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稻病虫害及防治课件.ppt

上传人:牧羊曲112 文档编号:1391992 上传时间:2022-11-18 格式:PPT 页数:69 大小:692.3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水稻病虫害及防治课件.ppt_第1页
第1页 / 共69页
水稻病虫害及防治课件.ppt_第2页
第2页 / 共69页
水稻病虫害及防治课件.ppt_第3页
第3页 / 共69页
水稻病虫害及防治课件.ppt_第4页
第4页 / 共69页
水稻病虫害及防治课件.ppt_第5页
第5页 / 共6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水稻病虫害及防治课件.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水稻病虫害及防治课件.ppt(69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水 稻 病 虫 害 及 防 治,水 稻 病 虫 害 及 防 治,稻 瘟 病,分布与为害: 稻瘟病又名稻热病,俗称火烧瘟、吊头瘟、掐颈瘟等。是全国各稻区常见的重要病害。在自然条件下,稻瘟菌只侵染水稻。症状: 为害水稻各部分,在整个生长期都有发生. 1秧 苗 发病后变成黄褐色而枯死。 2叶片斑点 主要有两种:一是急性型病斑,呈暗绿色,多近圆形或椭圆形;二是慢性型病斑,多为梭形,外围有黄色晕圈,内部为褐色,中心灰白色,有褐色坏死线向两头延伸。 3茎节病斑 呈黑褐色或黑色斑点,病斑在节上成环状蔓延,最后整个节变黑色坏死。 4穗茎病斑 常在穗茎上发生淡褐色或墨绿色的病变,影响结实,形成白穗。 5谷粒病斑

2、 边缘暗褐色,中部灰白色。,稻瘟病叶鞘和穗颈发病,稻瘟病茎叶发病,稻瘟病急性型病斑(左)和慢性型病斑(右),稻瘟病病叶,稻 瘟 病分布与为害:稻瘟病叶鞘和穗颈发病 稻瘟病茎叶发病,发病规律: 病菌以分生孢子或菌丝体在病谷和病稻草上越冬。种子上的病菌易诱发苗瘟。露天堆放的稻草为第二年发病的主要侵染源。病菌的发育最适温度为2528;湿度高有利于分生孢子形成、飞散和萌发;长期灌深水或过分干旱,偏施、迟施氮肥等,均易诱发稻瘟病。,发病规律: 病菌以分生孢子或菌丝体在病谷和病,防治方法:1选用抗病品种 因地制宜选用抗病品种,搞好品种合理布局,避免品种单一化种植。 2合理施肥、灌水 施肥原则为底肥足,追肥

3、早,多施农家肥,增施磷钾肥。田间宜湿润为主,干干湿湿,适时晒田,以增强植株抗病能力。 3种子消毒 一是稻种预浸12小时后,用300400倍强氯精液浸种水50千克,浸种30千克,浸48-60小时。 4药剂防治 每亩用20三环唑粉剂100克或40富士1号乳油6070毫升加水加50-60千克喷雾。重病因需喷2次,间隔期为710天。,防治方法:1选用抗病品种 因地制宜选用抗病品种,搞,水稻胡麻斑病,分布与为害:水稻胡麻斑病又叫胡麻叶枯病,分布很广,全国各稻区均有发生。一般由于缺肥水等原因,使水稻生长不良时发病严重。秧苗受害引致苗枯,叶片受害造成叶枯,穗部受害,导致千粒重下降及空秕粒增多,影响产量和米质

4、。症状:在水稻整个生育期都可发生胡麻斑病。种子发芽期芽鞘受害,变成褐色,重者枯死。稻株以叶片受害最普遍,主要在叶片上散生许多如芝麻粒大小的病斑。病斑中央为灰褐色至灰白色,边缘为褐色,周围有黄色晕圈,病斑的两端无坏死线,严重时,病斑互相融合成不规则的大病斑,病叶片由叶尖逐渐向下干枯,以至整株枯死。穗预受害,为褐色或灰褐色,造成枯穗。谷粒早期受害,重者全粒变灰黑色,造成瘪谷。,水稻胡麻斑病放大,水稻胡麻斑病病叶,水稻胡麻斑病分布与为害:水稻胡麻斑病又叫胡麻叶枯病,,发病规律: 病菌以菌丝和分生孢子在病谷和病稻草上越冬,次年稻草上的分生孢子借风传播到秧田和大田,由稻苗表皮或气孔侵人。播种病谷,谷壳上

5、潜伏的菌丝能直接侵害幼苗。在水稻整个生长期间,病株上形成的大量分生孢子均可再侵染。一般土壤缺肥、缺钾、沙质土、酸性土和长期积水田发病较重。在温度2530条件下,只要有短时间的水滴或饱和湿度,即可满足分生孢子的萌发和侵染。,发病规律: 病菌以菌丝和分生孢子在病谷和病稻,防治方法:1种子消毒 用强氯精浸种,方法同稻瘟病。 2加强肥水管理 对沙质土应多施有机肥,酸性土可施石灰,禾苗生长缺氮要增施氮肥和钾肥或人粪尿、草木灰等。在灌溉方面,既要避免深水灌溉和长期积水,又要防止缺水受旱而诱发胡麻斑病。,防治方法:1种子消毒 用强氯精浸种,方法同稻瘟病。,水稻纹枯病,分布与为害:水稻纹枯病,俗名花脚秆、烂脚

