。,局部边坡地段地形坡角50。60。3.4 地层岩性经地面地质调查和钻探揭露,场地出露地层主要为第四系堆积层和下伏侏罗系中统沙溪庙组。各地层岩性特征

7、依新老顺序简述如下:3.4.1 第四系全新统(Q4)(1)人工填土(Q4ml)人工填土:杂色,由砂岩、砂质泥岩碎块石、粘性土等组成,碎块石粒径一般15mm250mm,最大粒径超过500mm,骨架颗粒含量25%60%,钻探揭露厚度0.0Om9.IOm(HCZK76),道路全段广泛分布。场地内填土分为近期堆填和远期堆填,近期填土分布范围为K7+888.000K8+420,地表表层因房屋拆除堆填而成,松散状为主,以杂填土为主;其余地段分布远期填土,堆填年限5年-7年,主要为兴谷路原路基及周边范围回填,作压实处理,路基范围内填土以中密为主,路基范围外填土以稍密为主,以素填土为主。(2)粉质粘土(Q4e

8、,+d,)灰黄色褐色,成份均匀,稍有光泽,无摇震反应,干强度中等,韧性中等,可塑软塑状,钻探揭露厚度为0.7m6.3m(FXZK70),主要分布在沿线原始地貌低洼、沟槽地带。线路里程K7+888-K8000段粉质粘土顶部主要为耕植土,富含有机质与植物根系,土层厚度厚Oom39Om(HCZK21)。3.4.2 侏罗系中统沙溪庙组(J2s)砂质泥岩:紫红色,矿物成分主要为粘土矿物,泥质结构为主,局部夹有薄层砂岩或团块,中厚厚层状,强风化带风化裂隙发育,岩质极软,岩芯破碎呈碎块状;中等风化带岩芯较完整,裂隙微发育,局部较发育,岩质极软软,岩芯呈短柱状、长柱状、少量块状、厚片状,岩芯一一般节长20mm

9、200mm,最长岩芯超过30OmmcJ岩石单轴天然抗压强度标准值7.44MPa,属软岩,岩体较完整,岩体基本质量分级为IV级。砂质泥岩主要分布在里程K7+888K8+440。粉砂岩:黄褐色,矿物成分主要为粘土矿物,粉砂泥质结构,中厚厚层状,强风化带风化裂隙发育,岩质极软,岩芯破碎呈碎块状或粉末状;中等风化带岩芯较完整,裂隙微发育,局部较发育,岩质极软软,岩芯呈短柱状、长柱状、少量块状、厚片状,岩芯一般节长20mm100mm,最长岩芯超过15mm。岩石单轴天然抗压强度标准值3.83MPa,属极软岩,岩体较完整,岩体基本质量分级为V级。砂质泥岩主要分布在里程K7+888K8+440。砂岩:黄褐色、

10、灰白色,主要由长石、石英、云母组成,中细粒结构,钙质胶结为主,中厚层状构造。岩石质较软,局部泥质含量较高,夹有泥质条带或泥质团块,偶有薄层粉砂岩夹层,胶结程度一般,强风化带岩芯破碎,多呈碎块状、块状,少量呈饼状、短柱状,质极软;中风化带岩芯较完整,多呈柱状、长柱状,岩芯一般节长50mm200mm,最长岩芯超过350mm,局部裂隙发育较发育,波浪断口,无填充,岩芯局部破碎呈碎块状或短柱状。岩石单轴天然抗压强度24.56MPa,属较软岩,岩体较完整,岩体基本质量分级为IV级。砂岩主要分布在里程K8+440K9+200。3.5 基岩面及基岩风化带特征拟建场地内自然边坡未见变形及破坏迹象,稳定性较好,

11、地形坡角一般110。,拟建工程项目场地范围内基岩埋深0.0Om9.40m,基岩面高程297.0Om310.00m,基岩面倾角5261为主。场地内基岩强风化带岩质软,厚度一般1.0Om2.50m。基岩强风化带裂隙较发育,局部含风化带裂隙水,岩芯破碎,岩芯主要呈碎块状或短柱状。场地内基岩中风化带岩质较硬,岩芯局部破碎呈碎块状或短柱状,其余呈柱状、长柱状,岩体较完整完整,以较完整为主,岩芯节长一般40mm4(X)m.3.6 地质构造与地震拟建场地位于北暗向斜东翼(场地构造纲要图见图3.4-1)。,无活动断裂构造通过,岩层产状273279Z52o61,其中道路里程K7+888K8+180段产状为279

