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的境界 课件.ppt

上传人:牧羊曲112 文档编号:1387340 上传时间:2022-11-17 格式:PPT 页数:20 大小:39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生的境界 课件.ppt_第1页
第1页 / 共20页
人生的境界 课件.ppt_第2页
第2页 / 共20页
人生的境界 课件.ppt_第3页
第3页 / 共20页
人生的境界 课件.ppt_第4页
第4页 / 共20页
人生的境界 课件.ppt_第5页
第5页 / 共2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人生的境界 课件.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生的境界 课件.ppt(20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人生的境界,冯友兰,导入新课,人活在世上,每天都会面对不同的事,每个人处理的方式方法也不尽相同,这与人的境界有关。那么什么是境界呢?让我们一起听听哲学家的阐释。,解题,1.冯友兰(1895年1990年),字芝生,河南南阳唐河人,著名哲学家,1924年(甲子年)获哥伦比亚大学博士学位,历任中州大学(现在的河南大学)、广东大学、燕京大学教授、清华大学文学院院长兼哲学系主任,西南联大哲学系教授兼文学院院长,清华大学校务会议主席,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其哲学作品为中国哲学史的学科建设做出了重大贡献,被誉为“现代新儒家” 。代表作品中国哲学简史。,解题,2.关于随笔 随笔是散文的一种,它是文学创作领域内

2、一种取材自由,篇幅短小,笔法灵活,富有生动表现力的文学体裁。 著名文艺理论家刘锡庆在散文新思维?“随笔”随谈中认为“随笔”和散文有明显的区别: “随笔”主“理”,是说理的,呈“讲谈”色彩,较为冷静;而散文主“情”,是抒情的,呈“自白”色彩,较为热烈。 “随笔”面向人生,咀嚼人生况味,重哲理感悟;而散文面向内心,剖露人性奥秘,重生命体验。 “随笔”讲求文化品位,读之能增人智慧,令人玩味不尽;而散文崇尚“人性”深度,读之能开启性灵,使人净化灵魂。,初读整体感知课文,快速阅读课文,思考并回答以下问题:1. 本文论述的主要问题是什么?请找出文章的主旨句。2作者划分人生的境界的依据是什么?分为哪几种境界

3、?,初读整体感知课文,明确1: 本文的标题是“人生的境界”,但是本文的主要内容是讲中国哲学的任务(提高人的精神境界)的。因此全文的主旨句应是:按照中国哲学的传统,它的任务不是增加关于实际的积极的知识,而是提高人的精神境界。,初读整体感知课文,明确2: 作者所说的人生境界是根据人们对人生意义的觉解程度来划分的:分为自然境界(一种蒙昧状态,不知道或者不大知道自己所做的事有什么意义)、功利境界(心胸狭隘,他做事只知道对自己的功利意义)、道德境界(明白个人与社会的关系,为社会的利益做事,事事讲道德,事事都有道德意义)和天地境界(心目中有宇宙的整体,他为宇宙的利益做事,他是自觉的天民,是圣人,他与宇宙同

4、一)。,研读探究文本,学生默读、思考和讨论: 1. 划分全文的段落层次,并找出每个层次的关键句子。 明确:第1自然段开宗明义提出哲学的任务是什么?关键句子是:按照中国哲学的传统,它的任务不是增加关于实际的积极的知识,而是提高人的精神境界。 第27自然段主要谈人生的四种境界,关键句子是:自然境界、功利境界的人,是人现在就是的人;道德境界、天地境界的人,是人应该成为的人。前两者是自然产物,后两者是精神的创造。 第8一11自然段指出中国哲学既人世又出世的特点,它对未来的哲学可能有所贡献。关键句就是:中国的圣人是既人世而又出世的,中国的哲学也是既人世而又出世的。,研读探究文本,2.“觉解”一词贯穿了全

5、文,它与人生境界有着密切的关系,谈谈你对“觉解”一词的理解。 明确:“觉解”就是觉悟、了解的意思,可以具体理解为一个人对自己与社会、宇宙的关系以及对自己所做的事情的意义的觉悟与理解。,研读探究文本,3.孟子中有“人人可以为尧舜”,荀子中也有“涂之人可以为禹”,这两句话与本文中的哪句话意思相近?请联系实际谈谈你对文中这句话的看法。 明确:与之意思相近的话是“为了成为圣人,并不需要做不同于平常的事。他不可能表演奇迹,也不需要表演奇迹。他做的都只是平常人所做的事,但是由于有高度的觉解,他所做的事对于他就有了不同的意义。”崇高寓于平凡,平凡蕴含崇高。追求崇高要从平凡甚至琐屑的事情开始做起,崇高的境界往

