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贾生》参考 ppt课件.ppt

上传人:小飞机 文档编号:1380616 上传时间:2022-11-16 格式:PPT 页数:17 大小:2.57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贾生》参考 ppt课件.ppt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贾生》参考 ppt课件.ppt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贾生》参考 ppt课件.ppt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贾生》参考 ppt课件.ppt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贾生》参考 ppt课件.ppt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贾生》参考 ppt课件.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贾生》参考 ppt课件.ppt(17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贾 生 李商隐,激趣导入,我们曾学过李商隐太多的名句,如: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无题二首其一)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无题二首其一)何当共剪两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夜雨寄北)如何肯到清秋日,已带斜阳又带蝉。(柳)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乐游图),资料助读,1.关于作者,李商隐(约813-约858),字义山,号玉谿生,怀州河内(今河南沁阳)人。因受牛李党争排挤,潦倒终生。他的诗长于律、绝,富于文采,风格色彩秾丽,多用典,意旨比较隐晦,以无题组诗最为著名。有李义山诗集。,资料助读,2.关于作品,这是一首托古讽时诗,意在借贾谊的遭遇,抒写诗人怀才不遇的感慨。诗选取汉文帝宣室

2、召见贾谊,夜半倾谈的情节,写文帝不能识贤,任贤;“不问苍生问鬼神”却揭露了晚唐皇帝服药求仙,荒于政事,不能任贤,不顾民生的昏庸特性。诗寓慨于讽,讽刺效果颇好。,整体感知,1.教师范读,学生划分节奏。2.齐读,整体感知。 写贾谊与汉文帝君臣遇合的片段史实,托古讽今,抒发自己的感慨。,初读古诗,宣室: 访: 逐臣: 才调: 无伦: 可怜: 虚: 前席: 苍生:,分析字词。,汉代未央宫前殿的正室。 咨询,征求意见。 被贬谪的大臣。指贾谊。 才华,这里指贾谊的政治才能。 无人能比。 可惜。 徒然。 指汉文帝向前移动座席,靠近贾谊,以便更好地倾听。 指百姓。,赏析内容,1.“宣室求贤访逐臣,贾生才调更无

3、伦。”这两句的“求”“访”二字写出了文帝对贾谊的什么态度?从字面上看对汉文帝是褒是贬? “求”(寻求),“访”(咨询),仿佛热烈颂扬文帝求贤意愿之切、之殷,待贤态度之诚、之谦,所谓求贤若渴,虚怀若谷。在赞扬他求贤若渴。,赏析内容,2.第三句承、转交错,是全诗枢纽。承,即所谓“夜半前席”,把文帝当时那种虚心垂询、凝神倾听、以至于“不自知膝之前于席”的情状描绘得惟妙惟肖,但是在“夜半虚前席”前加上“可怜”两字。可怜,即可惜。不用感情色彩强烈的“可悲”“可叹”一类词语,只说“可怜”,一方面是为末句一篇之警策预留地步;另一方面也是因为在这里貌似轻描淡写的“可怜”,比剑拔弩张的“可悲”“可叹”更为含蕴,

4、更耐人寻味。,仿佛给文帝留有余地,其实却隐含着冷隽的嘲讽,可谓似轻而实重。“虚”者,徒然之谓。虽只轻轻一点,却使读者对文帝“夜半前席”的重贤姿态从根本上产生了怀疑,可谓举重而若轻。,赏析内容,3.末句方引满而发,紧承“可怜”与“虚”不问苍生问鬼神。郑重求贤,虚心垂询,推重叹服,乃至“夜半前席”,不是为了询求治国安民之道,却是为了“问鬼神”的本原问题!这究竟是什么样的求贤,对贤者又究竟意味着什么啊!诗人仍只点破而不说尽通过“问”与“不问”的对照,让读者自己对此得出应有的结论。,重点研读,1.对于汉文帝求贤若渴,夜半与贾谊促膝长谈的做法,诗人持什么态度?由此可见本诗用了怎样的写作手法? 诗人语含讽

5、刺,用了欲抑先扬的写法。诗的前两句从正面着笔,丝毫不露贬义,仿佛热烈颂扬文帝求贤若渴,虚怀若谷,和对贾生的赞叹。可是读了后面两句,才恍然大悟,原来郑重求贤,虚心垂询,推重叹服,乃至促膝谈心,不是为了寻求治国安民之道,却是为了“问鬼神”的本原问题!这究竟是什么样的求贤,对贤者又究竟意味着什么啊!讽刺辛辣,感慨深沉,非抑扬而不能达到此效果。,重点研读,2.本首诗仅仅是为了讽刺汉文帝吗?有没有深层含义? 此诗托古讽今,言有尽而意无穷,含蓄丰富。诗中有讽刺,有感慨。从表面看,诗人是讽汉文帝,实际上是托古讽今,晚唐许多皇帝大都崇佛或信道,服药求仙,以求长生,而不问民生疾苦,更难礼贤下士。同时,诗人怜贾谊

6、正是自怜。既表达了对皇帝的讽刺,又抒写了自己的怀才不遇。其实关于贾谊与汉文帝之间遇合的历史真相,向来多有议论。贾谊年少出仕,召为博士,颇受文帝重视,一年后就为太中大夫。,因其部分主张触犯了豪强贵族利益,又好议国事,批评时政,权臣周勃、灌婴排挤他出京,任长沙王傅,几年后仍由文帝召还。后再次被贬,三十三岁而死。其主张在文帝时并非都未付诸实施。司马迁史记中将贾谊与屈原同列,用意在于同情二人怀才不遇,也把自己的身世遭遇和感慨融于其中。唐人作诗多以贾谊不遇为题,用以安慰朋友或自己的不幸遭遇。其实,贾谊的主张,大致还是得以施行了的,不能完全说汉文帝对他不好,王安石就在贾生中说:“一时谋议略施行,谁道君王薄

7、贾生。”,重点研读,诗文小结: 1.内容:在一般封建文人心目中,“宣室夜对”大概是值得大加渲染的君臣遇合的盛事。但诗人却独具慧眼,抓住不为人们所注意的“问鬼神”这件事,借题发挥,翻出了一段新警透辟、发人深省的议论。汉文帝史称明君,贾谊更是一代贤才。文帝把谪居长沙的贾谊召回京城,在宣室接见他,君臣晤谈,直至夜半。尽管文帝求贤若渴,可惜,他殷殷垂询的不是安民之策,虚心听取的只是鬼神之事,虽然听得入神,甚至移膝前席,又有何用?这是首咏叹贾生故事的短诗,其着眼点,不在个人的穷通得失,而在于指出封建统治者不能真正重视人才,使其在政治上发挥作用。讽文帝实刺唐帝,怜贾生实亦自怜。诗人夙怀“欲回天地”之志,但偏遭党争,沉沦下僚,诗中常有“贾生年少虚垂涕”之类的感慨。,2.写作特点:欲抑先扬(先扬后抑)。诗人先赞扬,实际上是为了后面的讽刺。 3.艺术手法:此诗托古讽今,言有尽而意无穷,含蓄丰富。诗中有讽刺,有感慨。从表面看,诗人是讽汉文帝,实际上是托古讽今,晚唐许多皇帝大都崇佛或信道,服药求仙,以求长生,而不问民生疾苦,更难礼贤下士。,作业布置,背诵并默写全诗。,板书设计,贾生,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在线阅读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