6、秆。全国各稻区都有发生,为水稻重要病害之一。发病重的田块,秕谷率增加,千粒重下降。寄主较广,其中主要有水稻、大麦、玉米、高粱、谷子、大豆、花生、甘蔗、黄麻、芋等。重要的杂草寄主有稗草、莎草、马唐、狗尾草等。症状:一般在分蘖期开始发生病,最初在近水面的叶鞘上出现水渍状椭圆形斑,以后病斑增多,常相互愈合成为不规则大形的云纹状斑,其边缘为褐色,中部发绿色或淡褐色。叶片上的症状和叶路上基本相同。病害由下向上扩展,严重时可到剑叶,甚至穗部发病,大片倒伏。,水稻纹枯病叶鞘和叶上菌核,水稻纹枯病病斑放大,水稻纹枯病田间症状,水稻纹枯病分布与为害:水稻纹枯病,俗名花脚秆、烂脚秆,发病规律: 纹枯病主要以菌核在

7、土壤里越冬。第二年飘浮水面的菌核萌发抽出菌丝,浸人叶鞘形成病斑,从病斑上再长出菌丝向附近蔓延形成新病斑。菌核落人水中又可借水流传播。温度在2531和饱和湿度为病害流行的最有利条件。过量施氮肥,高度密植,灌水过深过多或偏迟,均为诱发病害的主要因素。一般水稻从分蘖期开始发病,孕穗期前后达发病高峰,乳熟期后病情下降。,发病规律: 纹枯病主要以菌核在土壤里越冬。第,防治方法: 1加强栽培管理 一是合理密植,实行东西向宽窄行条栽,以利通风透光,降低田间湿度;二是浅水勤灌,适时晒田;三是合理施肥,避兔偏施或迟施氮肥,增施磷钾肥。 2药剂防治 一是每亩用5并同霉素水剂150毫升或20粉剂50克,对水50千克

8、喷雾,重病田需打药2次,间隔期为710天;二是穗期可用15粉锈宁可湿性粉剂50克或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50克对水50千克喷雾.,防治方法: 1加强栽培管理 一是合理密植,实行东西,水稻烂秧病,分布与为害: 烂秧是水稻种子、幼苗在秧田期死亡的总称,全国各稻区均有发生,分生理性和侵染性两种。症状: 生理性烂秧:由低温缺氧引起的,为幼芽卷曲变黄褐色至褐色,幼根变黑;盐碱害引起的烂秧为芽尖有盐霜;由风害引起的为芽尖吹干黄萎。 侵染性烂秧:绵腐病和腐败病幼芽被害部分初呈乳白色胶状物,后呈黄色绵状物;立枯病为茎基腐烂易拔起,心叶萎垂卷缩,茎基软腐,全株黄褐枯死。,水稻烂秧病,水稻烂秧病分布与为害: 烂秧是

9、水稻种子、幼,发病规律:低温缺氧是引起烂秧的主要原因。绵腐病和腐败病的病菌主要借灌溉水传播,水秧田易发生。立枯病菌在土壤或病残体中越冬,借气流传播。旱秧田易发生。,发病规律:低温缺氧是引起烂秧的主要原因。绵腐病和腐败病,防治方法:l加强预防 选择背风向阳、土质好、排灌方便、田面平整的田块做秧田,精耕细作,用腐熟肥料加洁水灌秧。做到适时播种,培育壮秧,增强抗病能力。 2药剂防治 在秧苗一叶一心期,用65敌克松可湿性粉剂600倍液预防。始病期用200400倍液喷雾。,防治方法:l加强预防 选择背风向阳、土质好、排灌方,水稻疫霉病,分布与为害:水稻疫霉病70年代以来在南方稻区陆续发生。秧苗受害,可造

10、成1520的死苗,未死秧苗也造成部分叶片桔死,影响生长。症状:主要为害早、中稻秧苗,在叶片上形成绿色水渍状不规则条斑,条斑边缘呈褐色。病害急剧发展时,条斑相互愈合,以至叶片纵卷成弯折。一般只造成秧苗中、下部叶片局部枯死,严重时全叶或整株死亡。,水稻疫霉病,水稻疫霉病分布与为害:水稻疫霉病70年代以来在南,发病规律:疫霉菌在土壤中越冬,翌年春季水稻育秧期间在稻叶上萌发,从叶片气孔侵入,引起发病。发病最适宜温度为1621,超过25病害受到抑制。秧苗三叶期前后,遇低温、连阴雨、深水灌溉,特别是秧苗淹水,病害发生就重。,发病规律:疫霉菌在土壤中越冬,翌年春季水稻育秧期间在稻,防治方法:1秧田轮换 病区