6、往体现于日常细节之中。一个没有权势和财富的人可以是圣人,而一个居高位者或巨富者也可能是一个渺小之人。雷锋是一个士兵,并不妨碍他是一个道德境界的人。,品读感悟文本,1.“自然境界、功利境界的人,是人现在就是的人;道德境界、天地境界的人,是人应该成为的人。前两者是自然的产物,后两者是精神的创造。”请结合自己成长的体验谈谈对此话的理解。 明确:“是人现在就是的人”,意思是没有受过教育就如此的人,是自然人。“是人应该成为的人”,意思是应该成为贤人、圣人,不断提高精神境界,才能成为道德境界的人、天地境界的人。青少年时代是世界观正在形成的时期,而我们这个时代有人说是精神空虚,物欲膨胀,这不利于我们青少年的

7、成长。在一个充满功利刺激和诱惑的社会中,人的自然属性会受到刺激而充分显露,而要做到富有精神的追求就比较困难了。“君子博学而日三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在生活中决不可随波逐流,而是要不断汲取人类一切宝贵精神财富,用它来不断养育自己、充实自己以提升自己的人生境界。,品读感悟文本,2. “不同的人可能做相同的事,但是各人的觉解程度不同,所做的事对于他们也就各有不同的意义。每个人各有自己的人生境界,与其他任何个人的都不完全相同。”请联系生活实际来解读这句话。 明确:达尔文从小就喜欢看草间的昆虫,据说有一次,他曾趴在地上看蚂蚁搬家,一看就是几个小时,后来达尔文成为生物学家之后还长期地观察昆虫,研究着

8、生物世界。 达尔文小时候看昆虫是顺着本能在做事,对他所做的事并无觉解,属于自然境界;后来他成为生物学家后,是在为社会利益进行观察和研究,属于道德境界。有人间三个泥水匠在干什么,一个答道“在砌砖”,第二个答道“在挣钱”,第三个答道“在建造一幢漂亮的大楼”。后来,第三个泥水匠成了一位有名的建筑专家。 第一个泥水匠属于自然境界,第二个泥水匠属于典型的功利境界,第三个泥水匠也属于功利境界,但他的功利超出了一般的物欲。,品读感悟文本,3.经常听人们用“出世”“人世”“既出世又人世”来形容一些人对待生活或事业的态度,请联系课文中的相关内容,具体解说这些词语。 明确:何谓“出世”?有些人坚持并实践着这样的主

9、张:想要得到最高的成就,必须脱离尘罗世网,必须脱离社会,甚至脱离“生”,以寻求最后的解脱。比如庄子。何谓“人世”?另有一些人,注重社会中的人伦和世务,不愿玄谈,不愿避世,积极用世。他们只讲道德价值,不会讲或不愿讲超道德价值。在出世的人看来,人世者太现实主义了,太肤浅了。他们也许是积极的,但是就像走错了路的人快跑:跑得越快,越错得越很。在人世者看来,出世的人太理想主义,不实用,消极。何谓“既出世又人世”?意思是,既投身到社会里,又能超越人世。有超越人世的渴望又不逃避现实。踏踏实实地做事又不囿于人世。这跟宗教不一样,宗教是一味追求出世,而逃避现实。也不像西方哲学那样,讲究人世而不能超脱人世。中国的

10、圣人,如孔子、孟子,都是置身于社会斗争之中,又以天地境界为自己的人生境界,意识到自己是宇宙中的一员,是“天民”,为宇宙的利益而做各种事。这就是既人世又出世的表现。,品读感悟文本,4. “最后,一个人可能了解到超乎社会整体之上,还有一个更大的整体,即宇宙。他不仅是社会的一员,同时还是宇宙的一员。他是社会组织的公民,同时还是孟子所说的天民。有这种觉解,他就为宇宙的利益而做各种事。”这几句话在文章当中的第六段,是对“天地境界”的阐述,具体应作如何理解? 明确:一般人认为,一个人能毫不利己、专门利人就已经是一个高尚的人、纯粹的人了。但是冯友兰却不这么看,他认为一个有道德的人,还不是一个理想的人,还有比

