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理生理学发热培训课件.ppt

上传人:小飞机 文档编号:1394500 上传时间:2022-11-18 格式:PPT 页数:50 大小:539.3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病理生理学发热培训课件.ppt_第1页
第1页 / 共50页
病理生理学发热培训课件.ppt_第2页
第2页 / 共50页
病理生理学发热培训课件.ppt_第3页
第3页 / 共50页
病理生理学发热培训课件.ppt_第4页
第4页 / 共50页
病理生理学发热培训课件.ppt_第5页
第5页 / 共5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病理生理学发热培训课件.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病理生理学发热培训课件.ppt(50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病理生理学发热,病理生理学发热,一、概述 发热可见于许多疾病尤其是传染病(流感、 痢疾、出血热、疟疾、结核等等)、炎症性疾病 (肺炎、脑膜炎、腹膜炎等等)。,病理生理学发热,2,病理生理学发热2,热 型:观察患者体温升降的速度、幅度、高 温持续时间,绘制成体温曲线。在一 定时间内的体温曲线的形态称为热型。,病理生理学发热,3,病理生理学发热3,不同的疾病有不同的热型 (1) (1)稽留热体温持续于3940左右,24h波动 范围不超过1,高热达数天或数周。 见于伤寒、大叶性肺炎。(2 (2)弛张热体温在39以上,但波动幅度大,24h 内温度超过2以上。见于败血症,风 湿热,肝脓肿。,(3)间歇热

2、高热期与无热期交替出现,体温波动 幅度可达数度。见于疟疾、急性肾盂 肾炎。,病理生理学发热,4,不同的疾病有不同的热型,(4)回归热体温骤然升高至39以上,持续数天 后又骤然下降至正常水平,高热期 与无热期各持续若干天,即规律性 相互交替,见于何杰金氏病。,(5)波状热体温逐渐升高达39以上,数天后又逐 渐下降,如此反复多久,见于布鲁菌病 (6)不规则热发热无规律可循,见于结核病,瘤性 发热,流感。,病理生理学发热,5,(4)回归热体温骤然升高至39以上,持续数天(5)波状,病理生理学发热,6,病理生理学发热6,发热 =?体温升高,生理性体温升高:剧烈运动、月经前期、 精神紧张,病理性体温升高

3、:,发热:调节性体温升高 ,调定点 上移。,过热:被动性体温升高 ,超过调 定点水平。散热障碍:先 天性汗腺缺乏,产热:甲亢,病理生理学发热,7,发热 =?体温升高生理性体温升高:剧烈运动、月经前期,过热(hyperthermia): 体温调节的机构发生了障碍,机体不能 将体温调定到与SP相适应的水平。属于 被动性体温升高。,病理生理学发热,8,病理生理学发热8,发热的定义: 发热(Fever)在致热原的作用下,使体温 调节中枢的调定点上移而引起的调节性 体温升高,超过正常值0.5时的病理过程 称为发热。,病理生理学发热,9,发热的定义:病理生理学发热9,二、发热的病因与机制(病因学),(二)

4、发热激活物(febrile activator):凡能激活体内某些细胞,产生和 释放内生致热原(致热性细胞因子)的物质, 包括体内、外的 一些物质。,(一)致热原(Pyrogen):凡能引起人或动物发热的物质。 内致热原: 外致热原:发热激活物(体内,体外),病理生理学发热,10,二、发热的病因与机制(病因学) (二)发热激活物(febri,发热激活物,体内产物,外致热原(微生物),细菌病毒真菌螺旋体疟原虫,抗原抗体复合物非传染性致炎刺激物类固醇,病理生理学发热,11,发热激活物体内产物外致热原细菌抗原抗,外 致 热 原,病理生理学发热,12,外 致 热 原病理生理学发热12,1. 细菌: (

5、1)G-性菌: 大肠杆菌(E.Coli)、志贺氏菌、脑 膜炎球菌、 淋球菌等 内毒素(endotoxin,ET): 脂多糖(lipopolysaccharide,LPS),O抗原多糖侧链核心多糖脂 质A(Lipid A): 致热的主要成分,病理生理学发热,13,O抗原多糖侧链病理生理学发热13,(2)G+菌: 葡萄球菌、链球菌、肺炎球菌、白喉杆菌、 枯草杆菌等 外毒素:(金葡菌 TSST 1) (葡萄球菌肠毒素) (A型链球菌红疹毒素) 肽聚糖:细胞壁骨架桥,类似LPS,(3) 分支杆菌:结核杆菌:肽聚糖,多糖,蛋白质,病理生理学发热,14,(3) 分支杆菌:结核杆菌:肽聚糖,多糖,蛋白,2.