11、年年更换秧田,可减少初次侵染来源,防病效果明显。 2.加强肥水管理 秧田畦面要平整,防治低处浸水。要浅水勤灌,避免漫灌,适当增施肥料,提高抗病力。 3药剂防治 以早、中稻秧田三叶期为重点防治对象。药剂可选用5O多菌灵可湿性粉剂 1000倍液,或50托布津可湿性粉剂 1000倍液叶面喷雾。,防治方法:1秧田轮换 病区年年更换秧田,可减少初次,水稻恶苗病,分布与为害:水稻恶菌病又叫徒长病,全国各主要稻区都有发生,为害较重。主要引致秧苗及成株徒长,病株一般在抽穗前死亡,即使有的轻病株能生长到抽穗结实,但穗小粒少,产量很低。症状:水稻从秧苗期到抽穗期都有发生。发病秧苗常枯萎死亡。未枯死的病苗为淡黄绿色

12、生长细长,一般高出健苗l3左右,根部发育不良,分蘖少,甚至不分蘖。移栽后1个月左右开始出现症状,病株叶色淡黄绿色,节间显著伸长,节部弯曲,在节上生出许多倒生须根。发病重的病株,一般在抽穗前枯死,轻病株虽能抽穗,但穗小粒少,或成白穗。,水稻恶苗病田间病株(很高)与健株的比较,水稻恶苗病病株茎节上倒生根(右)与健株茎(左)比较,水稻恶苗病分布与为害:水稻恶菌病又叫徒长病,全国各主,发病规律: 病菌主要以分生孢子或菌丝体在种子上越冬。播种后,病菌随着种子萌发而繁殖,引起苗枯;以后在病株和枯死株表面产生的分生孢子,借风雨传播进行再侵染。在水稻开花时,分生孢子落到花蕊上,萌发侵入,又使种子带病。病菌易从

13、伤口侵入,播了受机械损伤的稻种,或秧苗根部受伤重的,发病就重。旱育秧发病常比水育秧重。,发病规律: 病菌主要以分生孢子或菌丝体在种子上,防治方法: 种子消毒处理是防治本病的重要措施。具体方法:一是采用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或强氯精浸种,方法同稻瘟病;二是用多森铵(恶苗灵)200毫升加水50千克,浸种40千克,浸种45天,每天搅拌23次,浸种后可直接催芽播种;三是田间发现病株应立即拔出作饲料,不要用病稻草催芽;四是用无病苗选留无病稻种。注意:一种浸种药剂不能单一地多年使用,最好与其它药剂轮换使用,以免恶苗病菌对药剂产生抗药性。,防治方法: 种子消毒处理是防治本病的重要措施,稻叶黑粉病,分布与为害:

14、稻叶黑粉病,又叫叶黑肿病,分布广泛,我国各稻区均有发生,是水稻生长后期的常见病。症状:稻叶黑粉病只为害叶片,病斑初起为褐色,沿叶脉呈断续线条状,后变黑色,稍隆起。严重时从叶尖开始逐渐枯死,且破裂成丝状。,稻叶黑粉病病叶,稻叶黑粉病分布与为害:稻叶黑粉病,又叫叶黑肿病,,发病规律: 病斑的厚垣孢子在病草上越冬,第二年夏季萌发长出担孢子及次生小孢子,借空气传播为害。一般在缺肥、生长不良情况下发病较多。杂交稻尤其发病重。,发病规律: 病斑的厚垣孢子在病草上越冬,第二,防治方法:一是合理施肥,避免水稻因缺肥而造成早衰,并注意增施磷、钾肥以减轻发病;二是结合防治杂交稻穗期多种病害,喷施粉锈宁或禾枯灵防病

15、防衰。,防治方法:一是合理施肥,避免水稻因缺肥而造成早衰,并注,稻粒黑粉病,分布与为害:稻粒黑粉病又叫墨黑穗病、乌米谷、黑粉谷等。我国主要稻区均有发生,以浙江、江苏、安徽。江西、湖南、四川、河南等稻区发生较多。尤以杂交稻制种田受害重。症状:本病只为害谷粒,一般每穗受害1粒至数粒,严重时10多粒。病粒颜色污绿色或污黄色,成熟时腹部裂开,露出黑粉,且常有白色膜状的米粒,残余突出裂缝处,膜内充满黑粉。有时内外颖合缝处也可裂开露出黑粉。剖开病粒,可见种子内部全部或局部变成黑粉。,稻粒黑粉病病粒(黑色),稻粒黑粉病病穗,稻粒黑粉病病粒(黑色),稻粒黑粉病分布与为害:稻粒黑粉病又叫墨黑穗病、乌,发病规律:

16、 病菌以厚垣孢子在土壤和种子内外越冬。病菌经过5个月的体眠期,当气温升到ZO以上,有充足的湿度,通气透光较好时,厚垣孢子萌发产生担孢子及次生孢子,并随气流传播到抽穗扬花的稻穗上,在谷粒内繁殖产生厚垣孢子。,发病规律: 病菌以厚垣孢子在土壤和种子内外越冬,防治方法:1农业措施 重病区注意选用抗病品种,选用无病稻种,不在病田留种。种谷经过精选后,可用药剂消毒(方法同稻瘟病)。加强肥水管理,增施磷钾肥,防止迟施、偏施氮肥,合理灌溉,以减轻发病。 2药剂防治 如抽穗扬花期多雨,有利于发病,可选用:一是5井冈霉素水剂100150毫升,或20可湿性粉剂50克,对水50千克喷雾,间隔710天再喷1次;二是用

