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语文下册期末复习课外文言文阅读理解ppt课件.ppt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八年级语文下册期末复习课外文言文阅读理解ppt课件.pptx(25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刘氏善举刘氏者,某乡寡妇也,育一儿,昼则疾耕于田间,夜则纺织于烛下,竟年如是。邻有贫乏者,刘氏辄以斗升相济。偶有无衣者,刘氏以己之衣遗之。乡里咸称其善。然儿不解,心有憾。母诫之,曰“与人为善,乃为人之本,谁无缓急之事。”母卒三年,刘家大火,屋舍衣物殆尽,乡邻给衣物,且为之伐木建屋,皆念刘氏之情也。时刘儿方悟母之善举也。,姓刘的一个人是某一个乡里的寡妇,生养一个孩子。白天在田间努力种田,晚上点着蜡烛在织机上纺织,整年都像这样。邻居中有穷困的人,刘氏就用粮食救济他们。偶尔有没有衣服穿的人,刘氏就把自己的衣服赠送给他们。乡里的人都称她善良。然而她孩子不理解,心里有怨言。母亲告诫他,说:“和别人相处要
2、善良,是做人的根本,谁没有紧急的事情呢?”母亲(指刘氏)死后三年,刘家遭遇大火,房屋衣物全部被烧光。大家不仅给他衣服,并且为他砍树建造房屋,这都是怀念刘氏的恩情!这时刘氏的孩子才明白母亲的善举。,1.解释加点词语。辄以斗升相济( ) 心有憾( )母卒三年( ) 方悟母之善举( )2.翻译句子。夜则纺织于烛下,竟年如是。【译】 与人为善,乃为人之本,谁无缓急之事。【译】,就,怨言,死,才,晚上就在烛火下纺织,终年都像这样。,为别人做(好)事,是作为人的本分,哪一个人不会遭遇紧急的事情呢?,3.文章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来突出刘氏的“善”? 4.“时刘儿方悟母之善举也”,请问刘家儿子最后“悟”出了什么
3、?,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相结合。正面直接描写刘氏的动作“以斗升相济”,“以己之衣遗之”,以及儿子不理解时的语言“母诫之,曰与人为善,乃为人之本,谁无缓急之事”,表现刘母的“善”;写乡里的对刘氏的评价以及刘母去世三年后刘家遭受火灾后乡里对刘家的帮助,和刘儿由开始的“憾”到最后的“悟”两个侧面突出刘氏的“善”。,帮助别人也是帮自己 。多给别人做好事的人,当自己有困难时,别人也会来帮助的。人都有需要帮助的时候,助人为乐是一件善事,善有善报,我为人人,人人为我。,虎丘记(节选)布席之初,唱者千百,声若聚蚊,不可辨识。分曹部署,竞以歌喉相斗;雅俗既陈,妍媸自别。未几而摇头顿足者,得数十人而已。已而明月浮空
4、,石光如练,一切瓦釜,寂然停声,属而和者,才三四辈。一箫,一寸管,一人缓板而歌,竹肉相发,清声亮彻,听者魂销。比至夜深,月影横斜,荇藻凌乱,则箫板亦不复用。一夫登场,四座屏息,音若细发,响彻云际,每度一字,几尽一刻,飞鸟为之徘徊,壮士听而下泪矣。【注释】分曹:分组 妍媸(ch):美丑 瓦釜:比喻粗俗的歌调。釜:锅 属:跟随着 竹肉:指管乐与歌喉。,刚开始陈设席位时,唱歌的人成百上千,声音如团聚在一起的蚊子,没法分辨识认。等到分队安排,争相以歌喉比高低;雅乐和俗乐各各陈献后,美和丑自然区别开了。不多时,摇头顿脚按节拍而歌的,只不过几十个人而已。一会儿,明月升到天空,月光照在石上犹如洁白的绢绸,所
5、有粗俗的歌乐,不再发出声响,跟随着唱和的,只有三四个人。一支箫,一寸管,一人慢慢地打着歌板唱着,管乐伴着歌喉,声音清脆浏亮,使听的人深受感动。等到夜深,月亮西斜,树影散乱,于是连箫板也不用,一个人登场,四围的人屏住声息,声音如细而直上的毛发,响彻云端,每吐一字,几乎拖长达一刻之久,飞鸟听了为之回翔盘旋,壮士听了感动得流下眼泪。,1. 解释下列句子中的加点字。声若聚蚊( ) 寂然停声( ) 比至夜深( ) 竹肉相发 ( )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月影横斜,荇藻凌乱。【译】 一夫登场,四座屏息,音若细发,响彻云际。【译】,好像,的样子,等到,发出,月亮西斜,树影散乱。,一个人登场,四周围的人