6、 病毒: 流感病毒、麻疹病毒、柯萨奇病毒等 全病毒体和血细胞凝集素(haemagglutinin)致热,3. 真菌: 白色念球菌、新型隐球菌、孢子菌 全菌体及 荚膜多糖和蛋白质致热,病理生理学发热,15,2. 病毒:3. 真菌:病理生理学发热15,4. 螺旋体: 钩端螺旋体、回归热螺旋体、梅毒螺旋体等 溶血毒素、细胞毒因子和外毒素致热,5. 疟原虫:裂殖子和代谢产物致热,病理生理学发热,16,4. 螺旋体:5. 疟原虫:裂殖子和代谢产物致热病理生理,感染性(传染性)发热非感染性发热,病理生理学发热,17,感染性(传染性)发热病理生理学发热17,体 内 产 物,病理生理学发热,18,体 内 产

7、物病理生理学发热18,1. Ag-Ab复合物,(2) 纯化的BSA 家兔(Ab)+BSA (Ag)发热,(3) 纯化BSA家兔(Ab)+BSA(Ag) 取家兔的血清 另一正常家兔发热,(1) 纯化的牛血清白蛋白(bovine serum albumin,BSA) 家兔不发热,病理生理学发热,19,1. Ag-Ab复合物(2) 纯化的BSA 家兔(Ab),3。类固醇代谢产物:睾丸酮本胆烷醇酮 (etiocholanolone),2. 非传染性致炎刺激物:,硅酸盐结晶 尿酸盐结晶 炎性渗出物组织坏死,病理生理学发热,20,3。类固醇代谢产物:睾丸酮本胆烷醇酮 2. 非传染,(三)内生致热原(End

8、ogenous Pyrogen, EP)体内 某些细胞被发热激活物激活后产生的 一组内源性的、不耐热的、能作用于 体温调节中枢引起发热的致热性细胞 因子。,病理生理学发热,21,(三)内生致热原(Endogenous Pyrogen, E,1. 内生致热原的种类:,(1)白细胞介素-1:由单核细胞、巨噬细胞、内皮 细胞、星状细胞及肿瘤细胞等合成与释放的 多肽类物质。不耐热,70,30min即可破 坏其致热活性。呈双峰热(2h后/24h后)。,病理生理学发热,22,1. 内生致热原的种类:(1)白细胞介素-1:由单核细胞、,(2)肿瘤坏死因子(TNF):由巨噬细胞、淋巴细胞 等分泌的一种小分子蛋

9、白,可抑制肿瘤生长, 并有致热作用。呈双峰热(1h后/34h后)。 不耐热,70,30min失活;可被环加氧酶抑制剂 布洛芬 阻断。,病理生理学发热,23,(2)肿瘤坏死因子(TNF):由巨噬细胞、淋巴细胞病理生理学,(3)干扰素(IFN):在病毒等因素作用时,由淋巴细胞产生的一种 低分子量的抗病毒抗肿瘤的糖蛋白,有多种亞型 ,与致热作用有关的是IFN, IFN , 呈单峰热(2h后)。反复注射可产生耐受性。,病理生理学发热,24,(3)干扰素(IFN):病理生理学发热24,()白细胞介素:这是近几年才发现的EP,它由单核、成纤维和内皮细胞等分泌的细胞因子,184个氨基酸组成,ET,IL1,T

10、NF等可诱生,基因定位于7号染色体,动物发热时,其CSF中IL6。,()其它:巨噬细胞炎症蛋白-(macrophage inflammatory protein-1,MIP-1)、睫状神经 营养 因子(ciliary neurotrophic factor,CNTF)、 白细胞介素-(interleukin-8,IL-8)、 内皮素(endothelin)等。,病理生理学发热,25,()白细胞介素:这是近几年才发现的EP,它由()其它,2. 内生致热原的产生和释放:,(1) 细胞信号传递: 在上皮,内皮细胞:LPS-LBP LPS- sCD14 产EP细胞活化; 在单核/巨嗜细胞:LPS-LB

11、P-mCD14 大剂量LPS直接激活单核/巨嗜细胞(2) 基因表达: LPS在跨膜蛋白(TLR)的参与下,激 活NF-kB,启动IL1,TNF等细胞因 子的基因表达,EP释放入血。,病理生理学发热,26,2. 内生致热原的产生和释放:(1) 细胞信号传递:病理,(四) 发热时的体温调节机制,1. 体温调节中枢,正调节中枢:POAH(热敏神经原,冷敏神经原,负调节中枢:中杏仁核(medial amydaloid nucleus,MAN)、弓状核、 腹中膈(ventral septal area, VSA)、,病理生理学发热,27,(四) 发热时的体温调节机制1. 体温调节中枢正调节中枢,病理生理

12、学发热,28,病理生理学发热28,2. 致热信号传入中枢的途径,()EPs通过血脑屏障直接转运入脑(饱和转运,病理),( 2 ) EPs通过终板血管器作用于体温调节中枢(见图),() EPs通过迷走神经向体温调节中枢传递发热信号,病理生理学发热,29,2. 致热信号传入中枢的途径()EPs通过血脑屏障直,病理生理学发热,30,病理生理学发热30,3. EPs升高体温调定点的机制: 中枢发热介质,()正调节介质,A. 前列腺素(PG),D. Na+/Ca+ +比值,C. 环磷酸腺苷(cAMP),B. 促肾上腺皮质激素释放激素(CRH),E. 一氧化氮(NO),病理生理学发热,31,3. EPs升