12、oZ61o,K8+180-K8+560段产状为275oZ56o,K8+560K9+200段产状为273/52。层面结合状况分离,层面光滑局部略有起伏,张开度小于3mm,层面间大部分无充填,仅局部偶见泥质或泥夹岩屑充填,结合很差,层面为硬性结构面。根据地面调查,区内岩体有两组构造裂隙存在,其特征如下:Jh产状为130135Z28o30,优势产状132Z28o,该组裂隙总体上较发育不发育,裂隙间距是2m4m,延伸长度3m5m,裂隙结合状况主要为分离状,裂隙面平面光滑,结构面张开度小于2m11,裂隙间未见充填,结合差,裂隙面为硬性结构面。J2:产状为1417Z70o80,优势产状15Z75o,该组裂

13、隙总体上较发育不发育,裂隙间距是2m6m,延伸长度3m5m,裂隙结合状况主要为分离状,裂隙面平面光滑,结构面张开度小于2mm,裂隙间未见充填,结合差,裂隙面为硬性结构面。根据中国地震动峰值加速度区划图(1/400)万GB183062015之图Al及中国地震动反应谱特征周期区划图(1/400万)GB183062015之图Bl,场地的抗震设防烈度为6度,设计地震分组为第一组,场地设计基本地震动峰值加速度0.05g。3.7 水文地质条件工程场地地层主要由素填土、杂填土、粉质粘土、下伏侏罗系中统沙溪庙组砂质泥岩、粉砂岩及砂岩组成,粉质粘土为相对隔水层,素填土属于相对含(透)水层,砂质泥岩、粉砂岩为相对

14、隔水层,砂岩属于微弱含水层,基岩内的裂隙(风化裂隙及构造裂隙)属于含水空间。工程场地地下水按含水介质可分为第四系松散堆积层孔隙水和基岩裂隙水(包括风化带裂隙水和构造裂隙水),分别说明如下:3.7.1 第四系松散层孔隙水松散层孔隙水具有自成补给、径流、排泄系统的特点,主要接受大气降雨补给,且受季节影响显著,属季节性潜水,水量较小。该类地下水主要分布于原始沟谷低凹地带的第四系土层中。3.7.2 基岩裂隙水包括风化裂隙水和构造裂隙水,风化裂隙水分布在浅表基岩强风化带网状裂隙中,为局部性上层滞水或小区域潜水,受季节性影响大,各含水层具自成补给、径流、排泄系统特点,其水量较小。构造裂隙水分布于厚层块状砂

15、岩层中,以层间裂隙水或脉状裂隙水形式存在,水量动态变化不稳定。3.7.3 地水下补给、径流、排泄通过本次勘察:拟建线路起点到K8+440段场地地下水补给以大气降水为主,整体以自然排泄为主,地表水及地下水由地势较高地段向较低地段排泄。K8+440-K9200段在现兴谷路段基础上扩建而成,现排水系统完善,地表水主要通过雨、污水管进行排泄。勘察期间,拟建项目场范围内未见地下水,水文地质条件简单。3.8 不良地质作用及地下障碍物3.8.1 不良地质作用经岩土工程调查和钻探揭露,拟建场地及附近无滑坡、崩塌、泥石流、断层、地面沉降等不良地质作用和地质灾害。3.8.2 地下障碍物勘察期间,通过物探探管等手段