17、15粉锈宁可湿性粉剂50克对水50千克喷雾;三是用DT杀菌剂每666.7平方米100克对水50千克喷雾。,防治方法:1农业措施 重病区注意选用抗病品种,选用,稻 曲 病,分布与为害:稻曲病在我国各稻区均有发生,随着生产水平的提高,为害逐年加重。该病不仅直接影响产量而且病谷含有毒素。症状:稻曲病病穗 稻曲病病菌主要为害稻穗上的部分谷粒,初在颍壳的合缝处露出淡黄绿色的小菌块,逐渐膨大,最后包裹全颖壳,比健粒大3 4倍,呈墨绿色,表面平滑,最后开裂,散出墨绿色粉末,即病菌的厚垣孢子。,稻曲病病穗,稻 曲 病分布与为害:稻曲病在我国各稻区均有发生,随,发病规律: 病菌以菌核在土壤中及厚垣孢子在病粒上越

18、冬。翌年夏秋之季,菌核抽出子座,内生子囊孢子,厚垣孢子萌发产生分生孢子,借气流传播,侵害花器和幼颖。水稻生长后期嫩绿,抽穗前后遇多雨、适温(2628),易诱发稻曲病,偏施氮肥,深水灌溉,田水落干过迟等有利于发病。,发病规律: 病菌以菌核在土壤中及厚垣孢子在病,防治方法:参照稻粒黑粉病防治方法。,防治方法:参照稻粒黑粉病防治方法。,稻小球菌核病,分布与为害:水稻产区发生有几种菌核病,其中为害较重的是小球菌核病。受害田块一般减产1025。有的年份造成大面积稻株倒伏。症状:多发生在稻株下部的叶鞘和茎秆上,初期在近水面叶鞘表面上产生黑褐色小斑,逐渐向上扩展成黑色细条状、纺锤状或椭圆形病斑。同时侵入内层

19、叶鞘和茎秆,茎秆上形成黑色线条状病斑,严重时茎秆基部变黑,组织腐烂,软化倒伏。剖开叶鞘和茎秆可见灰白色菌丝和黑褐球形小菌核。在叶鞘病斑上或水面浮游的菌核表面往往产生一层灰色霉层,即病原菌的分生孢子梗和分生孢子。,稻小球菌核病,稻小球菌核病分布与为害:水稻产区发生有几种菌核病,其,发病规律: 病原菌以菌核在稻桩、稻草和土壤内越冬。第二年春季经耕耙和灌水,菌核漂浮水面,当日平均温度升至17以上,萌发产生菌丝,接触水稻,侵人叶鞘组织,并蔓延至茎秆,又产生大量小菌核。多施氮肥,或后期缺水干旱时,病害发展很快,为害严重。,发病规律: 病原菌以菌核在稻桩、稻草和土壤内,防治方法:1减少病原 重病田提倡齐泥

20、割稻,稻桩稻草尽早处理,并把稻渣打捞干净。 2加强肥水管理 分蘖末期适当晒田,孕穗期保持水层,后期保持四面湿润,防止断水过早。多用有机肥作基肥,增施钾肥。 3药剂防治 在圆秆拔节和孕穗期用70甲基托布津可湿性粉剂1000液,或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800倍液各喷药1次。,防治方法:1减少病原 重病田提倡齐泥割稻,稻桩稻草,水稻白叶枯病,分布与为害:水稻白叶枯病,俗名剥叶瘟、游火、地火等,全国南北各稻区均有发生,流行年份稻叶焦枯,造成严重减产,是水稻的重要病害之一。我国曾先后发现茭白和李氏禾为自然寄主植物。症状:主要发生于叶片及叶鞘上。初期在叶缘产生半透明黄色小斑,以后沿叶脉一侧或两侧或沿中脉发展

21、成波纹状的黄绿或灰绿色病斑;病部与健部分界线明显;数日后病斑转为灰白色,并向内卷曲。空气潮湿时,新鲜病斑的叶缘上分泌出湿浊状的水珠或蜜黄色菌胶,干涸后结成硬粒,容易脱落。,水稻白叶枯病病叶,水稻白叶枯病田间症状,水稻白叶枯病分布与为害:水稻白叶枯病,俗名剥叶瘟,发病规律: 白叶枯病菌主要在稻种、稻草和稻桩上越冬。播种病稻谷,病菌可通过幼苗的根和芽鞘侵入。病稻草和稻桩上的病菌,遇到雨水便渗入其中,秧苗接触带菌水,病菌从水孔、伤口侵入稻体。病斑上的溢浓,可借风、雨、露水和叶片接触等进行再侵染。最适宜流行的温度是2630。雨水多、湿度大,特别是暴风雨造成稻叶大量伤口,给病菌扩散提供极为有利的条件。秧