13、高体温调定点的机制: 中枢发热介质(),()负调节介质,A. 精氨酸加压素(AVP),B. -黑素细胞刺激素(-MSH),C. 脂皮质蛋白-1(lipocortin-1),病理生理学发热,32,()负调节介质A. 精氨酸加压素(AVP)B. ,PGE2的作用:降低热敏N原的点燃率,抑制散热 升高冷敏N原的点燃率,增加产热 a, 脑室(ICV)内注射PGE 发热; b, EPs引起发热的同时,CSF中PGE2 c, 下丘脑组织与EPs体外培养,有PGE2合成 d, 阻断PGE合成的药物,可解EPs性发热 e, 微注射法将PGE2注入POAH区 发热,而 偏离POAH区,则不引起发热。,病理生理学

14、发热,33,PGE2的作用:降低热敏N原的点燃率,抑制散热病理生理学发热,CRH: a, 中枢注入CRH 脑温,结肠温 b, IL-1,IL-6可使离体在体下丘脑释放CRH c, IL-1,IL-6引起的发热,可被CRH受体 拮抗剂或单抗阻断,病理生理学发热,34,CRH:病理生理学发热34,病理生理学发热培训课件,Na+/Ca+比值: a, NaCl 脑内 发热 b, CaCl2 脑内 降温同时,CSF中cAMP c, 降Ca+剂(EGTA) 脑内 发热同时, CSF中cAMPEPs 下丘脑 Na+/Ca+ cAMP 调定点,病理生理学发热,36,Na+/Ca+比值:病理生理学发热36,体温

15、的负反馈调节:,热限(febrile ceiling):发热时体温上升的高度被限制在一特定范围(42c)以下的现象,是机体调节体温升高的自我限制。负调节介质(内生致冷原):,病理生理学发热,37,体温的负反馈调节: 热限(febrile c,精氨酸加压素(AVP): a, 脑内注射AVP 解热 b, 在不同的环镜温度中,AVP的解热作用不同: 25c时,加强散热 4c 时, 减少产热 c, AVP IL-1性发热,但DDAVP则增强之,影响体温调定点,病理生理学发热,38,精氨酸加压素(AVP): 影响体温,黑色细胞刺激素( MSH): a, 脑室内注MSH 解热 b, EPs发热时,在脑室中

16、隔区注入MSH 解热 c, MSH解热时,兔耳皮肤温度 散热 d, 内源性MSH能限制发热的高度和持续时间,病理生理学发热,39,黑色细胞刺激素( MSH):病理生理学发热39,发热的基本环节:,1,信息传递:发热激活物 体内 EPs产生,2,中枢调节:EPs 下丘脑 中枢介质(PGE,CRH, cAMP,Na+/Ca+比值) 体温调定点上移,而AVP,MSH等反馈调节,限制调定点上升过高,3,效应反应:调定点上移后,中心温度低于调定点新水平,体温调节中心发出升温指令:,病理生理学发热,40,发热的基本环节:1,信息传递:发热激活物 体,病理生理学发热,41,病理生理学发热41,三. 发热时相

17、及其热代谢特点: A. 体温上升期 产热 散热 B. 高温持续期 产热 散热 C. 体温下降期 产热 散热,病理生理学发热,42,三. 发热时相及其热代谢特点:病理生理学发热42,病理生理学发热,43,病理生理学发热43,三、 代谢与功能的改变 (一) 物质代谢的改变 1. 糖代谢 2. 脂肪代谢 3. 蛋白质代谢 4. 水、盐及维生素代谢,病理生理学发热,44,三、 代谢与功能的改变病理生理学发热44,(二) 生理功能改变: 1. 中枢神经系统改变 2. 循环系统功能改变 3. 呼吸功能改变 4. 消化功能改变,病理生理学发热,45,(二) 生理功能改变:病理生理学发热45,(三) 防御功能

18、改变: 1. 抗感染能力的改变 2. 对肿瘤细胞的影响 3. 急性期反应,病理生理学发热,46,(三) 防御功能改变:病理生理学发热46,四、 防治的病理生理学基础: (一) 治疗原发病 (二) 发热的一般处理 (三) 必须及时解热的病例,病理生理学发热,47,四、 防治的病理生理学基础:病理生理学发热47,1. 高热(T 40 )2. 心脏病患者 妊娠期妇女4. 恶病质患者,病理生理学发热,48,1. 高热(T 40 )病理生理学发热48,(四)解热措施: 1. 病因解热 2. 发病学环节解热 (1)化学药物:水杨酸盐类 (2)类固醇解热药:糖皮质激素 机理:A. 抑制EP合成和释放 B. 抑制免疫反应和炎症反应 C. 中枢效应 (3)清热解毒中草药 3. 物理降温,病理生理学发热,49,(四)解热措施:病理生理学发热49,谢 谢 !,病理生理学发热,50,谢 谢 !病理生理学发热50,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在线阅读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