16、,查明沿线地下障碍物主要为沿线的地下管线,并查明钻孔附近管线的埋藏范围。详见“沿线高压线”章节。在勘探点的勘探深度范围内未发现有墓穴、防空洞、孤石等对工程不利的埋藏物。3.9 特殊性岩土拟建项目场地范围内特殊性岩土为人工填土、表层残坡积土和强风化岩:人工填土:包括素填土、杂填土。素填土结构松散稍密为主,由砂质泥岩碎块、砂岩碎块、粘性土及岩屑组成,碎块含量不均,粒径差异大,不能直接采用为路床填料,经碾压处理合格之后可用为路基;杂填土主要由破头等建筑垃圾组成,不能直接采用为路床填料,施工期间应先将其清除。残坡积土,紫褐色、灰黄色,可塑状。主要由粘土矿物组成,含少量岩石碎屑,厚度不均,表层植被覆盖,

17、含有机质。强风化岩,岩体破碎,风化裂隙发育,岩质软,厚度不均,总体上场地内砂质泥岩强风化带厚度大于砂岩强风化带厚度。3.10 岩、土可挖性分级根据市政工程地质勘察规范DBJ50-174-2014,场区岩、可挖性工程分级见下表:场地沿、土可挖性工程分级层序岩土层名称岩土层分类描述岩、土分类岩、土可挖性分级1素填土、杂填土、粉质粘土沿线的杂填土、耕植土、松散状的填土、淤泥、可塑软塑状的粉质粘土。松土I级2素填土、粉质粘土、局部压实的人工素填土、硬塑状的粉质粘土。普通土II级3强风化基岩粉砂岩、砂质泥岩及砂岩等基岩强风化带。硬土In级4中风化砂质泥岩中风化砂质泥岩,薄中厚层状结构,裂隙不发育较发育。

18、软石IV级5中风化的粉砂岩中风化粉砂岩,薄中厚层状结构,裂隙不发育较发育。软石IV级6中风化砂岩中风化砂岩,中厚层状结构,裂隙不发育较发育。次坚石V级3.11 岩土参数选用及建议3.12 .1岩土设计参数取值原则岩土体的物性指标按平均值结合地区经验取值。素填土地基承载力根据试验成果并结合地区经验确定。地基极限承载力标准值根据岩土工程勘察规范(DBJ50T-O432016)第10.4.2条规定,结合岩体完整程度,根据岩石天然抗压强度标准值(当岩体受水浸泡时,用饱和值)乘以地基条件系数(本次报告取1.10)确定,砂岩取饱和值,砂质泥岩取天然值。各岩土层的地基承载力特征值依据公路桥涵地基与基础设计规

19、范(JTG33632019)4.3节,并结合地区经验综合确定。岩体抗剪强度设计值按建筑边坡工程技术规范GB50330-2013,参照试验成果及已有勘察资料,按地方经验取值。一般岩体粘聚力C为岩块标准值的0.3倍,岩体内摩擦角为岩块标准值的0.9倍。岩体抗拉强度取岩块标准值的0.4倍,岩土体的变形指标取平均值的0.7倍。岩土界面的抗剪强度(饱和)设计值按室内试验成果、地区经验、本工程特征综合确定。土体抗剪强度(饱和)设计值按临近项目试验成果、地区经验、本工程特征综合确定。基底摩擦系数根据建筑边坡工程技术规范GB50330-2013表11.2.3选用,岩石与锚固体极限粘结强度根据岩石天然单抽抗压强

20、度特征值按建筑边坡工程技术规范GB50330-2013表8.2.3-2选用。当压实度达到94%时,填土地基承载力特征值可取120kPa,填土综合内摩擦角取30。其它参数根据试验成果或地区经验,结合本工程的特征确定。3.13 .2岩土设计参数建议值根据以上取值原则,本拟建项目工程主要岩土设计参数建议值见下表。拟建场地岩土体设计参数建议值一览表岩土参数素填土粉质粘土强风化基Uj石中等风化砂岩等化质岩中风砂泥中风化粉砂岩裂隙面岩层面岩土界面饱和(填土与基岩接触)岩土界面饱和(粉质粘土与基岩接触)天然重度Zc20.0*19.72524.25.5323.岩土参数素填土粉质粘土强风化基U-J石中等风化砂岩