6、屏住声息,声音好像细而直上的毛发,响彻云端。,3选文描写的是中秋夜虎丘唱歌竞赛场景,结合选文具体说说作者是按照什么顺序来描写的。 4选文中哪些语句表现了唱歌竞赛最终胜利者超绝的歌艺?属于什么描写?,从“布席之初” “未几”“已而” “比至夜深”等词句可以看出,作者是按照时间顺序来描写唱歌竞赛场面的。,“飞鸟为之徘徊,壮士听而下泪矣” 表现了唱歌竞赛最终胜利者超绝的歌艺,属于侧面描写(侧面烘托)。,富人之子齐有富人,家累千金,其二子甚愚。其父又不教之。一日,艾子谓其父曰:“君之子虽美,而不通世务。他日曷能克其家?”父怒曰:“吾之子,敏而且恃多能,岂有不通世务耶?”艾子曰:“不须试之他,但问君之子
7、,所食者米,从何来?若知之,吾当妄言之罪。”父遂呼其子问之。其子嘻然笑曰:“吾岂不知此也,每以布囊取来。”其父愀然改容曰:“子之愚甚也!彼米不是田中来?”艾子曰:“非其父不生其子。” 选自艾子杂事【注释】世务:事务。恃:依靠,这里指具有。布囊:布袋。愀qio然:脸色改变,多指悲伤、忧愁、严肃。,富人之子 齐国有个富人,家里有很多钱,但是他的儿子很笨,儿子的老爸又不教他。一天,儿子的老师对富人说:您的儿子虽然很美,但您的儿子不通事务,以后又怎能接管您的家产呢?富人大怒道:我的儿子很聪明,而且很乖巧。怎么会不通事务呢?老师说:我们来试一下他,问他米是从哪里来的,如果知道,我甘愿受罚。富人把儿子找来
8、问了,儿子笑嘻嘻地说:怎么不知道,米是从布袋里来的。富人改变面容说:你这笨儿子,难道不知道米是从田中来的吗?老师说:唉,有这样的父亲,儿子又能怎么样呢?,1解释下列加点的字。家累千金( ) 敏而且恃多能( )父遂呼其子( ) 愀然改容(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吾之子,敏而且恃多能,岂有不通世务耶?【译】 不须试之他,但问君之子,所食者米,从何来?【译】,积累,聪敏,于是,神情、面色,我的儿子,聪敏并且具有多项本领,怎么会不通晓世间的事务呢?,不需要问他别的,只要问您的儿子,我们所吃的的大米是从什么地方来的?,3.用自己的话说说富人和富人之子分别认为米是从哪里来的。【答】 4.试着写一
9、句和 “非其父不生其子”意思相近的俗语,并说说这句话给你的启示。【答】,富人认为米是直接从田里长出来讲的,富人之子认为米是直接从米袋子里出来的。,“有其父必有其子”或者“上梁不正下梁歪”。启示:可以从家庭教育的重要性谈起。父母对子女的教育非常重要;父母应当对子女的教育负责;如果不对孩子进行有效的教育,哪怕家有千金,也不能改变孩子的愚蠢;父母言行身教的重要性等等。,受人者畏人曾子衣敝衣以耕,鲁君使人往贻邑焉,曰:“请以此修衣。”曾子不受。反,复往,又不受,使者曰:“先生非求于人,人则献之,奚为不受?”曾子曰:“臣闻之,受人者畏人,予人者骄人。纵君有赐,不我骄也,我能勿畏乎?”终不受。孔子闻之,曰
10、:“参之言,足以全其节也。”(选自说苑立节)【注释】奚:什么,相当于“何”,疑问词。骄:傲视,对傲慢无礼。,受人者畏人曾子穿着破旧衣服耕地,鲁国国君派人去那里把当地给他作封邑。并说:“就用这封邑的收入让你穿上贵重点的衣服吧。”曾子不接受。反复又去,还是不接受。出使的人说“这不是先生你求别人的,而是别人献给你的,为什么不接受呢?”曾子说“我听说过这句话,接受别人东西的人会感到对人家有亏欠,给予别人东西的人会对人家傲慢,纵然你们给予我东西而不对我傲慢,可我自己能不觉得对别人有亏欠吗?”最终也没有接受。孔子听说了这件事,说:“曾参的话足以保全他的气节了。”,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含义。鲁君使人往贻