22、苗淹水,本田深水灌溉、串灌、漫灌,施用过量氮肥等均有利于发病.,发病规律: 白叶枯病菌主要在稻种、稻草和稻桩,防治方法:1选用抗病品种 病害常发田、低洼易涝田要选用抗病品种。 2种子消毒 用 1中生菌素50倍液(三开一冷),浸种1224小时。 3培育无病壮秧 选好秧田位置,搞好水浆管理严防淹苗。在移栽前710天,用1中生菌素 300500倍液均匀喷雾;也可用20叶枯宁可湿性粉剂每666.7平方米用100克,加水50千克喷雾. 4大田施药 水稻拔节后,对感病品种要早检查,若发现发病中心,应及时施药防治,大风雨后受淹稻田要喷药保护,所用药剂同秧田。,防治方法:1选用抗病品种 病害常发田、低洼易涝田

23、要,水稻黄矮病,分布与为害: 水稻黄矮病又叫黄叶病、暂黄病。我国主要分布于华南、西南、长江中下游等稻区。主要为害水稻,也可为害大黍及李氏禾等。症状:矮缩、花叶、黄枯为本病的主要特征.多从顶叶下1-2叶开始发病,病斑从叶尖向基部发展,叶肉鲜黄色,叶脉绿色,病叶与茎秆夹角增大,叶鞘仍为绿色株形松散病株显著矮缩,不分蘖,多不能抽穗。,水稻黄矮病田间症状,水稻黄矮病传毒介体黑尾叶蝉,水稻黄矮病分布与为害: 水稻黄矮病又叫黄叶,发病规律: 该病由黑尾叶蝉、二点黑尾叶蝉和二条黑尾叶蝉传播。能连续传毒,终身保毒,不经卵传毒。病毒主要保存于虫体内越冬,次年再传染。水稻在苗期和返青分蘖期最易感病,一般早稻发病轻

24、,而晚稻受害重。,发病规律: 该病由黑尾叶蝉、二点黑尾叶蝉和二条,防治方法: 1农业措施 因地制宜选用抗病品种,淘汰感病品种。合理安排作物布局,实行连片种植。改进栽培管理措施,加强肥水管理,适时晒田,清除田边杂草。 2药剂防治 病害流行的秧田用3呋喃丹颗粒剂l.52千克,拌细土2O千克,在稻谷播种后撒施。选用50混灭威乳油每亩用100毫升,或20叶蝉散乳油每亩用150200毫升,对水4050千克,在秧苗露青后每隔 57天施药1次,共施23次。,防治方法: 1农业措施 因地制宜选用抗病品,水稻干尖线虫病,分布与为害: 水稻干尖线虫病又叫白尖病、线虫心枯病。全国各主要稻区都有发生。一般减产102O

25、,严重的可达30以上。症状: 主要危害叶片及穗部.在水稻孕穗期,一般在剑叶或上部23片叶的尖端出现淡褐色半透明状病斑,后渐变成灰褐色、扭转状的干尖。病穗比健穗短而小,秕谷增加,千粒重降低。,水稻干尖线虫病病叶,水稻干尖线虫病分布与为害: 水稻干尖线虫病又,发病规律: 以成虫和幼虫潜伏在稻谷的颖壳及米粒间越冬,主要靠种子传带传播。种子内线虫在浸种催芽时开始活动,由芽鞘、叶鞘缝隙侵人稻株体内,附着在生长点、叶芽、新生嫩叶的细胞外部,吸取细胞汁液,致使被害叶片长出后变成干尖状。,发病规律: 以成虫和幼虫潜伏在稻谷的颖壳及米,防治方法:1加强植物检疫 应加强植物检疫工作严禁从病区引进种子。 2建立无病

26、留种田 种子田的排灌水系要配套,防止带线虫的水灌入。收获前进行种子检验,确保无病,然后单收、单打、单藏,留作种子用。 3种子消毒 一是将稻种在冷水中预浸24小时后,移人4547温水中浸5分钟,再移人5254温水中浸10分钟,立即冷却,催芽播种;二是用线菌灵600倍液浸种48小时,捞出冲净药液,催芽播种。,防治方法:1加强植物检疫 应加强植物检疫工作严禁从,水稻三化螟,分布与为害: 为我国南方稻区的主要害虫。为害苗期、分蘖期水稻,造成枯心苗;为害孕穗期水稻,造成枯孕穗;为害破口抽穗期水稻,造成白穗。症状:成虫体长10-13毫米,雌蛾前翅淡橙黄色,雄蛾前翅灰褐色。卵长椭圆形,幼虫体长1421毫米,

27、淡黄绿色。蛹黄绿色。,水稻三化螟幼虫及其为害状,水稻三化螟田间为害状,水稻三化螟分布与为害: 为我国南方稻区的主要害虫,发病规律: 河南省1年发生 3代,有少数不完全4代。越冬代蛾5月上旬始见,5月中、下旬盛发,第一代蛾7月上旬盛发,第二代蛾7月底8月初盛发,第三代蛾9月上、中旬盛发。以老熟幼虫在稻桩中越冬,春季化蛹羽化。成虫有趋光性,喜在多肥。嫩绿的水稻上产卵。水稻分蘖期、孕穗后期至抽穗期侵入率高。,发病规律: 河南省1年发生 3代,有少数不完,防治方法:1农业措施 重点在冬季消灭越冬幼虫,在开春化蛹盛期,灌水淹没稻根3天,杀死稻茬内越冬虫蛹。 2药剂防治 选用20营利微乳剂1000-150