21、等化质岩中风砂泥中风化粉砂岩裂隙面Ul-I石层面岩土界面饱和(填土与基岩接触)岩土界面饱和(粉质粘土与基岩接触)(KNZm3)5397饱和重度丫UKNm321.0*20.225.325.1525.8024.74压缩系数却一20.37压缩模量Es-2(MPa)4.84内聚力CkPa天然:5*天然:22.23956472.58400*50*20*321.47饱和:3*饱和:21.47内摩擦角()天然:28*天然:10.813427.8324*18*12*2410.14饱和:24*饱和:10.14岩体破裂角(。)62.0258.9157*岩质地基极限承载力标准值A(MPa)16.568.214.21

22、地基承载力特征值o(KPa)80(建议实测)120300*5464.801884.301389.30天然抗压强度OC(MPa)24.567.443.83饱和抗压强度OCO(MPa)15.055.192.48天然抗拉强度t(KPa)425.88129.82岩石与锚固体极限粘结强度标准值4KkPa)800360270岩体水平抗力系数A(MN/m3)5030010050土体水平抗力系数的比例系数m(MNm4)10*14*基底摩擦系数0.30*0.25*0.35*0.50*0.45*0.40*填土负摩阻力系数0.20*临时边坡坡率1:1.251:1.251:1.251:0.501:0.501:0.50

23、永久边坡坡率1:1.501:1.501:1:1:1:岩土参数素填土粉质粘土强风化基U-J石中等风化砂岩等化质岩中风砂泥中风化粉砂岩裂隙面岩层面岩土界面饱和(填土与基岩接触)岩土界面饱和(粉质粘土与基岩接触)1.500.750.750.75注:1、带“*”者为重庆地区经验值或根据相关规范,相邻区域勘察资料查取。2、表中可采用坡率前提必须是边坡稳定性由自身强度控制的边坡。3、岩土分界面抗剪强度指标建议根据不同土体类型与基岩的接触情况而对应取值。3.14 场地工程地质条件评价3.14.1 场地稳定性及适宜性评价拟建项目场地岩土条件较复杂,宏观上属构造剥蚀丘陵地貌,构造上隶属北硝向斜东翼,场地内地层层

24、序正常,无滑坡、软弱夹层、危岩、地面塌陷、断层等不良地质现象,场地岩土体总体稳定性好。钻探揭示拟建项目沿线主要为素填土、粉质粘土粉砂岩、砂质泥岩和砂岩,工程建设可能产生的场地与地基稳定性问题主要为人工边坡的稳定性问题,在合理的设计下都可保证其稳定。因此本场地适宜兴建高新区主要干道工程(C标段)鸿慈路(K7+888K9+200)项目工程。|3.14.2 场地地震效应与地震稳定性评价1地震效应评价根据建筑与市政工程抗震通用规范GB55002-2021、公路工程抗震规范(JTGB02-2013)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10)(2016年版)及中国地震动参数区划图(GB183062015)

25、,拟建场地设计抗震分组为第一组,抗震设防烈度为6度,场地地震动峰值加速度0.05go场地内无饱和粉砂地震液化问题。2地震稳定性评价拟建道路沿线场地属抗震有利地段般地段。场地及周边无断层、滑坡、崩塌等不良地质作用,该区域第四系覆盖层主要为素填土,拟建场地属于抗震设防6度区,可不考虑地震液化影响。拟建道路沿线局部分布有深厚填土及淤泥类软土,存在震陷变形的可能,建议对于拟建道路填土深度路段,采取开挖换填、分层碾压、强夯等有效的地基处理措施。3.14.3 分段工程地质评价根据设计方案,本拟建项目主要包括新建段、既有下穿段、扩建段,根据不同微地貌及工点类型(挖方路基段、填方路基段、一般路基段),对项目分

26、段工程地质条件评价见详勘。3.14.4 道路、挡墙地基及基础分析评价1地基均匀性评价工程场地地层分别为人工填土、粉质粘土、粉砂岩、砂质泥岩及砂岩。各层岩体的均匀性特点如下:素填土:结构松散,级配差,碎块大小不一,物理力学性质离散性大,在不同地质分区范围土层厚度变化大,受填筑时间、填筑方式等因素影响,土质不均匀,未经处理不能直接作为路基持力层。杂填土:结构松散,主要由砖块等建筑垃圾组成,土层厚度变化大,受填筑时间、填筑方式等因素影响,土质很不均匀,不能作为路基持力层。粉质粘土:主要分布于线路里程K7+888-K8+000段,顶部为耕植土,植物根系发达,有机质丰富,该层分布不均,土性较好,在清表后