11、邑焉( ) 反,复往 ( ) 予人者骄人( ) 足以全其节也( )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曾子衣敝衣以耕。【译】 纵君有赐,不我骄也,我能勿畏乎?【译】,赠送,通“返”,回去,给予,保全,使得以保全。,曾子穿着破旧的衣服耕田。,即使鲁君对我有恩赐,不会傲视我,但我能不畏惧吗?,3曾子为什么拒绝接受鲁君的赠邑?【答】 4从曾参拒绝赏赐的行为中,你得到了怎样的启示?【答】,因为曾子认识到“受人者畏”的道理。,为人处世要廉洁自律,不要轻易接受别人的赐予,否则就可能会受制于人,要坚持自己做人做事的原则。,训学斋规大抵观书先须熟读,使其言皆出于吾之口。继以精思,使其意皆若出于吾之心,然后可以有得尔。
12、古人云: “读书千遍,其义自见。”谓读得熟,则不待解说,自晓其义也。余尝谓,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心不在此,则眼不看仔细,心眼既不专一,却只漫浪(1)诵读,决不能记,记亦不能久也。三到之中,心到最急(2)。心既到矣,眼口岂不到乎? 【注释】漫浪:随随便便。急:要紧。,训学斋规一般情况下读书必须先要熟读,让里面的话都好像出自于我的嘴巴。进一步就仔细的思考,使它的意思好像都出自于我的心里所想的,然后可以有所心得。.古人说:“书读的遍数多了,它的意思自然会显现出来。”就是说书读得熟了,那么不依靠别人解释说明,自然就会明白它的意思了。我曾经说过:读书有三到,叫做心到、眼到、口到。心思不在书本
13、上,那么眼睛就不会仔细看,心和眼既然不专心一意,却只是随随便便地读,那一定不能记住,即使记住了也不能长久。三到之中,心到最要紧。心已经到了,眼口难道会不到吗?,1.解释加点字词:可以有得( ) 其义自见( )自晓其义( ) 余尝谓( ) 2.翻译下面的句子:继以精思,使其意皆若出于吾之心,然后可以有得尔。【译】 心既到矣,眼口岂不到乎? 【译】,收获,同“现”,显现,知道,曾经,紧接着就精心地思考,让它的道理好像都出自于我的心里所想的,这样以后可以有所收获了。,心都已经到了,难道眼口还不到吗?,3.作者在文中的主要观点是什么?请用自己的话概括。【答】 4.宋濂认为学习条件不是成才的必然条件,关
14、键在于个人的努力,即必须用心专一,才会学有所成。本文作者也认为“三到”之中“心到最急”,请用古今中外名人的事例来证明这一观点。(不少于30字)【答】,读书要熟读精思,要做到“三到”。,董仲舒专心攻读,孜孜不倦。他的书房后虽然有一个花园,但他专心致志读书学习,三年时间没有进园观赏一眼,董仲舒如此专心致志地钻研学问,使他成为西汉著名的思想家。,穿井得人宋之丁氏家无井,而出溉汲,常一人居外。及其家穿井,告人曰:“吾穿井得一人。”有闻而传之者曰:“丁氏穿井得一人。”国人道之,闻之于宋君。宋君令人问之于丁氏,丁氏对曰:“得一人之使,非得一人于井中也。”求闻之若此,不若无闻也。,穿井得人宋国有一户姓丁的人
15、家,家里没有水井,当然要从外面井中取水灌溉,(就)经常派一个人在外面。后来他家挖了一口井,于是对人说:“我挖了一口井得到了一个人。”有人听见这话,就向另外的人传话说:“丁家挖了一口井,井里出来一个人。”全国人都在议论这件事。消息传到了宋国国君那里。宋国国君派人到丁家去询问。丁家的人回答说:“得到一个空闲的人力,并非在井内挖到了一个活人。”像这样以讹传讹、道听途说,还不如什么都没听到的好。,1.解释加点字:及其家穿井( ) 国人道之( )宋君令人问之于丁氏( ) 而出溉汲( )2.用现代汉语翻译句子:得一人之使,非得一人于井中也。【译】 求闻之若此,不若无闻也。【译】,等到,说,谈论,代词,代“穿井得人”这件事,从井里打水,我家打了一口井,多得了一个劳动力使用,并不是从井里挖出一个人。,像这样听到传闻,还不如不听。,3.短文揭示了一种怎样的社会现象?请联系现实,说说这种现象有什么危害。【答】 4.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什么道理?【答】,以讹传讹的现象。,听到传闻,要动脑筋思考,想想是否合理,不要人云亦云,听到风就是雨,以致以讹传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