28、0倍液,或20通博乳油1000-2000倍液或20破虫乳油800-1200倍液或30禾安乳油800-1200倍液喷雾。也可用5杀虫双颗粒剂,每亩用1-1.5千克,拌细土2025千克撒施。,防治方法:1农业措施 重点在冬季消灭越冬幼虫,在开,水稻二化螟,分布与为害: 分布广泛,为我国南北各稻区的主要害虫之一。为害同三化螟。症状: 成虫前翅黄褐色,卵扁椭圆形,有10余粒至百余粒组成卵块,排列成鱼鳞状,初产时乳白色,将孵化时呈灰黑色。幼虫老熟时长2030毫米,体背有5条褐色纵线,腹面灰白色。蛹长1013毫米,淡棕色,前期背面可见5条褐色纵线,中间3条较明显,足伸至翅芽末端。,水稻二化螟分布与为害:

29、分布广泛,为我国南北,发病规律: 河南省1年发生2代。以幼虫在稻草、稻桩或田边杂草内越冬,第二年4月中、下旬在越冬部位结茧化蛹。成虫有趋光、趋绿和趋向大田产卵的习性,白天常潜伏在秧苗下部,黄昏后飞出活动。初孵幼虫先侵入叶鞘集中为害,造成枯鞘,到23龄后蛀入茎秆,造成枯心、白穗。,发病规律: 河南省1年发生2代。以幼虫在稻草,防治方法:参照水稻三化螟防治方法。,防治方法:参照水稻三化螟防治方法。,稻纵卷叶螟,分布与为害: 是一种迁飞性害虫,分布广泛,我国各稻区均有发生。初孵幼虫取食心叶,出现针头状小点,随虫龄增大,吐丝缀稻叶两边叶缘,纵卷叶片成圆筒状虫苞,幼虫藏身其内啃食叶肉,留下表皮呈白色条斑

30、。为水稻主要害虫,还为害麦子、玉米、谷子、红薯等作物及草。,稻纵卷叶螟分布与为害: 是一种迁飞性害虫,分,症状:成虫长79毫米,淡黄褐色,前翅有2条褐色横线,两线间有1条短线,外缘有一暗色宽带;后翅有两条横线,外缘也有宽带。卵约1毫米,椭圆形,初产白色透明,近孵化时淡黄色。幼虫老熟时长1419毫米,低龄幼虫绿色,后转黄绿色,成熟幼虫红色。蛹长710毫米,初黄色后转褐色,长圆筒形。,稻纵卷叶螟幼虫,稻纵卷叶螟成虫,稻纵卷叶螟为害状,症状:成虫长79毫米,淡黄褐色,前翅有2条褐色横线,发病规律: 稻纵卷叶螟属远距离迁飞性害虫,在河南省不能越冬,每年67月份成虫从南方迁入。在河南省1年发生34代,以

31、第二代为害最重。成虫有趋光性,栖息趋荫蔽性和产卵趋嫩性,适温高湿产卵量大,卵多单产,也有25粒产于一起。初孵幼虫多钻入心叶为害,2龄后则在叶上结苞为害。幼虫老熟后离开虫苞在稻丛基部黄叶及无效分蘖上结茧化蛹。多雨日及多露水的高湿天气有利于稻纵卷叶螟猖獗发生。,发病规律: 稻纵卷叶螟属远距离迁飞性害虫,在,防治方法: 1农业措施 选用抗虫高产良种,合理施肥,适时烤晒田,降低田间湿度,防止稻株前期猛发嫩绿,后期贪青晚熟,可减轻受害程度。 2药剂防治 用20营利微乳剂1000-1500倍液,或20通博乳油1000-2000倍液或20破虫乳油800-1200倍液或30禾安乳油800-1200倍液喷雾。或

32、用18%杀虫双水剂150毫升加B.t乳剂150200毫升加水50千克喷雾。,防治方法: 1农业措施 选用抗虫高产良种,合理施肥,稻 弄 蝶,分布与为害: 稻弄蝶又名稻苞虫,常见的有直纹稻弄蝶、隐纹稻弄蝶和曲纹稻弄蝶,属鳞翅目弄蝶科,是水稻的重要害虫。稻弄蝶分布广泛,我国各稻区均有发生。幼虫缀合数片叶成苞,并蚕食叶片。,稻 弄 蝶分布与为害: 稻弄蝶又名稻苞虫,常见的,症状:3种稻弄蝶外形相似,成虫长为17-19毫米,体背及翅黑褐色有金黄色光泽,触角棍棒状,前翅有白色半透明斑纹78个,排列成半环形;后翅,直纹稻弄蝶中央有4个半透明白斑,排列成一直线,隐纹稻弄蝶无斑纹,曲纹稻弄蝶4个白斑排列成锯齿