27、粉质粘土层可作路基持力层。强风化基岩:厚度薄,层位起伏大,道路沿线层厚分布不均,承载力一般能满足工程要求,可作为路基持力层,当位于路堑边坡体时,若易发生风化剥落掉块现象,可进行清除。中等风化基岩:层位稳定、连续,承载力、变形及稳定性均很好,层位起伏较大,是良好的路基持力层和桥梁桩基持力层。2路基土干湿类型根据规范要求,按不利季节路槽底以下80Cm深度内的平均稠度c进行划分,土的稠度按下式确定:c=(1.-O)/(1.-p)式中:皿一土的液限含水率()土的平均含水率()GP-土的塑限含水率(%)当拟建道路沿线路槽基底以下80Cm深度内涉及土层为素填土、粉质黏土时,呈湿稍湿状态,按土工实验结果统计

28、,土的平均稠度平均值为sc=0.630.70。根据城市道路路基设计规范(CJJI94-2013)表4.3.1-1及4.3.1.2规定,土质类别为黏质土,路基为潮湿过湿类型。建议采取翻晒、换填、掺入石灰改良、设置隔水层等适当的措施进行地基处理。对部分区域挖方路基涉及强、中风化基岩,其含水量很低,属干燥土,根据城市道路路基设计规范(CJJl94-2013)附录E判定,路基干湿类型为干燥类路基。3道路及挡墙地基基础分析评价对填方路基,拟建道路沿线填土未经处理不能直接作为路基持力层,建议清除地表富含植物根系层、松散土体层及局部建筑垃圾,清表后出露基岩层、粉质粘土层时可作路基持力层。后续填方时,应注意控

29、制土体内含水量,避免雨季施工,若粉质粘土体含水量较大、强度较低,建议进行工程改良,其性能达到设计及规范要求后方可作为路基。对大面积填方路基建议采用夯实或分层碾压等地基处理并经检测合格后方可作为路基持力层。对挖方路基,当清除地表富含植物根系层、松散土体层及局部建筑垃圾,清表后出露基岩层、粉质粘土层时,可作为路基持力层。对局部填土结构松散稍密,未经处理不能直接作为路基持力层,建议采用夯实或分层碾压等地基处理并经检测合格后方可作为路基持力层。对挡墙地基,沿线填土未经处理不能直接作为路基持力层,建议清除地表富含植物根系层、松散土体层及局部建筑垃圾,清表后出露基岩层、粉质粘土层时可作为挡墙持力层。对填土

30、地基建议进行工程改良,其性能达到设计及规范要求后方可作为挡墙持力层。4道路设计及施工注意事项1)对表层填土,路基设计时应注意该层结构松散,土质不均匀。地面道路施工时,应清除路基中的植物根茎、生活垃圾和建筑垃圾等,路基不得用腐殖土、垃圾土或淤泥填筑,填土不得有杂草、树根等杂质。地面道路施工时表面不得有积水,并应保持适当湿度,并对填土进行分层压实或重锤夯实。2)路基填料应优先选用级配较好的砾类土、砂类土等粗粒土作为填料,填料最大粒径应小于15cm。当路床土的塑性指数大于12、液限大于32%或最小强度达不到要求时,应采取换填或土质改良措施。3)由于拟建道路为填方、挖方路基组成,跨越不同的地质分区,地

31、基持力层工程性能差异较大,过渡区域应进行有效的工程措施处理,防止后期运营过程中产生不均匀沉降。3.14.5 相邻建(构)筑物影响评价1相邻建(构)筑物新建段(K7+888K8+440)既有建(构)正处于拆除过程或即将拆除状态,拆除后拟建项目无影响。扩建段有影响的既有建(构)筑物后期也将拆除,对拟建项目影响较小。2地下管线拟建线路场地主要覆盖既有居民区、厂区及建材厂,沿线地下管线较多,仅部分完成改迁作业。其中K7+888.(MX)-K8+345段地埋输电线仍在正常使用,为民用与商用线,正常使用,由于修筑年限较长,且勘察期间电力井存在滞留水,暂未查明其线路具体埋敏深度。拟建项目在与上述现状道路相交