11、道德境界更高的境界。在此种境界中的人不仅能尽人伦人职,而且能尽天伦天职,即能事天、乐天。他深悟人之所以为人之理,尽人之性,成就一个理想的人格。道德境界中的人,以人性的自觉行人道,而天地境界中的人,是以天理的自觉行天道;这样,天地境界的人便有了更广大的胸怀与更高尚的气节,真正可以“与天地比寿,与日月齐光”,真正成为“天之骄子”。需要注意的是,本文中“宇宙”是一个人文概念,是天地万物的总称。古人把四方上下称为“宇”,把古往今来称为“宙”(现代汉语中的“宇宙”指的是:包括地球及其他一切天体的无限空间)。可见,具有天地境界的人眼光与胸襟超越了现实社会,是跨越时空的,天地万物、古往今来皆包藏于其心中。他

12、目光如炬、胸藏风云、纵横捭阖、总揽古今、文理兼融、博学睿智、情怀旷达、人性完善、悲天悯人、思济天下。如是,就可以抵达人生的最高境界而成为所谓“天民”、圣人。,品读感悟文本,5课文把人生境界分为四等,是否周全?而其中的“功利境界”与“道德境界”是否存在交叉的情况? 明确:我们说四种人之外,还有一种人,连起码的“人道”“人性”都缺失了,如希特勒的法西斯暴行,如日本军人的南京大屠杀。还有的人杀人越货,手段残忍致极,他们以“我”为圆心,被人称为“私想家”,他们损人利己,甚至不惜残害生命来达到个人目的,他们身上缺乏最起码的“人道”“人性”,这种人被人们称为“人渣”,是社会的肿瘤、毒品。,拓展延伸,1.治

13、学三境界:近代大学问家王国维认为,古今成大事业者必须经过三种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此第一境也;“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也;“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此第三境也。还有的人在王氏三境界的基础上,于其第一、第二境界之间又加上“上穷碧落下黄泉,两处茫茫皆不见”作为第二境界。此说甚为合理。,拓展延伸,2.中国的禅宗认为成佛需经三种境界:第一种境界是“落叶满空山,何处寻行迹”,这是寻找禅的本体而不得的阶段。第二种境界是“空山无人,水流花开”,这是似已悟道而实未悟的阶段。第三种境界是“万古长空,一朝风月”,这是描写悟到了瞬间即永恒,刹那成终古的

14、心态。,拓展延伸,3.庄子逍遥游中的境界和冯先生四境界有什么区别?庄子逍遥游中讲了四种“游”的四种境界:一是蜩与学鸠之游,“决起而飞,枪榆枋而止,时则不至,而控于地而已矣”。二是大鹏之游,“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去以六月息者也”。三是列御寇之游,“夫列子御风而行,泠然善也,旬有五日而后反”。四是神人之游,“藐姑射之山,有神人居焉。肌肤若冰雪,绰约若处于;不食五谷,吸风饮露;乘云气,御飞龙,而游乎四海之外”。在庄子看来,前三种游都不是理想的游,因为它们都需“有待”。“有待”就是有条件限制,有条件限制的游不是真正的自由。什么样的游才是最好的境界呢?庄子说:“若夫乘天地之正

15、,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者,彼且恶乎待哉?”真正的自由是五条件的,这当然是一种“心游”“神游”,是一颗无牵累的心在宇宙间的自由自在的遨游。冯先生常说,他所谓天地境界就是“游心于物之初,有之全”。“游心于物之初,有之全”就是庄子式的心游、神游。不过,庄子的心游是游于“无何有之乡”,游于混沌的宇宙;冯先生的心游是游于理想世界,游于大全。所以庄子的游是“无心而顺有”,冯先生的游是“顺理以应事”。“顺理应事”是即世间而出世间的精神自由,是即道德而超道德的精神自由。“无心顺有”是离世间的自由,是超道德的自由。,课堂总结,冯友兰先生的这篇随笔,从形式上说思路明晰、内容丰富、说理简明、语言平实。从内容上说,引用冯先生自己的话来说:冯友兰认为,人之所以为人即人之异于禽兽者在于其有觉解,人生的意义就在觉解之中。有觉解是人之理,求觉解是人之心,能觉解是人之心。人生在世,必追求人之理,以成就一个理想的人格;欲成就一个理想的人格,便需尽心尽性。这实际上是一件事的两个方面,成就理想人格是人之理的要求,是做人的必需;而尽心尽性便能达到这个理想人格,是做人的方法,只有尽心尽性,力求觉解人之所以为人的道理,人生才有意义。希望通过这篇课文的学习,对我们的人生有所启迪。,布置作业,完成单元综合练习,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在线阅读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