33、状。卵半环形。幼虫体长2540毫米,头大前胸小似颈状,体纺锤形,头部正面有“W ”形纹。蛹长24-33毫米,头平滑尾尖,黄褐色,体衣被白粉。,稻弄蝶幼虫及为害状,稻弄蝶幼虫,稻弄蝶蛹,稻弄蝶成虫,症状:3种稻弄蝶外形相似,成虫长为17-19毫米,体,发病规律: 稻弄蝶在河南省不能越冬,1年发生34代,l3代均属外来虫源。成虫夜伏昼出,翔力很强,喜食花蜜。卵散产于稻叶背面。幼虫1-2龄时多在叶尖或叶边卷成单叶苞,3龄后缀叶成多叶苞,藏身内取食,老熟后在苞内化蛹。少数因叶片被吃光而转移到稻丛中下部枯叶做茧化蛹。,发病规律: 稻弄蝶在河南省不能越冬,1年发生3,防治方法:l农业措施 施足底肥,早施追

34、肥,增施磷钾肥,使秧苗生长健壮,可避免或减少成虫产卵。 2人工防治 在幼虫老熟或化蛹期用扫帚梳扫虫苞,梳落虫蛹或人工摘除虫苞。 3药剂防治 用杀螟杆菌每666.7平方米用150克加洗衣粉25克,或B.t乳剂 100毫升加18杀虫双水剂100毫升加水50千克喷雾。或用用20营利微乳剂1000-1500倍液,或20通博乳油1000-2000倍液或20破虫乳油800-1200倍液或30禾安乳油800-1200倍液喷雾。,防治方法:l农业措施 施足底肥,早施追肥,增施磷钾,稻 眼 蝶,分布与为害: 在我国河南以南,四川、云南以东各省区均有分布,山区丘陵地带发生较多。幼虫蚕食叶片成缺刻,严重时可将叶片吃

35、光,造成水稻减产。症状:成虫体长146-16.5 毫米,翅展约47毫米,背面暗褐色,前翅正面有2个蛇目状黑色圆斑,前1个斑纹较小;后翅反面有56个蛇目斑,近臀角1个特大。前后翅反面中央从前至后缘横贯1条黄白色带纹,外缘有3条暗褐色线纹。前足退化很小。老熟幼虫体长30毫米,青绿色,头部褐色,头顶有1对角状突起,形似猫头。胸腹部各节散布微小疣突,尾端有1对角状突起,全体略呈纺锤形。,稻眼蝶成虫,稻眼蝶幼虫,稻 眼 蝶分布与为害: 在我国河南以南,四川、云南,发病规律:在浙江省1年发生4代,以蛹在杂草上越冬,在福建等南部省区1年发生5代,以幼虫在禾本科杂草丛中越冬。3月下旬至4月上旬化蛹,4月中旬羽

36、化。成虫白天活动,卵散产于叶背。一般在竹园附近、山边田块及田边产卵较多。初孵幼虫食害稻叶成缺刻,3龄后食量大增,严重时可将稻叶吃光,67月12代幼虫为害中稻,89月34代幼虫为害晚稻较重。幼虫老熟后一般l3天不食不动,再吐丝将尾端固定于叶背,倒挂卷曲化蛹。,发病规律:在浙江省1年发生4代,以蛹在杂草上越冬,在,防治方法:一是在稻眼蝶2龄幼虫高峰期,每6667平方米用80敌敌畏乳油100毫升,加水75千克均匀喷雾,也可每6667平方米用15杀螟松粉剂2千克,拌细泥粉20千克撒施;二是在防治稻纵卷叶螟或稻弄蝶时兼治稻眼蝶。,防治方法:一是在稻眼蝶2龄幼虫高峰期,每6667平,稻褐飞虱,分布与为害:

37、 我国各稻区均有发生。成虫和若虫群聚稻株茎基部刺吸汁液,轻者水稻下部叶片枯黄,千粒重下降;重者生长受阻,甚至毁秆倒伏,形成枯孕穗或半枯穗。症状:成虫有长翅型和短翅型两种。长翅型体长45毫米,黄褐色或黑褐色。短翅型成虫翅短,不达腹部末端,余均似长翅型。卵产于稻株组织中,卵帽外露。若虫有5个龄期,形似成虫。,稻褐飞虱,稻褐飞虱分布与为害: 我国各稻区均有发生。成虫和,发病规律:稻褐飞虱是一种迁飞性害虫,在华北不能越冬。常年于7月上中旬迁入,可繁殖2代。长翅型成虫具趋光性,喜产卵于抽穗扬花期的稻株上。喜温暖高湿的气候条件,夏秋多雨、盛夏不热、晚秋暖和的情况均有利于发生。,发病规律:稻褐飞虱是一种迁飞