32、处分布少量地下管线及其他施工设施等建(构)筑物之外,勘察过程中未发现其他管线等分布。建议业主对道路沿线可能存在的军用光缆、输油、气管道、保密设施等进行收集,必要时进行专项物探进行探明其分布。3.14.6 地场地下水分析评价1场地水、土腐蚀性评价依据岩土工程勘察规范GB50021-2001(2009版)附录G:本工程项目环境类型为II类。素填土属于强透水层。本工程路面结构以素混凝土及沥青混凝土为主。拟建场地周边无污染源,本次勘察未见地下水。根据岩土工程勘察规范GB50021-2001(2009版)第12章第2节:场地地下水补给来源为大气降水,结合周边工程及重庆市地区经验判断:环境类型H类,场地地

33、下水对混凝土有微腐蚀性,对钢筋混凝土结构中的钢筋具有微腐蚀性;环境类型H类,场地素填土对混凝土有微腐蚀性,对钢筋混凝土结构中的钢筋具有微腐蚀性。2地下水作用评价场地内的地下水多为局部性上层滞水,不连续分布在残坡积层和人工填土层中及基岩层中,水量小,动态幅度大,无统一地下水位,一般赋存于基岩面之上一定标高。地下水水量大小受地貌和覆盖层范围、厚度、透水性制约,受季节、气候影响大,水量大小不一,不稳定,枯雨季水量及地下水埋深相差较大。地下水对工程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根据工程水质分析试验成果,地下水对混凝土有微腐蚀性,对混凝土结构中的钢筋有微腐蚀性;(2)受地下水的影响,土体及岩体各个

34、参数会降低,在受地下水影响的区域建议采用饱和值。3.14.7 岩体基本质量等级评价工程场地强风化基岩风化裂隙杂乱无序,间距小于0.3m,将岩石分割为散体结构,岩体破碎极破碎,岩芯呈块状、碎屑状,岩质软极软,属于极软岩、软岩,岩体基本质量等级为V级。中风化岩体发育两组构造裂隙,间距为1.05.0m,结合性一般差,与层面将岩石切割为块体结构或厚层结构,岩体属较完整;中风化砂质泥岩天然单轴抗压强度标准值为7.44MPa,属软岩,岩体基本质量等级为IV级;中风化粉砂岩天然单轴抗压强度标准值为3.83MPa,属极软岩,岩体基本质量等级为V级;拟建项目场地内砂岩岩石天然单轴抗压强度标准值24.56MPa,

35、属较软岩,岩体基本质量等级为IV级。3.14.8 地质条件可能造成的工程风险分析及应对措施根据住房城乡建设部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加强危险性较大的分部分项工程安全管理的通知建办质201739号文“勘察单位应当针对工程实际,在勘察文件中说明地质条件可能造成的工程风险”的要求,本工程地质条件可能造成的工程风险主要有:(1)边坡稳定性问题K8+432.015-K8+450下穿下穿成渝环线段(未建成段)、拟建挡墙路基段存在临时高边坡,拟建项目边坡施工开挖中,扰动岩体可能诱发坡体失稳、局部碎块石、破碎岩块崩塌坠落危及施工安全,建议施工安全防护,开挖时采取必要的人员撤离避让措施。(2)地下水影响场地低洼地带分布

36、地下水,暴雨季节可能会造成地下水汇集,施工期间对地下水抽排工作有一定难度以及拟建物结构有一定影响。(3)路基沉降本项目沿线土层厚度变化较大,局部土层厚度较大,拟建场地填土尚未完成自重固结,沿线土层较厚地段、挖方与填方交接地段可能会产生不均匀沉降。(4)与周边相邻建构物相互影响拟建项目末端与其他项目存在交叉施工,局部地段位于城镇及既有道路附近,车辆众多,交通繁忙,既有建(构)筑物密布,地下管网密集,施工对交通等影响较大,存在大量施工组织协调工作。3.15 岩土工程结论与建议3.15.1 结论1拟建项目场地为构造剥蚀丘陵地貌,构造部位位于北硝向斜东翼,区内无断层,地质构造简单。拟建项目场地岩土层序

37、正常,无滑坡、崩塌、泥石流等不良地质现象,拟建项目场地岩土体及斜边坡现状稳定,适宜本项目施工程项目建设。2拟建项目场地地下水类型为松散土层孔隙水和基岩裂隙水,水文地质条件简单。3拟建项目场地地下水对混凝土结构有微腐蚀性,对钢筋混凝土中的钢筋具有微腐蚀性;场地土对建筑材料、碎体有微腐蚀性。4拟建项目场地抗震设防烈度为6度,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值为O.05go具体场地类别及地段划分详见第6.2节。5工程场地特殊岩土分别为人工填土、残坡积土和强风化基岩。建议采用适当的地基处理方式进行处理。6拟建项目设计相关岩土参数参见表3.15.2建议1根据渝建发2010166号文关于进一步加强全市高切坡、高填方项目

38、勘察设计管理的意见:K7+888-K3+080段段填方坡高可达14.0m,属高填方边坡;K8+380-K8450段(直立开挖DI挡墙段)挖方坡高可达13.0m,属高切边坡,该两段边坡工程应进行支护设计方案安全专项论证。2对于道路两侧的挖方边坡,建议土质边坡(粉质粘土、素填土)按1:1.50坡率放坡,岩质边坡无外倾结构面及其组合交线控制时,建议强风化段按照1:1.5坡率放坡,中风化段以1:0.75坡率放坡,岩质边坡有外倾结构面或不利结构组合交线控制时,建议采用外倾结构面倾角(或不利结构组合交线倾角)与53。(1:0.75)之间的小值进行放坡处理,若没有放坡条件,采用支挡结构进行支挡。3对于道路两

39、侧的填方边坡,对坡高大于Iom的边坡建议按8m进行分阶放坡,设置宽2m的平台,第一阶边坡建议1:1.50坡率放坡,第二阶边坡建议1:1.75坡率放坡,第三阶边坡建议1:2.0坡率放坡,同时在坡脚设置护脚墙防护或挡墙支挡,同时设置截排水沟,并对坡面进行防护处理,填方路基基底应设成逆坡。4路基、挡墙持力层选择:挖方段可采用粉质粘土、下伏基岩作路基持力层,填方路段应在清除表层耕植土和淤泥后,以经检验合符规范要求的压实填土作为路基、挡墙地基持力层,部分半挖半填地段,应注意持力层性质差异较大带来的不均匀沉降等问题。5填土路基基底宜设成逆坡,宜对基础影响范围内的土层进行换填、压实后才能作为路基;宜选用级配

40、较好的粗粒土作为填料,分层填筑,均匀压实,压实度满足设计及规范相关要求。压实填土的最大干密度宜采用击实试验确定,地基承载力特征值现场载荷试验确定。回填前建议清除表层耕植土、树根、草皮,并对软土进行清除或翻晒处理,再分层压实后筑路。6路线应设置有效的截、排水沟,防止地表水下渗对路基产生危害及影响线路稳定性,施工前应对地表水进行有效排放,清除有机质土层。7线路挖、填方边坡较多,应设置相应坡面防护措施,并应在边坡坡顶、坡面、坡脚设置排水系统,在坡顶外围设置截水沟;挖方边坡应自上而下,分段分层跳槽开挖,并应保持两侧边坡的稳定,保证弃土、弃渣不会导致边坡附加变形或破坏。边坡应采用动态设计法,信息法施工,

41、施工中加强边坡稳定性监测。8在拟建道路及其影响范围内,存在有供水、电力管线等设施,在施工前应先对线路范围内相关设施的进行迁移、改线,对影响范围外的管线设施亦应注意保护。9注意清除沿线局部地段所分布的杂填土。10本场地基岩为陆相碎屑沉积层,岩石强度存在一定的变异性,报告所提岩土参数值系概率统计的标准值,在工程施工采样检测时,不可避免地会出现实测值与报告建议值之间存在差异。本报告所列岩层及裂隙产状为地表调查的优势产状数据,与实际也存在一定的差异。因此,在工程施工中,应加强验槽及采样检测工作。报告中提供的结构面产状为优势产状,局部可能存在变化,施工时加强层面、裂隙面的量测和观察分析工作,及时反馈,作