38、性害虫,在华北不能越冬。,防治方法:l农业措施 选用抗虫品种,加强肥水管理,做到基肥足、追肥早、适期搁田,使水稻生长健壮,以提高抗虫性。2药剂防治每6667平方米用25扑虱灵可湿性粉剂30克,或10叶蝉散可湿性粉剂250克,或50混灭威乳油50毫升加水50d千克喷雾。也可用80敌敌畏乳油每6667平方米用150毫升拌细沙土20千克撒施。,防治方法:l农业措施 选用抗虫品种,加强肥水管理,,稻灰飞虱,分布与为害: 全国各稻区均有发生。除为害水稻外,还为害大麦、小麦、玉米等禾本科植物。成虫和若虫常群集于稻株下部刺吸汁液,严重时造成秆枯倒伏。同时还可转播多种病毒病。症状:成虫有长翅型和短翅型两种。长

39、翅型体长3542毫米,黄褐色至黑褐色,前翅淡灰色、半透明,有翅斑。短翅型体长2l28毫米,翅仅达腹部23,余均同长翅型。卵产于叶鞘、叶中肋或茎秆组织中,卵粒成双行排列,卵帽露出产卵痕。若虫近椭圆形,初孵淡黄色,后呈灰褐色。,稻灰飞虱,稻灰飞虱分布与为害: 全国各稻区均有发生。除为害水,发病规律:稻灰飞虱在河南省1年发生56代,以34龄若虫在麦田、杂草及枯叶下越冬。第一代若虫主要为害小麦,后于79月份陆续迁人稻田为害。长翅型成虫有趋光性和趋嫩绿性,若虫多栖息在稻丛基部近水面处,受惊后落水横行它处。,发病规律:稻灰飞虱在河南省1年发生56代,以34,防治方法:参照稻褐飞虱防治方法。,防治方法:参照

40、稻褐飞虱防治方法。,稻 绿 蝽,分布与为害: 全国各地均有发生。食性杂,除为害水稻外,还为害玉米、大豆、小麦等。以成虫、若虫刺吸茎叶和稻穗汁液,影响水稻生长和结实。症状:成虫体长12155毫米,宽68.5毫米,全身青绿色。小盾板长三角形,前缘有3个横列的小白点,其末端超过腹部中央。足绿色,附节灰褐色。卵杯型,顶端周缘有一环白色小齿,中心降起,初产时淡黄色,后变为灰褐色。若虫共5龄,末龄若虫长7410毫米,青绿色。,稻蝽(左:绿蝽 中:黑蝽 右:褐蝽),稻 绿 蝽分布与为害: 全国各地均有发生。食,发病规律:稻绿蝽在淮河以北地区1年发生1代,淮河以南发生23代。以成虫越冬。稻绿蝽有群集性。卵多产

41、于叶片上,26行排列成块状。每卵块3070粒卵。成虫有强趋光性。越冬期间体色常由绿色变为紫褐色,越冬后又转为绿色。初孵若虫群集于卵壳上,23龄若虫仍多群集为害,4龄后分散为害。,发病规律:稻绿蝽在淮河以北地区1年发生1代,淮河以南,防治方法:1 农业措施 冬春清洁田园,铲除田边、沟边杂草,清洁稻田附近作物地的枯枝落叶,减少越冬虫源。2药剂防治 在成虫迁入稻田高峰期或23龄若虫期,每666.7平方米用25喹硫磷乳油 100毫升,或4O水胺硫磷乳油100毫升,或90晶体敌百虫125克,加水5060千克,在傍晚喷施。,防治方法:1 农业措施 冬春清洁田园,铲除田边、沟边,中华稻蝗,分布与为害: 我国

42、各稻区均有发生。以成虫和若虫取食稻叶,抽穗后还取食稻叶,抽穗后还取食咬伤穗颈、谷粒等,形成白穗、秕谷和缺粒。症状:成虫体长3044毫米,雌大雄小,黄绿色或黄褐色,复眼灰色,触角褐色丝状,头部两侧复眼后方各有深褐纵纹1条,直达前胸背板后缘。卵长约4毫米,长圆筒形,深黄色,由30多粒斜排成卵块,卵块处包有坚韧胶质物的卵囊。若虫形似成虫,共6龄,称蝗蝻。,中华稻蝗,中华稻蝗分布与为害: 我国各稻区均有发生。以成虫和,发病规律:l年发生1代,以卵在田埂或稻田附近荒地的土中越冬。次年5月中、下旬孵化。若虫孵化后常先集中在田边稻株和杂草上取食,3龄后渐向田中间迁移为害。78月见成虫。910月份产卵。,发病规律:l年发生1代,以卵在田埂或稻田附近荒地的土,防治方法:1农业措施 冬季铲除田埂、沟渠边的草皮,消灭越冬虫源。结合春耕灌水,打捞上浮带卵块的杂物销毁。 2药剂防治 若虫(蝗蛹)未扩散前多集中在田埂、沟渠边的杂草上,要及时用药。可选用4O乐果乳油每6667平方米用50毫升,或20%杀灭菊酯乳油25毫升加水5060千克喷雾。或用4乙敌粉,或4敌马粉2千克加细沙土2025千克拌匀撒施。,防治方法:1农业措施 冬季铲除田埂、沟渠边的草皮,,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在线阅读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