42、到信息法施工,动态设计,以便及时对出现的异常情况作出合理调整。H现状地形地貌经后期人类活动改造有一定变化,建议后期施工时对现状地形进行修测与补测工作。12沿线既有建(构)筑交较多,虽然拆迁区已完成大部分的拆迁工作,但拟建线路范围仍存在正较多座作业生产的工厂,正在投入使用的输电线、输电线铁塔及电线杆等,整体对拟建线路施工影响较大,建议施工前先对正在生产使用的既有建构(筑)物进行搬迁或保护。13当本工程地基基础开挖至设计标高需要验槽时,请及时通知我单位人员参加,施工开挖过程中若遇报告未述及的地质问题,请及时通知我院有关技术人员进行处理。4边坡支挡结构设计4.1 设计参数汽车荷载:城-A级;人群荷载

43、:4KNm20坡顶荷载:20KPao设计使用年限:50年。4.2 支挡结构设计本次设计的鸿慈路K8+432.015-K8519.015段为鸿慈路下穿成渝环线隧道段,避免开挖影响到成渝环线,在接隧道段设置挡墙,具体设置形式如下:挡墙设置如下:1#挡墙位于道路桩号K8+405-K8430.694段右侧,形式为桩板挡墙,平均墙高IOm,长度为25.7m。2#挡墙位于道路桩号K8+405-K8+433.288段左侧,形式为桩板挡墙,平均墙高Ilm,长度为28.3m。3#挡墙位于道路桩号K8+517.801-K8+535段右侧,形式为桩板挡墙,平均墙高7m,长度为17.2m。4#挡墙位于道路桩号K8+5

44、20.227-K8+540段右侧,形式为桩板挡墙,平均墙高7m,长度为19.8m。抗滑桩采用截面尺寸为D=2.0m1.5m1.0m的圆桩,桩基及顶梁均采用C30混凝土。桩基应严格按照跳桩开挖、待浇筑完成并达设计强度后方可再进行相邻桩基的开挖、浇筑。抗滑桩悬臂段为桩顶至相管线开挖结构开挖底标高及基岩线低值的高差,要求桩基嵌入中风化基岩深度不小于悬臂段长度的一半,且嵌固段及嵌岩深度需满足图中设计要求。5桩板挡墙稳定性计算(1)地质评价该段线路现地面标高296.00m309.00m,属构造剥蚀丘陵地貌,上覆土层主要为人工填土和粉质粘土,其中人工填土层厚度0.0Om2.80m,粉质粘土层厚度SOm1.

45、50m,下伏基岩为侏罗系中统沙溪庙组砂质泥岩和砂岩,地下水主要为松散层孔隙水和基岩裂隙水。地质构造属北储向斜东翼。根据设计方案,本段为挡墙路基段,线路长度约72.015m,线路走向约0。,与构造线走向(9。)呈9。相交,该段线路设计标高297.353m297.694m,设计纵坡0.50%。根据平面图、20-20DI-DrD2-D2横剖面及纵剖面挡墙边坡高度000m10.50m,该段上部土层较薄(厚度小于3.0Om),建议清除或1:1.50坡率放坡,下部岩质边坡高度0.00m8.00m,岩性为砂岩与砂质泥岩互层,根据赤平面投影分析图6.3.4-1可知:左侧挡墙段边坡为反向坡,边坡与岩层面反向(6。)相交,与Jl大角度(42。)斜交,与J2大角度(75。)斜交,Jl与J2构成结构面不利组合,其组合交线倾角24。,边坡岩体受其影响可能产生楔形体滑塌。根据建筑边坡工程技术规范GB503302013表4.1.4岩质边坡类别划分标准,该边坡的岩体类型为小类,边坡岩体破裂角取58.91,岩体等效内摩擦角取55。为评价边坡稳定性,选取剖面20-20,对该段边坡稳定性进行计算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在线阅读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